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充电接口结构及手电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56015阅读:41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充电接口结构及手电筒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充电接ロ结构及手电筒。
背景技术
对于市场上目前有的充电手电筒,普遍采用DC插ロ或MINI USB接ロ作为充电ロ,而且只适用于将充电ロ设置在手电筒筒身的头部。这ー类结构的手电筒虽然结构简单、成本低,但是在充电时,必须对准位置插入匹配插头才能使其进入充电状态,由于需要人为对准,因此容易搞混淆接ロ ;而且充电完成后需要使用手电筒吋,在拔下插头后,还必须将防水盖盖上,才能使手电筒满足基本的防水功能;且需使用专用充电电池,对后续电池更换带 来较大难度,给用户造成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干,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美观、防水性好、易清洁的充电接ロ结构。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采用上述充电接ロ结构的手电筒。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ー种充电接ロ结构,包括相互适配以将待充电电器和电源连接的插头和插座,所述插座包括第一导电正极、第一导电负极和用于固定所述第一导电正极和所述第一导电负极的第一绝缘固定体;所述插头包括第二导电正极、第二导电负极和用于固定所述第二导电正极和所述第二导电负极的第二绝缘固定体;其中,所述第一导电负极和所述第ニ导电负极分别包裹有磁石,或者,所述第一导电正极和所述第二导电正极分别包裹有磁
o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充电接ロ结构,其中,在所述第一导电负极外和所述第二导电负极分别包裹有所述磁石时所述第一绝缘固定体包括环形的第一负极容纳槽和位于所述第一负极容纳槽中间的第一正极容纳腔,所述第一负极容纳槽底部设置有第一负极引入孔,所述第一正极容纳腔底部设置有第一正极引入孔;所述第一导电负极的自由端从所述第一负极引入孔伸入到所述第一负极容纳槽内,并在所述第一负极容纳槽内弯折形成一用于包裹所述磁石的第一磁石容纳腔所述第一导电正极的自由端从所述第一正极引入孔伸入到所述第一正极容纳腔内,并有部分伸出所述第一正极容纳腔,以便于与所述第二导电正极电接触。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充电接ロ结构,其中,在所述第一导电负极外和所述第二导电负极包裹有所述磁石时所述第二绝缘固定体包括环形的第二负极容纳位和位于所述第二负极容纳位中间的第二正极容纳腔,所述第二负极容纳位底部设置有第二负极引入孔,所述第二正极容纳腔底部设置有第二正极引入孔;[0013]所述第二导电负极的自由端从所述第二负极引入孔伸入到所述第二负极容纳位内,并在所述第二负极容纳位内弯折形成一用于包裹所述磁石的第二磁石容纳腔所述第二导电正极的自由端从所述第二正极引入孔伸入到所述第二正极容纳腔、并陷在所述第二正极容纳腔内,所述第一正极容纳腔具有允许所述第一导电正极插入的内部空间。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充电接ロ结构,其中,所述第一磁石容纳腔和所述第二磁石容纳腔相接触的表面分别设置为平面。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充电接ロ结构,其中,所述第二导电正极为五金弹针。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手电筒,包括用于发光的照明组件和电池仓,所述电池仓内设有给所述照明组件供电的充电电池,其中,还包括如前述任一项所述的充电接ロ结
构,所述充电接ロ结构的插座或插头与所述充电电池电连接。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手电筒,其中,所述电池仓包括筒身,所述筒身尾端设置有充电电路,所述筒身内设置有套筒,所述充电电池设置在所述套筒内;所述套筒与所述充电电池正极电接触,所述筒身与所述充电电池负极电接触,以将所述充电电池同时接入所述筒身尾端的充电电路以及接入所述筒身头部的照明组件。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手电筒,其中,所述筒身尾端设置有开ロ,所述插头或所述插座设置在所述开口处;所述插座上的第一导电正极与所述充电电路正极电接触,所述插座上的第一导电负极与所述充电电路负极电接触;或者,所述插头上的第二导电正极与所述充电电路正极电接触,所述插头上的第二导电负极与所述充电电路负极电接触。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手电筒,其中,所述充电电路上设置有用于指示充电状态的指示灯,所述筒身尾端设有便于所述指示灯透光的窗ロ。