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67554阅读:27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相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相机,特别涉及一种设有能适用不同尺寸底片匣的底片匣装设室,以及能够导引不同尺寸底片的导片装置的卷片室且具有用以打开及关闭推伸式的底片匣遮光门驱动机构的相机。
通常,不同型式的相机,分别适用于不同型式的底片匣,例如135mm标准尺寸的底片匣及推伸式底片匣(如APS(Advance Photo System)底片匣)等,而一般的相机通常只适用单一型式的底片匣,所以在应用上会受到限制,也就是说,设计适用于135mm尺寸底片匣的相机就不能使用于APS底片匣,因此为了使相机的应用具有多样性,一种美国专利第5,389,983号的相机,该相机能够适合使用一种具有无齿孔底片的底片匣及一种具有标准尺寸齿孔底片的一般式的底片匣,例如135mm尺寸的底片匣,但是,这种相机仍然只适合具有相同尺寸的底片匣,而不能够适合不同尺寸的底片匣,例如135mm尺寸的底片匣及比135mm底片尺寸小的APS底片匣。
众所周知,APS推伸式底片匣上具有一可打开或关闭使底片匣内的底片进出的遮光门,使用这种型式底片匣的相机,应该具有一用来打开及关闭此遮光门的驱动机构。在美国专利第5,481,325号的相机中,具有一种动作APS底片匣遮光门的驱动机构及一用来拴锁独立底片匣室盖体的栓锁机构,该驱动机构与栓锁机构连结在一起,以确保当底片匣的遮光门打开时,能防止该盖体被误开,该栓锁机构是在一拴锁状态及一开锁状态之间藉一动作机构动作,该动作机构是由一底片进给装置的驱动机构驱动及一检测开关与上述机构机械式的结合,以检测该底片匣的遮光门在底片进给装置的驱动机构驱动底片匣卷轴之前是否在开启的位置,但是,上述的机构在构造上相当复杂、且需要大量的元件组合。
另外,一种美国专利第5,493,356号的相机,使用曝光区调整机构来调整在底片上曝光影像尺寸的相机,包括一与快门单元结合的曝光区尺寸选择机构,该曝光区尺寸选择机构利用多个调整板,每一调整板沿着平行的平面移动及朝彼此靠近或远离移动,以在底片面上局限出一可变的曝光区,但是,因为该调整机构与快门单元的结合需要较大的空间,不只是快门单元的上方及下方空间而已,并且也要用到左、右两侧的空间,因此会影响到底片进给控制单元的设置(例如用于135mm尺寸底片且设置在邻近快门单元的进给计数器)。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适用于不同尺寸底片匣的相机。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一底片导引装置,可以有效地导引不同尺寸底片的相机。
本发明的第三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确保遮光门在底片进给操作前打开,而不需以检测器来检测在驱动底片匣卷轴之前,遮光门是否为开启的相机。
本发明的第四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用一具有遮光门底片匣,且包括一用以动作该遮光门关闭的机构,并藉相机变焦镜头的移动来操作的相机。
根据本发明的相机,包括一底片匣装设室、一背盖、一底盖、一下轴元件、一上轴元件、一第一抓持元件及一第二抓持元件,该底片匣装设室具有一用以装入小底片匣底部的底片匣开口及一用以装入大底片匣背部的底片匣开口,该背盖用以关闭该背部底片匣开口,该底盖用以关闭该底部底片匣开口,该下轴元件设在该底盖上,当装入底片匣时用以握持该底片匣卷轴的底部,该上轴元件设在该底片匣装设室的顶部,以握持住装入其内的底片匣卷轴的顶部,该第一抓持元件设在该底片匣装设室内,用以对所装入的小底片匣或大底片匣的顶部施加一抓持力,该第二抓持元件设在该底片匣装设室内,用以对装入的小底片匣或大底片匣侧面施加一侧向的抓持力。
为达上述第二目的的本发明相机是为使用一具有遮光门的推伸式底片匣。
为达上述第三目的的本发明相机具有一变焦镜头,该变焦镜头藉一设在底片匣装设室顶部的动作机构与遮光门连接,该动作机构向前移动时能够关闭该遮光门。
