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安装便捷的支架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53868阅读:281来源:国知局
一种安装便捷的支架灯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支架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安装便捷的支架灯。



背景技术:

学校、工厂、商场等场所使用的支架灯主要采用掉杆安装或吸顶安装两种方式,掉杆安装时,掉杆是通过螺母直接固定在灯体上,吸顶安装时,用螺钉将灯体固定在安装面上,这样新装或更换灯具时需要拆卸灯罩后才能实施。特别是灯具更换时,掉杆安装的灯具因为不同厂家掉杆安装距离不一致,致使安装后掉杆出现倾斜,甚至需要重新安装掉杆才能更换安装灯体。这对于量少的安装更换已经很不便,若是批量操作,其时效及成本费用非常可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装便捷的支架灯,以改善上述的问题。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提供的安装便捷的支架灯包括掉杆、灯体、灯管和灯罩,掉杆和灯管分别设置于灯体的两侧,灯罩设置于灯体且包围灯管;灯体设置有多个卡接孔组,多个卡接孔组沿灯体的长度方向并排设置,掉杆设置至少两个,每个掉杆的末端设置有固定挂件,每个固定挂件能够与任意一个卡接孔组匹配且卡接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长度方向”是指灯体的尺寸最大的设置方向,,比如长方体有长宽高,选择长宽高中尺寸最大的一个棱所在的方向为长度方向。

现有技术中的支架灯,掉挂安装时,掉杆是通过螺母直接固定在灯体上,吸顶安装时,用螺钉将灯体固定在安装面上,这样新装或更换灯具时需要拆卸灯罩后才能实施。特别是灯具更换时,掉杆安装的灯具因为不同厂家掉杆安装距离不一致,致使安装后掉杆出现倾斜,甚至需要重新安装掉杆才能更换安装灯体。这对于量少的安装更换已经很不便,若是批量操作,其时效及成本费用非常可观。

而本申请提供的该技术方案解决了该技术问题,安装或更换灯体时仅需先固定好固定挂件,再将灯体卡入固定挂件,使固定挂件卡入相应的卡接孔组即可。如果是已采用该结构的灯具更换时,直接更换灯体就行了。即不需要拆卸灯罩,也不需要重新安装固定掉杆,因为灯体设置多个卡接孔组,总能找到与固定挂件相匹配的卡接孔组。将灯体直接卡入固定挂件即可。本技术方案不须拆开灯罩即可方便更换不同掉杆距离的原支架灯,掉挂或吸顶安装均可,安装更换方便。

进一步地,灯体包括并排设置的两个安装板,分别为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多个卡接孔组沿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的长度方向设置,每个卡接孔组包括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第一安装孔设置于第一安装板,第二安装孔设置于第二安装板,每个第一安装孔与一个第二安装孔相对设置;固定挂件为U形卡接件,U形卡接件包括连接件和并排设置于连接件的两个侧臂,每个侧臂的末端弯折形成弯折部,两个侧臂的弯折部分别卡入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且能够防止安装板脱落,掉杆的末端与连接件连接。

实际安装时,一个U形卡接件对应一个卡接孔组。更换支架灯时,首先确定与两个掉杆的U形卡接件匹配的卡接孔组,然后将灯体的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卡入第一侧臂和第二侧臂之间,然后将第一侧臂的弯折部卡入第一安装孔,将第二侧臂的弯折部卡入第二安装孔,完成掉杆与灯体之间的连接。即通过U形卡接件与多个卡接孔组的匹配实现掉杆在灯体表面的位置的调整,从而更换灯具时,不需要拆卸灯罩,也不需要重新安装掉杆,只需要调整U形卡接件与卡接孔组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即可完成灯体的重新安装。

进一步地,两个侧臂分别为第一侧臂和第二侧臂,第一侧臂的末端的弯折部为第一弯折板,第二侧臂的末端的弯折部为第二弯折板,第一弯折板和第二弯折板均位于第一侧臂和第二侧臂相对的一侧,第一弯折板与第一侧臂形成的第一卡入口朝向连接件,第二弯折板与第二侧臂形成的第二卡入口也朝向连接件,第一弯折板卡入第一安装孔,第二弯折板卡入第二安装孔。

