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212834发布日期:2023-02-10 21:44阅读:106来源:国知局
拍摄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种对被摄体进行拍摄的拍摄装置。


背景技术:

2.专利文献1公开了对被摄体进行拍摄的拍摄装置。专利文献1的拍摄装置具有图像传感器、图像引擎等热源,提出了各种用于对从这些热源产生的热进行散热的散热机构。
3.在先技术文献
4.专利文献
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57887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6.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7.随着近来的高画质化、高性能化的趋势、动态图像的用途成为主流,图像传感器、图像引擎等热源产生的热也有大幅增加的倾向。在因过热引起的拍摄装置的动作停止容易成为问题时,对于能够对大容量的热进行散热的散热机构需要散热器(heat sink)、风扇等各种构件,拍摄装置容易大型化,有时损害设计性。另外,有时因风扇的噪音而导致声音特性的劣化成为问题。由此,可以说关于在抑制声音特性的劣化的同时提高散热特性的品质方面存在改进的余地。
8.本发明提供一种在抑制声音特性的劣化的同时提高散热特性的品质的拍摄装置。
9.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10.本发明的拍摄装置具备:拍摄主体部;风扇收容部,其设置于所述拍摄主体部的上部;以及冷却风扇,其配置于所述风扇收容部,所述风扇收容部具备覆盖所述冷却风扇的上表面、一对侧面、以及前表面,用于所述冷却风扇进行进气排气的进气口及排气口设置于所述风扇收容部的与所述上表面不同的面。
11.发明效果
12.根据本发明的拍摄装置,能够在抑制声音特性的劣化的同时提高散热特性的品质。
附图说明
13.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拍摄装置的立体图。
14.图2是实施方式1的拍摄装置的立体图。
15.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拍摄主体部和握持部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16.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拍摄主体部和握持部的内部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17.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热源及散热机构的侧视图。
18.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热源及散热机构的立体图。
19.图7是实施方式1的通道部的立体图。
20.图8是实施方式1的通道部的立体图。
21.图9是实施方式1的通道部的分解立体图。
22.图10是实施方式1的通道部的分解立体图。
23.图11是从下方观察实施方式1的散热器和风扇的立体图。
24.图12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第一传热构件的周边结构的立体图。
25.图13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第一传热构件的周边结构的立体图。
26.图14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第一传热构件的立体图。
27.图15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第一传热构件的立体图。
28.图16是从正面侧观察实施方式1的第一传热构件的追随部的立体图。
29.图17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第二传热构件的周边结构的立体图。
30.图18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第二传热构件的周边结构的立体图。
31.图19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evf单元的周边结构的立体图。
32.图20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evf单元的周边结构的立体图。
33.图2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evf单元的周边结构的立体图。
34.图22是简要地示出实施方式1的拍摄装置的布局的侧视图。
35.图23是简要地示出实施方式1的拍摄装置的布局的立体图。
36.图24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的拍摄装置的立体图。
37.图25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的拍摄装置的立体图。
38.图26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的拍摄装置的立体图。
39.图27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的拍摄装置的立体图。
40.图28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的拍摄装置的立体图。
41.图29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3的拍摄装置的立体图。
42.图30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3的拍摄装置的立体图。
43.图3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4的拍摄装置的立体图。
44.图32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4的拍摄装置的立体图。
45.图33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拍摄装置的立体图。
46.图34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拍摄装置的立体图。
47.图35是示意性地示出实施方式2的拍摄装置的布局的立体图。
48.图36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的拍摄装置的立体图。
49.图3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拍摄装置的立体图。
50.图38是实施方式3的拍摄装置的立体图。
51.图39是实施方式3的拍摄装置的主视图。
