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光装置、电光装置和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89096阅读:22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导光装置、电光装置和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导光装置、电光装置和电子设备。


图12是示意地表示作为先有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一例的液晶显示装置10的结构的概略剖面图。液晶显示装置10具有由合成树脂等构成的支撑体11、与该支撑体11接合而固定的导光板12、配置在导光板12的背后的反射片13、配置在导光板12的前面(图示上面)的框状的遮光片14和配置在遮光片14的前面侧的液晶显示板20。
液晶显示板20是利用密封部件23将由玻璃等构成的基板21和22相互粘贴,并将液晶24封入到密封部件23的内侧而成的。在基板21、22的外面粘贴着偏振片25和26。
液晶显示板20与挠性的配线基板15连接,在该挠性的配线基板15上的安装有LED(发光二极管)等光源16,同时,还安装有图中未示出的半导体芯片等各种电子部件,构成驱动液晶显示板20的驱动电路。
在上述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利用领域中,近年来,特别是在便携式电子设备(例如手机)中,有时在机器的薄型结构单元的表面侧配置第1液晶显示板面而在薄型结构单元的背面侧配置第2液晶显示板面。在这种情况下,分别将第1液晶显示装置和第2液晶显示装置安装到靠近上述薄型结构单元的表面的内部和靠近背面的内部。例如,采用在薄型结构单元的内部配置电路基板,将第1液晶显示装置安装到电路基板的表面,将第2液晶显示装置安装到电路基板的背面上。
另外,通过将2个液晶显示装置分别地组装到薄型结构单元内,内部的结构变得复杂,从而在制造上组装作业也变得困难。
因此,本实用新型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实现可以使光照射正反面,并且可以充分薄型化的导光装置。另外,提供一种可以应用于在正反面具有显示屏面的电子设备或其结构单元的电光装置,即,可以使其结构单元更薄型化的新的电光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导光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第1导光板、与上述第1导光板平面重叠地配置的第2导光板和配置在上述第1导光板与上述第2导光板之间的正反两面均具备光反射功能的光反射层。
按照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相互平面重叠地配置的第1导光板与第2导光板之间具有正反两面均具备光反射功能的光反射层,可以通过该光反射层反射由第1导光板和第2导光板的任一方引导的光,所以,可以比分别配置2个背照灯装置的情况更能达到薄型化,同时,由于对正反两侧的导光板可以共同使用一个光反射层,不必分别设置光反射层,从而可以使装置整体进一步薄型化。另外,由于可以仅使用一层光反射层,所以,可以降低部件成本和减少组装工序次数。这里,所谓光反射层,包含利用光反射、光散射、光折射等各种光学原理,结果能起到可以反射光的光学作用的所有的光反射层。
在本实用新型中,上述第1导光板、上述光反射层和上述第2导光板最好相互直接叠层。按照本实用新型,通过使第1导光板、光反射层和第2导光板不通过其他部件或粘接层(粘结层)等而直接叠层(或者,无间隙地紧密接触),可以进一步实现薄型化。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将包含上述第1导光板、上述第2导光板和上述光反射层的叠层体固定在共同的支撑体上。按照本实用新型,可以构成在正反两侧均具有显示屏的一体的电光装置(例如,液晶显示装置),同时,第1导光板和第2导光板均由共同的支撑体支撑而固定,所以,可以使装置整体进一步薄型化。这种情况下,包括第1导光板和第2导光板均固定在上述支撑体上的情况,仅第1导光板固定在支撑体上,而光反射层和第2导光板相对该第1导光板固定的情况和仅第2导光板固定在支撑体上,而光反射层和第1导光板相对该第2导光板固定的情况中的任一种。
在本实用新型中,上述光反射层优选与上述第1导光板和上述第2导光板中的至少一方粘接。按照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光反射层与一方的导光板粘接,导光装置仅增厚了用于光反射层与导光板的粘接的粘接层或粘结层的厚度,但可以很容易地进行粘接后的组装作业和定位作业。其中,在组装作业时,作为光反射层,希望使用正反面中的任一面预先具有粘接层的光反射层。
在本实用新型中,上述光反射层优选与上述第1导光板和上述第2导光板的两方接触。按照本实用新型,导光装置仅增厚了用于光反射层与第1和第2导光板的粘接的2个粘接层或粘结层的厚度,但可以借助光反射层使第1导光板和第2导光板相互粘着,所以,可以很容易地进行粘着后的组装作业和定位作业。
其次,本实用新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第1导光板、与上述第1导光板平面重叠地配置的第2导光板、配置在上述第1导光板与上述第2导光板之间的正反两面均具备光反射功能的光反射层、配置在与上述第1导光板的上述光反射层相反一侧的第1电光板(例如,第1液晶显示体)和配置在与上述第2导光板的上述光反射层相反一侧的第2电光板(例如,第2液晶显示体)。
