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光源以及具有该面光源的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66579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面光源以及具有该面光源的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面光源以及一种具有这种面光源的显示装置,更具体地讲,涉及一种能简化制造过程并改善光学特征的面光源,以及一种具有这种面光源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例如液晶显示(LCD)装置等的平板显示装置将从信息处理单元接收的电数据转换成图像。
由于液晶分子被施加到这些液晶分子的电场而重排,所以LCD装置的液晶具有电学特征,由于光透射率按照液晶分子的排列被改变,所以LCD装置的液晶具有光学特征。
LCD装置包括LCD面板和背光组件。LCD面板控制液晶分子的排列。背光组件为LCD面板提供光。背光组件包括用来产生光的光源。光源的实例包括点光源,例如发光二极管;线光源,例如冷阴极荧光体灯管(CCFL);面光源。
传统的面光源为LCD面板提供具有均匀亮度的光。传统的面光源包括放电气体,例如汞。面光源将由放电气体产生的不可见光,例如紫外线,转换成可见光。
传统的面光源放出有毒气体,例如汞,从而造成汞污染。此外,当使用汞时,面光源的光学特征根据环境温度而变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无汞的面光源以及包括这种面光源的显示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面光源包括本体、电极、透明电极、电子发射构件、导电网格构件、荧光层和支撑部分。本体包括第一本体部分和与第一本体部分隔开的第二本体部分。电极设置在第一本体部分上。透明电极设置在第二本体部分上。电子发射构件设置在电极上用来向透明电极发射电子。导电网格构件设置在电极和透明电极之间,用来加速从电子发射构件发射的电子。荧光层设置在透明电极上用来将电子转换成可见光。支撑部分与本体一体地形成用来支撑第一本体部分和第二本体部分。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面光源包括本体、电子发射构件、导电网格构件、荧光层和支撑部分。本体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和密封构件,其中,电极形成在第一基板上,透明电极形成在第二基板上,密封构件介于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用来密封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第二基板的透明电极面对第一基板的电极。电子发射构件设置在电极上用来向透明电极发射电子。荧光层设置在透明电极上用来将电子转换成可见光。支撑部分与本体一体地形成用来支撑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面光源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电极、透明电极、电子发射构件、导电网格构件和荧光层。第二基板设置在第一基板的上方。第二基板包括光发射部分,所述光发射部分具有至少一个脊和与脊相邻的槽。电极设置在第一基板的上方并对应于光发射部分。电极具有的曲率与光发射部分内表面的曲率基本相等。透明电极形成在第二基板的内表面上并对应于电极。电子发射构件设置在电极上用来发射电子。导电网格构件具有的曲率与电子发射构件的曲率基本相等,用来加速从电子发射构件发射的电子。荧光层设置在透明电极的上表面上用来将电子转换成可见光。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显示装置包括容纳容器、面光源和显示面板。面光源容纳在容纳容器内。面光源包括本体,具有相互对应的第一面和第二面;电极,设置在第一面上;透明电极,设置在第二面上;电子发射构件,设置在电极上用来向透明电极发射电子;荧光层,设置在透明电极上用来将电子转换成可见光;支撑部分,与本体一体地形成用来支撑第一面和第二面。显示面板容纳在容纳容器内以利用可见光来显示图像。


通过结合附图进行以下描述,可更详细地理解本公开的优选实施例,附图中图1是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面光源的局部剖面透视图;图2是表示图1中的面光源内部的平面图;
图3是沿图1中的I-I′线截取的横截面图;图4是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面光源的横截面图;图5是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面光源的横截面图;图6是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面光源的横截面图;图7是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面光源的局部剖面透视图;图8是沿图7中的II-II′线截取的横截面图;图9是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面光源的横截面