实际安装的时候,将U形卡接件与掉杆固定好之后,将灯体卡入两个侧臂之间,在卡入的过程中,灯体挤压第一弯折板和第二弯折板,第一弯折板和第二弯折板受到挤压分别滑至灯体的侧壁,当滑到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的位置时,第一弯折板卡入第一安装孔,第二弯折板卡入第二安装孔,完成安装。拆卸时,先将第一弯折板退出第一安装孔,再将第二弯折板退出第二安装孔,即完成拆卸。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快捷。

进一步地,第一安装板沿长度方向设置有第一滑轨,第二安装板沿长度方向设置有第二滑轨,多个第一安装孔均与第二滑轨连通,多个第二安装孔均与第二滑轨连通。

安装时,灯体卡入U形卡接件内的过程中挤压两个侧臂的弯折部,使两个侧臂张开一个角度,弯折部滑至灯体的侧臂,当弯折部滑至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时,弯折部卡入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完成安装。安装的过程中,调节灯体与掉杆的相对位置时,只需要将灯体向远离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靠近第一滑轨和第二滑轨的方向移动,即将弯折部移动至第一滑轨和第二滑轨内,然后再沿灯体的长度方向移动灯体,直到弯折部与合适的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相对时,放开灯体,灯体在重力作用下向靠近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的方向移动,弯折部卡入相对应的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内,完成更换不同灯体时安装位置的调整,不需要重新安装掉杆即可实现。拆卸时,使U形卡接件相对于灯体向远离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的方向移动,两个侧臂的弯折部退出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且位于第一滑轨和第二滑轨内,此时再将弯折部退出第一滑轨和第二滑轨,更易使灯体从U形卡机件内脱离,拆卸更加方便。

进一步地,两个侧臂分别为第一侧臂和第二侧臂,第一侧臂的与连接件连接的一端设置有固定框,固定框的远离第一侧臂的一侧侧板设置有限位孔;连接件的设置第一侧臂的一端并排设置有多个限位件,多个限位件沿连接件的长度方向设置,限位件能够卡接于任意一个卡接孔内。

通过移动固定框,使不同的限位件卡入限位孔内实现第一侧臂和第二侧臂之间距离的调整,从而使该U形卡接件能够满足不同宽度的或者规格的灯体。使用范围更广,安装更加灵活方便。

进一步地,连接件为长方体,连接件设置有多个嵌设孔,多个嵌设孔并排设置于连接件的朝向掉杆的一侧;每个限位件包括弹簧和限位块,每个限位块滑动嵌设于一个嵌设孔,限位块和连接件之间通过弹簧连接;限位块的位于嵌设孔外部的一端设置有倾斜面,多个限位块的倾斜面的设置方向相同;限位块能够卡接于限位孔。

限位块在弹簧的作用下支撑于嵌设孔内,限位块受力能够压缩弹簧,使限位块退回到嵌设孔内。多个限位块的倾斜面的设置方向保持一致,当每个限位块的倾斜面靠近掉杆的一侧的竖向高度小于远离掉杆的一侧的竖向高度,固定框从靠近掉杆向远离掉杆的方向移动的过程中,通过挤压倾斜面使限位块退回到嵌设孔,当限位孔移动至限位块的上方时,限位块在弹簧的作用下弹出并卡接于限位孔。调节其他位置时,重复上述的步骤。该方案中,从靠近掉杆的方向向远离掉杆的方向移动不需要其他的操作,当反方向移动时,则需要依靠外力使限位块退回到嵌设孔内。

进一步地,连接件的内部设置有安装空腔,多个嵌设孔均与安装空腔连通,安装空腔的内部设置有调节板,多个限位块分别与调节板连接,弹簧位于安装空腔的内部且支撑调节板;连接件设置有调节件,调节件能够调节调节板沿平行于嵌设孔的中心线的方向移动。

固定框沿着连接件的来回移动的过程中,只有一个方向的移动可以不需要借助其他部件的作用力,只需要移动固定框即可。这跟限位块的倾斜面的设置方向有关。当反方向移动时,则需要借助其他部件使限位块退回到嵌设孔内。本技术方案中,通过调节件调节调节板,调节板的移动能够同时控制多个限位块的移动,当调节板向远离嵌设孔的方向移动时,多个限位块均朝向安装空腔的方向移动,即退回到嵌设孔内,此时可以将固定框移动至连接件的任何位置,待移动至相应的位置时,放开调节板,调节板在弹簧的作用下向靠近嵌设孔的方向移动,从而使限位块卡入限位孔内,完成第一侧臂的固定。

