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线投射装置及其散热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53843发布日期:2019-03-05 20:48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光线投射装置及其散热模块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灯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应用于车灯装置上的光线投射装置及其散热模块。



背景技术:

首先,现有的机车或汽车用前照灯的发光模块,可分为卤钨灯、卤素灯或hid灯(高强度气体放电灯,highintensitydischargelamp)等灯泡。另外,如台湾专利公告第m539600号的“车灯装置及其光源模块”专利案中,是以发光二极体(led)作为其光源而取代现有卤钨灯、卤素灯或hid灯。然而,在此架构中,其散热效果并不佳。

接着,台湾专利公告第m536321号的“车灯装置及其光源模块”专利案中,主要是利用反射壳体14及设置在基板11上的第一发光元件12而产生近光灯光型,并利用设置在基板11上的第二发光元件13而产生远光灯光型。然而,在m536321专利案中,基板11为一具有明显厚度的散热基板,其本身不具导电的功能。此外,由m536321专利案的第1图及第2图可以了解,第一发光元件12及第二发光元件13都是设置在一陶瓷基板上,再固定在一金属电路板(mcpcb)上,之后再将具有陶瓷基板及第一发光元件12(或第二发光元件13)设置在基板11上。因此,第一发光元件12及第二发光元件13的散热路径为依序通过陶瓷基板、金属电路板、基板以及散热件。所以,m536321专利案的散热路径过长,因此整体散热效果不彰。并且由以上的叙述可知,第一发光元件12的发光面以及第二发光元件13的发光面之间,并不是最短距离,造成体积大及发光效率不佳等缺点。再者,m536321专利案的整体结构(如反射壳体、遮板、透镜、发光元件)的荷重,是承载在基板11上,另外,导热路径也是在经过同一个基板架构下进行,并无法分别地有效达到热传导路径与荷重结构分离的效果。再者,也由于m536321专利案中的第一发光元件与第二发光元件表面之间的距离较宽,因此,在为了提升近光灯的发光效率,第一发光元件12的发光面必须在固定部19的中心轴线(参考轴线,referenceaxis)附近,此举将导致第二发光元件13的发光面远离现有卤钨灯、卤素灯或hid灯的远光灯灯丝位置,而导致远光灯的发光效率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光线投射装置及其散热模块。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其中一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光线投射装置,其包括一散热单元、一导热介面单元、一承载单元、一反射单元、一发光单元以及一透镜单元。所述导热介面单元设置于所述散热单元上,所述导热介面单元包括一第一表面以及一相对于所述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所述承载单元设置于所述散热单元上。所述反射单元设置于所述承载单元上,其中,所述反射单元具有一第一焦点以及一对应于所述第一焦点的第二焦点。所述发光单元包括一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的第一发光结构以及一设置于所述第二表面的第二发光结构,其中,所述第一发光结构对应于所述第一焦点。所述透镜单元设置于所述承载单元上,所述透镜单元具有一透镜光轴以及一位于所述透镜光轴上的透镜焦点,其中,所述透镜焦点对应于所述第二焦点。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大体呈平行设置。

更进一步地,所述光线投射装置还进一步包括:一基座单元,所述基座单元设置于所述散热单元上,其中,所述基座单元具有一参考轴线,所述参考轴线邻近于所述透镜光轴,且所述参考轴线与所述透镜光轴彼此相距一介于0毫米至10毫米之间的预定距离。

更进一步地,所述参考轴线位于所述第一发光结构的一发光面与所述第二发光结构的一发光面之间,其中,所述第一发光结构的所述发光面与所述参考轴线之间具有一小于10毫米的第一间隔距离,所述第二发光结构的所述发光面与所述参考轴线之间具有一小于2毫米的第二间隔距离。

更进一步地,所述导热介面单元还进一步包括一导热介面本体,所述导热介面本体包括一第一板体、一第二板体以及一连接于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之间的连接板体,其中,位于所述第一板体上的所述第一表面与位于所述第二板体上的所述第二表面之间具有一介于0度至30度之间的预定角度,其中,所述第一发光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一板体的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二发光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二板体的所述第二表面。

