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插座、具有其的背光组件和具有其的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35582阅读:24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灯插座、具有其的背光组件和具有其的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灯插座、具有该灯插座的背光组件和显示装置。更具体 地,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自动和稳定组装过程的灯插座、具有灯插座的背光 组件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根据光源的位置将液晶显示器(LCD)装置的背光组件分类为直接 照明式背光组件或者边缘照明式背光组件。
传统的背光组件包括冷阴极荧光灯(CCFL)作为光源。具有CCFL的
灯容易地固定至底板,已经研制出在底板上设置灯插座从而将灯的电极部分 固定至灯插座。
传统的灯插座包括插座壳体、供电部件和插座盖。供电部件将逆变器与 灯的引线电性连接。在灯插座的组装过程中,将供电部件插入形成在插座壳 体中的孔内,将引线插入至供电部件的端子。将插座盖插入插座主体从而将 灯的引线固定至灯插座。
但是,灯插座的元件的数量较大,插座盖在对齐灯之后与插座主体结合。 因此,组装过程复杂。
同样,在组装背光组件的制造过程中,将逆变器的线路焊至灯插座,或 者将灯插座的端子焊至逆变器。
当通过焊接过程将逆变器电性连接至插座时,可能会增加组装时间并且 在焊接过程期间可能损坏灯,由此降低产量。另外,如果逆变器其中之一出 现缺陷,那么所有的的灯都需要被卸下从而替换缺陷逆变器,由此会增加修 理时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减小用于自动组装过程的元件数量并且增加灯插 座稳定性的灯插座。
本发明也提供一种具有上述灯插座的背光组件。 本发明也提供一种具有上述灯插座的显示装置。
根据本发明一个方面的灯插座包括插座壳体和供电部件。该插座壳体具 有连接孔。供电部件包括第一灯连接端子和第二灯连接端子。第一灯连接端 子包括固紧部件,用于防止灯从灯插座弹出。第二灯连接端子包括固紧部件 开口 。
连接至连接孔的逆变器接纳孔可穿过插座壳体形成。供电部件还可以包 括与第一和第二灯连接端子整体形成的并且通过逆变器接纳孔露出的逆变 器连接端子。该供电部件还包括将逆变器连接端子与第一和第二灯连接端子 连接的连接部件。
第 一灯连接端子还可包括压制在灯电极部分上的第 一 固定部分以及从 第 一 固定部分的端部延伸的第 一导引部分。第二灯连接端子还可包括压制在 灯电极部分上的第二固定部分以及从第二固定部分的端部延伸的第二导引 部分。
根据本发明另一方面的一种背光组件包括接纳容器、多个灯、多个灯插 座和供电基板。接纳容器包括底板,该底板具有多个开口,该接纳容器还包 括从底板的一侧突伸的侧壁。灯设置在底板上,每个灯包括灯体和灯体端部 上的电极部分。灯插座分别容纳在开口中,每个灯插座包括插座壳体和供电 部件。插座壳体具有朝向接纳容器底板的连接孔。该供电部件包括第一灯连 接端子和第二灯连接端子。第一灯连接端子包括防止灯从灯插座弹出的固紧 部件、压制在灯电极部分上的第 一 固定部分以及从第 一 固定部分的端部延伸 的第 一导引部分。第二灯连接端子包括固紧部件装配入其中的固紧部件开 口 、压制在灯电极部分上的第二固定部分以及从第二固定部分的端部延伸的 第二导引部分。第一和第二连接端子通过连接孔配合。供电基板设置在底板 后表面上从而向供电部件产生灯驱动电压。
逆变器接纳孔可穿过插座壳体朝向底板形成。供电部件还可包括通过逆 变器接纳孔露出的逆变器连接端子。背光组件还可包括底板上的连接板和多 个插座固定部分以分别接纳灯插座。供电基板的一侧可以插入到逆变器接纳 孔,且与逆变器连接端子形成接触的多个输出端子形成在供电基板的所述侧 上。
根据本发明另一方面的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接纳容器、多个灯、多个插座 壳体、供电部件、供电基板、侧盖、光学片以及显示面板。接纳容器包括具 有多个孔和侧壁的底板。灯设置在底板上,每个灯包括灯体和在灯体端部上 的电极部分。插座壳体分别容纳在开口中,每个插座壳体具有朝向底板露出 的逆变器接纳孔以及朝向接纳容器的上部露出的连接孔。供电部件包括第一 灯连接端子、第二灯连接端子以及逆变器连接端子。第一灯连接端子插入连 接孔内,并且包括用于防止灯从灯插座弹出的固紧部件、压制在灯的电极部 分上的第 一 固定部分以及从第 一 固定部分的端部延伸的第 一导引部分。第二 灯连接端子插入连接孔内,并且包括固紧部件装配入其中的固紧部件开口 、 压制在灯电极部分上的第二固定部分以及从第二固定部分的端部延伸的第 二导引部分。逆变器连接端子容纳在逆变器接纳孔中。供电基板向逆变器连 接端子施加灯驱动电压,供电基板的一侧插入逆变器接纳孔内。侧盖遮盖插 座壳体。光学片由侧盖支承。显示面板设置在光学片上。
