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的制作方法_5

文档序号:8904630阅读:来源:国知局
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非球面 数据。在本实施例中使用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的标号标示出相似的组件,唯在此使用的标号 开头改为10,例如第=透镜物侧面为1031,第=透镜像侧面为1032,其它组件标号在此不 再寶述。如图42中所示,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10从物侧A1至像侧A2依序包括一光 圈1000、一第一透镜1010、一第二透镜1020、一第立透镜1030、一第四透镜1040、第五透镜 1050及第六透镜1060。
[0197] 第十实施例之朝向物侧A1的物侧面1011、1021、1031、1051及朝向像侧A2的像侧 面1012、1022、1032、1042、1062的透镜表面的凹凸配置大致上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唯第十 实施例的各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透镜厚度、非球面系数、后焦距等相关光学参数及物侧面 1041U061和像侧面1052的表面凹凸配置与第一实施例不同。在此为了更清楚显示图面, 表面凹凸配置的特征仅标示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而省略相同之处的标号。详细地说,第 四透镜1040的物侧面1041包括一位于圆周附近区域的凸面部10412,第五透镜1050的像 侧面1052包括一位于圆周附近区域的凹面部10522,第六透镜1060的物侧面1061包括一 位于圆周附近区域的凸面部10612 ;此外,第S透镜1030的屈光率为负,第六透镜1060的 屈光率为负。关于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10的各透镜之各光学特性及各空气间隙之宽 度,请参考图 44,关于T1、G12、T2、G23、T3、G:M、T4、G45、T5、G56、T6、B化、邸L、ALT、AAG、 E化/T1、(G12+G23)/T6、AAG/(G12+G34)、ALT/T6、(Tl+T2)/T5、(T化T3)/T6、T4/(G12+G56)、 T1/T4、T2/(G23+G34)、ALT/T4、EFL/(G23+G56)、(G45+G56)/T5、AAG/(G23+G45)、T4/T5 及 佑34+G45)/T3之值,请参考图66B。
[019引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10中,从第一透镜物侧面1011至成像面1070在光轴上 之厚度为6. 242mm,像高为3. 0mm。
[019引从图43(a)当中可W看出本实施例的纵向球差中,由每一曲线的偏斜幅度可看出 不同高度的离轴光线的成像点偏差控制在±0. 012mmW内。从图43化)当中可W看出弧矢 方向的像散像差,=种代表波长在整个视场范围内的焦距变化量落在±0. 045mm内。从图 43(c)当中可W看出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种代表波长在整个视场范围内的焦距变化量 落在±0. 045mm内。图43(d)显示光学成像镜头10的崎变像差维持在±0. 6%的范围内。
[0200] 第十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相比较,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及 崎变像差皆较小,所W相较之下成像质量较优。
[0201] 另请一并参考图46至图49,其中图46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十一实施例之光学成 像镜头之六片式透镜之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7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十一实施例光学成像 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标意图,图48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十一实施例之光学成像 镜头之详细光学数据,图49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十一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 非球面数据。在本实施例中使用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的标号标示出相似的组件,唯在此使用 的标号开头改为11,例如第=透镜物侧面为1131,第=透镜像侧面为1132,其它组件标号 在此不再寶述。如图46中所示,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11从物侧A1至像侧A2依序包 括一光圈1100、一第一透镜1110、一第二透镜1120、一第S透镜1130、一第四透镜1140、第 五透镜1150及第六透镜1160。
[0202] 第^^一实施例之朝向物侧A1的物侧面1111、1121、1141、1151、1161及朝向像侧 A2的像侧面1112、1122、1132、1142、1152、1162的透镜表面的凹凸配置大致上与第一实施 例类似,唯第十一实施例的各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透镜厚度、非球面系数、后焦距等相关 光学参数及物侧面1131的表面凹凸配置与第一实施例不同。在此为了更清楚显示图面, 表面凹凸配置的特征仅标示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而省略相同之处的标号。详细地说, 第S透镜1130的物侧面1131包括一位于圆周附近区域的凹面部11312。关于本实施例之 光学成像镜头11的各透镜之各光学特性及各空气间隙之宽度,请参考图48,关于T1、G12、 T2、G23、T3、G:M、T4、G45、T5、G56、T6、BFL、邸L、ALT、AAG、E化/T1、(G12+G23)/T6、AAG/ (G12+G34)、ALT/T6、(T1+T2)/T5、(T化T3)/T6、T4/(G12+G56)、T1/T4、T2/ (G23+G34)、ALT/ T4、EFL/(G23+G56)、(G45+G56)/T5、AAG/^(G23+G45)、T4/T5 及(G34+G45)/T3 之值,请参考 图6她。