为达上述第四目的的本发明相机包括一用以转动底片匣装设室转轴的驱动机构,该驱动机构转动该第一轴于第一方向用以在照相时进给底片,于第二方向用以在照相完後卷收底片,该驱动机构包括一中心齿轮、与该中心齿轮相啮合的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一载持该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并与该中心齿轮同轴配置的行星轮载件及一门驱动齿轮,设在该底片匣装设室顶部并且结合一第二轴以驱动底片匣的遮光门,该中心齿轮能以两个方向旋转用以在两个位置之间分别转动该行星轮载件,在第一位置时,该第一行星齿轮驱动该第一轴,而在第二位置时,该第二行星齿轮以第二方向驱动该第一轴,该门驱动齿轮在该行星轮载件到达该第一位置之前与该第一行星齿轮啮合,且在该第一轴朝第一方向转动之前打开该底片匣的遮光门,使在该底片匣卷轴被驱动以进给底片之前确保该遮光门打开。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适于本发明相机的135mm底片匣立体示意图,图2是适于本发明相机的APS底片匣立体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是处于将外壳及背盖移除,且底片匣装设室容纳小底片匣的状态,图4是本发明相机的底片匣装设室内容纳一大底片匣状态的局部示意图,图5是本发明相机的底片匣装设室的局部剖面示意图,说明装设在底片匣装设室的抓持元件如何抓持住装入的底片匣外围,图6是本发明用睛卷片室内的引片的立体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相机的摄像单元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8是本发明相机摄像单元影像调整框架在第一位置上的侧剖面示意图,图9是本发明相机摄像单元影像调整框架在第一位置上的後视立体示意图,图10是本发明相机摄像单元影像调整框架在第二位置上的侧剖面示意图,图11是本发明相机摄像单元影像调整框架在第二位置上的後视立体示意图,图12是本发明相机摄像单元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13是本发明相机摄像单元的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14是本发明相机摄像单元的第四实施例,以一影像调整元件来调整不同影像尺寸的立体分解图,图15是本发明相机的影像调整元件如何透过摄像单元在底片上调整一大尺寸影像的立体示意图,图16是本发明相机的像调整元件如何透过摄像单元在底片上调整一小尺寸影像的立体示意图,图17是本发明相机的俯视图,说明底片进给及卷取装置如何装设在底片装设室上,图18系本发明相机的俯视图,说明底片进给机构的动作,其中装设APS底片匣的遮光门是被枢转打开底片出口,图19是本发明相机的俯视图,说明在APS底片匣内装的底片是从底片出口进给送出,图20是本发明相机的俯视图,说明APS底片匣如何藉由相机的聚焦镜头向前移动来关闭底片出口,图21是本发明相机局部立体示意图,说明关闭装设在相机底片装设室内的底片匣遮光门动作元件,图22是本发明相机的侧边立体示意图,说明背盖及底盖相对于底片匣装设室处在未开启的状态,图23是本发明相机的侧边立体示意图,说明底片匣装设室在装设APS底片匣时,底盖开启的状态,图24是本发明相机的侧边立体示意图,说明底片匣装设室在装设135mm底片匣时,背盖及底盖同时开启的状态,图25是本发明相机的局部放大示意图,说明在APS底片匣进给及卷取时,如何防止背盖及底盖的开启。
为了方便说明,对以下的实施例的相同元件以相同的标号表示。
如图1、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是以一135mm底片匣11的大底片匣,及一APS(Advanced Photo System)底片匣12的小底片匣为例作说明。
如图2所示,该APS底片匣12包括一底片匣壳体122、一底片匣卷轴124、一可旋转地配设在该底片匣壳体122内的内建底片121、一底片出入口125及一可开启地设在该底片出口125的遮光门127,该遮光门127可藉旋转门轴关闭该底片出口125,以防止光线进入该底片匣壳体122内。
如图3所示,本发明的相机包括一不漏光的壳体,该壳体具有一底片匣装设室21、一卷片室23及一位于该底片匣装设室21及卷片室23之间的摄像单元4。