进一步地,连接件还设置有一个调节长形孔,调节长形孔的中心线平行于嵌设孔的中心线,调节长形孔与安装空腔连通;调节件滑动嵌设于调节长形孔且与调节板连接。

通过调节调节件沿着调节长形孔移动,能够使调节板沿着与嵌设孔的中心线平行的方向移动,进而使调节板做靠近或者远离嵌设孔的方向移动。

进一步地,每个掉杆的末端均设置有螺纹段,螺纹段的外侧套设有第一螺母和第二螺母,螺纹段穿过连接件,第一螺母和第二螺母分别位于连接件的两侧且抵接于连接件的两侧侧壁。

通过调节第一螺母和第二螺母在螺纹段的位置,进而连接件与螺纹段的相对位置关系,从而调节灯体的高度。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快捷。

进一步地,掉杆的未与灯体连接的一端设置有安装座,安装座设置有自攻螺钉。将安装座通过自攻螺钉固定于安装面,实现支架灯的掉挂安装。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技术方案不须拆开灯罩即可方便更换不同掉杆距离的原支架灯,也不需要重新安装掉杆,即可完成掉挂或吸顶安装,安装更换方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防眩光支架灯的第一个方向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防眩光支架灯的第二个方向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防眩光支架灯的爆炸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防眩光支架灯中的U形卡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防眩光支架灯中的固定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防眩光支架灯中的U形卡接件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的A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防眩光支架灯中的U形卡接件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的B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防眩光支架灯中的灯体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中:

掉杆101;灯体102;灯管103;灯罩104;投射开口端105;防眩光格栅106;第一安装板107;第二安装板108;第一安装孔109;第二安装孔200;U形卡接件201;第一侧臂202;第二侧臂203;第一弯折板204;第二弯折板205;第一卡入口206;第二卡入口207;第一螺母208;第二螺母209;灯体壳300;灯体盒301;碳刷头302;第一滑轨303;固定框305;限位孔306;嵌设孔307;弹簧308;限位块309;安装空腔400;调节板401;调节长形孔402;调节件403;安装座404;自攻螺钉405;通孔406;连接件407。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参照图1至图10。

本实施例提供的安装便捷的支架灯,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掉杆101、灯体102、灯管103和灯罩104,掉杆101和灯管103分别设置于灯体102的两侧,灯罩104设置于灯体102且包围灯管103;灯体102设置有多个卡接孔组,多个卡接孔组沿灯体102的长度方向并排设置,掉杆101设置至少两个,每个掉杆101的末端设置有固定挂件,每个固定挂件能够与任意一个卡接孔组匹配且卡接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长度方向”是指灯体102的尺寸最大的设置方向,,比如长方体有长宽高,选择长宽高中尺寸最大的一个棱所在的方向为长度方向。现有技术中的支架灯,掉挂安装时,掉杆101是通过螺母直接固定在灯体102上,吸顶安装时,用螺钉将灯体102固定在安装面上,这样新装或更换灯具时需要拆卸灯罩104后才能实施。特别是灯具更换时,掉杆101安装的灯具因为不同厂家掉杆101安装距离不一致,致使安装后掉杆101出现倾斜,甚至需要重新安装掉杆101才能更换安装灯体102。这对于量少的安装更换已经很不便,若是批量操作,其时效及成本费用非常可观。

而本申请提供的该技术方案解决了该技术问题,安装或更换灯体102时仅需先固定好固定挂件,再将灯体102卡入固定挂件,使固定挂件卡入相应的卡接孔组即可。如果是已采用该结构的灯具更换时,直接更换灯体102就行了。即不需要拆卸灯罩104,也不需要重新安装固定掉杆101,因为灯体102设置多个卡接孔组,总能找到与固定挂件相匹配的卡接孔组。将灯体102直接卡入固定挂件即可。本技术方案不须拆开灯罩104即可方便更换不同掉杆101距离的原支架灯,掉挂或吸顶安装均可,安装更换方便。

