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177724发布日期:2022-05-26 12:21阅读:50来源:国知局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制作方法

1.本公开涉及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尤其涉及一种具有设置在承载件的电路组件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背景技术:

2.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今许多电子装置(例如智能手机)皆具有照相或录影的功能。通过设置于电子装置上的摄像模块,使用者可以操作电子装置来提取各式各样的照片,带给人们丰富的视觉享受。
3.前述具有照相或录影功能的电子装置通常设有光学元件驱动机构,以驱动光学元件沿光轴进行移动,进而达到自动对焦(autofocus,af)的功能。然而,电子装置在微型化的需求下,往往会造成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设计困难、可靠度不佳或镜头驱动力不足等诸多问题。因此,如何能解决前述问题始成一重要的挑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以解决上述至少一个问题。
5.本发明提供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包括承载件、固定部、驱动组件、第一电路组件。承载件配置以连接光学元件。承载件可相对固定部运动。驱动组件配置以驱动承载件相对固定部运动。第一电路组件固定地设置于承载件。第一电路组件电性连接驱动组件。
6.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感测组件,感测组件包括感测元件。感测组件配置以感测承载件的运动。
7.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承载件包括本体、第一凹槽、止动元件、第一突台、容纳空间。第一凹槽具有凹槽结构,用以容纳感测元件。止动元件具有突出结构,配置以限制承载件的运动范围。第一突台具有突出结构,邻近于第一凹槽。容纳空间用以容纳光学元件。
8.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承载件还包括驱动组件固定部以及驱动组件握持部。驱动组件固定部由本体向外突出,且配置以固定驱动组件的第一线圈。驱动组件握持部由驱动组件固定部突出,且配置以固定第一线圈。驱动组件固定部与驱动组件握持部的延伸方向不同,且第一线圈位于驱动组件握持部以及本体之间。
9.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当承载件位于极限位置时,止动元件直接接触固定部。止动元件与固定部的最短距离小于第一突台与固定部的最短距离。
10.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第一弹性元件。第一弹性元件包括活动部固定端。第一弹性元件具有与第一轴垂直的板状结构。承载件经由第一弹性元件活动地连接固定部。活动部固定端固定地设置于第一突台。
11.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第二弹性元件。第二弹性元件具有与第一轴垂直的板状结构。承载件经由第二弹性元件活动地连接固定部。驱动组件电性连接第二弹性元件。第一电路组件经由第二弹性元件电性连接驱动组件。第一弹性元
件与第二弹性元件沿着第一轴排列。
12.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第一电路组件包括第一电路元件。第一电路元件具有条状结构、第一段部以及第一电路接点。第一电路元件电性连接至感测元件。第一电路元件的厚度介于0.05毫米至0.25毫米之间。第一电路元件至少部分埋藏且不显露于本体。第一段部沿着与第一轴垂直的方向延伸。感测组件经由第一电路接点电性连接外部电路。第一电路接点设置于第一突台,且电性连接第一弹性元件。
13.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第一电路组件包括第二电路元件。第二电路元件具有条状结构、第二段部以及第二电路接点。第二电路元件电性连接至感测元件。第二电路元件的厚度介于0.05毫米至0.25毫米之间。第二电路元件至少部分埋藏且不显露于本体。第二段部沿着与第一轴垂直的方向延伸。当沿着第一轴观察时,第二段部与第一线圈至少部分重叠。第二电路接点电性连接第一弹性元件。
14.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第一电路组件包括第三电路元件。第三电路元件具有条状结构、第三段部以及第三电路接点。第三电路元件电性连接至感测元件。第三电路元件的厚度介于0.05毫米至0.25毫米之间。第三电路元件至少部分埋藏且不显露于本体。第三段部沿着与第一轴垂直的方向延伸。当沿着第一轴观察时,第三段部与第一线圈至少部分重叠。第三电路接点电性连接第一弹性元件。
