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装置及平视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598935发布日期:2021-06-22 17:18阅读:91来源:国知局
驱动装置及平视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驱动部的驱动力使可动部件移动的驱动装置及具备该驱动装置的平视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已知如下驱动装置:通过使随着输出轴的旋转而移动的从动部件与设置为能够沿着固定轴移动的滑块接触,使该滑块沿轴线方向移动(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210940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存在一种驱动装置,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驱动装置,具有:从动部件,所述从动部件从旋转轴接收旋转力而平移;以及可动部件,所述可动部件通过其与该从动部件的接触而沿平移方向移动,在旋转方向上使从动部件和可动部件接触。在该结构中,从动部件的旋转被可动部件抑制,但作用于从动部件的旋转力不恒定。因此,由于从从动部件传递到可动部件的旋转力的变动,存在可动部件容易摆动的可能性。另外,随着可动部件的摆动,从动部件和可动部件分离,可动部件和从动部件再次接触,由此可能容易产生接触声。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可动部件随着从动部件的平移而移动的结构中,抑制可动部件的摆动及可动部件和从动部件的接触声的驱动装置及平视显示装置。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旋转轴,所述旋转轴通过驱动部来旋转;从动部件,所述从动部件从所述旋转轴接收旋转力;可动部件,所述可动部件通过其与所述从动部件的接触使所述从动部件平移且沿所述从动部件的平移方向移动;以及弹性部,所述弹性部形成于所述从动部件及所述可动部件中的至少一方,随着所述从动部件和所述可动部件在所述旋转轴的旋转方向上的接触而弹性变形。

根据本方式,当所述从动部件在所述旋转方向上与所述可动部件接触时,由于形成于所述从动部件及所述可动部件中的至少一方的所述弹性部弹性变形,在维持所述可动部件和所述从动部件的接触状态的同时,允许所述从动部件相对于所述可动部件的移动,即滑动。由此,在所述可动部件随着所述从动部件的平移而移动的情况下,即使所述从动部件和所述可动部件的相对位置变动,所述从动部件与所述可动部件反复接触及分离也被抑制,所以能够抑制所述可动部件的摆动及所述可动部件和所述从动部件的接触声。

另外,本发明在上述驱动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弹性部形成在所述从动部件上。

根据本方式,所述弹性部形成在直接从所述旋转轴接收旋转力的所述从动部件上,容易把握弹性变形中的变形量,所以能够容易地形成所述弹性部。

另外,本发明在上述驱动装置中,优选的是,在所述可动部件上形成有凹陷部,在所述从动部件上形成有插入到所述凹陷部的插入部,所述弹性部形成于所述凹陷部及所述插入部中的至少一方。

根据本方式,因为所述从动部件和所述可动部件能够在所述插入部插入到所述凹陷部的范围内接触,所以与不具有所述凹陷部的结构相比,可以增加所述从动部件和所述可动部件的接触面积。

另外,本发明在上述驱动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插入部的与所述可动部件的接触部是曲面部。

根据本方式,由于所述插入部的与所述可动部件的所述接触部为所述曲面部,从而其与所述可动部件侧的被接触面接触的面为曲面。由此,即使所述弹性部相对于所述可动部件侧的被接触面的角度改变,也可维持所述被接触面和所述曲面的接触状态,所以能够抑制所述可动部件和所述弹性部的接触面积的变动。

另外,本发明在上述驱动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弹性部形成于所述插入部,所述插入部具有在所述旋转方向上对置且能够相互接触与分离的第一插入部及第二插入部。

根据本方式,所述第一插入部和所述第二插入部之间为空间,不存在所述弹性部,所以与使用一个大的所述插入部的结构相比,能够确保所述插入部的变形行程。

另外,本发明在上述驱动装置中,优选的是,设置有在所述平移方向上引导所述可动部件的引导部件,所述第一插入部及所述第二插入部中的至少一方相对于与所述旋转轴的轴芯线交叉的虚拟线配置于与所述引导部件相反的一侧。

根据本方式,由于所述可动部件被所述引导部件引导,从而所述可动部件沿所述平移方向的移动稳定,因此,能够抑制所述可动部件在与平移方向交叉的面内的位置变动。此外,由于所述第一插入部及所述第二插入部中的至少一方相对于所述虚拟线配置于与所述引导部件相反的一侧,从而在所述引导部件侧确保有空间,因此能够靠近所述从动部件配置所述引导部件。由此,在像所述可动部件以所述引导部件为支点转动那样的情况下,通过靠近所述引导部件来配置所述从动部件和所述可动部件接触的位置,转动被抑制,因此,能够抑制旋转力作用于所述可动部件。

另外,本发明在上述驱动装置中,优选的是,在所述第一插入部及所述第二插入部中的至少一方的对置面形成有突出部。

根据本方式,当外力沿所述第一插入部和所述第二插入部靠近的方向作用于所述第一插入部及所述第二插入部中的至少一方时,所述突出部与所述第一插入部或所述第二插入部或者另一方的所述突出部接触。由此,所述第一插入部和所述第二插入部不会过度靠近,所以能够抑制所述第一插入部及所述第二插入部中的至少一方的过度变形。

另外,本发明在上述驱动装置中,优选的是,在所述从动部件中的相对于所述旋转轴与所述插入部侧相反的一侧的部位,形成有向远离所述旋转轴的一侧伸出的伸出部。

根据本方式,在所述驱动装置的装配作业中,在所述插入部插入到所述凹陷部的情况下,通过捏住所述伸出部来保持所述从动部件。由此,与没有所述伸出部的结构相比,能够容易地进行所述插入部向所述凹陷部的插入作业。

另外,本发明在上述驱动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从动部件具有通过从所述旋转轴接收旋转力而平移的平移部,所述弹性部是从所述平移部沿与所述旋转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延伸的至少一个柄部。

根据本方式,由于所述柄部沿所述交叉方向延伸,从而所述柄部成为悬臂梁状态,所以能够确保所述柄部的弹性变形量。

另外,本发明在上述驱动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柄部的与所述可动部件的接触部是曲面部。

根据本方式,由于所述柄部的与所述可动部件的所述接触部为所述曲面部,从而其与所述可动部件侧的被接触面接触的面为曲面。由此,即使所述柄部相对于所述可动部件侧的被接触面的角度改变,也可维持所述被接触面和所述曲面的接触状态,所以能够抑制所述可动部件和所述柄部的接触面积的变动。

另外,本发明在上述驱动中,优选的是,在所述可动部件上形成有收纳所述从动部件的收纳部,所述收纳部具有向所述交叉方向开口的开口部,从所述平移方向观察,所述收纳部的与所述柄部的接触面是向与所述交叉方向交叉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面,所述倾斜面以在所述交叉方向上越靠近所述开口部则所述收纳部的空间越扩大的方式倾斜。

根据本方式,越靠近所述开口部,所述收纳部的空间越扩大,所以能够容易地将所述从动部件穿过所述开口部插入至所述收纳部的内侧。

另外,本发明在上述驱动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柄部具有在所述旋转方向上对置且能够相互接触与分离的第一柄部及第二柄部。

根据本方式,由于所述第一柄部和所述第二柄部之间为空间,从而在所述第一柄部和所述第二柄部之间不存在所述弹性部,所以与使用一个大的所述柄部的结构相比,能够确保所述柄部的变形行程。

另外,本发明在上述驱动装置中,优选的是,在所述第一柄部及所述第二柄部中的至少一方的对置面形成有突出部。

根据本方式,当外力在所述第一柄部和所述第二柄部靠近的方向上作用于所述第一柄部及所述第二柄部中的至少一方时,所述突出部与所述第一柄部或所述第二柄部或者另一方的所述突出部接触。由此,所述第一柄部和所述第二柄部不会过度靠近,所以能够抑制所述第一柄部及所述第二柄部中的至少一方的过度变形。

另外,本发明在上述驱动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从动部件由树脂构成,在所述平移部中的与形成有所述柄部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形成有去除了在树脂成型中形成的浇口的凹部。

根据本方式,当在所述凹部内去除了所述浇口时,所述浇口的一部分残留在所述凹部内。换句话说,因为抑制了残留的所述浇口的一部分从所述平移部向外侧突出,所以能够抑制残留的所述浇口的一部分和所述可动部件接触。