更进一步地,所述光线投射装置还进一步包括:一基座单元,所述基座单元设置于所述散热单元上,其中,所述基座单元具有一参考轴线,所述参考轴线与所述透镜光轴相互重合。

更进一步地,所述反射单元包括一第一反射表面以及一连接于所述第一反射表面的第二反射表面,所述第一反射表面以及所述第二反射表面分别位于所述透镜光轴的两相反侧,所述第一反射表面的曲率与所述第二反射表面的曲率相同或相异。

更进一步地,通过所述第一焦点与所述第二焦点的一连线与所述透镜光轴呈倾斜设置,且所述连线与所述透镜光轴之间具有一介于0度至30度之间的预设角度。

更进一步地,所述导热介面单元还进一步包括一导热介面本体,所述导热介面本体包括一第一板体、一第二板体以及一连接于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之间的连接板体,其中,位于所述第一板体上的所述第一表面与位于所述第二板体上的所述第二表面两者呈倾斜设置。

更进一步地,所述承载单元还进一步包括一设置于所述承载本体上的遮板件,所述第一发光结构所产生的一第一光线通过所述遮板件的遮挡而投射出一具有明暗截止线段的轮廓的光型。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发光结构所产生的一第一光线包括一朝向所述反射单元的方向投射的第一投射光线,所述第一投射光线通过所述反射单元的反射,以形成一通过所述反射单元的所述第二焦点的第一反射光线。

更进一步地,所述光线投射装置与一车灯装置中的一反射结构相对应设置,所述第二发光结构所产生的一第二光线包括一朝向所述反射结构的方向投射的第二投射光线,所述第二投射光线通过所述反射结构的反射,以形成一第二反射光线。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发光结构所产生的所述第一反射光线投射至所述透镜单元,以形成一符合车辆前照灯法规的光型。

更进一步地,所述导热介面单元的导热性质较所述散热结构的导热性质佳。

更进一步地,所述导热介面单元的材质与所述承载单元的材质相异。

更进一步地,所述导热介面单元包括一导热介面本体、一设置于所述导热介面本体两相反侧的绝缘层以及一位于所述导热介面本体两相反侧且设置于所述绝缘层上的导电层,其中,所述第一发光结构包括一发光晶片,所述第二发光结构包括一发光晶片,所述第一发光结构的所述发光晶片电性连接于所述导热介面本体的其中一侧的所述导电层,所述第二发光结构的所述发光晶片电性连接于所述导热介面本体的另外一侧的所述导电层。

更进一步地,所述导热介面单元包括一导热介面本体、一设置于所述导热介面本体两相反侧的绝缘层以及一位于所述导热介面本体两相反侧且设置于所述绝缘层上的导电层,其中,所述第一发光结构包括一基板以及一设置于所述第一发光结构的所述基板上的发光晶片,所述第二发光结构包括一基板以及一设置于所述第二发光结构的所述基板上的发光晶片,所述第一发光结构的所述发光晶片电性连接于所述导热介面本体的其中一侧的所述导电层,所述第二发光结构的所述发光晶片电性连接于所述导热介面本体的另外一侧的所述导电层。

更进一步地,所述光线投射装置还进一步包括:一风扇单元,所述风扇单元设置于所述散热单元上,其中,所述风扇单元能产生一朝向所述散热单元的气流。

更进一步地,所述散热单元包括一散热本体以及一连接于所述散热本体的连接部,其中,所述散热本体包括一热导体、一设置于所述热导体的其中一侧边的第一导流板以及一设置于所述热导体的另外一侧边的第二导流板,所述热导体包括一主体部、多个第一延伸部以及多个第二延伸部,所述主体部包括一第一表面以及一相对于所述主体部的所述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其中,多个所述第一延伸部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所述第一表面上且位于所述主体部与所述第一导流板之间,多个所述第二延伸部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所述第二表面上且位于所述主体部与所述第二导流板之间,其中,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延伸部之间具有一第一气流通道,且所述第一气流通道位于所述热导体的所述主体部与所述第一导流板之间,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延伸部之间具有一第二气流通道,且所述第二气流通道位于所述热导体的所述主体部与所述第二导流板之间,其中,所述风扇单元所产生的气流包括一第一进气气流以及一第二进气气流,其中,所述第一进气气流能通过所述主体部、所述第一导流板以及多个所述第一延伸部的导引,而产生一沿着所述第一气流通道流出的第一出气气流,其中,所述第二进气气流能通过所述主体部上的所述气流道、所述第二导流板以及多个所述第二延伸部的导引,而产生一沿着所述第二气流通道流出的第二出气气流。

