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具用照明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75640阅读:228来源:国知局
交通工具用照明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交通工具用照明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设于车辆等交通工具的交通工具用照明装置,公知有例如下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照明装置。在专利文献1的照明装置中,具备光源和对来自光源的光进行导光而对周围进行照明的圆柱状的导光棒。这样的照明装置设于交通工具的内饰材料,用于例如照亮交通工具厢内或提高外观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2909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将照明装置设于交通工具的内饰材料的情况下,公知有如下结构:在内饰材料设置纵长状的收纳空间,将照明装置收纳于该收纳空间。由此,能够在不使照明装置暴露于交通工具厢侧的前提下进行配置。另外,这样的收纳空间利用内饰材料的一部分(例如构成内饰材料的板构件、纵长状的装饰构件等)形成。因此,存在由于内饰材料的外观、结构而导致收纳空间的大小、形状受到限制的情况。作为这样的收纳空间的一个例子,能够列举出随着从长度方向的一端侧朝向另一端侧去而变小的收纳空间。为了将导光棒收纳于这样的收纳空间,想到使导光棒的直径随着朝向另一端侧去而变小的做法。然而,若使用这样的顶端变细的导光棒,则担心导光性能(出射光的均匀性等)降低、有损外观性的事态。

本发明是基于上述那样的情况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收纳于随着从长度方向的一端侧朝向另一端侧去而变小的收纳空间且能够进一步提高外观性的照明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交通工具用照明装置,其被收纳于在交通工具用内饰材料设置的纵长状的收纳空间,其具有如下特征:所述收纳空间被设为与其长度方向正交的第1方向上的长度随着从所述长度方向的一端侧朝向另一端侧去而变小的空间,该交通工具用照明装置具备:光源,其配置于所述一端侧;导光棒,其具有挠性,相对于所述光源而言配置于靠所述另一端侧的位置,呈在所述长度方向上较长的圆柱状,并且直径在全长上被设定成均匀的值;以及导光板,其相对于所述导光棒而言配置于靠所述另一端侧的位置,呈沿着所述长度方向延伸的纵长状,所述导光棒具有:第1光入射面,其是与所述光源的光出射面相对配置的一端面;第1光出射面,其是使从所述第1光入射面入射的光朝向交通工具厢内出射的外周面;以及第2光出射面,其是使从所述第1光入射面入射的光向所述导光板侧出射的另一端面,所述导光板的至少所述另一端侧的端部的所述第1方向上的长度被设定成比所述导光棒的直径小的值,所述导光板具有:第2光入射面,其与所述第2光出射面相对配置;以及第3光出射面,其使从所述第2光入射面入射的光朝向交通工具厢内出射。

根据上述结构,来自光源的出射光向导光棒入射,之后,光的一部分从第1光出射面出射,光的另一部分向导光板入射。入射到导光板的光从导光板的光出射面(第3光出射面)出射。因此,能够使来自光源的光从导光棒和导光板分别朝向交通工具厢内出射。另外,在上述结构中,收纳空间被设为宽度(与长度方向正交的第1方向上的长度)随着从长度方向的一端侧朝向另一端侧去而变小的空间。在此,导光板的另一端侧的端部的第1方向上的长度设定成比导光棒的直径小的值,因此,与导光棒相比,能够收纳于更小的空间。若设为这样的结构,则,即使在收纳空间是随着朝向另一端侧去而变小的空间的情况下,也能够分别收纳导光棒和导光板。

另外,导光棒是直径在全长上均匀的圆柱状,因此,与导光板相比,能够更均匀地对光进行导光。由此,与在全长上利用导光板形成的结构相比较,能够使更均匀的光向交通工具厢内出射,能够提高外观性。另外,直径均匀的导光棒即使在弯曲了的情况下,也难以降低导光性能,因此,在这方面也是优选的。

另外,能够设为,所述导光棒具备:呈在所述长度方向上较长的圆柱状的芯材;以及覆盖所述芯材的外周面的包覆材。若是直径在全长上被设定成均匀的值的导光棒,则通过使芯材的直径和包覆材的厚度恒定,能够容易地进行制造。

