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层叠层体状光学薄膜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770757阅读:20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三层叠层体状光学薄膜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三层叠层体状光学薄膜的制造方法。
以诸如线性偏振光类薄膜和相位差类薄膜为代表的光学薄膜是构成液晶显示装置的非常重要的光学部件。这种光学薄膜大多由三种光学薄膜,即第一光学薄膜(10)、第二光学薄膜(20)和第三光学薄膜(30)叠层而构成,形成为呈方形的三层叠层体形式的芯片状光学薄膜部件(51)供组装在诸如液晶显示装置等中使用。
在使用有这种光学薄膜的液晶显示装置时,光轴的方向,即线性偏振光类薄膜的吸收轴的方向、相位差类薄膜的相位滞后轴的方向等均是会对作为制成品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性能产生相当大影响的要素,所以只要当它们与设计值有出入时,往往就会使作为制成品的液晶显示装置不能充分发挥其效率。因此在将呈三层叠层体形式的芯片状光学薄膜部件组装至液晶显示装置时,必须以基准线(60)为基准,对设置在呈三层叠层体形式的芯片状光学薄膜部件(51)中的第一光学薄膜中的光轴(11)的相对角度(θ1)、第二光学薄膜中的光轴(21)的相对角度(θ2)和第三光学薄膜(30)的相对角度(θ3)实施严格的控制。
在这儿,第一光学薄膜中光轴的相对角度(θ1)是在呈三层叠层体形式的芯片状光学薄膜部件中,基准线(60)与第一光学薄膜中的光轴(11)之间的角度,而且是以从第一光学薄膜一侧观察时,取沿逆时针转动的方向为正向方向的角度;第二光学薄膜中光轴的相对角度(θ2)是在呈三层叠层体形式的芯片状光学薄膜部件中,基准线(60)与第二光学薄膜中的光轴(21)之间的角度,而且是以从第一光学薄膜一侧观察时,取沿逆时针转动的方向为正向方向的角度;第三光学薄膜中光轴的相对角度(θ3)是在呈三层叠层体形式的芯片状光学薄膜部件中,基准线(60)与第三光学薄膜中的光轴(31)之间的角度,而且是以从第一光学薄膜一侧观察时,取沿逆时针转动的方向为正向方向的角度。基准线(60)是一条直线,而且可以沿任意方向实施选择。如果举例来说,在呈方形、三层叠层体形式的芯片状光学薄膜部件(51)中,可以沿着长边方向或短边方向选择基准线(60),然而通常是沿长边方向选择基准线(60)的(参见图8)。
如果举例来说,这种呈方形、三层叠层体形式的芯片状光学薄膜部件(51),可以按如

图10所示的方式实施制造,即取呈带形形状的第一光学薄膜(12)、呈带形形状的第二光学薄膜(22)和呈带形形状的第三光学薄膜(32)作为坯料,在从它们中分别切割出呈方形形状的第一芯片状光学薄膜部件(13)、呈方形形状的第二芯片状光学薄膜部件(23)和呈方形形状的第三芯片状光学薄膜部件(33)之后,再通过透明的感压粘接剂层对它们实施粘接。在这儿,作为坯料使用的呈带形形状的第一光学薄膜(12)、呈带形形状的第二光学薄膜(22)和呈带形形状的第三光学薄膜(32),通常可以采用诸如各种线性偏振光类薄膜、相位差类薄膜等制备芯片状光学薄膜部件(13、23、33)用的坯料。而且如果举例来说,感压粘接剂层可以预先设置在呈带形形状的第一光学薄膜、呈带形形状的第二光学薄膜和呈带形形状的第三光学薄膜的一个面上,从而可以通过对这些芯片状光学薄膜部件(13、23、33)实施切割、叠合、挤压的方式,制作出作为制成品的呈方形、三层叠层体形式的芯片状光学薄膜部件(51)。
