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撷取镜头、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401507发布日期:2022-03-26 01:33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影像撷取镜头,其特征在于,包含三组透镜群,所述三组透镜群包含五片透镜,所述三组透镜群沿光路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第一透镜群、第二透镜群以及第三透镜群,所述五片透镜沿光路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以及第五透镜,且所述五片透镜分别具有朝向物侧方向的物侧表面与朝向像侧方向的像侧表面;其中,所述第一透镜群包含所述第一透镜以及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二透镜群包含所述第三透镜,所述第三透镜群包含所述第四透镜以及所述第五透镜,所述第一透镜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所述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且所述第一透镜群、所述第二透镜群和所述第三透镜群中至少一片透镜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反曲点;其中,在一变焦过程中通过所述三组透镜群之间的间距变化以调整所述影像撷取镜头的焦距,所述影像撷取镜头具有一长焦端以及一短焦端,所述第二透镜群在所述变焦过程中相对于所述第一透镜群沿光轴方向移动,且所述第三透镜群在所述变焦过程中相对于所述第一透镜群沿光轴方向移动;其中,所述五片透镜中任一透镜的阿贝数为vi,所述任一透镜的折射率为ni,vi/ni的最小值为(vi/ni)min,所述影像撷取镜头中于所述短焦端时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fovs,所述影像撷取镜头于所述长焦端时所述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光学有效区与光轴间的最大距离为y11l,所述影像撷取镜头于所述短焦端时所述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光学有效区与光轴间的最大距离为y11s,所述影像撷取镜头于所述长焦端时所述第五透镜像侧表面的光学有效区与光轴间的最大距离为y52l,所述影像撷取镜头于所述短焦端时所述第五透镜像侧表面的光学有效区与光轴间的最大距离为y52s,其满足下列条件:7.5<(vi/ni)min<12.3;5.0度<hfovs<25.0度;0.50<y11l/y52l<2.0;以及0.50<y11s/y52s<2.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影像撷取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影像撷取镜头于所述长焦端时所述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光学有效区与光轴间的最大距离为y11l,所述影像撷取镜头于所述短焦端时所述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光学有效区与光轴间的最大距离为y11s,所述影像撷取镜头于所述长焦端时所述第五透镜像侧表面的光学有效区与光轴间的最大距离为y52l,所述影像撷取镜头于所述短焦端时所述第五透镜像侧表面的光学有效区与光轴间的最大距离为y52s,所述影像撷取镜头于所述长焦端时的焦距为fl,所述影像撷取镜头于所述短焦端时的焦距为fs,其满足下列条件:0.55<y11l/y52l<1.8;0.55<y11s/y52s<1.8;以及1.45<fl/fs。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影像撷取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的阿贝数为v3,所述第四透镜的阿贝数为v4,其满足下列条件:1.5<v3/v4<5.0。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影像撷取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9,所述第五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0,其满足下列条件:0.10<(r9+r10)/(r9-r10)<5.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影像撷取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所述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其满足下列条件:|f2/f1|<1.5。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影像撷取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所述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所述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其满足下列条件:-2.0<f2/f3<-0.60。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影像撷取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群、所述第二透镜群和所述第三透镜群中至少一片透镜为塑胶材质,所述影像撷取镜头于所述长焦端时所述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光学有效区与光轴间的最大距离为y11l,所述影像撷取镜头于所述短焦端时所述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光学有效区与光轴间的最大距离为y11s,所述影像撷取镜头于所述长焦端时的最大成像高度为imghl,所述影像撷取镜头于所述短焦端时的最大成像高度为imghs,其满足下列条件:0.50<y11l/imghl<2.7;以及0.50<y11s/imghs<2.7。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影像撷取镜头,其特征在于,在一对焦过程中所述影像撷取镜头依物距变化进行对焦,且所述第三透镜群在所述对焦过程中相对于所述第一透镜群沿光轴方向移动。9.