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33856阅读:11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照明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照明装置,该照明装置设置有多个发光元件模块,该多 个发光元件模块具有用于散放发光元件所产生的热的散热片。
背景技术
例如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照明装置中,设置有多个发光元件模块
(LED光源模块),该多个发光元件模块具有用于散放发光元件(LED) 所产生的热的散热片。
在该照明装置中,在用于桥接邻接散热片的底部的桥接部(基部) 的表面中,在与配置有散热片的面为相同侧的面上配置有发光元件 (LED),照明器具壳体抵接于与配置有散热片的面为相反侧的面。结果, 发光元件(LED)所产生的热经由桥接部(基部)从散热片散放,并经 由桥接部(基部)向照明器具壳体传热。
另外,在专利文献1的图9所记载的照明装置中,尽管设置有多个 发光元件模块(LED光源模块),但多个发光元件模块配置成使一个发 光元件模块的主光轴线与其他发光元件模块的主光轴线平行。因此,不 能将来自多个发光元件模块的光向多个不同方向照射。
另一方面,在想要变更发光元件模块的主光轴线的方向以使来自多 个发光元件模块的光向多个不同方向照射时,会妨碍从散热片处受热的 空气的上升气流,由此,有可能导致散热片的散热效率下降。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55229号公报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避免散热片的散热效率 下降,同时可将来自多个发光元件模块的光向多个不同方向照射的照明
装置。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照明装置,该照明装置设置有多个发光元 件模块,该发光元件模块具有发光元件和用于散放所述发光元件所产生 的热的散热片,该照明装置的特征在于,多个发光元件模块配置成使一 个发光元件模块的主光轴线与其他发光元件模块的主光轴线形成大于0° 的角度、或者形成扭转的位置关系,并且所有散热片配置成所有散热 片平行于垂直面,而且散热片的底部位于与该散热片的前端部相同的高 度或者位于该散热片的前端部的下侧。
并且,本申请的发明人针对如下情况进行了专心研究在用于散放 发光元件所产生的热的散热部件的表面中的哪个部分上形成覆盖层的情 况下,才可最大地提高散热部件对发光元件的冷却效率。
研究结果,本申请的发明人发现,当在散热部件的表面中与空气接 触的部分上形成了覆盖层时,可提高从散热部件向空气中的散热效率, 结果,尽管可提高散热部件对发光元件的冷却效率,然而当在散热部件 的表面中与发光元件接触的部分上形成了覆盖层时,发光元件与散热部 件之间的传热阻力增加,结果,通过散热部件对发光元件冷却的冷却效 率下降。
即,本申请的发明人发现,在散热部件的表面中与发光元件接触的 部分上不形成覆盖层可提高散热部件对发光元件的冷却效率。
并且,本申请的发明人发现,与将散热部件的表面中同发光元件接 触的部分作为未加工面来保留相比,对该部分进行研磨可减少发光元件 与散热部件之间的传热阻力,结果,可提高散热部件对发光元件的冷却 效率。
并且,本申请的发明人发现,与将散热部件的表面中同发光元件接 触的部分作为未加工面保留相比,在该部分上配置例如油脂状、薄板状 等的导热性接口材料,可减少发光元件与散热部件之间的传热阻力,结 果,可提高散热部件对发光元件的冷却效率。
并且,本申请的发明人不仅对发光元件与散热部件直接连接的情况, 还对发光元件与散热部件经由传热部件连接的情况下的发光元件的冷却
效率进行了专心研究。
研究结果,本申请的发明人发现,当在传热部件的表面中与空气接 触的部分上形成了覆盖层时,可提高从传热部件向空气中散热的效率, 结果,可提高传热部件对发光元件的冷却效率。即,本申请的发明人发 现传热部件可作为散热部件发挥作用。
并且,研究结果,本申请的发明人发现,当在传热部件的表面中与 发光元件接触的部分、以及与散热部件接触的部分上形成了覆盖层时, 发光元件与传热部件之间的传热阻力、以及传热部件与散热部件之间的 传热阻力增加,结果,发光元件的冷却效率下降。
艮卩,本申请的发明人发现,在传热部件的表面中与发光元件接触的
部分、以及与散热部件接触的部分上不形成覆盖层,可提高发光元件的 冷却效率。
并且,本申请的发明人发现,与将传热部件的表面中同发光元件接 触的部分以及同散热部件接触的部分作为未加工面保留的情况相比,对 这些部分进行研磨可减少发光元件与传热部件之间的传热阻力以及传热 部件与散热部件之间的传热阻力,结果,可提高发光元件的冷却效率。
并且,本申请的发明人发现,与将传热部件的表面中同发光元件接 触的部分以及同散热部件接触的部分作为未加工面保留的情况相比,在 这些部分上配置导热性接口材料可减少发光元件与传热部件之间的传热 阻力以及传热部件与散热部件之间的传热阻力,结果,可提高发光元件 的冷却效率。
并且,本申请的发明人根据相同的想法对如下进行了专心研究在 用于散放发光元件所产生的热的散热部件的表面中的哪个部分上进行粗 糙化处理的情况下,才可最大地提高散热部件对发光元件的冷却效率。
研究结果,本申请的发明人发现,当在散热部件的表面中与空气接 触的部分上进行了粗糙化处理时,可提高从散热部件向空气中散热的效 率,结果,尽管可提高热部件对发光元件的冷却效率,然而当在散热部 件的表面中与发光元件接触的部分上进行了粗糙化处理时,发光元件与 散热部件之间的传热阻力增加,结果,散热部件对发光元件的冷却效率 下降。
艮卩,本申请的发明人发现,在散热部件的表面中与发光元件接触的 部分上不进行粗糙化处理,可提高散热部件对发光元件的冷却效率。
在本发明的照明装置中,多个发光元件模块配置成使一个发光元件 模块的主光轴线与其他发光元件模块的主光轴线形成大于0°的角度、或 者形成扭转的位置关系。因此,可将来自多个发光元件模块的光向多个 不同方向照射。
并且,当散热片配置成相对于垂直面呈大于0。的角度时,从散热片 处受热的散热片下侧空气的上升气流被该散热片妨碍,结果,散热片的
散热效率下降(问题1);当散热片配置成使散热片的底部位于散热片的
前端部的上侧时,从散热片处受热的空气的上升气流受到用于桥接邻接 散热片的底部的桥接部妨碍,结果,具有散热片的散热效率下降的问题
(问题2)。
在本发明的照明装置中,所有散热片配置成所有散热片平行于垂 直面,而且散热片的底部位于与该散热片的前端部相同的高度上或者位 于该散热片的前端部的下侧。因此,解决了上述问题1和2,可避免散热 片的散热效率下降。
艮P,根据本发明的照明装置,可在避免散热片的散热效率下降的同 时,将来自多个发光元件模块的光向多个不同方向照射。
为了使散热片平行于垂直面,而且使散热片的底部位于与散热片的 前端部相同的高度上或者位于散热片的前端部的下侧,有时必须使发光 元件模块旋转来安装。
另一方面,在发光元件模块的配光图形形成为例如多角形形状的情 况下,具有这样的危险,目卩当发光元件模块旋转时,来自发光元件模 块的光到达的位置偏离目标位置(问题3)。
为了解决问题3,在本发明的照明装置中,优选的是,发光元件模
块的配光图形形成为以发光元件模块的主光轴线作为中心的大致圆形 状。
在本发明的照明装置中,优选的是,在各发光元件模块上设置有一
个大致圆形的发光元件。
或者,在本发明的照明装置中,优选的是,在以发光元件模块的主 光轴线作为中心的圆上排列有两个以上发光元件。
详细地说,在本发明的照明装置中,优选的是,发光元件模块的配 光图形形成为以发光元件模块的主光轴线作为中心的大致圆形状,使得 即使发光元件模块旋转,来自发光元件模块的光到达的位置也不会变化。
由此,可减少这样的危险,即伴随发光元件模块的旋转,来自发 光元件模块的光所到达的位置偏离目标位置。
在本发明的照明装置中,优选的是,在用于散放发光元件所产生的 热的散热部件的表面中与空气接触的部分上形成有覆盖层。因此,根据 本发明的照明装置,可提高从散热部件的表面中与空气接触的部分向空 气中散热的效率,由此,可提高散热部件对发光元件的冷却效率。