如图3所示,灯体102包括并排设置的两个安装板,分别为第一安装板107和第二安装板108,多个卡接孔组沿第一安装板107和第二安装板108的长度方向设置,每个卡接孔组包括第一安装孔109和第二安装孔200,第一安装孔109设置于第一安装板107,第二安装孔200设置于第二安装板108,每个第一安装孔109与一个第二安装孔200相对设置;固定挂件为U形卡接件,U形卡接件包括连接件407和并排设置于连接件407的两个侧臂,每个侧臂的末端弯折形成弯折部,两个侧臂的弯折部分别卡入第一安装孔109和第二安装孔200,且能够防止安装板脱落,掉杆101的末端与连接件407连接。实际安装时,一个U形卡接件对应一个卡接孔组。更换支架灯时,首先确定与两个掉杆101的U形卡接件匹配的卡接孔组,然后将灯体102的第一安装板107和第二安装板108卡入第一侧臂202和第二侧臂203之间,然后将第一侧臂202的弯折部卡入第一安装孔109,将第二侧臂203的弯折部卡入第二安装孔200,完成掉杆101与灯体102之间的连接。即通过U形卡接件与多个卡接孔组的匹配实现掉杆101在灯体102表面的位置的调整,从而更换灯具时,不需要拆卸灯罩104,也不需要重新安装掉杆101,只需要调整U形卡接件与卡接孔组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即可完成灯体102的重新安装。

如图4所示,两个侧臂分别为第一侧臂202和第二侧臂203,第一侧臂202的末端的弯折部为第一弯折板204,第二侧臂203的末端的弯折部为第二弯折板205,第一弯折板204和第二弯折板205均位于第一侧臂202和第二侧臂203相对的一侧,第一弯折板204与第一侧臂202形成的第一卡入口206朝向连接件407,第二弯折板205与第二侧臂203形成的第二卡入口207也朝向连接件407,第一弯折板204卡入第一安装孔109,第二弯折板205卡入第二安装孔200。实际安装的时候,将U形卡接件与掉杆101固定好之后,将灯体102卡入两个侧臂之间,在卡入的过程中,灯体102挤压第一弯折板204和第二弯折板205,第一弯折板204和第二弯折板205受到挤压分别滑至灯体102的侧壁,当滑到第一安装孔109和第二安装孔200的位置时,第一弯折板204卡入第一安装孔109,第二弯折板205卡入第二安装孔200,完成安装。拆卸时,先将第一弯折板204退出第一安装孔109,再将第二弯折板205退出第二安装孔200,即完成拆卸。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快捷。

如图10所示,第一安装板107沿长度方向设置有第一滑轨303,第二安装板108沿长度方向设置有第二滑轨,多个第一安装孔109均与第二滑轨连通,多个第二安装孔200均与第二滑轨连通。安装时,灯体102卡入U形卡接件内的过程中挤压两个侧臂的弯折部,使两个侧臂张开一个角度,弯折部滑至灯体102的侧臂,当弯折部滑至第一安装孔109和第二安装孔200时,弯折部卡入第一安装孔109和第二安装孔200,完成安装。安装的过程中,调节灯体102与掉杆101的相对位置时,只需要将灯体102向远离第一安装孔109和第二安装孔200,靠近第一滑轨303和第二滑轨的方向移动,即将弯折部移动至第一滑轨303和第二滑轨内,然后再沿灯体102的长度方向移动灯体102,直到弯折部与合适的第一安装孔109和第二安装孔200相对时,放开灯体102,灯体102在重力作用下向靠近第一安装孔109和第二安装孔200的方向移动,弯折部卡入相对应的第一安装孔109和第二安装孔200内,完成更换不同灯体102时安装位置的调整,不需要重新安装掉杆101即可实现。拆卸时,使U形卡接件相对于灯体102向远离第一安装孔109和第二安装孔200的方向移动,两个侧臂的弯折部退出第一安装孔109和第二安装孔200且位于第一滑轨303和第二滑轨内,此时再将弯折部退出第一滑轨303和第二滑轨,更易使灯体102从U形卡机件内脱离,拆卸更加方便。

如图5和图6所示,两个侧臂分别为第一侧臂202和第二侧臂203,第一侧臂202的与连接件407连接的一端设置有固定框305,固定框305的远离第一侧臂202的一侧侧板设置有限位孔306;连接件407的设置第一侧臂202的一端并排设置有多个限位件,多个限位件沿连接件407的长度方向设置,限位件能够卡接于任意一个卡接孔内。通过移动固定框305,使不同的限位件卡入限位孔306内实现第一侧臂202和第二侧臂203之间距离的调整,从而使该U形卡接件能够满足不同宽度的或者规格的灯体102。使用范围更广,安装更加灵活方便。