在用这种呈三层叠层体形式的芯片状光学薄膜部件(51)组装成不同种类的液晶显示装置时,第一光学薄膜中的光轴(11)和第二光学薄膜中的光轴(21)之间的相对角度(θ21),与第一光学薄膜中的光轴(11)和第三光学薄膜中的光轴(31)之间的相对角度(θ31),在大多数场合下均是相等的。在这儿,相对角度(θ21)是通过下述计算公式(I)计算出的角度θ21=θ2-θ1 (I)相对角度(θ31)是通过下述计算公式(II)计算出的角度θ31=θ3-θ1 (II)在对所述呈方形形状的第一芯片状光学薄膜部件、呈方形形状的第二芯片状光学薄膜部件和呈方形形状的第三芯片状光学薄膜部件实施切割、粘接而制作呈三层叠层体形式的芯片状光学薄膜部件的制造方法中,还存在有即使对于制造相对角度(θ21)和相对角度(θ31)彼此相同的、呈三层叠层体形式的芯片状光学薄膜部件的场合,也必须通过对呈方形形状的第一芯片状光学薄膜部件、呈方形形状的第二芯片状光学薄膜部件和呈方形形状的第三芯片状光学薄膜部件实施分别切割的方式来制作作为制成品的、每一个呈三层叠层体形式的芯片状光学薄膜部件的问题。
为了能够解决上述问题,已经有人提出了一种如图11所示的制造方法,即按照使第一光学薄膜中的光轴(11)与第二光学薄膜中的光轴(21)之间的相对角度(θ21)等于预定角度(θ210)的方式,对第一光学薄膜(10)和第二光学薄膜(20)实施叠层设置,从而可以从具有与第一光学薄膜中的光轴(11)相平行的一组对边(BC、AD)、以及与第二光学薄膜中的光轴(21)相平行或是相垂直的另一组对边(AB、DC)的、呈平行四边形形状(ABCD)的双层叠层体状光学薄膜(40)中,相应于作为制成品的、呈三层叠层体形式的芯片状光学薄膜部件(41)的纵横尺寸、基准线与第一光学薄膜中的光轴之间的夹角(θ1)和基准线与第二光学薄膜中的光轴之间的夹角(θ2),切割出呈双层叠层体形式的芯片状光学薄膜部件(43),进而在其上叠层设置从呈带形形状的第三光学薄膜(32)中切割出的第三芯片状光学薄膜部件(33)的制造方法。在这儿,预定角度(θ210)为在使用着呈三层叠层体形式的芯片状光学薄膜部件(51)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第一光学薄膜中的光轴(11)与第二光学薄膜中的光轴(21)之间相对角度的设计值。
如果采用这种制造方法,便可以在对第一光学薄膜与第二光学薄膜实施叠层设置的状态下,从双层叠层体状光学薄膜(40)中切割出第一光学薄膜与第二光学薄膜,所以与分别切割出芯片状部件(13、23)的场合(参见图10)相比较,可以进一步减少芯片切割工序。而且呈平行四边形形状的双层叠层体状光学薄膜(40)可以作为共用的中间体,所以还可以使储存管理容易,并可以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
然而即使是采用这种制造方法,除了从双层叠层体状光学薄膜(40)中切割出呈双层叠层体形式的芯片状光学薄膜部件(43)的工序之外,还必须设置从呈带形形状的第三光学薄膜(32)中切割出第三芯片状光学薄膜部件(33)的工序。
为此,本发明人对如何能够进一步减少芯片切割工序,仅通过一次切割工序即可以切割制作出呈三层叠层体形式的芯片状光学薄膜部件(51)的方法进行了开发性的深入研究,其结果发现,如果沿着特定的基准线(EF)对呈平行四边形形状的双层叠层体状光学薄膜(40)实施切割,以制作出呈双层叠层体形式的第一光学薄膜(41)(=由双层叠层体构成的第一光学薄膜)和呈双层叠层体形式的第二光学薄膜(24)(=由双层叠层体构成的第二光学薄膜),进而将它们按照特定的方向叠层设置在呈带形形状的第三光学薄膜(32)上并实施裁断,以制作出呈三层叠层体形式的光学薄膜(50)的方式,便可以通过一次切割工序制作出芯片,从而形成了本发明。
换句话说就是,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使用第一光学薄膜(10)、第二光学薄膜(20)和第三光学薄膜(30),按照使第一光学薄膜中的光轴(11)和第二光学薄膜中的光轴(21)之间的相对角度(θ21)等于预定角度(θ210),使第一光学薄膜中的光轴(11)与第三光学薄膜中的光轴(31)之间的相对角度(θ31)等于预定角度(θ310)的方式,制造呈三层叠层体形式的光学薄膜(50)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可以在于按照使第一光学薄膜中的光轴(11)与第二光学薄膜中的光轴(21)之间的相对角度(θ21)等于预定角度(θ210)的方式,对第一光学薄膜(10)和第二光学薄膜(20)实施叠层设置,并且如图1、图2所示,按照沿着使所述的预定角度(θ310)或预定角度(90°+θ310