另外,本发明的平视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出射部,所述出射部出射与显示于被显示部的信息对应的光;反射部件,所述反射部件将所述出射部的光朝向所述被显示部反射;以及根据上述各方式中的任一方式的驱动装置,在所述驱动装置中,所述可动部件保持所述反射部件,通过使所述可动部件向所述平移方向移动来变更所述反射部件中的光的反射角度。

根据本方式,能够获得与上述的各方式中的任一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从动部件和可动部件滑动的结构中,当可动部件移动时,能够抑制可动部件的摆动及可动部件和从动部件的接触声。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装设有具有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驱动单元的平视显示装置的车辆的概要的整体结构图。

图2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1的平视显示装置的内部结构的侧视剖视图。

图3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1的第二反射镜、镜架及驱动单元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1的驱动单元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1的驱动单元中的螺母部件和滑动部件的配置关系的局部纵剖视图。

图6是上述实施方式1的滑动部件的立体图。

图7是上述实施方式1的螺母部件的立体图。

图8是上述实施方式1的螺母部件的主视图。

图9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1的螺母部件的弹性部和滑动部件的接触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10是表示外力作用于上述实施方式1的弹性部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驱动单元的局部纵剖视图。

图12是从与丝杠的轴向正交的方向观察上述实施方式2的螺母部件及滑动部件的局部放大纵剖视图。

图13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2的螺母部件和滑动部件的配置关系的局部放大纵剖视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驱动单元的局部纵剖视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变形例1的驱动单元的各部件的配置的概略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变形例2的驱动单元的各部件的配置的概略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变形例3的驱动单元的各部件的配置的概略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变形例4的螺母部件的弹性部和滑动部件的接触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变形例5的螺母部件和滑动部件的弹性部的接触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20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驱动单元的立体图。

图21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4的驱动单元中的螺母部件和滑动部件的配置关系的局部纵剖视图。

图22是上述实施方式4的滑动部件的基部的立体图。

图23是上述实施方式4的螺母部件的立体图。

图24是上述实施方式4的螺母部件及基部的一部分的主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车辆;12…仪表板;14…挡风玻璃;20…平视显示装置;21…框体;21a…透射部;22…光出射部;22a…光源;22b…液晶显示元件;23…第一反射镜;24…第二反射镜;25…镜主体;26…镜架;26a…主体部;26b…轴部;26c…被保持部;28…轴保持架;29…扭簧;30…驱动单元;32…主体框架;32a…纵板部;32b…底板部;32c…前壁部;32d…后壁部;33a…贯通孔;33b…贯通孔;34…丝杠;36…电动机;38…导向轴;39…螺旋弹簧;42…滑动部件;44…基部;45…底壁;46…腿部;48…被引导部;48a…贯通孔;52…开放部;53…内壁;54…纵壁;54a…侧面;55…纵壁;55a…侧面;56…凹陷部;56a…下表面;56b…侧面;56c…上表面;58…直立部;61…第一直立部;62…第二直立部;63…保持部;64…保持部;72…螺母部件;74…螺母主体部;74a…螺纹孔;74b…平面部;74c…侧面;74d…侧面;76…插入部;77…第一插入部;78…第一臂部;78a…下表面;78b…对置面;79…第一接触部;81…第一突出部;82…第二插入部;83…第二臂部;83a…上表面;83b…对置面;84…第二接触部;85…第二突出部;86…伸出部;90…驱动单元;92…滑动部件;94…螺母部件;100…驱动单元;102…滑动部件;110…驱动单元;112…滑动部件;120…驱动单元;122…滑动部件;124…插入部;124a…上部;124b…下部;130…驱动单元;132…插入部;134…弹性部;136…弹性部件;136a…下底部;136b…上底部;136c…斜边部;140…驱动单元;141…滑动部件;142…基部;143…被引导部;144…开放部;144a…第一开放部;144b…第二开放部;144c…开口部;145a…上表面;145b…上倾斜面;146a…下表面;146b…下倾斜面;147…底壁;148…腿部;149…贯通孔;151…侧壁;152…缺口部;153…贯通孔;154…划分壁;155…缺口部;156…纵壁;157…安装壁;158…限制部;162…直立部;163…半球部;166…板簧;166a…被夹持部;166b…弯曲部;166c…位移部;172…螺母部件;173…螺母部件;174…螺母主体部;174a…侧面;175…臂部;176…第一臂部;176a…厚壁部;176b…薄壁部;176c…下表面;176d…对置面;177…螺旋弹簧;178…第一突出部;178a…端面;179…螺纹孔;179a…内螺纹部;182…第一接触部;182a…曲面;184…第二臂部;184a…厚壁部;184b…薄壁部;184c…上表面;184d…对置面;186…第二突出部;186a…端面;188…第二接触部;188a…曲面;192…筒部;194…凹部;194a…侧面;195a…凸部;195b…凸部;196…伸出部;196a…端面;197…剩余部;a…第一中心点;b…第二中心点;c…第三中心点;ca…中心点;f1…第一旋转力;f2…第二旋转力;g…虚拟线;h…虚拟线;k…虚拟线;r1…第一距离;r2…第二距离;q…虚拟线;v…虚像。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以下,作为本发明的平视显示装置及驱动装置的一个例子,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1的平视显示装置20及驱动单元30详细地进行说明。

在以下的说明中,如各图所示,将相互正交的三个轴分别设为x轴、y轴、z轴。z轴方向相当于铅垂方向(重力作用的方向)。x轴方向及y轴方向相当于水平方向。此外,将车辆10的前后方向设为x轴方向,将前侧称为+x侧,将后侧称为-x侧。另外,将车辆10的车宽方向设为y轴方向,将朝向前进方向的状态下的左侧称为+y侧,将右侧称为-y侧。另外,将车辆10的上下方向设为z轴方向,将上侧称为+z侧,将下侧称为-z侧。

如图1所示,车辆10包括仪表板12、作为被显示部的一个例子的挡风玻璃14以及平视显示装置20而构成。

平视显示装置20构成为:使作为与应显示的信息对应的光的一个例子的显示光l从后述的光出射部22(图2)朝向作为被投射部的一个例子的挡风玻璃14投射,以使车辆10的乘员p通过视觉识别通过该投射获得的虚像v。

〔平视显示装置〕

如图2所示,平视显示装置20作为主要部分具备作为出射部的一个例子的光出射部22、作为反射部件的一个例子的第二反射镜24以及作为驱动装置的一个例子的驱动单元30。另外,平视显示装置20具有框体21、第一反射镜23、轴保持架28(图3)以及扭簧29(图3)。

框体21形成为具有使显示光l朝向+z侧透射的透射部21a的箱状。轴保持架28在y轴方向上隔开间隔配置,并固定于框体21上。

光出射部22具有包括发光二极管的光源22a和构成为薄膜晶体管型的显示元件且透射来自光源22a的光以形成显示光l的液晶显示元件22b。而且,光出射部22出射显示光l。

第一反射镜23将从光出射部22出射的显示光l朝向第二反射镜24反射。

第二反射镜24具有镜主体25和镜架26。另外,第二反射镜24将来自第一反射镜23的显示光l朝向挡风玻璃14(图1)反射。镜主体25形成为凹面镜。

如图3所示,镜架26构成为一体成型有主体部26a、一组轴部26b以及一个被保持部26c的部件。被保持部26c是保持对象的一个例子。换句话说,第二反射镜24具有被保持部26c。

主体部26a被制成y轴方向长的部件,被安装于镜主体25的与反射面侧相反的一侧的面上。

一组轴部26b从主体部26a的y轴方向的两端部且成为z轴方向的中央部的部位朝向y轴方向的外侧延伸。另外,一组轴部26b被轴保持架28支承为能够绕y轴方向转动。

被保持部26c以x轴方向为厚度方向,从主体部26a的-z侧端部且成为y轴方向的中央部的部位朝向-z侧以板状延伸。

轴部26b插入扭簧29中。扭簧29的一端安装于主体部26a。扭簧29的另一端安装于轴保持架28。由此,当第二反射镜24从初始位置倾倒时,在使第二反射镜24返回到初始位置的方向上施加弹力。此外,第二反射镜24的倾倒通过后述的驱动单元30使被保持部26c沿x轴方向移动来进行。