[0203] 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11中,从第一透镜物侧面1111至成像面1170在光轴上 之厚度为5. 176mm,像高为3. 0mm。
[0204] 从图47(a)当中可W看出本实施例的纵向球差中,由每一曲线的偏斜幅度可看出 不同高度的离轴光线的成像点偏差控制在±0. 014mmW内。从图47化)当中可W看出弧矢 方向的像散像差,=种代表波长在整个视场范围内的焦距变化量落在±0. 08mm内。从图 47(c)当中可W看出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种代表波长在整个视场范围内的焦距变化量 落在±0. 09mm内。图47(d)显示光学成像镜头11的崎变像差维持在±2. 0%的范围内。
[0205] 第十一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相比较,崎变像差较小,所W相较之下成像质量较优。
[0206] 另请一并参考图50至图53,其中图50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十二实施例之光学成 像镜头之六片式透镜之剖面结构示意图,图51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十二实施例光学成像 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标意图,图52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十二实施例之光学成像 镜头之详细光学数据,图53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十二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 非球面数据。在本实施例中使用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的标号标示出相似的组件,唯在此使用 的标号开头改为12,例如第=透镜物侧面为1231,第=透镜像侧面为1232,其它组件标号 在此不再寶述。如图50中所示,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12从物侧A1至像侧A2依序包 括一光圈1200、一第一透镜1210、一第二透镜1220、一第立透镜1230、一第四透镜1240、第 五透镜1250及第六透镜1260。
[0207] 第十二实施例之朝向物侧A1的物侧面1211、1221、1241、1251、1261及朝向像侧 A2的像侧面1212、1222、1232、1242、1252、1262的透镜表面的凹凸配置大致上与第一实施 例类似,唯第十二实施例的各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透镜厚度、非球面系数、后焦距等相关 光学参数及物侧面1231的表面凹凸配置与第一实施例不同。在此为了更清楚显示图面,表 面凹凸配置的特征仅标示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而省略相同之处的标号。详细地说,第 S透镜1230的物侧面1231包括一位于圆周附近区域的凹面部12312,且第S透镜1230的 屈光率为负。关于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12的各透镜之各光学特性及各空气间隙之宽 度,请参考图 52,关于Tl、G12、T2、G23、T3、G:M、T4、G45、T5、G56、T6、B化、邸L、ALT、AAG、E化/Tl、(G12+G23)/T6、AAG/(G12+G34)、ALT/T6、(Tl+T2)/T5、(T化T3)/T6、T4/(G12+G56)、 T1/T4、T2/(G23+G34)、ALT/T4、EFL/(G23+G56)、(G45+G56)/T5、AAG/(G23+G45)、T4/T5 及 佑34+G45)/T3之值,请参考图66B。
[020引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12中,从第一透镜物侧面1211至成像面1270在光轴上 之厚度为5. 791mm,像高为3. 0mm。
[020引从图51 (a)当中可W看出本实施例的纵向球差中,由每一曲线的偏斜幅度可看出 不同高度的离轴光线的成像点偏差控制在±0. 01mmW内。从图51(b)当中可W看出弧矢 方向的像散像差,=种代表波长在整个视场范围内的焦距变化量落在±0. 07mm内。从图 51(c)当中可W看出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种代表波长在整个视场范围内的焦距变化量 落在±0. 08mm内。图51(d)显示光学成像镜头12的崎变像差维持在±0. 9%的范围内。
[0210] 第十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相比较,纵向球差与崎变像差较小,所W相较之下成 像质量较优。
[0211] 另请一并参考图54至图57,其中图54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十=实施例之光学成 像镜头之六片式透镜之剖面结构示意图,图55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十=实施例光学成像 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标意图,图56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十=实施例之光学成像 镜头之详细光学数据,图57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十=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 非球面数据。在本实施例中使用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的标号标示出相似的组件,唯在此使用 的标号开头改为13,例如第=透镜物侧面为1331,第=透镜像侧面为1332,其它组件标号 在此不再寶述。如图54中所示,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13从物侧A1至像侧A2依序包 括一光圈1300、一第一透镜1310、一第二透镜1320、一第立透镜1330、一第四透镜1340、第 五透镜1350及第六透镜1360。
