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光学镜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940347发布日期:2021-05-04 11:32阅读:60来源:国知局
摄像光学镜头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光学镜头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适用于智能手机、数码相机等手提终端设备,以及监视器、pc镜头等摄像装置的摄像光学镜头。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兴起,小型化摄影镜头的需求日渐提高,且由于感光器件的像素尺寸缩小,再加上现今电子产品以功能佳且轻薄短小的外形为发展趋势,因此,具备良好成像品质的小型化摄像镜头俨然成为目前市场上的主流。为获得较佳的成像品质,多采用多片式透镜结构。并且,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用户多样化需求的增多,在感光器件的像素面积不断缩小,且系统对成像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七片式透镜结构逐渐出现在镜头设计当中。迫切需要具有优秀的光学特征、体积小且像差被充分补正的广角摄像光学镜头。技术实现要素: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摄像光学镜头,其具有良好光学性能的同时,满足大光圈、广角化、超薄化的设计要求。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摄像光学镜头,所述摄像光学镜头共包含七片透镜,所述七片透镜自物侧至像侧依序为: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五透镜、第六透镜以及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七透镜;其中,所述摄像光学镜头的焦距为f,所述第六透镜的焦距为f6,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9,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10,所述第四透镜的轴上厚度为d7,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到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轴上距离为d8,且满足下列关系式:-5.00≤f6/f≤5.00;5.00≤d7/d8≤8.04;1.00≤r9/r10≤3.00。优选地,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所述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1,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2,所述第一透镜的轴上厚度为d1,所述摄像光学镜头的光学总长为ttl,且满足下列关系式:1.37≤f1/f≤10.40;-115.12≤(r1+r2)/(r1-r2)≤490.19;0.05≤d1/ttl≤0.15。优选地,所述摄像光学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2.20≤f1/f≤8.32;-71.95≤(r1+r2)/(r1-r2)≤392.15;0.07≤d1/ttl≤0.12。优选地,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所述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3,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4,所述第二透镜的轴上厚度为d3,所述摄像光学镜头的光学总长为ttl,且满足下列关系式:0.39≤f2/f≤1.44;-3.43≤(r3+r4)/(r3-r4)≤-1.13;0.03≤d3/ttl≤0.10。优选地,所述摄像光学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0.63≤f2/f≤1.15;-2.14≤(r3+r4)/(r3-r4)≤-1.41;0.05≤d3/ttl≤0.08。优选地,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所述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5,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6,所述第三透镜的轴上厚度为d5,所述摄像光学镜头的光学总长为ttl,且满足下列关系式:-3.69≤f3/f≤-1.21;0.70≤(r5+r6)/(r5-r6)≤2.63;0.02≤d5/ttl≤0.06。优选地,所述摄像光学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2.30≤f3/f≤-1.51;1.13≤(r5+r6)/(r5-r6)≤2.10;0.03≤d5/ttl≤0.05。优选地,所述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7,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8,所述摄像光学镜头的光学总长为ttl,且满足下列关系式:1.43≤f4/f≤43.77;-10.83≤(r7+r8)/(r7-r8)≤3.03;0.02≤d7/ttl≤0.12。优选地,所述摄像光学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2.29≤f4/f≤35.02;-6.77≤(r7+r8)/(r7-r8)≤2.43;0.04≤d7/ttl≤0.09。优选地,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所述第五透镜的焦距为f5,所述第五透镜的轴上厚度为d9,所述摄像光学镜头的光学总长为ttl,且满足下列关系式:1.50≤f5/f≤48.45;1.00≤(r9+r10)/(r9-r10)≤601.50;0.03≤d9/ttl≤0.13。