<<驱动单元>>

如图4所示,驱动单元30作为主要部分具有丝杠34、螺母部件72、滑动部件42、第一臂部78及第二臂部83(图7)。此外,驱动单元30具有主体框架32、作为驱动部的一个例子的电动机36、导向轴38以及螺旋弹簧39。

另外,驱动单元30在滑动部件42保持第二反射镜24(图3)的状态下使滑动部件42向x轴方向移动,由此,变更第二反射镜24中的显示光l的反射角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轴的例子是丝杠34,从动部件的例子是螺母部件72,可动部件的例子是滑动部件42。

<主体框架>

主体框架32具备纵板部32a、底板部32b、前壁部32c以及后壁部32d。另外,主体框架32是支承部件的一个例子,支承丝杠34及导向轴38。

纵板部32a安装在框体21上(图2)。

底板部32b是壁部的一个例子,以z轴方向为厚度方向,沿着x-y面配置,且沿x轴方向延伸。另外,底板部32b在z轴方向上与滑动部件42对置。

前壁部32c在底板部32b的+x侧沿着y-z面直立。后壁部32d在底板部32b的-x侧沿着y-z面直立。在前壁部32c及后壁部32d形成有贯通孔33a及贯通孔33b。丝杠34插通在贯通孔33a中。导向轴38插通在贯通孔33b中。

<丝杠及电动机>

丝杠34以x轴方向为轴向,从前壁部32c延伸到后壁部32d。丝杠34的-x侧端部连接至电动机36。丝杠34的+x侧端部被前壁部32c支承为能够旋转。在丝杠34的外周面形成有省略图示的外螺纹部。此外,将从x轴方向观察时的丝杠34的旋转中心位置称为第二中心点b,用点b图示(图8)。

电动机36相对于后壁部32d设置于-x侧。另外,电动机36在正转方向或反转方向上驱动丝杠34旋转。

<导向轴>

导向轴38形成为圆柱状。另外,导向轴38在相对于丝杠34为-y侧且-z侧的位置,以x轴方向为轴向,从前壁部32c延伸到后壁部32d。换句话说,导向轴38在与x轴方向交叉的倾斜方向上与丝杠34并排配置。作为一个例子,导向轴38的直径小于丝杠34的直径。

另外,导向轴38是引导部件及引导轴的一个例子,在作为平移方向的一个例子的x轴方向上引导后述的滑动部件42。此外,将从x轴方向观察的导向轴38的旋转中心位置称为第一中心点a,用点a图示(图5)。

<螺旋弹簧>

导向轴38插入螺旋弹簧39中。另外,螺旋弹簧39被后述的滑动部件42和前壁部32c在x轴方向上夹持。由此,螺旋弹簧39在x轴方向上被压缩时,对滑动部件42向-x侧施加弹力。

<滑动部件>

图5所示的滑动部件42具有构成比z轴方向的中央靠下侧部分的基部44和构成比该中央靠上侧部分的直立部58。另外,滑动部件42是通过其与后述的螺母部件72的接触而使螺母部件72沿平移方向(x轴方向)平移且滑动部件42本身沿螺母部件72的平移方向移动的部件。

(基部)

从+x侧观察时,基部44具有底壁45、腿部46、被引导部48、开放部52以及凹陷部56。换句话说,在滑动部件42上形成有底壁45、腿部46、被引导部48、开放部52以及凹陷部56。

底壁45形成为沿着x-y面的板状。

腿部46是限制部的一个例子。另外,从x轴方向观察时,腿部46相对于导向轴38在与后述的保持部63及保持部64侧(+z侧)相反的一侧(-z侧)从底壁45的y轴方向的两端部朝向底板部32b突出。腿部46构成为通过其与上述底板部32b接触来限制滑动部件42绕导向轴38的转动。

被引导部48是相对于底壁45的y轴方向的中央在-y侧向+z侧鼓出的部位。在被引导部48形成有在x轴方向上贯通的截面为圆形的贯通孔48a。导向轴38插通至贯通孔48a中。由此,被引导部48沿着导向轴38在x轴方向上被引导。

开放部52在底壁45上形成为朝向+y侧开放的空间部。换句话说,开放部52的y-z截面的形状为+y侧端为开口端的u字状。在开放部52的成为-y侧端的位置形成有沿着z轴方向的内壁53。

凹陷部56是从内壁53的z轴方向的中央部向-y侧凹陷的部位,朝向+y侧开口。换句话说,在滑动部件42上形成有向作为与丝杠34的旋转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的一个例子的y轴方向凹陷的凹陷部56。具体来说,从x轴方向观察时,凹陷部56是由沿着x-y面的下表面56a、在下表面56a的-y侧端向+z侧直立的侧面56b、以及从侧面56b的+z侧端向+y侧延伸的上表面56c围绕的空间部。另外,作为一个例子,凹陷部56在基部44上相对于被引导部48形成于+z侧。

如图6所示,在开放部52形成有将开放部52内的空间的一部分划分成在x轴方向上并排的三个空间的纵壁54及纵壁55。纵壁54相对于基部44的x轴方向的中央配置于+x侧。纵壁55相对于基部44的x轴方向的中央配置于-x侧。纵壁54及纵壁55的大小及形状相同,纵壁54及纵壁55在x轴方向上隔开间隔配置。就纵壁54和纵壁55的x轴方向的间隔而言,-y侧与+y侧相比变窄。

另外,从x轴方向观察时,纵壁54和纵壁55形成为向+y侧开口的u字状截面。丝杠34(图5)沿着x轴方向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插入纵壁54及纵壁55的内侧部分。在此,将纵壁54中的-x侧的面称为侧面54a,将纵壁55中的+x侧的面称为侧面55a。在侧面54a和侧面55a之间配置有后述的螺母部件72(图5)。此外,凹陷部56在侧面54a和侧面55a之间的内壁53上形成。另外,从y轴方向观察时,凹陷部56和腿部46在z轴方向上并排配置。

(直立部)

直立部58沿着z轴方向在基部44上直立。具体来说,直立部58具有在x轴方向上对置的第一直立部61及第二直立部62。第一直立部61和第二直立部62相对于滑动部件42的x轴方向的中央对称配置。

在第一直立部61的+z侧端部且-x侧的侧面形成有朝向-x侧突出的保持部63。保持部63的顶端部形成为半球状。同样地,在第二直立部62的+z侧端部且+x侧的侧面形成有朝向+x侧突出的保持部64。保持部64的顶端部形成为半球状。

保持部63和保持部64的x轴方向的间隔的大小为能够在x轴方向上夹持上述的被保持部26c(图3)的大小。而且,保持部63及保持部64通过在x轴方向上夹持被保持部26c来保持第二反射镜24(图3)。此外,从x轴方向观察时,将成为保持部63及保持部64的半球的顶点的位置称为第三中心点c(图5)。

<螺母部件>

如图7所示,在螺母部件72上形成有螺母主体部74、插入部76及伸出部86。

(螺母主体部)

从x轴方向观察时,螺母主体部74形成为大致圆环状。在螺母主体部74形成有在x轴方向上贯通的螺纹孔74a。在螺纹孔74a中形成有省略图示的内螺纹部。该内螺纹部与丝杠34(图5)的外螺纹部螺合。由此,丝杠34的旋转力转换成使螺母部件72沿x轴方向平移的平移力。

在螺母主体部74的外周部中的+z侧端部及-z侧端部形成有沿着x-y面的平面部74b。另外,在螺母主体部74,将-x侧的端面称为侧面74c,将+x侧的端面称为侧面74d。

(插入部)

如图8所示,插入部76从螺母主体部74的-y侧端部向外侧(-y侧)延伸。另外,插入部76是插入到凹陷部56(图5)的部位。具体来说,插入部76具有第一插入部77和相对于第一插入部77配置于+z侧的第二插入部82。第一插入部77及第二插入部82具有大致相同的大小及形状。另外,第一插入部77及第二插入部82在作为丝杠34的旋转方向的一个例子的z轴方向上对置,且能够在z轴方向上相互接触与分离。

