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源单元和具有该光源单元的发光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71473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光源单元和具有该光源单元的发光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观察X光照片的观片箱和观看照片底片用的查片灯盒等发光装置的光源单元和具有该光源单元的发光装置。
背景技术
观片箱是从X光照片背后照射光、以便清楚观察X光照片用的设备,例如有特开昭55-164878号公报记载的设备(下文称为已有技术)。该观片箱内置多根荧光灯,前面具有半透明的透光板。
这种已有技术配备多根荧光灯,各荧光灯分别装在观片箱主体中设置的荧光灯插座上。因此,安装时或更换荧光灯时,要逐一装拆荧光灯,操作费事。
而且,由于能够逐一完成荧光灯更换,往往未一次统换全部荧光灯,例如有时仅换未点亮的荧光灯。因此,容易造成新旧荧光灯混用的状态,并且新荧光灯与旧荧光灯亮度不同,成为产生发光不均匀的原因。
产生发光不均匀时,作为发光装置的发光质量降低,尤其在观片箱的情况下,将妨碍对X光照片的正确读片。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即使有多个光源也能一起安装或更换的一体化光源单元和具有该光源单元的发光装置。

发明内容
有关光源单元的本发明,其光源单元安装在发光装置中使用,其特征在于,纵向两端具有电极的多个线状光源在对线状光源纵向垂直的方向隔开规定间隔并排设置,在这样的状态下用连接件加以连接,同时相对于所述发光装置可整体装拆。
根据本发明,多个线状光源形成一体,因而多个线状光源能一起进行安装或更换。
而且,最好多个线状光源具有单一连接器,用于与所述发光装置为点亮该线状光源而配备的点亮装置的低压侧输出连接。由于多个线状光源具有低压侧输出用的单一连接器,便于与点亮装置连接。
又,最好所述连接件具有装在所述线状光源纵向一端部附近的第1连接片和装在所述线状光源纵向另一端部的第2连接片。若连接件仅装在线状光源纵向一端部附近,则连接体将线状光源保持为单端支持的状态,不稳定,但通过装在线状光源两端附近,能达到光源单元稳定。
有关发光装置的本发明,其发光装置具有装置主体、和设置在该装置主体的光源,其特征在于,作为所述光源,具有光源单元,该光源安装的所述连接体相对于所述装置主体可装拆。根据该发光装置,能以光源单元为单位一起更换多个线状光源。
从另一观点看的有关发光装置的本发明,其发光装置具有装置主体、设置在该装置主体的光源、和用于反射该光源的光的反射板,其特征在于,作为所述光源,具有光源单元,用所述装置主体和所述光源单元的连接件将所述发射板夹在中间加以保持。发射板因变黄等而需要更换时,根据本发光装置,从装置主体拆掉光源单元,就能简便地拆卸反射板。


图1是观片箱的俯视图;图2是观片箱的侧视图;图3是去除光源单元后的壳体内部的俯视图;图4是点亮装置的侧视图;图5是光源单元的立体图;图6(a)是冷阴极管的正视图,(b)是安装绝热材料的冷阴极管的正视图;图7(a)是连接件和冷阴极管的组装图,(b)所示是组装后的冷阴极管和连接件的立体图;图8所示是光源单元的第2连接片侧(低压侧)的放大图;图9是安装光源单元的壳体的俯视图(省略主布线26和电线46);图10是壳体内部的电气布线图;图11(a)是壳体底部、反射板和光源的剖面图,(b)所示是(a)的壳体底部与反射板之间电线通过状态的剖面图;图12是发光面组成体的后视图;图13是图12中A-A线剖视图;
图14是发光面组成体和壳体的组装图;图15是图1中B-B线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根据

本发明的较佳实施形态。这里,作为发光装置的一个例子,举出观察X光底片用的观片箱进行说明。该观片箱1是在装置主体2内具有多个光源单元3而构成。
如图1所示,装置主体2具有安装光源单元的壳体5和装在壳体5上的可装拆的发光面组成体6。如图2所示,该装置主体2安装了使装置主体2竖立用的支座7,使得光源面朝向侧面(图2中朝向左方)。