该底片匣装设室21形成一具有用以装入小尺寸底片匣12(如图2)的底部底片匣开口323的底部3,以及一用以装入大尺寸底片匣11(如图1)的背部底片匣开口210。除了背盖之外,该相机还具有一枢设在该底片匣装设室21下方的底盖321,用以关闭该底部底片匣开口323。该底片匣装设室21还包括一具有上轴元件31及下轴元件32的第一轴,及一向下延伸的第二轴632,以下将会详述其作用。该下轴元件32设在枢设的底盖321上,以供在装入底片匣时用来握持底片匣卷轴的底部。该上轴元件31设在底片匣装设室21的顶部,且位于下轴元件32的上方,以握持住装入其内的底片匣的顶部。该上轴及下轴元件31、32分别包括一用以伸入小底片匣12的卷轴124(如图2)内的小直径部311、3212,及一用以伸入大底片匣11卷轴114(如图1)内且与该小直径部311、3212同轴的大直径部312、3211。
如图4、5所示,该底片匣装设室21具有一在其上部及下部之间延伸的环绕壁面35,及一轴向延伸且轴向可滑动地设置在环绕壁面35内表面上的L形第一板体33,该第一板体33上端具有一抓持元件331,该抓持元件是从上端突伸入底片匣装设室内并且受一拉伸弹簧332向下拉,以在轴向压制住装入的底片匣顶部并施加一抓持力,因此,该第一板体33作为第一抓持元件。
该底片匣装设室21还包括一第二抓持元件34(即第二板体34),其具有固定在环绕壁面35上的一中间部,及位于中间部相对两侧延伸的两弹片部341,用以对装入的小底片匣11或大底片匣12的周壁施加一夹持力,该第二板体34通常为一金属板体且作为第二抓持元件起作用,藉该第二抓持元件34,能保护底片匣11在装入后避免振动以及能够将底片匣12的底片出口相对适当地置于相机的底片进给路径上。
因为该底片匣11及12分别具有小及大的底片宽度,以及为了促使两种底片匣11、12的底片在照相时绕在卷收轴上的卷收,如图3所示,在该卷片室23内装置有一底片导件5,配合图6所示,该底片导件5包括一由可挠性材质制成的底片导引片51,将该底片导引片51配置在卷片室23的卷收轴52周围(如图17所示),及其具有一以现有技术方式铆接在相机背盖24(如图22所示)上的固定端513、一自由移动端514及一从固定端513延伸到自由移动端514的曲线状导引面511。该底片导引片51还包括沿底片导引片51的上下端曲线所形成的上、下凸缘512,该上、下凸缘512的圆弧面是朝卷收轴52方向凸出,以在其间界定出一在照相时让小宽度底片121(如图2)通过的通道。该底片导引片51的自由移动端514还包括一朝卷收轴(未图示)方向凸出的侧凸缘5141,该上、下及侧凸缘512、5141是以其圆弧面与大宽度底片111(如图1)的表面接触,以将底片推向该卷收轴且导引底片适当地环绕着该卷收轴移动。
如图3、7、8、9所示,该摄像单元4包括一镜头413、一镜头座41、一镜头固定架42、一影像调整框架43及一用以移动影像调整框架43的移动机构44。该镜头座41包括一装置镜头413的前座部411及一后座部412,该后座部412界定出一让透过镜头413进入的光线通过的光线发散通道414。该镜头固定架42包括一前架部421及一後架部422,该前架部421界定出一矩形的容纳空间4211并与组配容纳该镜头座41的前座部411对应,该后架部422具有从前架部421向后平行延伸的上、下壁4221,以在该镜头固定架42后端及前座部411之间界定出一影像调整室4222。该镜头固定架42的上、下壁4221具有两对设在后端壁面上的底片导轨4231、4232,以在底片通过时局限出一影像区。该镜头座41的后座部412延伸入影像调整室4222内。该影像调整框架43具有一框架部431,其藉一上框架元件4311、一下框架元件4312及在相对侧边与上、下框架元件4311、4312结合的两侧框架元件4313所形成,以局限出一矩形开口43′。该影像调整框架43可移动地套在镜头座41的后座部412的周围,以配置于该影像调整室4222内且藉移动机构44的导引在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之间前后移动。另外,该调整框架43的开口43′及该镜头座41具有均匀的矩形截面。
如图3所示,该摄像单元4还包括一般的第一底片进给控制元件4223,其局部是从镜头固定架42的后框架部份曝露出来,以控制底片111(如图1)的底片进给运作。此外,一般的第二底片进给控制元件43″,例如一穿孔的检测装置,将其设置在调整框架43的后端表面上,以在照相时作为底片121(如图2)的底片进给运作。
