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照相机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06264阅读:39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120照相机附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系为120照相机拍摄135胶卷用的附件。
现在市场上出售的120照相机附件在胶片定位、过片控制上单纯靠眼睛看附件发出的光亮,靠耳朵听附件发出的声响,因此,胶片难以自动定位,过片难以准确控制。在画面尺寸的档次上也不能做到在同一胶卷中即能拍摄宽幅的大画面,又能拍摄窄幅的中小画面。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的附件,以克服现有附件的不足之处,它不仅能使胶片自动定位能使过片得到准确控制,而且它还能做到在同一胶片中拍摄出片距为57、54、36、18毫米的画面来。


实施例一图1是附件位置示意图图2是控制器部件示意图图3是起动器示意图图4是遮光板示意图图5是连接钮和轴承示意图由图可知,本实用新型包括控制器(1)、起动器(2)、遮光板(4)、(4′)、(5)、(6)、连接钮(8)、(9)、(10)、(11)及空暗盒(26)。控制器(1)(见图1、图2)包括固定板(3),固定板(3)上设有一根带有八牙轮(15)和有二个控制卡(16)的控制轴(12),控制轴(12)上还连接有支撑片(29)和导轮(30),八牙轮(15)与固定板(3)上的长孔(13)相配合,二个控制卡头(16)的布置是以控制轴(12)的轴心为对称的,其中一个卡头为固定的,而另一个卡头为可动的,当然二个卡头也可全为固定的;控制杆(19)上有个与控制卡头(16)相配合的卡孔(20),控制杆(19)紧压在控制轴(12)上,它的作用力来源于自身的弹力,它能对片距长度进行自动控制;起动钮(21)的顶针处固定一个凸块(24)它与起动轴(22)端的凹槽(25)相配合,另一端与连接钮(8)套合在一起。在起动轴(22)的外表面上还有一个突起的起动卡(23)它与控制杆(19)的端部相配合;连接钮(8)、(9)(参考图5)与暗盒轴孔两端相配合,连接钮(9)又与照相机顶针(7)相配合。连接钮(11)、(10)与空暗盒(26)的轴孔及照相机顶针(27)及转片钮(28)的顶针相配合;遮光板(参考图1、图5),遮光板(4)、(4′)紧密嵌入照相机的画框,它有二种尺寸一种留有57×24mm的画面孔(4)。另一种留有54×24mm的画面孔(4′)。在遮光板(5)和(6)上分别留有36×24mm,18×24mm的画面孔,它们可分别嵌入遮光板(4)或(4′)中,在(5)和(6)上面还各有一个小带条(14)它是专供取出或放入遮光板时用的把手。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先拆掉原120照相机内部的暗盒托,然后,将装有控制器的固定板(3)的一端放置在暗盒托的位置上,而将其另一端插入转片轴下方的缝隙之内(参考图1)。通过连接钮(8)、(9)将暗盒及起动轴(22)连接起来,再通过顶针将它们装入照相机内。按照需要装好遮光板(4)、(4′)、(5)、(6)。将胶片头部从暗盒中抽出来要让胶片的齿孔卡在八牙轮(15)的齿上,再让胶片从导轮(30)下方穿过去并插入空暗盒(26)内,最后将空暗盒(26)通过连接钮(10)、(11)和顶针装入照相机内。拍照时可按照取景器中已画出的片距为57、54、36、18毫米的取景框取景。
关闭后盖板后,转动摇把,胶片通过八牙轮(15)带动控制轴(12)上的控制卡头(16)(双卡头或单卡)同步转动,每转半周或一周控制卡头(16)中就有一个卡头被控制杆(19)上的卡孔(20)卡住一次,这时刚好转过一张片距为18毫米或36毫米的胶片,此时,只有拨动起动钮(21)并通过它带动起动轴(22)和起动卡(23)将控制杆(19)压下去才能使卡孔与卡头相互脱开。拨动起动钮(21)后要立即过片并随之将它松开以便使控制杆(19)及时回位为继续控制过片做好准备。使用双卡头拍摄片距为18、36、54、57毫米的画面只要使卡头转动1、2、3、4个半周即可,而使用单卡头拍摄片距为57和36毫米的画面只要使卡头转动1个或2个一周即可。胶卷拍照完毕后全部胶片已卷入空暗盒(26)内,因此,勿须将胶片再卷入原暗盒内。

实施例2
附图6是位置示意图附图7是控制器部件示意图由图可知,本实用新型与实施例一不同点是控制轴(12)的一端通过轴承(31)被固定在照相机的内壁上,而另一端透过机壁和固定板(32)并与控制盘(33)固定在一起。固定板(32)被固定在照相机的外壁上。控制盘(33)上有以控制轴(12)轴心为对称的两个燕尾式卡孔(17)它与控制杆(36)上的控制卡头(35)相配合。控制杆(36)被固定在固定板(32)上。暗盒两端轴孔改为由二个连接钮(9)与照相机起动钮(21)上的顶针(照相机原顶针)相配合。其余部分与实施例一相同。