)等于角度(φ1)的方向与第一光学薄膜中的光轴(11)相交的基准线(EF),对具有与第一光学薄膜中的光轴(11)相平行的一对对边(BC、AD)、与第二光学薄膜中的光轴(21)相平行(参见图1)或相垂直(参见图2)的另一对对边(AB、DC)的、呈平行四边形形状(ABCD)的双层叠层体状光学薄膜(40)实施切割,以制作出呈双层叠层体形式的第一光学薄膜(41)和呈双层叠层体形式的第二光学薄膜(42)(参见图1、图2);并且如图3、图4所示,按照使呈双层叠层体形式的第一光学薄膜(41)的切断边(E’F’)与呈带形形状的第三光学薄膜的一个侧边(GH)相平行、使呈双层叠层体形式的第二光学薄膜(42)的切断边(E”F”)与呈带形形状的第三光学薄膜的另一侧边(IJ)相平行的方式,将所制作出的、呈双层叠层体形式的第一光学薄膜(41)和呈双层叠层体形式的第二光学薄膜(42),叠层设置在具有与其长度方向相平行(参见图3)或相垂直(参见图4)的光轴(31)的、呈带形形状的第三光学薄膜(32)上,从而制作出呈带形形状的三层叠层体状光学薄膜(52);沿着叠层设置的、呈双层叠层体形式的第一光学薄膜(41)或呈双层叠层体形式的第二光学薄膜(42)与第三光学薄膜(30)相重合的区域形状(70),对由所制作出的、呈带形形状的三层叠层体状光学薄膜(52)构成的呈带形形状的第三光学薄膜(32)实施裁断(参见图3,图4)。
如图5中所示,把得到的三层叠层体状光学薄膜(50)切成芯片状便可制造出最终的三层叠层体状的芯片形光学薄膜(51)。
图1和图2为表示本发明的制造方法用的示意性说明图,它们分别示出的是制造由双层叠层体状光学薄膜构成的、呈双层叠层体形式的第一光学薄膜和呈双层叠层体形式的第二光学薄膜用的工序图。
图3和图4为表示本发明的制造方法用的示意性说明图,它们分别示出的是制造由呈带形形状的三层叠层体状光学薄膜构成的、呈三层叠层体形式的光学薄膜用的工序图。
图5为表示本发明的制造方法用的示意性说明图,它表示的是在呈三层叠层体形式的光学薄膜上切出呈三层叠层体形式的芯片状光学薄膜部件用的工序图。
图6和图7为表示本发明的制造方法用的示意性说明图,它们分别示出的是制造双层叠层体状光学薄膜用的制造工序。
图8和图9为表示呈三层叠层体形式的芯片状光学薄膜部件中的光轴之间关系用的示意性说明图。
图10为表示原有的、制造呈方形、三层叠层体形式的芯片状光学薄膜部件用的制造方法的示意性说明图。
图11为表示制造用双层叠层体状光学薄膜制造呈双层叠层体形式的芯片状光学薄膜部件的制造工序用的示意性说明图。
图12和图13为分别表示作为第一实施例的、制造呈三层叠层体形式的光学薄膜用的制造方法中的工序用的示意性说明图。
图14为表示对于根据一实施例1制作出的、呈三层叠层体形式的光学薄膜和用该光学薄膜切出呈三层叠层体形式的芯片状光学薄膜部件用的工序的示意性说明图。
附图中的参考标号的含义为10第一光学薄膜11第一光学薄膜中的光轴
12呈带形形状的第一光学薄膜13呈方形形状的第一芯片状光学薄膜部件14呈平行四边形形状的第一光学薄膜20第二光学薄膜21第二光学薄膜中的光轴22呈带形形状的第二光学薄膜23呈方形形状的第二芯片状光学薄膜部件30第三光学薄膜31第三光学薄膜中的光轴32呈带形形状的第三光学薄膜33呈方形形状的第三芯片状光学薄膜部件40双层叠层体形式的光学薄膜41呈双层叠层体形式的第一光学薄膜42呈双层叠层体形式的第二光学薄膜43呈双层叠层体形式的芯片状光学薄膜部件44呈带形形状的双层叠层体状光学薄膜50呈三层叠层体形式的光学薄膜51呈三层叠层体形式的芯片状光学薄膜部件52呈带形形状的三层叠层体状光学薄膜60呈三层叠层体形式的芯片状光学薄膜部件的基准线70呈双层叠层体形式的第一光学薄膜或呈双层叠层体形式的第二光学薄膜与第三光学薄膜间的重合区域θ1基准线与第一光学薄膜中的光轴之间的相对角度θ2基准线与第二光学薄膜中的光轴之间的相对角度θ3基准线与第三光学薄膜中的光轴之间的相对角度θ21第一光学薄膜中的光轴与第二光学薄膜中的光轴之间的相对角度θ210在呈三层叠层体形式的芯片状光学薄膜部件中,第一光学薄膜中的光轴与第二光学薄膜中的光轴间相对角度的设计值θ31第一光学薄膜中的光轴与第三光学薄膜中的光轴之间的相对角度θ310在呈三层叠层体形式的芯片状光学薄膜部件中,第一光学薄膜中的光轴与第三光学薄膜中的光轴间相对角度的设计值φ1第一光学薄膜中的光轴与基准线之间的夹角φ2呈带形形状的第一光学薄膜的长度方向与切割线之间的夹角下面参考附图1至附图8,对本发明的制造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中使用到的、呈平行四边形形状的双层叠层体状光学薄膜(40),是由第一光学薄膜(10)和第二光学薄膜(20)叠层构成的。