此外,第一插入部77及第二插入部82配置为:当沿y轴方向插入到凹陷部56(图5)时,使弹力(弹性变形的恢复力)作用于凹陷部56。换句话说,第一插入部77及第二插入部82被压入到凹陷部56,且相对于滑动部件42能够沿y轴方向滑动。

第一插入部77从螺母主体部74的外周面沿着y轴方向(丝杠34的径向)向-y侧延伸。另外,第一插入部77具有第一臂部78、第一接触部79以及第一突出部81。

第一臂部78形成为以z轴方向为厚度方向的板状。另外,第一臂部78是弹性部的一个例子,以悬臂梁状形成于螺母主体部74,由此,自由端侧(-y侧)能够在z轴方向上弹性变形。另外,第一臂部78是随着插入部76和凹陷部56(图5)在丝杠34的旋转方向上的接触而弹性变形的部位。此外,所谓弹性,对于形状因外力而改变的物体而言,是指在消除外力时再次回到原来的状态的性质。

第一接触部79是曲面部的一个例子,从第一臂部78的-y侧端部中的-z侧的下表面78a向-z侧突出。另外,第一接触部79形成为半球状。当插入部76插入到凹陷部56时,第一接触部79的顶部与下表面56a(图5)接触。

第一突出部81是突出部的一个例子,从第一臂部78的-y侧端部的+z侧的对置面78b向+z侧突出。另外,第一突出部81遍及第一臂部78的整个宽度方向(x轴方向)而形成。第一突出部81的突出量被设定为与第一接触部79的突出量大致相同。

第二插入部82从螺母主体部74的外周面沿着y轴方向(丝杠34的径向)向-y侧延伸。另外,第二插入部82具有第二臂部83、第二接触部84以及第二突出部85。

第二臂部83形成为以z轴方向为厚度方向的板状。另外,第二臂部83是弹性部的一个例子,以悬臂梁状形成于螺母主体部74,由此,自由端侧(-y侧)能够沿z轴方向弹性变形。另外,第二臂部83是随着插入部76和凹陷部56(图5)在丝杠34的旋转方向上的接触而弹性变形的部位。

第二接触部84是曲面部的一个例子,从第二臂部83的-y侧端部中的+z侧的上表面83a向+z侧突出。另外,第二接触部84形成为半球状。当插入部76插入凹陷部56时,第二接触部84的顶部与上表面56c(图5)接触。

第二突出部85是突出部的一个例子,从第二臂部83的-y侧端部的-z侧的对置面83b向-z侧突出。另外,第二突出部85遍及第二臂部83的整个宽度方向(x轴方向)而形成。第二突出部85的突出量被设定为与第二接触部84的突出量大致相同。

第二插入部82相对于穿过第二中心点b且沿着y轴方向的虚拟线k配置于与导向轴38(图5)相反的一侧,虚拟线k是与丝杠34的轴芯线交叉的虚拟线。作为一个例子,第一插入部77配置于虚拟线k上。

在此,图5所示的插入部76被插入到凹陷部56中且与凹陷部56接触,由此,防止了当丝杠34旋转时螺母部件72相对于滑动部件42空转的情况。

螺母部件72由于丝杠34的旋转而从丝杠34接收旋转力,并且通过与凹陷部56的接触而被限制转动,从而沿x轴方向平移。

(伸出部)

如图8所示,从x轴方向观察时,在螺母主体部74的外周部的相对于丝杠34与插入部76侧(-y侧)相反的一侧(+y侧)的部位形成有伸出部86。伸出部86向远离丝杠34的一侧伸出。另外,伸出部86形成为以z轴方向为厚度方向的板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伸出部86配置于虚拟线k上。换句话说,伸出部86在丝杠34的径向上延伸,且与第一插入部77在y轴方向上并排。伸出部86的厚度设定为当操作员捏住伸出部86时伸出部86不会弹性变形的程度的厚度。

<实施方式1的动作和效果的说明>

如图9所示,第一插入部77及第二插入部82沿y轴方向插入(压入)到凹陷部56,由此,使弹力f作用于下表面56a及上表面56c。此时,在第一插入部77和第二插入部82之间形成有间隙。另外,第一插入部77及第二插入部82能够相对于下表面56a及上表面56c在x轴方向及y轴方向上滑动。

在图5所示的驱动单元30中,当丝杠34旋转时,螺母部件72沿丝杠34的轴向(x轴方向)移动(平移)。而且,滑动部件42沿导向轴38的轴向(x轴方向)移动。螺母部件72绕丝杠34的转动因其与滑动部件42的接触而被限制。

由于尺寸误差及装配误差,丝杠34和导向轴38以偏离平行状态的状态配置。因此,在使螺母部件72沿x轴方向移动的情况下,螺母部件72相对于导向轴38的位置不恒定,而是变动的。

在此,由于螺母部件72的插入部76在凹陷部56在维持压入状态的同时弹性变形,从而螺母部件72相对于滑动部件42在y轴方向上滑动。由此,丝杠34及导向轴38的误差引起的螺母部件72的错位被吸收,所以可以使螺母部件72及滑动部件42沿x轴方向移动。换句话说,能够抑制电动机36(图4)的扭矩变大。

(1)这样,根据驱动单元30,当螺母部件72在丝杠34的旋转方向上与滑动部件42接触时,第一插入部77及第二插入部82(图8)弹性变形,从而在维持滑动部件42和螺母部件72的接触状态的同时,允许螺母部件72相对于滑动部件42的移动即滑动。由此,在滑动部件42随着螺母部件72的平移而移动的情况下,即使螺母部件72和滑动部件42的相对位置变动,也可抑制螺母部件72与滑动部件42反复接触及分离,所以能够抑制滑动部件42的摆动及滑动部件42和螺母部件72的接触声。

此外,根据驱动单元30,当将插入部76插入到凹陷部56时,即使插入部76相对于凹陷部56的位置稍微偏离,由于第一插入部77及第二插入部82(图8)弹性变形,因而插入部76也依照凹陷部56插入。由此,与将不发生弹性变形的部件压入凹陷部56的结构相比,在装配时插入部76相对于凹陷部56的配置不需要很高的位置精度,所以能够容易地制造驱动单元30。

(2)另外,根据实施方式1,第一插入部77及第二插入部82形成于直接从丝杠34接收旋转力的螺母部件72,容易把握弹性变形中的变形量,所以能够容易地形成第一插入部77及第二插入部82的弹性部。

(3)另外,根据实施方式1,螺母部件72和滑动部件42能够在插入部76插入到凹陷部56中的范围内接触,所以与不具有凹陷部56的结构相比,能够增加螺母部件72和滑动部件42的接触面积。

(4)另外,根据实施方式1,由于第一接触部79及第二接触部84为半球状的曲面部,从而与滑动部件42侧的被接触面(下表面56a及上表面56c)接触的面为作为曲面的一个例子的半球面。由此,即使第一接触部79及第二接触部84相对于滑动部件42侧的被接触面的角度改变,也可维持该被接触面和该半球面的接触状态,因此能够抑制滑动部件42和第一接触部79及第二接触部84的接触面积的变动。

(5)另外,根据实施方式1,由于第一插入部77和第二插入部82之间为空间,且不存在弹性部,所以与使用一个大的插入部的结构相比,能够确保作为插入部76的变形行程。

(6)另外,根据实施方式1,由于滑动部件42被导向轴38引导,从而滑动部件42向平移方向的移动稳定,所以能够抑制滑动部件42在与平移方向交叉的面内的位置变动。此外,由于第二插入部82相对于虚拟线k配置于与导向轴38侧相反的一侧,从而在导向轴38侧确保有空间,所以能够靠近螺母部件72配置导向轴38。由此,在像滑动部件42以导向轴38为支点转动那样的情况下,通过靠近导向轴38来配置螺母部件72和滑动部件42接触的位置,转动被抑制,所以能够抑制旋转力作用于滑动部件42。

(7)另外,根据实施方式1,如图10所示,当外力沿第一插入部77和第二插入部82靠近的方向作用于第一插入部77及第二插入部82中的至少一方时(例如,操作员沿z轴方向捏住第一插入部77及第二插入部82时),第一突出部81和第二突出部85接触。由此,第一插入部77和第二插入部82不会过度靠近,所以能够抑制第一插入部77及第二插入部82中的至少一方的过度变形。