根据灯插座、具有灯插座的背光组件、具有灯插座的显示装置,灯插座 的元件数量以及组装灯插座的过程数可被减少。同样,灯与灯插座之间的布 线以及灯插座与供电基板之间的布线可省略。同样,灯与灯插座之间的焊接 过程以及灯插座与供电基板之间的布线可省略。同样,灯不会偶然从灯插座 弹出或者从灯插座脱离。因此,用于组装背光组件和显示装置的制造过程可 简化,并且可容易地修复供电基板。同样,可增加灯插座的稳定性。


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优势将通过下文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示例性实施
例而变得清楚明了,其中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一项示例性实施例的灯插座的透视图2是示出图1所示的灯插座的分解透视图3A至3B是示出图2所示的供电部件的透^L图3C至3D是示出图2所示的供电部件的前视图4是沿图2所示的线I-I,截取的剖视图5是示出根据本发明一项实施例的供电模块的透视图6是示出图5所示的供电模块的分解透视图7是沿图5所示的线n-n,截取的剖视图8是示出根据本发明一项实施例的背光组件的分解透视图9是沿图8所示的线ni-in,截取的剖视图IO是沿图8所示的线IV-IV,截取的剖视图11是示出本发明一项实施例的分解透视图;以及
图12是沿图11所示的线V-V,截取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本发明可参照附图在下文进行更完整的说明,其中示出本发明的多项实 施例。但是,本发明可采用许多不同的形式实现并且不应该理解为限制于这 里所述的各项实施例。然而,这些实施例意在使公开的内容充分而完整,并 且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完全理解本发明的范围。在附图中,各层和各区域的尺 寸和相对尺寸是放大示出的,以进行清楚的说明。
应该理解,当元件或层指代为"处于之上"、"连接至"或"耦合至"另 一元件或层时,其可直接处于其上、连接至或耦合至其他元件或层;或者可 存在插入元件或层。相比较地,当元件指代为"直接位于其上"、"直接连接 至,,或者"直接耦合至"另一元件或层,那么将不存在插入元件或层。在本 说明书中,类似的附图标记指代类似的元件。如这里所使用的,术语"和/ 或"包括相关列出元件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和所有组合。
应该理解,虽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可在这里使用以描述各个元件、 部件、区域、层和/或部分,^f旦是这些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分不应 受到这些术语的限制。这些术语只是用于将一个元件、部件、区域或部分与 其他区域、层或部分区分开。因此,如下文所讨论的第一元件、部件、区域、 层或部分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教导的情况下表述为第二元件、部件、区域、 层或部分。
表示空间相对关系的术语,诸如"下方"、"之下"、"下"、"上方"、"上" 等可在这里使用以方便说明一个元件或特征与另一(各)元件或(各)特征 的关系,如图所示。应该理解,除了附图中描述的取向外,表示空间相对关 系意在也覆盖处于使用或操作条件下的装置的不同取向。例如,如果翻转该 附图中的装置,那么描述为处于其他元件或特征"之下"或"下方"的元件 将位于其他元件或特征"之上"。因此,示例性术语"之下"可覆盖向上和
向下取向二者。该装置可采用其他的取向(旋转90度或者处于其他取向), 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关系的描述也据此进行解释。
