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94808阅读:7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作为便携设备的信息显示装置大多使用液晶显示装置。为了使这样的便 携设备小型化,要求把液晶显示装置的整体厚度减薄。 另一方面,液晶显示装置由于不是自发光型的,大多需要被称为背光源的面状照 明装置。在用于便携设备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已知有为了减薄背光源的厚度而在导光片的 侧面具有光源作为面状照明装置的形式。在这样的面状照明装置中,在导光片上设置把从 侧面导入的光均匀地散射到其前面的合适的结构。另外,在这样的面状照明装置中,必须注 意不要使多余的光侵入画面内。 例如,在日本专利申请JP 7-43710 A中公开了在导光片的表面上具有多个沟的液 晶显示装置,这些沟在开口部两端分别具有向外侧突出的突起。在该发明中,入射到这些突 起的光向外部出射,被反射体漫反射后,再次入射到导光片。 另外,在日本专利申请JP 2005-251687 A中记载了在导光片的侧面具有光源的液 晶显示装置,其在柔性印刷基板上设置遮光材料以使得柔性印刷基板的颜色不会反映到画 面内。 —般地,通过把聚碳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透明热塑性树脂喷射模制而制造 导光片。但是,使用这样的方法时,因树脂未充分填充到模具内、或制品难以从模具剥离等 的理由,难以获得薄到一定程度例如lmm以下的厚度的导光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具有例如lmm以下的厚度的 薄导光片的液晶显示装置。 如果简要地说明本申请中公开的发明中的代表性方案的概要,则如下所述。
(1). —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具有由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夹着液晶层的结构的 光开关部件;在上述光开关部件的背面侧配置的热塑性材料制的导光片,在该导光片的前 面或背面的至少一面的表面上具有多个表面结构,该多个表面结构包括第一隆起面,从上 述一面向其外侧突出,作为由上述热塑性材料的流动产生的自由表面而形成;第一光反射 面,与上述第一隆起面连续,从该面进入上述一面的内侧;第二光反射面,与上述第一光反 射面连续,从该面朝着上述一面的外侧突出;以及第二隆起面,与上述第二光反射面连续, 从该面与上述一面连续,作为由上述热塑性材料的流动产生的自由表面而形成;以及在上 述导光片的至少一个侧面上配置的光源。 (2).在(1)的液晶显示装置中,上述表面结构中,位于上述一面的外侧的上述热 塑性材料的体积与位于上述一面的内侧的空间部分的体积相等。
(3).在(1)的液晶显示装置中,上述第一光反射面和上述第二光反射面是通过在把模具按压在上述导光片上时上述热塑性材料与上述模具接触地流动而形成的;上述第一 隆起面和上述第二隆起面是通过在把模具按压在上述导光片上时上述热塑性材料与上述 模具不接触地流动而形成的。 (4).在(1)的液晶显示装置中,上述表面结构形成为与上述导光片的前面和背面 相互正交的直线状。 (5).在(1)的液晶显示装置中,上述第一光反射面与上述一面相交所形成的角度 和上述第二光反射面与上述一面相交所形成的角度不同。 根据以上的本申请中公开的发明,能够获得具有例如1mm以下的厚度的薄导光片 的液晶显示装置。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平面图。 图2A和2B是作为光源的发光二极管的概略图。 图3A和3B是导光片的概略图。 图4是说明被沟反射的光的图。 图5是示出把模具按压在薄片上的状态的图。 图6是导光片的入射面附近的立体图。 图7是针对沟的导光片的变形例。 图8是示出形成变形例的沟的样子的图。 图9是导光片的入射面附近的立体图。 图10A和10B是例示透镜的形状的图。 图11是示出从薄片冲压出的导光片的平面图。 图12是示出入光部的变形例的图。 图13是示出入光部的变形例的图。 图14是示出在导光片上安装发光二极管的安装结构的图。