如果举例来说,通常可以使用诸如线性偏振光类薄膜、相位差类薄膜等等作为这种第一光学薄膜(10)。而且如果举例来说,可以使用除了诸如相位差类薄膜等等之外的、具有方向性的光学薄膜作为这种第二光学薄膜(20),具有方向性的光学薄膜可以是具有对沿特定角度入射的入射光实施散射而对沿除此之外的角度入射的入射光实施透射性质的光控制类光学薄膜等等。如果举例来说,这种光控制类光学薄膜可以是由日本住友化学工业(株)制造的、商品名称为“ルミスティ-”的光学薄膜。
在呈平行四边形形状的双层叠层体状光学薄膜(40)中,第一光学薄膜(10)与第二光学薄膜(20)之间通常是通过透明的粘接剂实施粘接的。如果举例来说,可以使用诸如丙烯酸类感压粘接剂、氨基甲酸乙脂类感压粘接剂等等作为这种透明粘接剂。粘接部分的厚度通常为10~15微米左右。
而且,呈平行四边形形状的双层叠层体状光学薄膜(40)中的第一光学薄膜和第二光学薄膜是按照使第一光学薄膜中的光轴(11)和第二光学薄膜中的光轴(21)之间的相对角度(θ21)等于预定角度(θ210)的方式实施叠层设置的。在这儿,预定角度(θ210)为在使用着呈三层叠层体形式的芯片状光学薄膜部件(51)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第一光学薄膜中的光轴(11)和第二光学薄膜中的光轴(21)之间相对角度的设计值,而且是以从第一光学薄膜一侧观察时,取沿逆时针方向转动的方向为正向方向的角度。
双层叠层体状光学薄膜(40)的形状呈平行四边形形状(ABCD)。构成该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中的一组对边(BC、AD)与第一光学薄膜中的光轴(11)相平行,而另一组对边(AB、DC)与第二光学薄膜中的光轴(21)相平行(参见图1),或是相垂直(参见图2)。
如果举例来说,这种呈平行四边形形状的双层叠层体状光学薄膜(40),可以通过从呈带形形状的第一光学薄膜(12)上切割下呈平行四边形形状的第一光学薄膜,从呈带形形状的第二光学薄膜(22)上切割下呈平行四边形形状的第二光学薄膜,并且将它们粘接在一起的方式实施制造。
而且这种呈平行四边形形状的双层叠层体状光学薄膜(40)可以通过如图6、图7所示的制造方法实施制造,即①沿着切割线(C1)对呈带形形状的第一光学薄膜(12)实施切断,制作出呈平行四边形形状的第一光学薄膜(14),所述的平行四边形具有与呈带形形状的第一光学薄膜的长度方向间的相对角度(θ21)或相对角度(θ21-90°)等于角度(φ2)的两条平行边(AB、DC),且这两条边之间的距离(L1)与呈带形形状的第二光学薄膜(22)的宽度(W2)大体相等;②按照使所制作出的、呈薄片形状的第一光学薄膜(14)中的两条所述的边(AB、DC),沿着呈带形形状的第二光学薄膜上的两侧边缘(KL、MN)延伸的方式,将所制作出的、呈薄片形状的第一光学薄膜(14)叠层设置在呈带形形状的第二光学薄膜(22)上,从而制作出在呈带形形状的第二光学薄膜上叠层设置有呈平行四边形形状的第一光学薄膜的、呈带形形状的双层叠层体状光学薄膜(44);③按照叠层设置的、呈平行四边形形状的第一光学薄膜(14)的形状,沿着切割线(C2)对所制作出的、呈带形形状的双层叠层体状光学薄膜(44)实施切断,以制作出由第一光学薄膜和第二光学薄膜叠层构成的、呈平行四边形形状的双层叠层体状光学薄膜(40)。
在这种制造方法中,对于从呈带形形状的第一光学薄膜(12)上切割出具有与其长度方向间的相对角度(θ21)等于角度(φ2)的两条平行边的、呈平行四边形形状的第一光学薄膜(14)的场合,可以如图6所示,通过用具有与其长度方向相平行的光轴(21)的光学薄膜作为呈带形形状的第二光学薄膜(22)的方式,而制作出具有与第二光学薄膜中的光轴(21)相平行的一组对边(BC、AD)的、呈平行四边形形状的双层叠层体状光学薄膜(40)。通过这种方式制作出的、呈平行四边形形状的双层叠层体状光学薄膜(40),当相对角度(θ21)为40°~90°左右时,角度φ2为40°~90°左右,所以容易实施处理。
