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577149阅读:132来源:国知局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在使用了标签卷纸等包含胶的纸张的情况下,能够充分地除去处于该纸张的端部的胶的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系统。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图像形成部,其在具有胶成分的纸张上形成调色剂像;和端部加压部,其设置于上述图像形成部的纸张输送方向上游侧,在从与上述纸张输送方向正交的纸张宽度方向的上述纸张的中央部侧朝向端部侧的方向上移动并对上述纸张的端部加压。
【专利说明】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系统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电子照片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系统。
【背景技术】
[0002]—般地,利用了电子照片工艺技术的图像形成装置(打印机、复印机、传真等)通过对带电的感光体照射(曝光)基于图像数据的激光来形成静电潜像。而且,通过利用显影装置对形成有静电潜像的感光体(图像承载体)供给调色剂,使静电潜像可视化而形成调色剂像。并且,在将该调色剂像直接或者间接地转印到纸张之后,利用加热部件(例如,定影辊)与加压部件(例如,加压辊)的定影辊隙加热、加压使其定影,从而在纸张上形成图像。
[0003]上述图像形成系统所使用的纸张除了只有纸的通常的纸张以外,还有被称作标签纸的包含贴附用的胶(粘合剂)的纸。该标签纸除了 A4尺寸等短的纸以外,还有I卷的长度是数百m的长的纸(以下,称为“标签卷纸”)。
[0004]此外,作为适合标签卷纸那样的长纸的使用的系统,以往,将在上述图像形成装置的前段连接了供给长纸的供纸装置,在后段连接了卷绕通过该图像形成装置形成有图像的长纸的卷绕装置的图像形成系统实用化。
[0005]然而,若在上述图像形成系统中使用标签纸等包含胶的纸张,则有在图像形成装置的二次转印部、定影部中的加压时,纸张端部的胶(粘合剂)渗出而附着到辊或皮带上,其污染转印清洁部、二次转印辊或者皮带,由于清洁等而产生异常磨损、图像不良的情况。
[0006]在专利文献I中记载有在标签纸的制造时除去纸张端部的胶的方法。该文献中记载有通过上下一对按压辊分别按压标签纸的两端部挤出粘合剂(胶),之后,利用上下一对切纸机从标签纸的两端部的每一端的按压的部分的适当的位置切断并除去端部侧的方法。
[0007]专利文献I:日本特开平6-230727号公报
[0008]在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以往的粘合剂除去方法中,仅仅是通过按压辊分别按压标签纸的两端部,可能粘合剂不会从纸张端部充分地挤出。在该粘合剂除去方法中,采用不管粘合剂是否充分地挤出,都切断纸张端部,从而将粘合剂连同纸张部分一起除去的方法。然而,该情况由于切断的纸张端部成为废弃物,所以需要用于该处理的劳动和时间或者装备。另外,在不允许通过尺寸的切断而变更纸张的状况下,从一开始不能够采用这样的方法。

【发明内容】

[0009]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使用了标签纸等包含胶的纸张的情况下,能够充分地除去处于该纸张的端部的胶的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系统。
[0010]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
[0011]图像形成部,其在具有胶成分的纸张上形成调色剂像;和
[0012]端部加压部,其设置于上述图像形成部的纸张输送方向上游侧,在从与上述纸张输送方向正交的纸张宽度方向上的上述纸张的中央部侧朝向端部侧的方向上移动并对上述纸张的端部加压。
[0013]本发明的图像形成系统具备:
[0014]供纸装置,其供给包含胶成分的标签卷纸;
[0015]上述图像形成装置;以及
[0016]卷绕装置,其对通过上述图像形成装置形成了上述图像的上述标签卷纸进行卷绕。
[0017]根据本发明,在使用标签纸等包含胶的纸张的情况下,能够充分地除去处于该纸张的端部的胶。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简要地表示具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形成系统的整体结构的图。
[0019]图2是表示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系统的主要部位的结构的图。