15.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第一电路组件包括第四电路元件。第四电路元件具有条状结构、第四段部以及第四电路接点。第四电路元件电性连接至感测元件。第四电路元件的厚度介于0.05毫米至0.25毫米之间。第四电路元件至少部分埋藏且不显露于本体。第四段部沿着与第一轴垂直的方向延伸。第四电路接点电性连接第一弹性元件。
16.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当沿着第一轴观察时,第一电路接点、第二电路接点、第三电路接点以及第四电路接点的位置具有旋转对称性。
17.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当沿着第一轴观察时,第一电路接点、第二电路接点、第三电路接点以及第四电路接点的位置具有线对称性。
18.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第一段部至少部分位于驱动组件固定部。当沿着第一轴观察时,第一段部与第一线圈至少部分重叠。当沿着第一轴观察时,第一段部与部分的第二段部大致平行且彼此并排,部分的第三段部与第四段部大致平行且彼此并排。
19.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当沿着该第一轴观察时,第三段部与第四段部至少部分重叠。
20.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当沿着与第一轴垂直的第二轴观察时,第一电路接点、第二电路接点、第三电路接点以及第四电路接点大致位在相同的水平。
21.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当沿着与第一轴垂直的第二轴观察时,第一段部、第二段部、第三段部以及第四段部大致位在相同的水平。
22.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第一电路组件包括第五电路元件。第五电路元件具有条状结构、第五段部。第五电路元件电性连接至感测元件。第五电路元件的厚度介于0.05毫米至0.25毫米之间。第五电路元件至少部分埋藏且不显露于该本体。第五段部沿着第一轴延伸。当沿着与第一轴垂直的第二轴观察时,第五段部与第一线圈至少部分重叠。第一线圈经由第五电路元件电性连接感测元件。
23.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光学元件经由粘着元件固定地连接承载件。
24.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第一电路元件、第二电路元件、第三电路元件、第五电路元件的每一个分别包括强化部。强化部至少部分露出容纳空间。粘着元件直接接触强化部。
25.本公开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中连接光学元件的承载件可被驱动以沿着第一轴移动,而达到自动对焦。本公开中不同于将第一电路组件设置在底座或是框架上的公知技术,而是将第一电路组件设置在承载件的内部。此配置不但可使本公开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达到小型化的功用,还能够改善公知技术中磁性元件之间的磁干扰的问题。
附图说明
26.为让本公开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出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27.图1为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所示出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爆炸图。
28.图2a为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所示出的承载件以及第一线圈的立体图。
29.图2b为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所示出的承载件的顶视图。
30.图3为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所示出的承载件的部分立体图。
31.图4为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所示出的承载件和线圈的部分侧视图。
32.图5为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所示出的承载件和外壳在极限位置的示意图。
33.图6a为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所示出的第一电路组件的立体图。