另一方面,对于从呈带形形状的第一光学薄膜(12)上切割出具有与其长度方向间的相对角度(θ21-90°)等于角度(φ2)的两条平行边的、呈平行四边形形状的第一光学薄膜(14)的场合,可以如图7所示,通过用具有与其长度方向相垂直的光轴(21)的光学薄膜作为呈带形形状的第二光学薄膜(22)的方式,而制作出具有与第二光学薄膜中的光轴(21)相垂直的一组对边(AB、DC)的、呈平行四边形形状的双层叠层体状光学薄膜(40)。通过这种方式制作出的、呈平行四边形形状的双层叠层体状光学薄膜(40),当相对角度(θ21)为130°~180°左右时,角度φ2为40°~90°左右,所以容易实施处理。
通常可以通过使用透明粘接剂实施粘接的方式,对第一光学薄膜和第二光学薄膜实施叠层设置。可以使用诸如丙烯酸类感压粘接剂、氨基甲酸乙脂类感压粘接剂等感压粘接剂作为这种透明粘接剂,而且如果通过将这种粘接剂预先涂覆在第一光学薄膜和第二光学薄膜上使之形成为感压粘接剂层的方式,将其预先设置在第一光学薄膜和第二光学薄膜上则更好些。
采用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便可以如图1、图2所示,沿着基准线(EF)对呈平行四边形形状的双层叠层体状光学薄膜(40)实施切断,以制作出呈双层叠层体形式的第一光学薄膜(41)和呈双层叠层体形式的第二光学薄膜(42)。所述的基准线(EF)是一条沿着使预定角度(θ310)(图1)或是预定角度(90°+θ310)(图2)等于角度(φ1)的方向与第一光学薄膜中的光轴(11)相交的直线。
在这儿,预定角度(θ310)是在使用着作为制成品的、呈三层叠层体形式的芯片状光学薄膜部件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第一光学薄膜中的光轴(11)与第三光学薄膜中的光轴(31)之间相对角度的设计值,而且是以从第一光学薄膜一侧观察时,取沿逆时针方向转动的方向为正向方向的角度。
基准线(EF)为一条直线,而且正如图1、图2所示,它可以与双层叠层体状光学薄膜(40)中的边CD和边BC相交,然而根据本发明构造的制造方法中使用的基准线(EF)并不仅限于此。还可以按照能够用所制作出的呈三层叠层体形式的光学薄膜(50)以最高效率制作出作为制成品的、呈三层叠层体形式的芯片状光学薄膜部件(51)的方式,根据呈平行四边形形状的双层叠层体状光学薄膜(40)的大小、相对角度(θ21)、所使用的呈带形形状的第三光学薄膜的宽度(W3)、作为制成品的、呈三层叠层体形式的芯片状光学薄膜部件(51)的纵横尺寸、以及第一光学薄膜的光轴相对于基准线(60)的角度(θ1)、第二光学薄膜的光轴相对于基准线(60)的角度(θ2)、第三光学薄膜的光轴相对于基准线(60)的角度(θ3)等适当地选择基准线(EF),基准线(EF)可以是与边AD相交的直线,也可以是与边AB相交的直线,还可以是穿过顶点A、顶点B、顶点C和顶点D中至少一个顶点的直线。
正如图3、图4所示,可以将所制作出的、呈双层叠层体形式的第一光学薄膜(41)和呈双层叠层体形式的第二光学薄膜(42)叠层设置在呈带形形状的第三光学薄膜(32)上,而制作出呈带形形状的三层叠层体状光学薄膜(52)。而且在图3、图4中,是以使用如图1所示的一组对边(AB、DC)与第二光学薄膜中的光轴(21)相平行的双层叠层体状光学薄膜(40)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的。
在这儿,呈双层叠层体形式的第一光学薄膜(41),是按照其切断边(E’F’)与呈带形形状的第三光学薄膜中的一组侧边(GH)相平行的方式实施叠层设置的。而且,呈双层叠层体形式的第二光学薄膜(42),是按照其切断边(E”F”)与呈带形形状的第三光学薄膜中的另一组侧边(IJ)相平行的方式实施叠层设置的。