图;图10是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面光源的横截面图;图11是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面光源的横截面图;图12是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面光源的横截面图;图13是图12中的“A”部分的放大图;图14是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横截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将参照附图在下文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然而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实施,并且不应该被解释为局限于于此阐述的实施例。
图1是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面光源的局部剖面透视图。图2是表示图1中的面光源内部的平面图。图3是沿图1中的I-I′线截取的横截面图。
参照图1至图3,面光源800包括本体100、电极200、透明电极300、电子发射构件400、导电网格构件500、荧光层600和支撑部分700。
参照图3,本体100具有内部空间。本体100例如呈长方体形状。本体100包括透明材料,例如玻璃。本体100包括第一本体部分110、第二本体部分120和第三本体部分130。
第一本体部分110和第二本体部分120例如呈板状。另一种方案是,第一本体部分110和第二本体部分120例如呈长方体的板状。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第一本体部分110和第二本体部分120具有基本相同的形状和基本相同的面积。第三本体部分130一体地连接到第一本体部分110和第二本体部分120以限定本体100中的内部空间。第三本体部分130、第一本体部分110和第二本体部分120可以形成为完整的单元。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第一本体部分110、第二本体部分120和第三本体部分130彼此一体地形成。另一种方案是,第一本体部分110和第三本体部分130可彼此一体地形成,而第二本体部分120可连接至第三本体部分130。另一种方案是,第二本体部分120和第三本体部分130可彼此一体地形成,而第一本体部分110可连接至第三本体部分130。
电极200设置在第一本体部分110的第一面112上。电极200例如包括金属。金属的实例可包括铝(Al)、银(Ag)和铜(Cu)。电极200例如呈板状。如平面图所示,电极200可呈矩形形状。电极200可通过粘着构件附着于第一面112。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面光源800包括以矩阵形状排列在第一面112上的多个电极200。另一种方案是,面光源800可包括在第一面112上的一个电极200。当单个电极200形成在第一面112上时,第一面112的面积和电极200的面积基本相等。可将负直流参考电压施加到电极200上。
透明电极300形成在第二本体部分120的第二面122上。透明电极300例如包括如氧化铟锡(ITO)、氧化铟锌(IZO)和无定形氧化铟锡(a-ITO)等材料。
可将正直流电压施加到透明电极300上。施加到透明电极300的直流电压在约5kV到约10kV的范围内。可由施加到透明电极300的直流电压来控制从电子发射构件400发射的电子的速度和方向。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面光源800包括以矩阵形状排列在每个电极200上的电子发射构件400。每个电子发射构件400例如呈柱状,并且基本平行于电极200设置。电子发射构件400例如包括碳纳米管(CNT)。
导电网格构件500向透明电极300发射来自电子发射构件400的电子。导电网格构件500设置在第一本体部分110和第二本体部分120之间。
导电网格构件500包括框架510和导线520。框架510沿着本体100的第三本体部分130形成。因此,如平面图所示,框架510可呈矩形框架状。导线520以点阵形状附着于框架510。当导电网格构件500包括导线520时,电极200的面积增加,并且设置在电极200上的电子发射构件400的数量增加,从而提高了从面光源产生的光的亮度。如平面图中所示,至少一个电子发射构件400可设置在相邻的导线520之间。导线520可与电子发射构件400相邻设置。
可将在约10kV至约50kV的范围内的正直流电压施加到导电网格构件500以发射来自电子发射构件400的电子。
固定突起115可从第一本体部分110突出以防止导电网格构件500变形。第一本体部分110可包括在第一本体部分110上形成的多个固定突起115,以防止导电网格构件500变形。另一种方案是,固定突起115可形成在第二本体部分120上。
荧光层600设置于在本体100的第二本体部分120上形成的透明电极300上。荧光层600利用从电子发射构件400发射的电子产生可见光。荧光层600例如包括用来产生红色可见光的红色荧光材料、用来产生绿色可见光的绿色荧光材料和用来产生蓝色可见光的蓝色荧光材料。
