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66881阅读:19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图像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显示装置,更具体地说,涉及具有能将电子发射区从荧光粉层隔开预定的距离而不用在其间安装隔离物的真空室(或真空容器)的图像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利用电子来发光的图像显示装置具有含有电子发射区和荧光粉层的真空室(或真空容器)。从电子发射区发射的电子激发荧光粉层,从而发光或者显示期望的图像。
根据真空容器的形状,图像显示装置分成诸如阴极射线管(CRT)显示装置等使用球状真空容器的类型以及诸如真空荧光显示器(VFD)装置和场发射阵列(FEA)电子发射显示装置等使用具有前后基板和密封部件的平板真空容器的类型。
对于使用平板真空容器的图像显示装置,真空容器的屏幕尺寸越大和/或内部真空度越高,压入其中的压强就越大。因此,已经提议应该在真空容器中安装多个隔离物,以避免真空容器扭曲和破裂。在这种情况下,隔离物与布置在荧光粉层之间的黑色层相对应设置,以便隔离物不会侵入荧光粉层的区域。
然而,由于图像显示装置在分辨率上越来越高,隔离物所在的黑色层的宽度变得越来越窄,因此,需要具有微小尺寸和大长宽比的隔离物。然而,制造满足该条件的隔离物很复杂,而且在前基板或后基板上附着这些数千个微小隔离物也很困难。
进一步,对于常规的图像显示装置,由于隔离物造成不能提高初始真空度,并且在排气过程中易造成安装隔离物的故障。换言之,如果图像显示装置最初不能获得高真空状态,由于内置于真空容器中的部件的排气作用,真空度会逐渐下降,导致显示特性恶化,并且安装失败的隔离物会阻碍电子束的轨迹,从而恶化屏象质量。
此外,在显示装置工作过程中,由诸如玻璃和陶瓷等电介质材料形成的隔离物可能在其表面处被电子轰击,然后可以表面充电成正电势或负电势。充了电的隔离物吸引或排斥经过其周围的电子,从而扭曲了电子束的轨迹,并恶化了显示质量。
这样,隔离物在稳定平板真空容器方面是有效的,但是它们却降低了图像显示装置的产量,并且恶化了屏象质量。

发明内容
在本发明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图像显示装置,其形成稳定的真空容器而不用在其中安装隔离物,和/或通过加强该真空容器的初始真空度减少由于排气作用造成的真空容器真空度的恶化。
在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中,图像显示装置包括具有电子发射区和用于根据从电子发射区发射的电子发光的荧光粉层的真空容器。基板穿过真空容器的内部,从而将真空容器的内部分割成多个区域。基板具有用于将该多个区域彼此连接的通孔。
所述多个区域可以分别具有彼此不同的体积。
所述由基板分割的多个区域可以包括包含电子发射区和荧光粉层的第一区域以及通过通孔与第一区域连接的第二区域。
所述电子发射区和荧光粉层可以彼此分开约1.8至约10mm的距离。在所述第二区域处可以提供蒸发吸气器。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图像显示装置包括具有第一基板、面向第一基板的第一侧布置从而和第一基板一起形成第一区域的第二基板以及面向第一基板的第二侧布置从而和第一基板一起形成第二区域的加固部件的真空容器。电子发射单元形成在第一基板的表面上。发光单元形成在第二基板的表面上。第一基板具有一个或多个通孔,用于将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彼此连接。
所述第二基板和加固部件可以比第一基板厚。
所述加固部件可以具有面向第一基板的凸起中心部分以及在外部围绕该中心部分且面向第一基板的凹入主体部分。所述第二区域可以具有大于第一区域的体积。
可选择地,所述加固部件可以具有平行于第一基板布置的第三基板以及置于第一基板和第三基板之间并附着在其上的支撑框架。
可选择地,所述加固部件可以具有平行于第一基板布置的平板部分以及从该平板部分的外围向第一基板延伸的侧缘部分。
可选择地,所述加固部件可以具有大致平坦的轮廓,并且包括凹入部分和形成在其面向第一基板的表面上的侧壁。所述侧壁具有沿着加固部件的外围变化的宽度,可以占有加固部件面向第一基板的整个表面积的50%至90%。
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可以彼此隔开约1.8mm至10mm的距离。所述电子发射单元可以具有含有冷阴极电子源的电子发射区。


图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图像显示装置的前透视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图像显示装置的后透视图。