这里使用的术语意在只描述具体的实施例并不意在限制本发明。如这里 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个,,以及"那个"意在同样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 文清楚地说明了其他情况。应该进一步理解,在本说明书中使用的术语"包 括"说明存在所述特征、总体、步骤、操作、元件和/或部件,但是并没有排 除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或组的存在或增 加。
本发明实施例在这里参照剖面图进行说明,这些剖面图示出本发明理想 实施例(以及中间结构)的示意性图示。如此,应该理解,例如制造技术和 /或公差会使其形状不同于图示内容。因此,本发明的实施例不应该理解为限 制于这里所示的区域的具体形状,而是也包括由例如制造而产生的形状的偏 差。例如,示出为矩形的注入区域通常具有圓形或弯曲的特征和/或在其边缘 处存在的注入浓度是梯度变化,而不是从注入至非注入区域的二元变化。类 似地,通过注入而形成的嵌入区域会在注入区域与所注入的表面之间的区域 中产生一些注入痕迹。因此,附图所示的区域本质上是示意性的,它们的形 状并不意在示出装置区域的实际形状而且并不意在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除非另有限定,这里所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 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所理解的含义相同的含义。应该进一步理解,诸如在字
并不需要理解为理想的或者过分正式的含义,除非这里清楚地限定。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一项示例性实施例的灯插座的透视图。
参照图1,灯插座20包括插座壳体30和供电部件40。灯插座20将发 光的灯固定至接纳容器,并且向灯施加灯驱动电压。
插座壳体30可通过注射^f莫制过程形成。连4^孔35可形成在插座壳体30 的上部,连接至连接孔35的逆变器接纳孔31可形成在插座壳体30的下部 上。例如,逆变器接纳孔31可朝向插座壳体30的下部敞开,连接孔35朝 向插座壳体30的上部敞开。另外,逆变器接纳孔31和连接孔35可朝向插 座壳体30的相对两侧敞开。抓持凸起39沿着插座壳体30的侧表面突伸从 而与外部元件组合。具有圓形形状的灯导引凹槽37形成在插座壳体30的上
部上。灯导引凹槽37与连接孔35相邻。
图2是示出图1所示的灯插座的分解透视图。供电部件40从逆变器接 纳孔31插入插座壳体30,并且通过连接孔35露出。该供电部件40包括金 属,使得逆变器可电性连接至灯的电极部分。供电部件40包括第一灯连接 端子41和第二灯连接端子45。第一灯连接端子41包括固紧部件50。第二 灯连接端子45包括由固紧部件50插入的固紧部件开口 60,以防止灯从灯插 座弹出。供电部件40还可包括与第一灯连接端子41和第二灯连接端子45 形成整体的逆变器连接端子48。逆变器连接端子48通过逆变器接纳孔31 露出,第一灯连接端子41和第二灯连接端子45通过连接孔35露出。
图3A是示出具有杆式固紧部件的供电部件的透视图。图3A所示的供 电部件40包括与逆变器连接端子48整体形成的连接部件49和第一灯连接 端子41和第二灯连接端子45。具有板形形状的连接部件49将逆变器连接端 子48电性连接至第一灯连接端子41和第二灯连接端子45。
第一灯连接端子41包括固紧部件50。第二灯连接端子45包括固紧部件 开口 60,该开口接纳固紧部件50并且防止灯偶然从灯插座弹出或者从灯插 座脱离接合。
固紧部件50或装置可采用能够插入固紧部件开口 60的多种形状。例如, 固紧部件50可以是图3A和3C所示的杆式类型或者图3B和3D所示的弯折 类型。灯包括固紧部件50,由于该固紧部件50将灯固紧至灯插座,所以该 固紧部件可防止灯偶然从灯插座弹出或者从灯插座脱离接合。
第 一灯连接端子41包括第 一固定部分42和第一导引部分43。第 一 固定 部分42从灯插座20的左侧朝向上部突伸。第一导引部分43自第一固定部 分42的上端部分延伸并且朝向连接孔35的内部空间弯折。第二灯连接端子 45包括第二固定部分46和第二导引部分47。第二固定部分46与第一固定 部分42相对并且从右侧朝向灯插座20的上部突伸。与第一导引部分43相 对的第二导引部分47自第二固定部分46的上端部分延伸并且朝向连接孔35 的内部空间弯折。
图3B是示出具有弯折类型固紧部件的供电部件的透视图。在图3B中, 固紧部件50a的形状是弯折类型。
图3C是图3A所示的供电部件的前视图。固紧部件50采用杆的形状并 且延伸穿过固紧部件开口 60。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固紧部件50仅延