并且,在本发明的照明装置中,优选的是,在用于散放发光元件所 产生的热的散热部件的表面中与空气以外的物质接触的部分上不形成覆 盖层。因此,由于在散热部件的表面中与空气以外的物质接触的部分上 形成覆盖层,导致该空气以外的物质与散热部件之间的传热阻力增加, 结果,可避免通过散热部件发光元件冷却的冷却效率下降。即,根据本 发明的照明装置,与在散热部件的表面中与空气以外的物质接触的部分 上形成覆盖层的情况相比,可减少该空气以外的物质与散热部件之间的 传热阻力,由此,可提高采用散热部件对发光元件冷却的冷却效率。
艮P,根据本发明的照明装置,可提高从散热部件的表面中与空气接 触的部分向空气中散热的效率,同时减少空气以外的物质与散热部件之 间的传热阻力。
在本发明的照明装置中,优选的是,在用于散放发光元件所产生的 热的散热部件的表面中与空气接触的部分上进行了粗糙化处理。因此, 可提高从散热部件的表面中与空气接触的部分向空气中散热的效率,由 此,可提高散热部件对发光元件的冷却效率。
并且,在本发明的照明装置中,优选的是,在用于散放发光元件所 产生的热的散热部件的表面中与空气以外的物质接触的部分上不进行粗
糙化处理。因此,由于在散热部件的表面中与空气以外的物质接触的部 分上进行粗糙化处理,导致该空气以外的物质与散热部件之间的传热阻 力增加,结果,可避免通过散热部件对发光元件冷却的效率下降。艮P, 根据本发明的照明装置,与在散热部件的表面中与空气以外的物质接触 的部分上进行粗糙化处理的情况相比,可减少该空气以外的物质与散热 部件之间的传热阻力,由此,可提高散热部件对发光元件冷却的效率。
艮口,根据本发明的照明装置,可提高从散热部件的表面中与空气接 触的部分向空气中散热的效率,同时减少空气以外的物质与散热部件之 间的传热阻力。
在本发明的照明装置中,优选的是,用于散放发光元件所产生的热 的散热部件的表面中与空气以外的物质接触的部分被研磨。由此,与将 散热部件的表面中同空气以外的物质接触的部分作为未加工面保留的情 况相比,可减少空气以外的物质与散热部件之间的传热阻力,结果,可 提高散热部件对发光元件的冷却效率。
在本发明的照明装置中,优选的是,在用于散放发光元件所产生的 热的散热部件的表面中与空气以外的物质接触的部分上配置有导热性接 口材料。由此,与将散热部件的表面中同空气以外的物质接触的部分作 为未加工面保留的情况相比,可减少空气以外的物质与散热部件之间的 传热阻力,由此,可提高散热部件对发光元件的冷却效率。
在本发明的照明装置中,优选的是,用于将发光元件供电用电极与 外部电极连接起来的连接部件配置在空间内而不使用树脂来密封,其中 发光元件供电用电极用于向发光元件供电。由此,与连接部件使用树脂 来密封的情况相比,可减少施加给连接部件的热应力。
并且,在本发明的照明装置中,优选的是,连接部件被约束成连 接部件的两个端子中与发光元件供电用电极连接的端子为固定端,与外 部电极连接的端子为自由端。换句话说,连接部件被约束成实质上为单 臂梁结构。由此,与连接于发光元件供电用电极的端子和连接于外部电
极的端子都为固定端的情况相比,即,与连接部件被约束成实质上为固 定梁结构的情况相比,可减少施加给连接部件的热应力。
艮口,在本发明的照明装置中,优选的是,连接部件的两个端子中仅 与发光元件供电用电极连接的端子被约束,其他部分不被约束。因此, 即使在连接部件伴随发光元件的发热而升温的情况下,也不会对连接部 件施加热应力,连接部件可自由地进行热膨胀。
换句话说,根据本发明的照明装置,可减少施加给连接部件的热应 力,可提高可靠性。
在本发明的照明装置中,优选的是,在比发光元件供电用电极更接 近发光元件的位置上配置有用于散放发光元件所产生的热的散热部件。 由此,与将用于散放发光元件所产生的热的散热部件配置在比发光元件 供电用电极更远离发光元件的位置上的情况相比,可减少施加给连接部 件的热应力。
在本发明的照明装置中,优选的是,使用了用于将发光元件固定在 散热部件上的粘接剂,照明装置设置有防流动单元,用于防止该粘接剂 从发光元件和散热部件之间流出。由此,可避免从发光元件和散热部件 之间流出的粘接剂到达发光元件供电用电极。
在本发明的照明装置中,优选的是,使用挠性基板作为连接部件。 并且,在挠性基板上形成有用于将挠性基板引导到外部电极侧的长孔。 由此,通过在挠性基板的长孔内设置可滑动的突起,可抑制热应力施加 给挠性基板,同时将挠性基板引导到外部电极侧。


图1是示出构成第1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的一部分的发光元件模块 l的图。
图2是示出从图1所示的发光元件模块1照射的光的配光图形的图。
图3是示出用于安装图1所示的发光元件模块1的安装部件2以及 用于支撑安装部件2的支柱3的一部分的图。
图4是示出用于安装图1所示的发光元件模块1的安装部件2以及 用于支撑安装部件2的支柱3的一部分的图。
图5是示出在图3和图4所示的安装部件2上安装有八个图1所示
的发光元件模块l (1 — 1、 1—2、 l一3、 l一4、 l一5、 1—6、 1—7、 1 — 8)
的状态的图。
图6是示出在图3和图4所示的安装部件2上安装有八个图1所示 的发光元件模块l (1 — 1、 1—2、 1—3、 l一4、 1 — 5、 l一6、 l一7、 l一8)
的状态的图。
图7是示出在图3和图4所示的安装部件2上安装有八个图1所示 的发光元件模块l (1 — 1、 l一2、 1—3、 l一4、 1—5、 1—6、 l一7、 l一8)
的状态的图。
图8是第1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10的整体图。
图9是示出构成第2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的一部分的发光元件模块 1的图。
图10是示出从图9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的发光元件模块 1照射的光的配光图形的图。
图11是示出构成第4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的一部分的发光元件模块 l的图。
图12是第8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的热接口材料(传热部件)ld的 放大剖视图。
图13是第8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的壳体le的放大剖视图。
图14是第8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的安装部件2的一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15是第28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的发光元件模块的主要部分的剖 视图。
图16是在拆下了透镜110的状态下的第28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的 发光元件模块的主要部分平面图。
图17是图15所示的槽部104a、 104b的放大图。
图18是第33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的发光元件模块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19是在拆下了透镜110的状态下的第33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的 发光元件模块的主要部分平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参照图1 图8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 图1是示出构成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的一部分的发光 元件模块1的图。详细地说,图1 (A)是局剖示出的发光元件模块1的
左侧视图,图1 (B)是发光元件模块1的主视图,图1 (C)是从前侧且 左下侧观察发光元件模块1的立体图,图1 (D)是发光元件模块1的底视图。
在图1中,la表示例如LED那样的发光元件。lb表示具有反射面 的反射器,该反射面用于使从发光元件la放射的光向下(图1 (A)和 图1 (B)的下侧)反射。lc表示安装在反射器lb上的透镜,其用于对 来自发光元件la的直射光和来自反射器lb的反射面的反射光进行配光 控制。