另外,能够设为,所述导光板的所述第2光入射面被设为朝向所述导光棒的所述第2光出射面突出的弯曲面,所述导光板的所述第2光入射面在其突出端与由所述芯材形成的所述第2光出射面相抵接。

通过使第2光入射面与第2光出射面相抵接,能够可靠地进行两个面的定位。另外,若设为将第2光入射面设为朝向第2光出射面突出的弯曲面、使其突出端与芯材相抵接的结构,则能够更可靠地抑制第2光入射面与包覆材抵接的事态。由此,能够抑制外力作用于包覆材的事态,能够抑制包覆材的剥离。

另外,能够设为,该交通工具用照明装置具备盖部,该盖部用于覆盖所述导光棒的所述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并且由能够使光透过的材质形成,所述盖部与所述导光板一体地设置。

通过具备用于覆盖导光棒的外周面的盖部,能够保护导光棒。另外,盖部由能够使光透过的材质形成,因此,能够抑制将来自导光棒的外周面的出射光遮挡的事态。另外,导光板和盖部分别是能够使光透过的材质,因此能够一体地设置,能够减少零部件个数。

另外,能够设为,该交通工具用照明装置具备用于保持所述导光棒和所述导光板的纵长状的保持构件,所述保持构件具有:第1槽部,其沿着所述导光棒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且供所述导光棒嵌合;以及第2槽部,其沿着所述导光板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且供所述导光板嵌合。通过具备这样的保持构件,能够更可靠地固定导光棒和导光板。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收纳于随着从长度方向的一端侧朝向另一端侧去而变小的收纳空间且能够进一步提高外观性的照明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具备照明装置的门饰板的上部的主视图。

图2是从下方观察照明装置所具备的装饰框(日文:ベゼル)而得到的图。

图3是从下方观察照明装置所具备的装饰框而得到的立体图。

图4是从上方观察透光构件和导光棒而得到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透光构件和导光棒的主视图(从车厢内侧观察而得到的图)。

图6是表示透光构件的俯视图。

图7是沿着导光棒的延伸设置方向剖切照明装置而得到的剖视图。

图8是沿着延伸设置方向剖切透光构件和导光棒而得到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照明装置的剖视图(与利用图1中的ix-ix线剖切而得到的图相对应)。

图10是表示照明装置的剖视图(与利用图1中的x-x线剖切而得到的图相对应)。

图11是表示安装爪和安装孔的俯视图。

图12是表示将安装爪插入到安装孔的过程的俯视图。

图13是表示安装爪和安装孔的剖视图(与利用图11中的xiii-xiii线剖切而得到的图相对应)。

图14是表示导光部的端部和贯通孔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门饰板(交通工具用内饰材料);20、照明装置(交通工具用照明装置);21、装饰框(保持构件);22b、槽部(第1槽部);22e、槽部(第2槽部);41、led(光源);41a、光出射面(光源的光出射面);50、导光棒;50a、导光棒的外周面(导光棒的第1光出射面);51、芯材;51a、导光棒的端面(第1光入射面);51b、导光棒的端面(第2光出射面);56、包覆材;71、盖部;75、导光部(导光板);76a、光出射面(第3光出射面);77a、端面(第2光入射面);b1、收纳空间的车辆后端部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第1方向上的长度);b2、收纳空间的车辆前端部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第1方向上的长度);s2、收纳空间;z1、导光棒的直径;z3、车辆前侧的端部的厚度(导光板的另一端侧的端部的第1方向上的长度)。

具体实施方式

利用图1~图14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具备本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20(交通工具用照明装置)的门饰板10的上部的主视图。另外,在各附图中,将车辆前后方向设为x轴方向,将车厢内外方向设为y轴方向,将上下方向设为z轴方向。门饰板10通过安装于构成门板的门内板(未图示)而构成车门。