图3是沿着图2中I-I线截取的图像显示装置的截面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延着图2中I-I线截取的图像显示装置的截面图,示出其显示区和非显示区。
图5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沿着图2中I-I线截取的图像显示装置的截面图,并示出吸气器活化过程。
图6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图像显示装置的截面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图像显示装置的截面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图像显示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图9是沿着图8中II-II线截取的图像显示装置的截面图。
图10是图8所示的加固部件的平面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图像显示装置的透视图。
图12是沿着图11中III-III线截取的图像显示装置的截面图。
图13是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图像显示装置的部分截面图。
图14是图13所示的图像显示装置的部分放大图。
图15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图像显示装置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的部分分解透视图,并应用到场发射阵列电子发射显示装置。
图16是图15中所示的图像显示装置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的部分截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加详细地描述本发明,其中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的示例。
如图1至图3所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图像显示装置形成有真空室(或真空容器)16。真空容器16包括彼此相向且同时插入其间第一区域100的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12,以及附着在第一基板10的后面且与第一基板10一起形成第二区域200的加固部件14。
第一区域100和第二区域200指的是在真空容器16内被第一基板10划分的空间区域。在第一基板10上形成一或多个通孔18,以彼此连接第一区域100和第二区域200。
更具体地,在第一基板10面向第二基板12的表面上提供电子发射单元20,以向第二基板12发射电子。第一基板10和电子发射单元20一起用作阴极基板。在第二基板12面向第一基板10的表面上提供发光单元22,从而根据电子发射可见射线(或光)。第二基板12和发光单元22一起用作阳极基板。
支撑框架24被布置在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12的外围。第一粘合层26被布置在第一基板10和支撑框架24之间以及第二基板12和支撑框架24之间,以将第一基板10、支撑框架24和第二基板12彼此附着成一体。
因此,第一区域100被第一基板10、第二基板12和支撑框架24围绕,并且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12之间的距离由支撑框架24的高度决定。支撑框架24可以用与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12材料相同的材料或者具有与两个基板的热膨胀系数相近的材料制成。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基板12优选地形成有足够大的厚度,以承受真空压缩压力,例如,具有10mm或更大的厚度。相反,由于没有真空压缩压力施加到穿过真空容器16内部的第一基板10上,所以第一基板10可以适当地形成有小于第二基板12的厚度,例如具有5mm或更小的厚度。
第一基板10是具有电子发射区和用于控制电子从电子发射区发射的各种适当电极的基板。在形成电子发射区、电极和用于将电极彼此绝缘的绝缘层的过程中,第一基板10在高温下经过数次热处理。在这种情况下,具有5mm或更小厚度的第一基板10,即使在极端的温度变动下也仅仅遭受较低的热应力,并避免破裂。该情形也提高了电子发射单元20的构成质量。
加固部件14附着在第一基板10的后面,同时形成真空容器16轮廓的一部分。在图1至图3中,附图标记28表示用于将第一基板10附着在加固部件14上的第二粘合层。考虑到真空压缩压力,加固部件14也可以具有大于第一基板10的厚度。例如,加固部件14可以具有与第二基板12相同的厚度。在加固部件14上提供用于排出容器16中气体的排气孔30和排气管32以及用于吸附在排气过程后残留的气体的吸气器34。
