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成像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206791发布日期:2022-05-31 09:39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于光轴上为凹面,像侧面于光轴上为凸面;一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一第三透镜,具有屈折力;一第四透镜,具有屈折力;一第五透镜,具有屈折力;以及一成像面,其中所述光学成像系统具有屈折力的透镜为五枚,且,所述第三透镜至所述第五透镜中至少一个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五透镜的焦距分别为f1、f2、f3、f4、f5,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为f,所述光学成像镜片系统之入射瞳直径为hep,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所述成像面于光轴上具有一距离hos,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所述第五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具有一距离intl,所述光学成像系统之最大可视角度的一半为haf,所述透镜中的任一个透镜的任一个表面与光轴的交点为起点,延着所述表面的轮廓直到所述表面上距离光轴1/2入射瞳直径之垂直高度处的坐标点为止,两点间的轮廓曲线长度为are,其满足下列条件:2.0≤f/hep≤2.4;45 deg<haf≤55 deg以及0.9≤2(are /hep)≤2.0。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中,所述第二透镜之物侧面以及像侧面于光轴上均为凸面,所述第四透镜之物侧面于光轴上为凸面并且像侧面于光轴上为凹面。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中,所述第一透镜、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所述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分别为tp1、tp2、tp3、tp4以及tp5,其满足下列条件:tp4 > tp2 >tp5 > tp1 > tp3。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中,所述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分别为tp4以及tp5,其满足下列条件:2.1≤tp4 / tp5≤3.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中,所述第二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分别为tp2以及tp4,其满足下列条件: 1.2≤tp4 / tp2≤1.9。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中,所述光学成像系统满足下列条件:9≤|f1/ f4|≤15。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中,所述光学成像系统于结像时之tv畸变为tdt,其中所述光学成像系统于所述成像面上垂直于光轴具有一最大成像高度hoi,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正向子午面光扇之最长工作波长通过所述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所述成像面上0.7hoi处之横向像差以plta表示,其正向子午面光扇之最短工作波长通过所述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所述成像面上0.7hoi处之横向像差以psta表示,负向子午面光扇之最长工作波长通过所述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所述成像面上0.7hoi处之横向像差以nlta表示,负向子午面光扇之最短工作波长通过所述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所述成像面上0.7hoi处之横向像差以nsta表示,弧矢面光扇之最长工作波长通过所述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所述成像面上0.7hoi处之横向像差以slta表示,弧矢面光扇之最短工作波长通过所述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所述成像面上0.7hoi处之横向像差以ssta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plta≤100微米;psta≤100微米;nlta≤100微米;nsta≤100微米;slta≤100微米;以及ssta≤100微米;

