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摄像镜头立体照相机及视片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66065阅读:57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双摄像镜头立体照相机及视片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双摄像镜头立体照相机及视片装置属摄影设备的改进设计。
目前立体照相机结构复杂,须用特殊的摄影技术和洗印方法才能获得立体照片,其成本高、操作复杂,难于推广使用。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摄像镜头立体照相机及视片装置,力求在普通相机基础上进行改进设计,在使用本相机拍照、冲洗过程与使用普通照相机一样的前题下,以达到通过一次曝光,获取双幅底片,以致洗印出连体的双幅照片,再通过视片装置观看到立体效果照片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这种双摄像镜头立体照相机,由机身,暗箱,快门感光片装置等部件组成,其特征在于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相同、光轴相间且左右对称设置的两组摄像镜头,各摄像镜头是由将景物形成倒像的前镜片组和将前镜片组所成倒像转变形成正像的后镜片组构成的;暗箱内在对应两组摄像镜头光路上并列设置有两块全反射棱镜;还具有双快门联动机构或幕帘快门机构;采用一次曝光摄制使被摄景物在感光片上形成具有两个并列正像的双幅底片。本视片装置为由两块相同构造的放大镜构成的双目放大镜。
本实用新型优点是由于采用了对称的两组摄像镜头,双快门联动机构,或幕帘快门,使用之整个拍照、冲洗等操作过程与普通相机一样,操作简便,但一次曝光却可获得对同一景物同一时刻的不同角度的两幅照片,以便于通过视片装置可方便的观看到立体效果的照片图像。由于各组摄像镜头采用了前、后两组镜片组组合结构使景物在感光片上成正像,则观看双幅照片时立体效果较强。采用了截面为平行四边形的全反射棱镜构造使相机结构紧凑。可采用较小孔径的固定光圈与视场光阑配合,即可使相机结构简化,还可获得较好的景深和成像质量。采用双目放大镜视片及两目镜放大镜之间距离可调性的视片装置可使观片者很方便的观看到立体效果的照片,还具有制作成本较低的优点。


图1为本双摄像镜头立体照相机外型构造示意图。
图2为
图1A向视图(去掉后盖)图3为本双摄像镜头立体照相机的双快门联动机构构造示意图。
图4为本双摄像镜头立体照相机的光学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6为立体视片装置示意图。
图7为可调式双目放大镜立体视片装置示意图。
图8为大幅双目放大镜立体视片装置。
下面参照附图给出的实施例进一步描述。参见
图1、图2、图3,本立体照相机是在普通照相机的基础上改进设计的,它也包括机身(1)、暗箱(2)、取景器(3)以及快门、感光片装置等部件组合而成的,因其系公知技术范畴,恕不详叙。本立体照相机改进设计主要是照相机的光学系统及快门联动机构两部分。
本立体照像机光学系统请参见图4。由图4可见,本立体相机具有结构完全相同,左、右对称设置,两光轴之间相距一定距离的两组摄像镜头,每组摄像镜头是由前镜片组(I)和后镜片组(II)两部分构成的,在对应两组摄像镜头的光路上并列设置有两块全反射棱镜(4),视场光阑(5)设置在全反射棱镜(4)的入光处(与普通相机一样),固定光圈(6)设置在后镜片组(II)处。采用两组摄像镜头目的是在感光片(7)上获得对一个景物的不同角度的成像以达到观看到立体照片图像目的。对各组摄像镜头来讲,前镜片组(I)的作用是将被摄物通过该镜片组成倒像;后镜片组(II)的作用是将前镜片组(I)形成的倒像再转成正像,以获得较高的成像质量,然后通过两块全反射镜(4)的两次反射将物像成像在感光片(7)上,在感光片(7)上形成具有两个并列“正像”的双幅底片是本相机光学系统区别公知相机的一个特点。固定光圈(6)相当于普通相机的可调光圈,采用固定光圈主要考虑本相机的结构简化和操作的简化,它有两个作用,一是光圈孔径设置较小,以取得较好的景深,二是其与视场光阑(5)配合可以有效地控制入射到全反射镜光线的角度,以避免成像不实。
图5是图4的一个实例。它的前镜片组(I)采用了6片镜片组成,其后镜片组(II)也采用了6片镜片组成。名摄像镜头组组合镜头焦距为F=65mm。两组摄像镜头之间距离(即两对称光学系的光轴间距)在5.5~6cm之间。全反射镜(4)的断面角度为Q1=Q3=135°;Q2=Q4=45°。视场光阑口径长×宽为10mm×7-8mm。固定光圈(6)的孔径在2~3mm之间。感光片(7)使用135胶卷且在原一幅底片上形成有两个并列正像的双幅底片。底片尺寸24mm×36mm。