34.图6b为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所示出的第一电路组件与虚线显示的承载件的顶视图。
35.图6c为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所示出的第一电路组件的顶视图。
36.图6d为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所示出的部分的第三电路元件以及部分的第四电路元件的部分顶视图。
37.图6e为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所示出的部分的第三电路元件以及部分的第四电路元件的部分侧视图。
38.图7a为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所示出的承载件的部分的容纳空间的立体图,显示露出容纳空间的强化部。
39.图7b为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所示出的光学元件、强化部以及粘着元件的接触的示意图。
40.图8为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所示出的第一弹性元件以及承载件的顶视图。
41.图9a为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所示出的第一电路组件的立体图。
42.图9b为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所示出的第一电路组件与虚线显示的承载件的顶视图。
43.图9c为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所示出的第一电路组件、线圈以及虚线显示的承载件的顶视图。
44.图10a为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所示出的第一电路组件的立体图。
45.图10b为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所示出的第一电路组件与虚线显示的承载件的顶视图。
46.图11为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所示出的第一弹性元件以及承载件的顶视图。
47.附图标记如下:
48.10: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49.100:固定部
50.110:外壳
51.120:框架
52.130:平板
53.140:上底座
54.145:下底座
55.200:光学元件
56.300,300a,300b:承载件
57.310:本体
58.320:上部分
59.325:下部分
60.330:第一凹槽
61.335:第二凹槽
62.340:止动元件
63.350,350b:第一突台
64.355:第二突台
65.360:容纳空间
66.370:驱动组件固定部
67.380:驱动组件握持部
68.400:驱动组件
69.410:第一线圈
70.420:第二线圈
71.430:磁性元件
72.500,500a,500b:第一电路组件
73.510,510a,510b:第一电路元件
74.511,511a,511b:第一段部
75.512,512a,512b:第一电路接点
76.513,513a,513b,:第一弯折部
77.514,524,534,554,564:强化部
78.520,520a,520b:第二电路元件
79.521,521a,521b:第二段部
80.522,522a,522b:第二电路接点
81.523,523a,523b:第二弯折部
82.525,535,545:夹持部
83.530,530a,530b:第三电路元件
84.531,531a,531b:第三段部
85.532,532a,532b:第三电路接点
86.533,533a,533b:第三弯折部
87.540,540a,540b:第四电路元件
88.541,541a,541b:第四段部
89.542,542a,542b:第四电路接点
90.543,543a,543b:第四弯折部
91.550,550a,550b:第五电路元件
92.551,551a,551b:第五段部
93.552,552a,552b:第五电路接点
94.560,560a,560b:第六电路元件
95.561,561a,561b:第六段部
96.562,562a,562b:第六电路接点
97.590:第二电路组件
98.600:感测组件
99.610:感测元件
100.620:电容
101.700,700b:第一弹性元件
102.710,710b:活动部固定端
103.720,720b:固定部固定端
104.730,730b:第一弦线
105.740,740b:连接部
106.750b:第二弦线
107.760:第二弹性元件
108.800:悬吊元件
109.900:粘着元件
110.d1:第一轴
111.d2:第二轴
112.d3:第三轴
113.l1:虚线
114.t:厚度
115.w1,w2,w3:侧宽度