按照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相互平面重叠地配置的第1导光板与第2导光板之间具有正反两面均具备光反射功能的光反射层,可以通过该光反射层反射由第1导光板或第2导光板的任一方引导的光,所以,可以对第1电光板或第2电光板进行照明。因此,可以与分别配置2个背照灯装置的情况相比更能实现薄型化的同时,由于对正反两侧的导光板可以共同使用一个光反射层,所以,分别设置光反射层变得没有必要,从而可以使装置整体进一步薄型化。另外,由于光反射层仅设1层即可,所以,可以降低部件成本,和减少组装工序道数。这里,所谓光反射层,包含利用光反射、光散射、光折射等各种光学原理,结果能起到可以反射光的光学作用的所有的光反射层。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上述第1导光板、上述光反射层和上述第2导光板相互直接叠层。按照本实用新型,第1导光板、光反射层和第2导光板不通过其他部件或粘接层(接结层)等而直接叠层(或者,无间隙地紧密接触),可以进一步实现薄型化。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包含上述第1导光板、上述第2导光板和上述光反射层的叠层体固定在共同的支撑体上。按照本实用新型,可以构成在正反两侧均具有显示屏的一体的电光装置的同时,因第1导光板和第2导光板被共同的支撑体支撑固定,所以,可以使装置整体进一步薄型化。这种情况下,包括第1导光板和第2导光板均固定在上述支撑体上的情况,仅第1导光板固定在支撑体上,而光反射层和第2导光板相对该第1导光板固定的情况和仅第2导光板固定在支撑体上,而光反射层和第1导光板相对该第2导光板固定的情况中的任一种。
在本实用新型中,上述光反射层优选与上述第1导光板和上述第2导光板中的至少一方粘接。按照本实用新型,通过光反射层与一方的导光板粘接,导光装置仅增厚了用于光反射层与导光板的粘接的粘接层或接触层的厚度,从而可以很容易地进行粘接后的组装作业和定位作业。其中,在组装作业时,作为光反射层,希望使用正反面中的任一面预先具有粘接层的光反射层。
在本实用新型中,上述光反射层优选与上述第1导光板和上述第2导光板的双方粘接。按照本实用新型,虽然导光装置增厚了用于光反射层与第1和第2导光板的粘接的2个粘接层或接结层的厚度,由于可以借助光反射层使第1导光板和第2导光板相互粘接,所以,可以很容易地进行粘接后的组装作业和定位作业。
另外,在上述各发明中,第1电光板(第1液晶显示体)和第2电光板(第2液晶显示体)可以都相对上述支撑体固定,或者,也可以相对上述第1导光板或第2导光板直接或间接地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具有向上述第1导光板内发出光的第1光源和向上述第2导光板内发出光的第2光源,上述第1光源和上述第2光源配置在相互平面不重叠的位置。按照本实用新型,通过使第1光源和第2光源配置在相互平面不重叠的位置,可以避免发生因光源妨碍装置的薄型化的情况。在此,在第1导光板和第2导光板中的至少一方具有方形的平面形状时,优选第1光源和第2光源相互与上述角形的不同的边相邻地配置。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液晶显示装置,第1电光组件与第2电光组件背靠背地配置。即,如果第1电光组件的显示屏面配置在表面侧的话,第2电光组件的显示屏面就配置在背面侧。
更具体而言,本实用新型的电光装置的特征在于其厚度在沿指定方向上逐渐减小地构成的第1电光组件与其厚度在沿与上述给定方向相反的方向上逐渐减小地构成的第2电光组件背靠背地配置。
按照本实用新型,第1电光组件与第2电光组件以其厚度的减小方向相互不同地配置,所以,可以构成薄的在正反两侧均具有显示屏面的电光装置。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液晶显示装置具有第1电光板、配置在上述第1电光板的背后的第1导光板、配置在上述第1导光板的背后的第2导光板和配置在上述第2导光板的背后的第2电光板。并且,利用第1电光板和第2电光板可以构成在正反两侧均具有显示屏面的结构部分。
更具体而言,本实用新型的电光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第1电光板、配置在上述第1电光板的背后的其厚度在沿给定方向上逐渐减小地构成的第1导光板、配置在上述第1导光板的背后的其厚度在沿与上述给定方向相反的方向上逐渐减小地构成的第2导光板和配置在上述第2导光板的背后的第2电光板。
按照本实用新型,由于通过配置在第1电光板的背后的第1导光板具有沿给定方向上逐渐减小的厚度,配置在第1导光板的背后的第2导光板具有沿与指定方向相反的方向上逐渐减小的厚度,使得第1导光板和第2导光板在厚度变化的方向相互不同地重叠,所以,可以使装置整体的厚度比以往更薄成为可能。另外,由于2个导光板均构成为厚度在某一方向逐渐减小(例如构成楔形),所以,在导光板的与电光板相反侧的面上可以有效地反射光,可以有效地向电光板照射光,于是,可以抑制电消耗量和光源尺寸并得到明亮的显示。
另外,在这种情况下,第1导光板和第2导光板相互至少部分地平面重叠即可,没有必要构成平面相互一致的形状,相互以其形状一致的状态重叠。
