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88034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背光模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显示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模块。
背景技术
随着半导体产业及相关电子产业日益发达,行动电话(mobile phone)、数字相机 (digital camera)、数字摄影机(digital video camera)、笔记型计算机(notebook)以及 桌上型计算机等数字化工具无不朝向更便利、多功能且美观的方向发展。然而,在使用这些
信息产品时,显示屏幕是不可或缺的人机沟通界面,透过上述产品的显示屏幕可以为使用 者的操作带来更多的便利。其中,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已成为显示屏幕 的主流。由于液晶显示器本身并不具有发光的功能,故在液晶显示器下方必须提供一背光 模块以提供光源,进而达到显示的功能。 图1为现有一种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请参考图l,侧边入光式背光模块IOO包 括背框110、胶框120、导光板130及光源140,其中胶框120承靠于背框110,导光板130配 置在背框110上,而光源140配置于背框110的侧边,并位于导光板130的入光面132旁。 光源140射出的光会进入导光板130将光路径导正之后出射。 以往背光模块100使用的光源140多为冷阴极荧光灯管(cold cathodefluorescence lamp, CCFL)。近几年来因为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效率不断提升,使得 发光二极管已渐渐取代冷阴极荧光灯管做为背光模块100的光源140。发光二极管较冷阴 极荧光灯管具有绝对的优势,例如体积小、寿命长、低电压/电流驱动、不易破裂、发光时无 显著的热问题、不含水银(没有污染问题)、发光效率佳(省电)等特性。 图2A为现有一种使用发光二极管作为光源的示意图。请参考图2A,一般而言,因 为发光二极管142为一颗颗的封装结构,所以会将发光二极管142配置在可挠性基板144 上制作成光条后,再做为背光模块100的光源140使用。 请同时参考图1及图2A,然而因为发光二极管142与导光板130的入光面132之 间存在着间隙,所以出射角度太大的光线会从此间隙漏光,使得液晶显示器会有局部亮点 (Hot Spot),如图2B为背光模块有局部亮点的俯视示意图所示,将会影响液晶显示器的显 示效果。由于俯视图1的背光模块100,部份的组件如反射片150、背框110及胶框120会 遮蔽图中的光源140,所以图2B中省略反射片150、背框110及胶框120。 请继续参考图1,现有一种解决局部亮点的方式是在导光板130及背框110位于导 光板130上的顶部之间配置一上反射片150。虽然上反射片150的设置可以避免光线从发 光二极管142与导光板130的入光面132之间的间隙出射而引起的局部亮点的问题,然而 上反射片150需要使用双面胶粘贴固定于背框110上,所以耗费双面胶的材料成本及人工 组装工时。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块,旨在解决现有技术背光模块中局部亮点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背光模块,所述背光模块包括 —背框、一胶框、一导光板以及一发光二极管光条;背框具有一承载部以及至少一 挟持部,胶框承靠于背框的挟持部;导光板配置于背框的承载部上,且导光板的一侧容置于 背框的挟持部及承载部之间;发光二极管光条包括一可挠性基板以及多个发光二极管;可 挠性基板配置于背框及导光板之间;发光二极管配置于可挠性基板上,并位于背框的承载 部上及导光板旁,其中每一发光二极管具有一第一遮罩,且第一遮罩位于挟持部及导光板 之间。 进一步地,在背光模块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背框为金属背框。 进一步地,在背光模块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可挠性基板平行于背框的承载部,且 位于承载部及导光板之间。 进一步地,在背光模块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可挠性基板垂直于背框的承载部,且 位于挟持部及发光二极管之间。 进一步地,在背光模块的一实施例中,还包括配置于导光板上的一光学膜片,且此 光学膜片为棱镜片、扩散片或增光片,而第一遮罩还延伸至邻近光学膜片处。 进一步地,在背光模块的一实施例中,还包括配置于导光板及背框之间的一反射
片,其中反射片延伸至可挠性基板及导光板之间。 进一步地,在背光模块的一实施例中,发光二极管还具有位于导光板及背框的承
载部之间的一第二遮罩,且第二遮罩与第一遮罩共同挟持导光板的相对两表面。 在本实用新型中,背光模块的发光二极管具有遮罩,所以可以改善现有背光模块
中局部亮点的问题,也可增加光线利用率。此外,遮罩的设置可以节省现有的背光模块中上
反射片的使用,所以可以节省成本及组装工时。