再如图7所示,该调整框架移动机构44包括一摆臂441、一齿条442、一小齿轮443及一爪掣元件445。该摆臂441具有一延伸至底片匣装设室21(如图3)内的移动端部4411及一枢接部4412形成有一垂直向延伸的枢孔4413及环绕该枢孔4413周围的一扇形齿部4414。该齿条442可移动地设置在壳体(未图示)内,以沿着平行光线的方向移动并且与该扇形齿部4414相啮合。该小齿轮443可旋转地设置在该调整框架43上,藉以与该齿条442相啮合。该影像调整框架43常态地倾向置于第一位置上,因为该摆臂441与该枢孔4413对应枢设,所以该摆臂441的移动端部4411能前、後转动。该爪掣元件445枢设在该摆臂441的移动端部4411上,且常态时倾斜下。因为APS底片匣具有一资料碟检测窗口126(如图2所示),当底片经过底片出口125出去时用以显露该底片匣12的资料碟,当底片已经曝过光时,该底片匣12将会无法进入装进底片匣装设室21内,因为该爪掣元件445会咬住已曝光的资料碟片(此为APS底片匣资料碟的已知特徵)所显现的出口,所以会阻止该底片匣12进入底片匣装设室21内,所以,该爪掣元件445用以作为一止动元件;当底片尚未曝光时,该爪掣元件445无法咬住底片匣12,所以会向内移动的底片匣12向上方拨转,让底片匣12能装入底片匣装设室21内。
再如图8、9所示,当在第一位置时,该调整框架43是位于后座部412的后端,且该影像调整框架43的开口43′是进入镜头座41的光线发散通道414内,以限制光线通过开口43′或在从底片匣装设室21(如图3所示)进给的底片121面上界定出一第一影像区。
如图10、11及图7所示,当将大底片匣从该背部底片匣开口210装入该底片匣装设室21(如图3所示)时,该摆臂441的移动端部4411会被大底片匣压入,使调整框架43藉该齿条442及小齿轮443沿着光线路径向前移动,使该影像调整框架43被配置在该第二位置上,在该第二位置上时,该调整框架43位于镜头座41的后座部412的后端前面,使影像调整框架43的开口43′不会进入镜头固定架42的光线发散通道414内,藉此在该底片111面上提供一个比由该调整框架43所提供的第一影像区还大的第二影像区。
如图12的摄像单元4的第二实施例所示,该镜头固定架42的後架部422还包括两垂直限制元件4224,其垂直向地延伸连结在上、下壁4221上,以限制该第一影像区的水平尺寸。
如图13的摄像单元4的第三实施例所示,该镜头固定架42的后架部422上设有两水平限制元件4225,其向内延伸设在上、下壁4221上,以限制该第一影像区的垂直尺寸。
如图14的摄像单元4的第四实施例所示,该调整框架43包括具有条板形态的上、下尺寸规范元件4315,它们相对地利用两个装设臂4316装设在上、下框架元件4311、4312上,使其位于可旋转的位置并且可突出调整框架43的开口43′,以规范该第一影像区垂直方向的尺寸,如图15所示。
如图16所示,在该调整框架43向前移动到第二位置时,该上、下尺寸规范元件4315会受到镜头座41的后座部412的推抵,使规范元件4315向后及向外突出调整框架43的开口43′以规范该第二影像区垂直方向的尺寸。
再如图3所示,本发明的相机包括一驱动机构,用以转动底片匣装设室21的上轴元件31于第一方向在照相时进给内装的底片,及第二方向在照相完后卷收底片。该驱动机构包括一驱动马达(未图示)、一藉齿轮链200、400的传送系统与该驱动马达相连结的驱动齿轮67、一设置在底片匣装设室21顶部并且与底片匣装设室21内部的第二轴632连接,以转动遮光门之遮光门驱动齿轮单元63,及一配置在驱动齿轮67及遮光门驱动齿轮单元63之间的行星齿轮系600,该遮光门驱动齿轮单元63包括一扇形齿轮631(如图17所示)。
如图3、17~21所示,该行星齿轮系600包括一个与该驱动齿轮67啮合的中心齿轮661、与该中心齿轮相啮合的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662、663,及一在两端载持行星齿轮662、663的L形行星轮载件664。该第一行星齿轮662能够与该扇形齿轮631的扇形齿部啮合,该行星轮载件664则能被该中心齿轮661经由在行星轮载件664及中心齿轮661之间的一磨擦机构(未图示)而转动。藉该驱动齿轮67的动作,该中心齿轮661可在两个方向旋转,以在两个位置之间分别转动该行星轮载件664,在该第一位置时,该第一行星齿轮662驱动设置在底片匣装设室21顶部与该上轴元件31同轴连接的齿状轮665,如图18、图19所示,在该第二位置时,该第二行星齿轮663以第二方向驱动齿状轮665在照相完後以将使用过的底片卷收到中空的底片匣内。