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充电插头和充电插座的正极或负极内对应嵌入磁石,实现充电插头和充电插座之间的磁吸式电连接,使插头与插座更容易对准,且使得应用本充电接ロ结构的产品(如手电筒)无需使用外设的防水盖,结构美观,防水性能好,而且易清洁。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ー步说明,附图中图I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充电接ロ结构剖视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充电接ロ结构中插座部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充电接ロ结构中插头部分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手电筒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充电接ロ结构如图I所示,同时參阅图2和图3,该充电接ロ结构100包括相互适配以将待充电电器和电源(未图示)连接的插座10和插头20,插座10包括第一导电正极11、第一导电负极12和用于固定第一导电正极11和第一导电负极12的第一绝缘固定体13 ;插头20包括第二导电正极21、第二导电负极22和用于固定第二导电正极21和第二导电负极22的第二绝缘固定体23。其中,第一导电负极12和第二导电负极22分别包裹有磁石30,或者,第一导电正极11和第二导电正极21分别包裹有磁石30。其中,第一绝缘固定体13和第二绝缘固定体23可以采用绝缘橡胶制成;待充电电器可以是任意需要充电的电子产品,如手机、mp3等。当插头20与插座10接近吋,由于磁石30的磁力作用,使得插头20与插座10能准确无偏差的电接触,且插头20与插座10之间导电部分内阻约为零,从而实现待充电电器与电源的良好电连接,给待充电电器充电。这样通过在充电插头20和充电插座10的正极或负极内对应嵌入磁石30,实现充电插头20和充电插座10之间的磁吸式电连接,使插头20与插座10更容易对准,且使得相应的应用产品(如手电筒等)无需使用外设的防水盖,因 此结构上更加美观,防水性能更好,且产品更易清洁。进ー步地,上述充电接ロ结构中,在第一导电负极12和第二导电负极22分别包裹有磁石30时,如图2所示,第一绝缘固定体13包括环形的第一负极容纳槽131和位于环形的第一负极容纳槽131中间的第一正极容纳腔133,第一负极容纳槽131底部设置有第一负极引入孔132,第一正极容纳腔133底部设置有第一正极引入孔134 ;第一导电负极12的自由端从第一负极引入孔132伸入到第一负极容纳槽131内,并在第一负极容纳槽131内弯折形成一用于包裹磁石30的第一磁石容纳腔121 :第一导电正极11的自由端从第一正极引入孔134伸入到第一正极容纳腔133内,并有部分第一导电正极11伸出第一正极容纳腔133,以便于与第二导电正极21电接触。相应地,在第一导电负极12和第二导电负极22包裹有磁石30时,如图3所示,第二绝缘固定体23包括环形的第二负极容纳位231和位于环形的第二负极容纳位231中间的第二正极容纳腔233,第二负极容纳位231底部设置有第二负极引入孔232,第二正极容纳腔233底部设置有第二正极引入孔234 ;第二导电负极22的自由端从第二负极引入孔232伸入到第二负极容纳位231内,并在第二负极容纳位231内弯折形成一用于包裹磁石30的第二磁石容纳腔221 :第二导电正极21的自由端从第二正极引入孔234伸入到第二正极容纳腔233、并陷在第二正极容纳腔233内,且第二正极容纳腔233具有允许第一导电正极11插入的内部空间。当上述插头20与插座10在磁石30的磁力作用下相互吸引接近吋,由第一导电负极12构成的第一磁石容纳腔121和由第二导电负极22构成的第二磁石容纳腔221相贴并电接触,第一导电正极11伸出第一正极容纳腔133的部分插入到上述第二正极容纳腔233内与第二导电正极21电接触。上述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磁石容纳腔121和第二磁石容纳腔221的内部空间形状与被包裹的磁石30形状相适配,第一磁石容纳腔121和第二磁石容纳腔221的外部空间形状分别与第一负极容纳槽131和第二负极容纳位231的内部空间相适配,以便于将磁石30充分包裹,从而保证第一导电负极12与第二导电负极22的可靠电接触。上述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正极容纳腔133和第二正极容纳腔233的形状优选采用柱形,且第一导电正极11位于该第一正极容纳腔133内的部分、以及第二导电正极21位于该第二正极容纳腔233内的部分也优选采用柱形,以便于保证第一导电正极11与第二导电正极21的可靠电接触。[0037]进ー步优选地,上述充电接ロ结构100中,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磁石容纳腔121和第二磁石容纳腔221相接触的表面分别设置为平面,以便于保证第一导电负极12与第二导电负极22的可靠电接触。