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设备及其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633434发布日期:2021-06-25 16:39阅读:61来源:国知局
显示设备及其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显示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显示设备及其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设备通常包括中框和显示面板,中框设置有台阶结构,显示面板搭接于中框上,以利用中框固定显示面板,同时利用中框遮挡显示面板的侧面。然而,中框的台阶结构增加了显示设备的边框尺寸,降低了显示设备的屏占比。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显示设备及其显示面板,以提升显示设备的屏占比。

一种显示面板,包括:

本体部,包括层叠设置的彩膜层和阵列层,且所述本体部具有相对设置的显示面和背面;及

弯折部,由所述彩膜层和所述阵列层中的至少一者从所述本体部的边缘向所述背面弯折形成,所述弯折部用于将所述显示面板固定至外部器件。

上述显示面板,形成有所述弯折部,当所述显示面板与背板组装形成显示设备时,所述弯折部与所述背板固定连接,能够实现所述显示面板的固定。由此,在不需要降低所述显示设备的屏占比的前提下即能够实现显示面板的固定,避免了通过中框的台阶结构固定显示面板时,台阶结构降低显示设备的屏占比的情况。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弯折部热弯成型于所述本体部的周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弯折部包括至少一层玻璃基板。

一种显示设备,包括背板和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显示面板,所述本体部与所述背板相对设置,所述弯折部延伸至所述背板并与所述背板固定连接。

上述显示设备,所述弯折部与所述背板固定连接,能够实现所述显示面板的固定。由此,在不需要降低所述显示设备的屏占比的前提下即能够实现显示面板的固定,避免了通过中框的台阶结构固定显示面板时,台阶结构降低显示设备的屏占比的情况。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显示设备还包括粘连层,所述粘连层设置于所述弯折部及所述背板之间,以粘连所述弯折部与所述背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背板包括安装部及从所述安装部的边缘延伸而出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相对所述安装部朝向所述本体部弯折,所述粘连层设置于所述弯折部及所述延伸部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弯折部位于所述延伸部的外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显示设备还包括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设置于所述安装部上,所述背光模组位于所述安装部朝向所述本体部的一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背光模组与所述本体部相间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本体部的相对的两侧边缘均设有所述弯折部,两个所述弯折部与所述本体部形成收容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显示设备还包括中框,所述中框环绕所述显示面板设置,所述中框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台阶部,两个所述台阶部位于两个所述弯折部之间,且所述台阶部抵接于所述本体部的背面。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显示设备部分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显示面板形成弯折部前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显示面板形成弯折部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显示设备部分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中显示面板的剖面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中中框支撑显示面板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显示设备111、背板112、延伸部

113、安装部120、显示面板122、本体部

123、弯折部124、彩膜层125、阵列层

126、偏光片127、显示面128、背面

130、粘连层140、背光模组150、中框

151、台阶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申请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申请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申请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请参见图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显示设备100为电视机,显示设备100可用于接收电视信号且至少可用于播放视频。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显示设备100包括但不限于:移动电话、计算机、数字广播终端、消息收发设备、平板设备、医疗设备、健身设备、智能家居设备等。

图1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设备100部分结构的剖面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设备100可以是液晶显示(lcd,liquidcrystaldisplay)器,显示设备100包括背板111、背光模组140以及显示面板120,背光模组140设置于背板111上,背光模组140可以包括通电发光的光源,背光模组140能够向显示面板120发射光线。显示面板120对背光模组140发射的光线进行调制,以用于显示面板120的显示。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显示设备100可以为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显示设备,则背光模组140可以缺省。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20包括本体部122和弯折部123,本体部122包括层叠设置的彩膜层124以及阵列层125,且本体部122具有相对设置的显示面127和背面128。弯折部123由彩膜层124和阵列层125中的至少一者从本体部122的边缘相背面128弯折形成,弯折部123用于将显示面板120固定至外部器件。例如,固定至背板111上。显示设备100还可以包括粘连层130,弯折部123延伸至背板111,粘连层130设置于背板111以及弯折部123之间,以粘连弯折部123与背板111。弯折部123通过粘连层130与背板111相粘连,能够实现显示面板120相对背板111的固定。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弯折部123可以通过螺纹紧固件或者卡接等方式固定连接于背板111。可以理解的是,本体部122即为显示面板120用于调制光线的部分。