本体100可具有小于大气压的内压以在本体100内产生电子。产生的电子与荧光层600碰撞来产生可见光。例如,本体100具有与高真空压力对应的约10-7pa至约10-6Pa的内压。当在本体100内产生高真空压力时,本体100会因本体100的内部和外部之间的压力差而受到损害。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面光源800包括在本体100内形成的支撑部分700,用来防止本体100受到压力差的损害、简化制造过程并提高光亮度。本体100和支撑部分700例如具有基本相同的材料。
再参照图3,支撑部分700形成在第一本体部分110上。当支撑部分700和第二本体部分120相互接触的面积增加时,从面光源800产生的光的亮度会因支撑部分700降低。因此,支撑部分700可呈从第一本体部分110向第二本体部分120突出的例如圆锥体形状、三棱锥形状、多棱锥形状、柱状、三棱柱形状、四棱柱形状和多棱柱形状。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支撑部分700呈圆锥体形状。
当呈圆锥体形状的支撑部分700和第二本体部分120相互接触的面积很小时,施加到支撑部分700的超压会使支撑部分700和/或第二本体部分120受到损害。因此,支撑部分700的端部会是圆形的。
图4是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面光源的横截面图。除支撑部分以外,图4的面光源与图3的面光源基本相同。
参照图4,支撑部分710形成在第二本体部分120上。支撑部分710例如呈圆锥体形状、三棱锥形状或多棱锥形状。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支撑部分710呈圆锥体形状。当呈圆锥体形状的支撑部分710形成在第二本体部分120上时,在第一本体部分110上设置的电极200的总面积增加。因此,可在电极200上设置额外的电子发射构件400。结果,可提高从面光源800产生的光的亮度。
当呈圆锥体形状的支撑部分710和第一本体部分110相互接触的面积很小时,施加到支撑部分710的超压会使支撑部分710和/或第一本体部分110受到损害。因此,支撑部分710的端部会是圆形的。
图5是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面光源的横截面图。除支撑部分以外,图5的面光源与图3的面光源基本相同。
参照图5,支撑部分700包括第一支撑部分730和第二支撑部分740。第一支撑部分730形成在第一本体部分110上,并且从第一本体部分110突出以与第二本体部分120接触。当第一支撑部分730和第二本体部分120相互接触的面积增加时,从面光源800产生的光的亮度会因第一支撑部分730降低。因此,第一支撑部分730可呈从第一本体部分110向第二本体部分120突出的例如圆锥体形状、三棱锥形状、多棱锥形状、柱状、三棱柱形状、四棱柱形状或多棱柱形状。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部分730呈圆锥体形状。
当呈圆锥体形状的第一支撑部分730和第二本体部分120相互接触的面积很小时,施加到第一支撑部分730的超压会使第一支撑部分730和/或第二本体部分120受到损害。因此,第一支撑部分730的端部会是圆形的。
第二支撑部分740形成在第二本体部分120上。第二支撑部分740例如呈圆锥体形状、三棱锥形状或多棱锥形状。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第二支撑部分740呈圆锥体形状。当呈圆锥体形状的第二支撑部分740形成在第二本体部分120上时,在第一本体部分110上设置的电极200的总面积增加。因此,可在电极200上设置额外的电子发射构件400。结果,可提高从面光源800产生的光的亮度。
当呈圆锥体形状的第二支撑部分740和第一本体部分110相互接触的面积很小时,施加到第二支撑部分740的超压会使第二支撑部分740和/或第一本体部分110受到损害。因此,第二支撑部分740的端部会是圆形的。
图6是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面光源的横截面图。除支撑部分以外,图6的面光源与图3的面光源基本相同。
参照图6,支撑部分700包括第一支撑部分750和第二支撑部分760。第一支撑部分750从第一本体部分110向第二本体部分120突出。从第一本体部分110突出的第一支撑部分750具有与第一本体部分110基本平行的端部。第一支撑部分750例如呈截圆锥形、截三棱锥形状或截多棱锥形状。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部分750呈截圆锥形。
第二支撑部分760从第二本体部分120向第一本体部分110突出。从第二本体部分120突出的第二支撑部分760具有与第一支撑部分750的端部接触的端部。第二支撑部分760例如呈截圆锥形、截三棱锥形状或截多棱锥形状。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第二支撑部分760呈截圆锥形。
图7是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面光源的局部剖面透视图。图8是沿图7中的II-II′线截取的横截面图。
参照图7和图8,面光源850包括本体105、电极210、透明电极310、电子发射构件410、导电网格构件505、荧光层610和支撑部分770。