如图3所示,所述壳体5具有矩形的底面部8和从底面部8的边缘竖起的侧面部9a、9b、9c、9d,另外一个面(正面)开口,形成正面开口的箱体形状。图中,用符号9a、9b表示的侧面部为长边侧,用符号9c、9d表示的侧面部为短边侧。
所述发光面组成体6装在该壳体5上,覆盖该壳体5的正面开口(参考图1)。该发光面组成体6是在形成发光面的扩散板11的边缘安装框体12而构成。扩散板11使来自背后的光源3的光扩散,同时使该光透射,这样形成发光面。该扩散板11形成矩形,成为矩形的发光面。
扩散板11是白色透明的玻璃或合成树脂制的板。另一方面,框体12用金属制成,形成矩形框状,在扩散板11边缘增强扩散板11的强度。框体12用后文所述的螺钉53等安装到所述壳体5,也起扩散板11的安装体的作用。
所述框体12上设置X光照片固定件14,可使X光照片放在作为发光面的扩散板11上,并保持这样的状态。具体而言,是将X光照片插入X光照片固定件14与扩散板11之间,夹住X光照片,并能排列放置多张X光照片。
图3所示为壳体5的内部去除光源单元3时的状态。该壳体5的内部设置底部反射板16和光源点亮装置17a-1、17a-2、17b-1、17b-2。底部反射板15用于把从光源3照射到背后(壳体底面侧)的光反射到正面(扩散板侧),由多块白色板状(或片状)的分体16a、16b组成。图中,是把用柔性合成树脂制的片状体构成的2块矩形分体16a、16b合并成1个大的矩形反射板区,但分体的数量无特别限定。也可用1块大板状体构成反射板16。反射体16的总面积大致对应于扩散板11的大小。
反射板16(设置该反射板16的区域为反射板区)比壳体5的底部小一圈。即,反射板16的面积(分体16a与16b面积的和)小于壳体底面部8的面积,在底面部8的边缘部确保不配置反射板16的区域19a、19b、19c、19d。在壳体侧面部9a、9b、9c、9d的各内表面与反射板16的边缘之间分别确保非反射板配置区19a、19b、19c、19d,非反射板配置区19a、19b、19c、19d的总体形状为矩形框状。下文中,将成对的长边侧非反射板配置区19a、19b中的1区个(图3中为下侧)称为第1非反射板配置区19a,将成对的长边侧非反射板配置区19a、19b中的另1个区(图3中为上侧)称为第2非反射板配置区19b。
所述点亮装置17a-1、17a-2、17b-1、17b-2用于点亮光源单元3的冷阴极管(后文说明),在电路板21的1个面21a安装了构成点亮装置等的电气元器件(线圈、电容、电阻等)22,组成其主要部分,如图4所示。这些点亮装置为逆变器方式,用10kHz~60kHz左右的高频将光源3点亮。若用高频点亮荧光灯,则发光效率将提高。
点亮装置17a-1、17a-2、17b-1、17b-2与光源单元的数量(4个)对应,设置4个,配置在非反射板配置区19a、19b。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2个点亮装置(下文称为第1点亮装置)17a-1、17a-2配置在第1非反射板配置区19a,其他2个点亮装置(下文称为第2点亮装置)17b-1、17b-2配置在第2非反射板配置区19b。
各点亮装置17a-1、17a-2、17b-1、17b-2安装在壳体5上,相对于底面部8成竖立状,使板条状电路板21沿壳体侧面部9a(或9b)平行排列(参考图15)。电路板21用螺钉等固定在壳体5上形成的安装柱24上。
电路板21装有电气元器件22的面21a的反面21b隔开规定间隔与侧面部9a(或9b)对置。另外,这样安装电路板21,使得设置电气元器件22的面21a面对光源单元3。
点亮装置17上设置了作为该装置17的输出端的输出连接器25a、25b。输出端具有高压侧(“热”侧)和低压侧(“冷”侧),高压侧的连接器25a设置的数量(6个)与组成光源单元3的后文所述线状光源30的数量对应,低压侧的连接器25b仅设置1个。低压侧输出接地。所有连接器25a、25b设置在设置电气元器件22的面21a上,面对光源单元3配置。