图15是液晶显示装置的剖面图。 图16是未设置延长部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参考剖面图。
图17A、17B、17C和17D是示出遮光部件的各种形状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光开关部件;2 :TFT基板;3 :滤色片基板;4 :偏振片;5 :驱动电路;6 :驱动电 路;7 :偏振片;8 :像素部;9 :显示区;10 :开关元件;12 :像素电极;21 :栅信号线;22 :漏信 号线;70 :柔性基板;71 :布线;75 :端子;80 :控制电路;100 :液晶显示装置;110 :背光源; 112 :棱镜薄片;113 :棱镜薄片;114 :扩散片;115 :反射薄片;116 :非对称棱镜薄片;120 : 导光片;121 :出射面;122 :背面;123 :透镜;124 :入光部;125 :入射面;126 :沟;127 :倾斜 面;128 :第一隆起面;129 :第一光反射面;130 :第二光反射面;131 :第二隆起面;132 :沟; 133 :突起;134 :光导入部分;135 :非光导入部分;136 :凹面;137 :角部;140 :光;150 :发 光二极管;151 :发光二极管芯片;152 :引线;153 :芯片端子;154 :芯片基板;155 :反射部; 156 :荧光发光部;157 :出射面;158 :p电极;159 :n电极;160 :柔性基板;161 :布线;162 : 中间部件;163 :隔离物;164 :遮光部件;165 :延长部;166 :切断部;167 :切口部;168 :外侧部件;169 :外侧部件;170 :薄片;171 :模具;172 :脊;173 :箭头;180 :收纳壳;181 :间隔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00的平面图。液晶显示装置100由光开 关部件1、背光源110和控制电路80构成。从控制电路80供给液晶显示装置100的显示所 需的信号和电源电压。控制电路80被搭载在柔性基板70上,通过布线71、端子75向光开 关部件l传达信号。 背光源110由导光片120、作为光源的发光二极管150和收纳壳180构成。背光源 110是为了向光开关部件1照射光而设置的。用光开关部件1控制从背光源110照射的光 的透过量而进行显示。另外,相对于观察者,背光源110在光开关部件1上重叠地设置,但 在图1中为了容易理解而与光开关部件1并排地示出。另外,以下在本说明书中,把液晶显 示装置100的朝着观察者的方向称为前面侧,把与其相反的方向称为背面侧;把液晶显示 装置100的前面侧的面称为前面,把背面侧的面称为背面。背光源IIO通常配置在光开关 部件1的背面侧,但也可以配置在前面侧。在该情况下,光开关部件1控制从背光源110照 射的光的反射量。 导光片120是大致矩形的形状,与作为其一侧面的入射面125对置地设置有发光 二极管150。附图标记160是把多个发光二极管150之间电气连接的柔性基板。用布线161 把柔性基板160与控制电路80之间电气连接。 从入射面125射入导光片120的光从作为导光片的前面的出射面121出射。在入 射面125与出射面121之间形成有倾斜面127,把光从入射面125导入出射面121。在入射 面125和倾斜面127上形成入光部124,把来自发光二极管150的光效率良好地传递到出射 面121。另外,关于入射面125和入光部124的细节在后面描述。 下面,说明光开关部件1 。光开关部件1具有TFT基板2和滤色片基板3这两个基 板,在重叠的两个基板之间夹有液晶组合物。在TFT基板2上设置有多个像素部8,在各像 素部8中设置有像素电极12。然后,多个像素部8在显示区9内排列成格子状,各像素部 8通过用作控制来自背光源110的光的透过量的光开关元件而用作液晶显示装置100的像 素,在显示区9上形成图像。另外,为了避免图示过于复杂而在图1上只示出一个像素部8。