(8)另外,根据实施方式1,在驱动单元30的装配作业中,当插入部76被插入到凹陷部56中时,通过由操作员捏住伸出部86来保持螺母部件72。由此,与没有伸出部86的结构相比,能够容易地进行插入部76向凹陷部56的插入作业。

(9)另外,根据实施方式1的平视显示装置20,能够获得与上述的驱动单元30同样的作用效果。

[实施方式2]

接下来,作为本发明的平视显示装置及驱动装置的一个例子,对实施方式2的平视显示装置20及驱动单元30进行说明。此外,对与实施方式1共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在图11所示的实施方式2的驱动单元30中,从x轴方向观察时,将从第一中心点a到第二中心点b的距离设为第一距离r1〔mm〕。将从第一中心点a到第三中心点c的距离设为第二距离r2〔mm〕。将作用于第二中心点b的虚拟的力设为第一旋转力f1〔n〕,该第一旋转力f1是由于螺母部件72和滑动部件42的接触部位的摩擦而产生的力的合力。将作用于第三中心点c的力设为第二旋转力f2〔n〕,该第二旋转力f2是由于保持部63及保持部64和被保持部26c(图3)的接触部位的摩擦而产生的力。此外,在图11中,省略了剖面的阴影线。

在此,第一距离r1、第二距离r2、第一旋转力f1、第二旋转力f2满足关系式f1×r1<f2×r2。

另外,从x轴方向观察时,第三中心点c位于穿过第二中心点b且沿着铅垂方向(z轴方向)的虚拟线g上。换句话说,第二中心点b及第三中心点c位于虚拟线g上。另外,第二中心点b在z轴方向上位于比第三中心点c靠下侧(-z侧)的位置。

<实施方式2的动作和效果的说明>

在图12所示的驱动单元30中,作为一个例子,对螺母部件72随着丝杠34的旋转(从+x侧观察时的顺时针方向的旋转)朝向-x侧移动的情况进行说明。在这种情况下,螺母部件72的侧面74c与滑动部件42的侧面55a接触,并将侧面55a朝向-x侧按压。由此,滑动部件42向-x侧移动。将包括侧面74c和侧面55a接触的位置的表面称为虚拟面s。虚拟面s沿着y-z面。

在图13中,作为虚拟面s(图12)的一部分,用斜线区域示出了螺母部件72和滑动部件42的接触面sa。在接触面sa中,随着螺母部件72基于来自丝杠34的旋转力的作用的转动及螺母部件72相对于滑动部件42在y轴方向上的移动(滑动),摩擦力作用于螺母部件72和滑动部件42之间。此外,在图13中,省略了剖面的阴影线。

(1)根据实施方式2的平视显示装置20及驱动单元30,通过螺母部件72与滑动部件42接触,滑动部件42在x轴方向上移动。而且,滑动部件42被导向轴38在x轴方向上引导。由此,第二反射镜24(图2)在x轴方向上移动(倾倒)。

在此,图11所示的、由螺母部件72和滑动部件42的接触部位的摩擦产生的第一旋转力f1及第一距离r1和由保持部63及保持部64和被保持部26c(图12)的接触部位的摩擦产生的第二旋转力f2及第二距离r2满足关系式f1×r1<f2×r2。

换句话说,由从螺母部件72接收的力产生的滑动部件42的旋转(转动)由保持部63及保持部64和被保持部26c的接触部位的第二旋转力f2压制住。由此,能够抑制以第一中心点a为中心的滑动部件42的旋转(转动)。

(2)另外,根据实施方式2,由于第二中心点b及第三中心点c位于虚拟线g上,从而与第二中心点b和第三中心点c在水平方向上偏离配置的结构相比,在水平方向上配置滑动部件42及螺母部件72所需的空间变小了。由此,能够将平视显示装置20小型化。

(3)另外,根据实施方式2,丝杠34配置于滑动部件42的下部。由此,当使用电动机36等驱动部驱动丝杠34时,因为质量较大的驱动部配置在z轴方向(铅垂方向)的下侧,所以能够降低平视显示装置20的重心,使平视显示装置20的动作稳定。

(4)另外,根据实施方式2,保持部63及保持部64在x轴方向上夹持被保持部26c,所以当滑动部件42在x轴方向上移动时,在被保持部26c的移动方向(+x侧、-x侧)上存在保持部63或保持部64。由此,能够抑制被保持部26c的位置随着滑动部件42的移动而偏离保持部63及保持部64的位置。

(5)另外,根据实施方式2,当滑动部件42绕导向轴38的转动量变大时,由于腿部46与主体框架32的底板部32b接触,从而滑动部件42的转动停止。由此,能够抑制滑动部件42的过度转动。

[实施方式3]

接下来,作为本发明的平视显示装置及驱动装置的一个例子,对实施方式3的平视显示装置20及驱动单元90进行说明。此外,对与实施方式1、2共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在实施方式2的驱动单元30中,图14所示的实施方式3的驱动单元90取代滑动部件42(图13)而具有滑动部件92,取代螺母部件72(图13)而具有螺母部件94,其它结构设定为相同。

滑动部件92没有形成滑动部件42中的凹陷部56(图13),而是形成有连续的内壁93。

螺母部件94没有螺母部件72(图13)中的插入部76及伸出部86(图13),而是在y轴方向上并排的外周面为连续的曲面。

在驱动单元90中,第一距离r1、第二距离r2、第一旋转力f1、第二旋转力f2满足关系式f1×r1<f2×r2。另外,第二中心点b在z轴方向上位于比第三中心点c靠下侧(-z侧)的位置。

<实施方式3的动作和效果的说明>

在图14所示的驱动单元90中,当丝杠34沿图示的顺时针方向旋转时,螺母部件94将会与丝杠34一起沿图示的顺时针方向转动。而且,螺母部件94的外周的一部分与开放部52的一部分的壁面接触。另外,螺母部件94的-x侧的侧面将侧面55a朝向-x侧按压。由此,滑动部件92向-x侧移动。

在此,基于图示的逆时针方向的摩擦的第一旋转力f1作用于螺母部件94和滑动部件92接触的部位,但由保持部63及保持部64和被保持部26c(图3)的接触部位的第二旋转力f2压制住。由此,能够抑制滑动部件92以第一中心点a为中心的旋转(转动)。此外,对于与实施方式2相同的作用效果,省略说明。

[实施方式4]

接下来,作为本发明的平视显示装置及驱动装置的一个例子,对实施方式4的平视显示装置20及驱动单元140进行说明。此外,对与实施方式1、2、3共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另外,对于与实施方式1、2、3相同的作用、效果,有时省略说明。

如图20所示,在实施方式1的平视显示装置20(图2)中,取代驱动单元30而设置实施方式4的驱动单元140。

驱动单元140作为主要部分具有丝杠34、螺母部件172、173、滑动部件141、第一臂部176及第二臂部184(图23)。此外,作为一个例子,驱动单元140具有主体框架32及电动机36(图4)和导向轴38。

另外,驱动单元140在滑动部件141保持第二反射镜24(图3)的状态下使滑动部件141向x轴方向移动,从而变更第二反射镜24中的显示光l的反射角度。

<滑动部件>

滑动部件141是可动部件的一个例子,具有构成滑动部件141的主体的基部142、从基部142向+z侧直立的直立部162、以及安装于基部142且在x轴方向上与直立部162对置的板簧166。另外,滑动部件141是通过与后述的螺母部件172及螺母部件173的接触而使螺母部件172及螺母部件173沿平移方向(x轴方向)平移且滑动部件141本身沿螺母部件172及螺母部件173的平移方向移动的部件。

(基部)

如图22所示,基部142包括被引导部143、底壁147、腿部148以及纵壁156而构成。另外,在基部142形成有开放部144。

被引导部143是形成为块状的部位。在被引导部143形成有沿x轴方向贯通的截面为圆形的贯通孔153(图21)。贯通孔153位于被引导部143的y轴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导向轴38(图20)插通在贯通孔153中。由此,被引导部143沿着导向轴38在x轴方向上被引导。

底壁147形成为沿着x-y面的板状,相对于被引导部143位于-z侧。

腿部148是限制部的一个例子。另外,腿部148从底壁147的y轴方向的两端部朝向底板部32b(图4)突出。腿部148构成为通过与底板部32b接触来限制滑动部件141绕导向轴38的转动。