参照图7,本体105包括第一基板140、第二基板150和密封构件160。第一基板140例如呈板状,从平面图看其呈矩形形状。第二基板150例如呈板状,在平面图中可看出其呈矩形形状。第一基板140和第二基板150具有基本相同的面积和形状。密封构件160介于第一基板140和第二基板150之间。密封构件160将第一基板140和第二基板150相互结合以限定第一基板140和第二基板150之间的空间。密封构件160可沿着第一基板140的边缘部分和第二基板150的边缘部分设置。密封构件160的实例可包括例如含有氧化铅(PbO)的玻璃或陶瓷。
电极210设置在与第二基板150对应的第一基板140的第一面142上。电极210例如包括金属。金属的实例可包括铝(Al)、银(Ag)或铜(Cu)。电极210例如呈板状。从平面图中可看出,电极210可呈矩形形状。电极210可通过粘接构件附着于第一面142。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面光源850包括以矩阵形状排列在第一面142上的多个电极210。另一种方案是,面光源850可包括在第一面142上的单个电极210。当单个电极210形成在第一面142上时,第一面142的面积和电极210的面积基本相等。可将负直流参考电压施加到电极210上。
透明电极310形成在与第一基板140对应的第二基板150的的第二面152上。透明电极310例如包括如ITO、IZO或a-ITO等材料。
可将正直流电压施加到透明电极310上。施加到透明电极310的直流电压在约5kV到约10kV的范围内。可由施加到透明电极310的直流电压来控制从电子发射构件410发射的电子的速度和方向。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面光源850包括以矩阵形状排列在每个电极210上的电子发射构件410。每个电子发射构件410例如呈柱状,并且基本平行于电极210设置。电子发射构件410例如包括碳纳米管(CNT)。
导电网格构件505向透明电极310发射来自电子发射构件410的电子。导电网格构件505设置在第一基板140和第二基板150之间。导电网格构件505可被固定到密封构件160的内表面。
导电网格构件505包括框架530和导线540。框架530沿着本体105的密封构件160形成。因此,在平面图中可看出,框架530可呈矩形框架形状。导线540以点阵形状附着于框架530。
当导电网格构件505包括导线540时,设置在电极210上的电子发射构件410的数量增加,从而提高了从面光源850产生的光的亮度。
在平面图中可看出,至少一个电子发射构件410可设置在相邻的导线540之间。导线540可与电子发射构件410相邻设置。
可将在约10kV至约50kV的范围内的正直流电压施加到导电网格构件505以发射来自电子发射构件410的电子。
固定突起145可从第一基板140突出用来防止导电网格构件505变形。第一基板140可包括在第一基板140上形成的多个固定突起145,用来防止导电网格构件505变形。另一种方案是,固定突起145可形成在第二基板150上。
荧光层610设置在本体105的第二基板150上形成的透明电极310上。荧光层610利用从电子发射构件400发射的电子产生可见光。荧光层610例如包括用来产生红色可见光的红色荧光材料、用来产生绿色可见光的绿色荧光材料和用来产生蓝色可见光的蓝色荧光材料。
金属薄膜可形成在荧光层610上。金属薄膜具有预定的厚度以使光穿过金属薄膜。金属薄膜例如消除在荧光层610内和/或在透明电极310内形成的电子以增加荧光层610和发射的电子的碰撞,从而提高面光源850的亮度。
本体105可具有小于大气压的内压以在本体105内产生电子。产生的电子与荧光层610碰撞来产生可见光。例如,本体105具有与高真空压力对应的约10-7Pa至约10-6Pa的内压。
当在本体105内产生高真空压力时,本体105会因本体105的内部和外部之间的压力差而受到损害。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面光源850包括在本体105内形成的支撑部分770,用来防止本体105受到压力差的损害、简化制造过程并提高光亮度。本体105和支撑部分770例如具有基本相同的材料。
再参照图8,支撑部分770从第一基板140突出以与第二基板150接触。当支撑部分770和第二基板150相互接触的面积增加时,从面光源850产生的光的亮度会因支撑部分770降低。因此,支撑部分770可呈从第一基板140向第二基板150突出的例如圆锥体形状、三棱锥形状、多棱锥形状、柱状、三棱柱形状、四棱柱形状和多棱柱形状。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支撑部分700呈圆锥体形状。
当呈圆锥体形状的第一支撑部分770和第二基板150相互接触的面积很小时,施加到第一支撑部分770的超压会使第一支撑部分770和/或第二基板150受到损害。因此,第一支撑部分770的端部会是圆形的。
图9是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面光源的横截面图。除支撑部分以外,图9的面光源与图8的面光源基本相同。
参照图9,支撑部分780形成在第二基板150上。支撑部分780例如呈圆锥体形状、三棱锥形状或多棱锥形状。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支撑部分780呈圆锥体形状。当呈圆锥体形状的支撑部分780形成在第二基板150上时,在第一基板140上设置的电极210的总面积增加。因此,可在电极210上设置额外的电子发射构件410。结果,可提高从面光源850产生的光的亮度。
当呈圆锥体形状的支撑部分780和第一基板140相互接触的面积很小时,施加到支撑部分780的超压会使支撑部分780和/或第一基板140受到损害。因此,支撑部分780的端部会是圆形的。