优选地,所述摄像光学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2.39≤f5/f≤38.76;1.60≤(r9+r10)/(r9-r10)≤481.20;0.05≤d9/ttl≤0.10。优选地,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11,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12,所述第六透镜的轴上厚度为d11,所述摄像光学镜头的光学总长为ttl,且满足下列关系式:-3.97≤(r11+r12)/(r11-r12)≤6.96;0.05≤d11/ttl≤0.21。优选地,所述摄像光学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2.48≤(r11+r12)/(r11-r12)≤5.57;0.09≤d11/ttl≤0.17。优选地,所述第七透镜的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所述第七透镜的焦距为f7,所述第七透镜的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13,所述第七透镜的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14,所述第七透镜的轴上厚度为d13,所述摄像光学镜头的光学总长为ttl,且满足下列关系式:-2.52≤f7/f≤-0.55;0.21≤(r13+r14)/(r13-r14)≤1.51;0.04≤d13/ttl≤0.19。优选地,所述摄像光学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1.58≤f7/f≤-0.69;0.33≤(r13+r14)/(r13-r14)≤1.21;0.07≤d13/ttl≤0.16。优选地,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第二透镜的组合焦距为f12,且满足下列关系式:0.38≤f12/f≤1.17。优选地,所述摄像光学镜头的光圈值为fno,且满足下列关系式:fno≤2.11。优选地,所述摄像光学镜头的对角线方向的视场角为fov,且满足下列关系式:fov≥81.59°。优选地,所述摄像光学镜头的像高为ih,所述摄像光学镜头的光学总长为ttl,且满足下列关系式:ttl/ih≤1.31。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的摄像光学镜头具有优秀的光学特性,且具有大光圈、广角化、超薄化的特性,尤其适用于由高像素用的ccd、cmos等摄像元件构成的手机摄像镜头组件和web摄像镜头。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摄像光学镜头的轴向像差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摄像光学镜头的倍率色差示意图;图4是图1所示摄像光学镜头的场曲及畸变示意图;图5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所示摄像光学镜头的轴向像差示意图;图7是图5所示摄像光学镜头的倍率色差示意图;图8是图5所示摄像光学镜头的场曲及畸变示意图;图9是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9所示摄像光学镜头的轴向像差示意图;图11是图9所示摄像光学镜头的倍率色差示意图;图12是图9所示摄像光学镜头的场曲及畸变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发明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发明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方式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第一实施方式)参考附图,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摄像光学镜头10。图1所示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10的结构示意图,该摄像光学镜头10共包括七片透镜。具体的,左侧为物侧,右侧为像侧,摄像光学镜头10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光圈s1、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以及第七透镜l7。第七透镜l7和像面si之间可设置有光学过滤片(filter)gf等光学元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l1为塑料材质,第二透镜l2为塑料材质,第三透镜l3为塑料材质,第四透镜l4为塑料材质,第五透镜l5为塑料材质,第六透镜l6为塑料材质,第七透镜l7为塑料材质。在其他实施例中,各透镜也可以是其他材质。在本实施方式中,定义所述摄像光学镜头10的焦距为f,所述第六透镜l6的焦距为f6,满足下列关系式:-5.00≤f6/f≤5.00,规定了第六透镜l6的焦距f6与摄像光学镜头10的焦距f的比值,通过光焦度的合理分配,使得摄像光学镜头10具有较佳的成像品质和较低的敏感性。定义所述第四透镜l4的轴上厚度为d7,所述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到所述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的轴上距离为d8,满足下列关系式:5.00≤d7/d8≤8.04,规定了第四透镜l4的轴上厚度d7与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到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的轴上距离d8的比值,在关系式范围内,有利于摄像光学镜头10向广角化发展。定义所述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9,所述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10,满足下列关系式:1.00≤r9/r10≤3.00,规定了第五透镜l5的形状,在关系式规定范围内,随着超薄化、广角化的发展,有利于补正轴外画角的像差等问题。