116.o:光轴
具体实施方式
117.为了让本公开的目的、特征及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示做详细说明。其中,实施例中的各元件的配置为说明之用,并非用以限制本公开。且实施例中附图标号的部分重复,为了简化说明,并非意指不同实施例之间的关联性。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加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公开。
118.此外,实施例中可能使用相对性的用语,例如“较低”或“底部”及“较高”或“顶部”,以描述图示的一个元件对于另一元件的相对关系。能理解的是,如果将图示的装置翻转使其上下颠倒,则所叙述在“较低”侧的元件将会成为在“较高”侧的元件。
119.以下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然而,可轻易了解本发明实施例提供许多合适的发明概念而可实施于广泛的各种特定背景。所公开的特定实施例仅仅用于说明以特定方法使用本发明,并非用以局限本发明的范围。除非另外定义,在此使用的全部用语(包括技术及科学用语)具有与此篇公开所属的本领域技术人员所通常理解的相同涵义。能理解的是这些用语,例如在通常使用的字典中定义的用语,应被解读成具有一与相关技术及本公开的背景或上下文一致的意思,而不应以一理想化或过度正式的方式解读,除非在此特别定义。
120.请参阅图1,图1为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所示出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的爆炸图。前述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例如可设置于一相机、平板电脑或手机等电子装置的内部,并具有容纳部或承载部而可用以承载一光学元件,例如为一具有一或多个镜片的光学镜头。
121.如图1所示,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包括一固定部100、一光学元件200(图7b)、一承载件300、一驱动组件400、第一电路组件500(图2a)、一第二电路组件590、一感测组件600(图2a)、一第一弹性元件700、一第二弹性元件760、四个悬吊元件800以及一粘着元件900(图7b)。
122.固定部100包括一外壳110、一框架120、一平板130、一上底座140以及一下底座145。固定部100的外壳110以及下底座145相互结合固定而形成一空间,借以提供前述各元件设置并可对其作保护。
123.承载件300为可相对固定部移动的一活动部。承载件300包括面朝外壳110的上部分320以及面朝下底座145的下部分325。承载件300配置以承载光学元件200,且可在驱动组件400的驱动之下相对固定部100移动。承载件300的结构将在图2a到图3中更详细描述。
124.驱动组件400包括一第一线圈410、两组第二线圈420(共四个)以及四个磁性元件430。第一线圈410设置于承载件300上,配置以驱动承载件300相对于固定部100沿着一第一轴d1移动,使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达到自动对焦(af)。两组第二线圈420设置在平板130中,配置以驱动承载件300相对于固定部100沿着一第二轴d2以及一第三轴d3移动,使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达到光学防手震(optical image stabilization,ois)。
125.当来自外界的光线进入承载光学元件200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时,入射的光线从光入射端(靠近外壳110)沿着光学元件200的一光轴o穿过设置于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之中的光学元件200至光出射端(靠近下底座145),并至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外的一感光元件模块(未图示),以获取图像。
126.第一电路组件500固定地设置于承载件300。部分的第一电路组件500可在图2a到图2b中看到,且其结构将相关于图6a到图6e详细说明。第二电路组件590设置在上底座140上。感测组件600设置于承载件300上,且电性连接第一电路组件500。感测组件600将相关于图2a详细说明。
127.第一弹性元件700以及第二弹性元件760可为上簧片以及下簧片(upper and lower leaf springs)。第一弹性元件700以及第二弹性元件760沿着第一轴d1排列。第一弹性元件700以及第二弹性元件760具有与第一轴d1垂直的板状结构,也就是说第一弹性元件
700以及第二弹性元件760在第一轴d1的厚度小于其在第二轴d2以及第三轴d3的长度以及宽度,且大致为平面的结构。
