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弦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03247发布日期:2019-10-08 20:44阅读:2390来源:国知局
一种三弦琴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乐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三弦琴。



背景技术:

三弦又称“弦子”,中国传统弹拨乐器,其他少数民族也有类似三弦的乐器。三弦的琴杆很长,琴腔通常为方形,两面蒙皮,一共有三根琴弦,侧抱于怀演奏。三弦的音色粗犷、豪放,即可以独奏,也可以用于合奏或伴奏,普遍用于民族器乐、戏曲音乐和说唱音乐。

目前,市场上具有一款公告号为CN 206741911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三弦琴胡琴,在演奏的时候需要通过琴托抵触在演奏者的腿部部分,从而保持琴的位置,防止琴从演奏者身上滑落,但是该琴托为U字形并且固定的连接在琴筒上,从而加大了三弦胡琴整体的体积,放置、携带等增加了不便捷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三弦琴,旨在解决放置、携带不便捷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三弦琴,包括弦轴、琴头、琴杆、琴腔以及琴弦,所述琴腔上设置有连接体,所述连接体的中部凸出于所述连接体设置有支撑部,端部铰接有支撑体,所述支撑体可旋转至抵触于所述琴腔,或抵触于所述支撑部,当所述支撑体抵触于所述支撑部时,所述支撑体与所述连接体之间具有设定角度。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设定角度为45-60°。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琴腔为圆弧形,所述支撑体的形状与所述琴腔的形状相配合。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体由铁质材料制成,所述琴腔上凸出于所述琴腔设置有用于对所述支撑体进行定位的磁性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在进行演奏的时候,转动支撑体并使得支撑体抵触到支撑部上,这样支撑体与连接体之间就具有一定的角度,同时支撑体与琴腔的表面之间也具有一定夹角,所以在演奏时,可以通过将演奏者的腿部卡到支撑体和琴腔外壁之间的方式,而固定住琴腔的位置,从而可以稳定的进行演奏,演奏完成后转动支撑体使得支撑体靠近或贴合到琴腔的外壁上,如此就能够减小支撑体伸出于琴腔外部的长度,使得琴腔便于收容、放置和携带,便捷性更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三弦琴放置、携带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三弦琴演奏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中:1、弦轴;2、琴头;3、琴杆;4、琴腔;5、琴弦;6、连接体;7、支撑部;8、支撑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三弦琴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根据下面说明和权利要求书,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代表相同或相似的部件。

一种三弦琴,如图1至图3所示,包括弦轴1、琴头2、琴杆3、琴腔4以及琴弦5,所述琴腔4上设置有连接体6,所述连接体6的中部凸出于所述连接体6设置有支撑部7,端部铰接有支撑体8,所述支撑体8可旋转至抵触于所述琴腔4,或抵触于所述支撑部7,当所述支撑体8抵触于所述支撑部7时,所述支撑体8与所述连接体6之间具有设定角度。

所述设定角度为45-60°,其中本实施例优选为45°,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其他的角度。

所述琴腔4为圆弧形,所述支撑体8的形状与所述琴腔4的形状相配合。所述支撑体8由铁质材料制成,所述琴腔4上凸出于所述琴腔4设置有用于对所述支撑体8进行定位的磁性体。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三弦琴,在进行演奏的时候,转动支撑体8并使得支撑体8抵触到支撑部7上,这样支撑体8与连接体6之间就具有一定的角度,同时支撑体8与琴腔4的表面之间也具有一定夹角,所以在演奏时,可以通过将演奏者的腿部卡到支撑体8和琴腔4外壁之间的方式,而固定住琴腔4的位置,从而可以稳定的进行演奏,演奏完成后转动支撑体8使得支撑体8靠近或贴合到琴腔4的外壁上,如此就能够减小支撑体8伸出于琴腔4外部的长度,使得琴腔4便于收容、放置和携带,便捷性更高。

支撑体8与连接体6铰接的一端为平面结构,另一端为与琴腔4外壁相配合的圆弧形结构,演奏时支撑体8平面结构的一端与连接体6之间为45°,即支撑体8与琴腔4表面之间的钝角为135°,便于演奏者将腿放入到支撑体8与琴腔4外壁之间;而且由于支撑体8远离连接体6的端部是圆弧形的,因此抵触到演奏者的腿部的时候,可以加大与演奏者腿部之间的总接触面积,同时减小了支撑体8与腿部之间产生的压强大小,演奏舒适度更高。

演奏完成之后支撑体8转动到贴合到磁性体上,磁性体通过磁性吸力可以保持住支撑体8位置的稳定性,在转移或放置的过程中可以防止支撑体8与琴腔4外壁之间分离;不仅如此,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磁性体的大小和位置,从而在演奏时演奏者的腿部可以夹持于支撑体8与磁性体之间,可以进一步的提高琴腔4位置的稳定性;或者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磁性体嵌入到琴腔4内部,并使得磁性体表面与琴腔4表面共面(平面或曲面都可以),如此当支撑体8贴合到琴腔4上后可以减小支撑体8位于琴腔4外部的体积,较好的防止外部作用到支撑体8上。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上述描述仅是对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任何限定,本实用新型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上述揭示内容做的任何变更、修饰,均属于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