伸入固紧部件开口 60。
图3D是示出图3B所示的供电部件的前视图。固紧部件50a弯折成使 得其延伸入固紧部件开口 60。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固紧部件50a可延 伸穿过固紧部件开口 60。
图4是沿图2所示的线I-I,截取的剖视图。
在图4中,逆变器连接端子48包括支承部分48a和电力接收部分48b。 在图4中,支承部分48a沿着底面从连接部分49延伸向逆变器接纳孔31的 内侧表面的下部。电力接收部分48b从支承部分48a的端部弯折从而与支承 部分48a重叠。电力接收部分48b具有从逆变器接纳孔31的内侧表面突伸 的凸出形状。因此,电力接收部分48b根据外部提供的压力产生弹性变形, 使得电力接收部分48b'固紧地连接至输出端子。
逆变器连接端子48与容纳在逆变器接纳孔31中的供电基板的输出端子 接触,并且电性连接至供电基板的输出端子。该逆变器连接端子48可采用 各种形状。例如,逆变器连接端子48可采用弹簧形状,诸如片弹簧形状, 使得逆变器连接端子48与输出端子牢固地接触。
图5是示出根据本发明一项实施例的供电模块的透视图。图6是示出图 5所示的供电模块的分解透视图。图7是沿图5所示的线II-n,截取的剖视图。
参照图5,供电模块200包括连接板260、多个插座壳体230和将与多 个灯结合的多个供电部件。
参照图6,连接板260具有沿着预定方向延伸的板形状。多个插座固定 部分265形成在连接板260处,每个插座固定部分265形成为彼此间隔恒定 的距离。可选择地,插座固定部分265可以是在连接板260的纵向侧之间延 伸的凹槽。
图5至7的插座壳体230基本上与图1、 2和4相同。 图5至7的供电部分240基本上与图1至4相同。因此,将省略关于上 述元件的任何进一步说明。
参照图7,与供电部件240组合的每个插座壳体230插入每个开口 265。
形成在插座壳体230处的连接孔235朝向连接板260的上表面露出。
图8是示出根据本发明一项实施例的背光组件的分解透视图。图9是沿 图8所示的线III-in,所作的剖视图。
参照图8,背光组件400包括接纳容器410、多个灯插座420、多个灯 450和供电基板470。
接纳容器410包括底板405、第一侧壁411、第二侧壁413、第三侧壁 415和第四侧壁417。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侧壁411、 413、 415和417 从底板405的侧部伸出以形成接纳空间。第 一侧壁411和第二侧壁413彼此 面对。第三侧壁415和第四侧壁417彼此面对,并且连接在第一侧壁411和 第二侧壁413之间。台阶部分形成在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侧壁411、 413、 415和417的上部上。多个开口 407形成底板405上,第一侧壁411和第二 侧壁413附近。
图8和10的灯插座420基本上与图1至4相同。
灯450可与灯插座420组合。可选择地,灯450可分为连接至灯插座420 的多个组。灯450在底板405上排列从而产生光。例如,灯450可沿基本上 与第一侧壁411和第二侧壁413平行的方向排列。
每个灯450包括灯体451和电才及部分455。灯体451可采用柱形,放电 气体可注入灯体451。放电气体可包括氩和水银。电极部分455 i殳置在灯体 451的端部上。电极部分455可包括放电电极和引线。放电电极可设置在灯 体451中,引线可从放电电极朝向灯体451的外部延伸。可选4奪地,灯450 可包括EEFL。
背光组件400还可包括连接板460。连接板460基本上与图5至7相同。 因此,关于上述元件的任何进一步说明将省略。将每个灯插座420插入穿过 连接板460形成的每个开口中。连接板460临近第一侧壁411和第二侧壁 413。插入连接板460开口中的灯插座420被插入穿过底板405形成的多个 开口 407中。逆变器接纳孔朝向底板405的下表面露出,连接孔朝向底板405 的上表面露出。
背光组件400还可包括反射板409。该反射板409设置在接纳容器410 的底板405上,^v而将由灯450产生的光反射向背光组件400的上部。
供电基板470设置在底板405的下表面上从而产生灯驱动电压。供电基 板470可包括印刷电路板(PCB)和安装在PCB上的供电元件。
供电基板470的一侧插入灯插座420的逆变器接纳孔。与逆变器接纳孔 对应的供电基板470的侧部朝向逆变器接纳孔突伸。因此,在平面上观看, 供电基板470的侧部具有交替的齿部凸起。
输出端子形成在供电基板470的所述侧部的凸起部分上。该输出端子可 通过局部地露出形成在PCB上的导线来形成。
