液晶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068244发布日期:2020-11-25 17:55阅读:104来源:国知局
液晶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屏下光学传感器技术,是将光学传感器直接放置在屏幕的下方,通过特殊的面板设计,使得面板既可以实现全面屏的完整显示,又可以保证其下的光学传感器正常工作。

然而,传统的液晶显示面板的背光板以及液晶显示面板会对外界的光线造成阻隔和散射,降低了光学传感器的光线透过率,使得无法满足上述屏下光学传感器的工作需求,对于采用液晶显示面板的电子设备,如图1所示,通常将光学传感器50设置在非显示区域11,因此减小了显示区域的面积,进而降低了屏占比。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能够有效地提高屏占比。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

液晶显示面板,包括透光区域和显示区域;

背光板,与所述显示区域的位置对应,所述背光板上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的位置与所述透光区域的位置对应;

可调节扩散片,用于提高透光区域的光线透过率,所述可调节扩散片包括与所述透光区域的位置对应的第一子部,所述第一子部包括:

第一基板,包括第一电极,所述第一电极设于所述第一基板的第一侧;

第二基板,与所述第一基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基板包括第二电极,所述第二电极设于所述第二基板的第一侧;

第一透明度可调材料,设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

其中当所述透光区域处于透明状态时,所述第一子部处于透明状态,当所述透光区域处于显示状态时,所述第一子部处于雾态;

第一光源,用于当所述透光区域处于显示状态时,向所述透光区域提供光源。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其包括上述液晶显示装置和光学传感器,所述光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透光区域的下方。

本申请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包括液晶显示面板,包括透光区域和显示区域;背光板,与所述显示区域的位置对应,所述背光板上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的位置与所述透光区域的位置对应;可调节扩散片,用于提高透光区域的光线透过率,包括与所述透光区域的位置对应的第一子部,所述第一子部包括:第一基板,包括第一电极;第二基板,包括第二电极;所述第二基板与所述第一基板相对设置;第一透明度可调材料,设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其中当所述透光区域处于透明状态时,所述第一子部处于透明状态,当所述透光区域处于显示状态时,所述第一子部处于雾态;第一光源,用于当所述透光区域处于显示状态时,向所述透光区域提供光源;由于在背光板中设置通孔,且在液晶显示装置中增加可调节扩散片,避免背光板和显示面板对外界的光线造成阻隔和散射,也即提高了透光区域的光线透过率,因此使得屏下光学传感器可以应用在液晶显示面板中,从而提高了屏占比。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的电子设备的俯视图。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可调节扩散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可调节扩散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透光区域处于显示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透光区域处于透明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请参照图2至图4,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100包括:背光板10、液晶显示面板20、可调节扩散片30以及第一光源40。

所述背光板10上设置有通孔14。在一实施方式中,背光板10可包括反射片、导光板以及光学模组。此外背光板10还可包括第二光源(图中未示出)。第二光源用于向所述背光板10提供光源。第二光源可为侧光源或者透光光源,当第二光源为侧光源时,第二光源设于背光板10的侧面。当第二光源为透光光源时,第二光源设于背光板10的下方。

液晶显示面板20包括透光区域101和显示区域102;所述透光区域101用于设置光学传感器。背光板10与所述显示区域102的位置对应,所述通孔14的位置与所述透光区域101的位置对应;在一实施方式中,液晶显示面板20由下至上可包括第一偏光片、阵列基板、液晶层、彩膜基板以及第二偏光片。

可调节扩散片30设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20和背光板10之间,可调节扩散片30与所述透光区域101和显示区域102的位置对应,结合图3,所述可调节扩散片30包括与所述透光区域101的位置对应的第一子部301和第二子部302,所述第一子部301包括:第一基板31、第二基板35以及第一透明度可调材料33。

第一基板31包括第一电极32;所述第一电极32设于所述第一基板31的第一侧,第二基板35包括第二电极34;所述第一电极32设于所述第二基板32的第一侧,所述第二基板35与所述第一基板31相对设置;第一透明度可调材料33设于所述第一电极32和第二电极34之间。第一侧为靠近所述第一透明度可调材料33的一侧。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透明度可调材料33可包括聚合物分散液晶、聚合物网络液晶、胆甾相液晶中的至少一种。当施加电压时,使胆甾相液晶处于焦锥态,焦锥态同平面态一样,也有其固有的扭曲螺旋距,但是在液晶盒中,液晶分子处于一种多畴(polydomain)状态,在每一个畴内,螺旋结构仍然存在,但不同畴的螺旋轴在空间的取向杂乱无章。不同畴的螺旋轴具有不同的指向便形成了焦锥织构,这种织构由于折射率在畴边界上的不连续变化而表现出强烈的光散射。