在该实施例中,加固部件14具有两或多个含有相对曲线(或彼此相对弯曲)的部分;也就是说,加固部件14具有面向第一基板10的凸起部分和面向第一基板10的凹入部分。更明确地,加固部件14具有面向第一基板10的凸起中心部分141和在突起中心部分141周围面向第一基板10的凹入主体部分142。
对于上述形状的加固部件14而言,由于主体部分142朝向第一基板10的凹曲度,造成第二区域200的体积远大于第一区域100的体积,并且由于中心部分141朝向第一基板10的凸曲率,避免了真空容器16深度的扩大。
进一步,上述形状的加固部件14有效地扩散了由于真空压缩压力造成的压力,并用于稳定真空容器16。排气管32可以布置在加固部件14的中心部分141的中心,以最小化真空容器16的深度,而且吸气器34可以布置在加固部件14的主体部分142处。
由于其中形成第一区域100和第二区域200,扩大了真空容器16的内部体积,所以可以在具有电子发射单元20和发光单元22的第一区域100处不安装隔离物,而保持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12之间的距离恒定不变,从而确保稳定的结构。
也就是说,参见图4,当从前面看真空容器16时,电子发射单元20和发光单元22被提供以实际上发射电子和可见射线的区域是显示区域300,并且在外部围绕显示区300的是非显示区域400。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基板10、第二基板12和加固部件14沿着真空容器16的深度分别布置在显示区域300处,而不用在其间插入诸如隔离物的任何连接结构,且其间仅仅具有内部的真空空间。
进一步,在该实施例中,真空容器16的初始真空度由于其扩大的内部体积可以提高至10-6托(Torr)或更高。关于初始真空度的提高,即使在显示装置工作过程中在构造电子发射单元20和/或发光单元22的部件处做排气作用而真空度降低,但由于高的初始真空度,真空状态仍然可以避免恶化。
考虑到由于排气作用造成的真空度降低,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第二区域200应该承担比第一区域100更大的体积。例如,第二区域200可以形成有第一区域100两倍或更多倍的体积。第二区域200与第一区域100的体积扩大比与由于排气作用造成的真空度的缩减率成反比。也就是说,在第二区域200的体积为第一区域100体积的三倍的情况下,由于排气作用造成的真空度的缩减率大致仅仅是真空容器16仅提供给第一区域100的情况的1/3。
进一步,在该实施例中,吸气器34可以由蒸发吸气器形成。如图5所示,蒸发吸气器34包括诸如钡和镁等活性金属341和容纳活性金属341的吸气器容器342。吸气器容器342利用加固部件14外部的高频电感加热器(未示出)来加热,并且活性金属341由于热量造成扩散,从而形成吸气器薄膜36并化学吸收和除去真空容器16中残留的气体。
在一实施例中,吸气器薄膜36是导电性薄膜,并且很难将蒸发吸气器34适当地应用到仅有单个区域(例如,仅具有第一区域100而不具有区域200)的真空容器中。然而,根据本实施例的真空容器16,第二区域200形成在第一基板10的后面,因此,可以在加固部件14的内部提供蒸发吸气器34。沉积在第一基板10后表面的吸气器薄膜36不会影响布置在第一区域100处的电子发射单元20和发光单元22。
如图6所示,对于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图像显示装置,加固部件38包括从第一基板10的后表面分隔开预定的距离同时与其平行伸展的第三基板381,和布置在第一基板10和第三基板381的外围从而与第一基板10和第三基板381一起形成第二区域201的支撑框架382。在图6中,附图标记28表示用于将第一基板10、第三基板381整个附着到支撑框架382的第二粘合层。
为了解释方便,布置在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12之间的支撑框架24称为第一支撑框架,布置在第一基板10和第三基板381中间的支撑框架382称为第二支撑框架。
第二支撑框架382具有比第一支撑框架24高的高度,以便第二区域201可以承受比第一区域101更大的体积。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支撑框架382具有足够高的高度,所以第二区域201承受为第一区域101两倍或更多倍的体积。进一步,第三基板381具有比第一基板10大的厚度。例如,第三基板381可以具有和第二基板12相同的厚度。
如图7所示,对于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图像显示装置,加固部件40包括从第一基板10后表面分隔开预定的距离同时与其平行伸展的平板部分401,和垂直地从平板部分401的外围向第一基板10延伸从而与平板部分401一起形成第二区域202的侧缘部分402。