如图1所示,门饰板10(交通工具用内饰材料)具备饰板主体部11。如图1所示,饰板主体部11具备:第1板12(上板),其构成饰板主体部11的上部;第2板13(例如下板),其配置于第1板12的下方;以及作为装饰构件的装饰框21,其配置于第1板12与第2板13之间。

第1板12和第2板13由例如聚丙烯等合成树脂材料形成。此外,第1板12和第2板13的材质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使用例如木质系材料与合成树脂的混合材料等。第1板12、第2板13由使用了例如安装用突起和安装片的紧固部件(热铆接、小螺钉等)彼此结合。

如图2和图3所示,装饰框21呈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较长的形状。此外,图2和图3是从下方观察装饰框21而得到的图,图2中的上侧对应于车厢内侧,左侧对应于车辆前侧。如图7和图9所示,照明装置20具备装饰框21、led41、呈圆柱状的导光棒50、配置于led41与导光棒50之间的定位构件60、以及以与装饰框21相对的方式配置的透光构件70(参照图9)。

照明装置20通过将led41(光源)、导光棒50、定位构件60以及透光构件70组装于装饰框21而被单元化。也就是说,装饰框21设为用于保持led41、导光棒50、定位构件60以及透光构件70的保持构件。如图2和图3所示,装饰框21具备呈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较长的形状的装饰框主体部22和用于收纳led41的led收纳部25。如图9所示,装饰框主体部22在剖视时呈向下方开口的大致日文コ字状。另外,在装饰框主体部22以沿着长度方向的方式形成有槽部22b(第1槽部,也参照图3),导光棒50以嵌合于槽部22b的方式配置于装饰框主体部22。

另外,装饰框主体部22的车厢内侧的壁部22d暴露于车厢内侧(图9中的左侧),构成饰板主体部11的外观面。在装饰框主体部22形成有多个安装孔22a(参照图3)。例如小螺钉(未图示)贯穿于安装孔22a,借助该小螺钉将装饰框主体部22安装于在第2板13设置的安装用突起(未图示)。

如图7所示,led41(光源)安装于led基板42,借助电线(未图示)与搭载于车辆的电池等电源装置(未图示)相连接。led41和led基板42收纳于led收纳部25。led收纳部25呈向车辆后侧开口的大致箱状,设于装饰框主体部22中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部(在本实施方式中是车辆后端部)。另外,在led收纳部25,以堵塞该led收纳部25的开口的方式安装有盖构件26。盖构件26从车辆后侧抵接于所收纳的led基板42。由此,限制了led基板42(进而是led41)向车辆后侧的移位。

导光棒50具有挠性和透光性,如图7所示,包括由丙烯酸系树脂形成的芯材51(芯)和由例如氟系树脂形成的包覆材56(包层)。芯材51的截面形成为圆形,并且芯材51呈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较长的纵长状(棒状)。包覆材56设定成与芯材51相同的长度,覆盖芯材51的整个外周面(侧面)。包覆材56利用例如压接等固定手段固定于芯材51。此外,作为导光棒50,能够使用例如作为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的日本特开2005-306233、日本特开平6-75120号等所公开的公知的导光体。此外,导光棒50以沿着装饰框主体部22的长度方向(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方向)的方式配置。此外,能够通过将利用例如挤压成形而成形出的构件切断成所期望的长度来制造这样的导光棒50。

led41配置于芯材51的一端部,led41的光出射面41a与芯材51的端面51a(第1光入射面,与光源的光出射面相对配置的一端面)相对配置。由此,成为如下结构:从led41出射的光从端面51a向芯材51的内部入射,在其内部反复进行全反射而被导光,之后,从导光棒50的外周面50a(侧面,导光棒的第1光出射面)的整个面向外部出射。

另外,在led收纳部25,一体地设有筒状部27。筒状部27成为从led收纳部25向车辆前侧(图7中的左侧)立起的形态。筒状部27的内径设定成比导光棒50的直径稍大的值,在筒状部27的内部贯穿有导光棒50的一端部。由此,通过利用筒状部27覆盖导光棒50的外周面上的靠led41侧的端部,从而保持着导光棒50的一端部。另外,在筒状部27的顶端部,内径越朝向顶端去越大。由此,能够将导光棒50容易地贯穿到筒状部27内。