在本实用新型中,上述第1导光板优选构成为向上述第1电光板发出光,上述第2导光板构成为向上述第2电光板发出光。按照本实用新型,可以由第1导光板和第2导光板向配置在两侧的第1电光板和第2电光板照射光。不过,也可以构成为从第2导光板发出的光不仅照明第2电光板,也照明第1电光板,或者,从第1导光板发出的光不仅照明第1电光板,也照明第2电光板。
这里,优选在第1导光板与第2导光板之间配置使导入第1导光板内部的光指向第1电光板同时,使导入第2导光板内部的光指向第2电光板的光散射单元、光扩散单元或光反射单元。这些光散射单元、光扩散单元或光反射单元使导入第1导光板内部的光指向第1电光板的部分和使导入第2导光板内部的光指向第2电光板的部分可以分别以物理的独立体构成,但是,从容易制造同时可以实现更薄型化的角度考虑,希望双方由共同(单一)的光学作用层(片、层、板状材料等)构成。这时,可以进一步减少部件的件数,所以,也可以降低产品本身的成本和部件的管理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具有配置在上述第1导光板的一侧的将光入射到上述第1导光板内的第1光源和配置在上述第2导光板的与上述一侧不同的另一侧的将光入射到上述第2导光板内的第2光源。按照本实用新型,通过第1光源配置在第1导光板的一侧,而第2光源配置在第2导光板的另一侧,第1光源和第2光源为平面不重叠地配置,所以,可以防止因光源的厚度限制电光装置的薄型化。
这里,从提高光的传播效率考虑,希望第1光源配置在第1导光板最厚的部分的侧面,同样,希望第2光源配置在第2导光板最厚的部分的侧面。
另外,第1光源和第2光源优选相互配置在相反侧,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在第1导光板和第2导光板为矩形时,第1光源与第1导光板和第2导光板的某一边相邻地配置时,第2光源就可以与其余的3边中的任意一边相邻地配置。
在本实用新型中,上述第1导光板和上述第2导光板优选直接或通过光学作用层相互接触。按照本实用新型,第1导光板与第2导光板直接接触或通过光学作用层相互接触,可以使装置进一步实现薄型化。这里,所谓光学作用层,是指光散射层、光扩散层、光反射层等的对光起某种光学的作用的功能的层。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具有同时将上述第1导光板和上述第2导光板接合保持的支撑框体。按照本实用新型,通过使第1导光板和第2导光板与共同的支撑框体接合保持,可以限制两个导光板的相互的位置关系,同时可以紧凑地收容两个导光板。此外,通过使共同的支撑框体的内面具有反射功能,可以从配置第1和第2导光板的光源的端面以外的其他端面部出射的光再次返回到导光板,所以,可以提高光的利用效率。
其次,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设备的特征在于具有上述任一项所述的电光装置和控制该电光装置的控制单元。
按照本实用新型,可以使在正反两侧均具有显示屏面的结构单元实现薄型化。另外,容易使表面侧的电光组件与背面侧的电光组件实现一体化,所以,组装作业容易,上述结构单元的内部构成也可以简化。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照明装置,是具有第1导光板、配置在上述第1导光板的背后的第2导光板、与上述第1导光板的端面相对配置的第1光源和与上述第2导光板的端面相对配置的第2光源的照明装置。并且,第1导光板在与第2导光板的相反侧具有出光面,第2导光板在与第1导光板的相反侧具有出光面。由此,形成了可分别照明第1导光板和第2导光板的正反两侧的构成。特别优选的是,在第1导光板与第2导光板之间配置光学薄片(光反射层、光散射层、光扩散层等)。更具体而言,本实用新型的照明装置包含其厚度在沿给定方向上逐渐减小地构成的第1导光板和配置在上述第1导光板的背后的其厚度在沿与上述指定方向相反的方向上逐渐减小地构成的第2导光板。
图2是实施例1的导光板、反射片和支撑框体的分解图。
图3是表示将实施例1的导光板安装到支撑框体上的状态的剖面图(a)和(b)。
图4是表示实施例1的变形例的概略剖面图(a)和(b)。
图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导光装置和电光装置的实施例2的导光装置部分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示意地表示实施例2的全体结构的概略纵剖面图。
图7是表示实施例2的反射片的结构例的剖面图(a)和(b)。
图8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导光装置和液晶显示装置的实施例3的整体结构的概略剖面图。
图9是表示实施例3的反射片的结构例的剖面图(a)和(b)。
图10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设备的实施例的控制系统的结构的概略结构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设备的实施例的概略立体图(a)和(b)。
图12是示意地表示现有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整体结构的概略剖面图。符号说明100 液晶显示装置