52.图40是实施方式3的拍摄装置的后视图。
53.图41是实施方式3的拍摄装置的侧视图。
54.图42是实施方式3的拍摄装置的侧视图。
55.图43是实施方式3的拍摄装置的俯视图。
56.图44是实施方式3的拍摄装置的立体图(示出空气的流动的图)。
57.图45是实施方式3的拍摄装置的立体图(示出外部麦克风的安装状态的图)。
58.图46是示出使实施方式3的散热机构露出的状态的拍摄装置的立体图。
59.图47是实施方式3的散热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60.图48是实施方式3的散热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61.图49是示出从实施方式3的散热机构拆除冷却风扇后的状态的放大立体图。
62.图50是示出从实施方式3的散热机构拆除冷却风扇后的状态的放大立体图。
63.图51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散热机构的概要结构的纵剖视图。
64.图52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散热机构的概要结构的横剖视图。
65.图53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的散热机构的概要结构的纵剖视图。
66.图54是实施方式3的另一变形例的拍摄装置的立体图。
67.图55是实施方式3的另一变形例的拍摄装置的立体图。
68.图56是实施方式3的又一变形例的拍摄装置的立体图。
69.图57是实施方式3的又一变形例的拍摄装置的立体图。
70.图58是实施方式4的拍摄装置的立体图。
71.图59是实施方式4的拍摄装置的立体图。
72.图60是示出设置于实施方式4的拍摄装置的散热机构的放大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73.以下,适当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有时省略不必要的详细说明。例如,有时省略已经公知的事项的详细说明、对于实质上相同的结构的重复说明。这是为了避免以下的说明变得不必要地冗长,使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需要说明的是,发明人(等)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理解本发明而提供附图及以下的说明,并不意图通过这些附图及说明来限定技术方案所记载的主题。
74.(实施方式1)
75.在实施方式1中,作为本发明的拍摄装置的一例,对数码相机进行说明。
76.使用图1、图2对实施方式1的拍摄装置2的结构进行说明。以下,将从使用拍摄装置2的用户观察到的左右方向设为x轴方向,前后方向设为y轴方向,上下方向设为z轴方向。虽然使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表示方向的术语,但并不意味着限定本发明的拍摄装置的使用状态等。
77.图1、图2是实施方式1的拍摄装置2的概要立体图。图1、图2所示的拍摄装置2具备拍摄主体部4和握持部6。
78.拍摄主体部4是用于使用未图示的镜头对被摄体进行拍摄的部分。拍摄主体部4内置有后述的图像传感器、图像引擎等各种部件,沿着光轴l朝向拍摄方向a(y轴方向)对位于正面侧的被摄体(未图示)进行拍摄。
79.握持部6是用于供用户把持拍摄装置2的部分。握持部6相对于主体部4设置于侧方(在实施方式1中为右侧)。在握持部6的上表面设置有释放按钮16。在握持部6的内部内置有后述的陀螺仪传感器84(图23)。实施方式1的握持部6与拍摄主体部4一体地形成,但也可以是装卸式。
80.如图1、图2所示,拍摄主体部4具备镜头盖8(图1)、散热机构10、evf单元12和监视器部14(图2)。
81.镜头盖8是覆盖用于安装更换镜头的镜头安装部(未图示)的构件。在由镜头盖8覆
盖的镜头安装部能够装配各种镜头。散热机构10是用于对内置于拍摄主体部4的图像传感器、图像引擎等热源的热进行散热的机构。实施方式1的散热机构10位于拍摄主体部4的中央上部(光轴l的正上方),配置在相当于所谓的“五棱镜部”的前表面侧的位置。关于散热机构10的详细结构将在后文叙述。
82.evf(electronic view finder)单元12是将拍摄装置2正在拍摄的图像(直通图像)显示在取景器内的单元。图2所示的监视器部14是显示拍摄装置2正在拍摄的图像(直通图像)的监视器。监视器部14能够通过变角度机构来变更姿态。
83.图3是示出拍摄主体部4和握持部6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图4是其分解立体图。在图3、图4中,仅图示需要的构件,对于其他构件省略图示。
84.如图3、图4所示,拍摄主体部4及握持部6具备前壳体18、后壳体20和上壳体22。前壳体18配置于前方,后壳体20配置于后方,上壳体22配置于上方。前壳体18、后壳体20及上壳体22彼此通过螺纹紧固而固定。
85.如图4所示,热源h安装于前壳体18。用于对热源h进行散热的散热机构10与热源h连接,并且散热机构10的一部分的结构配置于上壳体22的内部。使用图5、图6对热源h及散热机构10进行说明。
86.图5、图6分别示出热源h及散热机构10的侧视图、立体图。
87.如图5所示,热源h包括图像传感器24和图像引擎26。
88.图像传感器24是对经由镜头入射的被摄体像进行拍摄而生成图像数据(raw数据)的元件。图像传感器24例如是cmos图像传感器。图像传感器24具有板状的形状,具有主面24a。光轴l相对于主面24a正交地延伸,光轴l在拍摄装置2的厚度方向即前后方向(y轴方向)上延伸。图像传感器24位于图像引擎26的前方。
89.图像引擎26是用于生成、输出对图像传感器24生成的图像数据进行各种处理加工而成的数据的构件。图像引擎26包括处理图像数据的处理器、电子电路等。图像引擎26与图像传感器24同样具有板状的形状,且具有主面26a。主面26a与图像传感器24的主面24a同样,在与光轴l正交的方向(xz平面)上延伸。
90.如图5所示,图像传感器24和图像引擎26以彼此的主面24a、26a沿着光轴l对置并且在前后隔开间隔的方式配置。
91.图像传感器24安装于传感器基板28。传感器基板28是用于安装并支承图像传感器24的基板,具有板状的形状。传感器基板28被安装于前壳体18的传感器保持架29支承。传感器基板28及传感器保持架29在拍摄主体部4的内部以能够移动的状态被支承,在用于校正抖动的bis(body image stabilization)控制时在xz平面内被驱动。传感器基板28及传感器保持架29一边通过磁力被吸引,一边被作为刚性高的构件的钢球支承为能够在xz方向上移动。
92.图像引擎26安装于主基板30。主基板30是存储有用于对拍摄装置2的动作进行控制的程序等的基板,安装并支承图像引擎26。主基板30具有板状的形状,固定于紧固在前壳体18的主框架(未图示)。
93.散热机构10作为用于对作为热源h的图像传感器24及图像引擎26所产生的热进行散热的构件,具备散热器32、风扇33、第一传热构件34和第二传热构件36。
94.散热器32是用于积存经由传热构件34、36传热的热源h的热并进行散热的构件。散
热器32具有多个散热片38。散热片38是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的多个板状构件,配置于与风扇33对置的位置。在散热器32的中央部形成有用于配置风扇33的凹部40。