128.第一弹性元件700与承载件300的上部分320连接,第二弹性元件760与承载件300的下部分325连接,使承载件300可活动地设置在固定部100内。
129.第一弹性元件700经由悬吊元件800与设置在上底座140的第二电路组件590电性连接。第二弹性元件760电性连接第一线圈410。第一弹性元件700与承载件300的连接将相关于图8以及图11详细描述。
130.请参照图2a到图2b,图2a为图1中的承载件300以及第一线圈410的立体图。图2b显示图2a中的承载件300的顶视图,可以看到部分露出承载件300的第一电路组件500以及设置在承载件300上的感测组件600。
131.第一电路组件500固定地设置于承载件300,且与第一线圈410以及感测组件600电性连接。第一电路组件500经由第二弹性元件760(图1)连接第一线圈410。第一电路组件500的结构将在图6a到图6e详细描述。
132.感测组件600包括一感测元件610以及一电容620。感测元件610为将感测集成电路以及控制集成电路封装在同一个封装体内的一体化集成电路(all-in-one ic)。感测元件610可感测承载件300的位置,再控制承载件300移动到期望的位置,以达成闭回路控制。
133.图3为图2a的承载件300的部分立体图,显示设置于承载件300上的感测组件600以及部分的第一线圈410。请一同参照图2a到图3,承载件300具有一本体310、一第一凹槽330、三个第二凹槽335、四个止动元件340、四个第一突台350、四个第二突台355、一容纳空间360、四个驱动组件固定部370以及四个驱动组件握持部380。
134.第一凹槽330为位在承载件300的一边角的凹槽结构,且感测组件600设置在其中。第二凹槽335也是凹槽结构,分别位在承载件300的另外三个边角。围绕第一凹槽330以及第二凹槽335的突起结构分别为止动元件340、第一突台350以及第二突台355。止动元件340的两侧分别为第一突台350以及第二突台355。止动元件340的配置将相关于图5更详细地描述。
135.容纳空间360用以容纳光学元件200(图7b),详而言之,光学元件200经由粘着元件900固定地设置在容纳空间360。光学元件200与粘着元件900在容纳空间360中的配置将相关于图7b更详细地描述。
136.驱动组件固定部370由本体310向外突出。驱动组件握持部380由驱动组件固定部370突出。驱动组件固定部370以及驱动组件握持部380被用来固定第一线圈410。驱动组件固定部370以及驱动组件握持部380将相关于图4更详细地描述。
137.应当注意的是,以上描述的元件的数量并不受本实施例所限制。也就是说,本公开也可包括不同于本实施例的数量的第一凹槽330、第二凹槽335、止动元件340、第一突台350、第二突台355、容纳空间360、驱动组件固定部370以及驱动组件握持部380。
138.图4为图3的承载件300以及第一线圈410的部分剖面图。如图4中所显示,驱动组件固定部370与驱动组件握持部380的延伸方向不同,驱动组件固定部370由本体310朝远离第一轴d1的方向延伸,驱动组件握持部380由驱动组件固定部370沿着第一轴d1延伸。第一线圈410位于驱动组件握持部380以及本体310之间。
139.图5描绘位于一极限位置的承载件300的示意图,为了说明用途,外壳110以虚线显
示。止动元件340具有突出结构,用以限制承载件300的运动范围。止动元件340与外壳110的最短距离小于第一突台350或第二突台355与外壳110的最短距离。
140.如图5所显示,当承载件300相对固定部100移动到极限位置时,止动元件340直接接触外壳110。此配置可防止承载件300在移动到极限位置时与外壳110直接撞击而造成设置于承载件300内的光学元件200(图7b)的损坏。
141.图6a显示第一电路组件500的立体图。在图6a中,除了第一电路组件500还可以看到感测元件610以及电容620。第一电路组件500包括一第一电路元件510、一第二电路元件520、一第三电路元件530、一第四电路元件540、一第五电路元件550以及一第六电路元件560。
142.图6b显示第一电路组件500以及虚线显示的承载件300的顶视图。图6c显示第一电路组件500的顶视图。请参照图6a到图6c,第一电路元件510、第二电路元件520、第三电路元件530、第四电路元件540、第五电路元件550以及第六电路元件560为条状的结构,也就是说,其长度大于其宽度以及厚度,且其厚度t在0.05毫米到0.25毫米之间。
143.第一电路元件510、第二电路元件520、第三电路元件530、第四电路元件540、第五电路元件550以及第六电路元件560至少部分埋藏且不显露于承载件300的本体310(如图2a到图2b所显示的),且电性连接感测元件610。
144.也就是说,有一部分的第一电路元件510、第二电路元件520、第三电路元件530、第四电路元件540、第五电路元件550以及第六电路元件560被埋藏在承载件300中,而没有显露于本体310。因此无法从承载件300的外部看到整个第一电路组件500。
145.第一电路元件510具有一第一段部511、一第一电路接点512、一第一弯折部513以及一强化部514。第一段部511大致沿着与第一轴d1垂直的第三轴d3延伸。第一段部511经由第一弯折部513连接第一电路接点512。