如果采用本发明的制造方法,则对于如图1所示,沿着与第一光学薄膜中的光轴(11)间的预定角度(θ310)等于角度(φ1)的方向延伸的基准线(EF),对呈平行四边形形状的双层叠层体状光学薄膜(40)实施切断的场合,可以如图3所示,通过用具有与其长度方向相平行的光轴(31)的光学薄膜作为呈带形形状的第三光学薄膜(32)的方式,而使呈带形形状的三层叠层体状光学薄膜(52)中的第一光学薄膜中的光轴(11),与呈带形形状的第三光学薄膜中的光轴(31)之间的相对角度(θ31),等于所述的角度(φ1),并且与预定的角度(θ310)相等。
而且对于如图2所示,沿着与第一光学薄膜中的光轴(11)间的预定角度(90°+θ310)等于角度(φ1)的方向延伸的基准线(EF),对呈平行四边形形状的双层叠层体状光学薄膜(40)实施切断的场合,可以如图4所示,通过用具有与其长度方向相垂直的光轴(31)的光学薄膜作为呈带形形状的第三光学薄膜(32)的方式,而使呈带形形状的三层叠层体状光学薄膜(52)中的第一光学薄膜中的光轴(11),与呈带形形状的第三光学薄膜中的光轴(31)之间的相对角度(θ31),等于所述的角度(φ1-90°),并且与预定的角度(θ310)相等。
在这儿,呈双层叠层体形式的第一光学薄膜(41)和呈双层叠层体形式的第二光学薄膜(42),相对于呈带形形状的第三光学薄膜(32)叠层设置的相对位置,可以按照能够用所制作出的呈三层叠层体形式的光学薄膜(50),以最高效率制作出作为制成品的、呈三层叠层体形式的芯片状光学薄膜部件(51)的方式,根据呈平行四边形形状的双层叠层体状光学薄膜(40)的大小、相对角度(θ21)、所使用的呈带形形状的第三光学薄膜的宽度(W3)、作为制成品的、呈三层叠层体形式的芯片状光学薄膜部件(51)的纵横尺寸、以及第一光学薄膜的光轴相对于基准线(60)的角度(θ1)、第二光学薄膜的光轴相对于基准线(60)的角度(θ2)、第三光学薄膜的光轴相对于基准线(60)的角度(θ3)等等,实施适当的选择。呈双层叠层体形式的第一光学薄膜(41)和呈双层叠层体形式的第二光学薄膜(42)可以具有从呈带形形状的第三光学薄膜(32)上超出的部分,而且呈带形形状的第三光学薄膜(32)也可以具有从呈双层叠层体形式的第一光学薄膜(41)和呈双层叠层体形式的第二光学薄膜(42)上超出的部分。
而且,呈双层叠层体形式的第一光学薄膜(41)和呈双层叠层体形式的第二光学薄膜(42)通常是以彼此不相互重叠的方式,叠层设置在呈带形形状的第三光学薄膜(32)上的。
通常可以使用透明的粘接剂对这种叠层实施粘接。可以使用诸如丙烯酸类感压粘接剂、氨基甲酸乙脂类感压粘接剂等感压粘接剂作为这种透明粘接剂,而且最好是将这种粘接剂预先涂覆在第二光学薄膜和第三光学薄膜上而构成为感压粘接剂层。
如果举例来说,通过这种方式制作出的、呈带形形状的三层叠层体状光学薄膜(52),最好如图3、图4所示,使位于双层叠层体状光学薄膜(40)中的、构成为一组对边(AB、DC)的呈双层叠层体形式的第一光学薄膜(41)的一条边(AB)与呈双层叠层体形式的第二光学薄膜(42)中的一条边(CE”)彼此相邻接。当然也可以按照使呈双层叠层体形式的第一光学薄膜(41)的该条边(AB)与呈双层叠层体形式的第二光学薄膜(42)中的边(CE”)彼此相距一定距离的方式,对它们实施叠层设置;然而从呈带形形状的第三光学薄膜的利用效率的角度看,使彼此之间不预留间隔而呈邻接的方式叠层设置在呈带形形状的第三光学薄膜上更好些。
随后,沿着叠层设置的、呈双层叠层体形式的第一光学薄膜(41)或呈双层叠层体形式的第二光学薄膜(42)与第三光学薄膜(30)相重合的区域形状(70),裁断由所制作出的、呈带形形状的三层叠层体状光学薄膜(52)构成的呈带形形状的第三光学薄膜(32)(参见图3、图4)。
当然,并不需要非常准确地沿着重合的区域形状(70)裁断呈带形形状的第三光学薄膜(32),也可以在实用的范围内,大体沿着重合的区域形状(70)实施切断。