并且,在图1中,ld表示热接口材料,其用于支撑发光元件la和反 射器lb而且散放或传导发光元件la所产生的热。le表示用于支撑热接 口材料ld的壳体。lel表示散热片,其构成壳体le的一部分。lf表示用 于覆盖发光元件la、反射器lb、透镜lc以及热接口材料ld的罩。2表 示用于安装发光元件模块1的安装部件。
在第1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中,发光元件la所产生的热的一部分从 热接口材料ld散放。并且,发光元件la所产生的热的一部分经由热接 口材料ld热传导到壳体le的散热片lel,并从散热片lel散放。并且, 发光元件la所产生的热的一部分经由热接口材料ld和壳体le热传导到 安装部件2,并从安装部件2散放。
图2是示出从图1所示的发光元件模块1照射的光的配光图形的图。 图2的左恻相当于图1所示的发光元件模块1的后侧(图1 (C)的左下 侧),图2的右侧相当于图1所示的发光元件模块1的前侧(图1 (C) 的右上侧),图2的上侧相当于图1所示的发光元件模块1的右侧(图1 (C)的右下侧),图2的下侧相当于图1所示的发光元件模块1的左侧 (图1 (C)的左上侧)。
在第1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中,如图1和图2所示,透镜lc的聚光
特性被设定成使发光元件模块1的左右方向(图l (A)的外一里侧方
向、图1 (B)的左右方向、图1 (C)的左上一右下侧方向、图1 (D) 的左右方向、图2的上下方向)的聚光度小于发光元件模块1的前后方 向(图1 (A)的左右方向、图1 (B)的外一里侧方向、图1 (C)的右 上一左下侧方向、图l (D)的上下方向、图2的左右方向)的聚光度。
换句话说,在第1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中,如图2所示,从发光元 件模块1照射的光的配光图形被设定成左右方向(图2的上下方向) 比前后方向(图2的左右方向)长。
图3和图4是示出用于安装图1所示的发光元件模块1的安装部件 2以及用于支撑安装部件2的支柱3的一部分的图。详细地说,图3 (A) 是安装部件2和支柱3的一部分的平面图,图3 (B)是安装部件2和支 柱3的一部分的主视图,图4 (A)是安装部件2和支柱3的一部分的左 侧视图,图4 (B)是安装部件2和支柱3的一部分的底视图。
在第1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中,如图3和图4所示,安装部件2被 分割成八个分区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详细地说,如图3 (A)和图3 (B)所示,安装部件2的分区2 — 1、 2 一2、 2—3、分区2—4、 2 — 5、以及分区2—6、 2—7、 2 —8弯曲成两个 阶段。
图5 图7是示出在图3和图4所示的安装部件2上安装有八个图1 所示的发光元件模块l (l一l、 l一2、 l一3、 1—4、 1 — 5、 1—6、 1—7、 l一8)的状态的图。
详细地说,图5 (A)是安装有发光元件模块l (l一l、 l一2、 l一3、 l一4、 l一5、 l一6、 l一7、 1-8)的安装部件2和支柱3的一部分的平 面图,图5 (B)是安装有发光元件模块l (l一l、 l一2、 1—3、 l一4、 1 一5、 l一6、 1 — 7、 1一8)的安装部件2和支柱3的一部分的主视图。图 6 (A)是安装有发光元件模块l (l一l、 l一2、 l一3、 1—4、 1—5、 l一 6、 l一7、 1 — 8)的安装部件2和支柱3的一部分的左侧视图,图6 (B) 是安装有发光元件模块l (1 — 1、 l一2、 l一3、 l一4、 1一5、 1—6、 l一7、 l一8)的安装部件2和支柱3的一部分的底视图。
并且,图7 (A)是示出安装在安装部件2上的发光元件模块1一2、 1—4、 1—7的位置关系的与图5 (B)相同的图,图7 (B)是示出安装 在安装部件2上的发光元件模块1一2、 l一5、 l一7的位置关系的与图5 (B)相同的图,图7 (C)是示出安装在安装部件2上的发光元件模块1 —3、 1 — 5、 l一8的位置关系的与图5 (B)相同的图。
图8是第1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10的整体图。详细地说,图8 (A) 是第1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10的主视图,图8 (B)是第1实施方式的 照明装置10的左侧视图。
在第1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10中,如图5 图7所示,配置在中央 的发光元件模块1一4、 1—5的主光轴线L1—4、 Ll一5指向下方,配置 在图中左侧的发光元件模块l一l、 l一2、 l一3的主光轴线L1一1、 Ll一 2、 Ll一3指向右下方,配置在图中右侧的发光元件模块1—6、 1 — 7、 1 —8指向左下方。
并且,配置在左右的发光元件模块的主光轴线与配置在中央的发光 元件模块1一4、 1 —5的主光轴线L1—4、 Ll一5在前后方向上错开,形 成相互扭转的位置关系。例如发光元件模块l一4的主光轴线Ll一4与发 光元件模块l一1、 l一2、 1—6、 1一7的主光轴线L1一1、 Ll一2、 L1—6、 Ll一7之间存在扭转关系。同样,发光元件模块1一5的主光轴线L1一5 与发光元件模块1—2、 1—3、 l一7、 l一8的主光轴线L1—2、 Ll一3、 Ll一7、 Ll一8之间存在扭转关系。
而且,位于两侧对置位置上的发光元件模块配置成使彼此的主光轴 线形成大于0°的规定角度。即,发光元件模块1-1的主光轴线Ll一l 与发光元件模块l一6的主光轴线Ll一6所形成的角、发光元件模块l一2 的主光轴线Ll 一2与发光元件模块1 一7的主光轴线Ll 一7所形成的角、 以及发光元件模块l一3的主光轴线Ll一3与发光元件模块l一8的主光 轴线Ll 一8所形成的角是大于0°的规定角度。
通过采取上述配置,可将来自八个发光元件模块l一l、 l一2、 l一3、 l一4、 1—5、 1—6、 1—7、 l一8的光向不同方向照射。
并且,在第1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10中,发光元件模块1一1 1一
8的所有散热片l一lel l一8el配置成平行于垂直面、而且使散热片的 底部位于散热片的前端部的下侧。
以发光元件模块l一l为例进行说明,如图5 (A)、图5 (B)和图6 (A)所示,发光元件模块l一l的所有散热片l一lel配置成使所有散 热片1 —lel平行于垂直面,而且使散热片l一lel的底部(图5 (B)的 右下侧部分)位于散热片l一2el的前端部(图5 (B)的左上侧部分)的 下侧。
因此,从发光元件模块l一l的散热片l一lel处受热的空气可沿着 散热片l一lel的表面向正上方上升。结果,可最大地提高散热片l一lel 的散热效率。
这对于所有发光元件模块1一1 1一8的所有散热片l一lel 1 — 8el均是一样的,由此,可避免散热片l一lel、 1—2el、 1—3el、 l一4el、 l一5el、 l一6el、 l一7el、 l一8el的散热效率下降,同时可将来自八个 发光元件模块1 —1、 l一2、 1—3、 l一4、 l一5、 l一6、 l一7、 1—8的光 向多个不同方向照射。
并且,在第1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10中,由一个发光元件模块1照 射的区域与照明装置整体的照射区域并不是大致一致,由一个发光元件 模块1照射的区域小于照明装置整体的照射区域。
详细地说,照明装置整体的照射区域被分割成多个小区域, 一个小 区域被分配有一个发光元件模块1的照射区域。并且,在邻接两个发光 元件模块1的照射区域内设置有重复部分。
下面参照图9和图10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
在第2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中,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是,使用 图9所示的发光元件模块1来取代图1所示的发光元件模块1。除了这点 以外,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10为大致相同的构成,可取得大 致相同的效果。