背光组件400还可包括保护供电基板470并且防止电磁干涉的保护壳
475。
背光组件400还可包括多个侧盖480。
侧盖480设置在第一侧壁411和第二侧壁413上,从而覆盖第一侧壁411 和第二侧壁413附近的灯插座420并且保护灯插座420。 图9是沿图8所示的线in-in,截取的剖视图。 图IO是沿图8所示的线IV-IV,截取的剖视图。
参照图11和12,显示装置600包括接纳容器610、多个灯插座620、多 个灯650、连接板660、供电基板670、侧盖680、光学片710和显示面板750。
图11和12的接纳容器610、灯插座620、连接板660、灯650、供电基 板670和侧盖680基本上与图8和9相同。因此,可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指 代与图8和9所示的相同或类似部件,将省略关于上述元件的任何进一步的 说明。
光学片710可改善从灯650产生的光的光学特性。光学片710包括顺序 叠置的散射板711、散射片713和棱镜片715。该散射板711、散射片713和 棱镜片715由形成在第三侧壁615、第四侧壁617和侧盖680上的台阶部分 支承。
散射板711使由灯650产生的光散射从而增加光的照明均匀性。散射片 713也散射已经通过散射板711的散射光。棱镜片715将散射光导引向背光 组件的前方向,由此在平面上观看时可改善亮度。
显示装置600还可包括中间框架盖730。中间框架盖730覆盖光学片710 的周边部分,并且与接纳容器610结合。
显示面板750根据已经通过光学片710的光显示图像。该显示面板750 包括第一基板751、第二基板755以及液晶层(未示出)。第二基板755面对 第一基板751。液晶层夹置在第一和第二基板751和755之间。
显示装置600还可包括面板PCB 757和连接膜758。面板PCB 757将面 板驱动信号施加至显示面板750。连接膜758电性连接在第一基板751与面 板PCB 757之间。
显示装置600还可包括与接纳容器610或中间框架730结合的上机壳 770,并且具有使显示面板750的有效显示区域从其露出的开口。
根据本发明,灯插座仅包括诸如插座壳体和供电部件的两个元件,插座 盖可以省略。因此,可减小灯插座、供电模块、背光组件和显示装置的元件 数量。另外,供电部件的第一和第二灯连接端子可不受到灯插座的压制,第 一和第二灯连接端子的形状可被调整以使得灯可通过自动组装过程装载。因
此,可防止通过在自动组装过程期间压制插座盖而造成的缺陷。
已经参照示例性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但是,显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 上述说明的教导下可清楚地得到许多备选的改进和变化方案。于是,本发明 涵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的精髓和范围中的所有这种备选改进和变形方案。
权利要求
1.一种固紧灯的连接端子的灯插座,该灯插座包括插座壳体;以及与插座壳体结合的供电部件,该供电部件包括具有固紧部件的第一灯连接端子;以及与第一灯连接端子间隔开以接纳灯的第二灯连接端子,该第二灯连接端子包括接纳固紧部件的固紧部件开口。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灯插座,其中,由所述供电部件插入的连接 孔穿过所述插座壳体形成。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灯插座,其中,连接至所述连接孔的逆变器 接纳孔穿过所述插座壳体形成。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灯插座,其中,灯导引凹槽用于接纳穿过插 座壳体的灯。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灯插座,其中,供电部件还包括与第一和第 二灯连接端子整体形成的并且通过逆变器接纳孔露出的逆变器连接端子。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灯插座,其中,该供电部件还包括将逆变器 连接端子与第 一和第二灯连接端子连接的连接部件。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灯插座,其中,第一灯连接端子和第二灯连 接端子二者还包括被压制在灯电极部分上的固定部分以及从固定部分的端部延伸并且朝向所述连接孔弯折的导引部分。