一种影像撷取镜头,其特征在于,包含三组透镜群,所述三组透镜群包含五片透镜,所述三组透镜群沿光路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第一透镜群、第二透镜群以及第三透镜群,所述五片透镜沿光路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以及第五透镜,且所述五片透镜分别具有朝向物侧方向的物侧表面与朝向像侧方向的像侧表面;其中,所述第一透镜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所述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且所述第一透镜群、所述第二透镜群和所述第三透镜群中至少一片透镜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反曲点;其中,在一变焦过程中通过所述三组透镜群之间的间距变化以调整所述影像撷取镜头的焦距,所述影像撷取镜头具有一长焦端以及一短焦端,所述第二透镜群在所述变焦过程中相对于所述第一透镜群沿光轴方向移动,且所述第三透镜群在所述变焦过程中相对于所述第一透镜群沿光轴方向移动;其中,所述五片透镜中任一透镜的阿贝数为vi,所述任一透镜的折射率为ni,vi/ni的最小值为(vi/ni)min,所述影像撷取镜头中于所述短焦端时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fovs,所述影像撷取镜头于所述长焦端时所述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光学有效区与光轴间的最大距离为y11l,所述影像撷取镜头于所述短焦端时所述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光学有效区与光轴间的最大距离为y11s,所述影像撷取镜头于所述长焦端时所述第五透镜像侧表面的光学有效区与光轴间的最大距离为y52l,所述影像撷取镜头于所述短焦端时所述第五透镜像侧表面的光学有效区与光轴间的最大距离为y52s,所述影像撷取镜头于所述长焦端时所述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一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ll,所述影像撷取镜头于所述短焦端时所述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所述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ls,其满足下列条件:7.5<(vi/ni)min<12.3;5.0度<hfovs<25.0度;
0.50<y11l/y52l<2.0;0.50<y11s/y52s<2.0;以及|tll/tls-1|<1.0e-2。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影像撷取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影像撷取镜头于所述长焦端时的焦距为fl,所述影像撷取镜头于所述短焦端时的焦距为fs,其满足下列条件:1.45<fl/fs<3.10。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影像撷取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群中最物侧透镜物侧表面至最像侧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g1,所述第三透镜群中最物侧透镜物侧表面至最像侧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g3,其满足下列条件:0.50<tg1/tg3<2.0。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影像撷取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群的焦距为fg2,所述第三透镜群的焦距为fg3,其满足下列条件:|fg2/fg3|<0.60。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影像撷取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所述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且所述第三透镜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影像撷取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群具有负屈折力,所述第二透镜群具有正屈折力,所述第一透镜群的焦距为fg1,所述第二透镜群的焦距为fg2,其满足下列条件:-7.0<fg1/fg2<-0.80。15.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影像撷取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群、所述第二透镜群和所述第三透镜群中至少两片透镜各自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反曲点,所述影像撷取镜头于所述长焦端时所述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所述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ll,所述影像撷取镜头于所述短焦端时所述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所述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ls,所述影像撷取镜头于所述长焦端时的最大成像高度为imghl,所述影像撷取镜头于所述短焦端时的最大成像高度为imghs,其满足下列条件:8.0<tll/imghl<15;以及8.0<tls/imghs<15。16.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影像撷取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影像撷取镜头由所述短焦端变焦至所述长焦端时所述第二透镜群相对于所述第一透镜群沿光轴方向朝物侧移动,所述影像撷取镜头于所述长焦端时所述第一透镜群及所述第二透镜群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g12l,所述影像撷取镜头于所述短焦端时所述第一透镜群及所述第二透镜群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g12s,所述第二透镜群中最物侧透镜物侧表面至最像侧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g2,其满足下列条件:-6.0<(tg12l-tg12s)/tg2<-1.2。17.一种影像撷取镜头,其特征在于,包含三组透镜群,所述三组透镜群包含五片透镜,所述三组透镜群沿光路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第一透镜群、第二透镜群以及第三透镜群,所述五片透镜沿光路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以及第五透镜,且所述五片透镜分别具有朝向物侧方向的物侧表面与朝向像侧方向的像侧表面;其中,所述第一透镜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所述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且所述