图9是示出构成第2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的一部分的发光元件模块 1的图。详细地说,图9 (A)是第2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的发光元件模 块1的平面图,图9 (B)是局剖示出的第2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的发光
元件模块l的左侧视图。图9 (C)是局剖示出的第2实施方式的照明装 置的发光元件模块l的主视图,图9 (D)是第2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的 发光元件模块l的底视图。
图10是示出从图9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的发光元件模块 l照射的光的配光图形的图。
在第1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10中,如图1所示,在发光元件模块l 上设置有三个发光元件la,如图2所示,从发光元件模块1照射的光的 配光图形被设定成在左右方向上(图2的上下方向)比在前后方向上(图 2的左右方向)长,然而在第2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中,取而代之,如图 9所示,在发光元件模块1上设置有一个大致圆形的发光元件la,如图 10所示,从发光元件模块1照射的光的配光图形被设定成以发光元件模 块1的主光轴线Ll (参照图9 (B)和图9 (C))作为中心的大致圆形状。
详细地说,在第2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中,发光元件模块l的配光 图形形成为以发光元件模块1的主光轴线L1作为中心的大致圆形状,使 得即使发光元件模块1相对于安装部件2 (参照图3和图4)旋转,来自 发光元件模块1的光到达的位置也不变化。
在第2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中,与第1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IO—样, 如图5 (B)、图7 (A)和图7 (C)所示,安装在安装部件2的分区2 — 1、 2—2、 2—3上的发光元件模块1一1、 l一2、 1—3的主光轴线L1一1、 Ll一2、 Ll一3指向右下方,安装在安装部件2的分区2—6、 2—7、 2—8 上的发光元件模块l一6、 l一7、 1 —8的主光轴线L1一6、 L1—7、 L1 —8 指向左下方。
取而代之,作为第3实施方式,安装在安装部件2的分区2—1、 2 —2、 2—3上的发光元件模块1 —1、 l一2、 1—3的主光轴线L1一1、 Ll 一2、 Ll一3可以指向右下方以及前方,安装在安装部件2的分区2—6、 2—7、 2 —8上的发光元件模块1一6、 1 — 7、 1—8的主光轴线L1一6、 Ll 一7、 Ll一8可以指向左下方以及前方。
在第3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中,通过使发光元件模块l (参照图9) 相对于安装部件2 (参照图3和图4)可旋转地安装到安装部件2上,与
第1和第2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一样,从所有发光元件模块1的散热片 lel处受热的空气可沿着散热片lel的表面向正上方上升。详细地说,在 第3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中,通过使发光元件模块l (参照图9)相对于 安装部件2 (参照图3和图4)可旋转地安装到安装部件2上,可将所有 散热片lel配置成使所有散热片lel平行于垂直面,而且使散热片lel 的底部位于该散热片lel的前端部的下侧。结果,根据第3实施方式的 照明装置,与第1和第2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一样,可最大地提高散热 片lel的散热效率。
下面参照图11说明第4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
第4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使用图11所示的发光元件模块1来取代图 I所示的发光元件模块l,除了这点以外,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照明装 置10为大致相同的构成,可取得大致相同的效果。
图11是示出构成第4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的一部分的发光元件模块 1的图。详细地说,图11 (A)是第4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的发光元件模 块1的平面图,图11 (B)是局剖示出的第4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的发光 元件模块1的左侧视图。图11 (C)是局剖示出的第4实施方式的照明装 置的发光元件模块1的主视图,图U (D)是第4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 的发光元件模块l的底视图。
在第4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中,如图11所示,在以发光元件模块l 的主光轴线L1作为中心的圆(图ll (D)的一点划线)上排列有四个发 光元件lal、 la2、 la3、 la4,如图10所示,从发光元件模块1照射的光 的配光图形被设定成以发光元件模块l的主光轴线L1 (参照图ll (B) 和图11 (C))作为中心的大致圆形状。
详细地说,在第1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10中,如图1所示,由发光 元件la、反射器lb、透镜lc和热接口材料ld构成的组被排列在三组直 线上,然而在第4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中,如图11所示,由发光元件lal、 反射器lbl、透镜lcl和热接口材料ldl构成的组、由发光元件la2、反 射器lb2、透镜lc2和热接口材料ld2构成的组、由发光元件la3、反射 器lb3、透镜lc3和热接口材料ld3构成的组、以及由发光元件la4、反
射器lb4、透镜lc4和热接口材料ld4构成的组被排列在圆上。
更详细地说,发光元件模块1的配光图形形成为以发光元件模块1 的主光轴线L1作为中心的大致圆形状,使得即使发光元件模块1相对于 安装部件2 (参照图3和图4)旋转,来自发光元件模块l的光到达的位 置也不变化。
在第4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中,与第1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IO—样, 如图5 (B)、图7 (A)和图7 (C)所示,安装在安装部件2的分区2— 1、 2—2、 2—3上的发光元件模块1一1、 1—2、 l一3的主光轴线L1 —1、 Ll一2、 L1—3指向右下方,安装在安装部件2的分区2—6、 2—7、 2—8 上的发光元件模块l一6、 1—7、 1一8的主光轴线L1 —6、 Ll一7、 Ll一8 指向左下方。
取而代之,作为第5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安装在安装部件2的分 区2 — 1、 2—2、 2 — 3上的发光元件模块1 —K l一2、 1—3的主光轴线 Ll一l、 Ll一2、 Ll一3可以指向右下方以及前方,安装在安装部件2的 分区2—6、 2—7、 2 — 8上的发光元件模块1—6、 1—7、 l一8的主光轴 线L1一6、 Ll一7、 L1 —8可以指向左下方以及前方。