146.第一弯折部513沿着第一轴d1延伸。
147.第二电路元件520具有一第二段部521、一第二电路接点522、一第二弯折部523、两个强化部524以及三个夹持部525。第二段部521沿着与第一轴d1垂直的方向延伸,详而言之,第二段部521延伸在平行于第二轴d2以及第三轴d3所决定的平面。第二段部521经由第二弯折部523连接第二电路接点522。第二弯折部523沿着第一轴d1延伸。
148.第三电路元件530具有一第三段部531、一第三电路接点532、一第三弯折部533、一强化部534以及四个夹持部535。第三段部531沿着与第一轴d1垂直的方向延伸,详而言之,第三段部531延伸在平行于第二轴d2以及第三轴d3所决定的平面。第三段部531经由第三弯折部533连接第三电路接点532。第三弯折部533沿着第一轴d1延伸。
149.第四电路元件540具有一第四段部541、一第四弯折部543、一第四电路接点542以及两个夹持部545。第四段部541大致在第二轴d2延伸。第四段部541经由第四弯折部543连接第四电路接点542。第四弯折部543沿着第一轴d1延伸。
150.当沿着第二轴d2观察时,第一段部511、第二段部521、第三段部531、第四段部541大致位在相同的水平,也就是说其在第二轴d2有相同的高度。当沿着第二轴d2观察时,第一电路接点512、第二电路接点522、第三电路接点532、第四电路接点542大致位在相同的水平,也就是说其在第二轴d2有相同的高度。
151.第一电路接点512、第二电路接点522、第三电路接点532以及第四电路接点542分
别位在承载件300的四个第一突台350(如图2a到图2b所显示的)。
152.感测组件600经由第一电路接点512、第二电路接点522、第三电路接点532以及第四电路接点542电性连接第一弹性元件700(图1),且由第一弹性元件700电性连接一外部电路(未显示)。
153.当沿着该第一轴d1观察时,第一电路接点512、第二电路接点522、第三电路接点532以及第四电路接点542的位置具有旋转对称性。
154.也就是说,当沿着第一轴d1观察时,以光轴o做为中心点,四个电路接点在旋转后,四个电路接点所在的位置可与原本的位置重合。
155.例如,四个电路接点在顺时针旋转90度后,第一电路接点512旋转后可重合到原第二电路接点的位置522;第二电路接点522旋转后可重合到原第三电路接点的位置532。
156.第五电路元件550以及第六电路元件560电性连接感测元件610。感测元件610经由第五电路元件550以及第六电路元件560电性连接第一线圈410。
157.第五电路元件550包括一第五段部551、一第五电路接点552以及一强化部554。第六电路元件560包括一第六段部561、一第六电路接点562以及一强化部564。第五段部551以及第六段部561沿着第一轴d1延伸。第五段部551垂直于第五电路接点552。第六段部561垂直于第六电路接点562。
158.第五段部551以及第六段部561部分埋藏于承载件300中。当沿着垂直第一轴d1的方向观察时,第五段部551以及第六段部561至少部分重叠第一线圈410(例如,图4所显示的第五段部551)。
159.强化部514、524、534、554、564的存在增加了用以固定光学元件200(图7b)的接触面积。强化部514、524、534、554、564的设置可强化光学元件200与承载件300之间的固定,可有助于将光学元件200更牢固地固定到承载件300。
160.强化部514、524、534、554、564在承载件300中的配置将相关于图7a到第7b更详细描述。当组件在进行生产时,夹持部525、535、545为可被用来夹持以及定位部件的端子。夹持部525、535、545可部分露出承载件300。
161.请参照图6d到图6e,图6d显示彼此部分重叠的第三段部531以及第四段部541的顶视图。图6e显示第三段部531以及第四段部541的侧视图,还可以看到第四电路元件540的第四电路接点542以及第四弯折部543。
162.在第一电路组件500这样的配置之下,第三段部531与第四段部541为部分重叠的。因此,本实施例中的承载件300的每一个侧边只需要容纳一个电路元件的宽度,因此,承载件300的侧宽度w1也可设计成较小的尺寸,而达到小型化的功用。
163.请参照图7a到图7b,图7a显示容纳空间360以及至少部分露出于容纳空间360的强化部514、554、564。图7b为显示光学元件200、强化部514以及粘着元件900的接触的侧面示意图。
164.如图7b中所显示,光学元件200经由粘着元件900固定地连接承载件300,粘着元件900直接接触强化部514,且强化部514和粘着元件900接触光学元件200,以将光学元件200固定地设置在容纳空间360中。强化部524、534、554、564也以相同于强化部514接触光学元件200的方式将光学元件200固定地设置在容纳空间360中。
165.图8为显示第一弹性元件700以及承载件300的顶视图。第一弹性元件700具有四个
活动部固定端710、四个固定部固定端720以及四个第一弦线730。活动部固定端710经由第一弦线730连接到固定部固定端720。第一弹性元件700的四个活动部固定端710分别接触位在第一突台350上的第一电路接点512、第二电路接点522、第三电路接点532、第四电路接点542(图2b)。