110 液晶显示板(第1电光板)120 背照灯121 光源(第1光源)122 导光板(第1导光板)122d-122f接合沟槽123 反射片130 液晶显示板(第2电光板)140 背照灯141 光源(第2光源)142 导光板(第2导光板)142d-142f接合沟槽150 支撑框体151-156 接合突起部400 液晶显示装置401 支撑体401a 外框部401a1-401a4 突起部401b 内框部401b1-401b4 突起部402、402A、402B 反射片410 液晶显示板(第1电光板)420 背照灯421 光源(第1光源)422 导光板(第1导光板)422a 光源收容孔422b-422e凹部422d1第1倾斜面422d2第2倾斜面430 液晶显示板(第2电光板)
440 背照灯441 光源(第2光源)442 导光板(第2导光板)442a 光入射面442b-442e凹部442d1第1倾斜面442d2第2倾斜面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导光装置、电光装置和具有电光装置的电子设备的实施例。
实施例1
图1(a)是作为本实施例的电光装置的一例表示液晶显示装置的概略结构的概略纵剖面图,
图1(b)是表示导光板的平面配置的底面图。
液晶显示装置100具有液晶显示板(第1液晶显示板)110、用于照明液晶显示板110的背照灯120、将与液晶显示板110的相反侧作为观测侧而与液晶显示板110背靠背地配置的液晶显示板(第2液晶显示板)130和用于照明该液晶显示板130的背照灯140。
在本实施例中,液晶显示板110和背照灯120构成第1电光组件(第1液晶显示组件),液晶显示板130和背照灯140构成第2电光组件(第2液晶显示组件)。
液晶显示板110、130是分别用密封部件将由玻璃等构成的2块基板相互粘贴并将液晶封入到密封部件的内侧而构成。在2块基板相互对向的内面上形成电极图形,使液晶的取向状态根据施加到夹着上述液晶对向配置的电极间的电压而改变地构成。从这些液晶显示板的电极图形引出图中未示出的配线图形,该配线图形上直接安装构成液晶驱动电路等的半导体芯片,或者借助挠性的配线基板等配线部件从外部输入信号。
在背照灯120上,设置有由LED(发光二极管)等构成的光源(第1光源)121、由丙烯酸树脂等构成的导光板(第1导光板)122和粘贴在导光板122的背面上的反射片123。另外,在背照灯140上,设置有由LED(发光二极管)等构成的光源(第2光源)141和由丙烯酸树脂等构成的导光板(第2导光板)142。这里,在背照灯140中,也共同使用上述反射片123。
图2是表示导光板122及142、反射片123和后面所述的支撑框体的剖面结构的分解侧面图。如图2所示,导光板122具有从图示左端向右端厚度逐渐减小的楔形形状,在最厚的图示左端设置有作为光入射面的端面122a,在反射片123侧设置背面122b,在与反射片123相反侧设置有前面122c。背面122b和前面122c以给定的角度相互倾斜。在导光板122的侧面(图示的侧面和图中未示出的相反侧的侧面)上,在其较厚侧设置有向前面122c开口地形成的接合沟槽122d和向背面122b开口地形成的接合沟槽122e,另外,在其较薄侧,设置有向前面122c开口地形成的V字状的接合沟槽122f。
另外,导光板142具有从图示右端向左端厚度逐渐减小的楔形形状,在最厚的图示右端设置有作为光入射面的端面142a,在反射片123侧设置有背面142b,在与反射片123相反侧设置有前面142c。背面142b和前面142c以给定的角度相互倾斜。在导光板142的侧面(图示的侧面和图中未示出的相反侧的侧面)上,在其较厚侧设置了有向前面142c开口地形成的接合沟槽142d和向背面142b开口地形成的接合沟槽142e,另外,在其较薄侧,设置有向前面142c开口地形成的V字状的接合沟槽142f。
在上述导光板122和142的背面122b和142b上,优选形成有用于将分别导入内部的光散射或扩散的微细的凹凸图形(粗面图形)。
作为反射片123,可以使用包含铝箔等反射层的片、白色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合成树脂片和将折射率不同的透明层(薄膜)交替地叠层而成的多层树脂片等。
在上述实施例中,与导光板122的端面122a对向地相邻配置1个或多个光源121,与导光板142的端面142a对向地相邻配置1个或多个光源141。光源121及141可以安装在后面所述的支撑框体上,或者安装到装配在液晶显示板110及130上的图中未示出的挠性的配线基板等上。
在本实施例中,从光源121发出的光从端面122a入射到导光板122的内部,通过导光板122的内部的背面122b和覆盖其上的反射片123的反射等,从前面122c基本上均匀地发出,对液晶显示板110进行照明。同样,从光源141发出的光从端面142a入射到导光板142的内部,通过导光板142内部的背面142b和覆盖其上的反射片123的反射等,从前面142c基本上均匀地发出,对液晶显示板130进行照明。
支撑框体150用于决定液晶显示板110及130和导光板122及142的相互位置,可以用一体成形的合成树脂等构成。在支撑框体150上,在相互对向的一对内侧面上没有接合突起部151~156,使上述导光板122及142接合保持。
图3(a)和(b)是表示将上述导光板122、142和反射片123组装到本实施例的支撑框体150上的状态的概略剖面图(表示在与图2所示的支撑框体的剖面正交的面切断的剖面的图)。通过从图示上方压入导光板122,使支撑框体150的接合突起部151、152与导光板122的接合沟槽122d、122e接合,另外,支撑框体150的合突起部153与导光板122的接合沟槽122f接合。这样,导光板122就保持在支撑框体150上。另外,同样,通过将导光板142从图示下方压入支撑框体150,使支撑框体150的接合突起部154、155与导光板142的接合沟槽142d、142e接合,另外,支撑框体150的接合突起部156与导光板142的接合沟槽142f接合。这样,导光板142就保持在支撑框体150上。这里,将导光板122、142和反射片123组装到支撑框体150上的顺序不限于上述顺序,可以任意变更,例如,也可以按导光板142、反射片123、导光板122的顺序组装到支撑框体150上。
