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吊顶式烟雾净化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57581阅读:270来源:国知局
一种吊顶式烟雾净化灯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空气净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吊顶式烟雾净化灯。



背景技术:

现今社会中吸烟的人群一直都不在少数,在很多时候人们由于受环境的影响经常在被动吸烟。被动吸烟即俗称的“吸二手烟”,不吸烟者每日被动吸烟15分钟以上者定为被动吸烟,又称“强迫吸烟”或“间接吸烟”。在日常生活中绝大多数人不可能完全避免接触烟雾,因而成为被动吸烟者。当吸烟危害吸烟者本身健康的同时,二手烟也影响非吸烟者。除了刺激眼、鼻和咽喉外,它也会明显地增加非吸烟者患上肺癌和心脏疾病的机会,以及其它如呼吸疾病等等,严重伤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不管是在家庭中还是在一些公共场所,都有可能受到二手烟的伤害。儿童是环境污染的最大受害者。通常,儿童会经历比成年人更高的环境暴露,按每磅体重算,他们比成年人要呼吸更多的空气,从而会吸入更多的污染物。再加上儿童好动、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免疫功能不健全等原因,使得他们最易受到污染物的伤害。

在空旷的室外环境相对比较好,空气流通也比较好,危害相对也会减少一些。然后在室内空气不易流通,对人们的危害更为严重,因此,如何能在室内让人免受二手烟的伤害也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吊顶式烟雾净化灯,在室内空气不流通的情况也可以把空气中的二手烟等有害烟雾进行过滤分解,从而使室内的空气质量更好。本发明与生活中常用的照明设备结合在一起,使用方便,节省空间。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吊顶式烟雾净化灯,包括吊灯灯座,球形吊灯主体,所述吊灯主体通过连接杆与所述吊灯灯座连接在一起,所述吊灯主体的顶部设有出气口,所述吊灯主体的底部中心位置设有LED照明灯,所述LED照明灯的周围设有第一抽风口和第二抽风口,所述第一抽风口上方还设有第三抽风口,所述第三抽风口的上方设有第一过滤层,所述第一过滤层的上方设有第二过滤层,所述第二过滤层的上方设有第三过滤层,所述第三过滤层的上方设有两个抽风机。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过滤层为初级滤网,所述第二过滤层为微生物材料分解层,所述第三过滤层为除味材料层。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抽风口和所述第三抽风口均设置在球面上,所述第二抽风口设置在平面上。

进一步的,所述LED照明灯的底部不超过所述第二抽风口所在的平面。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可有效去除室内的二手烟等烟雾气体的危害,使人们的生活环境更好,空气更清新,身体更健康。本发明与日常生活中的照常设备结合在一起,使用更方便,而且节省空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剖视图;

图中:1、吊灯灯座,2、吊灯主体,3、LED照明灯,4、第一抽风口,5、第二抽风口,6、第三抽风口,7、第一过滤层,8、第第二过滤层,9、第三过滤层,10、抽风机,11、出气口。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吊顶式烟雾净化灯,包括吊灯灯座1,球形吊灯主体2,所述吊灯主体2通过连接杆与所述吊灯灯座1连接在一起,其特征在于:所述吊灯主体2的顶部设有出气口11。经过最终净化的空气通过所述的出气口11到达室内的空气中。所述吊灯主体2的底部中心位置设有LED照明灯3,LED灯可以用来给室内照明。所述LED照明灯3的周围设有第一抽风口4和第二抽风口5,二手烟等有害烟雾大部分通过这两个抽风口进入所述吊灯主体2内进行分解净化。所述第一抽风口4上方还设有第三抽风口6,再增加一个抽风口可以使整个过程进行的更快,效率更高。所述第三抽风口6的上方设有第一过滤层7,通过所述第一过滤网先进行初步的过滤。所述第一过滤层7的上方设有第二过滤层8,再通过所述第二过滤层8对烟雾中的有害成份进行分解。所述第二过滤层8的上方设有第三过滤层9,通过最后一次过滤层也就是所述的第三过滤层9可以有效去除烟雾中的异味,使空气质量更好。所述第三过滤层9的上方设有两个抽风机10,可以确保所有的二手烟等有害烟雾全部经过本发明净化设备,从而可以确保室内的有害烟雾全部可以得到分解和净化。

在使用本发明的设备时,白天可以单独打开设备而不需要开启所述的LED照明灯3,需要时可以将LED照明灯3打开,使用起来很方便,根据不同时间的需求进行自由的选择。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过滤层7为初级滤网,所述第二过滤层8为微生物材料分解层,所述第三过滤层9为除味材料层。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抽风口4和所述第三抽风口6均设置在球面上,使人们从外观上来看不会影响整体的美观。所述第二抽风口5设置在平面上,可以更好的吸收室内的烟雾。

作为优选,所述LED照明灯3的底部不超过所述第二抽风口5所在的平面,可以有效的保护LED照明灯3,防止烟雾对其产生影响,可以保护LED照明灯3的表面更加干净,照明效果更好。

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或替换,这些改进或替换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