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l1具有正屈折力,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像侧面于近轴处也可为其他凹、凸分布情况。所述摄像光学镜头10的焦距为f,定义所述第一透镜l1的焦距为f1,满足下列关系式:1.37≤f1/f≤10.40,规定了第一透镜l1的焦距f1与摄像光学镜头10的焦距f的比值。在规定的范围内时,第一透镜l1具有适当的正屈折力,有利于减小系统像差,同时有利于镜头向超薄化发展。优选地,满足2.20≤f1/f≤8.32。定义所述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1,所述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2,满足下列关系式:-115.12≤(r1+r2)/(r1-r2)≤490.19,合理控制第一透镜l1的形状,使得第一透镜l1能够有效地校正摄像光学镜头10的球差。优选地,满足-71.95≤(r1+r2)/(r1-r2)≤392.15。定义所述摄像光学镜头10的光学总长为ttl,所述第一透镜l1的轴上厚度为d1,满足下列关系式:0.05≤d1/ttl≤0.15,在关系式范围内,有利于实现超薄化。优选地,满足0.07≤d1/ttl≤0.12。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透镜l2具有正屈折力,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像侧面于近轴处也可为其他凹、凸分布情况。所述摄像光学镜头10的焦距为f,定义所述第二透镜l2的焦距为f2,满足下列关系式:0.39≤f2/f≤1.44,通过将第二透镜l2的正光焦度控制在合理范围,有利于矫正摄像光学镜头10的像差。优选地,满足0.63≤f2/f≤1.15。定义所述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3,所述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4,满足下列关系式:-3.43≤(r3+r4)/(r3-r4)≤-1.13,规定了第二透镜l2的形状,在关系式范围内时,随着摄像光学镜头10向超薄化、广角化发展,有利于补正轴上色像差问题。优选地,满足-2.14≤(r3+r4)/(r3-r4)≤-1.41。所述摄像光学镜头10的光学总长为ttl,定义所述第二透镜l2的轴上厚度为d3,满足下列关系式:0.03≤d3/ttl≤0.10,在关系式范围内,有利于实现超薄化。优选地,满足0.05≤d3/ttl≤0.08。本实施方式中,第三透镜l3具有负屈折力,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像侧面于近轴处也可为其他凹、凸分布情况。所述摄像光学镜头10的焦距为f,定义所述第三透镜l3的焦距为f3,满足下列关系式:-3.69≤f3/f≤-1.21,通过光焦度的合理分配,使得摄像光学镜头10具有较佳的成像品质和较低的敏感性。优选地,满足-2.30≤f3/f≤-1.51。定义所述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5,所述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6,满足下列关系式:0.70≤(r5+r6)/(r5-r6)≤2.63,规定了第三透镜l3的形状,有利于第三透镜l3成型,在条件式规定范围内,可以缓和光线经过镜片的偏折程度,有效减小像差。优选地,满足1.13≤(r5+r6)/(r5-r6)≤2.10。所述摄像光学镜头10的光学总长为ttl,定义所述第三透镜l3的轴上厚度为d5,满足下列关系式:0.02≤d5/ttl≤0.06,在关系式范围内,有利于实现超薄化。优选地,满足0.03≤d5/ttl≤0.05。本实施方式中,第四透镜l4具有正屈折力,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像侧面于近轴处也可为其他凹、凸分布情况。所述摄像光学镜头10的焦距为f,定义所述第四透镜l4的焦距为f4,满足下列关系式:1.43≤f4/f≤43.77,规定了第四透镜l4的焦距f4与摄像光学镜头10的焦距f的比值,在关系式范围内有助于提高摄像光学镜头10性能。优选地,满足2.29≤f4/f≤35.02。定义所述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7,所述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8,且满足下列关系式:-10.83≤(r7+r8)/(r7-r8)≤3.03,规定了第四透镜l4的形状,在范围内时,随着超薄化、广角化的发展,有利于补正轴外画角的像差等问题。优选地,满足-6.77≤(r7+r8)/(r7-r8)≤2.43。所述摄像光学镜头10的光学总长为ttl,定义所述第四透镜l4的轴上厚度为d7,满足下列关系式:0.02≤d7/ttl≤0.12,在关系式范围内,有利于实现超薄化。优选地,满足0.04≤d7/ttl≤0.09。本实施方式中,第五透镜l5具有正屈折力,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像侧面于近轴处也可为其他凹、凸分布情况。所述摄像光学镜头10的焦距为f,定义所述第五透镜l5的焦距为f5,满足下列关系式:1.50≤f5/f≤48.45,对第五透镜l5的限定可有效的使得摄像光学镜头10的光线角度平缓,降低公差敏感度。优选地,满足2.39≤f5/f≤38.76。所述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9,所述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10,且满足下列关系式:1.00≤(r9+r10)/(r9-r10)≤601.50,规定了第五透镜l5的形状,在范围内时,随着超薄化、广角化的发展,有利于补正轴外画角的像差等问题。优选地,满足1.60≤(r9+r10)/(r9-r10)≤481.20。所述摄像光学镜头10的光学总长为ttl,定义所述第五透镜l5的轴上厚度为d9,满足下列关系式:0.03≤d9/ttl≤0.13,在关系式范围内,有利于实现超薄化。优选地,满足0.05≤d9/ttl≤0.10。