[0020]图3是表示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加压部件的设置位置的图。
[0021]图4是用于对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加压部件的动作的概要进行说明的图。
[0022]图5是表示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加压部件的外观的立体图。
[0023]图6是表示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端部加压部的结构的图。
[0024]图7是表示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加压部件从标签卷纸的胶除去范围压出胶的情况的图。
[0025]图8是表示对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加压部件的胶除去范围施加压力的时机的图。
[0026]图9是表示在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设置了四个加压部件的例子的图。
[0027]图10是表示使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加压部件向相对于标签卷纸的输送方向直角方向移动的例子的图。
[0028]图11是表示对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设置了刮刀的例子的图。
[0029]图12是表示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加压部件的变形例I的图。
[0030]图13是表示图12的加压部件从标签卷纸的胶除去范围压出胶的情况的图。
[0031]图14是表示构成图12的加压部件的各螺旋齿的针对标签卷纸的胶除去范围的加压位置的图。
[0032]图15是表示增加图12的加压部件的螺旋齿的数量缩小齿间的间距的例子的图。
[0033]图16是表示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加压部件的变形例2的图。
[0034]图17是表示图16的加压部件从标签卷纸的胶除去范围压出胶的情况的图。
[0035]图18是表示将图16的加压部件的齿轮状圆盘与变形例I相同配置成螺旋状的例子的图。
[0036]图19是用于对实施方式的有效性进行说明的表示图像等级的推移的图。
[0037]图20是用于对实施方式的有效性进行说明的表示胶的除去量的推移的图。
[0038]附图标记的说明:I…供纸装置;2…图像形成装置;3…卷绕装置;10...图像形成部;20…操作显示部;30...图像处理部;40...图像形成部;50...纸张输送部;60...定影部;72...存储部;80、92、93...加压部件;81...加压辅助部件;82...支承部件;83...驱动部;90...刮刀;92a、93a…圆柱棒;92b…螺旋齿;93b…齿轮状圆盘;P…标签卷纸;PL...基体材料;PG...胶;PB…剥离板;PI...胶除去范围。
【具体实施方式】
[0039]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40]图1是简要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100的整体结构的图。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100所具备的图像形成装置2的控制系统的主要部位的结构的图。图像形成系统100是将在图1中用粗线表示的长纸P、或者切割成规定的纸尺寸的纸张(也称为“切割纸”)S作为记录介质来使用,在长纸P或者纸张S上形成图像的系统。在这里,所谓的长纸P是在该输送方向上具有例如超过图像形成装置2的主体宽度的长度纸张。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长纸P,使用在涂覆了脱模材料的基体材料上附着有在背面(与脱模材料对应的面)覆盖了胶的剥离板的标签卷纸。剥离板在表面形成了图像之后,从基体材料剥离并贴附于目的物来使用。在以下的说明中,将长纸P称为标签卷纸P。
[0041 ]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系统100沿着标签卷纸P的输送方向(以下,也称为“纸张输送方向”)从上游侧开始,连接供纸装置1、图像形成装置2以及卷绕装置3而构成。供纸装置I以及卷绕装置3在标签卷纸P上形成图像的情况下使用。