开放部144是收纳部的一个例子,收纳后述的螺母部件172及螺母部件173。具体来说,开放部144位于底壁147和被引导部143之间,形成为朝向+y侧开放的空间部。换句话说,开放部144的y-z截面的形状为+y侧端为开口部144c的梯形形状。

开口部144c向y方向(+y侧)开口,处于相当于梯形的底部的位置。另外,开放部144由后述的划分壁154划分成第一开放部144a和第二开放部144b。

第一开放部144a相对于划分壁154位于+x侧。第二开放部144b相对于划分壁154位于-x侧。作为一个例子,第一开放部144a的x轴方向的宽度比第二开放部144b的x轴方向的宽度宽。

纵壁156在底壁147的比y轴方向的中央靠-y侧的部位向+z侧直立。纵壁156的+z侧的端部连接至被引导部143。换句话说,纵壁156构成开放部144的-y侧的内壁。

在被引导部143的-z侧的端部形成有上表面145a和上倾斜面145b。此外,作为一个例子,上表面145a及上倾斜面145b形成于第一开放部144a及第二开放部144b双方。作为一个例子,上表面145a为沿着x-y面的平面。

上倾斜面145b是与后述的第二臂部184的接触面及倾斜面的一个例子,以上倾斜面145b的+y侧的端部比上倾斜面145b的-y侧的端部靠+z侧的方式倾斜。换句话说,从x轴方向观察时,上倾斜面145b向与y轴方向交叉的方向倾斜。上倾斜面145b相对于x-y面倾斜的角度设定为后述的第二接触部188和上倾斜面145b能够接触的角度,且易于将螺母部件172、173(图20)朝向-y侧插入的角度。这样,上倾斜面145b以在y轴方向上越靠近开口部144c则开放部144的空间越扩大的方式倾斜。

作为一个例子,上表面145a和上倾斜面145b间的边界的位置处于比丝杠34(图20)的位置靠+y侧的位置。

在底壁147的+z侧的端部形成有下表面146a和下倾斜面146b。此外,作为一个例子,下表面146a及下倾斜面146b形成于第一开放部144a及第二开放部144b双方。作为一个例子,下表面146a为沿着x-y面的平面。

下倾斜面146b是与后述的第一臂部176的接触面及倾斜面的一个例子,以下倾斜面146b的+y侧的端部比下倾斜面146b的-y侧的端部靠-z侧的方式倾斜。换句话说,从x轴方向观察时,下倾斜面146b向与y轴方向交叉的方向倾斜。下倾斜面146b相对于x-y面倾斜的角度设定为后述的第一接触部182和下倾斜面146b能够接触的角度,且易于将螺母部件172、173(图20)朝向-y侧插入的角度。这样,下倾斜面146b以在y轴方向上越靠近开口部144c则开放部144的空间越扩大的方式倾斜。

作为一个例子,下表面146a和下倾斜面146b间的边界的位置处于比丝杠34(图20)的位置靠+y侧的位置。

划分壁154形成为在x轴方向上具有规定厚度的板状。另外,划分壁154在x轴方向上将开放部144划分成第一开放部144a和第二开放部144b。在划分壁154上形成有朝向-y侧切入的缺口部155。

缺口部155形成为向+y侧开口的u字状。换句话说,从x轴方向观察,划分壁154为u字形状。第一开放部144a和第二开放部144b经由缺口部155相连接。相对于第二开放部144b在-x侧形成有侧壁151。

侧壁151形成为在x轴方向上具有规定厚度的板状。另外,侧壁151与被引导部143、底壁147及划分壁154一起形成第二开放部144b。在侧壁151上形成有朝向-y侧切入的缺口部152。

缺口部152形成为向+y侧开口的u字状。换句话说,从x轴方向观察,侧壁151为u字形状。

丝杠34(图20)插通至缺口部152的内侧及缺口部155的内侧。

在被引导部143的比x轴方向的中央靠+x侧的部位形成有向+z侧直立的安装壁157。

作为一个例子,安装壁157由在x轴方向上具有规定厚度的板状部位和在y轴方向上具有规定厚度的板状部位构成。另外,在安装壁157上形成有限制后述的板簧166(图20)的移动的限制部158。

(直立部)

如图20所示,直立部162从被引导部143的比x轴方向的中央靠-x侧的部位向+z侧直立。另外,直立部162形成为在x轴方向上具有规定厚度的板状。在直立部162形成有从直立部162向+x侧突出的半球部163。

(板簧)

作为一个例子,板簧166具有被夹持部166a、弯曲部166b以及位移部166c。被夹持部166a由安装壁157(图22)和限制部158在x轴方向上夹持。从y轴方向观察,弯曲部166b在被夹持部166a的+z侧的端部形成为u字状。位移部166c构成为通过接收外力而向+x侧位移。

在此,位移部166c在x轴方向上与半球部163对向配置。而且,位移部166c将被保持部26c朝向半球部163施力。换句话说,直立部162和板簧166在x轴方向上夹持被保持部26c。

如图21所示,在基部142中的相对于纵壁156位于-y侧的部位形成有在x轴方向上贯通基部142的贯通孔149。贯通孔149是通过注塑成型形成基部142时的减重孔。另外,从x轴方向观察,贯通孔149形成为四边形。

作为一个例子,从+x侧观察,丝杠34的中心位置、导向轴38的中心位置以及半球部163的中心位置在z轴方向上并排。

<螺母部件>

如图20所示,螺母部件172收纳于第一开放部144a,随着丝杠34的旋转沿x轴方向平移。螺母部件173收纳于第二开放部144b,随着丝杠34的旋转沿x轴方向平移。螺母部件172及螺母部件173分别是从动部件的一个例子,由树脂构成。

在螺母部件172和螺母部件173之间设置有螺旋弹簧177。螺旋弹簧177能够在x轴方向上伸缩。这样,螺母部件172和螺母部件173通过从螺旋弹簧177接收弹力而相对于丝杠34以撑紧的状态配置,所以抑制了其相对于丝杠34在y-z面内的位置变动。

此外,作为一个例子,螺母部件172和螺母部件173形成为相对于沿着y-z面的未图示的虚拟面对称的形状。因此,对螺母部件172具体地进行说明,省略螺母部件173的说明。

如图23所示,作为一个例子,螺母部件172具有螺母主体部174、臂部175、筒部192、凹部194以及伸出部196。

臂部175是柄部的一个例子,具有在螺母部件172的旋转方向上对置且能够相互接触与分离的第一臂部176及第二臂部184。

在第一臂部176形成有第一突出部178及第一接触部182。

在第二臂部184形成有第二突出部186及第二接触部188。

(螺母主体部)

螺母主体部174是平移部的一个例子,通过从丝杠34接收旋转力而平移。具体来说,螺母主体部174形成为y轴方向的尺寸及z轴方向的尺寸大于x轴方向的尺寸的块状。在螺母主体部174形成有在x轴方向上贯通的螺纹孔179。在螺纹孔179中形成有内螺纹部179a。内螺纹部179a与丝杠34(图20)的未图示的外螺纹部螺合。由此,丝杠34的旋转力转换成使螺母部件172沿x轴方向平移的平移力。

将螺母主体部174的+y侧的面且位于后述的第一臂部176和第二臂部184之间的面设为侧面174a。

(第一臂部)

第一臂部176是弹性部的一个例子,从螺母主体部174的+y侧端部中的比z轴方向的中央靠-z侧的部位在y轴方向上向+y侧延伸。另外,第一臂部176形成为以z轴方向为厚度方向的板状。此外,第一臂部176具有厚壁部176a和薄壁部176b。

厚壁部176a是第一臂部176中的相对于y轴方向的中央位于螺母主体部174侧(-y侧)的部位。另外,厚壁部176a是z轴方向的厚度朝向螺母主体部174逐渐变厚的部位。

薄壁部176b是第一臂部176中的相对于y轴方向的中央位于+y侧的部位。另外,薄壁部176b是z轴方向的厚度比厚壁部176a薄的部位。

第一臂部176的-z侧的下表面176c以下表面176c的+y侧端部比-y侧端部靠+z侧的方式相对于y轴方向稍微倾斜。

此外,将第一臂部176中在z方向上与第二臂部184对置的面设为对置面176d。

(第一突出部)