本实施方式中,第六透镜l6具有正屈折力,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像侧面于近轴处也可为其他凹、凸分布情况。定义所述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11,所述第六透镜l6的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12,满足下列关系式:-3.97≤(r11+r12)/(r11-r12)≤6.96,规定了第六透镜l6的形状,在关系式范围内时,随着超薄化、广角化发展,有利于补正轴外画角的像差等问题。优选地,满足-2.48≤(r11+r12)/(r11-r12)≤5.57。所述摄像光学镜头10的光学总长为ttl,定义所述第六透镜l6的轴上厚度为d11,满足下列关系式:0.05≤d11/ttl≤0.21,在关系式范围内,有利于实现超薄化。优选地,满足0.09≤d11/ttl≤0.17。本实施方式中,第七透镜l7具有负屈折力,所述第七透镜l7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七透镜l7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于近轴处也可设置为其他凹、凸分布情况。定义所述摄像光学镜头10的焦距为f,所述第七透镜l7的焦距为f7,满足下列关系式:-2.52≤f7/f≤-0.55,通过光焦度的合理分配,使得系统具有较佳的成像品质和较低的敏感性。优选地,满足-1.58≤f7/f≤-0.69。定义所述第七透镜l7的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13,所述第七透镜l7的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14,满足下列关系式:0.21≤(r13+r14)/(r13-r14)≤1.51,规定了第七透镜l7的形状,在条件范围内时,随着超薄化、广角化发展,有利于补正轴外画角的像差等问题。优选地,满足0.33≤(r13+r14)/(r13-r14)≤1.21。所述第七透镜l7的轴上厚度为d13,所述摄像光学镜头10的光学总长为ttl,满足下列关系式:0.04≤d13/ttl≤0.19,在条件式范围内,有利于实现超薄化。优选地,满足0.07≤d13/ttl≤0.16。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摄像光学镜头10的焦距为f,所述第一透镜l1与所述第二透镜l2的组合焦距为f12,满足下列关系式:0.38≤f12/f≤1.17,在条件式范围内,可消除所述摄像光学镜头10的像差与歪曲,且可压制摄像光学镜头10后焦距,维持影像镜片系统组小型化。优选的,满足0.60≤f12/f≤0.93。本实施方式中,定义所述摄像光学镜头10的光圈值为fno,满足下列关系式:fno≤2.11,从而有利于实现大光圈。优选的,满足fno≤2.07。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摄像光学镜头10的焦距为f,定义所述摄像光学镜头10的对角线方向的视场角为fov,满足下列关系式:fov≥81.59°,从而有利于实现广角化。优选的,满足fov≥82.42°。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摄像光学镜头10的像高为ih,所述摄像光学镜头10的光学总长为ttl,满足下列关系式:ttl/ih≤1.31,从而有利于实现超薄化。优选的,满足ttl/ih≤1.27。当满足上述关系时,使得摄像光学镜头10具有良好光学性能的同时,能够满足大光圈、广角化、超薄化的设计要求;根据该摄像光学镜头10的特性,该摄像光学镜头10尤其适用于由高像素用的ccd、cmos等摄像元件构成的手机摄像镜头组件和web摄像镜头。下面将用实例进行说明本发明的摄像光学镜头10。各实例中所记载的符号如下所示。焦距、轴上距离、中心曲率半径、轴上厚度、反曲点位置、驻点位置的单位为mm。ttl:光学总长(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到像面si的轴上距离),单位为mm;光圈值fno:是指摄像光学镜头的有效焦距和入瞳直径的比值。优选的,所述透镜的物侧面和/或像侧面上还可以设置有反曲点和/或驻点,以满足高品质的成像需求,具体的可实施方案,参下所述。表1、表2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10的设计数据。【表1】其中,各符号的含义如下。s1:光圈;r:光学面中心处的曲率半径;r1: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r2: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r3: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r4: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r5: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r6: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r7: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r8: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r9: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r10: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r11: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r12:第六透镜l6的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r13:第七透镜l7的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r14:第七透镜l7的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r15:光学过滤片gf的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r16:光学过滤片gf的像