如图7所示,定位构件60收纳于led收纳部25的内部,成为从车辆前侧覆盖led41的结构。定位构件60由折射率比空气的折射率足够高、透光性较高的(透明度较高的)合成树脂材料(例如丙烯酸、聚碳酸酯等)形成。定位构件60具备:剖视呈日文コ字状的主体部61;形成于主体部61上的与led41的光出射面41a相对的部位的突出部62;以及形成于主体部61上的与芯材51的端面51a相对的部位的突出部63。也就是说,突出部62和突出部63构成配置于led41的光出射面41a与芯材51的端面51a之间的透光部。

主体部61的车辆后侧的端部抵接于led基板42的周端部。另外,成为形成于led收纳部25的内表面的突起部28抵接于主体部61的车辆前侧的面的结构。由此,限制了主体部61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移位。突出部62呈向led41的光出射面41a侧突出的大致半球状。也就是说,突出部62中的、与led41的光出射面41a相对的面为朝向led41突出的弯曲面62a。

突出部63呈向芯材51的端面51a侧突出的大致半球状。突出部63中的、与芯材51的端面51a相对的面为朝向端面51a突出的弯曲面63a。并且,突出部63的突出端抵接于端面51a。也就是说,弯曲面63a为抵接于端面51a的抵接面。另外,弯曲面63a成为虽然与端面51a相抵接、但不与包覆材56抵接的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从led41出射的光从突出部62的弯曲面62a向突出部62内入射,之后,透过突出部63的弯曲面63a而从芯材51的端面51a向芯材51的内部入射。成为来自led41的出射光在通过弯曲面62a和弯曲面63a的过程中被聚光的结构。也就是说,定位构件60担负有用于使导光棒50的端面51a相对于led41进行定位的功能和作为使从led41出射的光聚光的透镜(凸透镜)的功能。

接着,对用于收纳照明装置20的收纳空间s2进行说明。如图9和图10所示,照明装置20主要收纳于在第1板12与第2板13之间形成的间隙即收纳空间s2。如图1所示,收纳空间s2呈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较长的纵长状,设为上下方向(与长度方向正交的第1方向)上的长度随着从车辆后侧(长度方向上的一端侧)朝向车辆前侧(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侧)去而逐渐变小的空间。

另外,如图1所示,装饰框21中的车厢内侧的壁部22d呈与收纳空间s2相仿的形状。此外,在图1中,用b1表示收纳空间s2的车辆后端部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用b2表示收纳空间s2的车辆前端部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也就是说,长度b2设定成比长度b1小的值。此外,在收纳空间s2中收纳有构成照明装置20的零部件中的至少装饰框21、导光棒50、透光构件70即可。

另外,构成外观面的装饰框21的壁部22d以在其车辆前端部处与其他内饰材料(例如仪表板等)的装饰构件(未图示)相连的方式配置。因此,壁部22d的宽度(进而是收纳空间s2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出于外观性的观点考虑以看起来与其他内饰材料的装饰构件连续的方式设定。其结果,在本实施方式中,装饰框21的壁部22d的宽度设定成随着从车辆后侧朝向车辆前侧去逐渐变小,其结果,收纳空间s2成为随着从车辆后侧朝向车辆前侧去而逐渐变小的空间。

收纳空间s2是随着从车辆后侧朝向车辆前侧去逐渐变小的空间,而导光棒50的直径z1(参照图9)在全长上被设定成均匀的值。此外,导光棒50的直径z1设定成例如3.5mm,但并不限定于此。然而,具备芯材51和包覆材56的导光棒50的直径要做成3.5mm以下通常被认为在制造上存在困难。另外,导光棒50可通过例如挤压成形来制造,在该情况下,需要在全长上将直径设为均匀的值。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收纳空间s2的位于车辆后端的部分的长度b1设定成至少比导光棒50的直径z1大的值,设定成能够收纳装饰框21、导光棒50和盖部71的大小。与此相对,收纳空间s2的长度b2设定成比例如导光棒50的直径z1小的值,设定成无法收纳装饰框21和导光棒50的大小。

