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075828发布日期:2021-07-30 13:25阅读:64来源:国知局
一种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显示器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显示装置是显示屏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在显示器、电视、手机等显示类产品中,现今,显示装置在追求显示效果及使用性能的同时,也在不断提高对产品造型的追求,外观精美、低成本、方便维修已成为不断探索和研究的课题之一。显示装置通常包括设置在框体上的背光模组和液晶面板,背光模组又包括依序设置的背板、反射片、塑胶导光板和膜片,以及设置在塑胶导光板侧方的灯条等光源装置。现有的显示装置中,其框体上设置有中框,该中框一方面将塑胶导光板的四边压紧在背板上,另一方面承托安装液晶面板以使液晶面板相对背光模组间隔一距离以免塑胶导光板受到挤压变形。这些现有的显示装置结构较为复杂,装配较为不便和费时,在开发设计新产品时,需要重新设计框体结构和开模,开发和制造成本较高,同时厚度难以进一步减小,已逐渐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提供一种能够减小产品厚度、降低开发和制造成本的显示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自后向前依序层叠并固定在一起的背板、反射片、导光板、膜片和液晶面板,所述背板和导光板均为硬质,所述导光板的侧方设置有光源装置。

优选的,所述背板为铁质。

优选的,所述导光板为玻璃材质。

优选的,所述背板和导光板之间设置有第一粘接件,所述背板和导光板通过所述第一粘接件粘接固定在一起,所述反射片由所述背板和导光板夹紧;所述液晶面板和导光板之间设置有第二粘接件,所述液晶面板和导光板通过所述第二粘接件粘接固定在一起,所述膜片由所述液晶面板和导光板夹紧。

优选的,所述第一粘接件和第二粘接件均为软质。

优选的,所述反射片的侧壁与所述第一粘接件抵接或贴近,所述膜片的侧壁与所述第二粘接件抵接或贴近。

优选的,所述第一粘接件和第二粘接件均位于所述导光板的侧缘。

优选的,所述导光板和液晶面板均呈矩形,所述导光板的一侧设置有所述光源装置,导光板的其余三侧均通过所述第一粘接件与背板粘接和通过所述第二粘接件与液晶面板粘接。

优选的,所述反射片、导光板、膜片和液晶面板设置在一凹壳内,所述背板为所述凹壳的底板;所述光源装置设置在所述凹壳的内侧壁上。

优选的,所述凹壳上设置有前框,所述前框延伸至所述液晶面板的前方并紧贴或贴近所述液晶面板的前端面。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显示装置其有益效果在于:本显示装置采用了硬质的导光板和背板,不易出现变形和翘边,因此无需利用中框对导光板的边缘进行压紧和将液晶面板与导光板间隔开来,同时本显示装置中直接将背板、反射片、导光板、膜片和液晶面板层叠设置和固定,有效简化了产品结构,使得背光模组呈模块化结构,方便装配和制造,易于自动化生产,能够有效降低开发和制造成本,也有效减小了本显示装置的厚度,使得本显示装置更为轻薄美观,能够有效提高市场竞争力。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显示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剖视图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1-背板;12-反射片;13-导光板;14-膜片;15-液晶面板;16-凹壳;17-前框;18-中框;20-光源装置;31-第一粘接件;32-第二粘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图1和图2为现有的显示装置的结构图,现有的显示装置通常包括背板11、反射片12、导光板13和膜片14,以及设置在塑胶导光板13侧方的灯条等光源装置20,其导光板13为较软的塑胶材质,框体上设置有中框18,该中框18一方面将塑胶导光板13的四边压紧在背板11上,另一方面承托安装液晶面板15以使液晶面板15相对背光模组间隔一距离以免导光板13受到挤压变形。