在图1中,设置图中在x方向上延伸、在y方向上并设的栅信号线(也称为扫描 线)21 ;和在y方向上延伸、在x方向上并设的漏信号线(也称为视频信号线)22,栅信号线 21与漏信号线22相交叉。另外,在由栅信号线21与漏信号线22包围的区域上形成像素部 8。 在像素部8上设置有TFT(薄膜晶体管)等的开关元件IO。从栅信号线21供给控 制信号,控制开关元件10的通断。通过使开关元件10成为接通状态,向像素电极12供给 经由漏信号线22传送的视频信号。 漏信号线22与驱动电路5连接,从驱动电路5输出视频信号。栅信号线21与驱动 电路6连接,从驱动电路6输出控制信号。另外,栅信号线21、漏信号线22、驱动电路5和 驱动电路6形成在同一 TFT基板2上。另夕卜,驱动电路5 、驱动电路6 ,还有控制电路80也 可以形成在一个半导体芯片上。
另外,对光开关部件1中的液晶的驱动方式没有特别限定。可以用TN(扭曲向列) 方式、VA(垂直取向)方式、IPS(面内切换)方式等公知的任一种方式。
其次,图2A和2B是作为光源的发光二极管150的概略图。图2A是概略剖面图, 图2B是光出射侧正面图。 发光二极管150具有在芯片基板154上搭载有作为发光部的发光二极管芯片151 的结构。发光二极管芯片151具有pn结,如果在pn结上施加电压则以特定的波长发光。在 形成pn结的p型半导体层上设置p电极(阳极)158,在n型半导体层上设置n电极(阴 极)159。 p电极158、n电极159与引线152连接。引线152与为了把发光二极管150与外 部连接而设置的芯片端子153、 p电极158、 n电极159电气连接。 也有时在发光二极管芯片151的出射面侧设置荧光发光部156。荧光发光部156 具有变换从发光二极管芯片151发出的光的波长的功能。附图标记155是反射部,把光向 前方反射。在发光二极管150的正面侧形成出射光的出射面157。 其次,图3A和3B示出导光片120的概略图。图3A是导光片120的概略平面图, 图3B是概略侧面图。导光片120如图3A所示,形成大致矩形,如图3B所示具有前面即出射 面121和背面122。导光片120由聚碳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透光的热塑性材料构成, 是薄片状。其厚度优选为1.0mm 0. lmm。另外,在此,导光片120的厚度是指出射面121 与背面122的间隔。 在图3B中,导光片120的剖面为大致矩形,但从入射面125朝着出射面121平稳 且连续地形成倾斜面127。另外,倾斜面127如图3A所示,在平面视图上看导光片120时, 具有从发光二极管150朝着远离其光轴方向的方向(图中x方向)上呈"八"字形展宽的 形状。在发光二极管150的厚度比导光片120的出射面121处的厚度厚时,倾斜面127是 有效的。 在图3A和3B中示出导光片120、发光二极管150、柔性基板160的位置关系。在 导光片120的至少一边上设置有入射面125,在入射面125的附近设置有多个发光二极管 150。在柔性基板160的下侧,发光二极管150沿着入射面125并排设置。
在柔性基板160的导光片120侧设置有双面粘接带等的中间部件(未图示),通过 把柔性基板160粘接固定在导光片120上,相对于入射面125进行发光二极管150的对位。
下面,用图3B说明从发光二极管150发出的光140。从发光二极管150出射的光 140从入射面125入射到导光片120。由于导光片120的折射率比空气大,所以以比相对于 入射面125的垂线方向的特定夹角大的角度到达入射面125的光140被反射,而以比相对 于入射面125的垂线方向的特定夹角小的角度到达的光140进入导光片120内部。
导光片120的出射面121和背面122与入射面125大致正交。入射到导光片120 内部的光在导光片120的出射面121和背面122处被反复全反射而进入导光片120内部。 在背面122上作为反射部设置有"V"字形的沟126。进入导光片120的光140的一部分,在 设置在背面122上的沟126处被朝着出射面121侧反射,从出射面121出射。沟126被设 置在与发光二极管150的光轴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 下面,用图4说明被沟126反射的光140。在该图中,除了导光片120以外,还示 出棱镜薄片112和113、扩散片114和反射薄片115。另外,发光二极管150配置在图中左侧。