在第5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中,通过使发光元件模块1 (参照图11) 相对于安装部件2 (参照图3和图4)可旋转地安装到安装部件2上,与 第1和第4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一样,从所有发光元件模块1的散热片 lel处受热的空气可沿着散热片lel的表面向正上方上升。详细地说,在 第5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中,通过使发光元件模块1 (参照图11)相对 于安装部件2 (参照图3和图4)可旋转地安装到安装部件2上,可将所 有散热片lel配置成使所有散热片lel平行于垂直面,而且使散热片 lel的底部位于该散热片lel的前端部的下侧。结果,根据第5实施方式 的照明装置,与第1和第4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一样,可最大地提高散 热片lel的散热效率。
在第4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中,如图11所示,四个发光元件lal、 la2、 la3、 la4被排列在以发光元件模块1的主光轴线Ll作为中心的圆 上,而作为第6实施方式,两个以上的任意个数的发光元件可以被排列
在以发光元件模块1的主光轴线L1作为中心的圆上,并且从发光元件模
块1照射的光的配光图形可以形成为以发光元件模块1的主光轴线L1作
为中心的大致圆形状。
并且,在第1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10中,如图3和图4所示,安装 部件2直接安装在支柱3上,然而作为第7实施方式,安装部件2可以 间接安装在支柱3上。
下面,作为第8 第27实施方式,针对发光元件模块的散热片的配 置以外的结构,对实现冷却效率和传热效率的提高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首先,参照图12 图14说明第8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该照明装 置除了后述的方面以外,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为大致相同的 构成。
在第8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中,与第1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一样, 发光元件la所产生的热的一部分从热接口材料(传热部件)ld散放。艮卩, 在第8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中,与第1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一样,热接 口材料(传热部件)ld不仅具有传热功能,而且具有散热功能。
图12是第8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的热接口材料(传热部件)ld (参 照图1)的放大剖视图。在第1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中,在具有散热功能 的热接口材料(传热部件)ld的表面中与空气接触的部分上不形成覆盖 层,然而在第8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中,如图1和图12所示,在具有散 热功能的热接口材料(传热部件)ld的表面中与空气接触的部分ld4上 形成有覆盖层。结果,提高了通过热接口材料(传热部件)ld对发光元 件la冷却的冷却效率。
另外,取代在热接口材料(传热部件)ld的与空气接触的部分ld4 上形成覆盖层,可以在热接口材料(传热部件)ld的表面中与空气接触 的部分ld4上迸行粗糙化处理(第9实施方式)。
并且,在第8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中,如图1和图12所示,在具有 传热功能的热接口材料(传热部件)ld的表面中与空气以外的物质接触 的部分上不形成覆盖层。详细地说,在热接口材料(传热部件)ld的表 面中与发光元件la接触的部分ldl上、与反射器lb接触的部分ld2上、
以及与壳体le接触的部分ld3上不形成覆盖层。
具有传热功能的热接口材料(传热部件)ld的表面中未形成覆盖层 的部分,即与发光元件la接触的部分ldl、与反射器lb接触的部分ld2、 以及与壳体le接触的部分ld3被研磨。结果,降低了热接口材料(传热 部件)ld与发光元件la、反射器lb和壳体le之间的传热阻力。
另外,这些部分ldl、 ld2、 ld3可以不经过研磨而作为未加工面保 留(第IO实施方式)。
图13是第8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的壳体le (参照图1)的放大剖视 图。在第1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中,在具有散热功能的壳体le的表面中 与空气接触的散热片lel的部分、以及除散热片lel外的与空气接触的 部分上不形成覆盖层,然而在第8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中,如图1和图 13所示,在具有散热功能的壳体le的表面中与空气接触的散热片lel的 部分、以及除散热片lel外的与空气接触的部分le4上形成有覆盖层。 结果,提高了通过壳体le对发光元件la冷却的冷却效率。
另外,取代在壳体le的表面中与空气接触的散热片lel的部分、以 及除散热片lel外的与空气接触的部分le4上形成覆盖层,而可以在这 些部分上进行粗糙化处理(第11实施方式)。
并且,在第8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中,如图1和图13所示,在具有 传热功能的壳体le的表面中与空气以外的物质接触的部分上不形成覆盖 层。详细地说,在壳体le的表面中与热接口材料(传热部件)ld接触的 部分le2上、以及与安装部件2接触的部分le3上不形成覆盖层。
未形成覆盖层的部分被研磨。结果,降低了壳体le与传热部件ld 以及安装部件2之间的传热阻力。
另外,壳体le的表面中与热接口材料(传热部件)ld接触的部分 le2、以及与安装部件2接触的部分le3可以作为未加工面保留而不进行 研磨(第12实施方式)。
图14是第8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的安装部件2 (参照图1)的一部 分的放大剖视图。在第1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中,在具有散热功能的安 装部件2的表面中与空气接触的部分上不形成覆盖层,然而在第8实施
方式的照明装置中,如图1和图14所示,在具有散热功能的安装部件2 的表面中与空气接触的部分2b上形成有覆盖层。结果,提高了通过安装 部件2对发光元件la冷却的冷却效率。
安装部件2的表面中与空气接触的部分2b可以进行粗糙化处理来取 代形成覆盖层(第13实施方式)。
并且,在第8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中,如图1和图14所示,在具有 传热功能的安装部件2的表面中与空气以外的物质接触的部分上不形成 覆盖层。详细地说,在安装部件2的表面中与壳体le接触的部分2a上 不形成覆盖层。该部分被研磨。结果,降低了安装部件2与壳体le之间 的传热阻力。
安装部件2的表面中与壳体le接触的部分2a可以作为未加工面保 留而不进行研磨(第14实施方式)。
并且,在第8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中,可以在直接接触的部件之间 配置例如油脂状、薄板状等的导热性接口材料(未作图示)。例如,在第 8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中,如图1和图12所示,发光元件la直接接触热 接口材料(传热部件)ld的表面中与发光元件la接触的部分ldl,然而 可以在它们之间配置上述导热性接口材料(第15实施方式)。