所述非反射板配置区19a、19b、19c还配置主布线26,用于对各点亮装置17a-1、17a-2、17b-1、17b-2供电(参考图3)。该主布线26从壳体侧面部9b设置的电源开关27(参考图2)延伸到壳体5内部环绕配置。具体而言,其布线为从非反射板配置区19a通过非反射板配置区19c到非反射板配置区19b。该主布线26通过各点亮装置17a-1、17a-2、17b-1、17b-2与壳体侧面部9a、9b之间的空间,不妨碍连接光源单元3和点亮装置的后文所述电线46(参考图15)。另外,主布线26设置了为连接各点亮装置17a-1、17a-2、17b-1而进行分支的分支线28,并且各点亮装置互相并联。主布线26通过电源开关27与在装置主体2外部延伸的电源电缆连接(图中省略)。
本实施形态由于在非反射板配置区19a、19b、19c、19d配置点亮装置和主布线26,而反射板16上没有点亮装置和主布线26,因而若如图3所示,从壳体5拆卸发光面组成体6和光源单元3,在这样的状态下,则不会妨碍点亮装置和主布线26,能简便装拆反射板16,便于更换不好的反射板16。
图5所示为装在装置主体2(的壳体5)中的光源单元3。该光源单元3用连接件31将多个(6个)线状光源30连接成一体,能对壳体整体装拆多个线状光源30。
线状光源30是直管状荧光灯,具体而言,是冷阴极管。冷阴极管比一般用作荧光灯的热阴极管的寿命长。热阴极管的管径为20mm~40mm,其结构上难以将管径做细。反之,冷阴极管结构上能使管径做细。因此,能使光源单元3紧凑,进而能减小装置主体2的厚度。作为冷阴极管的管径,采用2mm~6mm左右为佳。
如图6(a)所示,冷阴极管30是在封入气体的管体33内部纵向两端具有电极34a、34b而构成。引线端35从这些电极34a、34b延伸到管体33外部。冷阴极管30的电极34a、34b附近为非有效发光区E2,根据其原理,即使在点亮时,也比冷阴极管30纵向中部的有效发光区E1暗。
如图6(b)所示,冷阴极管30设置绝热材料37,使其分别覆盖纵向的两端。该绝热材料37由硅橡胶做成,紧嵌在管体33上,大致覆盖电极34a、34b,进行保护,使得即使电极34a、34b发热而温度升高,也不对其他构件(尤其是连接件31)传热。组成绝热材料的硅橡胶为阻燃性,同时具有电绝缘性,因而对连接件31等还起到绝缘体的作用。
冷阴极管30通过绝热材料37保持在连接件31上,因而绝热材料37也起到这种保持用的保持体的作用。为此,硅橡胶37上形成凹漕38。
多个冷阴极管30在与冷阴极管纵向垂直的方向隔开规定间隔并排设置。在该状态下,由连接件31保持并连接各冷阴极管30纵向的两个端部。
连接件31由装在冷阴极管30纵向一端侧(的绝热材料37保持体)的第1连接片40和装在冷阴极管30纵向另一端侧(的绝热材料37保持体)的第2连接片41组成。利用将冷阴极管30纵向两端保持,使多个冷阴极管30的保持状态稳定。连接片40、41装在冷阴极管30的非有效发光区E2,因而即使安装连接片40、41,也不妨碍冷阴极管30发光。
各连接片40、41用金属制成,形成板条状,分别具有与冷阴极管30的根数对应的光源安装部43。在各连接片40、41纵向的两端和中部形成螺钉孔42b,以便用螺钉42a将连接片40、41装到壳体5上。反射板16和壳体5也形成螺钉42a用的螺钉孔42c(参考图3)。
光源安装部43在连接片40、41的纵向隔开规定间隔并排设置。如图7(a)所示,各光源安装部43具有一对立爪44、44,一个立爪44在其上部形成宽度窄的颈部44a,颈部44a的上部为止脱片44b。
如图7(b)所示,将立爪44插入保持体37上形成的凹漕38、38后,使一个立爪44的颈部44弯曲,利用止脱片44b防止保持体37滑脱,通过这样将冷阴极管30定位固定在各连接片40、41上。还可通过使颈部44a的弯曲复原,从连接片40、41拆卸冷阴极管30。即,可从连接件31分别拆卸各冷阴极管30。
各冷阴极管30的第1连接片40侧的各引线端35分别与电线46连接,各电线46的前端分别设置连接器47。这些连接器47与点亮装置17的高压侧输出连接器25a连接。因此,第1连接片40侧的电极34a为高压侧电极。
如图8所示,冷阴极管30的第2连接片41侧的端部(保持体37)设置板条状导电板48。该导电板48利用焊锡48a等与多个冷阴极管的第2连接片41侧的各引线端35固定,使第2连接片41侧的各引线端子35之间成为相互连接的状态。该导电板48连接一根电线49,该电线49的前端设置连接器50。连接器50与点亮装置17的低压侧输出连接器25b连接。因此,第2连接片40侧的电极34b为低压侧电极。对多个冷阴极管30设置单一的低压侧连接器50,因而布线简单,容易连接。