95.风扇33是用于通过使空气与散热器32的包含散热片38的内表面接触而将散热器32的热向外部散热的构件。风扇33和散热器32构成进行进气排气的通道部11。在图5、图6中,省略通道部11的一部分进行图示,并使用图7~图11对通道部11的结构进行说明。
96.图7、图8分别是通道部11的立体图,图9、图10分别是通道部11的分解立体图,图11是从下方观察构成通道部11的散热器32和风扇33的立体图。
97.如图7、图8所示,通道部11具备进气罩41和两个排气罩45、47。进气罩41是形成进气口42的构件,排气罩45、47分别是形成排气口46、48的构件。进气口42是用于通过风扇33的驱动而吸入空气的开口,排气口46、48是用于排出空气的开口。进气口42及排气罩45、47也分别由多个开口构成。在实施方式1中,进气口42向上方开口,排气口46、48在左右方向上开口(参照图1、图2)。
98.进气罩41和排气罩45、47均安装于散热器32。在图9、图10所示的风扇33配置于散热器32的凹部40的状态下,进气罩41安装于散热器32的上部,排气罩45、47以覆盖散热器32的开口部43的方式安装于散热器32的侧方。
99.当风扇33被驱动时,从向上方开口的进气口42吸入空气(图7、图8的箭头c),从向左右方向开口的排气口46、48排气(箭头d1、d2)。在空气从进气口42向排气口46、48流动的过程中,空气与包含散热片38的散热器32的内表面接触,由此能够将传递到散热片38的热源h的热向拍摄装置2的外部散热。
100.在实施方式1中,使用轴流风扇作为风扇33。如图9~图11所示,作为轴流风扇的风扇33在表面侧形成进气口50,在背面侧形成吹出口52(图11)。如图11所示,风扇33具有多个叶片53,叶片53以沿z轴方向延伸的旋转轴e为中心旋转,由此从风扇33的进气口50吸入空气(箭头c1),从吹出口52吹出空气(箭头c2)。作为轴流风扇的风扇33在沿着旋转轴e的方向上对空气进行进气排气(箭头c1、c2)。需要说明的是,在图9~图11中,示意性地示出了进气口50、吹出口52及叶片53的形状。
101.当风扇33配置于凹部40时,风扇33的吹出口52以与散热器32的散热片38相对的方式配置。从风扇33的吹出口52吹出的空气与散热片38直接接触。由此,在散热器32的内部产生空气的流动,空气遍布整体,同时能够将聚集于散热片38的热高效地散热。
102.返回到图5、图6,第一传热构件34是将图像传感器24的热传递到散热器32的构件。第二传热构件36是将图像引擎26的热传递到散热器32的构件。
103.传热构件34、36均从热源h向上方延伸(箭头b),并与散热器32连接。换言之,传热构件34、36分别在沿着图像传感器24的主面24a及图像引擎26的主面26a的方向上延伸。
104.第一传热构件34安装于支承图像传感器24的传感器保持架29的上端部29a。如图5所示,第一传热构件34具备追随部54和片材部56。使用图12~图16对追随部54及片材部56的结构进行说明。
105.图12、图13是示出第一传热构件34的周边结构的立体图,图14、图15是示出第一传热构件34的立体图,图16是从正面侧观察追随部54的立体图。
106.追随部54是具有追随支承图像传感器24的传感器基板28及传感器保持架29的移动的形状的构件。追随部54安装于传感器保持架29的上端部29a。片材部56与追随部54连
接,并且粘贴于散热器32的底面58(图11)。
107.如图14~图16所示,追随部54具有同心状片材部60、捆扎部62、64和片材部66。同心状片材部60是将片材以同心状配置而成的部分,捆扎部62、64分别是对同心状片材部60的一部分进行捆扎的部分。第一捆扎部62捆扎同心状片材部60的下侧的中央部,第二捆扎部64捆扎同心状片材部60的上侧的中央部。片材部66是与第二捆扎部64连接并粘贴于散热器32的背面70(图13)的部分。
108.通过设置同心状片材部60,即使在传感器基板28和传感器保持架29因bis控制而在xz平面被驱动的情况下,同心状片材部60也会根据传感器保持架29的移动而变形,从而能够追随传感器保持架29的移动。由此,能够兼顾使传感器基板28和传感器保持架29驱动而进行的bis控制和基于第一传热构件34的导热。
109.构成上述的第一传热构件34的各构件也可以由导热性高的材料(例如石墨片)形成。
110.接着,使用图17、图18对第二传热构件36进行说明。图17、图18是示出第二传热构件36的周边结构的立体图。
111.图17、图18所示的第二传热构件36安装于未图示的主框架,并且经由弹性传热构件(thermal interface material)与安装于主基板30的图像引擎26接触。第二传热构件36具备第一片材部72和第二片材部74。
112.第一片材部72是经由弹性传热构件粘贴于图像引擎26的部分。第二片材部74是相对于第一片材部72向上方延伸而粘贴于散热器32的背面70(图13)的部分。第一片材部72和第二片材部74通过将一张片材弯折而一体地形成。
113.如图17所示,第二片材部74与前述的追随部54的片材部66接触(虚线的箭头),并且粘贴于散热器32的背面70,且在与片材部66不同的部位与散热器32接触。
114.接着,使用图19~图21对图1~图4所示的evf单元12进行说明。图19~图21是示出evf单元12的周边结构的立体图。
115.图19所示的evf单元12螺钉固定于前述的上壳体22(图4),并且以夹着设置于后壳体20的眼罩安装部78的方式配置。
116.如图20所示,evf单元12具备主体部80和眼罩82。主体部80和眼罩82以夹着后壳体20的眼罩安装部78的方式配置。
117.主体部80是构成evf单元12的主体部的部分,具有液晶面板、ic等热源和基板连接部83。基板连接部83是用于将evf单元12与主基板30连接的部分,evf单元12的动作由主基板30控制。眼罩82是用于在用户观看evf单元12的画面时对准眼睛的部分。
118.如图21所示,evf单元12的主体部80与前述的第二传热构件36的片材部74的背面接近地配置。由此,在evf单元12的发热较多的情况下,能够经由弹性传热构件从evf单元12向片材部74传热,经由第二传热构件36向散热器32散热。
119.使用图22、图23对具有上述结构的拍摄装置2中的包含热源h及散热机构10的布局进行说明。图22、图23是简要地示出包含热源h及散热机构10的布局的侧视图、立体图。
120.如图22所示,传热构件34、36从热源h向上方延伸而与散热器32连接,并且散热器32相对于热源h位于拍摄主体部4的外周侧(箭头b)。根据这样的配置,在设置散热器32和风扇33作为散热机构10时,能够有效利用拍摄装置2的空间来进行配置,并且将拍摄装置2的
特别是前后方向的厚度抑制得较小。由此,能够兼顾散热性的确保和拍摄装置2的紧凑化,容易兼顾散热性和设计性。
121.如图23所示,散热器32和风扇33配置于拍摄主体部4的外周部且中央上部(特别是光轴l的正上方)。通过在现有的胶片式相机中的“五棱镜部(内置五棱镜的部位)”这样的部位配置散热器32和风扇33,能够在不大幅变更现有机型的数码相机的结构的情况下新配置散热器32和风扇33。由此,能够实现容易兼顾散热性和设计性的数码相机2。需要说明的是,“中央上部”只要是在拍摄主体部4的横向宽度(x方向)上的除了两端部以外的区域面向上方(+z方向)的位置即可。
122.另外,散热器32和风扇33设置于evf单元12的前方的区域。由此,能够在不大幅变更具有evf单元12的现有机型的拍摄装置的结构的情况下新配置散热器32和风扇33。