并且,在第8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中,反射器lb直接接触与其接触 的热接口材料(传热部件)ld的部分ld2,然而可以在它们之间配置导 热性接口材料(第16实施方式)。
并且,在第8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中,如图l、图12和图13所示, 热接口材料(传热部件)ld的表面中同壳体le接触的部分ld3直接接触 壳体le的表面中同传热部件ld接触的部分le2,然而可以在它们之间配 置导热性接口材料(第17实施方式)。
并且,在第8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中,如图l、图13和图14所示, 壳体le的表面中同安装部件2接触的部分le3直接接触安装部件2的表 面中同壳体le接触的部分2a,然而可以在它们之间配置导热性接口材料 (第18实施方式)。
另外,在第8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中,如图1所示,在一个发光元 件模块1上设置有三组发光元件la、反射器lb和透镜lc,然而可以在 一个发光元件模块1上设置三组以外的任意组数的发光元件la、反射器 lb和透镜lc (第19实施方式)。
并且,在第8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中,如图3和图4所示,在具有 传热功能的安装部件2的表面中与灯罩(未作图示)接触的部分上不形 成覆盖层。该部分例如被研磨。结果,降低了安装部件2与灯罩之间的 传热阻力。
另外,安装部件2的表面中与灯罩接触的部分可以作为未加工面保 留而不进行研磨(第20实施方式)。
并且,在第8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中,在具有散热功能的灯罩(未 作图示)的表面中与空气接触的部分上形成有覆盖层。结果,提高了通 过灯罩(未作图示)对发光元件la冷却的冷却效率。
另外,可以在灯罩的表面中与空气接触的部分上进行粗糙化处理来 取代形成覆盖层(第21实施方式)。
并且,在第8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中,在具有传热功能的灯罩3的 表面中与空气以外的物质接触的部分上不形成覆盖层,具体地说,在与 安装部件2接触的部分上不形成覆盖层。该部分被研磨。结果,降低了 灯罩与安装部件2之间的传热阻力。
另外,灯罩中与安装部件2接触的部分可以作为未加工面保留而不 进行研磨(第22实施方式)。
并且,在第8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中,安装部件2的表面中同灯罩 (未作图示)接触的部分直接接触灯罩的表面中同安装部件2接触的部 分,然而可以在它们之间配置例如油脂状、薄板状等的导热性接口材料 (未作图示)(第23实施方式)。
在第8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中,如图8所示,在安装部件2的表面 中与支柱3接触的部分上不形成覆盖层。该部分最好被研磨。结果,降 低了安装部件2与支柱3之间的传热阻力。
另外,安装部件2中与支柱3接触的部分可以作为未加工面保留而 不进行研磨(第24实施方式)。
并且,在第1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中,如图8所示,在具有散热功
能的支柱3的表面中与空气接触的部分上不形成覆盖层,然而在第8实 施方式的照明装置中,在具有散热功能的支柱3的表面中与空气接触的 部分上形成有覆盖层。结果,提高了通过支柱3对发光元件la冷却的冷 却效率。支柱3的表面中与空气接触的部分可以取代形成覆盖层而进行 粗糙化处理(第25实施方式)。
并且,在第8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中,如图8所示,在具有传热功 能的支柱3的表面中与空气以外的物质接触的部分上不形成覆盖层,具 体地说,在与安装部件2接触的部分上不形成覆盖层。该部分优选被研 磨。结果,降低了支柱3与安装部件2之间的传热阻力。
支柱3的表面中与安装部件2接触的部分可以作为未加工面保留而 不进行研磨(第26实施方式)。
并且,在第8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中,如图8所示,安装部件2的 表面中同支柱3接触的部分直接接触支柱3的表面中同安装部件2接触 的部分,然而取而代之,可以在它们之间配置例如油脂状、薄板状等的 导热性接口材料(未作图示)(第27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5 图17说明第28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
图15是第28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的发光元件模块的主要部分剖视 图。图16是在拆下了透镜110的状态下的第28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的 发光元件模块的主要部分平面图。详细地说,图16是从图15的上侧观 察在拆下了透镜110的状态下的第28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的发光元件模 块的主要部分的图。
除了后述的方面以外,第28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与上述第1实施方 式的照明装置IO为大致相同的构成。因此,根据第28实施方式的照明 装置,除了后述的方面以外,可取得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10 大致相同的效果。
在第1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中,如图1所示,发光元件模块1的主 要部分由发光元件la、反射器lb、透镜lc以及热接口材料ld构成,然 而在第28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中,取而代之,发光元件模块的主要部分
如图15和图16所示那样构成。
在图15和图16中,101表示例如LED芯片那样的发光元件,102 表示涂布在发光元件101上的荧光体。103表示用于支撑发光元件101和 荧光体102的基体。103a、 103b表示形成在基体103的下表面上的发光 元件供电用电极,其用于向配置在基体103上的发光元件101供电。在 第28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中,例如LED封装件那样的封装件由发光元 件101、荧光体102和基体103构成。并且,发光元件供电用电极103a 与发光元件101的阳极电极(未作图示)电连接,发光元件供电用电极 103b与发光元件101的阴极电极(未作图示)电连接。基体103由导热 率较高的材料形成。
并且,在图15和图16中,104表示用于支撑基体103的基板,105 表示用于将基体103固定在基板104上的粘接剂。基板104由例如Al、 ADC (Aluminium Die-Cast,铝压铸件)等那样的导热率较高的材料形成, 粘接剂由导热率较高的材料构成。
并且,在图15和图16中,106、 107表示用于向发光元件101供电 的外部电极。外部电极106、 107构成为相对于发光元件101可移动,或 者外部电极106、 107配置在距发光元件101较远的位置,且远到即使发 光元件101发热外部电极106、 107也不升温的程度。
并且,在图15和图16中,108表示作为将发光元件供电用电极103a 和外部电极106连接起来的连接部件的挠性基板。108a、 108b表示形成 在挠性基板108上的端子,108c表示长孔,其用于将经由端子108a与基 体103的发光元件供电用电极103a连接的挠性基板108引导到外部电极 106侧。104c表示配置在基板104的上表面上的突起,其用于可滑动地 与长孔108c嵌合。挠性基板108经由端子108b与外部电极106连接。