根据这样的情况,假设在欲在收纳空间s2的全长上配置导光棒50的情况下,在收纳空间s2的车辆前端部,收纳空间s2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较小,因此,无法收纳导光棒50。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收纳空间s2的靠车辆后侧的区域(能够收纳导光棒50的大小的空间)中,通过配置导光棒50,从而能够向车厢内出射光,在收纳空间s2的靠车辆前侧的区域(无法收纳导光棒50大小的空间)中,通过配置作为透光构件70的一部分的导光部75(随后论述),从而能够向车厢内出射光。

接下来,对透光构件70的结构进行说明。透光构件70由折射率比空气的折射率足够高、透光性较高的(透明度较高的)合成树脂材料(例如丙烯酸、聚碳酸酯等)形成。透光构件70如图5所示那样呈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较长的板状,如图9和图10所示,以从下方嵌合于装饰框主体部22的方式安装。透光构件70具备从下方覆盖导光棒50的盖部71(参照图9)和上述的导光部75(参照图10)。也就是说,导光部75和盖部71一体地设置,分别呈板状。

如图7和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从车辆后侧朝向车辆前侧以led41、导光棒50(和盖部71)、导光部75的顺序配置。也就是说,led41在收纳空间s2中配置于车辆后侧(收纳空间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侧),导光棒50相对于led41而言配置于车辆前侧(图7中的左侧,收纳空间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侧)。而且,导光部75(导光板)相对于导光棒50而言配置于车辆前侧。如图4所示,在盖部71形成有沿着导光棒50的延伸设置方向延伸的槽部71a,如图9所示,导光棒50嵌合于槽部71a。此外,导光棒50被装饰框21和盖部71夹持。

如图4和图10所示,导光部75具备呈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较长的板状的光出射面构成部76和呈从光出射面构成部76向上方突出的形状的光入射面构成部77。另外,导光部75的厚度(与收纳空间的长度方向正交的第1方向上的长度)例如随着朝向车辆前侧去而变小,长度方向中间部的厚度z2(参照图10)和车辆前侧的端部的厚度z3(参照图14)设定成比导光棒50的直径z1小的值。此外,导光部75的车辆前侧的端部的厚度z3设定成例如约1.5mm,但并不限定于此。此外,导光部75中的车辆前侧的端部的厚度z3是“导光板的另一端侧的端部的第1方向上的长度”的一个例子。

如图4和图6所示,光入射面构成部77呈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较长的形状,其宽度设定成比光出射面构成部76的宽度小的值。另外,如图3所示,在装饰框主体部22形成有沿着导光部75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槽部22e(第2槽部),如图10所示,光入射面构成部77嵌合于槽部22e。如图8所示,光入射面构成部77中的车辆后侧的端面77a与导光棒50中的车辆前侧的端面51b相对配置。另外,车辆后侧的端面77a设为朝向端面51b突出的弯曲面,在其突出端与由芯材51形成的端面51b相抵接。

如上述那样,成为如下结构:从led41的光出射面41a出射的光从导光棒50的端面51a(第1光入射面,导光棒侧光入射面)向芯材51的内部入射,在其内部反复进行全反射而进行导光,之后,从导光棒50的整个外周面50a(侧面,导光棒的第1光出射面)向外部出射。另外,如图9所示,在装饰框主体部22的壁部22d与第2板13的上端部之间设定有车厢内外方向的间隙s1。该间隙s1呈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形状,成为来自导光棒50的出射光l1(图9中的箭头线)通过盖部71和间隙s1而向车厢内(交通工具厢内)出射的结构。

而且,如图8所示,从导光棒50的端面51a入射的光的一部分从导光棒50的端面51b(第2光出射面,导光棒的另一端面)向光入射面构成部77侧出射。来自端面51b的出射光l3从车辆后侧的端面77a(第2光入射面)向光入射面构成部77内部入射。成为入射到光入射面构成部77内部的光在导光部75的内部反复进行全反射而进行导光、之后从光出射面构成部76的下表面即光出射面76a(第3光出射面)出射的结构。另外,来自光出射面76a的出射光l2(图10中的箭头线)通过间隙s1而向车厢内(交通工具厢内)出射。