123.如图22所示,在图像传感器24的正上方配置通道部11(散热器32及风扇33),并且在图像引擎26的正上方配置evf单元12。由此,能够在有效利用拍摄装置2的空间的同时配置通道部11和evf单元12。
124.如图1、图20所示,当从相机前方沿y轴方向观察时,散热机构10与evf单元12在尺寸上重叠。而且,如图23所示,通道部11及evf单元12均配置于光轴l的正上方(箭头d1、d2)。由此,能够平衡性良好地形成拍摄装置2的整体结构,从而能够提高设计性。
125.而且,在握持部6的内部收容有用于检测抖动的陀螺仪传感器84。与如现有的拍摄装置那样将陀螺仪传感器收容于拍摄主体部4的中央上部(现有的胶片式相机中的五棱镜部)的结构相比,拍摄主体部4中的富余空间增加,能够抑制在拍摄主体部4的上部新设置通道部11等拍摄装置2的大型化。
126.根据上述结构,即使在图像传感器24、图像引擎26等热源h产生大量的热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利用具有散热器32和风扇33的散热机构10高效地进行散热,从而抑制拍摄装置2的动作因过热而停止。近来,在高画质化、高性能化的趋势、动态图像的用途成为主流,且由过热引起的相机功能的停止这样的问题日益突出,上述结构相对于这样的热的问题能够成为有效的解决对策,能够给用户带来安心感。另一方面,具有散热器32和风扇33的通道部11配置在与evf单元12的前方区域等的闲置空间相当的拍摄主体部4的中央上部,由此抑制拍摄装置2的大型化,容易兼顾散热性和设计性。
127.如上所述,实施方式1的拍摄装置2具备热源h、用于对热源h的热进行散热的散热机构10、安装热源h及散热机构10的拍摄主体部4、以及设置于拍摄主体部4的侧方的握持部6,散热机构10(特别是散热器32和风扇33)配置于拍摄主体部4的外周部。
128.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在有效利用拍摄装置2的空间的同时配置散热机构10,容易兼顾散热性和设计性。需要说明的是,在将散热机构10配置于拍摄主体部4的外周部的情况下,只要以至少使进气口42及排气口46在拍摄主体部4的外周露出的方式配置,并将散热器32和风扇33配置于其附近即可。
129.另外,在实施方式1的拍摄装置2中,散热机构10配置于拍摄主体部4的中央上部。由此,能够在不大幅变更现有机型的拍摄装置的结构的情况下配置散热机构10,容易兼顾散热性和设计性。
130.另外,实施方式1的拍摄装置2还具备evf单元12,散热机构10相对于evf单元12配置于前方。由此,能够在不大幅变更具有evf单元的现有模型的拍摄装置的结构的情况下配
置散热机构10,从而容易兼顾散热性和设计性。
131.另外,在实施方式1的拍摄装置2中,散热机构10配置于光轴l的正上方。由此,能够平衡性良好地形成拍摄装置2整体的结构。
132.另外,在实施方式1的拍摄装置2中,散热机构10具备散热器32、风扇33、以及将热源h的热向散热器32传递的传热构件34、36,热源h使主面24a、26a在与光轴l交叉的方向上延伸,传热构件34、36从热源h向沿着主面24a、26a的方向延伸而与散热器32连接,散热器32和风扇33配置于拍摄主体部4的外周部。由此,将具有比较大的容积的散热器32和风扇33配置于拍摄主体部4的闲置空间,从而不损害拍摄装置2的设计性而容易确保散热性。
133.另外,在实施方式1的拍摄装置2中,热源h具备图像传感器24(第一热源)和图像引擎26(第二热源),传热构件34、36具备将图像传感器24的热传递到散热器32的第一传热构件34、以及将图像引擎26的热传递到散热器32的第二传热构件36。
134.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将多个热源h与散热器32连接而散热。
135.另外,实施方式1的拍摄装置2还具备支承图像传感器24的传感器基板28,第一传热构件34具备追随传感器基板28通过bis控制被驱动时的动作的追随部54、以及粘贴于散热器32的片材部56。
136.根据这样的结构,即使在支承图像传感器24的传感器基板28通过bis控制被驱动的情况下,通过第一传热构件34的追随部54追随传感器基板28的动作,也能够兼顾对传感器基板28进行驱动的bis控制和由第一传热构件34进行的热传递。
137.另外,实施方式1的拍摄装置2还具备通道部11,该通道部11将用于风扇33进行进气排气的进气口42和排气口46、48连通而通过散热器32,拍摄主体部4收容通道部11。
138.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在拍摄主体部4收容通道部11,能够实现拍摄装置2的紧凑化。
139.另外,在实施方式1的拍摄装置2中,散热器32具备散热片38,散热片38配置于面向风扇33的吹出口52的位置。
140.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使从风扇33吹出的空气与散热片38直接接触,能够提高散热效率。
141.另外,在实施方式1的拍摄装置2中,风扇33是轴流风扇。
142.根据这样的结构,在实施方式1那样的外观内搭载了风扇33的情况下,轴流风扇能够比离心风扇在更大的面积上设置散热片38,因此能够实现拍摄装置2的紧凑化和散热效率的提高。
143.另外,在实施方式1的拍摄装置2中,风扇33的旋转轴e在与光轴l交叉的方向(在实施方式1中为z轴方向)上延伸。
144.另外,实施方式1的拍摄装置2还具备用于检测抖动的陀螺仪传感器84、以及收容陀螺仪传感器84的握持部6。
145.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将陀螺仪传感器84设置于握持部6,从而在以往配置有陀螺仪传感器的拍摄主体部4的上部产生富余空间,能够将具有散热器32、风扇33的通道部11配置于拍摄主体部4的上部等而实现拍摄装置2的紧凑化。
146.另外,实施方式1的拍摄装置2具备主面24a、26a在与光轴l(光轴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热源h、用于对热源h的热进行散热的散热机构10、以及安装热源h及散热机构10的
拍摄主体部4(主体部),散热机构10具备散热器32、风扇33、以及将热源h的热向散热器32传递的传热构件34、36,传热构件34、36从热源h向沿着主面24a、26a的方向延伸而与散热器32连接,散热器32相对于热源h配置于拍摄主体部4的外周侧。
147.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通过具有散热器32和风扇33的散热机构10确保散热性,并且将拍摄主体部4的前后方向的厚度抑制得较小,从而实现拍摄装置2的紧凑化。由此,能够实现容易兼顾散热性和设计性的拍摄装置2。
148.(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
149.在实施方式1中,如图1、图2所示,对使进气口42向上方开口、使排气口46、48在左右方向上开口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这样的情况。进气口及排气口的位置、进气排气的朝向也可以适当变更,使用图24~图30对该变形例进行说明。