166.由于在图6a以及图6b所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电路接点512、第二电路接点522、第三电路接点532以及第四电路接点542的位置具有旋转对称性,因此与其连接的第一弹性元件700的四个活动部固定端710的位置也具有旋转对称性。
167.图9a到图9c显示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承载件300a以及第一电路组件500a的立体图。在图9a中可以看到第一电路组件500a以及感测元件610。图9a到图9c的第一电路组件500a大致上相似于图6a到图6e的第一电路组件500,且具有共同特征以及功效,其细节将在以下详述。
168.图9a显示第一电路组件500a以及感测元件610的立体图。图9b显示第一电路组件500a以及虚线显示的承载件300a的顶视图。图9c显示承载件300a、第一线圈410以及第一电路组件500a虚线显示的顶视图。
169.相似于图6a到图6e所描绘的第一电路组件500,图9a到图9c的第一电路组件500a具有一第一电路元件510a、一第二电路元件520a、一第三电路元件530a、一第四电路元件540a、一第五电路元件550a以及一第六电路元件560a。
170.第一电路元件510a具有一第一段部511a、一第一电路接点512a以及一第一弯折部513a。第二电路元件520a具有一第二段部521a、一第二电路接点522a以及一第二弯折部523a。第三电路元件530a具有一第三段部531a、一第三电路接点532a以及一第三弯折部533a。第四电路元件540a具有一第四段部541a、一第四电路接点542a以及一第四弯折部543a。
171.第五电路元件550a包括一第五段部551a以及一第五电路接点552a。第六电路元件560a包括一第六段部561a以及一第六电路接点562a。
172.第一电路元件510a、第二电路元件520a、第三电路元件530a、第四电路元件540a、第五电路元件550a以及第六电路元件560a与图6a到图6e所描述的第一电路元件510、第二电路元件520、第三电路元件530、第四电路元件540、第五电路元件550以及第六电路元件560具有共同特征以及功效。
173.图9a到图9c的第一电路组件500a与图6a到图6e的第一电路组件500的不同之处在于:当沿着第一轴d1观察时,第一段部511a与部分的第二段部521a大致平行且彼此并排,部分的第三段部531a与第四段部541a大致平行且彼此并排。在不考虑到承载件300a的侧宽度w2的大小之下,多个段部可以平行且并排的方式排列,第一电路组件500a在这样的并排的配置之下可以较容易进行制造。
174.第一电路接点510a、第二电路接点520a、第三电路接点530a以及第四电路接点540a的位置相似于图6a到图6e所显示的实施例具有旋转对称性。
175.如图9c所显示,当沿着第一轴d1观察时,第一段部511a、第二段部521a、第三段部531a以及第四段部541a至少部分重叠第一线圈410。第一段部511a至少部分位于驱动组件固定部370。在图6a到图6e中所描述的第二段部521、第三段部531也可以相似的方式至少部分重叠第一线圈410。
176.图10a到图10b显示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承载件300b以及第一电路组件500b的立体图。在图10a中可以看到第一电路组件500b以及感测组件600。图10a到图10b的第一电路组件500b大致上相似于图6a到图6e的第一电路组件500,且具有共同特征以及功效,其细节将在以下详述。
177.图10a显示第一电路组件500b以及感测组件600的立体图。图10b显示第一电路组件500b以及虚线显示的承载件300b的顶视图。相似于图6a到图6e所描绘的第一电路组件500,图10a到图10b的第一电路组件500b具有一第一电路元件510b、一第二电路元件520b、一第三电路元件530b、一第四电路元件540b、一第五电路元件550b以及一第六电路元件560b。
178.第一电路元件510b具有一第一段部511b、一第一电路接点512b以及一第一弯折部513b。第二电路元件520b具有一第二段部521b、一第二电路接点522b以及一第二弯折部523b。第三电路元件530b具有一第三段部531b、一第三电路接点532b以及一第三弯折部533b。第四电路元件540b具有一第四段部541b、一第四电路接点542b以及一第四弯折部543b。
179.第五电路元件550b包括一第五段部551b以及一第五电路接点552b。第六电路元件560b包括一第六段部561b以及一第六电路接点562b。
180.第一电路元件510b、第二电路元件520b、第三电路元件530b、第四电路元件540b、第五电路元件550b以及第六电路元件560b与图6a到图6e所描述的第一电路元件510、第二电路元件520、第三电路元件530、第四电路元件540、第五电路元件550以及第六电路元件560具有共同特征以及功效。