上述显示设备100,通过使彩膜层124和阵列层125中的至少一者弯折形成弯折部123,以便粘连层130能够固定显示面板120与背板111。不需要降低显示设备100的屏占比即可实现显示面板120的固定。同时,即便显示设备100的边框过窄(小于3mm),弯折部123也能够在不增大显示设备100的边框尺寸的前提下为粘连层130提供足够的粘连宽度,以保证显示面板120相对背板111的固定效果。例如,当粘连层130的材料为双面胶时,可通过对弯折部123的尺寸进行设计,使得弯折部123与背板111的粘连宽度大于3mm,以保证粘连层130对显示面板120的固定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中,描述显示设备100的边框尺寸,可理解为显示面板120的显示面127上的可视区边缘至显示设备外边缘的尺寸。

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显示设备100为液晶显示设备时,彩膜层124可以为彩膜基板,彩膜层124用于对光源发射的光线起滤光作用,以使光线呈现彩色。显示面板120还可包括液晶层(图未示出)以及偏光片126。液晶层包括液晶分子,液晶层设置于彩膜层124及阵列层125之间。阵列层125可以为薄膜晶体管(tft,thinfilmtransistor)阵列基板,阵列层125用于调节液晶层中液晶分子的晶向,进而调节液晶层对光线的调制作用,以用于显示面板120的显示。偏光片126可设置有两片,两片偏光片126分别位于彩膜层124及阵列层125相背的两表面,偏光片126也能够对光源发射的光线起调制作用,有助于光线更好地成像。

更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背板111包括安装部113以及从安装部113的边缘延伸而出的延伸部112,背光模组140设置于安装部113上,延伸部112相对安装部113朝向本体部122的方向弯折,粘连层130设置于弯折部123及延伸部112之间。通过设置延伸部112,能够增大背板111与弯折部123之间的粘连宽度,在不影响背光模组140在安装部113上的安装的前提下,保证背板111与显示面板120的固定效果。

当然,弯折部123相对本体部122的弯折角度,以及延伸部112相对于安装部113的弯折角度不限,只要保证弯折部123与延伸部112能够为粘连层130提供足够的粘连宽度,进而保证显示面板120的固定效果即可。在一些实施例中,弯折部123以任意角度倾斜于本体部122,延伸部112以任意角度倾斜于安装部113,且弯折部123平行于延伸部112。换言之,弯折部123与本体部122之间的夹角以及延伸部112与安装部113之间的夹角互为补角。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弯折部123与本体部122之间的夹角为70度,延伸部112与安装部113之间的夹角为110度。弯折部123与延伸部112相平行,有利于粘连层130均匀地设置在弯折部123与延伸部112之间,提升粘连效果。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弯折部123垂直于本体部122,延伸部112垂直于安装部113。垂直设置有利于减小弯折部123与延伸部112于显示设备100内的占用空间,进而有利于减小显示设备100的尺寸。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描述两结构相垂直,不一定理解为两结构之间的夹角恰好等于90度,由于加工误差的存在,两结构之间的夹角略偏离90度,也可理解为两结构相垂直。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由于加工误差的存在,弯折部123与本体部122之间的夹角等于85度,也可理解为弯折部123垂直于本体部122。

另外,弯折部123与延伸部112的相对位置关系也不限,在一些实施例中,弯折部123位于延伸部112的外侧。如此设置,延伸部112还能够将弯折部123与本体部122及背板111之间的元件相隔离,避免弯折部123与显示设备100的其他元件相干扰,同时,这种方式也能够缩减显示设备的边框尺寸,以提升显示设备的屏占比。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弯折部123也可设置于延伸部112的内侧,只要弯折部123与延伸部112能够为粘连层130提供足够的粘连宽度,以保证显示面板120的固定效果即可,这种实施方式同样可以缩减边框尺寸以提升显示设备的屏占比。