[0042]供纸装置I是向图像形成装置2供给标签卷纸P的装置。在供纸装置I的壳体内,如图1所示,辊状的标签卷纸P卷绕于支承轴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保持。供纸装置I将卷绕于支承轴的标签卷纸P经由多个输送辊对(例如,进给辊、供纸辊等),以一定的速度输送至图像形成装置2。供纸装置I的供纸动作被图像形成装置2所具备的控制部101控制。
[0043]此外,在供纸装置I中,标签卷纸P没必要必须保持辊状,也可以保持有规定尺寸(例如,210[mm]X1200[mm])的多个标签卷纸P。
[0044]图像形成装置2是利用了电子照片工艺技术的中间转印方式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即、图像形成装置2在将形成在感光体鼓413上的Y(黄)、M(品红)、C(青绿)、K(黑)的各种颜色调色剂像一次转印至中间转印带421,并在中间转印带421上重叠了 4种颜色的调色剂像后,二次转印至从供纸装置I供给出的标签卷纸P、或者从供纸托盘单元51a?51c送出的纸张S,从而形成图像。
[0045]另外,图像形成装置2采用将与YMCK这4种颜色对应的感光体鼓413串联配置于中间转印带421的行进方向上,通过一次的顺序使各种颜色调色剂像依次转印至中间转印带421的串联方式。
[0046]如图2所示,图像形成装置2具备图像读取部10、操作显示部20、图像处理部30、图像形成部40、纸张输送部50、定影部60、通信部71、存储部72、驱动部83、以及控制部101。
[0047]控制部101 具备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102、R0M(Read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103、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储器)104等。CPU102从R0M103读出与处理内容相应的程序并在RAM104中展开,与展开的程序配合集中控制图像形成装置2的各模块等的动作。此时,参照存储部72所储存的各种数据。存储部72例如由非易失性的半导体存储器(所谓的闪存)、硬盘驱动器构成。
[0048]控制部101 经由通信部71,在与LAN(Local Area Network:局域网)、WAN(WideArea Network:广域网)等通信网络连接的外部的装置(例如个人计算机)之间进行各种数据的收发。控制部101例如,接收从外部的装置发送出的图像数据,并基于该图像数据(输入图像数据)在标签卷纸P或者纸张S形成图像。通信部71例如由LAN卡等通信控制卡构成。控制部101在使用了标签卷纸P的情况下,使驱动部83动作,进行标签卷纸P的两端部所包含的胶的除去。
[0049]图像读取部10具备被称作ADF(AutoDocument Feeder:自动送稿器)的自动原稿供纸装置11以及原稿图像扫描装置12(扫描仪)等而构成。自动原稿供纸装置11通过输送机构输送载置于原稿托盘的原稿D并送出至原稿图像扫描装置12。通过自动原稿供纸装置11,能够连续地一举读取载置于原稿托盘的多张原稿D的图像(包含两面)。
[0050]原稿图像扫描装置12对从自动原稿供纸装置11输送至接触玻璃上的原稿或者载置在接触玻璃上的原稿进行光学扫描,并使来自原稿的反射光在CCD(Charge CoupledDevice:电荷耦合器件)传感器12a的受光面上成像,来读取原稿图像。图像读取部10基于原稿图像扫描装置12的读取结果来生成输入图像数据。对该输入图像数据在图像处理部30中实施规定的图像处理。
[0051]操作显示部20例如由带有触摸面板的液晶显示器(LCD: Liquid CrystalDisplay)构成,作为显示部21以及操作部22发挥作用。显示部21根据从控制部101输入的显示控制信号,进行各种操作画面、图像的状态、各功能的动作状况等的显示。操作部22具备数字键、开始键等各种操作键,受理用户的各种输入操作,将操作信号输出至控制部101。
[0052]图像处理部30具备对输入图像数据,进行初始设定或者与用户设定相应的数字图像处理的电路等。例如,图像处理部30在控制部101的控制下,基于灰度修正数据(灰度修正表)来进行灰度修正。另外,图像处理部30对输入图像数据,除了灰度修正以外,还实施颜色修正、阴影修正等各种修正处理、压缩处理等。基于实施了上述处理的图像数据,来控制图像形成部40。
[0053]图像形成部40具备用于基于输入图像数据,来形成Y成分、M成分、C成分、K成分各有色调色剂的图像的图像形成单元41Y、41M、41C、41K、中间转印单元42等。
[0054]Y成分、M成分、C成分、K成分用的图像形成单元41Y、41M、41C、41K具有相同的结构。为了便于图示以及说明,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共用的构成要素,在区分它们的情况下,对附图标记添加Y、M、C或者K来表示。在图1中,仅对Y成分用的图像形成单元41Y的构成要素标注附图标记,对于其它的图像形成单元41M、41C、41K的构成要素省略附图标记。