图1为现有技术提供的一种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 图2A为现有技术提供的一种使用发光二极管作为光源的示意图; 图2B为图2A的背光模块有局部亮点的俯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液晶显示器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块的示意图; 图5为发光二极管光条正常状况的示意图; 图6A为发光二极管光条扭曲的示意图; 图6B为图6A的发光二极管光条扭曲的立体示意图; 图7A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块的示意图; 图7B为图7A的发光二极管的立体示意图; 图8为发光二极管的另一种实施样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 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背光模块的发光二极管具有遮罩,所以可以改善现有背 光模块中局部亮点的问题,也可增加光线利用率。此外,遮罩的设置可以节省现有的背光模 块中上反射片的使用,所以可以节省成本及组装工时。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液晶显示器的示意图。请参考图3,液晶显示器 400包括一背光模块200以及一液晶显示面板300,其中液晶显示面板300配置在背光模块 200上。背光模块200包括一背框210、一胶框220、一导光板230以及一发光二极管光条 240。背框210具有一承载部212以及至少一挟持部214,胶框220承靠于背框210的挟持 部214。导光板230配置于背框210的承载部212上,且导光板230的一侧容置于背框210 的挟持部214及承载部212之间。发光二极管光条240包括一可挠性基板242以及多个发 光二极管244。可挠性基板242配置于背框210及导光板230之间。发光二极管244配置 于可挠性基板242上,并位于背框210的承载部212上及导光板230旁,其中每一发光二极 管244具有一第一遮罩246,且第一遮罩246位于挟持部214及导光板230之间。第一遮罩 246是由发光二极管244延伸而成,且第一遮罩246具有可以反射光线的功能,所以不但可 以有效地增进背光模块200的光源利用率,还可以防止液晶显示器400发生局部漏光的情 形,进而提升液晶显示器400的显示质量。 承上述,背框210为金属背框,且其挟持部214可分为顶部214a及连接部214b,连 接部214b与承载部212垂直连接,而顶部214a自连接部214b弯折且延伸至承载部212的 上方,并大致上与承载部212平行,所以挟持部214与承载部212共同挟持导光板230的一 侧。此外,可挠性基板242平行于背框210的承载部212,且位于挟持部214的连接部214b、 承载部212及发光二极管244之间。须说明的是,上述的第一遮罩246是在制作发光二极 管244时便同时一体成型的,并非另外装设在发光二极管244上。所以,相较于现有使用上 反射片可以节省双面胶的材料成本及人工的组装工时。 背光模块200还包括配置于导光板230上的一光学膜片250,其中此光学膜片250 可以是棱镜片、扩散片或增光片。图3中是将多片光学膜片250迭置在一起。第一遮罩246 还延伸至邻近光学膜片250处,以縮小第一遮罩246与光学膜片250之间的间隙,避免背光 模块200会有漏光而产生局部亮点的情形。再者,背光模块200还包括配置在导光板230及 背框210之间的反射片260,其中反射片260延伸至可挠性基板242及导光板230之间。虽 然背框210的材质为金属,已具有反射率,但所使用的反射片260的反射率会高于背框210 的反射率,以有效地反射光线,增进光源利用率。 当发光二极管244的一发光面244a发光时,光线从导光板230的一入光面232进 入导光板230中,部份的光线经由导光板230导正路径后从导光板230的一出光面234射 出;部份的光线在导光板230中往下射至反射片260后被反射再次进入导光板230,并从导 光板230的出光面234射出;部份的光线因为出光角度较大会射至第一遮罩246后反射回 导光板230,再经由导光板230的导正或是反射片260的反射后从导光板230的出光面234 射出。换言之,发光二极管244发射出的光都能有效地被利用,所以可以提高光源利用率, 进而提升背光模块200的整体亮度。再者,因为第一遮罩246是尽可能地延伸邻近光学膜 片250,所以光学膜片250及第一遮罩246之间的间隙很小,便可以避免光线从间隙中漏出 造成液晶显示器400有局部漏光的情形。[0035] 此外,第一遮罩246的设置可以省去现有背光模块中上反射片的使用,所以可以 节省双面胶及上反射片的材料成本及人工组装工时。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示意图。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大致 相同,且相同或相似的组件标号代表相同或相似的组件,所以不再赘述。请参考图4,与第 一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500的发光二极管光条540的可挠性基板542平 行于背框210的承载部212,且可挠性基板542配置于导光板230及背框210的承载部212 之间。此外,配置于导光板230及背框210之间的反射片560还延伸至导光板230及可挠 性基板542之间。 图5为发光二极管光条正常状况的示意图、图6A为发光二极管光条扭曲的示意 图,而图6B为图6A的发光二极管光条扭曲的立体示意图。请同时参考图5及图6,值得一 提的是,因为发光二极管光条540多是利用黏胶以固定在背框210中,但是发光二极管544 长时间的发光发热,会在每颗发光二极管544的焊点位置产生局部的热点,容易造成可挠 性基板542的扭曲。可挠性基板542的扭曲会使发光二极管544产生错位,不但影响到发 光二极管544本身的位置,也会使每颗发光二极管544的发光角度发生变化,容易造成每颗 发光二极管544进入导光板230的光量不均。再者,导光板230也可能会因为受热或是本 身吸湿膨胀等现象造成大范围的变形翘曲,造成发光二极管544的发光面544a无法对准导 光板230的入光面232,也会影响到发光二极管544进入导光板230的光量不均。上述种种 因素,都会影响到背光模块500的整体发光效率。 但是,因为发光二极管544的第一遮罩546紧邻着导光板230的上缘,而可挠性基
板542紧邻着导光板230的下缘,所以当可挠性基板542受热或吸湿而扭曲时,或是导光板
230受热或吸湿而翘曲时,第一遮罩546可以用以稳定发光二极管544与导光板230之间的
相对角度及位置,以确保发光二极管544的发光面544a可以对准导光板230的入光面232
而不会造成错位,保持发光二极管544的光量能够均匀地进入导光板230。 遮罩遮罩图7A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示意图,而图7B为图7A的