通过使上述支撑框体150的内面具有反射功能(例如,在内面上形成反射层或使支撑框体材料的折射率小于导光板的折射率),可以反射从导光板(特别是光入射面以外的端面)泄漏的光,从而使其再次入射到导光板内,所以,可以提高光的利用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如上所述,将2个液晶显示组件相互背靠背地配置,各个液晶显示组件整体上形成楔形,该楔形相互不同地配置,所以,可以实现具有2个液晶显示组件的装置整体的薄型化。
特别是,在本实施例中,液晶显示组件内的导光板122、142分别形成为楔形,所以,可以提高导光板的导光效率,从而可以使各个液晶显示板110、130的显示明亮。
另外,2个液晶显示组件内的光源121和光源141配置在从导光板122、142看相互不同的一侧,所以,光源121与光源141不平面重叠,从而可以防止由于光源的厚度而妨碍液晶显示装置的薄型化的情况。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在导光板122与142之间配置有单一的反射片123,该反射片123作为背照灯120和140的光反射单元的功能起作用,所以,不必每个导光板都设置光反射单元,从而可以使装置进一步薄型化,同时可以减少装置的组装工序数。
变形例.
图4(a)和(b)是示意地表示上述实施例的变形例的结构图。图4(a)所示的液晶显示装置200具有与上述实施例基本上相同的液晶显示板210、光源221、导光板222、反射片223、液晶显示板230、光源241和导光板242。但是,在该液晶显示装置200中,导光板222和导光板242相互相对于对方侧部分地平面位置错开配置以具有平面露出的区域。这样,虽然平面尺寸增大,但可使液晶显示装置200整体的厚度比上述实施例的情况进一步降低。
图4(b)所示的液晶显示装置300具有与上述实施例基本上相同的液晶显示板310、光源321、导光板322、反射片323、液晶显示板330、光源341和导光板342。但是,在该液晶显示装置300中,导光板342配置成完全包含在导光板322的平面区域的内部。这样,便可降低液晶显示装置300整体的平面尺寸。
实施例2.
下面,参照图6说明具有与上述实施例1基本上相同的结构,但具有更具体的结构的实施例2。图6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导光装置和电光装置的概略结构的概略纵剖面图。液晶显示装置400具有液晶显示板(第1电光板)410、用于照明液晶显示板410的背照灯420、将与液晶显示板410的相反侧作为观测侧而与液晶显示板410背靠背地配置的液晶显示板(第2电光板)430和用于照明该液晶显示板430的背照灯440。
液晶显示板410、430是分别用密封部件413、433将由玻璃等构成的2块基板411及412、431及432相互粘贴,并将液晶414、434封入到密封部件413、433的内侧而成的。在2块基板411及412、431及432的相互对向的内面上形成电极图形,液晶414、434的取向状态根据施加在夹着上述液晶414、434对向配置的电极间的电压而改变。另外,从这些液晶显示板410、430的电极图形引出图中未示出的配线图形,借助挠性的配线基板等配线部件404、406从外部向该配线图形输入信号。另外,构成液晶驱动电路等的半导体芯片也可以直接装配到液晶显示板410、430上。
在本实施例中,液晶显示板410和背照灯420构成第1液晶显示组件(第1电光组件),液晶显示板430和背照灯440构成第2液晶显示组件(第2电光组件)。
在本实施例中,都是以液晶显示组件为例进行说明的,但是,对于有机场致发光等自发光型装置,不需要背照灯(照明装置),所以,可以分别仅用发光板构成上述第1电光组件和第2电光组件,并将它们背靠背地相互重叠即可。这里,优选在发光屏之间配置光反射层,从而使该光反射层在正反侧的发光板中成为共同的光反射层。
在背照灯420中,设置有由LED(发光二极管)等构成的光源(第1光源)121和由丙烯酸树脂等构成的导光板(第1导光板)422。另外,在背照灯440中,设置有由LED(发光二极管)等构成的光源(第2光源)441和由丙烯酸树脂等构成的导光板(第2导光板)442。这里,形成在背照灯420和背照灯440的任一方中,配置在导光板422与导光板342之间的反射片(光反射层)402起作用,反射从光源421、441发出的并在导光板422、442内传播的光,使导光板422内的光指向液晶显示板410,使导光板442内的光指向液晶显示板430的构成。
支撑体401通过使用合成树脂等材料的一体成形等而形成。该支撑体401与导光板422和导光板442接合并保持。这里,将由支撑体401、反射片402、导光板422和导光板442构成的导光装置的更详细的结构示于图5。
如图5所示,支撑体401整体构成框状,具有略呈矩形的外框部401a和从外框部401a向内侧延伸的内框部401b。在外框部401a的一对对向的内面上,分别形成矩形的突起部401a1及401a2、指向斜下方的具有一对倾斜接合面的倒三角形的突起部401a3和指向斜上方的具有倾斜接合面的突起部401a4。另外,在内框部401b的一对对向的内面上,分别形成矩形的突起部401b1及401b2、指向斜上方的具有一对倾斜接合面的突起部401b3和指向斜下方的具有倾斜接合面的突起部401b4。