如图8和图9所示,连接件407为长方体,连接件407设置有多个嵌设孔307,多个嵌设孔307并排设置于连接件407的朝向掉杆101的一侧;每个限位件包括弹簧308和限位块309,每个限位块309滑动嵌设于一个嵌设孔307,限位块309和连接件407之间通过弹簧308连接;限位块309的位于嵌设孔307外部的一端设置有倾斜面,多个限位块309的倾斜面的设置方向相同;限位块309能够卡接于限位孔306。限位块309在弹簧308的作用下支撑于嵌设孔307内,限位块309受力能够压缩弹簧308,使限位块309退回到嵌设孔307内。多个限位块309的倾斜面的设置方向保持一致,当每个限位块309的倾斜面靠近掉杆101的一侧的竖向高度小于远离掉杆101的一侧的竖向高度,固定框305从靠近掉杆101向远离掉杆101的方向移动的过程中,通过挤压倾斜面使限位块309退回到嵌设孔307,当限位孔306移动至限位块309的上方时,限位块309在弹簧308的作用下弹出并卡接于限位孔306。调节其他位置时,重复上述的步骤。该方案中,从靠近掉杆101的方向向远离掉杆101的方向移动不需要其他的操作,当反方向移动时,则需要依靠外力使限位块309退回到嵌设孔307内。

如图7所示,连接件407的内部设置有安装空腔400,多个嵌设孔307均与安装空腔400连通,安装空腔400的内部设置有调节板401,多个限位块309分别与调节板401连接,弹簧308位于安装空腔400的内部且支撑调节板401;连接件407设置有调节件403,调节件403能够调节调节板401沿平行于嵌设孔307的中心线的方向移动。固定框305沿着连接件407的来回移动的过程中,只有一个方向的移动可以不需要借助其他部件的作用力,只需要移动固定框305即可。这跟限位块309的倾斜面的设置方向有关。当反方向移动时,则需要借助其他部件使限位块309退回到嵌设孔307内。本技术方案中,通过调节件403调节调节板401,调节板401的移动能够同时控制多个限位块309的移动,当调节板401向远离嵌设孔307的方向移动时,多个限位块309均朝向安装空腔400的方向移动,即退回到嵌设孔307内,此时可以将固定框305移动至连接件407的任何位置,待移动至相应的位置时,放开调节板401,调节板401在弹簧308的作用下向靠近嵌设孔307的方向移动,从而使限位块309卡入限位孔306内,完成第一侧臂202的固定。

如图7所示,连接件407还设置有一个调节长形孔402,调节长形孔402的中心线平行于嵌设孔307的中心线,调节长形孔402与安装空腔400连通;调节件403滑动嵌设于调节长形孔402且与调节板401连接。通过调节调节件403沿着调节长形孔402移动,能够使调节板401沿着与嵌设孔307的中心线平行的方向移动,进而使调节板401做靠近或者远离嵌设孔307的方向移动。

每个掉杆101的末端均设置有螺纹段,螺纹段的外侧套设有第一螺母208和第二螺母209,螺纹段穿过连接件407,第一螺母208和第二螺母209分别位于连接件407的两侧且抵接于连接件407的两侧侧壁。通过调节第一螺母208和第二螺母209在螺纹段的位置,进而连接件407与螺纹段的相对位置关系,从而调节灯体102的高度。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快捷。

掉杆101的未与灯体102连接的一端设置有安装座404,安装座404设置有自攻螺钉405。将安装座404通过自攻螺钉405固定于安装面,实现支架灯的掉挂安装。

实施例2,参照图1至图4。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安装便捷的支架灯,其基本结构和原理及产生的技术效果和第一实施例相同,为简要描述,本实施例部分未提及之处,可参考第一实施例中相应内容。