150.图24、图25示出变形例1的拍摄装置100。图24、图25所示的拍摄装置100具备拍摄主体部104、握持部106、散热机构110和evf单元112,散热机构110所具备的通道部111形成进气口113和排气口114。
151.在图24、图25所示的例子中,进气口113配置于排气口114的下方,并且进气口113向下方开口,排气口114向前方开口。进气口113从下方朝向上方进气(箭头f1),排气口114朝向前方排气(箭头f2)。即使是这样的结构,通过将散热器32、风扇33、传热构件34、36等相对于热源h的配置设为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配置,也能够起到相同的效果。
152.需要说明的是,进气口113及排气口114不限于始终开口的情况,也可以设置用户能够开闭的盖。例如,在图26所示的例子中,设置有用于对排气口114进行开闭的盖116。在图26中,示出盖116关闭排气口114的状态,当用户将盖116打开时,排气口114如图23、图24所示那样露出。通过设置这样的盖116,能够在拍摄动态图像等时打开盖116而确保散热性,并且在拍摄静止图像等时或不使用时关闭盖116而不使排气口114向外部露出,由此提高外观性。在图26所示的例子中,进气口113向下方开口,是从外部难以观察到的位置,因此可以不设置盖。
153.图27、图28示出变形例2的拍摄装置200。图27、图28所示的拍摄装置200除了与变形例1的拍摄装置100相同的结构以外,还形成与排气口114不同的排气口202(图27)。
154.在图27、图28所示的例子中,排气口202向上方开口,朝向上方排气(箭头f3)。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设置两种排气口114、202,能够分散排气路径(箭头f2、f3),从而能够提高散热效率。
155.图29、图30示出变形例3的拍摄装置300。图29、图30所示的拍摄装置300与变形例1、2的拍摄装置100、200不同,代替向前方排气的排气口114而形成向左右方向排气的排气口302、304。
156.在图29、图30所示的例子中,排气口302向左侧开口而朝向左方向排气(箭头f4),排气口304向右侧开口而朝向右方向排气(箭头f5)。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设置三种排气口202、304、306,能够分散排气路径(箭头f3、f4、f5),从而能够提高散热效率。
157.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省略图29所示的排气口202。具体而言,也可以如图31、图32所示的变形例4的拍摄装置400那样,仅设置排气口302、304,使排气路径分散在左右两个方向(箭头f4、f5)上。
158.在上述的变形例1~4中,也可以将进气口变更为排气口、或者将排气口变更为进
气口。
159.(实施方式2)
160.使用图33~图35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拍摄装置100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实施方式2中,主要对与实施方式1不同的点进行说明。另外,对相同或等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161.在实施方式1中,在拍摄主体部4的中央上部设置了通道部11,相对于此,在实施方式2中,与实施方式1不同之处在于在拍摄主体部的侧方设置通道部。
162.图33、图34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拍摄装置500的立体图。图33、图34所示的拍摄装置500具备拍摄主体部504、握持部506、散热机构510和evf单元512。特别是,散热机构510具备设置于拍摄主体部504的侧方的通道部520。
163.如图33、图34所示,握持部506设置于拍摄主体部504的右侧(-x方向),相对于此,通道部520设置于与握持部506相反的一侧、即拍摄主体部504的左侧(+x方向)。根据这样的配置,将握持部506和散热机构510(特别是通道部520)相对于拍摄主体部504配置于对称的位置,能够使正面观察拍摄装置2时的结构平衡性良好地形成。由此,能够实现容易兼顾散热性和设计性的拍摄装置500。
164.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在拍摄主体部504的中央上部设置五棱镜部505,也可以配置与五棱镜部505不同的构件。
165.通道部520形成进气口542和排气口544。在图33、图34所示的例子中,进气口542向上方开口而将空气向下方吸入(箭头f6),排气口544向下方开口而将空气向下方排出(箭头f7)。
166.使用图35对实施方式2的散热机构510的结构及拍摄装置500的布局进行说明。图35是示意性地示出拍摄装置500的布局的立体图。
167.如图35所示,在拍摄主体部504的内部设置有作为热源h的图像传感器24及图像引擎26,在设置于拍摄主体部504的侧方的通道部520的内部设置有散热器532和风扇533。
168.在拍摄主体部504的内部设置有将热源h与散热器132之间连接的两个传热构件534、536。第一传热构件534将图像传感器24的热传递到散热器532,第二传热构件536将图像引擎26的热传递到散热器532。传热构件534、536也可以与实施方式1的传热构件34、36同样由导热性高的材料(例如石墨)形成。
169.如图35所示,传热构件534、536均从热源h向沿着主面24a、26a的方向延伸(箭头b1)而与散热器532连接。散热器532相对于热源h配置于拍摄主体部504的外周侧。即,具有散热器532的散热机构510配置于拍摄主体部504的外周部。
170.根据这样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能够通过具有散热器532和风扇533的散热机构510来确保散热性,并且将拍摄装置500的前后方向的厚度抑制得较小而实现拍摄装置500的紧凑化。由此,能够实现容易兼顾散热性和设计性的拍摄装置500。
171.如实施方式1、2那样,通过将用于对图像传感器24、图像引擎26等热源h进行散热的散热机构配置于拍摄主体部的中央上部(实施方式1)、或相对于拍摄主体部配置于与设置有握持部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侧方(实施方式2),能够实现容易兼顾散热性和设计性的拍摄装置。
172.(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
173.需要说明的是,在实施方式2中,对通道部520从上方吸入空气并向下方排气的例(箭头f6、f7)进行了说明,但进气排气的方向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如图36的变形例的拍摄装置600那样,在设置于拍摄主体部604的侧方的通道部620中,进气口622从横向吸入空气(箭头f8),排气口624向上方或者斜上方排出空气(箭头f9)。在图36所示的结构的情况下,设置于通道部620的内部的风扇(未图示)也可以是离心风扇。这样,即使在将通道部620设置于拍摄主体部604的侧方的情况下,也能够将进气排气的方向布置为任意的方向,散热器、风扇的配置、规格也可以据此适当变更即可。