8、 一种背光组件,包括接纳容器,该接纳容器包括底板和从底板的一侧突伸的侧壁; 底板上的多个灯,每个灯包括灯体和灯体端部上的电极部分;以及 固紧灯的连接端子的灯插座,该灯插座包括插座壳体和供电部件,该供 电部件包括具有固紧部件的第一灯连接端子;以及与第一灯连接端子间隔 开以接纳灯的第二灯连接端子,该第二灯连接端子包括接纳所述固紧部件的 固紧部件开口 。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背光组件,其中,由供电部件插入的连接孔 穿过插座壳体形成。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背光组件,其中,连接至所述连接孔的逆变 器接纳孔穿过插座壳体形成。
11、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背光组件,其中,灯导引凹槽用于接纳穿 过插座壳体的灯。
12、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背光组件,其中,所述供电部件还包括与 第一和第二灯连接端子整体形成的并且通过逆变器接纳孔露出的逆变器连接端子。
13、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背光组件,其中,该供电部件还包括将逆 变器连接端子与第 一和第二灯连接端子连接的连接部件。
14、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背光组件,其中,第一灯连接端子和第二 灯连接端子二者还包括压制在灯电极部分上的固定部分以及从固定部分的 端部延伸并且朝向连接孔弯折的导引部分。
15、 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接纳容器,该接纳容器包括底板和从底板的 一侧突伸的侧壁; 底板上的多个灯,每个灯包括灯体和灯体端部上的电极部分;以及 固紧灯的连接端子的灯插座,该灯插座包括插座壳体和供电部件,该供 电部件包括具有固紧部件的第一灯连接端子;以及与第一灯连接端子间隔 开以接纳灯的第二灯连接端子,该第二灯连接端子包括接纳所述固紧部件的 固紧部件开口;底板上的供电基板,用于向所述供电部件提供灯驱动电压; 遮盖所述插座壳体的侧盖; 由所述侧盖支承的光学片;以及 设置在光学片上的显示面板。
16、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由所述供电部件插入的 连接孔穿过插座壳体形成,连接至所述连接孔的逆变器接纳孔穿过插座壳体 形成。
17、 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灯导引凹槽用于接纳穿 过插座壳体的灯,且供电部件还包括与第一和第二灯连接端子整体形成的并 且通过所述逆变器接纳孔露出的逆变器连接端子。
18、 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该供电部件还包括将逆变器连接端子与第一和第二灯连接端子连接的连接部件,且第一灯连接端子 和第二灯连接端子二者还包括压制在灯的电极部分上的固定部分以及从固定部分的端部延伸并且朝向连接孔弯折的导引部分。
19、 一种固紧灯端子的灯插座,该灯插座包括 插座壳体;以及与插座壳体结合的供电部件,该供电部件包括具有用于固紧灯端子的固紧部件装置的第一灯连接端子;以及 与第 一灯连接端子间隔开以接纳灯的第二灯连接端子,该第二灯连 接端子包括固紧部件开口装置,该固紧部件开口装置用于接纳所述固紧部件 装置并且固紧灯端子,以防止灯偶然从第一和第二灯连接端子断开。
20、 一种固紧灯的端子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形成具有固紧部件的第一灯连接端子;以及形成与第 一灯连接端子间隔开的第二灯连接端子以接纳灯,该第二灯连 接端子包括接纳所述固紧部件的固紧部件开口 。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灯插座,其包括插座壳体和供电部件。该插座壳体具有连接孔。该供电部件包括第一和第二灯连接端子。该第一灯连接端子插入连接孔并且包括用于防止灯从灯插座退出的固紧部件。第二灯连接端子插入连接孔中并且包括由固紧部件插入的固紧部件开口。因此,可减小元件的数量并且增加灯插座的稳定性。
文档编号F21V21/00GK101368704SQ20081009121
公开日2009年2月18日 申请日期2008年4月21日 优先权日2007年8月17日
发明者朴振熙, 柳凤铉, 裵栽成, 金庸辉 申请人: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