沟126是在导光片120的背面122上形成的表面结构,朝着发光二极管150的光轴方 向依次包括从背面122向其外侧突出的第一隆起面128、从第一隆起面128连续且进入背 面122内侧的第一光反射面129、从第一光反射面129连续且朝着背面122的外侧突出的第 二光反射面130、以及从第二光反射面连续且与背面122连续的第二隆起面131。第一光反 射面129和第二光反射面130相对于背面122具有1度 35度的角度。在本实施方式中, 从发光二极管150出射并进入导光片120内部的光140主要被第一光反射面129反射,其 行进方向变成可以从出射面121出射的角度。即,如上所述,光140在导光片120内反复进 行全反射,朝着发光二极管150的光轴方向行进,但主要被第一光反射面129反射,光140 成为可以出射的角度,从导光片120的出射面121出射。 另外,不言而喻,如果在该图的右侧进一步配置作为光源的发光二极管150,则第 二光反射面130具有与第一光反射面129同样的功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导光片120的出射面121上也是,作为与背面122的沟 126同样的表面结构的沟132被设置成与沟126大致正交。沟126具有把利用第一光反射 面129反射的光140向导光片120的前面侧折射的作用。从导光片120出射的光140被扩 散片114扩散后,利用棱镜薄片113和112使其方向朝向导光片120的前面侧。另外,棱镜 薄片113和112是在其表面上具有三角柱状的表面结构的透明薄片,配置成其三角柱状的 表面结构的方向相互正交。反射薄片115把向导光片120的背面出射的光140反射,并再 次导入导光片120。另外,棱镜薄片113与沟132的作用效果类似,所以如果不需要则可以 省略其中的某一个。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导光片120薄且容易变形,但由第一隆起面128和第 一光反射面129或第二隆起面131和第二反射面130形成的突起133会阻止导光片120与 反射薄片115的紧密结合。由此,具有抑制因导光片120与反射薄片115紧密结合而造成 的亮度分布不均、光泄漏的效果。 下面,说明沟126的形成方法。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前所述,由于导光片120的厚 度薄到1.0mm 0. lmm,难以用喷射模制法(injectionmolding)形成沟126。于是,用由以 下的各工序构成的方法形成沟126。第一工序把热塑性材料制的薄片170加热软化(加 热工序)。对于加热温度,在薄片170是聚碳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热塑性树脂时可以 设定在其软化点以上,在薄片170是玻璃时可以设定在其玻璃转化点以上。第二工序把模 具171按压在薄片170上(按压工序)。模具171优选为金属制的模具,在其表面上形成多 个三角柱状的脊172。然后按压模具171以使得其脊172以预定量进入薄片170表面。图 5是示出把模具171按压在薄片170上的状态的图,如该图所示,构成薄片170的热塑性材 料被按压到脊172上,如箭头173所示那样地流动。其结果,一方面,在薄片170的与模具 171的脊172接触的部分上形成第一光反射面129和第二光反射面130。另一方面,构成薄 片170的热塑性材料流动,在不与模具171接触而隆起的部分上形成第一隆起面128和第 二隆起面131作为自由表面。第三工序从模具171剥离薄片170 (剥离工序)。此时,如果 需要,也可以冷却薄片170。像从图5看出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薄片170与模具171仅 在模具171的脊172处接触,而不是在整个表面上接触。因此,薄片170容易从模具171剥 离。因此,利用该方法,能够从厚1. Omm 0. lm左右的薄的薄片170获得薄的导光片120。
