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型汽车用高清晰近红外广角镜头光学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876016发布日期:2022-10-21 21:39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近红外广角镜头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从物侧到像侧沿光轴依次包括负光焦度的第一透镜、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正光焦度的第四透镜、正光焦度的第五透镜以及负光焦度的第六透镜,其中,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所述第三透镜至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所述第三透镜至所述第六透镜均满足以下条件式,2<r/f,r为所述第三透镜至所述第六透镜中的任一个透镜的像侧面的球面半径,f为所述近红外广角镜头光学系统的焦距。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近红外广角镜头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条件式,-4.0<f1/f<-2.0,-6.0<f2/f<-3.5,2.0<f3/f<4.0,2.0<f4/f<4.0,3.5<f5/f<6.0,-6.0<f6/f<-3.5,其中,f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焦距,f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焦距,f3为所述第三透镜的焦距,f4为所述第四透镜的焦距,f5为所述第五透镜的焦距,f6为所述第六透镜的焦距。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近红外广角镜头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条件式,d12/r12<1.85,其中,d12为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口径,r12为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近红外广角镜头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为弯月型透镜,所述第二透镜为弯月型透镜,所述第三透镜为双凸球面透镜,所述第四透镜为双凸球面透镜,所述第五透镜为双凸球面透镜,所述第六透镜为弯月型透镜。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近红外广角镜头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条件式,d1>10mm,5mm<r11<15mm,2.0mm<r12<5.0mm,0.7mm<ct1<1.4mm,5.0mm<r21<15mm,3.0mm<r22<6.0mm,2.0mm<ct2<3.5mm,
15mm<r31<30mm,-5.0mm<r32<15mm,1.0mm<ct3<5.0mm,6.0mm<r41<15mm,-10.0mm<r42<-4.0mm,1.0mm<ct4<5.0mm,10.0mm<r51<30.0mm,-30.0mm<r52<-10.0mm,1.0mm<ct5<3.0mm,-10.0mm<r61<-3.0mm,-20.0mm<r62<-8.0mm,0.6mm<ct6<1.2mm,其中,d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口径值,r1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2为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ct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中心厚度,r21为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2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ct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r31为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32为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ct3为所述第三透镜的中心厚度,r41为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42为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ct4为所述第四透镜的中心厚度,r51为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52为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ct5为所述第五透镜的中心厚度,r61为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62为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ct6为所述第六透镜的中心厚度。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近红外广角镜头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和像侧面的曲率半径的大小相同且方向相反。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近红外广角镜头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近红外广角镜头光学系统的光学总长小于20mm。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近红外广角镜头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透镜与所述第三透镜之间配置有光阑。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近红外广角镜头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近红外广角镜头光学系统的水平视场角大于或等于90度。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近红外广角镜头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近红外广角镜头光学系统是飞行时间镜头光学系统。

技术总结
提供一种智慧型汽车用高清晰近红外广角镜头光学系统。近红外广角镜头光学系统从物侧到像侧沿光轴依次包括负光焦度的第一透镜、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正光焦度的第四透镜、正光焦度的第五透镜以及负光焦度的第六透镜,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且像侧面为凹面,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且像侧面为凹面,所述第三透镜至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所述第三透镜至所述第六透镜均满足以下条件式,2<r/f,r为所述第三透镜至所述第六透镜中的任一个透镜的像侧面的球面半径,f为所述近红外广角镜头光学系统的焦距。由此,能够提供小型化、大视角且保证高成像品质的近红外广角镜头光学系统。质的近红外广角镜头光学系统。质的近红外广角镜头光学系统。


技术研发人员:李佳妮 陈扬辉 若林央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市伯森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4.20
技术公布日:2022/10/20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