[0055]图像形成单元41具备曝光装置411、显影装置412、感光体鼓413、带电装置414、以及鼓清洁装置415等。
[0056]感光体鼓413例如是在鼓径为80[mm]的铝制的导电性圆筒体(铝基管)的周面,依次层叠了内涂层(UCL:Under Coat Layer)、电荷产生层(CGL:Charge Generat1n Layer)、电荷输送层(CTL:Charge Transport Layer)的带负电荷型的有机感光体(OPC:OrganicPhoto-conductor)。电荷产生层由使电荷产生材料(例如酞菁颜料)分散至树脂粘合剂(例如聚碳酸酯)的有机半导体构成,通过曝光装置411的曝光产生一对正电荷和负电荷。电荷输送层由使空穴输送性材料(供电子性含氮化合物)分散至树脂粘合剂(例如聚碳酸酯树月旨)的材料构成,将在电荷产生层产生的正电荷输送到电荷输送层的表面。
[0057]控制部1I通过控制对使感光体鼓413旋转的驱动马达(省略图示)供给的驱动电流,使感光体鼓413以一定的圆周速度旋转。
[0058]带电装置414使具有光导电性的感光体鼓413的表面同样地带有负极性。曝光装置411例如由半导体激光构成,对感光体鼓413照射与各种颜色成分的图像对应的激光。在感光体鼓413的电荷产生层产生正电荷,并输送至电荷输送层的表面,从而感光体鼓413的表面电荷(负电荷)被中和。在感光体鼓413的表面,通过与周围的电位差形成各种颜色成分的静电潜像。
[0059]显影装置412是双组分显影方式的显影装置,通过在感光体鼓413的表面附着各种颜色成分的调色剂使静电潜像可视化来形成调色剂像。
[0060]鼓清洁装置415具有与感光体鼓413的表面滑动接触的鼓清洁刮板等,在一次转印后除去残存在感光体鼓413的表面的转印残余调色剂。
[0061 ]中间转印单元42具备中间转印带421、一次转印辊422、多个支承辊423、二次转印辊424以及皮带清洁装置426等。
[0062]中间转印带421由无接头状带构成,被多个支承辊423架设成环状。多个支承辊423中的至少一个由驱动辊构成,其它由从动辊构成。例如,配置于比K成分用的一次转印辊422靠皮带行进方向下游侧的辊423A是驱动辊。由此,容易使一次转印部中的皮带的行走速度保持在一定。通过驱动棍423A旋转,中间转印带421以一定速度向箭头A方向行进。
[0063]中间转印带421是具有导电性以及弹性的皮带,表面具有体积电阻率是8?ll[logΩ.cm]的高电阻层。中间转印带421通过来自控制部101的控制信号旋转驱动。此外,对于中间转印带421而言,只要是具有导电性以及弹性的材料,并不对材质、厚度以及硬度进行限定。
[0064]一次转印辊422与各种颜色成分的感光体鼓413对置,配置于中间转印带421的内周面侧。通过隔着中间转印带421,一次转印辊422压接于感光体鼓413,形成用于将调色剂像从感光体鼓413转印至中间转印带421的一次转印棍隙。
[0065]二次转印辊424以与配置于驱动辊423A的皮带行进方向下游侧的防弯压辊423B对置的方式,配置于中间转印带421的外周面侧。通过隔着中间转印带421,二次转印辊424压接于防弯压辊423B,形成用于将调色剂像从中间转印带421转印至标签卷纸P或者纸张S的二次转印辊隙。
[0066]在中间转印带421通过一次转印辊隙时,将感光体鼓413上的调色剂像依次重叠于中间转印带421进行一次转印。具体而言,通过对一次转印辊422施加一次转印偏压,并对中间转印带421的背面侧(与一次转印辊422抵接的一侧)赋予调色剂和相反极性的电荷,来将调色剂像静电地转印至中间转印带421。
[0067]之后,在标签卷纸P或者纸张S通过二次转印辊隙时,中间转印带421上的调色剂像被二次转印至标签卷纸P或者纸张S。具体而言,通过对二次转印辊424施加二次转印偏压,并对标签卷纸P或者纸张S的背面侧(与二次转印辊424抵接的一侧)赋予与调色剂相反极性的电荷,调色剂像被静电地转印至标签卷纸P或者纸张S。朝向定影部60输送转印有调色剂像的标签卷纸P或者纸张S。
[0068]皮带清洁装置426除去在二次转印后残留在中间转印带421的表面的转印残余调色剂。此外,也可以代替二次转印辊424,采用被包含二次转印辊的多个支承辊,将二次转印带架设成环状的结构(所谓的皮带式的二次转印单元)。
[0069]定影部60具备具有配置于标签卷纸P或者纸张S的定影面(形成有调色剂像的一面)侧的定影面侧部件的上侧定影部60A、具有配置于标签卷纸P或者纸张S的背面(与定影面相反的一面)侧的背面侧支承部件的下侧定影部60B等。通过将背面侧支承部件压接于定影面侧部件,形成夹持标签卷纸P或者纸张S并输送的定影辊隙。
[0070]定影部60通过定影辊隙对被二次转印调色剂像并被输送出的标签卷纸P或者纸张S进行加热、加压,来使调色剂像定影于标签卷纸P或者纸张S。定影部60作为单元配置于定影器F内。另外,也可以配置有通过对定影器F吹空气,使标签卷纸P或者纸张S从定影面侧部件或者背面侧支承部件分离的空气分离单元。