使用方法装好暗盒,其余部位装法同实施例一。除拍摄片距为57、36毫米画面时为了方便可将一个燕尾式卡孔(17)用燕尾块(34)堵上,用一个燕尾式卡孔控制过片,方法同实施例一。另外在继续过片时是用手拨动控制杆(36),而不是靠启动钮(21)来拨动。余下与实施例一相同。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经过多次试拍反复证明在同一胶卷上可同时拍摄出四种片距的画面,过片极为准确,可实现自动定位,尤其宽幅效果优于135照相机加广角镜头的拍摄效果。
权利要求1.120照相机的附件。它是由控制器(1)、起动器(2)、遮光板(4)、(4)′、(5)、(6)、连接钮(8)、(9)、(10)、(11)、空暗盒(26)组成。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控制器(1)中包括有控制轴(12)、控制轴(12)上有八牙轮(15)和控制卡(16)、(17),还有带有支撑片(29)的导轮(30),此外,还包括控制杆(19)、(36)和固定板(3)、(32),以及在固定板(3)上的一个小长孔(18)和二个大长孔(13);起动器(2)包括带有凸块(24)的起动钮(21)和起动轴(22)及其在起动轴(22)上的起动卡(23);还有连接钮(8)、遮光板(4)、(4)′、(5)、(6)及空暗盒(2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附件,其特征在于控制器(1)上的控制轴(12)及其轴上的八牙轮(15)是安装在紧靠120照相机暗盒的近处。它与控制器(1)上的控制卡(16)、固定板(3)、控制杆(19)安装部位相近。而控制器(1)上的控制卡(17)、固定板(32)、控制杆(36)安装在照相机箱体的外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附件,其特征在于控制器(1)上的控制卡(16)、(17)是以控制轴(12)的轴心为对称的双固定卡,也可使其中一个卡为固定卡,而另一个卡为可动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附件,其特征在于控制轴(12)上的控制卡(16)、(17)与控制杆(19)、(36)上的控制卡其结构形状是以二者相互匹配从而达到相互卡住以保证准确过片为准。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附件,其特征在于控制器(1)上的控制杆(19)、(36)其作用力是来源于弹簧本身的弹力。
6.根据权利的要求1所述的附件,其特征在于起动器(2)上的起动钮(21)的顶针上固定一个凸块(24),其结构形状是以同起动轴(22)相匹配以达到能传递脱卡力为准。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附件,其特征在于起动轴(22)上的起动卡(23),其结构形状是以能够压下控制杆(19),从而使控制轴上的卡头(16)同控制杆(19)上的卡孔(20)相互脱开为准。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附件,其特征在于有四个遮光板(4)、(4)、(5)、(6),可分别用来拍摄片距为57、54、36、18毫米的画面。其中遮光板(4)、(4)为框架,它紧密地嵌入照相机的画框内。遮光板(5)和(6)可通过把手(14)分别嵌入遮光板(4)、(4)的画框孔内。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附件,其特征在于拍照完毕,全部胶卷已卷入空暗盒,因此,不必再卷入原暗盒。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为120照相机的附件。应用本附件可拍摄135黑白、彩色胶卷。本附件由控制器、起动器、连接钮、遮光板、空暗盒构成。过片时摇把拖动胶片,胶片带动控制轴上的卡头同步转动,每转半周(18毫米)即被卡孔自动卡住一次,脱卡后再转半周又被卡孔自动卡住一次,依此只要卡头分别转动1、2、3、4个半周即可分别拍摄出片距为18、36、54、57毫米的画面。拍摄完毕,全部胶片已卷入空暗盒,因此,不必再倒入原暗盒。
文档编号G03B17/28GK2059511SQ8921687
公开日1990年7月18日 申请日期1989年9月21日 优先权日1989年9月21日
发明者孙连第 申请人:孙连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