图10是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面光源的横截面图。除支撑部分以外,图10的面光源与图8的面光源基本相同。
参照图10,支撑部分795包括第一支撑部分792和第二支撑部分794。第一支撑部分792形成在第一基板140上,并且从第一基板140突出以与第二基板150接触。当第一支撑部分792和第二基板150相互接触的面积增加时,从面光源850产生的光的亮度会因第一支撑部分792降低。因此,第一支撑部分792可呈从第一基板140突出向第二基板150的例如圆锥体形状、三棱锥形状、多棱锥形状、柱状、三棱柱形状、四棱柱形状或多棱柱形状。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部分792呈圆锥体形状。
当呈圆锥体形状的第一支撑部分792和第二基板150相互接触的面积很小时,施加到第一支撑部分792的超压会使第一支撑部分792和/或第二基板150受到损害。因此,第一支撑部分792的端部会是圆形的。
第二支撑部分794形成在第二基板150上。第二支撑部分794例如呈圆锥体形状、三棱锥形状或多棱锥形状。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第二支撑部分794呈圆锥体形状。当呈圆锥体形状的第二支撑部分794形成在第二基板150上时,在第一基板140上设置的电极210的总面积增加。因此,可在电极210上设置额外的电子发射构件410。结果,可提高从面光源850产生的光的亮度。
当呈圆锥体形状的第二支撑部分794和第一基板140相互接触的面积很小时,施加到第二支撑部分794的超压会使第二支撑部分794和/或第一基板140受到损害。因此,第二支撑部分794的端部会是圆形的。
图11是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面光源的横截面图。除支撑部分以外,图11的面光源与图8的面光源基本相同。
参照图11,支撑部分798包括第一支撑部分796和第二支撑部分797。第一支撑部分796从第一基板140向第二基板150突出。从第一基板140突出的第一支撑部分796具有与第一基板140基本平行的端部。第一支撑部分796例如呈截圆锥形、截三棱锥形状或截多棱锥形状。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部分796呈截圆锥形。
第二支撑部分797从第二基板150向第一基板140突出。从第二基板150突出的第二支撑部分797具有与第一支撑部分796的端部接触的端部。第二支撑部分797例如呈截圆锥形、截三棱锥形状或截多棱锥形状。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第二支撑部分797呈截圆锥形。
图12是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面光源的横截面图。图13是图12中的“A”部分的放大图。参照图12和图13,面光源900包括第一基板910、第二基板920、透明电极930、电极940、导电网格构件950、电子发射构件960和荧光层935。
第一基板910例如呈板状。从平面图中可看出,第一基板910呈例如矩形形状。第二基板920包括多个光发射部分905。每个光发射部分905例如呈半柱体形状。按照另一种方案,每个光发射部分905的横截面可呈梯形、矩形或三角形。
每个光发射部分905具有至少一个脊和与脊相邻的槽。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光发射部分905相互平行地连接。每个光发射部分905的槽与第一基板910接触。粘着构件可介于每个光发射部分905的槽和第一基板910之间。
电极940设置在第一基板910上。电极940对应于脊。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电极940呈半柱体形状,其曲率与光发射部分905内表面的曲率基本相等。电极940例如包括金属。可将负直流参考电压施加到电极940上。
透明电极930设置在光发射部分905的内表面上。透明电极930面对电极940。透明电极930例如包括例如ITO、IZO或a-ITO等材料。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将正直流电压施加到透明电极930上。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面光源900包括多个电子发射构件960,多个电子发射构件960设置在透明电极930和电极940之间并以矩阵形状或放射状排列在电极940上。电子发射构件960例如包括碳纳米管(CNT)。
导电网格构件950包括以点阵形状排列的导线。导电网格构件950呈半柱体形状,其曲率与光发射部分905内表面的曲率基本相等。可将正直流电压施加到导电网格构件950以发射来自电子发射构件960的电子。
图14是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横截面图。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面光源与图8的面光源基本相同。
参照图14,显示装置1000包括面光源850、光学构件1100、显示面板1200和容纳容器(未示出)。
光学构件1100设置在面光源850上或其上方。光学构件1100例如包括光散射板或光散射片。