图6是示出从模具171剥离的薄片170的图。在此,在利用上述方法形成沟126的前后,薄片170的体积不变化。因此,如果着眼于沟126,则位于薄片170的表面即作为导 光片120的背面122的面的外侧的热塑性材料即图中A所示的部分的体积与位于背面122 内侧的空间部分即图中B所示的部分的体积相等。 图7是针对沟126的导光片120的变形例。如该图所示,也可以使沟126的第一光 反射面129与背面122相交所成的夹角和第二光反射面130与背面122相交所成的夹角不 同。此时,如果第一光反射面129以小的角度与背面122相交,则从图中左方入射的光140 主要向相对于出射面121的铅直方向向图中右侧倾斜的方向出射。在导光片120上隔着扩 散片114设置有非对称棱镜薄片116,光140的方向被折射到导光片120的前面侧。这样, 由于光140以小的角度向第一光反射面129入射的比例增加,所以光140向前面侧反射的 比例增加,因此能够提高光140的利用效率。另外,在本变形例中也与前面的例子一样,完 全可以设置棱镜薄片113。 图8是示出形成本变形例的沟126的样子的图。在该图中,与图5的不同之处在 于,模具171的脊172左右不对称。此时也是,构成薄片170的热塑性材料如箭头173所示 那样地流动,形成第一隆起面128和第二隆起面131作为自由表面。另外,第一光反射面 129和第二光反射面130与模具171的脊172接触而形成。 接着,说明导光片120的入射面125附近的结构。图9是导光片120的入射面125
附近的立体图。在入射面125上设置多个光导入部分134和非光导入部分135。光导入部
分134的厚度比导光片120的厚度厚。另外,非光导入部分设置在被光导入部分134夹着
的部分、以及被光导入部分134与导光片120的端部夹着的部分上,其厚度比导光片120的
厚度薄。因此,如果从其法线方向看入射面125,则成为在导光片120的前面侧有凹凸的形
状。此时,光导入部分134相当于凸部,非光导入部分135相当于凹部。光导入部分134的
前面侧端边利用倾斜面127连接成与出射面121平稳地连续。另一方面,非光导入部分135
的前面侧端边利用凹面136与出射面121平行地连接,在该连接部上形成有台阶。在入射
面125的光导入部分134上设置有透镜123。透镜123用来把从光导入部分134入射的光
散射。从光导入部分134入射的光经倾斜面127导入出射面121。利用由这些光导入部分
134和非光导入部分135构成的入射面125、倾斜面127和凹面136形成入光部124。 这样,通过使光导入部分134的厚度比导光片120的厚度厚,能够使用比发光二极
管150薄的导光片120。优选地,光导入部分134的厚度与发光二极管150的厚度大致相 等。 透镜123的形状能够采用各种形状,但优选为在导光片120的厚度方向上延伸的 形状。这是为了,如后所述,从薄片170冲压制作导光片120。因此,透镜123优选为容易冲 压的形状,例如,可以例示出如图10A所示其截面为三角形的形状、如图IOB所示把多个半 圆形的柱透镜连接起来的形状等。如果考虑容易加工,则最好选择透镜的角部被倒圆了的 形状,但即使是普通的双面凸透镜的形状、锯齿状的形状,也是完全可以的。
下面,说明入光部124的形成方法和导光片120的制造方法。用由以下的各工序构 成的方法形成入光部124。第一工序把热塑性材料制的薄片170加热软化(加热工序)。 加热温度与形成沟126的方法中的情况相同。此时,薄片170的大小优选为比得到的导光 片120大。另外,薄片170的厚度与得到的导光片120的厚度相等。第二工序把模具按压 在薄片170上(按压工序)。此时也是,模具优选为金属制的模具。该模具具有与薄片170的入光部124互补的形状。因此,要成为薄片170的凹面136的部分的热塑性材料被按压而 流动,流入要成为薄片170的倾斜面127的部分。其结果,形成比薄片170的厚度厚的要成 为光导入部分134的部分。另外,此时,沟126和沟132既可以同时形成,也可以在不同的 工序中形成。第三工序从模具剥离薄片170(剥离工序)。此时,如果需要,也可以冷却薄 片170。第四工序冲切薄片170的外周,获得具有入光部124的导光片120(冲切工序)。 图11是示出从薄片170冲压出的导光片120的平面图。用该工序形成透镜123。另外,由 于在本实施方式中用冲压加工作为冲切方法,所以对导光片120的角部137进行一定的倒 圆,以使加工变得容易。 