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d:透镜的轴上厚度、透镜之间的轴上距离;d0:光圈s1到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的轴上距离;d1:第一透镜l1的轴上厚度;d2: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到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的轴上距离;d3:第二透镜l2的轴上厚度;d4: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到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的轴上距离;d5:第三透镜l3的轴上厚度;d6: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到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的轴上距离;d7:第四透镜l4的轴上厚度;d8: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到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的轴上距离;d9:第五透镜l5的轴上厚度;d10: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到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的轴上距离;d11:第六透镜l6的轴上厚度;d12:第六透镜l6的像侧面到第七透镜l7的物侧面的轴上距离;d13:第七透镜l7的轴上厚度;d14:第七透镜l7的像侧面到光学过滤片gf的物侧面的轴上距离;d15:光学过滤片gf的轴上厚度;d16:光学过滤片gf的像侧面到像面si的轴上距离;nd:d线的折射率;nd1:第一透镜l1的d线的折射率;nd2:第二透镜l2的d线的折射率;nd3:第三透镜l3的d线的折射率;nd4:第四透镜l4的d线的折射率;nd5:第五透镜l5的d线的折射率;nd6:第六透镜l6的d线的折射率;nd7:第七透镜l7的d线的折射率;ndg:光学过滤片gf的d线的折射率;vd:阿贝数;v1:第一透镜l1的阿贝数;v2:第二透镜l2的阿贝数;v3:第三透镜l3的阿贝数;v4:第四透镜l4的阿贝数;v5:第五透镜l5的阿贝数;v6:第六透镜l6的阿贝数;v7:第七透镜l7的阿贝数;vg:光学过滤片gf的阿贝数。表2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10中各透镜的非球面数据。【表2】为方便起见,各个透镜面的非球面使用下述公式(1)中所示的非球面。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该公式(1)表示的非球面多项式形式。z=(cr2)/{1+[1-(k+1)(c2r2)]1/2}+a4r4+a6r6+a8r8+a10r10+a12r12+a14r14+a16r16+a18r18+a20r20(1)其中,k是圆锥系数,a4、a6、a8、a10、a12、a14、a16、a18、a20是非球面系数,c是光学面中心处的曲率,r是非球面曲线上的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z是非球面深度(非球面上距离光轴为r的点,与相切于非球面光轴上顶点的切面两者间的垂直距离)。表3、表4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10中各透镜的反曲点以及驻点设计数据。其中,p1r1、p1r2分别代表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和像侧面,p2r1、p2r2分别代表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和像侧面,p3r1、p3r2分别代表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和像侧面,p4r1、p4r2分别代表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和像侧面,p5r1、p5r2分别代表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和像侧面,p6r1、p6r2分别代表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和像侧面,p7r1、p7r2分别代表第七透镜l7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反曲点位置”栏位对应数据为各透镜表面所设置的反曲点到摄像光学镜头10光轴的垂直距离。“驻点位置”栏位对应数据为各透镜表面所设置的驻点到摄像光学镜头10光轴的垂直距离。【表3】反曲点个数反曲点位置1反曲点位置2反曲点位置3p1r10///p1r220.8751.385/p2r120.9251.615/p2r220.9051.515/p3r10///p3r20///p4r120.3551.445/p4r210.415//p5r121.4351.845/p5r211.895//p6r110.555//p6r230.5452.6753.175p7r112.215//p7r220.7854.315/【表4】图2、图3分别示出了波长为650nm、555nm及470nm的光经过第一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10后的轴向像差以及倍率色差示意图。图4则示出了波长为555nm的光经过第一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10后的场曲及畸变示意图,图4的场曲s是弧矢方向的场曲,t是子午方向的场曲。后出现的表13示出各实施方式一、二、三中各种数值与条件式中已规定的参数所对应的值。如表13所示,第一实施方式满足各条件式。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摄像光学镜头10的入瞳直径enpd为3.515mm,全视场像高ih为6.247mm,对角线方向的视场角fov为83.28°,所述摄像光学镜头10满足大光圈、广角化、超薄化的设计要求,其轴上、轴外色像差被充分补正,且具有优秀的光学特征。