当该行星轮载件664移动到第一位置时,在该齿状轮665被第一行星齿轮662朝第一位方向驱动之前,该扇形齿轮631会被行星齿轮662转动一受限制的角距离以转动及开启APS底片匣的遮光门127(如图2),装设在底片匣装设室21上的拉伸弹簧64具有一设在底片匣装设室21顶部的第一端及一固定在扇形齿轮631一端6311上的第二端,当该扇形齿轮631移动时,会使拉伸弹簧64的第二端移动到相对拉伸弹簧64第一端在直径方向的另一侧,以防止扇形齿轮631朝逆时针方向转动,因此能将APS底片匣12的遮光门保持在开启的位置(如图18所示),该扇形齿轮631在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时将不能从图18所示的位置移动到图17所示的位置。
为了要关闭该遮光门,本发明还提供一动作机构,它随使用在相机摄像单元4的镜头单元61的移动而作用,所以,在该实施例中所使用的镜头单元61是一受驱动马达65′(如图18所示)所驱动的变焦镜头。该动作机构包括一L形动作板65,具有一靠近扇形齿轮631且可移动的上水平部650、一从上水平部650向下延伸的垂直部651,及一靠近镜头单元61之推顶元件611的下水平部6511,该推顶元件611一般是配置在该镜头单元61的后部,在镜头单元61向前移动时紧靠着下水平部6511。当该驱动马达65′(如图15)动作该镜头单元61向前移动时,该动作板65被向前推顶并且对应推顶该扇形齿轮631的一端6311使其朝逆时针方向转动,让底片匣出口关闭;当扇形齿轮631再次顺时针转动时,该动作板65即会被扇形齿轮631向后推。
如图22~24所示,本发明的相机还包括一设在环绕壁面35外表面上的栓锁机构,以栓锁或解锁该背盖24及底盖321,该拴锁机构包括一可移动地设置在环绕壁面35外表面上、用以向上或向下滑动的第一滑动板351、一可移动地设置在环绕壁面35上、用以向前或向後滑动的第二滑动板352、一使第一滑动板351常态向下的第一倾斜元件353、一使第二滑动板352常态向前的第二倾向元件354,及一形成在该第一、第二滑动板351、352上的凸轮装置。该第一倾向元件353在本实施例中是使用一复位弹簧,以使该第一滑动板351于常态时向下,其中该第一滑动板351下方的斜凸轮面与该第二滑动板352的上凸轮从动面相啮合,在此条件之下,该第一滑动板351的第一栓锁元件3513是延伸入该背盖24的第一啮合元件241所界定出的啮合空间内,而该第二滑动板352的第二栓锁元件3522延伸入该底盖321的第二啮合元件3210所界定出的啮合空间内,因此该背盖24及底盖321相对于底片匣装设室21(如图3)不能打开。而且,该实施例中的栓锁元件3513、3522及啮合元件241、3210为向上弯曲或向前延伸弯曲的钩体及向下弯曲或向後弯曲的锚体。为了防止脱离及限制该第一滑动板351在环绕壁面35上向上及向下的移动,该第一滑动板351上还穿设有一延长的导引槽3510及一固定该第一滑动板351的手动操作钮3512,另外,使一设在环绕壁面35上的短柱元件3511突出在该导引槽3510内。
如图22所示,当第一滑动板351在最低位置时,该导引槽3510的上缘接触该短柱元件3511。如图24所示,该第一滑动板351能够抵抗复位弹簧353的拉力而向上移动至最上端的位置,该导引槽3510的下缘则接触该短柱元件3511,并且该第一、第二滑动板351、352则让该背盖24及底盖321的第一、第二啮合元件241、3210脱离啮合状态,该背盖24及底盖321就能相对底片匣装设室21开启,用以从背部底片匣开口210(如图3)装入大底片匣(未图示)。
如图23所示,如果要装入小底片匣时,该第一滑动板351向上举起到中间的位置,在此位置时,该背盖24仍然与该第一滑动板351啮合而不会打开,但该第二滑动板352则被第二倾向元件354的拉力向前推移以分离底盖321的啮合,因此该小底片匣就能够从底部底片匣开口323装进底片匣装设室21(如图3)内。