此外,装饰框主体部22如上述那样在剖视时呈向下方开口的大致日文コ字状,成为在其内部收纳导光棒50和透光构件70的结构(参照图9、图10)。也可以将装饰框主体部22中的、与导光棒50和透光构件70相对的面(装饰框主体部22的内表面)设为光反射面(进行例如电镀、白色涂装等)。通过利用光反射面覆盖导光棒50和透光构件70中的除了下表面(向车厢内出射光的光出射面)以外的部分,从而能够利用装饰框主体部22的内表面使从导光棒50和透光构件70出射的光向下方(进而是车厢内)反射,能够提高光的利用效率。

接着,对装饰框21与透光构件70之间的组装构造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在装饰框主体部22的多个部位形成有用于安装透光构件70的安装孔23。另外,如图4所示,与安装孔23相对应地,在透光构件70的盖部71形成有安装爪72。如图13所示,安装爪72具有从盖部71立起的第1立壁部72a和第2立壁部72b,还具有与第1立壁部72a的上端和第2立壁部72b的上端相连结的长方形状的上壁部72d。与此相对,如图11所示,安装孔23具有呈比安装爪72的上壁部72d稍大的长方形状的第1孔部23a和比第1孔部23a小的第2孔部23b。此外,图11和图12是从上方观察安装孔23和安装爪72而得到的图,图13是从侧方观察安装孔23和安装爪72而得到的剖视图。另外,在图11和图12中,图中的左侧是车辆前侧。

在将安装爪72安装于安装孔23的情况下,如图12所示,在使上壁部72d贯穿第1孔部23a之后,例如使装饰框主体部22沿着长度方向相对于盖部71滑动地移动,如图11所示,使安装爪72的第1立壁部72a嵌合于第2孔部23b。由此,如图13所示,成为上壁部72d从上方卡定于安装孔23的孔缘部23d的状态,防止了安装爪72从安装孔23脱离。

另外,如图3所示,在装饰框主体部22的靠车辆前侧的端部形成有贯通孔24。如图14所示,导光部75的靠车辆前侧的端部75a以与贯通方向交叉的方式插入到该贯通孔24。由此,成为导光部75的端部75a从上方卡定于装饰框主体部22中的贯通孔24的孔缘部的结构。此外,在图11~图14中,仅图示了装饰框主体部22和透光构件70。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效果进行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来自led41的出射光向导光棒50入射,之后,光的一部分从外周面50a出射,光的另一部分向导光部75入射。入射到导光部75的光从导光部75的光出射面76a(第3光出射面)出射。因此,能够使来自led41的光从导光棒50和导光部75分别朝向车厢内出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收纳空间s2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与长度方向正交的第1方向上的长度)随着从长度方向的一端侧朝向另一端侧去而变小。在此,导光部75的车辆前侧的端部的厚度z3设定成比导光棒50的直径z1小的值,因此,与导光棒50相比,能够收纳于更小的空间。若设为这样的结构,则,即使在收纳空间s2是随着朝向另一端侧去而变小的空间的情况下,也能够分别收纳导光棒50和导光部75。

也就是说,成为如下的结构:在收纳空间s2中的比较大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是车辆后侧的部分)配置导光棒50,在收纳空间s2中的比较小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是车辆前侧的部分)配置比导光棒50小的导光部75。此外,导光棒50具备芯材51和包覆材56,因此,缩小直径z1比较困难。与此相对,导光部75由单一的透光构件形成,因此,易于缩小其板厚,能够收纳于更小的收纳空间。