所述第二子部302与所述显示区域102的位置对应,所述第二子部302包括第三基板37、第四基板38以及第二透明度可调材料36,所述第四基板38与所述第三基板37相对设置;第二透明度可调材料36设于所述第三基板37和第四基板38之间。其中在一实施方式中,为了简化制程工艺,第三基板37与所述第一基板31同层设置,第四基板38与所述第二基板35同层设置,也即第二子部302不包括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在一实施方式中,为了进一步提高背光的显示效果,第二透明度可调材料36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透明度可调材料33的厚度。第二透明度可调材料36的材料可与第一透明度可调材料33的材料相同。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所述第二子部302还包括:第三电极37'和第四电极38';第三电极37'设于所述第三基板37的第一侧,第四电极38'设于所述第四基板38的第一侧,第二透明度可调材料36设于所述第三电极37'和第四电极38'之间。在一实施方式中,为了进一步提高背光的显示效果,所述第二透明度可调材料36的厚度等于所述第一透明度可调材料33的厚度。所述第二透明度可调材料36可与所述第一透明度可调材料33相同。

当所述透光区域101处于透明状态时,所述第一子部301处于透明状态,当所述透光区域101处于显示状态时,所述第一子部301处于雾态。

第一光源40用于当所述透光区域101处于显示状态时,向所述透光区域提供光源。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光源40为透明光源,所述第一光源40设于所述背光板10的下方。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光源40为侧光源,此时第一光源40设于可调节扩散片30的侧面。所述透明光源可为透明发光二极管或者微型发光二极管。当然第一光源不限于此。

当所述第一电极32和所述第二电极34施加电压时,所述第一透明度可调材料33处于透明状态,当所述第一电极32和所述第二电极34未施加电压时,所述第一透明度可调材料33处于雾态。第二透明度可调材料36的工作原理与此相同。第一电极32和所述第二电极34的材料可均为透明导电材料,比如氧化铟锡。

请参照图5,图5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的可调节扩散片30嵌入在所述背光板10中。比如在一实施方式中,可调节扩散片30位于反射片11和光学模组13之间。此时可调节扩散片30可以替换背光板10中的导光板。

请参照图6,图6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的可调节扩散片30设于背光板10的下方。

本实施例当所述第一光源40为透明光源时,所述第一光源40设于所述可调节扩散片30的下方。

本实施例的可调节扩散片30在液晶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的面积可大于或等于所述透光区域101在液晶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的面积。

现以可调节扩散片设于液晶显示面板和背光板之间的结构为例对液晶显示装置的工作过程进行说明,具体地,如图7所示,当光学传感器未工作时,透光区域101和显示区域102均处于显示状态,此时第一电极32和所述第二电极34未施加电压,第三电极37'和第四电极38'也未施加电压,第一透明度可调材料33和第二透明度可调材料36均处于雾态,以便将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提供的光进行散射。结合图8,当光学传感器工作时,透光区域101处于可透光状态,第一电极32和所述第二电极34施加电压,第一透明度可调材料33处于透明状态,以便将外界的光线通过透光区域传输至光学传感器。此时第二透明度可调材料36处于雾态,图7和图8中的光线的传播方向如箭头方向所示,可以理解的,透光区域101处于可透光状态时,第一光源40处于关闭状态。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当第一透明度可调材料33处于透明状态,还可将外光学传感器发出的光线传输至液晶显示面板外。

此外,对于可调节扩散片嵌入在背光板中或可调节扩散片设于背光板的下方的实施例,液晶显示装置的工作过程与上述实施例中的工作过程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由于在背光板中设置通孔,且在液晶显示装置中增加可调节扩散片,避免背光板以及显示面板对外界的光线造成阻隔和散射,也即提高了透光区域的光线透过率,因此使得屏下光学传感器可以应用在液晶显示面板中,从而提高了屏占比。此外由于增加可调节扩散片,当光源中的光线经过可调节扩散片的作用后,得到较高的光强均匀性和视角均匀性的光线,进而提高了背光的显示效果。

请参阅图9和图10,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9所示,该电子设备200可以包括上述液晶显示装置100和光学传感器50,光学传感器50设置在透光区域的下方。在一实施例中,光学传感器50设置在第一光源40的下方。所述光学传感器包括摄像头、指纹识别模块以及距离传感器中的至少一种。

如图10所示,在俯视角下,本实施例的电子设备200不存在非显示区域。

所述电子设备包括但不限定于手机、平板电脑、计算机显示器、游戏机、电视机、显示屏幕、可穿戴设备、车载显示设备及其他具有显示功能的生活电器或家用电器等。

可以理解的,图1至图9仅给出一种示例,并不能对本发明构成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包括液晶显示面板,包括透光区域和显示区域;背光板,与所述显示区域的位置对应,所述背光板上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的位置与所述透光区域的位置对应;可调节扩散片,用于提高透光区域的光线透过率,包括与所述透光区域的位置对应的第一子部,所述第一子部包括:第一基板,包括第一电极;第二基板,包括第二电极;所述第二基板与所述第一基板相对设置;第一透明度可调材料,设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其中当所述透光区域处于透明状态时,所述第一子部处于透明状态,当所述透光区域处于显示状态时,所述第一子部处于雾态;第一光源,用于当所述透光区域处于显示状态时,向所述透光区域提供光源;由于在背光板中设置通孔,且在液晶显示装置中增加可调节扩散片,避免背光板以及显示面板对外界的光线造成阻隔和散射,也即提高了透光区域的光线透过率,因此使得屏下光学传感器可以应用在液晶显示面板中,从而提高了屏占比。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液晶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