同时如图25所示,该栓锁机构还包括一与扇形齿轮631结合的装置,以防止背盖24在遮光门开启时打开,该装置包括一设置在底片匣装设室顶部的锁板70,及一固定在锁板70外端701的锁件71,以锁住向上移动的第一滑动板351,该锁件71包括一形成在其底缘的斜凸轮面711,且在垂直向移动的第一滑动板351的上缘形成一凸轮面712以与该凸轮面711接触,因为该锁板70受一拉伸弹簧702(如图20)向後拉,所以该背盖24只有在该锁板70被向上移动的第一滑动板351向前推移时才能相对底片匣装设室21打开,当该扇形齿轮631位于图18、19所示的位置时,向前移动的锁板70会被扇形齿形631挡住,其中该扇形齿轮631是不会朝逆时针方向转动,当扇形齿轮631被动作板65朝逆时针方向转动後,该锁板70才能不被扇形齿轮631限制而能被向上移动的第一滑动板351向前推动,以打开背盖24。
权利要求
1.一种相机,可适用于小底片匣及大底片匣,所述每一底片匣各具有一底片匣卷轴,其特征在于该相机包括一底片匣装设室、一背盖、一底盖、一下轴元件、一上轴元件及一弹性的第一抓持元件;该底片匣装设室具有一底部底片匣开口及一背部底片匣开口;该背盖关闭该背部底片匣开口;该底盖关闭该底部底片匣开口;该下轴元件设在该底盖上,在装入小底片匣或大底片匣时握持该底片匣卷轴的底部;该上轴元件设在该底片匣装设室的顶部且位于下轴元件的上方,且握持住装入其内的小底片匣或大底片匣卷轴的顶部;该第一抓持元件设在该底片匣装设室内,且对装入的小底片匣或大底片匣的顶部施加一抓持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机,其特征在于该上轴及下轴元件分别包括一阶梯状轴体,各阶梯状轴体具有一可延伸入小底片匣底片匣卷轴的小直径部,及一与小直径部同轴且可延伸入大底片匣底片匣卷轴的大直径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机,其特征在于该底片匣装设室具有一延伸在底片匣装设室上部及下部之间的环绕壁面,及一轴向延伸且轴向可滑动地设置在该环绕壁面上的第一板体,该第一板体顶端具有一抓持元件,该抓持元件从该环绕壁面突伸入该底片匣装设室内且对所装入的小底片匣或大底片匣顶部施加一抓持压制力。
4.如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相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弹性且对所装入的小底片匣或大底片匣的侧面施加一侧向抓持力的第二抓持元件。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相机,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抓持元件包括一轴向固定在该环绕壁面上的第二延伸板,该第二延伸板具有一固定在该环绕壁面上轴向延伸的中间部及从该中间部相对二侧延伸,且可触抵所装入的小底片匣或大底片匣周壁的弹片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栓锁或解锁该背盖及底盖的栓锁机构。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相机,其特征在于该栓锁机构包括一与该背盖啮合的第一栓锁元件,及一与该底盖啮合的第二栓锁元件。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相机,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栓锁元件是垂直移动及该第二栓锁元件是水平移动,该栓锁机构还包括一用以移动该第一栓锁元件及第二栓锁元件的凸轮机构,该背盖及底盖藉该第一栓锁元件及第二栓锁元件其中之一的移动而打开或关闭。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卷片室、一设在该卷片室内的卷收轴,及一可挠的且导引从小底片匣或大底片匣进给的底片的底片导引片,该底片导引片环绕着该卷收轴,底片当该卷收轴卷动时在该底片导引片及该卷收轴之间移动,该底片导引片具有一对应该卷收轴的曲线状导引面,及从该曲线状导引面朝该卷收轴方向突出的上、下凸缘,该上、下凸缘之间界定出一让小底片匣之底片通过的通道。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相机。其特征在于该上、下凸缘分别具有一接触该卷收轴的表面或接触大底片匣的底片表面的圆弧面。