通过对这种呈带形形状的三层叠层体状光学薄膜(52)实施切断而制作出的、呈三层叠层体形式的光学薄膜(50)是一种按照使第一光学薄膜中的光轴(11)与第二光学薄膜中的光轴(21)之间的相对角度(θ21)等于预定角度(θ210),且第一光学薄膜中的光轴(11)与第三光学薄膜中的光轴(31)之间的相对角度(θ31)等于预定角度(θ310)的方式,由第一光学薄膜(10)、第二光学薄膜(20)和第三光学薄膜(30)叠层构成的、呈三层叠层体形式的光学薄膜(50)。而且,这种呈三层叠层体形式的光学薄膜(50)可以是在第三光学薄膜上,将第一光学薄膜(10)和第二光学薄膜(20)按照与第二光学薄膜中的光轴(21)相平行或相垂直的直线(AB、CE”)实施划分的,所以可以具有与第一光学薄膜中的光轴(11)相平行的一组对边(AD和BF’,或是AD和CF”),并且具有与第三光学薄膜中的光轴(31)相平行或相垂直的一组对边(E’F’、E”F”)。因此,这种呈三层叠层体形式的光学薄膜(50)可以通过作为第一光学薄膜和第二光学薄膜分界线的直线(AB、CE”),对第二光学薄膜中的光轴(21)的方向实施识别,通过一组对边(AD和BF’,或是AD和CF”)对第一光学薄膜中的光轴(11)的方向实施识别,而且还可以通过一组对边(E’F’、E”F”)对第三光学薄膜中的光轴(31)的方向实施识别。
可以从这种呈三层叠层体形式的光学薄膜(50)中切割出呈三层叠层体形式的芯片状光学薄膜部件(51)(参见图5)。
这种切割可以根据对作为制成品的、呈三层叠层体形式的芯片状光学薄膜部件(51)中的基准线(60)的方向、纵横尺寸、以及在呈三层叠层体形式的光学薄膜中对呈双层叠层体形式的第一光学薄膜和呈双层叠层体形式的第二光学薄膜实施划分用的切断线(AB、CE”)实施的分析,而对切割的开始位置、切割出的呈三层叠层体形式的芯片状光学薄膜部件的配置方式进行适当的选择。
如果采用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便可以通过一次芯片切割工序而制造出呈三层叠层体形式的芯片状光学薄膜部件。
下面参考实施例对本发明作更为详细的说明,但本发明并不仅限于这种实施例。实施例1如图12所示,对于宽度为1040毫米,具有与长度方向相平行的吸收轴(11),在内侧面上具有丙烯酸类感压粘接剂层(厚度为25微米)的呈带形形状的线性偏振光类薄膜(12)(日本住友化学工业(株)制造,商品名称为“スミカランSH”),沿着相对于长度方向呈(φ2=125°)的角度,以895毫米的间隔实施切断,从而制作出呈平行四边形形状的线性偏振光类薄膜(14)。相对于长度方向、即相对于吸收轴(11)方向的夹角为角度(φ2)的两条平行边(AB、DC)之间的距离(L1)大体为733毫米。
在宽度为750毫米,具有与长度方向相垂直的相位滞后轴(21),在内侧面上带有丙烯酸类感压粘接剂层(厚度为25微米)且位于这种呈平行四边形形状的线性偏振光类薄膜(14)的内侧粘接剂层一侧的、呈带形形状的相位差类薄膜(22)(日本住友化学工业(株)制造,商品名称为“スミカラィトSEF”)上,按照使所述的两条平行边(AB、DC)沿着相位差类薄膜(22)的两条侧边(KL、MN)方向延伸的方式,叠层设置线性偏振光类薄膜(14),从而制作出将呈平行四边形形状的线性偏振光类薄膜叠层设置在呈带形形状的相位差类薄膜之上的、呈带形形状的双层叠层体状光学薄膜(44)(参见图12)。沿着叠层设置的、呈平行四边形形状的线性偏振光类薄膜(14)的形状,对这种呈带形形状的双层叠层体状光学薄膜(44)实施切断,从而制作出由线性偏振光类薄膜与相位差类薄膜叠层设置的、呈平行四边形形状的双层叠层体状光学薄膜(40)(参见图12)。在这种呈平行四边形形状的双层叠层体状光学薄膜(40)中,线性偏振光类薄膜中的吸收轴(11)与相位差类薄膜中的相位滞后轴(21)之间的相对角度(θ21)为35°。
可以如图13所示,沿着相对于吸收轴(11)的夹角为72°、CF=45毫米(BF=850毫米)、AE=310毫米(BE=980毫米)的基准线(EF),对于这种呈平行四边形形状的双层叠层体状光学薄膜(40)(ABCD)实施切断,从而制作出呈双层叠层体形式的第一光学薄膜(41)(AE’F’CD)和呈双层叠层体形式的第二光学薄膜(42)(E”BF”)。
在这种呈双层叠层体形式的第一光学薄膜(41)和呈双层叠层体形式的第二光学薄膜(42)各自的内侧粘接剂层一侧上,如图13所示的、还按照使边AD和边BF”相接触、边AE’与边E”B位于同一条直线上、边E’F’沿着呈带形形状的第三光学薄膜(32)上的一条侧边(GH)延伸、边E”F”沿着另一条侧边(IJ)延伸的方式,对呈带形形状的相位差类薄膜(32)(日本住友化学工业(株)制造,商品名称为“スミカランSEF”,宽度为750毫米)实施叠层设置,从而制作出呈带形形状的三层叠层体状光学薄膜(52)(参见图13)。