在一些实施例中,弯折部123也可倾斜于延伸部112,相应地,粘连层130填充于弯折部123与延伸部112之间时,粘连层130的横截面大致呈梯形。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弯折部123与延伸部112也可以呈弧形延伸,且弯折部123与延伸部112的形状相适应,以便粘连层130均匀地设置于弯折部123与延伸部112之间。当然,弯折部123与延伸部112的形状及弯折角度还可以有其他设置,例如,弯折部123呈弧形延伸,延伸部112垂直或倾斜于安装部113。其他设置方式均可由以上描述推得,此处不再赘述。

一并参考图2和图3所示,图2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本体部122形成弯折部123前的剖面示意图,图3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20的剖面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彩膜层124部分弯折形成弯折部123。具体地,在形成彩膜层124与阵列层125时,彩膜层124部分延伸至阵列层125外。通过将彩膜层124延伸至阵列层125外的部分相对阵列层125弯折,即形成弯折部123,而阵列层125、偏光片126与彩膜层124未弯折的部分层叠设置,以形成本体部122。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彩膜层124包括至少一层玻璃基板。例如,当彩膜层124为彩膜基板时,彩膜层124包括一层玻璃基板以及设置于玻璃基板上的颜色层,颜色层可以包括红、绿、蓝三原色。颜色层能够对光线起到滤光作用,使经过彩膜层124的光线呈现彩色。当然,彩膜层124也可包括两层玻璃基板,两层玻璃基板分别设置于颜色层的两侧,以支撑并保护颜色层。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彩膜层124还可以是彩色滤光片等其他能够对光线起滤光作用,使经过彩膜层124的光线呈现彩色的光学元件,且彩膜层124也可包括玻璃基板以及设置于玻璃基板上的颜色层。彩膜层124包括玻璃基板,当弯折部123通过粘连层130与延伸部112固定时,玻璃基板能够使弯折部123能够具备足够的结构强度,以对显示面板120起支撑作用,使显示面板120相对背板111的固定更加牢固。

相应地,当彩膜层124包括玻璃基板时,可采用玻璃热弯技术使彩膜层124部分弯折形成弯折部123。具体地,参考图2和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对彩膜层124的局部进行加热,使彩膜层124软化。进而对彩膜层124的局部施加作用力,或使彩膜层124在重力的作用下沿加热部位弯折,弯折后加热部位的其中一侧即于本体部122的周侧形成弯折部123。可以理解的是,当弯折部123呈弧形延伸时,可对彩膜层124的多处进行加热软化,进而施加作用力使彩膜层124多处弯折形成弧形的弯折部123。

请参见图4,图4示出了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设备100的示意图。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弯折部123可以由阵列层125弯折形成。例如,阵列层125可以为tft阵列基板,阵列层125包括玻璃基板以及设置于玻璃基板上的tft阵列,且当显示设备100为液晶显示设备时,液晶层中的每一液晶像素点都可由阵列层125上对应的薄膜晶体管驱动。薄膜晶体管通过改变液晶层中液晶的晶向,改变液晶层对光线的调制作用,以用于显示面板120的显示。当弯折部123由阵列层125弯折形成时,弯折部123的形状及设置方式可由上述记载推得,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弯折部123也可由彩膜层124及阵列层125共同弯折形成,以提升弯折部123的结构强度。进一步地,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彩膜层124与阵列层125均包括玻璃基板,彩膜层124与阵列层125的玻璃层相向设置,液晶分子设置于彩膜层124与阵列层125之间,并利于彩膜层124及阵列层125相向设置的玻璃基板实现液晶分子的固定以形成液晶层。则此时彩膜层124与阵列层125共同弯折形成弯折部123,弯折部123也可以理解为由液晶层弯折形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背光模组140位于本体部122的背面一侧,背光模组140也包括能够对光源发射的光线起调节作用的光学元件,以与本体部122相配合,并用于显示面板120的显示。具体地,背光模组140还可以包括导光板、反射片以及滤光片等光学元件。导光板用于提升背光模组140出射光线的均匀度,使到达本体部122的光线分布更均匀。反射片用于将光线朝向本体部122反射,减小光线的损失。滤光片用于滤除背光模组140出射的干扰光,防止干扰光影响显示设备100的成像。当然,以上仅为背光模组140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光学元件的设置,在其他实施例中,背光模组140还可包括其他能够调制光线,以帮助显示面板120进行显示的光学元件,而以上提及的光学元件也可省略或采用其他光学元件替代。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背光模组140设置于安装部113上,且位于安装部113朝向本体部122的一侧,背光模组140与本体部122可以相间隔。通过弯折部123与延伸部112的粘连,使显示面板120与背板111相互固定,进而通过对弯折部123与延伸部112的尺寸设计,使本体部122与背板111之间形成足够的间隙,进而使得设置于背板111上的背光模组140能够与本体部122相间隔。换言之,弯折部123与延伸部112的设置,能够使显示面板120与背板111相固定,同时使得背光模组140与本体部122相间隔,避免本体部122与背光模组140相接触而损坏。