另外,在第28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中,挠性基板108的端子108a 通过焊锡(未作图示)与发光元件供电用电极103a连接,挠性基板108 的端子108b通过焊锡(未作图示)与外部电极106连接,然而取而代之, 可以通过连接器(未作图示)将挠性基板108的端子108a和发光元件供 电用电极103a连接,并通过连接器(未作图示)将挠性基板108的端子108b和外部电极106连接(第29实施方式)。
并且,在图15和图16中,109表示作为将发光元件供电用电极103b 和外部电极107连接起来的连接部件的挠性基板。109a、 109b表示形成 在挠性基板109上的端子,109c表示长孔,其用于将经由端子109a与基 体103的发光元件供电用电极103b连接的挠性基板109引导到外部电极 107便U。 104d表示配置在基板104的上表面上的突起,其用于可滑动地 与长孔109c嵌合。挠性基板109经由端子109b与外部电极107连接。
另外,在第28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中,挠性基板109的端子109a 通过焊锡(未作图示)与发光元件供电用电极103b连接,挠性基板109 的端子109b通过焊锡(未作图示)与外部电极107连接,然而取而代之, 可以通过连接器(未作图示)来连接挠性基板109的端子109a和发光元 件供电用电极103b,并通过连接器(未作图示)来连接挠性基板109的 端子10%和外部电极107 (第30实施方式)。
并且,在图15和图16中,111表示配置在荧光体102、基体103和 基板104的上表面与透镜110的下表面之间的空间。104a表示槽部,其 用作防止粘接剂105从基体103和基板104之间流出到外部电极106侧 (图15的左侧)的防流动单元。104b表示槽部,其用作防止粘接剂105 从基体103和基板104之间流出到外部电极107侧(图15的右侧)的防 流动单元。
图17是图15所示的槽部104a、 104b的放大图。在第28实施方式 的照明装置中,如图15和图17所示,槽部104a构成为即使粘接剂105 从基体103和基板104之间流出到外部电极106侧(图15和图17的左 侧),该流出的粘接剂105也由槽部104a阻挡而不会到达发光元件供电 用电极103a和端子108a。并且,槽部104b构成为即使粘接剂105从 基体103和基板104之间流出到外部电极107侧(图15和图17的右侧), 该流出的粘接剂105也由槽部104b阻挡而不会到达发光元件供电用电极 103b和端子109a。
并且,在第28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中,如图15和图16所示,将发 光元件供电用电极103a和外部电极106连接起来的挠性基板108、以及
将发光元件供电用电极103b和外部电极107连接起来的挠性基板109配 置在空间111内,且不使用树脂进行密封。因此,与挠性基板108、 109 使用树脂来密封的情况相比,可减少施加给挠性基板108、 109的热应力。
并且,在第28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中,如上所述,外部电极106构 成为相对于发光元件101可移动;或者外部电极106配置在距发光元件 101较远的位置上,且远到即使发光元件101发热外部电极106也不升温 的程度。换句话说,挠性基板108被约束成挠性基板108的两个端子 108a、 108b中与发光元件供电用电极103a连接的端子108a为固定端, 与外部电极106连接的端子108b为自由端。换句话说,挠性基板108被 约束成实质上为单臂梁结构。
因此,与连接于发光元件供电用电极103a的端子108a以及连接于 外部电极106的端子108b均为固定端的情况相比,即,与挠性基板108 被约束成实质上为固定梁结构的情况相比,详细地说,与外部电极106 相对于发光元件101固定、而且外部电极106配置成距发光元件101较 近使得在发光元件101发热时外部电极106升温的情况相比,可减少施 加给挠性基板108的热应力。
艮P,在第28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中,形成为仅约束挠性基板108的 端子108a、不约束其他部分的结构。因此,即使在挠性基板108伴随发 光元件101的发热而升温的情况下,也不会对挠性基板108施加热应力, 挠性基板108可自由地热膨胀。换句话说,通过减少施加给挠性基板108 的热应力,可降低焊锡剥离的危险,可提高可靠性。
另外,在第28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中,发光元件供电用电极103a 和外部电极106通过挠性基板108来连接,然而取而代之,可以利用例 如线材、玻璃环氧基板那样的任意连接部件将发光元件供电用电极103a 和外部电极106连接起来(第31实施方式)。
详细地说,在第31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中,与第28实施方式的照 明装置一样,外部电极106构成为相对于发光元件101可移动,或者外 部电极106配置在距发光元件101较远的位置上,且远到即使发光元件 101发热外部电极106也不升温的程度。换句话说,连接部件被约束成-
连接部件的两个端子中与发光元件供电用电极103a连接的端子为固定 端,与外部电极106连接的端子为自由端。换句话说,连接部件被约束 成实质上为单臂梁结构。因此,根据第31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可取得 与第28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大致相同的效果。
关于将发光元件101和外部电极107连接起来的挠性基板109,也 与挠性基板108完全相同,由于挠性基板109被约束成实质上为单臂梁 结构,因而即使在挠性基板109伴随发光元件101的发热而升温的情况 下,也不会对挠性基板109施加热应力,挠性基板109可自由地热膨胀, 可减少焊锡剥离的危险,可提高可靠性。
并且,可以取代挠性基板109,利用例如线材、玻璃环氧基板那样 的任意连接部件将发光元件供电用电极103b和外部电极107连接起来 (第32实施方式),可取得相同效果。
并且,在第28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中,如图15所示,在比发光元 件供电用电极103a、 103b更接近发光元件101的位置上配置有基板104, 该基板104用作散放发光元件101所产生的热的散热部件。详细地说, 发光元件101所产生的热经由基体103和粘接剂105热传导到基板104, 并从基板104的下表面散放。因此,与作为散放发光元件101所产生的 热的散热部件的基板104配置在比发光元件供电用电极103a、 103b更远 离发光元件IOI的位置上的情况相比,可减少施加给挠性基板108、 109 的热应力。
下面参照图18和图19说明第33实施方式。
第33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除了后述的方面以外,与上述第28实施 方式的照明装置为大致相同的构成。因此,根据第33实施方式的照明装 置,除了后述的方面以外,可取得与上述第28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大致 相同的效果。
图18是第33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的发光元件模块的主要部分剖视 图。图19是在拆下了透镜110的状态下的第33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的 发光元件模块的主要部分平面图。详细地说,图19是从图18的上侧观 察在拆下了透镜110的状态下的第33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的发光元件模
块的主要部分的图。
在第28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中,如图15所示,发光元件供电用电