显示面板1200包括第一显示面板1120、第二显示面板1140和液晶层1130。第一显示面板1120包括以矩阵形状排列的像素电极,用来接收施加到像素电极的像素电压。第二显示面板1140面对第一显示面板1120。第二显示面板1140包括面对像素电极的公共电极,用来接收施加到公共电极的公共电压。在每个像素电极和公共电极之间产生电场用来重新排列液晶层1130的分子,从而利用由面光源850提供的光显示图像。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面光源具有修改的结构,从而简化了面光源的制造过程,并提高了由面光源产生的光的亮度。
尽管这里已经参照附图详细描述了优选实施例,但是应该理解,本发明不应限于这些明确的实施例,而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在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做出各种改变和修改。所有这些变更和修改包括在由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发明的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面光源,包括本体,包括第一本体部分和与第二本体部分,其中所述第二本体部分与第一本体部分隔开;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部分上;透明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二本体部分上;电子发射构件,设置在所述电极上用来向所述透明电极发射电子;导电网格构件,设置在所述电极和所述透明电极之间,用来加速从所述电子发射构件发射的所述电子;荧光层,设置在所述透明电极上用来将所述电子转换成可见光;支撑部分,与所述本体一体地形成用来支撑所述第一本体部分和所述第二本体部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光源,其中,所述支撑部分从所述第一本体部分突出以与所述第二本体部分接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光源,其中,所述支撑部分从所述第二本体部分突出以与所述第一本体部分接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光源,其中,所述支撑部分包括第一支撑部分和第二支撑部分,所述第一支撑部分从所述第一本体部分突出以与所述第二本体部分接触,所述第二支撑部分从所述第二本体部分突出以与所述第一本体部分接触。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光源,其中,所述支撑部分包括第一支撑部分和第二支撑部分,所述第一支撑部分从所述第一本体部分向所述第二本体部分突出,所述第二支撑部分从所述第二本体部分向所述第一本体部分突出,其中,所述第一支撑部分与所述第二支撑部分接触。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光源,其中,所述支撑部分呈圆锥体形状。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面光源,其中,在所述支撑部分的边缘部分形成圆形部分。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光源,还包括以矩阵形状排列在所述第一本体部分上的多个电极。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光源,其中,所述电子发射构件包括以矩阵形状排列在所述电极上的多个碳纳米管。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光源,其中,所述导电网格构件包括以点阵形状排列的导线。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面光源,还包括从所述第一本体部分突出的固定突起,用来将所述导电网格构件固定到所述本体。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面光源,还包括从所述第二本体部分突出的固定突起,用来将所述导电网格构件固定到所述本体。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光源,其中,所述本体和所述支撑部分包括基本相同的材料。
14.一种面光源,包括本体,包括第一基板,电极形成在其上;第二基板,透明电极形成在其上,所述透明电极面对所述第一基板的所述电极;密封构件,介于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用来密封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电子发射构件,设置在所述电极上用来向所述透明电极发射电子;荧光层,设置在所述透明电极上用来将所述电子转换成可见光;支撑部分,与所述本体一体地形成用来支撑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面光源,其中,所述支撑部分从所述第一基板突出以与所述第二基板接触。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面光源,其中,所述支撑部分从所述第二基板突出以与所述第一基板接触。