181.图10a到图10b的第一电路组件500b与图6a到图6e的第一电路组件500的不同之处在于:当沿着第一轴d1观察时,第一电路接点512b、第二电路接点522b、第三电路接点532b以及第四电路接点542b具有线对称性。
182.换句话说,如图10b中的虚线l1所显示,若第一电路接点512b、第二电路接点522b、第三电路接点532b以及第四电路接点542b沿着虚线l1折叠,第一电路接点512b将与第四电路接点542b重合;第二电路接点522b将与第三电路接点532b重合。
183.在第一电路组件500b这样的配置之下,第一电路元件510b以及第四电路元件540b皆位在较靠近感测组件600的位置,因此,本实施例中的承载件300b的每一个侧边只需要容纳一个电路元件的宽度,因此,承载件300b的侧宽度w3也可设计成较小的尺寸,而达到小型化的功用。
184.虽然在图9a到图10b所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电路组件500a以及第一电路组件500b未包括强化部以及夹持部,但第一电路组件500a以及第一电路组件500b也可选择性地包括强化部以及夹持部的特征。
185.图11为显示第一弹性元件700b以及承载件300b的顶视图。第一弹性元件700b具有四个活动部固定端710b、四个固定部固定端720b、四个第一弦线730b、两个连接部740b以及两个第二弦线750b。
186.参照图11,当沿着第一轴d1观察时,承载件300b的上侧、下侧、左侧以及右侧分别经由活动部固定端710b连接第一弹性元件700b,位在承载件300b的左右两侧的活动部固定端710b分别经由第一弦线730b连接到固定部固定端720b。这两个活动部固定端710b分别接
触到位在第一突台350b上的第一电路接点512b以及第三电路接点532b(图10b)。
187.继续参照图11,当沿着第一轴d1观察时,位在右上方以及左下方的对角位置的一对固定部固定端720b经由第一弦线730b连接到连接部740b,连接部740b经由第二弦线750b连接到活动部固定端710b。这两个活动部固定端710b分别接触到位在第一突台350b上的第二电路接点522b以及第四电路接点542b(图10b)。
188.由于在图10b所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电路接点512b、第二电路接点522b、第三电路接点532b以及第四电路接点542b的位置具有线对称性,因此在图11中与其连接的两对活动部固定端710b的位置也具有线对称性。
189.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中连接光学元件的承载件可被驱动以沿着第一轴移动,而达到自动对焦。本公开中不同于将第一电路组件设置在底座或是框架上的公知技术,而是将第一电路组件设置在承载件的内部。此配置不但可使本公开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达到小型化的功用,还能够改善公知技术中磁性元件之间的磁干扰的问题。
190.本公开还提出了三种实施方式,使第一电路元件、第二电路元件、第三电路元件、第四电路元件根据承载件不同的空间限制,而以不同的配置排列。
191.在本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的序数,例如“第一”、“第二”等等,彼此之间并没有顺序上的先后关系,其仅用于标示区分两个具有相同名字的不同元件。
192.虽然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其优点已公开如上,但应该了解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更动、替代与润饰。此外,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未局限于说明书内所述特定实施例中的工艺、机器、制造、物质组成、装置、方法及步骤,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可从本公开的公开内容中理解现行或未来所发展出的工艺、机器、制造、物质组成、装置、方法及步骤,只要可以在此处所述实施例中实施大抵相同功能或获得大抵相同结果皆可根据本公开使用。因此,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包括上述工艺、机器、制造、物质组成、装置、方法及步骤。另外,每一权利要求构成个别的实施例,且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也包括各个权利要求及实施例的组合。
193.上述的实施例以足够的细节叙述使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通过上述的描述实施本创作所公开的装置,以及必须了解的是,在不脱离本创作的精神以及范围内,当可做些许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随附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