极103a、 103b形成在基体103的下表面上,然而在第33实施方式的照 明装置中,如图18所示,发光元件供电用电极103a、 103b形成在基体 103的上表面上。
并且,在第28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中,如图15所示,基板104构 成为凸状,然而在第33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中,如图18所示,基板104 构成为凹状。详细地说,在第33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中,如图18和图 19所示,基板104构成为将基体103定位在基板104的凹部104e内。
并且,在第33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中,与第28实施方式的照明装 置一样,外部电极106、 107构成为相对于发光元件101可移动,或者外 部电极106、 107配置在距发光元件101较远的位置上,且远到即使发光 元件101发热外部电极106、 107也不升温的程度。
另外,挠性基板108的端子108a、 108b分别通过焊锡(未作图示) 与发光元件供电用电极103a、外部电极106相连接,然而取而代之,可 以通过连接器(未作图示)来连接挠性基板108的端子108a和发光元件 供电用电极103a,并通过连接器(未作图示)来连接挠性基板108的端 子108b和外部电极106 (第34实施方式)。
同样,挠性基板109的端子109a、 109b与发光元件供电用电极103b 以及外部电极107之间的连接可以使用连接器而不是焊锡(第35实施方 式)。
并且,在第33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中,如图18和图19所示,利用 基板104的凹部104防止粘接剂105从基体103和基板104之间流出到 外部电极106侧(图18和图19的左侧)或者外部电极107侦!f (图18和 图19的右侧)。详细地说,在第33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中形成有基板104 的凹部104e,该凹部104e使得粘接剂105不会到达基体103的上表面的 发光元件供电用电极103a、 103b和端子108a、 109a。
另外,在第33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中,发光元件供电用电极103a 与外部电极106的连接以及发光元件供电用电极103b与外部电极107的 连接分别使用了挠性基板108和挠性基板109,然而可以取代挠性基板而 使用例如线材、玻璃环氧基板那样的任意连接部件(第36实施方式和第 37实施方式)。
并且,在第33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中,如图18所示,在比发光元 件供电用电极103a、 103b更接近发光元件101的位置上配置有基板104, 该基板104用作散放发光元件101所产生的热的散热部件。详细地说, 发光元件101所产生的热经由基体103和粘接剂105热传导到基板104, 并从基板104的下表面散放。因此,与作为散放发光元件101所产生的 热的散热部件的基板104配置在比发光元件供电用电极103a、 103b更远 离发光元件IOI的位置的情况相比,可减少施加给挠性基板108、 109的 热应力。
上述第1至第37实施方式可以适当组合。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照明装置可应用于例如道路用照明、街灯、室内用照明等。
权利要求
1. 一种照明装置,该照明装置设置有多个发光元件模块,该发光元件模块具有发光元件和用于散放所述发光元件所产生的热的散热片,该照明装置的特征在于,多个发光元件模块配置成使一个发光元件模块的主光轴线与其他发光元件模块的主光轴线形成大于0°的角度,或者形成扭转的位置关系,并且所有散热片配置成所有散热片平行于垂直面,而且散热片的底部位于与该散热片的前端部相同的高度或者位于该散热片的前端部的下侧。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发光元件模块的 配光图形形成为以发光元件模块的主光轴线作为中心的大致圆形状。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各发光元件模 块上设置有一个大致圆形的发光元件。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以发光元件模块的主光轴线作为中心的圆上排列有两个以上发光元件。
5. 根据权利要求1 4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在 用于散放所述发光元件所产生的热的散热部件的表面中与空气接触的部 分上形成有覆盖层,在与空气以外的物质接触的部分上不形成覆盖层。
6. 根据权利要求1 4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在 用于散放所述发光元件所产生的热的散热部件的表面中与空气接触的部 分上进行粗糙化处理,在与空气以外的物质接触的部分上不进行粗糙化 处理。
7. 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部 件的表面中与空气以外的物质接触的部分被进行了研磨。
8. 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散热 部件的表面中与空气以外的物质接触的部分上配置有导热性接口材料。
9.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照明装置设 置有用于将发光元件供电用电极与外部电极连接起来的连接部件,该发 光元件供电用电极用于向所述发光元件供电,所述连接部件配置在空间 内,所述连接部件被约束成所述连接部件的两个端子中与所述发光元 件供电用电极连接的端子为固定端,与所述外部电极连接的端子为自由J;山顺。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比所述发光 元件供电用电极更接近所述发光元件的位置上配置有散热部件,该散热 部件用于散放所述发光元件所产生的热。
11.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使用了用于将 所述发光元件固定在所述散热部件上的粘接剂,所述照明装置设置有用 于防止所述粘接剂从所述发光元件和所述散热部件之间流出的防流动单 元。
12. 根据权利要求9 11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使用挠性基板作为所述连接部件,在所述挠性基板上形成有长孔,该长 孔用于将所述挠性基板弓(导到所述外部电极侧。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照明装置,其可避免散热片的散热效率下降,同时将来自多个发光元件模块的光向多个不同方向照射。照明装置(10)设置有多个发光元件模块(1),发光元件模块(1)具有散放发光元件(1a)所产生的热的散热片(1e1),在照明装置(10)中,发光元件模块(1-1、1-4~1-8)配置成使一个发光元件模块(1-1)的主光轴线(L1-1)与其他发光元件模块(1-4、1-5~1-8)的主光轴线(L1-4、L1-5~L1-8)形成大于0°的角度、或者形成扭转的位置关系,并且散热片(1-1e1、1-2e1~1-8e1)配置成使所有散热片(1-1e1、1-2e1~1-8e1)平行于垂直面且使散热片的底部位于与散热片的前端部相同的高度上、或者位于散热片的前端部的下侧。
文档编号F21V7/20GK101389900SQ20078000629
公开日2009年3月18日 申请日期2007年2月19日 优先权日2006年2月22日
发明者塚田桂, 宇井和久, 小池辉夫, 山田光雄, 番场正一, 长泽理之 申请人:斯坦雷电气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