[0071]上侧定影部60A具有作为定影面侧部件的无接头状的定影带61、加热辊62以及定影辊63(带加热方式)。定影带61以规定的皮带张力(例如,40[N])架设于加热辊62和定影辊63ο
[0072]定影带61例如作为基体使用厚度80[μπι]的PI(聚酰亚胺),作为弹性层使用厚度250[μπι]的耐热性的硅橡胶(硬度JIS-A30。)覆盖基体的外周面,并且在表层(脱模层)进行厚度70[μπι]的作为耐热性树脂的PFA(全氟烷氧基)的涂层。定影带61的外径尺寸例如是100[mm]。定影带61与形成有调色剂像的标签卷纸P或者纸张S接触,将该调色剂像以定影温度(例如,160?200[°C])加热定影于标签卷纸P或者纸张S。在这里,所谓的定影温度是能够供给熔融标签卷纸P或者纸张S上的调色剂所需要的热量的温度,根据形成图像的标签卷纸P或者纸张S的纸的种类等而不同。
[0073]加热辊62内置加热源(卤素加热器),对定影带61加热。通过加热源对加热辊62加热,其结果,定影带61被加热。加热源的温度被控制部1I控制,使得定影带61的温度成为作为设定温度的180[°C]。加热辊62的外径尺寸例如是50[mm]。
[0074]定影辊63具有在例如由铝等构成的圆柱状的芯骨的外周面,依次层叠形成由硅橡胶等构成的弹性层(例如厚度:10[mm])和由PTFE等氟类树脂构成的表层(例如厚度:70[μm])的结构。定影棍63的外径尺寸例如是40[mm]。通过控制部101进行定影棍63的驱动控制(例如,旋转的开/关、圆周速度等)。控制部101使定影辊63向顺时针方向旋转。通过定影辊63旋转,定影带61以及加热辊62向顺时针方向从动旋转。
[0075]下侧定影部60B具有作为背面侧支承部件的加压辊64(辊加压方式)。加压辊64具有在例如由铁等构成的圆柱状的芯骨的外周面,依次层叠形成有由硅橡胶等构成的弹性层、和由PFA管构成的表层的结构。加压辊64的外径尺寸例如是40[mm]。加压辊64通过压接分离部(未图示)经由定影带61以规定的定影负载(例如,1000[N])压接于定影辊63。压接分离部具有公知的结构,使定影带61和加压辊64相互压接或者分离。这样,在定影带61与加压辊64之间,形成夹持标签卷纸P或者纸张S并输送的定影辊隙。通过控制部101进行加压辊64的驱动控制(例如,旋转的开/关、圆周速度等)以及压接分离部的驱动控制。控制部101使加压辊64向逆时针方向旋转。
[0076]纸张输送部50具备供纸部51、排纸部52、以及输送路径部53等。构成供纸部51的3个供纸托盘单元51a?51c按照预先设定的每个种类收纳基于基重、尺寸等识别出的纸张S(规格纸张、特殊纸张)ο输送路径部53具有包含对齐辊对53a的多个输送辊对。配设有对齐辊对53a的对齐辊部对纸张S或者标签卷纸P的倾斜以及偏移进行修正。
[0077]收纳于供纸托盘单元51a?51c的纸张S从最上部一张一张地送出,通过输送路径部53输送至图像形成部40 ο在图像形成部40中,将中间转印带421的调色剂像统一地二次转印至纸张S的一方的面,并在定影部60中实施定影工序。另外,从供纸装置I供给至图像形成装置2的标签卷纸P被输送路径部53输送至图像形成部40。而且,在图像形成部40中,将中间转印带421的调色剂像统一地二次转印至标签卷纸P的一方的面,并在定影部60中实施定影工序。形成有图像的标签卷纸P或者纸张S被具备输送辊对(排纸辊对)52a的排纸部52输送至卷绕装置3。
[0078]卷绕装置3是卷绕并收纳从图像形成装置2输送出的标签卷纸P的装置。在卷绕装置3的壳体内,例如,如图1所示,标签卷纸P卷绕于支承轴并保持辊状。因此,卷绕装置3将从图像形成装置2输送出的标签卷纸P经由多个输送辊对(例如,进给辊、排纸辊),以一定的速度卷绕于支承轴。卷绕装置3的卷绕动作被图像形成装置2所具备的控制部101控制。
[0079]像这样,从供纸装置I供给至图像形成装置2的标签卷纸P被输送路径部53输送至图像形成部40。而且,通过图像形成部40,将调色剂像统一地描绘到标签卷纸P的一方的面,之后,在定影部60中实施定影处理。另外,收纳于供纸部51的标签卷纸P被输送路径部53输送至图像形成部40。而且,通过图像形成部40,将调色剂像统一地转印至标签卷纸P的一方的面,之后,在定影部60中实施定影处理。
[0080]然而,标签卷纸P在通过图像形成装置2转印调色剂像时通过二次转印辊隙接受压力,在二次转印后的定影时通过定影辊隙接受压力,但存在通过这些压力从标签卷纸P的两端部挤出胶(粘合剂)的情况。在挤出胶的情况下,将其移转并附着于辊或皮带,从而有污染转印清洁部、二次转印辊、皮带,并因清洁等而引起异常磨损、图像不良的可能性。