本实用新型的机械部分大多与现有相机一样,如记数、过片、快门上弦等,但为完成一次曝光,通过两组摄像镜头获得双幅照片,对快门有特殊要求。即上弦用一个连杆一次完成,用一个按钮控制两个快门的开启,两快门的速度一致。为此本实用新型还增设有双快门联动机构,参见图3,对应两组摄像镜头本相机具有两套快门装置,对一套快门装置来讲包括快门叶片(8)、叶片拨杆(9)、快门开闭杆(10)、快门推杆(11)、快门销杆(12)、释放杆(13)以及上弦杆(14),这些构件构造及相互装连关系与公知相机快门装置构造相同或相类同不再冗述,不同之处仅在于上弦杆(14)杆身较长,且将两个快门开闭杆(10)通过销轴(15)均铰接在上弦杆(14)上,以使上弦杆(14)动作时带动两个快门开闭杆(10)同时动作达到双快门联动目的。该联动机构动作过程是,如图3所示为上弦状态,向下按动释放杆(13),快门销杆(12)释放上弦杆(14),上弦杆(14)带动两个快门开闭杆(10)同时向右运动,同时两个叶片拨杆(9)顺时针转动分别打开快门叶片(8),当快门开闭杆(10)与快门推杆(11)相接触时,快门开闭杆(10)沿斜面滑动,当达到一定位置时,快门开闭杆(10)与叶片拨杆(9)脱离,快门(8)关闭。另外亦可以采用传统相机的幕帘式快门结构来解决双摄像镜头组同步曝光的问题。
当使用本立体照相机,采用与普通相机一样的操作方法摄影后,获得对一个景物两个不同角度的拍照的两个并列照片底片时通过正常冲洗扩印,即可获得两个并列的照片,观看立体照片图像时需利用立体视片装置,该装置的基本结构是具有两块相同构造的放大镜构成的双目放大镜。见图6,本双目放大镜包括外框(16)及两个相同的放大镜镜片(17),其属于固定式视片装置。图7提供了一种可调式双目放大镜的实例,它包括镜框(18),镜框(18)上固装有固定镜片(19),动镜片(20)固连在滑动板(21)上,滑动板(21)与镜框(18)通过凸凹槽嵌合连接,当抽动滑动板(21)时可改变动镜片(20)相对固定镜片(19)的相对距离。图8提供了一种观看大幅立体像片的视片装置,它包括对称设置的两组放大镜系统,每组放大镜系统由凸透镜(22)和凹透镜(23)以及反射镜(24)、反射镜(25)组合构成,其中凸透镜(22)与反射镜(24)固定在壳体(26)上,反射镜(25)固定在壳体(27)上,凹透镜(23)固定在壳体(28)上,壳体(26)、(27)、(28)之间套筒式相互动配合嵌装形成类似望远镜外现形状,各壳体(26)、(27)、(28)之间相互可调,以适应观看各种尺寸大幅双片立体照片。
采用上述所说的视片装置观看双幅照片立体图像的过程如下所述;若使用本立体照相机摄影通过扩印取得四寸照片后,利用图6所示焦距为20厘米的双目镜放大镜结构的视片装置时,首先将立体像片放在正对着观看者的前面,像片距离观看者的眼睛大约300mm,然后将视片装置端平,放于像片与眼睛之间,左右眼分别通过双目放大镜上对应的各自目镜镜片观看像片左、右图像,然后将双目放大镜上下缓慢移动,当所看到的左右图像重合时就会看到层次明显的立体图像。
权利要求1.一种双摄像镜头立体照相机,由机身、暗箱、快门、感光片装置等部件组成,其特征在于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相同、光轴相间且左右对称设置的两组摄像镜头,各摄像镜头是由将景物形成倒像的前镜片组和将前镜片组所成倒像转变形成正像的后镜片组构成的;暗箱内在对应两组摄像镜头光路上并列设置有两块全反射棱镜;还具有双快门联动机构或幕帘快门机构;采用一次曝光摄制使被摄景物在感光片上形成具有两个并列正像的双幅底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双摄像镜头立体照相机,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全反射棱镜是一块截面为平行四边形的棱镜,该平行四边形对角相等分别为Q1=Q3=135°、Q2=Q4=4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双摄像镜头立体照相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说的摄像镜头后镜片组位置设置的光圈可采用固定光圈。
4.一种用于观看由权利要求1所述双摄像镜头立体照相机摄制的双幅照片立体效果的视片装置,其特征在于本视片装置为由两块相同构造的放大镜构成的双目放大镜。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视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双目放大镜可制成如下构造包括有镜框、镜框上嵌装有固定镜片,镜框上还嵌装有可相对镜框滑动的滑动板,滑动板上嵌装有动镜片。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视片装置,其特征在于本视片装置可制成如下结构它包括对称设置的两组放大镜系统,每组放大镜系统由凸透镜(22)和凹透镜(23)以及反射镜(24)、反射镜(25)组合构成,其中凸透镜(22)与反射镜(24)固定在壳体(26)上,反射镜(25)固定在壳体(27)上,凹透镜(23)固定在壳体(28)上,壳体(26)、(27)、(28)之间套筒式相互动配合嵌装连体且相对可调以活应观看大幅双片立体照片。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摄像镜头立体照相机及视片装置属照相机的改进设计,它包括机身、暗箱、快门、感光片装置、取景器等部件,特点是具有结构相同,左右对称设置的两组摄像镜头,暗箱内在对应两组摄像镜头光路上并列设置有两块全反射棱镜,还具有双快门联动机构或采用幕帘式快门,采用一次曝光摄制使被摄景物在感光片上形成两个并列正像的双幅底片,普通方法扩印出双幅照片通过视片装置观看立体图像。
文档编号G03B35/00GK2244736SQ9522141
公开日1997年1月8日 申请日期1995年9月1日 优先权日1995年9月1日
发明者史本宽 申请人:史本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