本发明提供的防眩光支架灯,如图3所示,包括掉杆101、灯体102、灯管103和灯罩104,掉杆101和灯管103分别设置于灯体102的两侧,灯罩104设置于灯体102且包围灯管103,灯罩104设置有投射开口端105,投射开口端105设置有防眩光格栅106。灯罩104具有聚光作用,投射开口端105将灯管103发射的光投射到外界。目前学校、商业、工厂等场所使用的支架灯,不管是掉挂安装,还是吸顶安装,大部份仍然使用的是日光灯管103且光源直接裸露在外,容易产生“眩光”等不良照明现象。“眩光”现象不仅影响观看,而且对视力健康都有影响。本申请设置的防眩光格栅106即能有效的减少这种效应。因此,设置防炫光格栅,不仅结构简单,功能易行,而且能够保护视力,使用更加健康。

灯管103为LED灯管103,灯管103的显色指数大于或者等于80,灯管103的光效大于或者等于100流明/瓦。现有技术中采用日光灯管103,具有以下的缺点:日光灯管103内含有毒重金属汞,破损后污染环境;同时,显色指数低,一般在70左右物体本色还原能力差,影响视力;消耗功率大。本技术方案选择高显色指数和高光效的LED灯管103,18W高光效LED灯管103即可取代40W的日光灯,节能效果明显。其中,高显色指数是指高于或者等于80,比如85、86、90、100等,高光效是指大于或者等于100流明/瓦,比如101、102、105、110、120等,其中“流明/瓦”是光效单位,即lm/w。采用该种类型的LED灯管103,节能效果明显且能够保护视力。

防眩光格栅106的防眩光角度大于40°。学校教室、图书馆等对防眩光要求高,采用防眩光角度大于40°,高于国家标准的30°,能有效保护视力。同时本申请中,格栅尺寸为20*20*15方格。

灯体102设置有空气净化组件。目前学校、商业、工厂等场所使用的支架灯,为普通照明灯具。没有空气净化功能。本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具有空气净化功能支架灯,能够使使用环境更加洁净,提供照明的同时,还能为使用人群提供一个清爽的环境,满足了人们的日常需求。实用性较强。

空气净化组件包括至少一个负离子发生器。负离子发生器具有以下的功效:1、清新空气、消烟除尘,带负电荷的负离子与漂浮在空气中带正电荷的烟雾粉尘进行电极中和,使其自然沉积;2、将负离子发生器置于有异味的环境中,一段时间后您会发现异味明显被消除。因此,采用负离子发生器,使该支架灯不仅能够提供照明,而且能够净化环境,还能在不占用多余空间的情况下,为使用人群提供多一种服务。

负离子发生器的负高压小于或者等于-11kv,负离子发生器产生的负离子浓度大于或者等于2000万个/cm3。该条件下的负离子发生器,可有效确保空气净化效率。负高压可以在-2、-12、-14、-15kv等范围中选择,产生的负离子浓度可以在2010、2100、2110万个/cm3等范围内选择。

空气净化组件还包括静电放电模块,静电放电模块能够消除高压静电。市面上的负离子发生器为直流负高压,负高压只有-2.0KV至-2.5KV,因为电压再高就会因为高压静电击穿电源器件或灯珠,造成死灯或烧毁电源,产生的负离子浓度小于300万个/cm3。对于较大的室内面积时,净化空气效果差,耗时长,难以有效消除或减少PM2.5、PM10的危害。因此,设置静电放电模块,可有效避免因高压静电集聚而损坏灯具内灯管103电源、灯珠。

灯体102还设置有控制模块,控制模块能够控制照明模式和/或空气净化模式。控制模块可以通过遥控器或开关线控方式控制灯具工作模式,灯具工作模式包括照明模式和空气净化模式。需要说明的是“和/或”是指控制模块可以单独控制照明模式和空气净化模式,也可以同时控制,还可以选择性控制。

控制模块包括控制电源板,静电放电模块设置于控制电源板。实现控制电源板与静电放电模块的合理布局,减小占用空间,简化结构。

如图3所示,灯体102包括灯体102壳和设置于灯体102壳的内侧的灯体102盒,掉杆101与灯体102壳连接;多个负离子发生器与控制电源板封装于灯体102盒内,灯体102壳穿设有与负离子发生器电连接的碳刷头302。碳刷头302用于释放负离子。采用封装方式,便于安装和拆卸,也方便灯具的生产、灯具维护过程中的更换。

灯体102壳设置有多个通孔406。方便散热,避免灯体102壳内积聚太多热量,缩短支架灯的使用寿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