可以理解,分别置于上述第一磁石容纳腔121和第二磁石容纳腔221内的磁石30相対的一极应为相异极性,以保证插头20和插座10相接触时,插座10上的第一导电负极12与插头20上的第二导电负极22能自然相吸。更优选地,上述充电接ロ结构100中插头20的第二导电正极21采用五金弹针,以便于进ー步保证第一导电正极11与第二导电正极21的可靠电接触。上述实施例中,仅在第一导电负极12和第二导电负极22包裹有磁石30的情况下,对插头20和插座10的结构进行了详细说明。可以理解,当第一导电正极11和第二导电正极21分别包裹有磁石30时,上述各实施例中所描述的第一导电负极12、第二导电负极22、第一导电正极11和第二导电正极21的极性对应调换即可,在此不一一赘述。而且进一步地,上述各实施例中,仅针对将第一导电正极11和第二导电正极21分 别设置在中间,将第一导电负极12和第二导电负极22分别设置在周围的插头20和插座10结构进行了描述。可以理解,也可以根据需要,将上述各实施例中所描述的第一导电负极12、第二导电负极22、第一导电正极11和第二导电正极21的极性对应调换,得到新的插头和新的插座结构,同样也能实现上述充电接ロ结构100,在此不—赘述。另外,上述对插座和插头的结构形式定义也不限于图2和图3中的记载,也可以将图2中的摘座10定乂为摘头,以及可以将图3中的摘头20定乂为摘座,冋样也能实现上述充电接ロ结构100,在此不——赘述。在本实用新型的另ー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手电筒,如图4所示,其包括用于发光的照明组件(未图示)和电池仓40,在电池仓40内设有给照明组件供电的充电电池41,还包括如前述任一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充电接ロ结构100,其中充电接ロ结构100的插座10或插头20与充电电池41电连接。由于上述各实施例中的充电接ロ结构100是采用磁吸的方式连接插头20与插座10,不需要设置充电接ロ,因此在设置有插头20或插座10的手电筒上不需要另外设置防水盖,使得手电筒结构美观,防水性能好,而且易清洁。进ー步地,上述实施例的手电筒中,如图4所示,电池仓40包括筒形的筒身42,在筒身42尾端设置有充电电路44,在筒身42内设置有筒形的套筒43,充电电池41设置在套筒43内。内部套筒43与充电电池41正极电接触,筒身42与充电电池41负极电接触,由于筒身42和套筒43分别为筒形,因此可以沿筒形的轴向将充电电池41的正极和负极同时导向手电筒的两端,以便于将充电电池41同时接入筒身42尾端的充电电路44以及接入筒身42头部的照明组件。进ー步地,上述实施例的手电筒中,如图4所示,筒身42尾端设置有开ロ 45,插头20或插座10设置在开ロ 45处,图4中显示为插座10设置在开ロ 45处。插座10上的第一导电正极11与充电电路44正极电接触,插座10上的第一导电负极12与充电电路44负极电接触;或者,插头20上的第二导电正极21与充电电路44正极电接触,插头20上的第二导电负极22与充电电路44负极电接触。具体地,可以将插头20或插座10内嵌于上述筒身42的尾端,可保证手电筒产品外表更加美观,同时更加符合人体工程学,提供手电筒使用的舒适性。更进一歩地,在充电电路44上设置有用于指示充电状态的指示灯(未图示),同时在筒身42尾端设有便于指示灯透光的窗ロ(未图示)。可以根据需要设定该指示灯的不同状态所标识的充电状态,例如可设定当指示灯点亮时,为正在充电的状态,当指示灯熄灭吋,为充电结束的状态;或者,设定当指示灯为绿色时,为正在充电状态,当指示灯为红色时,为充电结束状态。上述实施例中,仅仅描述了将上述充电接ロ结构100应用于手电筒的情況,可以理解,上述充电接ロ结构100还可应用于其他各种需要进行充电的手持设备 或固定电器设备中,原理与上面各实施例相同,在此不一一赘述。应当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充电接口结构,包括相互适配以将待充电电器和电源连接的插头(20)和插座(10),所述插座(10)包括第一导电正极(11)、第一导电负极(12)和用于固定所述第一导电正极(11)和所述第一导电负极(12)的第一绝缘固定体(13);所述插头(20)包括第二导电正极(21)、第二导电负极(22)和用于固定所述第二导电正极(21)和所述第二导电负极(22)的第二绝缘固定体(2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负极(12)和所述第二导电负极(22)分别包裹有磁石(30),或者,所述第一导电正极(11)和所述第二导电正极(22)分别包裹有磁石(30)。