另外,在根据本方法制造导光片120时,可以从一个薄片170得到一个导光片120, 也可以进行从一个薄片170切出多个导光片120的所谓多面切割。另外,可以从平板状的 薄片170用批量处理制造导光片120,也可以从巻辊连续巻出带状的薄片170,通过连续处 理制造导光片120。此时,作为模具能够使用凸纹辊。 图12、13是示出入光部124的变形例的图。图12是把凹面136作为与出射面121 平稳地连接的倾斜面的例子,图13是将凹面136与出射面在同一平面上构成,使非光导入 部分135的厚度与导光片120的厚度相同的例子。能够通过按压薄片170的导光片120的 外侧的部分,使热塑性材料向要成为倾斜面127的部分流动,来制作图13的例子。
接着,说明在导光片120上安装发光二极管150的安装结构。图14是示出本实施 方式的在导光片120上安装发光二极管150的安装结构的图。发光二极管150安装在柔性 基板160的背面侧,配置成与光导入部分134相对置。柔性基板160隔着中间部件162被 固定在导光片120上。另外,在该图中,为了容易理解,对于柔性基板160仅用虚线示出其 外形。 中间部件162如图中所示,具有与凹面136互补的形状,以其背面固定在凹面136 上。换言之,与非光导入部分135邻接,被固定在导光片120的前面即出射面121上。另外, 中间部件162的前面与柔性基板160固定在一起。中间部件162的厚度,优选地,与光导入 部分134的厚度和非光导入部分135的厚度之差大致相等。这样,由于在柔性基板160与 光导入部分134的前面即倾斜面127之间不需要固定结构,所以可以相应地消减安装结构 的厚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中间部件162是双面粘接带,但并不仅限于此,可以用适 当的材质制作中间部件162。另外,中间部件162的厚度不必是恒定的,在像上述那样凹面 136为倾斜面时,也可以是厚度与其相应地变化的形状。而且,虽然图中示出柔性基板160 是覆盖入光部124和发光二极管150的矩形形状,但并不仅限于此,只要是可以隔着中间部 件162固定发光二极管150的形状,则什么样的形状都可以。 进而,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防止来自光源的光泄漏的结构。图15是液晶显示装置 100的剖面图。在该图中,示出了光开关部件1、安装在其前面和背面上的偏振片4和偏振 片7、导光片120和安装在其前面上的光学薄片即棱镜薄片112、113和扩散片114、反射薄 片115、发光二极管150和柔性基板160的位置关系。光开关部件1和柔性基板160隔着遮 光部件164安装在收纳壳180内。在遮光部件164和柔性基板160之间根据需要插入有隔 离物163,在与显示区9对应的位置上设置有预定宽度的间隙181。 遮光部件164具有防止光从周边部进入显示区9的功能,优选地,使用黑色的双面粘接带。在平面视图中遮光部件164是"口"字形的形状。光开关部件l和导光片120沿其 整个外周固定在收纳壳180上。在本实施方式中,遮光部件164具有从其与发光二极管150 对应的位置朝着发光二极管150的光轴方向呈舌状延伸的延长部165。另外,延长部165在 远离光开关部件l的背面侧的方向弯曲而下垂,如图所示固定在棱镜薄片112上。换言之, 延长部165隔着棱镜薄片112、棱镜薄片113和扩散片114间接地固定在导光片120上。当 然,也可以将延长部165直接固定在导光片120上。另外,无论是否把延长部165的相反侧 的面即前面固定在偏振片7上都没有关系。 如果设置这样的延长部165,则如图中所示,从发光二极管150出射并从倾斜面
127漏出到前面侧的光140会被延长部165阻挡,而不能到达显示区9。 为了容易理解其效果,说明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00中不设置延长
部165时的参考例。图16是未设置延长部165的液晶显示装置100的参考剖面图。在该
参考例中,对与本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详细说明。 像从该图看到的那样,如果不设置延长部165,则从发光二极管150出射并从倾斜
面127漏出到前面侧的光140可以入射到光开关部件1或偏振片7,反复反射并且到达显示