在导光板422上,在一端部设置了上下贯通的光源收容孔442a。另外,在导光板422的一对侧端,分别设置有矩形的凹部422b及422c、具有指向斜上方的第1倾斜面422d-1和第2倾斜面422d-2的倒三角形的凹部422d和具有指向斜下方的倾斜面的切口状的凹部422e。这里,凹部422b、422c、422d、422e向导光板422的侧方开口的同时,向导光板422的厚度方向的前或后(图示的上方或下方)开口。另外,第1倾斜面422d-1成为朝向与形成上述光源收容孔422a的一端部相反侧的另一端部的倾斜面,而第2倾斜面422d-2成为朝向形成上述光源收容孔422a的一端部的倾斜面。此外,凹部422d内的第1倾斜面422d-1和第2倾斜面422d-2是朝向导光板422的表面侧(图示的上面侧)的倾斜面,而凹部422e内的倾斜面是朝向导光板422的背面侧(图示的下侧)的倾斜面。
另外,在导光板442上,设置有作为一端面的光入射面442a的同时,在其一对侧端上分别设置有矩形的凹部442b及442c、具有指向斜下方的第1倾斜面442d-1和第2倾斜面442d-2的三角形的凹部442d和具有指向斜上方的倾斜面的切口状的凹部442e。这里,凹部442b、442c、442d、442e向导光板442的侧方开口的同时,向导光板442的厚度方向的前或后(图示的上方或下方)开口。另外,第1倾斜面442d-1成为朝向与形成上述光入射面442a的一端部相反侧的另一端部的倾斜面,而第2倾斜面442d-2成为朝向形成上述光入射面442a的一端部的倾斜面。此外,凹部442d内的第1倾斜面442d-1和第2倾斜面442d-2是朝向导光板442的表面侧(图示的上面侧)的倾斜面,而凹部442e内的倾斜面是朝向导光板442的背面侧(图示的下侧)的倾斜面。
反射片402被构成为其正反两面都可以反射光,例如可以使用铝等金属层和将金属层与透明层叠层等而成的反射性材料构成,特别是,如图7(a)所示的那样,通过使用将折射率不同的透光层402Aa和402Ab交替地叠层而成的众所周知的多层反射膜402A,可以得到高的反射率,另外,如图7(b)所示,通过使用由聚碳酸酯树脂等构成的白色(散射)薄膜402B,可以以低成本得到均匀的白色光。
在将反射片402设置在上述支撑体401的内框部401b上的状态下,通过将导光板422从图示的上方压入,使上述凹部422b、422c、422d、422e与突起部401a1、401a2接合,可以将导光板422支撑固定到支撑体401上。另外,通过将导光板442相对于支撑体401从图示下方压入,使上述凹部442b、442c、442d、442e与突起部401b1、401b2、401b3、401b4接合,可以将导光板442支撑固定到支撑体401上。这样,反射片402就以由导光板422和442夹在中间的状态被保持。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导光板具有厚度从图5的左端向右端逐渐减小的楔形形状,在最厚的图示左端设置有光源收容孔422a的同时,导光板442具有厚度从图示右端向左端逐渐减小的楔形形状,在最厚的右端设置了光入射面442a,所以,导光板422和导光板442通过向它们的厚度变化方向看以相互不同的姿势相互平面重叠,可以进一步减小液晶显示装置400的整体的厚度。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光源421安装在与液晶显示板410连接的配线部件404上,该光源421配置在导光板422的光源收容孔422a内。由此从光源421发出的光入射到导光板422内,在导光板422内传播的同时,由反射片402反射后,向液晶显示板410照射。这样,便可从图示的上方看到在液晶显示板410上形成的图像。另外,光源441安装在与液晶显示板430连接的配线部件406上,该光源441与导光板442的光入射面442a对向地配置。这样,从光源441发出的光入射到导光板442内,在导光板442内传播的同时,由反射片402反射后,向液晶显示板430照射。这样,便可从图示的下方看到在液晶显示板430上形成的图像。
通过使上述支撑体401的内面具有反射功能(例如,在内面上形成反射层或使支撑体的材料的折射率小于导光板的折射率),可以反射从导光板(特别是从光入射面以外的端面)泄漏的光并使之再次入射到导光板内,所以,可以提高光的利用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利用上述导光板422及442与支撑体401的固定结构,可以形成薄的导光板422及442的同时,如上述那样,2个液晶显示组件相互背靠背地配置,各个液晶显示组件整体上形成为楔形,该楔形相互颠倒地配置,所以,可以实现具有2个液晶显示组件的装置整体的薄型化。
特别是,在本实施例中,液晶显示组件内的导光板422、442分别形成为楔形,可以提高导光板的导光效率,从而可以使各个液晶显示板410、430的显示明亮。
另外,2个液晶显示组件内的光源421和光源441配置在从导光板422、442看相互不同侧,所以,光源421和光源441平面不重叠,由此,可以防止因光源的厚度而妨碍液晶显示装置的薄型化。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在导光板422与442之间配置了单一的反射片402,该反射片402起看背照灯120和140的光反射单元的功能,所以,不必每个导光板都设置光反射单元,从而可以使装置进一步薄型化,同时可以减少装置的组装工序数。
实施例3.