(第二实施方式)图5所示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20的结构示意图,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基本相同,符号含义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以下只列出不同点。本实施方式中,第六透镜l6具有负屈折力,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第七透镜l7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表5、表6示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20的设计数据。【表5】表6示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20中各透镜的非球面数据。【表6】表7、表8示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20中各透镜的反曲点以及驻点设计数据。【表7】反曲点个数反曲点位置1反曲点位置2反曲点位置3p1r10///p1r220.7351.265/p2r120.7851.485/p2r220.7651.485/p3r10///p3r20///p4r111.395//p4r20///p5r120.8151.935/p5r221.2552.155/p6r120.5052.345/p6r230.6252.9553.465p7r120.0352.185/p7r220.7354.475/【表8】图6、图7分别示出了波长为650nm、555nm及470nm的光经过第二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20后的轴向像差以及倍率色差示意图。图8则示出了波长为555nm的光经过第二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20后的场曲及畸变示意图。图8的场曲s是弧矢方向的场曲,t是子午方向的场曲。如表13所示,第二实施方式满足各条件式。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摄像光学镜头20的入瞳直径enpd为3.344mm,全视场像高ih为6.247mm,对角线方向的视场角fov为83.25°,所述摄像光学镜头20满足大光圈、广角化、超薄化的设计要求,其轴上、轴外色像差被充分补正,且具有优秀的光学特征。(第三实施方式)图9所示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30的结构示意图,第三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基本相同,符号含义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以下只列出不同点。本实施方式中,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第六透镜l6的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表9、表10示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30的设计数据。【表9】表10示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30中各透镜的非球面数据。【表10】表11、表12示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30中各透镜的反曲点以及驻点设计数据。【表11】反曲点个数反曲点位置1反曲点位置2反曲点位置3p1r10///p1r220.6951.305/p2r120.7451.445/p2r220.7651.485/p3r10///p3r20///p4r111.395//p4r221.0651.145/p5r120.8951.995/p5r211.605//p6r120.3852.205/p6r232.6253.2253.295p7r112.465//p7r220.8654.285/【表12】驻点个数驻点位置1p1r10/p1r20/p2r10/p2r211.245p3r10/p3r20/p4r10/p4r20/p5r111.415p5r212.015p6r110.675p6r20/p7r114.125p7r211.875图10、图11分别示出了波长为650nm、555nm及470nm的光经过第三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30后的轴向像差以及倍率色差示意图。图12则示出了波长为555nm的光经过第三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30后的场曲及畸变示意图。图12的场曲s是弧矢方向的场曲,t是子午方向的场曲。以下表13按照上述条件式列出了本实施方式中对应各条件式的数值。显然,本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30满足上述的条件式。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摄像光学镜头30的入瞳直径enpd为3.428mm,全视场像高ih为6.247mm,对角线方向的视场角fov为83.25°,所述摄像光学镜头30满足大光圈、广角化、超薄化的设计要求,其轴上、轴外色像差被充分补正,且具有优秀的光学特征。【表13】参数及条件式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f6/f5.00-4.993.75d7/d85.018.046.55r9/r102.991.012.00f6.8546.8566.855f118.81533.81447.528f26.5935.4655.393f3-12.411-12.637-12.602f4200.00019.611112.374f520.495221.44128.763f634.236-34.24425.711f7-5.645-8.642-5.977f125.2985.1605.334fno1.952.052.00ttl7.8027.8037.801ih6.2476.2476.247fov83.28°83.25°83.25°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