侧缘部分402具有大于布置在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12之间的支撑框架24的高度,以便第二区域202具有大于第一区域102的体积。在一实施例中,侧缘部分402具有足够的高度,以便第二区域202能够承受为第一区域102两倍或更多倍的体积。
如图8至图10所示,对于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图像显示装置,加固部件42被设置成具有与平板相似的轮廓。然而,加固部件42还包括凹入部分421,其形成在加固部件42面向第一基板10的表面处,从而形成第二区域203,以便第二区域203被第一基板10和加固部件42所围绕。
在该实施例中,真空容器16’具有安装在第一基板10后面的加固部件42,以便将诸如隔离物的任何连接结构排除在具有电子发射单元20和发光单元22的第一区域103之外。真空容器16’具有小于第一实施例至第三实施例的真空容器的内部体积,以便该实施例更防爆。
加固部件42面向第一基板10且除了凹入部分421之外的部分,被称为侧壁422。在该实施例中,第二粘合层28形成在侧壁422面向第一基板10的表面上,以将加固部件42附着到第一基板10。形成在加固部件42处的凹入部分421具有与排除隔离物所需要的第二区域203的体积对应的宽度和深度。
更具体地,侧壁422具有大于布置在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12之间的支撑框架24的宽度。当假定加固部件42面向第一基板10的表面具有100%的表面积,侧壁422可以被确定成占有表面积的50%至90%。凹入部分421具有足够大的深度,使得加固部件42承受大于第一基板10的厚度。
进一步,考虑施加到加固部件42上的压力的分布,设置侧壁422具有在施加相对高的压力的长边和短边的中心处具有最大的宽度,以及在施加相对低的压力的对角处具有最小的宽度。用这样的结构,沿着加固部件42涂覆的第二粘合层28的面积是不同的,以便可以降低加固部件42的区域应力差异。
特别地,侧壁422具有从加固部件42的长边和短边的中心到其对角逐渐减少(或逐渐倾斜)的宽度。这样缓慢的宽度变化,避免(或降低)了沿着第一基板10和加固部件42的外围形成的极端的强度变化,并且也均匀构造了第一基板10和加固部件42的应力分布。
例如,在加固部件42短边的中心处测量的侧壁422的宽度W1可以设置成大约是加固部件42长边的长度L1的0.2至0.4倍。在加固部件42长边的中心处测量的侧壁422的宽度W2也可以设置成大约是加固部件42短边的长度L2的0.2至0.4倍。
当侧壁422被设置成占有整个加固部件42面向第一基板10的表面积的50%至90%以及被设置成具有先前描述的宽度条件时,第二区域203可以具有排除隔离物所需要的体积,并且加固部件42和第一基板10之间的接触区域可以扩大,从而确保它们之间的粘附力。
另外,通孔18’形成在第一基板10的电子发射单元20的外部,例如,在第一基板10的对角。由于上述的加固部件42的形状,通孔18’不对应于凹入部分421,而对应于侧壁422。在该实施例中,加固部件42具有从侧壁422对应于通孔18’的部分向凹入部分421延伸的连接槽423。第一区域103和第二区域203通过通孔18’和连接槽423彼此相连(或连接)。
由于加固部件42可以设置成具有与平板相似的轮廓,所以当真空容器16’在外部撞击的作用下破碎时,碎玻璃片向真空容器16’的外部扩散被降到最低,从而减少了用户由于碎玻璃片受伤的可能性。进一步,减少真空容器16’的深度以使真空容器16’变平(例如,使得真空容器更平),并且确保第一基板10和加固部件42之间的粘附。第二区域203可以形成有比第一区域103小的体积。凹入部分421的宽度和深度也可以被控制,以便第二区域203具有比第一区域103大的体积。
如图11和12所示,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图像显示装置具有第四实施例涉及的图像显示装置的构件,除了分割槽424形成在加固部件42’的侧壁422’处。也就是说,在该实施例中,除了连接槽423之外,分割槽424形成在加固部件42’的侧壁422’的面向第一基板的表面处,以将侧壁422’沿着向加固部件42’的中心部分伸展的方向分割成两个或更多的部分。
如图11和图12所示,一对分割槽(或孔)424可以将形成在加固部件42’长边处的侧壁422’平行地分割成三部分,并且一对分割槽424可以将形成在加固部件42’短边处的侧壁422’平行地分割成三部分。
被分割槽424分割的侧壁422’的部分包括从其最外面的部分依次形成的第一侧壁441、第二侧壁442和第三侧壁443。另外,第二粘合层28分别形成在第一至第三侧壁441、442和443面向第一基板的上表面上,并且第一侧壁441沿着加固部件42’的外围形成闭合的曲线,从而避免真空泄漏。