下面,参照图8和图9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导光装置和液晶显示装置。在本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500中,具有与上述实施例2基本上相同的支撑体501、反射片502、液晶显示板510(基板511及512、密封部件513、液晶514、偏振片515及516)、背照灯520(光源521、导光板522)、液晶显示板530(基板531及532、密封部件533、液晶534、偏振片535及536)和背照灯540(光源541、导光板542),所以,对于相同的部分省略其说明。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不同的第1点,如图8所示,导光板522、542分别构成为平行平板状(平板形状),不是如实施例2那样形成为楔形。在本实施例中,由于不是如实施例2那样楔形的2个导光板相互颠倒地重叠,所以,不能得到由此实现的薄型化的效果,但是,导光板522、542借助单一的反射片502而叠层,此外,由共同的支撑体501所支撑,所以,可以比分别设置2个液晶显示装置的现有的结构实现薄型化。
另外,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不同的第2点,如图9所示,在与实施例2相同的反射片502A、502B的至少一面上形成粘接层502A s、502B s,该反射片502A、502B由粘接层502A s、502B s粘接到导光板522上。这时,装置仅略增厚了粘接层502A s、502B s的厚度,但是,例如在将导光板522与支撑体501接合之前,通过将反射片502预先粘贴到导光板522上,可以非常容易地进行液晶显示装置500的组装作业和定位作业。具体而言,由于反射片502预先粘贴到导光板522上,所以,将导光板522与支撑体501接合时,反射片502不会发生位置偏离,另外,不必通过别的途径将反射片502固定到支撑体501上。
另外,如图9中虚线所示的那样,通过在反射片502A、502B的正反两面分别形成粘接层502A s、502B s,可以将反射片502与另一方的导光板542粘接到一起。因此,即使不像上述实施例2那样将导光板522和542都分别与支撑体501接合固定,仅将导光板522和542中的某一方与支撑体501接合固定,也可以将另一方的导光板间接地支撑固定。因此,可以更容易地进行组装作业。
实施例4.
下面,参照
图10和
图11说明具有上述液晶显示装置100的电子设备的实施例。本实施例的电子设备如
图10所示,具有控制上述液晶显示板110的控制单元1100、和控制上述液晶显示板130的控制单元1300。控制单元1100和1300利用由设置在电子设备内的微型计算机等构成的中央控制部1000进行控制。
液晶显示板110和130与由装配在基板上的或者通过配线部件与基板连接的半导体IC等构成的驱动电路110D及130D连接,这些驱动电路110D及130D与上述控制单元1100及1300连接。控制单元1100及1300具有显示信息输出源1110及1310、显示处理电路1120及1320、电源电路1130及1330和定时信号发生器1140及1340。
显示信息输出源1110及1310具有由ROM或RAM等构成的存储器、由磁记录盘或光记录盘等构成的存储单元和统调输出数字图像信号的统调电路,根据由定时信号发生器1140及1340生成的各种时钟信号,将显示信息以指定格式的图像信号等形式供给显示信息处理电路1120将1320。
显示信息处理电路1120将1320具有串—并变换电路、放大/反相电路、旋转电路、伽马修正电路和箝位电路等众所周知的各种电路,进行输入的显示信息的处理,并将该通向信息与时钟信号CLK一起供给驱动电路。驱动电路110D将130D包含扫描线驱动电路、数据线驱动电路和检查电路。另外,电源电路1130及1330向上述各结构要素分别供给指定的电压。
上述中央控制部1000向控制单元1100及1300的显示信息输出源1110及1310适当地输出亮灯/熄灯指令及显示信息的原数据等,并向显示信息输出源1110及1310输出与此对应的显示信息,通过控制单元1100及1300和驱动电路110D及130D使液晶显示板110及130显示适当的显示通向。另外,中央控制部1000对上述光源121及141进行亮灯及熄灯等的控制。
图11表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设备的一个实施例的手机2000。该手机2000具有设置了各种操作按钮并内置了送话器的本体部2001和内置了具备显示屏面及天线的扬声器的显示部2002,本体部2001和显示部2002配置成可以自由地相互折叠。在显示部2002内,内置了上述液晶显示装置100,在其内面上形成可以观看的上述液晶显示板110的显示屏面,另外,在其外面上形成可以观看的上述液晶显示板130的显示屏面。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构成为如
图11(a)所示的那样通过从本体部2001打开显示部2002,根据上述中央控制部1000的指令,液晶显示板110点亮,显示指定的图像,另外,如
图11(b)所示的那样通过将显示部2002折叠到本体部2001上,液晶显示板110熄灭,而代之以液晶显示板130点亮,显示指定的图像。
在本实施例中,如上所述,液晶显示装置100实现了薄型化,所以,可以使显示部2002薄型化,同时也可以使其内部结构简单,从而可以很容易地进行组装作业。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电光装置和电子设备不限于上述图示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更。例如,在上述各实施例中,作为电光板,使用的是液晶显示板,但是,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电光板,也可以使用有机场致发光屏、等离子体显示屏等各种电光板。另外,作为上述导光体,也可以使用场致发光屏。