174.以上,列举上述的实施方式1、2及其变形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1、2及其变形例。例如,也可以是拍摄装置不具有evf单元12的情况。另外,在拍摄装置2具有evf单元12的情况下,也可以设置与传热构件34、36不同的、将evf单元12通过独立的散热路径连接于散热器32的第三传热构件。
175.另外,在实施方式1、2中,对拍摄装置2具备握持部6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这样的情况,也可以是不具备握持部6的情况。
176.另外,在实施方式1、2中,对利用相同的散热机构10对图像传感器24和图像引擎26进行散热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这样的情况。例如,也可以利用散热机构10(例如拍摄主体部4的中央上部)对图像传感器24和图像引擎26中的任一方的构件进行散热,而利用其他散热机构(例如拍摄主体部4的后方侧)对另一方的构件进行散热。
177.另外,在实施方式1、2中,对热源h为图像传感器24和图像引擎26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这样的情况,也可以包含其他热源(例如,记录介质的收纳部)。热源h也可以包括图像传感器24(第一热源)、图像引擎26(第二热源)和记录介质的收纳部(第三热源)这样的至少三个热源,这些热源的主面可以均在与光轴l交叉的方向上延伸。需要说明的是,图像引擎26(处理器)和收纳部也可以安装于与主基板30不同的基板。
178.(实施方式3)
179.在实施方式3中,作为本发明的拍摄装置的一例,对数码相机进行说明。
180.使用图37~图43对实施方式3的拍摄装置2的结构进行说明。以下,将从使用拍摄装置2的用户观察到的左右方向设为x轴方向、前后方向设为y轴方向、上下方向设为z轴方向。关于拍摄装置2的独立状态下的方向,使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表示方向的术语,但并不意味着限定本发明的拍摄装置的使用状态。
181.图37、图38分别是实施方式3的拍摄装置2的立体图,图39是拍摄装置2的主视图,图40是拍摄装置2的后视图,图41、图42是拍摄装置2的侧视图,图43是拍摄装置2的俯视图。
182.图37~图43所示的拍摄装置2具备拍摄主体部4和握持部6。
183.拍摄主体部4是用于使用未图示的镜头对被摄体进行拍摄的部分。拍摄主体部4内置有包括图像传感器、图像引擎等的热源在内的各种部件,沿着光轴l朝向拍摄方向b(y轴方向)对位于正面侧的被摄体(未图示)进行拍摄。
184.握持部6是用于供用户把持拍摄装置2的部分。握持部6相对于拍摄主体部4设置于侧方(在实施方式3中为右侧)。在握持部6的上表面设置有释放按钮18。实施方式3的握持部6与拍摄主体部4一体地形成,但也可以是装卸式。
185.拍摄主体部4具备镜头盖8、evf单元10、五棱镜部12和拨盘部14、16。
186.镜头盖8是覆盖用于安装更换镜头的镜头安装部(未图示)的构件。镜头盖8设置于
拍摄主体部4的前表面4a。在由镜头盖8覆盖的镜头安装部可装配各种镜头。
187.evf(electronic view finder)单元10是将拍摄装置2正在拍摄的图像(直通图像)显示在取景器内的单元。evf单元10设置于拍摄主体部4的上方,朝向后方突出。
188.五棱镜部12设置于拍摄主体部4的上方,并且朝向前方突出。五棱镜部12是“突出部”的一例。在拍摄装置2为单反相机的情况下,在五棱镜部12中收纳有作为取景器的光学系统的五棱镜(未图示)。在无反射镜的拍摄装置2的情况下,在五棱镜部12中未收纳五棱镜。在本说明书中,无论是否具有五棱镜,都将“突出部”称为五棱镜部12。在实施方式3的五棱镜部12中收容有包括后述的冷却风扇38在内的散热机构36(图46)。五棱镜部12是收容冷却风扇38的“风扇收容部”的一例。
189.实施方式3的五棱镜部12具有上表面20、一对侧面22a、22b、前表面24和下表面26。如图37等所示,在五棱镜部12的上表面20设置有配件插座(accessory shoe)32。可在配件插座32安装外部麦克风34(图45)等外置设备。配件插座32也可以称为“热靴(hot shoe)”。
190.如图37、图38所示,五棱镜部12的前表面24位于相对于拍摄主体部4的前表面4a向前方突出的位置。下表面26以将五棱镜部12的前表面24与拍摄主体部4的前表面4a连接的方式形成。
191.五棱镜部12还形成进气口28(图38等)和,排气口30a、30b(图37、图38等)作为散热机构36的构成要素。
192.进气口28是用于向五棱镜部12的内部吸入空气的开口。排气口30a、30b是用于将从进气口28吸入的空气向五棱镜部12的外部排出的开口。在实施方式3中,进气口28设置于五棱镜部12的下表面26,排气口30a、30b分别设置于五棱镜部12的侧面22a、22b。
193.在上述结构中,若使冷却风扇38运转,则如图44所示,产生从五棱镜部12的前方侧经由进气口28吸入空气(箭头a1),并且经由排气口30a、30b向五棱镜部12的侧方排出空气的流动(箭头a2、a3)。由此,能够对内置于拍摄主体部4的各种热源进行冷却。
194.如图37、图38等所示,在五棱镜部12的侧面22a、22b及下表面26设置用于进气排气的开口,相对于此,在上表面20及前表面24未设置用于进气排气的开口。根据这样的结构,如图45所示,在将外部麦克风34安装于配件插座32的状态下,从外部麦克风34到进气排气的开口(进气口28、排气口30a、30b)的距离变远,因此能够使冷却风扇38的运转声音难以被外部麦克风34拾音。在图45所示的例子中,外部麦克风34位于五棱镜部12的上表面20的正上方,沿前后方向(y轴方向)延伸。进气口28及排气口30a、30b均未向面向外部麦克风34的方向开口。由此,相对于在上表面20、前表面24设置有用于进气排气的开口的结构,能够抑制外部麦克风34的拾音品质的劣化,有助于拍摄装置2的品质提高。
195.拨盘部14、16是用于供用户进行拨盘操作的构件,立设于拍摄主体部4的上表面4b。如图41所示,在从侧方(左侧)观察拍摄装置2时,在与排气口30a重叠的位置设置拨盘部14,如图42所示,在从侧方(右侧)观察拍摄装置2时,在与排气口30b重叠的位置设置拨盘部16。通过在与排气口30a、30b重叠的位置设置拨盘部14、16,从而从外部难以视觉辨认排气口30a、30b。由此,能够在五棱镜部12设置排气口30a、30b的同时,兼顾拍摄装置2的设计性。
196.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在排气口30a、30b与拨盘部14、16之间存在间隙,因此从排气口30a、30b排出的空气分别与拨盘部14、16接触,并从空出的空间向外部排出。另外,由于手指难以进入上述间隙,因此具有抑制用户误将排气口30a、30b堵塞的效果。
197.接着,使用图46~图52对收容于五棱镜部12的散热机构36进行说明。
198.图46是示出卸下五棱镜部12而使散热机构36露出的状态的拍摄装置2的立体图,图47、图48是散热机构36的分解立体图,图49、图50是示出从散热机构36取下了冷却风扇38的状态的放大立体图。图51、图52分别是示出散热机构36的概要结构的纵剖视图、横剖视图。