区9。因此,如果不设置延长部165,则可能会在显示区9上产生亮度不均。 图17A、17B、17C和17D是示出遮光部件164的各种形状的图。图17A是在"口"
字形的遮光部件164的矩形的开口的一边的两端部设置朝着遮光部件164的外边的切断部
166而形成延长部165的例子。图17B是在"口"字形的遮光部件164的矩形的开口的一
边的两端部设置朝着遮光部件164的外边的具有预定宽度的切口部167而形成延长部165
的例子。图17C是在"口"字形的外侧部件168的内侧作为另一部件配置矩形的延长部165
而形成遮光部件164的例子。图17D是在"- "字形的外侧部件169的内侧作为另一部件
配置矩形的延长部165而形成遮光部件164的例子。遮光部件164的形状只要是能够把光
开关部件1和导光片120沿其整个外周固定在收纳壳180上且可以遮挡从倾斜面127漏出
到前面侧的光140的形状,则什么样的形状都可以,在此例示的图17A、17B、17C和17D的形
状当然也可以是其它形状。 虽然描述了一些现在认为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内容,但应当理解,可以做出各 种变更,所附权利要求书应当覆盖所有落在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的变更。
权利要求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由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夹着液晶层的结构的光开关部件;在上述光开关部件的背面侧配置的热塑性材料制的导光片,在该导光片的前面或背面的至少一面的表面上具有多个表面结构,该多个表面结构包括第一隆起面,从上述一面向其外侧突出,作为由上述热塑性材料的流动产生的自由表面而形成;第一光反射面,与上述第一隆起面连续,从该面进入上述一面的内侧;第二光反射面,与上述第一光反射面连续,从该面朝着上述一面的外侧突出;以及第二隆起面,与上述第二光反射面连续,从该面与上述一面连续,作为由上述热塑性材料的流动产生的自由表面而形成;以及在上述导光片的至少一个侧面上配置的光源。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表面结构中,位于上述一面的外侧的上述热塑性材料的体积与位于上述一面的内 侧的空间部分的体积相等。
3.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光反射面和上述第二光反射面是通过在把模具按压在上述导光片上时上述 热塑性材料与上述模具接触地流动而形成的;上述第一隆起面和上述第二隆起面是通过在 把模具按压在上述导光片上时上述热塑性材料与上述模具不接触地流动而形成的。
4.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表面结构形成为与上述导光片的前面和背面相互正交的直线状。
5.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光反射面与上述一面相交所形成的角度和上述第二光反射面与上述一面相 交所形成的角度不同。
全文摘要
为了获得具有例如1mm以下的厚度的薄导光片的液晶显示装置,根据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包括光开关部件;在前面或背面的至少一面的表面上具有多个表面结构的导光片,该表面结构由从上述一面向其外侧突出且作为自由表面形成的第一隆起面、从该面进入上述一面的内侧的第一光反射面、从该面朝着上述一面的外侧突出的第二光反射面、以及从该面与上述一面连续且作为自由表面形成的第二隆起面构成;以及光源。
文档编号F21V8/00GK101782700SQ201010005410
公开日2010年7月21日 申请日期2010年1月19日 优先权日2009年1月19日
发明者仲本浩, 户边明良 申请人:株式会社日立显示器;株式会社日立显示器件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