如上所述,按照本实用新型,可以使可在正反两面导光的导光装置、在正反两侧具有显示屏面的电光装置和具有该电光装置的电子设备实现薄型化。
权利要求1.一种导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第1导光板,与上述第1导光板平面重叠地配置的第2导光板和配置在上述第1导光板与上述第2导光板之间的正反两面均具备光反射功能的光反射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导光板、上述光反射层和上述第2导光板相互直接叠层。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导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含有上述第1导光板、上述第2导光板和上述光反射层的叠层体固定在共同的支撑体上。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导光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光反射层与上述第1导光板和上述第2导光板中的至少一方粘结在一起。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导光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光反射层与上述第1导光板和上述第2导光板的两者粘结在一起。
6.一种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第1导光板,与上述第1导光板平面重叠地配置的第2导光板,配置在上述第1导光板与上述第2导光板之间的正反两面均具备光反射功能的光反射层,配置在与上述第1导光板的上述光反射层的相反一侧的第1电光板和配置在与上述第2导光板的上述光反射层的相反一侧的第2电光板。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导光板、上述光反射层和上述第2导光板相互直接叠层。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上述第1导光板、上述第2导光板和上述光反射层的叠层体固定在共同的支撑体上。
9.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光反射层与上述第1导光板和上述第2导光板中的至少一方粘结在一起。
10.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光反射层与上述第1导光板和上述第2导光板的两者粘结在一起。
11.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向上述第1导光板内发出光的第1光源和向上述第2导光板内发出光的第2光源,上述第1光源和上述第2光源被配置于平面上互不重叠的位置上。
12.一种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厚度在沿给定方向上逐渐减小地构成的第1电光组件和其厚度在沿与上述给定方向相反的方向上逐渐减小而构成的第2电光组件,夹着正反两面均具备光反射功能的光反射层地被背靠背地配置。
13.一种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第1电光板,配置在上述第1电光板的背后的、其厚度在沿给定方向上逐渐减小地构成的第1导光板,配置在上述第1导光板的背后的、其厚度在沿与上述给定方向相反的方向上逐渐减小地构成的第2导光板,配置在上述第1导光板与上述第2导光板之间的正反两面均具备光反射功能的光反射层和配置在上述第2导光板的背后的第2电光板。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导光板构成为向上述第1电光板发出光,上述第2导光板构成为向上述第2电光板发出光。
15.如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配置在上述第1导光板的一侧的使光入射到上述第1导光板内的第1光源和配置在上述第2导光板的与上述一侧不同的另一侧的使光入射到上述第2导光板内的第2光源。
16.如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导光板与上述第2导光板直接或借助光学作用层相互接触。
17.如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将上述第1导光板和上述第2导光板一起接合并保持的支撑框体。
18.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6~17的任一项所述的电光装置和控制该电光装置的控制单元。
专利摘要一种可以应用于正反两面均具有显示屏面的结构单元的导光装置和电光装置,提供可以使该结构单元更薄型化的结构。导光板122具有其厚度左端向右端逐渐减小的楔形形状,导光板142具有其厚度右端向左端逐渐减小的楔形形状。导光板122和导光板142配置成其楔形状相互不同,所以,可以降低液晶显示装置100的整体的厚度。
文档编号F21Y101/02GK2590031SQ0224778
公开日2003年12月3日 申请日期2002年9月6日 优先权日2001年9月6日
发明者幸美 片平 申请人: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