199.如图46所示,收容于五棱镜部12的散热机构36配置于拍摄主体部4的上部,除了冷却风扇38以外,如图47、图48等所示,具备安装构件40、散热器42、进气罩44和两个排气罩46a、46b。
200.冷却风扇38是用于冷却图像传感器、图像引擎等热源h(图51)的风扇。冷却风扇38通过向散热器42吹风而使散热器42散热,从而间接地冷却与散热器42连接的热源h。
201.实施方式3的冷却风扇38是使空气在沿着中心轴e的方向上流动的“轴流风扇”。冷却风扇38在图46所示的安装状态下,从上方吸入空气且朝向下方排出空气。
202.安装构件40是用于安装冷却风扇38的构件。在安装构件40的中央部形成有用于配置冷却风扇38的开口部41。通过将安装有冷却风扇38的安装构件40收容于散热器42,冷却风扇38相对于散热器42被定位。
203.散热器42是与热源h热连接的构件,具有使传递自热源h的热散热的功能。散热器42经由石墨等传热构件(未图示)与热源h热连接。
204.散热器42具有多个散热销43。多个散热销43分别是朝向冷却风扇38向上方突出的棒状的构件。如图52所示,通过散布多个散热销43来提高散热效率。设计成从冷却风扇38吹出的空气与多个散热销43接触。散热销43不限于销状,也可以是肋状,只要提高散热性,则也可以是任意的形状。散热销43是“散热促进构件”的一例。
205.如图47、图48等所示,散热器42在前方侧具有进气罩安装部48,在侧方具备排气罩安装部50a、50b。进气罩安装部48是用于安装进气罩44的部分,排气罩安装部50a、50b分别是用于安装排气罩46a、46b的部分。作为安装方法,可以采用螺钉固定、爪嵌合等任意的安装方法,也可以一体成型。进气罩安装部48及排气罩安装部50a、50b均形成用于使空气流动的开口。
206.进气罩44是形成进气口28的构件,安装于进气罩安装部48。进气罩44的进气口28与设置于进气罩安装部48的开口连通。进气罩44构成前述的五棱镜部12的下表面26(图38等)。排气罩46a、46b分别是形成排气口30a、30b的构件,安装于排气罩安装部50a、50b。排气罩46a、46b的排气口30a、30b分别与设置于排气罩安装部50a、50b的开口连通。排气罩46a、46b分别构成前述的五棱镜部12的侧面22a、22b。
207.根据上述结构,如图51所示,通过冷却风扇38的运转,空气经由设置于五棱镜部12的下表面26的进气口28将向上方吸入,并朝向冷却风扇38的上表面侧绕转,在冷却风扇38的内部沿着中心轴e向下方流动,产生朝向散热器42的散热销43吹出的气流。如图52所示,与多个散热销43接触而吸收了热的空气通过设置于五棱镜部12的侧面22a、22b的排气口30a、30b而向横向(x轴方向)吹出。
208.如图51所示,实施方式3的冷却风扇38以中心轴e相对于铅垂方向v倾斜的方式配置。更具体而言,中心轴e以使得冷却风扇38的后方部比前方部靠上方的方式倾斜。根据这样的配置,能够在冷却风扇38的前方侧形成供空气流动的空间。由此,在从位于五棱镜部12
的前方侧的下表面26吸入空气时,能够采取高效的配置,能够抑制包含五棱镜部12的拍摄装置2的大型化。另外,通过使用轴流风扇作为冷却风扇38,能够增大风量,从而能够提高散热性。
209.图51所示的冷却风扇38以所谓的“横置”配置,大致沿上下方向进行进气排气。如图51所示,也包含中心轴e相对于铅垂方向v倾斜的“倾斜放置”在内而称为“横置”。
210.[总结]
[0211]
根据上述结构,即使在图像传感器、图像引擎等热源h产生大量的热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具有冷却风扇38、散热器42的散热机构36高效地散热,从而抑制拍摄装置2的动作因过热而停止。近来,在高画质化、高性能化的趋势、动态图像的用途成为主流,并且由过热引起的相机功能的停止这样的问题变得严重时,相对于这样的热的问题能够成为有效的解决对策,能够给用户带来安心感。另一方面,通过将具有冷却风扇38的散热机构36收容于位于拍摄主体部4的中央上部的五棱镜部12,并且配置于evf单元10的前方,能够抑制拍摄装置2的大型化,容易兼顾散热性和设计性。
[0212]
并且,在实施方式3的拍摄装置2中,将进气口28设置于五棱镜部12的下表面26,将排气口30a、30b设置于五棱镜部12的侧面22a、22b,在五棱镜部12的上表面20及前表面24未设置进气排气用的开口。由此,如图45所示,即使在将外部麦克风34安装于五棱镜部12的上表面20的配件插座32的情况下,冷却风扇38的运转声音也难以经由进气排气用的开口而被拾音,从而能够抑制外部麦克风34的声音特性的劣化。
[0213]
并且,如图37~图43等所示,将进气口28及排气口30a、30b配置于从外侧难以视觉辨认的位置。特别是,设置于五棱镜部12的下表面26的进气口28从外侧难以视觉辨认,设置于侧面22a、22b的排气口30a、30b也在横向上与拨盘部14、16重叠,从外侧难以视觉辨认。由此,能够在五棱镜部12设置进气排气用的开口的同时,兼顾拍摄装置2的设计性。
[0214]
[作用效果]
[0215]
如上所述,实施方式3的拍摄装置2具备拍摄主体部4、设置于拍摄主体部4的上部的五棱镜部12(风扇收容部)、以及设置于五棱镜部12的冷却风扇38。五棱镜部12具备覆盖冷却风扇38的上表面20、一对侧面22a、22b和前表面24。用于冷却风扇38进行进气排气的进气口28及排气口30a、30b设置于五棱镜部12的与上表面20不同的面(侧面22a、22b及下表面26)。
[0216]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拍摄装置2的上部安装有外部麦克风34时,外部麦克风34难以拾取冷却风扇38的运转声音。与在五棱镜部12的上表面20设置进气排气的开口的结构相比,能够抑制外部麦克风34拾音的声音特性的劣化。由此,能够设置冷却风扇38来提高散热特性的品质,并且抑制声音特性的劣化。
[0217]
另外,在实施方式3的拍摄装置2中,在上表面20及前表面24未设置进气排气用的开口。由此,外部麦克风34难以拾取冷却风扇38的运转声音,并且能够提高拍摄装置2的设计性。
[0218]
另外,在实施方式3的拍摄装置2中,作为收容冷却风扇38的风扇收容部,使用设置于拍摄主体部4的上方且向前方突出的五棱镜部12(突出部)。由此,通过将冷却风扇38收容于五棱镜部12,能够抑制拍摄装置2的大型化,能够提高拍摄装置2的设计性。
[0219]
另外,实施方式3的拍摄装置2还具备配置于冷却风扇38的下方的散热器42,冷却
风扇38朝向散热器42向下方吹出风。由此,能够高效地对聚集于散热器42的热进行散热。
[0220]
另外,在实施方式3的拍摄装置2中,排气口30a、30b设置于侧面22a、22b。由此,能够在用户难以视觉辨认的位置设置排气口30a、30b,有助于设计性的提高。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代替排气口30a、30b而将进气口设置于侧面22a、22b。即,也可以将进气口和排气口中的至少一方设置于侧面22a、22b。
[0221]
另外,在实施方式3的拍摄装置2中,将从侧方(x轴方向)观察时与设置于侧面22a、22b的排气口30a、30b重叠的拨盘部14、16立设于拍摄主体部4。由此,用户更难以视觉辨认排气口30a、30b,从而能够提高拍摄装置2的设计性。
[0222]