另外,导光棒50是直径在全长上均匀的圆柱状,因此,与导光部75相比,能够更均匀对光进行导光。由此,与在全长上利用导光部75那样的板状的导光部形成的结构相比较,能够使更均匀的光向车厢内出射,能够提高外观性。另外,直径均匀的导光棒50即使在弯曲了的情况下,也难以降低导光性能,因此,在这方面也是优选的。尤其是,门饰板10等内饰材料的表面形状出于外观性等观点考虑,呈三维地弯曲的情况较多,导光棒50也与该表面形状相仿地弯曲的情况较多,因此,优选。

另外,导光棒50具备呈在收纳空间s2的长度方向上较长的圆柱状的芯材51和覆盖芯材51的外周面的包覆材56。若是直径在全长上设定成均匀的值的导光棒50,则通过使芯材51的直径和包覆材56的厚度恒定,能够容易地进行制造。

另外,设为如下结构:导光部75的端面77a设为朝向导光棒50的端面51b突出的弯曲面,导光部75的端面77a在其突出端与由芯材51形成的端面51b相抵接。通过使导光部75的端面77a与导光棒50的端面51b相抵接,能够可靠地进行两个面的定位。另外,若设为将端面77a设为朝向端面51b突出的弯曲面、使其突出端与芯材51的端面51b相抵接的结构,则能够更可靠地抑制端面77a与包覆材56抵接的事态。由此,能够抑制外力作用于包覆材56的事态,能够抑制包覆材56的剥离。另外,若将作为光入射面的导光部75的端面77a设为朝向端面51b侧突出的弯曲面,则能够对端面77a赋予透镜(凸透镜)的功能,能够使向导光部75入射的光聚光。由此,能够使光的利用效率更高。此外,也可以将端面77a设为向端面51b侧开口的凹状的弯曲面,在该情况下,能够使向导光部75入射的光扩散。

另外,具备用于覆盖导光棒50的外周面50a并且由能够使光透过的材质形成的盖部71,盖部71与导光部75一体地设置。通过具备用于覆盖导光棒50的外周面50a的盖部71,能够保护导光棒50。另外,盖部71由能够使光透过的材质形成,因此,能够抑制将来自导光棒50的外周面50a的出射光遮挡的事态。另外,导光部75和盖部71分别是能够使光透过的材质,因此,能够一体地设置,能够减少零部件个数。

具备用于保持导光棒50和导光部75的纵长状的装饰框21,在装饰框21上分别形成有沿着导光棒50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且供导光棒50嵌合的槽部22b和沿着导光部75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且供导光部75嵌合的槽部22e。通过具备这样的装饰框21,能够更可靠地固定导光棒50和导光部75。

<其他实施方式>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利用上述叙述内容和附图说明了的实施方式,例如以下那样的实施方式也包含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的照明装置20并不限定于车辆用,能够搭载于作为地上的交通工具的火车、游戏用车辆、作为飞行用交通工具的飞机、直升机、作为海上、水下用交通工具的船舶、潜水艇等各种交通工具。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具备照明装置20的车辆用内饰材料,例示了门饰板10,但并不限定于此。作为车辆用内饰材料,能够例示例如侧围内饰板、底板侧饰板等。另外,供导光棒50、led41安装的构件并不限定于装饰框21,能够适当变更。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芯材51为丙烯酸系树脂、包覆材56为氟系树脂的情况,但芯材51和包覆材56的材质并不限定于此。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供照明装置20收纳的收纳空间s2为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较长的空间,例示了上下方向作为与其长度方向正交的第1方向,但并不限定于此。收纳空间s2的长度方向也可以是沿着例如上下方向的方向,在该情况下,第1方向也可以是例如车辆前后方向(与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一个例子)。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车辆后端侧作为收纳空间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侧,例示了车辆前侧作为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侧,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就是说,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从车辆后侧起以led41、导光棒50、导光部75的顺序排列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例如从车辆前侧以led41、导光棒50、导光部75的顺序排列的结构。

(6)导光部75的厚度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中所例示的厚度。导光部75的至少车辆前侧(远离导光棒50的一侧)的端部的厚度比导光棒50的直径小即可。

(7)导光部75和盖部71也可以是分体的,也可以是不具备盖部71的结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