发光二极管的立体示意图。虽然上述两个实施例都是以发光二极管具有一第一遮罩为例说
明,但本技术领域具通常知识者也能够依照实际需求来改变遮罩的数量及配置位置。同样
地,与上述的实施例相同或相似的组件标号代表相同或相似的组件,不再赘述。请同时参考
图7A及图7B,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600的发光二极管光条640的发光二极管644具有第一
遮罩646以及第二遮罩648,其中第一遮罩646位于挟持部214的顶部214a及导光板230
之间,而第二遮罩648位于导光板230及可挠性基板642之间。第二遮罩648的设置,可以
省去第一、第二实施例中反射片260的设置,所以可以节省成本及组装工时。 当然,发光二极管的第一遮罩及第二遮罩的设置也可以依照实际需求来改变。图
8为发光二极管的另一种实施样态示意图。请同时参考图7B及图8,图7B中的发光二极管
644的第一遮罩646及第二遮罩648是位于上、下两侧,而图8中的发光二极管644'的第一
遮罩646'及第二遮罩648'可以是位于左、右两侧,其中发光二极管644'的第一遮罩646'
及第二遮罩648'也是用以挟持导光板230(标示于图7A)的上、下缘。 综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背光模块中,因为发光二极管光条的发光二
极管具有遮罩,且遮罩延伸至导光板的上缘并邻近光学膜片,所以可以防止光线从发光二
极管的发光面与导光板的入光面之间的间隙中漏出,避免液晶显示器会有局部亮点的情形发生。所以,遮罩的设置可以有效地提高光源利用率,提升背光模块的整体亮度,进而增进 液晶显示器的显示质量。此外,遮罩的设置还省去现有背光模块中上反射片的使用,可以节 省材料成本及组装工时。 再者,当发光二极管只有一遮罩时,遮罩与可挠性基板分别紧邻着导光板的上、下 缘,所以当可挠性基板受热或吸湿而扭曲时,或是导光板受热或吸湿而翘曲时,遮罩都可以 稳定发光二极管与导光板之间的相对角度及位置,以确保发光二极管的发光面可以对准导 光板的入光面而不会造成错位,保持发光二极管的光量能够均匀地进入导光板中,使背光 模块具有良好的发光质量。 承上述,当发光二极管具有两个遮罩时,两个遮罩分别紧邻着导光板的上、下缘,
所以还可以稳定发光二极管与导光板之间的相对角度及位置,使背光模块具有良好的发光
质量。此外,还可以省去背光模块中上、下反射片的使用,以节省成本及组装工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
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
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块包括一背框,具有一承载部以及至少一挟持部;一胶框,承靠于所述背框的所述挟持部;一导光板,配置于所述背框的所述承载部上,且所述导光板的一侧容置于所述背框的所述挟持部及所述承载部之间;一发光二极管光条,包括一可挠性基板,配置于所述背框及所述导光板之间;以及多个发光二极管,配置于所述可挠性基板上,并位于所述背框的所述承载部上及所述导光板旁,其中每一发光二极管具有一第一遮罩,且所述第一遮罩位于所述挟持部及所述导光板之间。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框为金属背框。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挠性基板平行于所述背框的所 述承载部,且位于所述承载部及所述导光板之间。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挠性基板垂直于所述背框的所 述承载部,且位于所述挟持部及所述发光二极管之间。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块还包括一光学膜片,配置 于所述导光板上。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遮罩延伸至邻近所述光学膜 片处。
7.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膜片为棱镜片、扩散片或增光片。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块还包括一反射片,配置于 所述导光板及所述背框之间。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片延伸至所述可挠性基板及 所述导光板之间。
10.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二极管还具有一第二遮罩, 位于所述导光板及所述背框的所述承载部之间,且所述第二遮罩与所述第一遮罩共同挟持 所述导光板的相对两表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适用于显示器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背光模块,所述背光模块包括一背框、一胶框、一导光板以及一发光二极管光条。背框具有一承载部以及至少一挟持部,胶框承靠于背框的挟持部。导光板配置于背框的承载部上,且导光板的一侧容置于背框的挟持部及承载部之间。发光二极管光条包括一可挠性基板以及多个发光二极管。可挠性基板配置于背框及导光板之间。发光二极管配置于可挠性基板上,并位于背框的承载部上及导光板旁,其中每一发光二极管具有一第一遮罩,且第一遮罩位于挟持部及导光板之间。在本实用新型中,背光模块的发光二极管具有遮罩,所以可以改善现有背光模块中局部亮点的问题,也可增加光线利用率。
文档编号F21V5/00GK201439905SQ200920131880
公开日2010年4月21日 申请日期2009年5月14日 优先权日2009年5月14日
发明者何忠兴 申请人:深圳华映显示科技有限公司;中华映管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