第一突出部178是突出部的一个例子,从第一臂部176的+y侧端部的对置面176d向+z侧突出。换句话说,第一突出部178形成于对置面176d。另外,第一突出部178遍及第一臂部176的整个宽度方向(x轴方向)而形成。此外,第一突出部178形成为在y轴方向上具有规定厚度的板状。在第一突出部178的+z侧端部形成有端面178a。端面178a在z轴方向上位于比螺纹孔179的中心靠-z侧的位置。

(第一接触部)

第一接触部182是第一臂部176与滑动部件141的接触部及曲面部的一个例子,在薄壁部176b的+y侧端部从下表面176c向-z侧突出。另外,第一接触部182形成为半球状,具有曲面182a。当螺母部件172被收纳到第一开放部144a时,第一接触部182的顶部与下倾斜面146b(图22)接触。

(第二臂部)

第二臂部184是弹性部的一个例子,从螺母主体部174的+y侧端部中的比z轴方向的中央靠+z侧的部位在y轴方向上向+y侧延伸。另外,第二臂部184形成为以z轴方向为厚度方向的板状。此外,第二臂部184具有厚壁部184a和薄壁部184b。

厚壁部184a是第二臂部184中的相对于y轴方向的中央位于螺母主体部174侧(-y侧)的部位。另外,厚壁部184a是z轴方向的厚度朝向螺母主体部174逐渐变厚的部位。

薄壁部184b是第二臂部184中的相对于y轴方向的中央位于+y侧的部位。另外,薄壁部184b是z轴方向的厚度比厚壁部184a薄的部位。

第二臂部184的+z侧的上表面184c以上表面184c的+y侧端部比-y侧端部靠-z侧的方式相对于y轴方向稍微倾斜。

此外,将第二臂部184中在z方向上与第一臂部176对置的面设为对置面184d。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第一臂部176的y轴方向的长度和第二臂部184的y轴方向的长度分别为螺纹孔179的直径的三倍左右的长度。

(第二突出部)

第二突出部186是突出部的一个例子,从第二臂部184的+y侧端部的对置面184d向-z侧突出。换句话说,第二突出部186形成于对置面184d。另外,第二突出部186遍及第二臂部184的整个宽度方向(x轴方向)而形成。此外,第二突出部186形成为在y轴方向上具有规定厚度的板状。在第二突出部186的-z侧端部形成有端面186a。端面186a在z轴方向上位于比螺纹孔179的中心靠+z侧的位置。

第一突出部178和第二突出部186能够在z轴方向上相互接触与分离。

(第二接触部)

第二接触部188是第二臂部184与滑动部件141的接触部及曲面部的一个例子,在薄壁部184b的+y侧端部从上表面184c向+z侧突出。另外,第二接触部188形成为半球状,具有曲面188a。当螺母部件172被收纳到第一开放部144a时,第二接触部188的顶部与上倾斜面145b(图22)接触。

(筒部)

筒部192从螺母主体部174向-x侧延伸。另外,筒部192形成为圆筒状。在筒部192的内侧形成有内螺纹部179a。筒部192的x轴方向的宽度比螺母主体部174的x轴方向的宽度宽。

(凹部)

如图24所示,凹部194是从螺母主体部174的-y侧的端面向+y侧凹陷的部位。换句话说,凹部194形成于螺母主体部174中与形成有臂部175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在凹部194中,在螺母部件172的树脂成型中形成的未图示的浇口被去除。

将构成凹部194的+y侧的底部的面设为侧面194a。相对于侧面194a在-z侧形成有比侧面194a更向-y侧突出的凸部195a。相对于侧面194a在+z侧形成有比侧面194a更向-y侧突出的凸部195b。

凸部195a的y轴方向的突出量和凸部195b的y轴方向的突出量为大致相同的量。另外,凸部195a及凸部195b在y轴方向上与纵壁156隔开间隔对置。作为一个例子,在侧面194a形成有在切割成型时形成的未图示的浇口时残留的剩余部197。剩余部197处于凹部194的内侧。

(伸出部)

从x轴方向观察时,伸出部196形成于螺母主体部174中的与凹部194侧(-y侧)相反的一侧(+y侧)的部位。具体来说,伸出部196从侧面174a的z轴方向的中央部向+y侧伸出。伸出部196的-x侧的端面196a(图23)为沿着y-z面的平面。螺旋弹簧177(图20)的+x侧的端部与端面196a接触。这样,通过形成伸出部196来确保螺母主体部174和螺旋弹簧177的接触面积。

作为一个例子,从x轴方向观察,第二臂部184、第二突出部186及第二接触部188构成为相对于穿过螺纹孔179的中心ca且沿着y轴方向的虚拟线q,与第一臂部176、第一突出部178及第一接触部182对称。

螺母部件172通过丝杠34的旋转从丝杠34接收旋转力,并且通过与上倾斜面145b及下倾斜面146b的接触来限制转动,由此,沿x轴方向平移。

<实施方式4的动作和效果的说明>

在装配图20所示的驱动单元140的情况下,滑动部件141从-y侧靠近插通有丝杠34的螺母部件172及螺母部件173。然后,螺母部件172收纳于第一开放部144a,螺母部件173收纳于第二开放部144b。此外,对于螺母部件173,由于可获得与螺母部件172同样的作用,因此以后省略螺母部件173的说明。

当螺母部件172被收纳到第一开放部144a时,在螺母部件172中,第一接触部182与下倾斜面146b接触,第二接触部188与上倾斜面145b接触。

在此,当反作用力从滑动部件141作用于第一接触部182及第二接触部188时,第一臂部176和第二臂部184在z轴方向上向相互靠近的方向弹性变形,所以能够容易地进行螺母部件172向第一开放部144a的收纳动作。此外,由于已弹性变形的第一臂部176及第二臂部184要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从而恢复力作用于第一接触部182及第二接触部188,因此能够维持第一接触部182和下倾斜面146b的接触状态及第二接触部188和上倾斜面145b的接触状态。

根据驱动单元140,当螺母部件172、173在丝杠34的旋转方向上与滑动部件141接触时,由于第一臂部176及第二臂部184弹性变形,从而在维持滑动部件141和螺母部件172、173的接触状态的同时,允许螺母部件172、173相对于滑动部件141的移动即滑动。由此,当滑动部件141随着螺母部件172、173的平移而移动时,即使螺母部件172、173和滑动部件141的相对位置变动,也可抑制螺母部件172、173相对于滑动部件141反复接触及分离,所以可以抑制滑动部件141的摆动及滑动部件141和螺母部件172、173的接触声。

根据驱动单元140,由于第一臂部176及第二臂部184沿y轴方向延伸,从而第一臂部176及第二臂部184分别成为悬臂梁状态,所以能够确保第一臂部176及第二臂部184的弹性变形量。

另外,根据驱动单元140,由于第一臂部176及第二臂部184与滑动部件141的第一接触部182及第二接触部188为曲面部,从而它们与滑动部件141侧的上倾斜面145b、下倾斜面146b接触的面为曲面182a、曲面188a。由此,即使第一臂部176及第二臂部184相对于滑动部件141侧的上倾斜面145b、下倾斜面146b的角度变化,也可维持上倾斜面145b、下倾斜面146b和曲面182a、曲面188a的接触状态,所以能够抑制滑动部件141和第一臂部176及第二臂部184的接触面积的变动。

根据驱动单元140,由于越靠近开口部144c,开放部144的空间越扩大,所以能够容易地将螺母部件172、173穿过开口部144c插入到开放部144的内侧。

另外,根据驱动单元140,由于第一臂部176和第二臂部184之间为空间,从而在第一臂部176和第二臂部184之间不存在弹性部,因此与使用一个大的柄部的结构相比,能够确保柄部的变形行程。

根据驱动单元140,当外力在第一臂部176和第二臂部184靠近的方向上作用于第一臂部176及第二臂部184中的至少一方时,第一突出部178和第二突出部186接触。由此,第一臂部176和第二臂部184不会过度靠近,所以能够抑制第一臂部176及第二臂部184中的至少一方的过度变形。