另外,在实施方式3的拍摄装置2中,五棱镜部12的前表面24位于比拍摄主体部4向前方突出的位置,在将前表面24和拍摄主体部4的前表面4a连接的下表面26设置有进气口28。由此,用户难以视觉辨认进气口28,从而能够提高设计性。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代替进气口28而将排气口设置于下表面26。即,将进气口和排气口中的至少一方设置于下表面26即可。
[0223]
另外,在实施方式3的拍摄装置2中,在下表面26设置有进气口28,在侧面22a、22b设置有排气口30a、30b。由此,能够将进气排气用的开口配置于难以视觉辨认的位置,从而能够提高拍摄装置2的设计性。
[0224]
另外,在实施方式3的拍摄装置2中,在五棱镜部12的上表面20设置有配件插座32。由此,当在配件插座32安装有外部麦克风34时,能够使外部麦克风34难以拾取冷却风扇38的运转声音。
[0225]
另外,在实施方式3的拍摄装置2中,冷却风扇38的中心轴e相对于铅垂方向v倾斜。由此,能够对由冷却风扇38产生的风的流动进行各种设计。
[0226]
另外,在实施方式3的拍摄装置2中,冷却风扇38的中心轴e以使得冷却风扇38的后方侧比前方侧高的方式倾斜。由此,能够采取高效的配置,并且容易在冷却风扇38的前方侧形成空气的通道。
[0227]
另外,在实施方式3的拍摄装置2中,冷却风扇38是轴流风扇。由此,能够增大风量而提高散热性。
[0228]
(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
[0229]
在实施方式3中,使用轴流风扇作为冷却风扇38,但不限于这样的情况。例如,也可以如图53的变形例所示,在五棱镜部12的内部设置作为离心风扇的冷却风扇138。作为离心风扇的冷却风扇138以横置配置,沿着横轴e1吸入空气,并且沿着与横轴e1正交的纵轴(中心轴)e2向下方吹出空气。根据这样的结构,与实施方式3的拍摄装置2同样地,能够从设置于五棱镜部12的下表面26的进气口28吸入空气,并且使空气与散热器42的散热销43接触,产生从设置于侧面22a、22b的排气口30a、30b吹出空气的气流。
[0230]
另外在实施方式3中,设置了一个进气口28和两个排气口30a、30b,但不限于这样的情况,进气口和排气口的数量也可以分别是任意的数量。进气口和排气口的位置、进气排气的朝向也可以适当变更。
[0231]
例如,在图54的变形例的拍摄装置100中,在侧面22a设置排气口30a,相对于此,在对置的侧面22b未设置排气口(没有箭头a3的气流)。另外,在图55的变形例的拍摄装置200中,在侧面22b设置排气口30b,相对于此,在对置的侧面22a未设置排气口(没有箭头a2的气
流)。在图54、图55所示的结构中,也能够通过冷却风扇38的运转来进行空气的吸入以及排出。
[0232]
另外,在图56、图57中示出又一变形例的拍摄装置300。图56、图57所示的拍摄装置300相当于将实施方式3的拍摄装置2中的进气口和排气口调换后的结构。具体而言,将进气口28变更为排气口302,将排气口30a、30b变更为进气口304a、304b。由此,能够产生从进气口304a、304b吸入空气(箭头c1、c2)并从排气口302吹出空气的气流(箭头c3)。
[0233]
前述的进气口及排气口不限于始终开口的情况,也可以设置能够由用户开闭的盖。
[0234]
(实施方式4)
[0235]
使用图58~图60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拍摄装置400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实施方式4中,主要对与实施方式3不同的点进行说明。另外,对相同或等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0236]
在实施方式3中,如图51、图53所示,将冷却风扇38、138“横置”而将空气向上进气、或如图56、图57所示将空气向下排出,相对于此,在实施方式4中,与实施方式3不同之处在于将冷却风扇“纵置”而将空气横向地进气排气。
[0237]
图58、图59是实施方式4的拍摄装置400的立体图,图60是示出设置于拍摄装置400的散热机构436的放大立体图。
[0238]
图58、图59所示的拍摄装置400在五棱镜部412的侧面422b设置进气口428(图59),在对置的侧面422a设置排气口430(图58)。由此,产生从进气口428向五棱镜部412的内部吸入空气(箭头d1),并从排气口430向五棱镜部412的外部吹出空气的气流(箭头d2)。
[0239]
在实施方式4中,在五棱镜部412的下表面426未设置用于进气排气的开口。在五棱镜部412的上表面420、前表面424及下表面426均未设置用于进气排气的开口。
[0240]
如图60所示,在五棱镜部412的内部内置有散热机构436。散热机构436具备散热器442和两个冷却风扇438、439。
[0241]
散热器442收容两个冷却风扇438、439,并且内置有多个散热销443。
[0242]
冷却风扇438、439分别以纵置配置于散热器442的内部,沿着中心轴f向横向(x轴方向)吹出空气。冷却风扇438配置于上游侧,冷却风扇439配置于下游侧。冷却风扇438与进气口428相邻配置,产生从进气口428吸入空气的气流(箭头d1)。冷却风扇439与排气口430相邻配置,产生从排气口430吹出空气的气流(箭头d2)。
[0243]
多个散热销443配置于冷却风扇438与冷却风扇439之间。由冷却风扇438、439产生的空气的流动通过多个散热销443,对传递到散热销443的热源h的热进行散热。
[0244]
根据实施方式4的拍摄装置400,由于将进气口428和排气口430各设置一个,因此与实施方式3的拍摄装置2相比,进气排气的开口的数量少,外观更简单化。另一方面,在五棱镜部412的内部设置有两个冷却风扇438、439,与仅设置一个冷却风扇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大进气排气的风量,从而能够提高散热性。这样,能够在使外观简单化的同时提高散热性,容易兼顾设计性和散热性。
[0245]
以上,列举上述的实施方式3、4及其变形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3、4及其变形例。例如,拍摄装置也可以不具备握持部6、evf单元10。另外,热源h不限于图像传感器、图像引擎,也可以是其他热源(例如记录介质的收纳部)。另
外,在实施方式4中,设置了两个冷却风扇438、430,但冷却风扇也可以仅为一个。
[0246]
参照附图并与优选实施方式相关联地充分地记载了本发明,但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各种变形、修改是显而易见的。这样的变形、修改只要不脱离随附的根据技术方案的本发明的范围,就应该理解为包含于其中。另外,各实施方式的要素的组合、顺序的变化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及思想的情况下实现。
[0247]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适当组合上述实施方式及各种变形例中的任意的实施方式及变形例,能够起到各自所具有的效果。
[0248]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0249]
本发明可应用于数码相机等对被摄体进行拍摄的拍摄装置。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