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充电接口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导电负极(12)和所述第二导电负极(22)分别包裹有所述磁石(30)时 所述第一绝缘固定体(13)包括环形的第一负极容纳槽(131)和位于所述第一负极容纳槽(131)中间的第一正极容纳腔(133),所述第一负极容纳槽(131)底部设置有第一负极引入孔(132),所述第一正极容纳腔(133)底部设置有第一正极引入孔(134); 所述第一导电负极(12)的自由端从所述第一负极引入孔(132)伸入到所述第一负极容纳槽(131)内,并在所述第一负极容纳槽(131)内弯折形成一用于包裹所述磁石(30)的第一磁石容纳腔(121) 所述第一导电正极(11)的自由端从所述第一正极引入孔(134)伸入到所述第一正极容纳腔(133)内,并有部分伸出所述第一正极容纳腔(133)外,以便于与所述第二导电正极(21)电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接口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导电负极(12)和所述第二导电负极(22)包裹有所述磁石(30)时 所述第二绝缘固定体(23)包括环形的第二负极容纳位(231)和位于所述第二负极容纳位(231)中间的第二正极容纳腔(233),所述第二负极容纳位(231)底部设置有第二负极引入孔(232),所述第二正极容纳腔(233)底部设置有第二正极引入孔(234); 所述第二导电负极(22)的自由端从所述第二负极引入孔(232)伸入到所述第二负极容纳位(231)内,并在所述第二负极容纳位(231)内弯折形成一用于包裹所述磁石(30)的第二磁石容纳腔(221) 所述第二导电正极(21)的自由端从所述第二正极引入孔(234)伸入到所述第二正极容纳腔(233)、并陷在所述第二正极容纳腔(233)内,所述第二正极容纳腔(233)具有允许所述第一导电正极(11)插入的内部空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电接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石容纳腔(121)和所述第二磁石容纳腔(221)相接触的表面分别设置为平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电接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电正极(21)为五金弹针。
6.—种手电筒,包括用于发光的照明组件和电池仓(40),所述电池仓(40)内设有给所述照明组件供电的充电电池(4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充电接口结构(100 ),所述充电接口结构(100 )的插座(10 )或插头(20 )与所述充电电池(41)电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手电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仓(40)包括筒身(42),所述筒身(42)尾端设置有充电电路(44),所述筒身(42)内设置有套筒(43),所述充电电池(41)设置在所述套筒(43)内; 所述套筒(43 )与所述充电电池(41)正极电接触,所述筒身(42 )与所述充电电池(41)负极电接触,以将所述充电电池(41)同时接入所述筒身(42)尾端的充电电路(44)以及接入所述筒身(42)头部的照明组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手电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筒身(42)尾端设置有开口(45),所述插头(20)或所述插座(10)设置在所述开口(45)处; 所述插座(10)上的第一导电正极(11)与所述充电电路(44)正极电接触,所述插座(10)上的第一导电负极(12)与所述充电电路(44)负极电接触;或者 , 所述插头(20)上的第二导电正极(21)与所述充电电路(44)正极电接触,所述插头(20)上的第二导电负极(22)与所述充电电路(44)负极电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手电筒,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电路(44)上设置有用于指示充电状态的指示灯,所述筒身(42)尾端设有便于所述指示灯透光的窗口。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充电接口结构及手电筒,充电接口结构包括相互适配以将待充电电器和电源连接的插头和插座,插座包括第一导电正极、第一导电负极和用于固定第一导电正极和第一导电负极的第一绝缘固定体;插头包括第二导电正极、第二导电负极和用于固定第二导电正极和第二导电负极的第二绝缘固定体;第一导电负极和第二导电负极包裹有磁石,或第一导电正极和第二导电正极包裹有磁石。手电筒包括用于发光的照明组件和电池仓,电池仓内设有给照明组件供电的充电电池,还包括前面的充电接口结构,充电接口结构的插座或插头与充电电池电连接。本实用新型的充电接口结构更容易对准,使用该充电接口结构的手电筒结构美观,防水性能好,而且易清洁。
文档编号F21V23/06GK202651492SQ20122023460
公开日2013年1月2日 申请日期2012年5月23日 优先权日2012年5月23日
发明者袁奇 申请人:深圳市凯瑞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