沿着呈双层叠层体形式的第一光学薄膜(41)或呈双层叠层体形式的第二光学薄膜(42)与第三光学薄膜(32)相重合的区域形状(E”E’F’CD),对这种呈带形形状的三层叠层体状光学薄膜(52)实施切断,制作出呈三层叠层体形式的光学薄膜(50)(参见图14)。
可以从这种呈三层叠层体形式的光学薄膜(50)中切割出50块呈三层叠层体形式的芯片状光学薄膜部件(51)(96毫米×133毫米,吸收轴(11)相对于长度方向(60)的夹角为0°)(参见图14)。在图14中示出了呈三层叠层体形式的芯片状光学薄膜部件(51)中的一部分。
权利要求
1.一种使用第一光学薄膜、第二光学薄膜和第三光学薄膜,按照使第一光学薄膜中的光轴与第二光学薄膜中的光轴之间的相对角度(θ21)等于预定角度(θ210),使第一光学薄膜中的光轴与第三光学薄膜中的光轴之间的相对角度(θ31)等于预定角度(θ310)的方式,制造呈三层叠层体形式的光学薄膜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按照使第一光学薄膜中的光轴与第二光学薄膜中的光轴之间的相对角度(θ21)等于预定角度(θ210)的方式,对第一光学薄膜和第二光学薄膜实施叠层设置,并且按照沿着使预定角度(θ310)或预定角度(90°+θ310)等于角度(φ1)的方向与第一光学薄膜中的光轴相交的基准线,对具有与第一光学薄膜中的光轴相平行的一对对边、与第二光学薄膜中的光轴相平行或相垂直的另一对对边的、呈平行四边形形状的双层叠层体状光学薄膜实施切割,以制作出呈双层叠层体形式的第一光学薄膜和呈双层叠层体形式的第二光学薄膜;按照使呈双层叠层体形式的第一光学薄膜的切断边与呈带形形状的第三光学薄膜的一条侧边相平行、使呈双层叠层体形式的第二光学薄膜的切断边与呈带形形状的第三光学薄膜的另一侧边相平行的方式,将所制作出的呈双层叠层体形式的第一光学薄膜和呈双层叠层体形式的第二光学薄膜,叠层设置在具有与其长度方向相平行或相垂直的光轴的、呈带形形状的第三光学薄膜上,从而制作出呈带形形状的三层叠层体状光学薄膜;并且沿着叠层设置的、呈双层叠层体形式的第一光学薄膜或呈双层叠层体形式的第二光学薄膜与第三光学薄膜相重合的区域形状,对由所制作出的、呈带形形状的三层叠层体状光学薄膜构成的呈带形形状的第三光学薄膜实施切断。
2.一种按照使第一光学薄膜中的光轴与第二光学薄膜中的光轴之间的相对角度(θ21)等于预定角度(θ210),使第一光学薄膜中的光轴与第三光学薄膜中的光轴之间的相对角度(θ31)等于预定角度(θ310)的方式,对第一光学薄膜、第二光学薄膜和第三光学薄膜实施叠层设置而构成的呈三层叠层体形式的光学薄膜,其特征在于使第一光学薄膜和第二光学薄膜在第三光学薄膜上沿着与第二光学薄膜中的光轴相平行或相垂直的直线分开,并且具有与第一光学薄膜中的光轴相平行的一对对边,以及与第三光学薄膜中的光轴相平行或相垂直的另一对对边。
3.一种呈三层叠层体形式的光学薄膜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从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呈三层叠层体形式的光学薄膜中切割出呈三层叠层体形式的芯片状光学薄膜部件。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制造呈三层叠层体形式的光学薄膜的制造方法,是沿着基准线对呈平行四边形形状的双层叠层体状光学薄膜实施切断,将所制作出的、呈双层叠层体形式的第一光学薄膜和呈双层叠层体形式的第二光学薄膜叠层设置在具有与其长度方向相平行或相垂直的光轴的第三光学薄膜上,并且沿着叠层设置的、呈双层叠层体形式的第一光学薄膜或呈双层叠层体形式的第二光学薄膜与第三光学薄膜相重合的区域形状,对由所制作出的、呈带形形状的三层叠层体状光学薄膜构成的呈带形形状的第三光学薄膜实施切断。
文档编号G02F1/13GK1261685SQ99122960
公开日2000年8月2日 申请日期1999年12月23日 优先权日1998年12月25日
发明者竹本常二 申请人:住友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