图9所示为图3的壳体5内设置多个(4个)光源单元3的状态。各光源单元3配置在与反射板16重叠的位置,反射板16位于光源单元3的背后。各光源单元3由螺钉42a分别装到壳体5上,可分别装拆。能以光源单元3为单位装拆线状光源30,因而能一起更换多个线状光源30。
这里,形成的各光源单元3的大小大致对应于一张X光照片的大小。另一方面,形成的扩散板(发光面)11的大小能排列多张X光照片,设置多个光源单元3,正可以与扩散板11的尺寸对应。由于光源单元3是将多个线状光源30在并排设置的状态下进行连接而成,因而总体形状为矩形平面状。
如上文所述,由于以光源单元为单位更换线状光源30,因而一个光源单元3内的线状光源30的亮度容易相同,在发光面11中一个光源单元3的发光范围能确保亮度大致均匀。又,一个光源单元3的发光范围是具有一定范围的平面状,因而能正确进行X光照片的读片。而且,由于一个光源单元3(的发光范围)的大小对应于X光照片的大小,因此即使如果光源单元3之间存在亮度差,则只要对准光源单元3的位置放置X光照片,也能在几乎没有亮度不均匀的状态下进行读片。
反射板16以图3所示的状态虽仅简单地装在壳体底部8上,但将光源单元3装在壳体5上后,就形成用连接件31(连接片40、41)和壳体底部8夹住反射板16的状态,将反射板16固定在壳体5上。因此,通过拧出螺钉42a,拆掉光源单元3,就能从壳体5拆卸反射板16。
各光源单元3在壳体5内沿与线状光源30纵向垂直的方向并排设置。通过设置4个光源单元3,配备共24根线状单元30。包括相邻光源单元3之间的线状光源30的间隔在内,相邻线状光源30之间的间隔全部相等。
各光源单元3这样排列,使得相对于相邻的光源单元3在纵向的朝向相反。即,图9中处于最左侧的光源单元3-1的第1连接片40配置在第1非反射板配置区19a侧(图9中的下侧),第2连接片41(和导电板48)配置在第2非反射板配置区19b侧(图9中的上侧)。因此,连接高压侧连接器47的冷阴极管电极43a处在第1非反射板配置区19a侧,连接低压侧连接器50的冷阴极管电极43b处在第2非反射板配置区19b侧。
然后,光源单元3-1右方相邻的光源单元3-2,其纵向的朝向与光源单元3-1相反,第1连接片40配置在第2非反射板配置区19b侧,第2连接片41(和导电板48)配置在第1非反射板配置区19a侧。因此,连接高压侧连接器47的冷阴极管电极43a处在第2非反射板配置区19b侧,连接低压侧连接器50的冷阴极管电极43b处在第1非反射板配置区19a侧。
进而,光源单元3-2右方相邻的光源单元3-3,其纵向的朝向与光源单元3-2相反,而与光源单元3-1相同。又,光源单元3-3右方相邻(图9中最右侧)的光源单元3-4,其纵向的朝向与光源单元3-3相反,而与光源单元3-2相同。
所述点亮装置17a-1、17a-2、17b-1、17b-2分别点亮各光源单元,连接成如图10所示,即第1点亮装置17a-1点亮光源单元3-1,第2点亮装置17b-1点亮光源单元3-2,第1点亮装置17a-2点亮光源单元3-3,第2点亮装置17b-2点亮光源单元3-4。
所述点亮装置17a-1、17a-2、17b-1、17b-2与光源单元3的设置方向对应配置,使其位于冷阴极管30的高压侧电极43a侧的非反射板配置区19a、19b。即,第1点亮装置17a-1、17a-2处在第1非反射板配置区19a,第2点亮装置17b-1、17b-2处在第2非反射板配置区19b。换言之,第1点亮装置17a-1、17a-2处在冷阴极管30纵向一端侧,第2点亮装置17b-1、17b-2处在冷阴极管30纵向另一端侧。
点亮装置虽然发热,但如上所述,通过将多个点亮装置分散配置在冷阴极管30纵向两侧的多个非反射板配置区19a、19b,从而使热发生源分散,能防止装置内温度升高。另外,冷阴极管因温度升高而亮度将降低,所以利用防止温度升高也能达到防止亮度降低的目的。由于是分散配置点亮装置,因而即使点亮装置纵向长度大于光源单元3的宽度,也能设置点亮装置。