tdt

< 2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中,所述透镜中的任一个透镜的任一个表面的
最大有效半径以ehd表示,所述透镜中的任一个透镜的任一个表面与光轴的交点为起点,延着所述表面的轮廓直到所述表面之最大有效半径处为终点,两点间的轮廓曲线长度为ars,其满足下列公式:0.9≤ars /ehd≤2.0。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中更包括一光圈,并且于所述光圈至所述成像面于光轴上具有一距离ins,其满足下列公式:0.79≤ins/hos≤0.83。10.一种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于光轴上为凹面,像侧面于光轴上为凸面;一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一第三透镜,具有屈折力;一第四透镜,具有屈折力,其物侧面以及像侧面均具有至少一个反曲点;一第五透镜,具有屈折力;以及一成像面,其中所述光学成像系统具有屈折力的透镜为五枚,且,所述第三透镜至所述第五透镜中的至少一个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五透镜的焦距分别为f1、f2、f3、f4、f5,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为f,所述光学成像镜片系统之入射瞳直径为hep,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所述成像面于光轴上具有一距离hos,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所述第五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具有一距离intl,所述光学成像系统之最大可视角度的一半为haf,所述透镜中的任一个透镜的任一个表面与光轴的交点为起点,延着所述表面的轮廓直到所述表面上距离光轴1/2入射瞳直径之垂直高度处的坐标点为止,两点间的轮廓曲线长度为are,其满足下列条件:2.0≤f/hep≤2.4;45 deg<haf≤55 deg以及0.9≤2(are /hep)≤2.0。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中,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第二透镜之间于光轴上的距离为in12,所述第二透镜与所述第三透镜之间于光轴上的距离为in23,所述第三透镜与所述第四透镜之间于光轴上的距离为in34,所述第四透镜与所述第五透镜之间于光轴上的距离为in45,其满足下列条件:in12 > in34 > in23> in45。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中,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第二透镜之间于光轴上的距离为in12,所述第四透镜与所述第五透镜之间于光轴上的距离为in45,其满足下列条件:17≤ in12 / in45≤23。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中,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以及所述第五透镜之折射率分别为n1、n2以及n5,其满足下列条件:n1 > n5 >n2。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中,所述光学成像系统于所述成像面上垂直于光轴具有一最大成像高度hoi,其满足下列条件:1.84≤hos/hoi≤1.89。15.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中,所述第三透镜之物侧面于光轴上为凹面并且像侧面于光轴上为凸面,所述第四透镜之物侧面于光轴上为凹面并且像侧面于光轴上为凸面。16.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中,所述透镜中的任一个透镜的任一个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以ehd表示,所述透镜中的任一个透镜的任一个表面与光轴的交点为起点,延着所述表面的轮廓直到所述表面之最大有效半径处为终点,两点间的轮廓曲线长度为ars,其满足下列公式:0.9≤ars /ehd≤2.0。17.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中,所述第五透镜之物侧表面于光轴上的交
点为起点,延着所述表面的轮廓直到所述表面上距离光轴1/2入射瞳直径之垂直高度处的坐标点为止,两点间的轮廓曲线长度为are51,所述第五透镜之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交点为起点,延着所述表面的轮廓直到所述表面上距离光轴1/2入射瞳直径之垂直高度处的坐标点为止,两点间的轮廓曲线长度为are52,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5,其满足下列条件:0.05≤are51/ tp5≤25;以及0.05≤are52/ tp5≤25。18.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中,所述第四透镜之物侧表面于光轴上的交点为起点,延着所述表面的轮廓直到所述表面上距离光轴1/2入射瞳直径之垂直高度处的坐标点为止,两点间的轮廓曲线长度为为are41,所述第四透镜之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交点为起点,延着所述表面的轮廓直到所述表面上距离光轴1/2入射瞳直径之垂直高度处的坐标点为止,两点间的轮廓曲线长度为are42,所述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4,其满足下列条件:0.05≤are41/ tp4≤25;以及0.05≤are42/ tp4≤25。19.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中,所述第四透镜与所述第五透镜之间于光轴上的距离为in45,所述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分别为tp4以及tp5,其满足下列条件:0.1≤(tp5+in45) / tp4≤50。20.一种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于光轴上为凹面,像侧面于光轴上为凸面;一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一第三透镜,具有负屈折力;一第四透镜,具有屈折力,其物侧面以及像侧面均具有至少一个反曲点;一第五透镜,具有屈折力;以及一成像面,其中所述光学成像系统具有屈折力的透镜为五枚,且,所述第三透镜至所述第五透镜中的至少一个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五透镜的焦距分别为f1、f2、f3、f4、f5,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为f,所述光学成像镜片系统之入射瞳直径为hep,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所述成像面于光轴上具有一距离hos,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所述第五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具有一距离intl,所述光学成像系统之最大可视角度的一半为haf,所述透镜中的任一个透镜的任一个表面与光轴的交点为起点,延着所述表面的轮廓直到所述表面上距离光轴1/2入射瞳直径之垂直高度处的坐标点为止,两点间的轮廓曲线长度为are,其满足下列条件:2.0≤f/hep≤2.4;45 deg<haf≤55 deg以及0.9≤2(are /hep)≤2.0。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中,所述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分别为tp4以及tp5,其满足下列条件:2.1≤tp4 / tp5≤3.1。22.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中,所述第二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分别为tp2以及tp4,其满足下列条件: 1.2≤tp4 / tp2≤1.9。23.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中,所述光学成像系统满足下列条件:9≤|f1/ f4|≤15。24.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中,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第二透镜之间于光轴上的距离为in12,所述第四透镜与所述第五透镜之间于光轴上的距离为in45,其满足下列条件:17≤ in12 / in45≤23。25.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中,所述光学成像系统更包括一光圈、一影
像感测元件以及一驱动模块,所述影像感测元件设置于所述成像面,并且于所述光圈至所述成像面于光轴上具有一距离ins,所述驱动模块可与所述透镜相耦合并使所述透镜产生位移,其满足下列公式:0.2≤ins/hos≤1.1。

技术总结
一种光学成像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以及第五透镜。第一透镜至第五透镜中的至少一个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五透镜可具有负屈折力,其两个表面皆为非球面,其中第五透镜的至少一个表面具有反曲点。光学成像系统中具屈折力的透镜为第一透镜至第五透镜。当满足特定条件时,可具备更大的收光以及更佳的光路调节能力,以提升成像质量。升成像质量。升成像质量。


技术研发人员:张永明 赖建勋 刘耀维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先进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0.21
技术公布日:2022/5/30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