另外,根据驱动单元140,当在凹部194内消除未图示的浇口时,在凹部194内残留浇口的一部分即剩余部197。换句话说,因为抑制了残留的剩余部197从螺母主体部174向外侧突出,所以能够抑制剩余部197和滑动部件141接触。

〔各变形例〕

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的平视显示装置20、驱动单元30、驱动单元90及驱动单元140以具有如上所述的结构为基础,当然,也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局部结构的变更或省略等。

<变形例1>

在图15中,对于作为驱动装置的变形例1的驱动单元100,示意性地示出了各结构部的配置。驱动单元100作为主要部分具有丝杠34、导向轴38、具有插入部76的省略图示的螺母部件、保持部63及保持部64、以及滑动部件102。滑动部件102被表示为从x轴方向观察时在z轴方向上较长的矩形部件。此外,图中的箭头表示力通过插入部76作用于滑动部件102的状态。另外,图中的虚线部是指插入部76或保持部63及保持部64的位置变更后的另一变形例。

第一中心点a相对于从x轴方向观察滑动部件102时的中心点m位于+y侧且-z侧。第二中心点b相对于中心点m位于-y侧且-z侧,且相对于第一中心点a位于-y侧且-z侧。第三中心点c相对于中心点m位于+y侧且+z侧,且相对于第一中心点a位于+z侧。插入部76相对于第一中心点a位于+z侧且相对于第三中心点c位于-z侧。在这样配置各结构部的驱动单元100中,也可以获得与各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此外,插入部76也可以相对于第一中心点a位于-z侧。另外,保持部63及保持部64也可以相对于中心点m位于-y侧且+z侧。

<变形例2>

在图16中,对作为驱动装置的变形例2的驱动单元110示意性地示出各结构部的配置。驱动单元110作为主要部分具有丝杠34、导向轴38、具有插入部76的省略图示的螺母部件、保持部63及保持部64、以及滑动部件112。滑动部件112被表示为从x轴方向观察时在z轴方向上较长的矩形部件。此外,图中的箭头表示力通过插入部76作用于滑动部件112的状态。另外,图中的虚线部是指插入部76的位置变更后的另一变形例。

第一中心点a相对于从x轴方向观察滑动部件112时的中心点m位于+y侧且-z侧。第二中心点b相对于中心点m位于-y侧且-z侧,且相对于第一中心点a位于-y侧且+z侧。第三中心点c相对于中心点m位于+z侧,且相对于第一中心点a位于-y侧且+z侧。插入部76相对于第一中心点a位于+y侧且+z侧。在这样配置各结构部的驱动单元110中,也可以获得与各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此外,插入部76也可以相对于第一中心点a位于-y侧且-z侧。

<变形例3>

在图17中,对作为驱动装置的变形例3的驱动单元120示意性地示出各结构部的配置。驱动单元120作为主要部分具有丝杠34、导向轴38、具有插入部76的省略图示的螺母部件、保持部63及保持部64、以及滑动部件122。滑动部件122被表示为从x轴方向观察时在z轴方向上较长的矩形部件。此外,图中的箭头表示力通过插入部76作用于滑动部件122的状态。另外,图的虚线部是指插入部76的位置变更后的另一变形例。

第一中心点a相对于从x轴方向观察滑动部件122时的中心点m位于+y侧。第二中心点b相对于中心点m位于+z侧,且相对于第一中心点a位于-y侧且+z侧。第三中心点c相对于中心点m位于-y侧且-z侧,且相对于第一中心点a位于-y侧且-z侧。插入部76相对于第一中心点a位于-z侧。在这样配置各结构部的驱动单元120中,也可以获得与各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此外,插入部76也可以配置为相对于第一中心点a位于-y侧且-z侧,且力沿与z轴方向交叉的倾斜方向作用。

<变形例4>

在图18中示出成为插入部76(图9)的变形例的插入部124,作为变形例4。

插入部124形成为以y轴方向为轴向的圆筒状。在插入部124中,相对于穿过表示中心轴的点ca且沿着x轴方向的虚拟线h,将+z侧的半圆部分称为上部124a。另外,相对于虚拟线h,将-z侧的半圆部分称为下部124b。上部124a的顶部与上表面56c接触。下部124b的底部与下表面56a接触。此外,插入部124在x轴方向上未与凹陷部56接触。

插入部124通过被插入(压入)到凹陷部56而使弹力f作用于下表面56a及上表面56c。由于插入部124为圆筒状,从而在上部124a和下部124b之间形成有空间,因此确保了上部124a及下部124b的弹性变形的行程。另外,插入部124能够相对于下表面56a及上表面56c在x轴方向及y轴方向上滑动。这样,也可以将插入部集中形成为一个部位,将弹力f施加到凹陷部56的+z侧及-z侧。

<变形例5>

在图19中示出驱动单元130的一部分,作为驱动装置的变形例5。在驱动单元30(图5)中,驱动单元130将螺母部件72的插入部76(图5)置换成插入部132。另外,弹性部134嵌入在滑动部件42的包括下表面56a及上表面56c的部位,使得一部分露出到凹陷部56。

插入部132形成为以y轴方向为轴向的圆柱状。换句话说,插入部132被设定为实心的部位,成为难以弹性变形的部位。

作为一个例子,弹性部134由上下一组(两个)弹性部件136构成。两个弹性部件136相对于插入部132对称配置于-z侧和+z侧。

作为一个例子,从y轴方向观察时,弹性部件136形成为中空的棱筒状。另外,作为一个例子,弹性部件136形成为从y轴方向观察时的外形为梯形,具有下底部136a、上底部136b以及两个斜边部136c。两个上底部136b及四个斜边部136c通过粘接固定于滑动部件42上。

两个下底部136a在z轴方向上隔开间隔配置,在z轴方向上与插入部132的外周面接触。另外,就两个下底部136a而言,由于弹性部件136为中空,因此能够在z轴方向上弹性变形。这样,即使在将弹性部件136形成于滑动部件42的凹陷部56的结构中,通过弹性部件136也弹性变形,也可在维持滑动部件42和螺母部件72的接触状态的同时允许螺母部件72相对于滑动部件42的滑动,所以能够抑制滑动部件42的摆动及可动部件和从动部件的接触声。

<其它变形例>

在驱动单元30中,弹性部也可以形成于凹陷部56及插入部76双方。

第一接触部79及第二接触部84不限于半球状的曲面部,也可以是半球状以外的曲面部,另外,也可以形成为具有平面及角部。另外,第一接触部79和第二接触部84不限于从螺母主体部74分别在y轴方向上延伸,也可以是从螺母主体部74的外周部向外侧延伸的一个部位的顶端部被分叉。在螺母部件72上也可以不形成伸出部86。

对于第一插入部77及第二插入部82,相对于虚拟线k配置于与导向轴38侧相反的一侧的部件不仅限于第二插入部82,也可以是第一插入部77及第二插入部82。在第一插入部77和第二插入部82互换的结构中,也可以仅将第一插入部77相对于虚拟线k配置于与导向轴38侧相反的一侧。另外,在第一插入部77及第二插入部82也可以不形成第一突出部81及第二突出部85。

插入部76也可以在x轴上形成有多个。

在实施方式2的平视显示装置20中,从x轴方向观察时,第二中心点b或第三中心点c也可以布置成从沿着铅垂方向的虚拟线g上向y轴方向偏离。另外,也可以像变形例3那样,第二中心点b位于比第三中心点c靠上侧的位置。

保持部63及保持部64也可以构成为在x轴方向上隔开间隔配置,且当滑动部件42沿x轴方向移动时与被保持部26c接触。

腿部46不限于与底板部32b接触,也可以在z轴方向上与底板部32b隔开间隔配置。另外,在滑动部件42上也可以不形成腿部46。

各弹性部也可以为橡胶制、树脂制以及金属制中的任意一种。

在驱动单元140中,臂部175也可以是一个。臂部175与滑动部件141的接触部也可以是平面部。也可以取代下倾斜面146b及上倾斜面145b而形成沿着x-y面的平面。在臂部175中,也可以不形成第一突出部178及第二突出部186中的一方。另外,也可以不形成第一突出部178及第二突出部186双方。在螺母部件172及螺母部件173中,在去除了浇口的部位形成于不与滑动部件141对置的位置的情况下,也可以不形成凹部194。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