第一透镜群、所述第二透镜群和所述第三透镜群中至少一片透镜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反曲点;其中,在一变焦过程中通过所述三组透镜群之间的间距变化以调整所述影像撷取镜头的焦距,所述影像撷取镜头具有一长焦端以及一短焦端,且所述第二透镜群在所述变焦过程中相对于所述第一透镜群沿光轴方向移动;其中,所述五片透镜中任一透镜的阿贝数为vi,所述任一透镜的折射率为ni,vi/ni的最小值为(vi/ni)min,所述影像撷取镜头中于所述短焦端时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fovs,所述影像撷取镜头于所述长焦端时所述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光学有效区与光轴间的最大距离为y11l,所述影像撷取镜头于所述短焦端时所述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光学有效区与光轴间的最大距离为y11s,所述影像撷取镜头于所述长焦端时所述第五透镜像侧表面的光学有效区与光轴间的最大距离为y52l,所述影像撷取镜头于所述短焦端时所述第五透镜像侧表面的光学有效区与光轴间的最大距离为y52s,其满足下列条件:7.5<(vi/ni)min<12.3;7.5度<hfovs<20.0度;0.50<y11l/y52l<2.0;以及0.50<y11s/y52s<2.0。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影像撷取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影像撷取镜头中于所述长焦端时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fovl,所述影像撷取镜头中于所述短焦端时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fovs,所述影像撷取镜头于所述长焦端时的焦距为fl,所述影像撷取镜头于所述短焦端时的焦距为fs,其满足下列条件:3.0度<hfovl<10.0度;10.0度<hfovs<15.0度;以及1.45<fl/fs。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影像撷取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群中最物侧透镜物侧表面至最像侧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g2,所述第三透镜群中最物侧透镜物侧表面至最像侧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g3,其满足下列条件:0.40<tg2/tg3<2.0。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影像撷取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群的焦距为fg3,所述影像撷取镜头于所述长焦端时所述第五透镜像侧表面至一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bll,所述影像撷取镜头于所述短焦端时所述第五透镜像侧表面至所述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bls,其满足下列条件:fg3/(bll-bls)<-1.5。21.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影像撷取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所述第三透镜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所述第三透镜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所述第三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5,所述第三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6,其满足下列条件:-1.0<(r5+r6)/(r5-r6)<0。22.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影像撷取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群具有负屈折力,所述第二透镜群具有正屈折力,所述影像撷取镜头于所述短焦端时的焦距为fs,所述第
一透镜群的焦距为fg1,所述第二透镜群的焦距为fg2,所述第三透镜群的焦距为fg3,其满足下列条件:-1.8<fs/fg1<-0.45;0.70<fs/fg2<2.4;以及-0.70<fs/fg3<0.70。23.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影像撷取镜头,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光圈以及一光路转折元件,其中所述光圈设置于所述第二透镜群中。24.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影像撷取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群和所述第三透镜群中至少一片透镜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临界点,所述影像撷取镜头于所述长焦端时所述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一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ll,所述影像撷取镜头于所述长焦端时的焦距为fl,所述影像撷取镜头于所述短焦端时的光圈值为fnos,其满足下列条件:0.80<tll/fl<1.8;以及2.2<fnos<3.8。25.一种取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影像撷取镜头;以及一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所述影像撷取镜头的一成像面上。26.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至少二个取像装置,且所述至少二个取像装置皆位于所述电子装置的同一侧,其中所述至少二个取像装置包含:一第一取像装置,包含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影像撷取镜头以及一电子感光元件,其中所述第一取像装置的所述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所述影像撷取镜头的一成像面上;以及一第二取像装置,包含一光学镜组以及一电子感光元件,其中所述第二取像装置的所述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所述光学镜组的一成像面上;其中,所述第二取像装置中最大视角的一半介于30度至60度。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揭露一种影像撷取镜头、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影像撷取镜头包含三组透镜群。三组透镜群包含五片透镜。三组透镜群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第一、第二及第三透镜群。五片透镜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及第五透镜。第一透镜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第一至第三透镜群中至少一片透镜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反曲点。在变焦过程中通过透镜群的间距变化以调整焦距。影像撷取镜头具有长焦端及短焦端。第二透镜群在变焦过程中相对于第一透镜群沿光轴方向移动。当满足特定条件时,影像撷取镜头能同时满足变焦功能、望远功能和高成像品质的需求。所述取像装置具有上述影像撷取镜头,且所述电子装置具有上述取像装置。上述取像装置。上述取像装置。


技术研发人员:汤相岐 郭子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9.30
技术公布日:2022/3/25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