各点亮装置17a-1、17a-2、17b-1、17b-2配置在该点亮装置点亮的光源单元的纵向延伸位置,使各点亮装置17a-1、17a-2、17b-1、17b-2与各点亮装置点亮的冷阴极管30的高压侧电极43a接近。由此,能缩短高压侧电线46的长度,即使电线46流过高频电流,漏电流也少,能减少功耗。点亮装置的高压侧输出连接器25a设置在竖立的电路板21的一个面21a的一侧,使其面向冷阴极管30(的电极43)侧,因而能缩短点亮装置连接器25a与冷阴极管高压侧电极43a之间的距离。
由于点亮装置配置在冷阴极管高压侧电极43a一侧,使点亮装置远离冷阴极管低压侧电极43b,但即使低压侧的电线49延长,也比高压侧电线46的漏电流少,能抑制整个装置的漏电流。即使低压侧的电线49延长,一个光源单元3中也仅有一根,因而布线简单。
为了尽可能缩短低压侧电线49的长度,要使电线49通过反射板16和壳体底部8之间。根据图中所示光源单元3和点亮装置的配置,则在电线49不通过反射板16和壳体底部8之间时,电线49需要在非反射板配置区19a、19b、19c、19d迂回,或者通过反射板的上方。然而,前者使电线49延长,尤其对光源单元3-2、3-3,电线49非常长。后者使反射板16上的电线49形成阴影,将降低发光质量。与此相反,若该电线在反射板16和壳体底部8之间通过,则能避免该问题。
如图11(a)所示,壳体底部8上的反射板16若不穿过电线49,则是平面;如图11(b)所示,电线49穿过的部分16-1,由于反射板16是柔性片状体,因而产生形变,成为向冷阴极管侧鼓出的状态。
这里,假设反射板16无形变时该板与冷阴极管30的距离为L1,反射板16形变时该板与冷阴极管30的距离为L2,则因反射板16形变,使L2小于L1。本实施形态中,反射板16即使因电线49而产生形变,片状体16的鼓出部16-1前端也位于冷阴极管30的背后(壳体底面部侧),使冷阴极管30离开反射板16,形成较大的距离L1,以确保反射板16与冷阴极管30之间的间隔L2。在反射板形变时若不确保间隔L2,则形成反射板16与冷阴极管30接触等,使发光质量降低,但确保间隔L2,则即使反射板16产生形变,也能防止发光质量降低。
为了确保较大的距离L1,可加大冷阴极管30纵向两端设置的绝热材料(保持体)37,或者加厚连接片40、41。
图12所示为发光面组成体6的后视图。发光面组成体6的框体12的背面侧(内侧)设置侧面反射体51a、51b、51c、51d。侧部反射板51a、51b、51c、51d在壳体5内安装发光面组成体6时,在壳体5内位于线状光源30的侧面,用来将直接从光源30不是面向扩散版11而是照射侧面的光向扩散板11侧反射。侧部反射板51a、51b、51c、51d用金属制成,其线状光源30侧的表面涂敷白色。
侧面反射体51a、51b、51c、51d设置在矩形框状框体12的全部4个边上,具有位于线状光源30纵向两侧的一对(长边)侧面反射体51a、51b和分别与各侧面反射体51a、51b的两端连接的一对(短边)侧面反射体51c、51d,侧面反射体51a、51b、51c、51d全部均为矩形框状(参考图13和图14)。
如图15所示,用螺钉53将侧面反射体51a、51b、51c、51d固定在框体12的背面侧。扩散板11也用该螺钉53固定在框体12上。
若将配备侧面反射体的发光面组成体6装到壳体5中,则侧面反射体51a、51b、51c、51d从框体12延伸到反射体16附近,在壳体5内部形成由扩散板11、反射板16和侧面反射体51a、51b、51c、51d包围的发光室55。光源单元3除纵向两端(连接片40、41附近)外,大部分(有效发光区E1)位于发光室55内。侧面反射体51a、51b、51c、51d的伸出方向前端56为浮动状态,不接触壳体底部8的反射板16,防止反射板16因侧面反射体而损伤,进而防止反射板16损伤造成发光质量降低。
侧面反射体51a、51b、51c、51d背后的空间57(壳体侧面部9a、9b、9c和9d、壳体底面部8(的非反射板配置区19a、19b、19c、19d)、框体12以及侧面反射体51a、51b、51c、51d围成的空间)内装有点亮装置17a-1、17a-2、17b-1和17b-2、光源单元3的连接件31、线状光源30的非有效发光区B2、布线46等,与发光室55隔开。尤其是线状光源30的非有效发光区E2不位于发光室55,从而发光室55内不产生发光不均匀,使发光质量提高。