在通过第二粘合层28的密封过程中,分割槽424增强了来自第二粘合层28的气体的放电,并且有效地用作真空容器以获得高真空状态。具有上述的结构,如图12所示,第二侧壁442和第三侧壁443可以具有低于第一侧壁441的高度,以便第一侧壁441紧紧地粘附在第一基板上而不留任何空隙,从而避免真空泄漏。
如图13和图14所示,根据第六实施例的图像显示装置被设置成具有与根据第四实施例和/或第五实施例的结构中的平板相似的加固部件42”。另外,图13和图14的图像显示装置表现出具有至少一个安装在加固部件42”内的蒸发吸气器46。
在该实施例中,蒸发吸气器46包括诸如钡、镁等活性金属461;容纳活性金属461的吸气器容器462;布置在吸气器容器462底部的接触弹簧463;以及连接到吸气器容器462横向侧的支架464。加固部件42”具有带有第一槽481和第二槽482的凹入部分421,其中第一槽481容纳吸气器容器462和接触弹簧463,第二槽482支撑支架464的端部以便支架可以稳固地固定在加固部件42”上。
在加热和激活活性金属461的过程中,吸气器容器462被加热到900℃或更高的温度,并且布置在吸气器容器462和加固部件42”之间的接触弹簧463避免加固部件42”由于加热而损坏。支架464的端部沿着第二槽482的轮廓弯曲,并使用例如玻璃料层50的粘合层附着在加固部件42”上,以便蒸发吸气器46可以稳固地固定在加固部件42”上。
由于加固部件42”具有第一槽481和第二槽482,同时在其中安装蒸发吸气器46,所以可以使第二区域204变窄,并且活性金属461可以有效地扩散,从而提高残留气体吸收效率。凹入部分421可以承受2mm至30mm的深度。
根据本发明先前实施例的真空容器能够适于使用冷阴极作为电子源的图像显示装置,例如具有场发射阵列(FEA)型、表面传导发射(SCE)型、金属-绝缘体-金属(MIM)型和金属-绝缘体-半导体(MIS)型的电子发射显示装置。下面更具体地解释上述真空容器应用到FEA型电子发射显示装置的情况。
如图15和图16所示,在第一基板10处提供的电子发射单元52包括作为驱动电极的阴极54和栅电极56;布置在阴极54和栅电极56中间从而将这两个电极彼此绝缘的第一绝缘层58;电连接到阴极54上的电子发射区域60;布置在栅电极56上(或上方)的聚焦电极62;以及布置在栅电极56和聚焦电极62之间以将这两个电极彼此绝缘的第二绝缘层64。
第一绝缘层58和栅电极56具有对应于各自的电子发射区60以暴露电子发射区60而形成的开口581和561。第二绝缘层64和聚焦电极62具有位于阴极54和栅电极56彼此穿过处的每个子像素的开口641和621,或者对应于各自的电子发射区60以暴露电子发射区60而形成的开口。在图15和图16中示出第一种情况。
电子发射区60由用于在真空环境下施加电场时发射电子的材料形成。用于发射电子的材料可以是含碳的材料和/或纳米尺寸的材料。例如,电子发射区60可以由碳纳米管、石墨、石墨纳米纤维、金刚石、类金刚石碳、C60、硅纳米线或者它们的组合形成。另外,电子发射区可以形成有主要基于钼(Mo)或硅(Si)的针尖结构。
在第二基板12处提供的发光单元66包括红荧光粉层68R、绿荧光粉层68G和蓝荧光粉层68B;布置在各荧光粉层68之间以提高屏幕对比度的黑色层70以及形成在荧光粉层68和黑色层70上的阳极72。阳极72可以由例如铝的金属材料形成。阳极72将从荧光粉层68发射向第一基板10的可见射线反射向第二基板12,从而提高屏幕亮度。
上述结构的图像显示装置通过将预定的电压施加给阴极54、栅电极56、聚焦电极62和阳极72来驱动。
例如,如果阴极54或栅电极56(例如阴极54)接收扫描驱动电压以用作扫描电极,然后其它电极(例如栅电极56)接收数据驱动电压以用作数据电极。聚焦电极62接收聚焦电子束所需的电压,例如,0V或者几伏到十几伏的负直流电压。阳极72接收加速电子束所需的电压,例如,几百到几千伏的正直流电压。
接着,电场形成在阴极54和栅电极56之间的电压差超过门限值的子像素处的电子发射区60的周围,并且电子从电子发射区60发射。发射的电子穿过聚焦电极62的开口621,从而在电子束的中心聚焦发射的电子。聚焦的电子然后被施加到阳极72的高电压所吸引,从而在子像素处与荧光粉层68碰撞以发光。
对于上述结构,由于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真空容器即使不用在其中安装诸如隔离物的连接结构,也充分地承受了真空压缩压力,所以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12之间的距离与真空容器使用隔离物的情况相比扩大了。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12之间的距离设置成从1.8mm至10mm,或在一实施例中,设置成从1.8mm至2.8mm。
在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12之间的距离是1.8mm的情况下,大约6.0kV的电压可以施加到阳极72上。在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12之间的距离是2.8mm的情况下,大约10kV的电压可以施加到阳极72上。阳极72只有当它收到4kV或更高的电压时才可以起作用,并且当它受到6至10kV的电压时,实现高亮度的屏幕。