[0081]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100中,如图3所示,具有加压部件80,其配置于标签卷纸P的纸张输送方向(图中的箭头B方向)的比图像形成部40靠上游侧,从与纸张输送方向正交的纸张宽度方向上的标签卷纸P的中央部侧朝向端部侧的方向上移动并对标签卷纸P的端部加压来压出胶。标签卷纸P的端部的胶的除去范围是未进入图像形成区域内的程度,例如是5mm。如图4所示,加压部件80向使标签卷纸P的胶除去范围Pl与纸张输送方向成锐角的方向(以下,仅称为“倾斜”)移动并且加压,从标签卷纸P的胶除去范围Pl的外侧端Plb压出胶。加压部件80的移动速度与纸张输送速度等速。此外,图4示有标签卷纸P的一半,但对于剩余的一半,也对胶除去范围Pl进行加压部件80的胶的压出。
[0082]图5是表示加压部件80的外观的立体图。另外,图6是表示端部加压部110的结构的图。端部加压部110除了加压部件80以外,还具备对加压部件80进行加压的加压辅助部件81、支承加压部件80和加压辅助部件81的支承部件82、以及使加压部件80相对于标签卷纸P移动的驱动部83。此外,图6中也示有标签卷纸P的剖面。标签卷纸P成为基体材料PL、胶PG以及剥离板PB的3层构造,胶PG位于基体材料PL与剥离板PB之间。
[0083]如图5所示,加压部件80使用不锈钢等金属材料形成L字的板状。如图6所示,加压部件80的角部80a以触碰标签卷纸P的方式被支承部件82支承。加压辅助部件81是对加压部件80施加压力的部件,例如层叠多个压电元件(省略图示)而构成。对该压电元件的各压电元件施加电压从而能够进行多个阶段的压力调整。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加压部件80的角部80a触碰标签卷纸P的位置设为尖峰位置,以该尖峰位置处的压力约为ΙΟΝ/m的方式,调整对加压部件80施加的压力。另外,如图8所示,对加压部件80施加压力的时机设定在开始胶PG的压出的开始位置和结束胶PG的压出的纸端部的2处。在该情况下,所谓的开始胶PG的压出的位置是标签卷纸P的胶除去范围Pl的中央侧端Pla的位置,所谓的结束胶PG的压出的位置是标签卷纸P的胶除去范围Pl的外侧端Plb的位置。此外,除了压电元件以外也能够使用电磁铁。
[0084]在图6中,支承部件82具备剖面大致形成为“3”字型的支承部82a、以及连结支承部82a和驱动部83的连结部82b。支承部82a与加压辅助部件81—起支承加压部件80。在该情况下,以加压部件80的方向成为相对于纸张输送方向倾斜的方向的方式进行支承。驱动部83使加压部件80在标签卷纸P的胶除去范围Pl的中央侧端Pla与外侧端Plb之间往复运动。驱动部83由未图示的马达、以及将该马达的旋转运动转换为直线运动的凸轮机构等构成,并被控制部101控制。
[0085]图7是表示标签卷纸P的胶除去范围Pl中的胶PG的压出的情况的图。如图7(a)所示,在标签卷纸P的胶除去范围Pl的中央侧端Pla的位置(开始位置)暂时对加压部件80施加压力。加压部件80被加压,从而该角部80a到达标签卷纸P的胶PG层,在该位置胶PG层被断开。在胶PG层被断开后,如图7(b)所示,加压部件80开始从标签卷纸P的胶除去范围Pl的中央侧端Pl朝向外侧端Plb移动。随着加压部件80的移动,断开的胶PG被搬运到标签卷纸P的胶除去范围Pl的外侧端Plb。而且,若加压部件80到达标签卷纸P的胶除去范围Pl的外侧端Plb,则在该位置暂时加压。若对加压部件80施加压力,则从标签卷纸P的胶除去范围Pl的外侧端Plb切断断开的胶PG的最后尾。之后,如图7(c)所示,加压部件80开始从标签卷纸P的胶除去范围Pl的外侧端Plb朝向中央侧端Pla移动。在输送标签卷纸P期间反复进行以上的动作。
[0086]根据本实施方式,具有加压部件80,其配置于标签卷纸P的纸张输送方向的比图像形成部40靠上游侧,在从与纸张输送方向正交的纸张宽度方向的标签卷纸P的中央部侧朝向端部侧的方向上移动并对标签卷纸P的端部加压来压出胶,通过加压部件80相对于纸张输送方向倾斜地移动并且对标签卷纸P的胶除去范围Pl加压,所以能够充分地压出标签卷纸P的胶除去范围Pl所包含的胶PG。因此,即使在二次转印时、定影时对标签卷纸P加压也不会渗出胶,而不会污染转印清洁部、二次转印辊、皮带,因清洁等而引起异常磨损、图像不良的产生。
[0087]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标签卷纸P的两端部分别设置了一个加压部件80,但并不对加压部件80的个数进行限定,也可以设置多个。图9是表示设置四个加压部件80例子的图。各加压部件80朝向相对于纸张输送方向倾斜的方向配置。设置多个加压部件80从而能够增加每单位时间的胶PG的压出量。
[0088]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加压部件80向相对于纸张输送方向倾斜的方向移动,但如图10所示,也可以使加压部件80向相对于标签卷纸P的输送方向成直角方向移动。其中,若标签卷纸P处于输送停止状态则即使那样也可以,但由于是通常输送,所以优选使其相对于标签卷纸P的输送方向倾斜地移动。