11.一种相机,用于具有底片匣卷轴、底片出口及设在底片出口、且藉转动门轴打开的遮光门的底片匣,其特征在于该相机包括一底片匣装设室、一驱动机构及一门驱动齿轮;该底片匣装设室可容纳底片匣且具有一固定此底片匣卷轴的第一轴;该驱动机构转动该第一轴于第一方向用以在照相时进给底片,及于第二方向用以在照相完后卷收底片,该驱动机构包括一中心齿轮、与该中心齿轮相啮合的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及一载持该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并与该中心齿轮同轴配置的行星轮载件,该中心齿轮能以两个方向旋转用以在两个位置之间分别转动该行星轮载件,在该第一位置时,该第一行星齿轮驱动该第一轴,在该第二位置时,该第二行星齿轮以第二方向驱动该第一轴;该门驱动齿轮设在该底片匣装设室的顶部并且结合一第二轴而连结该门轴,该门驱动齿轮在该行星轮载件到达该第一位置之前与该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其中之一啮合,而在该第一轴朝第一方向转动之前打开该底片匣的遮光门。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相机,其特征在于该门驱动齿轮包括一具有扇形齿部的扇形齿轮。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相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用以关闭该底片匣装设室的背盖、一邻近该底片匣装设室的变焦镜头、一用以移动该变焦镜头的镜头移动机构,及一连接该镜头移动机构而转动该扇形齿轮关闭遮光门的动作机构。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相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防止在遮光门开启时打开该背盖的装置,该装置与该扇形齿轮结合。
15.一种相机,适用于具有底片匣卷轴、底片出口及设于底片出口且藉转动门轴打开遮光门的底片匣,其特征在于该相机包括有一底片匣装设室、一进给该底片匣底片的驱动机构、一在该底片匣装进该底片匣装设室内之後,开启底片匣遮光门的开启机构,及一扇形齿轮;该开启机构包括一设在该底片匣装设室内且连接门轴的转轴,该扇形齿轮与该转轴相连接,以驱动该转轴,且在转动到一限定的角度後能与该驱动机构脱离,当该扇形齿轮脱离该驱动机构时,该驱动机构则继续进给底片。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相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用以关闭该底片匣装设室的背盖、一邻近该底片匣装设室的变焦镜头、一用以移动该变焦镜头的镜头移动机构,及一被该镜头移动机构动作以动作该扇形齿轮使该遮光门关闭的动作机构。
17.一种相机,适用于具有底片匣卷轴、底片出口及设于底片出口且藉转动门轴打开遮光门的底片匣,其特征在于该相机包括一底片匣装设室、一邻近该底片匣装设室的变焦镜头、一移动该变焦镜头的镜头移动机构、一设在该底片匣装设室内并能与该门轴连接的转轴,及一动作机构,被该镜头移动机构动作,而将该遮光门关闭。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相机,包括一底片匣装设室,具可装入大、小底片匣的背、底部底片匣开口,背、底盖可关闭背、底部底片匣开口,一下轴元件设在底盖上,装入底片匣时握持底片匣卷轴底部,一上轴元件设在底片匣装设室顶部,以握持底片匣卷轴顶部,一第一抓持元件设在该底片匣装设室内,对底片匣顶部施加一抓持力,一第二抓持元件设在该底片匣装设室内,对所装入的底片匣侧面施加一侧向抓持力。此外,另有一可开关推伸式底片匣遮光门的驱动机构,具有可适用于不同尺寸底片匣的功能。
文档编号G03B19/02GK1197935SQ97110809
公开日1998年11月4日 申请日期1997年4月25日 优先权日1997年4月25日
发明者赖菁勋 申请人:轩崧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