[0212] 第十S实施例之朝向物侧A1的物侧面1311、1321、1351及朝向像侧A2的像侧面 1312、1322、1332、1342、1352、1362的透镜表面的凹凸配置大致上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唯第 十=实施例的各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透镜厚度、非球面系数、后焦距等相关光学参数及物 侧面1331、1341、1361的表面凹凸配置与第一实施例不同。在此为了更清楚显示图面,表 面凹凸配置的特征仅标示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而省略相同之处的标号。详细地说,第 S透镜1330的物侧面1331包括一位于圆周附近区域的凹面部13312,第四透镜1340的物 侧面1341包括一位于圆周附近区域的凸面部13412,第六透镜1360的物侧面1361包括一 位于圆周附近区域的凸面部13612 ;此外,第S透镜1330的屈光率为负,第六透镜1360的 屈光率为负。关于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13的各透镜之各光学特性及各空气间隙之宽 度,请参考图 56,关于T1、G12、T2、G23、T3、G:M、T4、G45、T5、G56、T6、B化、邸L、ALT、AAG、 E化/T1、(G12+G23)/T6、AAG/(G12+G34)、ALT/T6、(Tl+T2)/T5、(T化T3)/T6、T4/(G12+G56)、 T1/T4、T2/(G23+G34)、ALT/T4、EFL/(G23+G56)、(G45+G56)/T5、AAG/(G23+G45)、T4/T5 及 佑34+G45)/T3之值,请参考图66B。
[0213] 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13中,从第一透镜物侧面1311至成像面1370在光轴上 之厚度为6. 627mm,像高为3. 0mm。
[0214] 从图55(a)当中可W看出本实施例的纵向球差中,由每一曲线的偏斜幅度可看出 不同高度的离轴光线的成像点偏差控制在±0. 013mmW内。从图55化)当中可W看出弧矢 方向的像散像差,=种代表波长在整个视场范围内的焦距变化量落在±0. 045mm内。从图 55(c)当中可W看出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种代表波长在整个视场范围内的焦距变化量 落在±0. 05mm内。图55(d)显示光学成像镜头13的崎变像差维持在±0. 5%的范围内。
[0215] 第十=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相比较,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 及崎变像差皆较小,所W相较之下成像质量较优。
[0216] 另请一并参考图58至图61,其中图58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十四实施例之光学成 像镜头之六片式透镜之剖面结构示意图,图59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十四实施例光学成像 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标意图,图60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十四实施例之光学成像 镜头之详细光学数据,图61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十四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 非球面数据。在本实施例中使用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的标号标示出相似的组件,唯在此使用 的标号开头改为14,例如第=透镜物侧面为1431,第=透镜像侧面为1432,其它组件标号 在此不再寶述。如图58中所示,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14从物侧A1至像侧A2依序包 括一光圈1400、一第一透镜1410、一第二透镜1420、一第S透镜1430、一第四透镜1440、第 五透镜1450及第六透镜1460。
[0217] 第十四实施例之朝向物侧A1的物侧面1411、1421、1431、1451、1461及朝向像侧 A2的像侧面1412、1422、1432、1442、1452、1462的透镜表面的凹凸配置大致上与第一实施 例类似,唯第十四实施例的各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透镜厚度、非球面系数、后焦距等相关 光学参数及物侧面1441的表面凹凸配置与第一实施例不同。在此为了更清楚显示图面, 表面凹凸配置的特征仅标示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而省略相同之处的标号。详细地说, 第四透镜1440的物侧面1441包括一位于圆周附近区域的凸面部14412。关于本实施例之 光学成像镜头14的各透镜之各光学特性及各空气间隙之宽度,请参考图60,关于T1、G12、 T2、G23、T3、G:M、T4、G45、T5、G56、T6、BFL、邸L、ALT、AAG、E化/T1、(G12+G23)/T6、AAG/ (G12+G34)、ALT/T6、(T1+T2)/T5、(T化T3)/T6、T4/(G12+G56)、T1/T4、T2/ (G23+G34)、ALT/ T4、EFL/(G23+G56)、(G45+G56)/T5、AAG/^(G23+G45)、T4/T5 及(G34+G45)/T3 之值,请参考图 6她。
[021引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14中,从第一透镜物侧面1411至成像面1470在光轴上 之厚度为5. 610mm,像高为3. 0mm。
[021引从图59(a)当中可W看出本实施例的纵向球差中,由每一曲线的偏斜幅度可看出 不同高度的离轴光线的成像点偏差控制在±0. 013mmW内。从图59化)当中可W看出弧矢 方向的像散像差,=种代表波长在整个视场范围内的焦距变化量落在±0. 04mm内。从图 59(c)当中可W看出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种代表波长在整个视场范围内的焦距变化量 落在±0. 09mm内。图59(d)显示光学成像镜头14的崎变像差维持在±0. 8%的范围内。
[022
当前第5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