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荧光灯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87279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新型荧光灯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照明的荧光灯管,具体的说是一种集成有镇流器的 皮带形荧光灯管。
技术背景
传统的荧光灯管为直线形,灯管的两端为灯头。这种灯管在安装时需要将两 端的灯头均与外置的镇流器相连,再通过外置的镇流器与电源相连,所需的连接 线较长,容易出现布线杂乱的情况。并且这种灯管在用作吸顶灯光源时,向吸顶 灯的灯罩看去,整个灯罩光线不均匀,还可以透过灯罩看到灯头处所呈现的明显 的黑块。最近出现一种双直线灯管,如中国专利局2006年12月13日公开的公开 号为"CN1877787A"的"C型连接式荧光灯管",它包括两支独立且平行放置的玻 管, 一个C型连接管,两支玻管其中一端分别与C型连接管的两端互相密封固定, 两玻管另外两端为灯管的输入端。这种灯管虽然可以减少布线杂乱的现象,但是 两支玻管与C型连接管不是一体,因此容易产生破裂,而且输入端与C形连接管 的光线不均匀,安装于吸顶灯时,还是会出现明显的暗点与亮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为人们提供一种发 光亮度好,光线均匀的荧光灯管。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该新型荧光灯管包括带有 一直线边的管体,所述管体的直线边两端均半圆形弯折,并分别向中间延伸形成 中间断开的另一直线边,该管体另一直线边上的两个中间断点为所述管体的两个 输入端。
所述的管体的两直线边之间安装有内置镇流器电路板的壳体,管体的两个输 入端均位于壳体内,且与所述的镇流器电路板的输出端相连。
所述的壳体上开设有安装孔。
本实用新型形状为皮带形,将强光与弱光互补,因此可以产生的光线均匀,特别是作为吸顶灯的光源使用时,吸顶灯的灯罩上不会出现明显暗点和亮点。由于灯管 的两输入端距离近并且集成镇流器电路板,使灯管在安装时不需要太多的连接线,不会 产生布线杂乱的现象,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管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荧光灯管包括带有一直线边1.1的管体1,所述管 体1的直线边1.1两端均半圆形弯折,并分别向中间延伸形成中间断开的另一直线边 1. 2,最终形成皮带形的管体1。所述的管体1的另一直线边1. 2上的两个中间断点为所 述管体的两个输入端3,由于两输入端3距离近因此安装时不需要太长的连接线。所述 的管体1的两直线边1.1, 1. 2之间安装有可上下扣合的壳体2,该壳体2内设有两个管 体卡槽5,可容置管体1的两直线边1.1,1. 2,所述的管体1两个输入端3也位于壳体 卡槽5内。在壳体2的中心安装有镇流器电路板4,所述管体1的两个输入端3与该镇 流器电路板4的输出端相连。将镇流器电路板4集成于灯管内可以使灯管安装时不会出 现布线杂乱的情况。所述的壳体2上开设有用于固定的安装孔6,通过该安装孔6可将 灯管安装在天花板上、墙壁上或者吸顶灯内。
使用时,只要将镇流器电路板4的输入端与电源相连,即可使荧光灯管工作,由于 荧光灯管一般在靠近输入端处光线较强,在远离输入端处光线较弱,本实用新型将光线 较强的输入端3与光线较弱直线边1.1靠近互补,产生均匀光线。当本实用新型并列安 装于吸顶灯上并工作时,向吸顶灯的灯罩看去,整个灯罩光线均匀,不会出现明显暗点 和亮点。
权利要求1、一种新型荧光灯管,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带有一直线边(1.1)的管体(1),所述管体(1)的直线边(1.1)两端均半圆形弯折,并分别向中间延伸形成中间断开的另一直线边(1.2),该管体另一直线边(1.2)上的两个中间断点为所述管体的两个输入端(3)。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荧光灯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管体(1)的两 直线边(1.1,1.2)之间安装有内置镇流器电路板(4)的壳体(2),管体(1)的 两个输入端(3)均位于壳体(2)内,且与所述的镇流器电路板(4)的输出端相 连。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荧光灯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壳体(2)上开 设有安装孔(6)。
专利摘要一种新型荧光灯管,它包括带有一直线边的管体,所述管体的直线边两端均半圆形弯折,并分别向中间延伸形成中间断开的另一直线边,该管体另一直线边上的两个中间断点为所述管体的两个输入端;所述的管体的两直线边之间安装有内置镇流器电路板的壳体,管体的两个输入端均位于壳体内,且与所述的镇流器电路板的输出端相连;所述的壳体上开设有安装孔。本实用新型形状为皮带形,将强光与弱光互补,因此可以产生的光线均匀,特别是作为吸顶灯的光源使用时,吸顶灯的灯罩上不会出现明显暗点和亮点。由于灯管的两输入端距离近并且集成镇流器电路板,使灯管在安装时不需要太多的连接线,不会产生布线杂乱的现象,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文档编号H01J61/32GK201332083SQ20092011213
公开日2009年10月21日 申请日期2009年1月6日 优先权日2009年1月6日
发明者杨利振 申请人:杨利振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