发热的点亮装置17a-1、17a-2、17b-1、17b-2和线状光源30纵向两端的电极34a、34b位于用侧面反射体而与发光室55隔开的背后空间57,因而抑制发光室55的温度升高。而且,还利用壳体侧面部9a、9b、9c、9d形成的气孔60确保背后空间57本身冷却。另外即使外部空气从气孔60进入壳体内,也利用侧面反射体使外部空气难以进入发光室55,因而能防止温度急剧变化,可防止线状光源30的亮度漂移。
线状光源30要穿过发光室55和背后空间51之间的交界处,因而线状光源30的纵向两侧的侧面反射体51a、51b形成与线状光源30的数量相对应的形成线状光源30贯穿用的缺口58。
线状光源30虽跨越侧面反射体隔成的发光室55和背后空间57,但若拆掉发光面组成体6,则去除侧面反射体,整个光源单元3在壳体内露出,可拆卸光源单元3。点亮装置、连接器、布线类也露出,可连接连接器等。这样,本实施形态仅拆卸发光面组成体6就能进行装置内部的维护检修。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形态。
根据有关光源单元的本发明,多个线状光源形成一体,因而多个线状光源能一起进行安装或更换。
又,多个线状光源配备低压侧输出用的单一连接器时,便于与点亮装置连接。
而且,由第1连接片和第2连接片组成连接件时,光源单元稳定。
根据有关发光装置的本发明,能以光源单元为单位对多个线状光源一起进行更换等。
又,用装置主体和光源单元的连接件将反射板夹在中间进行保持时,通过从装置本体拆掉光源单元,就能简便地拆卸反射板。
组件符号说明1观片箱(发光装置)2装置主体3光源单元16反射板17a-1第1点亮装置17a-2第1点亮装置17b-1第2点亮装置17b-2第2点亮装置25a 高压侧输出的连接器25b 低压侧输出的连接器30 线状光源31 连接件34a 高压侧电极34b 低压侧电极40 第1连接片41 第2连接片
权利要求
1.一种光源单元,安装在发光装置中使用,其特征在于,纵向两端具有电极的多个线状光源在对线状光源纵向垂直的方向隔开规定间隔并排设置,在这样的状态下用连接件加以连接,同时相对于所述发光装置可整体装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单元,其特征在于,多个线状光源具有单一连接器,用于与所述发光装置为点亮该线状光源而配备的点亮装置的低压侧输出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具有装在所述线状光源纵向一端部附近的第1连接片和装在所述线状光源纵向另一端部的第2连接片。
4.一种发光装置,具有装置主体和设置在该装置主体的光源,其特征在于,作为所述光源,具有光源单元,所述光源单元的纵向两端具有电极的多个线状光源在对线状光源纵向垂直的方向隔开规定间隔并排设置,在这样的状态下用连接件加以连接,同时相对于所述发光装置可整体地装拆。该光源单元安装的所述连接件相对于所述发光装置可装拆
5.一种发光装置,具有装置主体、设置在该装置主体的光源和用于反射该光源的光的反射板,其特征在于,作为所述光源,具有光源单元,所述光源单元的纵向两端具有电极的多个线状光源在对线状光源纵向垂直的方向隔开规定间隔并排设置,在这样的状态下用连接件加以连接,同时相对于所述发光装置可整体装拆;用所述装置主体和所述光源单元的连接件将所述反射板夹在中间加以保持。
全文摘要
提供即使有多个光源也能一起进行安装或更换的形成一体的光源单元。作为装在发光装置(1)使用的光源单元(3),其纵向两端具有电极(34a、34b)的多个线状光源(30)在对该线状光源(30)纵向垂直的方向隔开规定的间隔并排设置,在这样的状态下用连接件(31)进行连接,同时相对于所述发光装置(1)可整体装拆。
文档编号F21S2/00GK1480762SQ03145248
公开日2004年3月10日 申请日期2003年6月27日 优先权日2002年7月2日
发明者羽生笃史, 山本雅俊, 伊都刚, 俊 申请人: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