相反,当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12之间的距离超过10mm时,电子束的斑点尺寸扩大,以致由于阳极电压造成的电子束聚焦效应变得可忽略。进一步,大斑点尺寸的电子束可以激发相邻的错误的荧光层,从而显著地恶化屏幕的颜色展现率。
同样,在本发明的实体中,可以得出随着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12之间的距离每增大1mm,阳极电压应提高4kV。在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12之间的距离是2.8mm的情况下,能够施加10kV的电压到阳极72上。换言之,当假定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12之间的距离为Ga-k时,施加到阳极72的最大电压值Va满足下面的条件Va=4.0Ga-k-1.2 (1)其中,4.0是以V/m为单位的每单位长度上施加的最高电压常数。
考虑到前述内容,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12彼此分隔开适当的距离,以便6kV或更高的高压可以施加给阳极72。因此,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图像显示装置,可以实现高亮度的显示屏幕。而且,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即使当高电压施加到阳极72上时,来自子像素处电子发射区60的假设为暗色(关闭)的电子发射保持暗色;也就是说,避免(或充分减少)二极管发光,从而提高显示图像质量。
虽然结合特定的示例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明白,本发明不局限于所公开的实施例,相反地,而是意于覆盖包括在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替换的精神和范围内的各种修改。
权利要求
1.一种图像显示装置,包括具有电子发射区和荧光粉层的真空容器,该荧光粉层适于根据从电子发射区发射的电子发光;和穿过真空容器的内部以将该真空容器的内部分割成多个区域的基板,其中该基板包括适于将多个区域彼此连接的通孔。
2.如权利要求1的图像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多个区域各自具有彼此不同的体积。
3.如权利要求1的图像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由基板分割的多个区域包括包含电子发射区和荧光粉层的第一区域以及通过所述通孔与第一区域连接的第二区域。
4.如权利要求3的图像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电子发射区和荧光粉层彼此隔开从约1.8mm至约10mm的距离。
5.如权利要求3的图像显示装置,进一步包括在第二区域提供的蒸发吸气器。
6.一种图像显示装置,包括真空容器,包括第一基板、布置成面向该第一基板的第一侧从而和该第一基板一起形成第一区域的第二基板以及布置成面向该第一基板的第二侧从而和该第一基板一起形成第二区域的加固部件;电子发射单元,形成在所述第一基板的表面上;和发光单元,形成在所述第二基板的表面上,其中,所述第一基板包括一或多个适于将所述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彼此连接的通孔。
7.如权利要求6的图像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各自具有彼此不同的体积。
8.如权利要求6的图像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基板和加固部件比第一基板厚。
9.如权利要求6的图像显示装置,进一步包括在所述加固部件的内侧提供的蒸发吸气器。
10.如权利要求6的图像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加固部件包括面向第一基板的凸起中心部分和在外部围绕该中心部分且面向第一基板的凹入主体部分。
11.如权利要求10的图像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区域具有大于第一区域的体积。
12.如权利要求10的图像显示装置,进一步包括布置在所述加固部件中心部分的中心的排气管。