[0089]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加压部件80设为板状,但也可以为棒状。在该情况下,优选形状为L字形。
[0090]另外,上述实施方式只是从标签卷纸P的胶除去范围Pl压出胶PG并没有直至除去,但也可以除去压出的胶PG。图11是表示设置了除去从标签卷纸P的胶除去范围Pl压出的胶PG的刮刀90的例子的图。刮刀90与加压部件80相比配置于纸张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利用刮刀90除去被加压部件80压出,附着于标签卷纸P的胶除去范围Pl的外侧端Plb的胶PG。此外,图11所示的输送辊53b是输送路径部53所包含的输送辊。
[0091 ]接下来,对加压部件80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0092][变形例I]
[0093]图12是表示加压部件80的变形例I的图。该图所示的变形例I的加压部件92是以规定间距将多个螺旋齿92b安装于圆柱棒92a的外周面的部件。
[0094]图13是表示加压部件92的标签卷纸P的胶除去范围PI中的胶PG的压出的情况的图。如该图所示,加压部件92对标签卷纸P的胶除去范围Pl进行加压并且旋转。加压部件92的各螺旋齿92b以规定的压力触碰标签卷纸P的胶除去范围Pl,从而到达标签卷纸P的胶PG层,胶PG层被断开。而且,被断开的各胶PG被压出到标签卷纸P的胶除去范围Pl的外侧端Plb。通过驱动部83(参考图2或者图6)进行加压部件92的旋转。另外,加压部件92的旋转方向是将标签卷纸P的胶除去范围Pl的胶PG向外侧端Plb压出的方向。像这样,被各螺旋齿92b断开的胶PG因各螺旋齿92b的加压和旋转,向标签卷纸P的胶除去范围Pl的外侧端Plb压出。
[0095]此外,图14是表示由各螺旋齿92b进行的对标签卷纸P的加压位置的图。以螺旋齿92b的齿间的间距Pt对标签卷纸P施加压力。
[0096]另外,图15是表示增加螺旋齿92b的数量缩小齿间的间距Pt的例子的图。缩小齿间间距Pt,从而进一步除去胶PG。
[0097]另外,也可以利用上述的刮刀90除去从标签卷纸压出的胶PG。
[0098][变形例2]
[0099]图16是表示加压部件80的变形例2的图。该图所示的变形例2的加压部件93是以规定间距将多个齿轮状圆盘93b安装于圆柱棒93a的外周面的部件。齿轮状圆盘93b呈将外周为三角形的锯齿状的齿以规定间距形成在圆周方向的圆盘形状。将齿轮状圆盘93b的齿作成三角形的锯齿状,从而能够提高尖峰压力,并能够提高对标签卷纸P的胶除去范围Pl的外侧端Plb的压出力。
[0100]图17是表示由加压部件93进行的标签卷纸P的胶除去范围Pl中的胶PG的压出的情况的图。如该图所示,加压部件93对标签卷纸P的胶除去范围Pl进行加压并且旋转。加压部件93的齿轮状圆盘93b的各齿以规定的压力触碰标签卷纸P的胶除去范围Pl,从而齿轮状圆盘93b的各齿的前端部分到达标签卷纸P的胶PG层,胶PG层被断开。而且,只有被断开的各胶PG中,标签卷纸P的胶除去范围Pl的外侧端Plb的胶PGl被向外压出,剩余的各胶PG被基体材料PL包围。即、由于基体材料PL与剥离板PB粘合,所以处于它们之间的胶PG被它们包围。通过驱动部83(参考图2或者图6)进行加压部件93的旋转。
[0101]像这样,被加压部件93的齿轮状圆盘93b的各齿断开的胶PG因齿轮状圆盘93b的加压和旋转,只有标签卷纸P的胶除去范围Pl的外侧端Plb的胶PGl被向外压出,剩余的各胶PG被基体材料PL和剥离板PB包围。被基体材料PL和剥离板PB包围的胶PG即使在二次转印时、定影时对标签卷纸P加压,胶也几乎不会渗出,污染转印清洁部、二次转印辊、皮带,并因清洁等引起异常磨损、图像不良的产生的可能性较小。
[0102]此外,也可以将变形例2的加压部件93的齿轮状圆盘93b以与变形例I相同的方式配置成螺旋状。图18是表示将齿轮状圆盘93b配置成螺旋状的加压部件93的图。在将齿轮状圆盘93b配置成螺旋状的情况下,由于需要扩大邻接的齿轮状圆盘93b间的间距,所以与图16中所示的例子相比,齿轮状圆盘93b的个数减少。
[0103]此外,上述实施方式只不过是表示实施任何一个本发明时的具体化的一个例子,并不是通过这些来限定性地解释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即、本发明能够不脱离其主旨、或者其主要的特征脱离,以各种方式来实施。
[0104]最后,对确认本实施方式的有效性的实验的结果进行说明。
[0105]在实验中,使用以下所示的共用条件的电子照片工艺对使标签卷纸P走纸的情况下的“图像等级推移”和“胶的除去量推移”进行了比较。
[0106]在这里,表示有关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加压部件80、加压部件92及加压部件93、以及专利文献I记载的现有技术(按压辊)的实验结果。