17.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面光源,其中,所述支撑部分包括第一支撑部分和第二支撑部分,所述第一支撑部分从所述第一基板突出以与所述第二基板接触,所述第二支撑部分从所述第二基板突出以与所述第一基板接触。
18.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面光源,其中,所述支撑部分包括第一支撑部分和第二支撑部分,所述第一支撑部分从所述第一基板向所述第二基板突出,所述第二支撑部分从所述第二基板向所述第一基板突出,其中,所述第一支撑部分与所述第二支撑部分接触。
19.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面光源,其中,所述电子发射构件包括以矩阵形状设置在所述电极上的多个碳纳米管。
20.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面光源,还包括与所述电子发射构件相邻设置的导电网格构件,用来加速从所述电子发射构件发射的所述电子。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面光源,其中,所述导电网格构件包括以点阵形状排列的导线。
22.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面光源,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荧光层上的金属薄膜,用来消除在所述透明电极上形成的电子,该金属薄膜具有预定的厚度以使光穿过所述金属薄膜。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面光源,其中,所述金属薄膜包括铝。
24.一种面光源,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的上方,所述第二基板包括光发射部分,所述光发射部分具有至少一个脊和槽,其中,所述槽与所述脊相邻;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的上方并对应于所述光发射部分,所述电极具有的曲率与所述光发射部分内表面的曲率基本相等;透明电极,形成在所述第二基板的内表面上并对应于所述电极;电子发射构件,设置在所述电极上用来发射电子;导电网格构件,具有的曲率与所述电子发射构件的曲率基本相等,用来加速从所述电子发射构件发射的电子;荧光层,设置在所述透明电极的上表面上用来将所述电子转换成可见光。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面光源,其中,所述光发射部分呈半柱体形状。
26.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面光源,其中,所述电子发射构件放射状地分布在所述电极上。
27.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面光源,其中,所述光发射部分的所述槽与所述第一基板接触。
28.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面光源,其中,所述导电网格构件具有的曲率与所述电极的曲率基本相等,并且包括以点阵形状排列的导线。
29.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容纳容器;面光源,容纳在所述容纳容器内,包括本体,具有相互对应的第一面和第二面;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一面上;透明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二面上;电子发射构件,设置在所述电极上用来向所述透明电极发射电子;荧光层,设置在所述透明电极上用来将所述电子转换成可见光;支撑部分,与所述本体一体地形成用来支撑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显示面板,容纳在所述容纳容器内以利用所述可见光来显示图像。
30.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显示装置,还包括所述面光源和所述显示面板之间的光学构件。
31.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显示基板,像素电极以矩阵形状排列在其上,其中,将像素电压施加到所述像素电极;第二显示基板,对应于所述第一显示基板的公共电极形成在其上,其中,将公共电压施加到所述公共电极;液晶层,介于所述第一显示基板和所述第二显示基板之间。
全文摘要
一种面光源,包括本体、电极、透明电极、电子发射构件、导电网格构件、荧光层和支撑部分。本体包括相互隔开的第一本体部分和第二本体部分。电极和透明电极分别设置在第一本体部分和第二本体部分上。电子发射构件设置在电极上用来向透明电极发射电子。导电网格构件设置在电极和透明电极之间用来加速电子。荧光层设置在透明电极上用来将电子转换成可见光。支撑部分与本体一体地形成用来支撑第一本体部分和第二本体部分。
文档编号H01J61/00GK1790133SQ20051010288
公开日2006年6月21日 申请日期2005年9月14日 优先权日2004年12月13日
发明者黄仁瑄, 朴海日, 李相裕 申请人: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