13.如权利要求6的图像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加固部件包括平行于第一基板布置的第三基板以及布置在第一基板和第三基板之间并附着其上的支撑框架,并且该支撑框架具有大于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距离的高度。
14.如权利要求6的图像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加固部件包括平行于第一基板布置的平板部分以及从该平板部分的外围向第一基板延伸的侧缘部分,并且该侧缘部分具有大于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距离的高度。
15.如权利要求6的图像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加固部件具有基本平坦的轮廓,并且包括凹入部分和形成在其面向第一基板的表面上的侧壁。
16.如权利要求15的图像显示装置,其中所述侧壁占加固部件面向第一基板的表面的整个表面积的约50%至约90%。
17.如权利要求15的图像显示装置,其中所述侧壁具有一宽度,并且其中该侧壁的宽度沿着加固部件的外围变化。
18.如权利要求17的图像显示装置,其中所述侧壁在加固部件的长边和短边的中心处具有最大的宽度,并且在加固部件的对角处具有最小的宽度。
19.如权利要求18的图像显示装置,其中在加固部件的长边和短边的中心处测量的侧壁的宽度被设置成各自是该加固部件的长边和短边的长度的约0.2至约0.4倍。
20.如权利要求15的图像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基板的通孔对应于所述加固部件的侧壁布置,并且该侧壁具有从对应于该通孔的位置延伸到凹入部分的连接槽。
21.如权利要求15的图像显示装置,其中所述侧壁包括用于在向加固部件的中心部分伸展的方向上将所述侧壁分割成两或多个部分的分割槽。
22.如权利要求21的图像显示装置,其中所述被分割槽分割的侧壁的最外层部分沿着所述加固部件的外围被制作成具有沿着加固部件外部闭合的曲线。
23.如权利要求22的图像显示装置,其中除了最外层部分之外的侧壁的任何保留部分具有低于该最外层部分的高度。
24.如权利要求15的图像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加固部件进一步包括一或多个在凹入部分形成的槽,并且蒸发吸气器被安装在该槽。
25.如权利要求24的图像显示装置,其中所述蒸发吸气器包括活性金属、适于容纳该活性金属的吸气器容器、布置在该吸气器容器的底部的接触弹簧以及与该吸气器容器的横向侧连接的支架,并且其中所述槽形成有适于容纳所述接触弹簧的第一槽和适于容纳所述支架的端部的第二槽。
26.如权利要求25的图像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支架的端部沿着所述第二槽的轮廓弯曲,并使用粘合层附着在所述加固部件上。
27.如权利要求6的图像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彼此隔开约1.8mm至约10mm的距离。
28.如权利要求6的图像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电子发射单元包括具有冷阴极电子源的电子发射区。
29.一种图像显示装置的真空容器,包括第一基板;面向第一基板的第一侧布置从而与第一基板一起形成第一区域的第二基板;以及面向第一基板的第二侧布置从而与第一基板一起形成第二区域的加强部件,其中电子发射单元形成在第一基板的表面上,发光单元形成在第二基板的表面上,并且第一基板包括一或多个适于将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彼此连接的通孔。
30.如权利要求29的真空容器,其中所述加固部件和第一基板允许在电子发射单元和发光单元之间形成适量的真空和空间距离,而在电子发射单元和发光单元之间没有隔离物。
全文摘要
一种图像显示装置,其中电子发射区的区域和荧光粉层的区域被彼此隔开预定的距离而不在其中安装隔离物。该图像显示装置包括具有第一基板、面向第一基板的第一侧布置从而和该第一基板一起形成第一区域的第二基板以及面向第一基板的第二侧布置从而和该第一基板一起形成第二区域的加固部件的真空容器。电子发射单元形成在第一基板的表面上,并且发光单元形成在第二基板的表面上。第一基板具有用于将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彼此连接的一个或多个通孔。
文档编号H01J29/00GK1790603SQ20051012585
公开日2006年6月21日 申请日期2005年11月30日 优先权日2004年11月30日
发明者尹海洙, 申淳澈, 裴埈秀, 池现喆, 李元馥, 吴爀根, 郑升喜, 边昌连, 河槿东, 林宗焄, 宫崎秀树 申请人:三星Sdi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