[0107]实验条件
[0108]环境:25Γ、50%
[0109]加压位置:靠标签卷纸P的端部5mm位置
[0110]加压辊隙宽度:10mm
[0111]工艺速度:150mm/sec
[0112]画质:标签卷纸每隔100m
[0113]胶的除去量:标签卷纸每隔100m
[0114]图19是表示图像等级的推移的图。在该图中,横轴是打印距离(m),纵轴条纹等级。条纹等级是数值越大越好,为从O以0.5增量增加到5的值。折线Cl是利用加压部件80的图像等级的推移,折线C2是利用加压部件92的图像等级的推移,折线C3是利用加压部件93的图像等级的推移,折线C4是现有技术的图像等级的推移。在将条纹等级的目标值设为3以上的情况下,现有技术也有因朝向转印清洁部的胶的移转而画质恶化的情况,等级不能够保持3以上,但加压部件80、加压部件92以及加压部件93全部达到目标值。
[0115]图20是表示胶的除去量的推移的图。在该图中,横轴是打印距离(m),纵轴是胶的除去量(g)。折线ClO是利用加压部件80的胶的除去量的推移,折线Cll是利用加压部件92的胶的除去量的推移,折线C12是利用加压部件93的胶的除去量的推移,折线C13是现有技术的胶的除去量的推移。从标签卷纸P的胶除去范围Pl的外侧端Plb压出的胶PG的除去方法(例如,使用刮刀90的方法)使用相同方式,每隔100m确认与打印距离相应的胶PG的除去的量。在现有技术中,从初期开始除去量较少且未完全除去的胶PG转移至转印清洁部等,并产生了图像不良。在现有技术中,在打印距离到达400m时产生了图像不良,但在加压部件80、加压部件92以及加压部件93中,全部能够稳定地除去且不产生画质不良。加压部件93的除去量比加压部件80以及加压部件92低,但由于能够抑制从标签卷纸P的胶除去范围Pl的中央侧端Pla的胶PG的渗出,所以不会产生图像不良。
【主权项】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图像形成部,其在具有胶成分的纸张上形成调色剂像;和 端部加压部,其设置于上述图像形成部的纸张输送方向上游侧,在从与上述纸张输送方向正交的纸张宽度方向的上述纸张的中央部侧朝向端部侧的方向上移动并对上述纸张的端部加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端部加压部具有板状的部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端部加压部使上述板状的部件与上述纸张输送速度等速移动并对上述纸张的端部加压。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端部加压部具有螺旋状的部件。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端部加压部具有形成有凸状的突起的部件。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端部加压部将上述部件配置成螺旋状。7.一种图像形成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 供纸装置,其供给包含胶成分的标签卷纸; 图像形成装置,其是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以及 卷绕装置,其对通过上述图像形成装置形成了图像的上述标签卷纸进行卷绕。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端部加压部具有板状的部件。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形成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端部加压部使上述板状的部件与上述纸张输送速度等速移动并对上述纸张的端部加压。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端部加压部具有螺旋状的部件。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端部加压部具有形成有凸状的突起的部件。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形成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端部加压部将上述部件配置成螺旋状。
【文档编号】G03G15/00GK105938305SQ201610121043
【公开日】2016年9月14日
【申请日】2016年3月3日
【发明人】古田达也, 川崎智广, 樱井翔太, 石川哲也, 川井夏子
【申请人】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