更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延伸部112远离安装部113的一端至本体部122的最小距离小于背光模组140至本体部122的最小距离。由此,在显示面板120的设置过程中,延伸部112远离安装部113的一端始终比背光模组140更靠近本体部122,本体部122在靠近背光模组140时会先与延伸部112接触。因此,延伸部112能够更好地隔离本体部122与背光模组140,避免本体部122与背光模组140相接触。

一并参考图1和图5所示,图5示出了本申请又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20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弯折部123可设置有多个,例如两个以上,多个弯折部123分别连接本体部122的不同部位。相应地,延伸部112也可设置有多个,多个延伸部112分别连接安装部113的不同部位。每个弯折部123与一个延伸部112相对应,每个弯折部123通过粘连层130与对应的一个延伸部112相粘连。通过设置多个弯折部123与延伸部112相粘连,能够提升显示面板120与背板111的粘连强度,保证显示面板120的固定效果。

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本体部122的形状大致为方形,本体部122具有相互连接的四条边。弯折部123设置有两个,两个弯折部123分别连接本体部122相对的两边,两个弯折部123与本体部122形成收容槽的形状,两个弯折部123分别通过粘连层130与延伸部112粘连。可以理解的是,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仅示出了显示面板120的剖面示意图,背板111的设置方式可由上述记载推得。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弯折部123也可设置为其他数量,例如弯折部123设置有三个或四个,弯折部123分别连接本体部122的三条边或四条边,以进一步提升显示面板120与背板111的固定效果。当然,本体部122的形状还可以其他任意适用形状,则多个弯折部123分别连接本体部122的不同侧。

进一步地,一并参考图1、图5和图6所示,图6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中框150支撑显示面板120的剖面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设备100还包括中框150,中框150环绕显示面板120设置。换言之,中框150围设形成容纳腔,显示面板120收容于容纳腔内。当然,背光模组140也可收容于容纳腔内,中框150能够对显示设备100内的显示面板120、背光模组140等元件起保护和支撑作用。中框150可以由塑胶、橡胶、硅胶、木材、陶瓷或玻璃等非金属材质制成,也可以由不锈钢、铝合金或镁合金等金属材质制成。中框150还可以为金属注塑件,即利用金属材质保证中框150的结构刚性。

更进一步地,结合图5和图6所示,弯折部123设置有两个,两个弯折部123分别连接本体部122相对的两边,即显示面板120的其中两边设置有弯折部123。而中框150朝向显示面板120延伸形成两个台阶部151,两个台阶部151分别位于显示面板120的另外两边。换言之,两个台阶部151位于两个弯折部123之间。台阶部151插入显示面板120及背板111之间,并于显示面板120朝向背板111的一侧抵接显示面板120。例如,阵列层125朝向背板111的一侧设置有偏光片126,台阶部151抵接偏光片126,以对本体部122起支撑作用。

通过在显示面板120的其中两边设置弯折部123以固定显示面板120,而中框150的台阶部151从显示面板120的另外两边支撑显示面板120,能够使显示设备100有合理的结构布局。在不影响显示面板120与中框150的设置的前提下,更好地支撑和固定显示面板120,避免弯折部123与台阶部151位于本体部122的同一边而互相干扰的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台阶部151可采用注塑成型的方式形成,而中框150远离显示面板120的部位还可通过注塑成型的方式形成凸起或凹槽,以便与背板111相配合,实现背板111的固定。背板111、中框150以及显示面板120三者相互配合,能够使得显示设备100形成牢固的结构整体。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