参照图3和图4,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自后向前依序层叠并固定在一起的背板11、反射片12、导光板13、膜片14和液晶面板15,背板11和导光板13均为硬质,导光板13的侧方设置有光源装置20。本显示装置采用了硬质的导光板13和背板11,不易出现变形和翘边,因此无需利用中框18对导光板13的边缘进行压紧和将液晶面板15与导光板13间隔开来,同时本显示装置中直接将背板11、反射片12、导光板13、膜片14和液晶面板15层叠设置,有效简化了产品结构,使得背光模组呈模块化结构,方便装配和制造,易于自动化生产,能够有效降低开发和制造成本,也有效减小了本显示装置的厚度,使得本显示装置更为轻薄美观,能够有效提高市场竞争力。光源装置20可采用灯板等常用光源结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需要灵活应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本实施例中,背板11为铁质,铁质材料具有优良的结构性能和加工性能,便于加工制造,而且成本较低,有助于降低产品成本。在其他实施例中,背板11也可采用铝合金、钢材、工程塑料等其他常用硬质材料制作。

本实施例中,导光板13为玻璃材质,具有优良的透光性,且硬度较高,不易出现变形和弯曲,有助于提高产品性能,同时成本较低,易于加工制造,有利于降低产品成本。在其他实施例中,导光板13也可采用高分子有机材料等其他适宜的硬质材料制作,并不局限于此。

本实施例中,背板11和导光板13之间设置有第一粘接件31,背板11和导光板13通过第一粘接件31粘接固定在一起,反射片12由背板11和导光板13夹紧;液晶面板15和导光板13之间设置有第二粘接件32,液晶面板15和导光板13通过第二粘接件32粘接固定在一起,膜片14由液晶面板15和导光板13夹紧。该固定方式结构简单,便于加工和装配,同时连接牢固,不易出现偏移错位,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产品成本和保证产品质量。在其他实施例中,背板11、反射片12、导光板13、膜片14和液晶面板15也可通过两两粘接、夹板夹紧、螺钉连接等其他常用方式固定在一起,并不局限于此。本实施例中第一粘接件31和第二粘接件32均为软质,能够起到缓冲作用,提高本显示装置的抗振抗压性能,同时也能够提供一定的位移量,便于反射片12和膜片14的装配和固定。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粘接件31采用了硅胶材质,第二粘接件32采用了双面泡棉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粘接件31和第二粘接件32也可选用其他常用的软质材料,或者也可采用硬质材料制作,并不局限于此。

反射片12的侧壁与第一粘接件31抵接或贴近,膜片14的侧壁与第二粘接件32抵接或贴近,该结构能够对反射片12和膜片14进行限位,防止反射片12和膜片14出现偏移错位,能够保证产品质量。

本实施例中,第一粘接件31和第二粘接件32均位于导光板13的侧缘,使得本显示装置具有更大的完整显示区域,能够提高显示效果。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粘接件31和第二粘接件32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在导光板13的其他适宜位置,例如,在分屏式显示屏中应用时可以将第一粘接件31和第二粘接件32设置在各分屏之间等,并不局限于此。

本实施例中,导光板13和液晶面板15均呈矩形,这也是显示装置常用的形状,导光板13的一侧设置有光源装置20,导光板13的其余三侧均通过第一粘接件31与背板11粘接和通过第二粘接件32与液晶面板15粘接,能够提高粘接的牢固度,保证产品质量。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粘接件31和第二粘接件32与导光板13的三个侧边长度匹配,能够进一步提高粘结的牢固度。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粘接件31和第二粘接件32的位置和分布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调整,并不局限于此。

本实施例中,反射片12、导光板13、膜片14和液晶面板15设置在一凹壳16内,背板11为凹壳16的底板,光源装置20设置在凹壳16的内侧壁上,结构简单,方便加工和制造,凹壳16的侧板可以对反射片12、导光板13、膜片14和液晶面板15的侧端起到保护和遮挡作用并形成模块化结构,方便自动化生产和装配。本实施例中凹壳16可由铁质板材冲压或弯折而成,便于加工。

凹壳16上设置有前框17,前框17延伸至液晶面板15的前方并紧贴或贴近液晶面板15的前端面,能够对液晶面板15起到保护作用和限位作用,防止反射片12、导光板13、膜片14和液晶面板15意外脱落,另外也能够对液晶面板15侧方的缝隙起到遮挡和保护作用,更为美观实用。该前框17可以根据选择仅遮盖液晶面板15的部分边缘或全部边缘。

在不出现冲突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将上述附加技术特征自由组合以及叠加使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