本发明所采用的另外一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光线投射装置,其包括一散热单元、一导热介面单元以及一发光单元。所述散热单元包括一散热本体以及一连接于所述散热本体的连接部。所述导热介面单元设置于所述连接部上,所述导热介面单元包括一导热介面本体、一设置于所述导热介面本体两相反侧的绝缘层以及一位于所述导热介面本体两相反侧且设置于所述绝缘层上的导电层,其中,所述导热介面本体两相反侧中的其中一侧的所述导电层具有一裸露在外的第一表面,所述导热介面本体两相反侧中的另外一侧的所述导电层具有一裸露在外的第二表面。所述发光单元包括一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的第一发光结构以及一设置于所述第二表面的第二发光结构,其中,所述第一发光结构包括一发光晶片,所述第二发光结构包括一发光晶片,所述第一发光结构的所述发光晶片电性连接于所述导热介面本体的其中一侧的所述导电层,所述第二发光结构的所述发光晶片电性连接于所述导热介面本体的另外一侧的所述导电层。

更进一步地,所述光线投射装置还进一步包括:一基座单元,所述基座单元设置于所述散热单元上,所述基座单元具有一参考轴线,所述参考轴线位于所述第一发光结构的一发光面与所述第二发光结构的一发光面之间,其中,所述第一发光结构的所述发光面与所述参考轴线之间具有一小于2毫米的第一间隔距离,所述第二发光结构的所述发光面与所述参考轴线之间具有一小于2毫米的第二间隔距离。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发光结构还进一步包括一基板,所述第一发光结构的所述发光晶片设置于所述第一发光结构的所述基板上,所述第二发光结构还进一步包括一基板,所述第二发光结构的所述发光晶片设置于所述第二发光结构的所述基板上。

本发明所采用的再一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光线投射装置,其包括一导热介面单元、一反射单元、一发光单元以及一透镜单元。所述导热介面单元包括一第一板体、一第二板体以及一连接于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之间的连接板体,其中,位于所述第一板体上的一第一表面与位于所述第二板体上的一第二表面两者呈倾斜设置。所述反射单元具有一第一焦点以及一对应于所述第一焦点的第二焦点。所述发光单元包括一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的第一发光结构以及一设置于所述第二表面的第二发光结构,其中,所述第一发光结构对应于所述反射单元的所述第一焦点。所述透镜单元具有一透镜光轴以及一位于所述透镜光轴上的透镜焦点,其中,所述透镜焦点对应于所述反射单元的所述第二焦点。

更进一步地,所述光线投射装置还进一步包括:一散热单元,所述导热介面单元设置于所述散热单元上。

更进一步地,所述光线投射装置还进一步包括:一承载单元,其中,所述承载单元设置于所述散热单元上,所述承载单元包括一承载本体、一设置于所述承载本体上且连接于所述散热单元的支撑件以及一设置于所述承载本体上的透镜承载件,其中,所述反射单元设置于所述承载本体上,所述透镜单元设置于所述透镜承载件上。

更进一步地,位于所述第一板体上的所述第一表面与位于所述第二板体上的所述第二表面之间具有一介于1度至30度之间的预定角度。

本发明所采用的再一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散热模块,所述散热模块设置于一光线投射装置上,所述散热模块包括一散热单元以及一风扇单元。所述散热单元包括一散热本体以及一连接于所述散热本体的连接部,其中,所述散热本体包括一热导体、一设置于所述热导体的其中一侧边的第一导流板以及一设置于所述热导体的另外一侧边的第二导流板,所述热导体包括一主体部、多个第一延伸部以及多个第二延伸部,所述主体部包括一第一表面以及一相对于所述主体部的所述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其中,多个所述第一延伸部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所述第一表面上且位于所述主体部与所述第一导流板之间,多个所述第二延伸部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所述第二表面上且位于所述主体部与所述第二导流板之间。其中,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延伸部之间具有一第一气流通道,且所述第一气流通道位于所述热导体的所述主体部与所述第一导流板之间,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延伸部之间具有一第二气流通道,且所述第二气流通道位于所述热导体的所述主体部与所述第二导流板之间。所述风扇单元设置于所述散热单元上,以产生一朝向所述散热单元的气流,其中,所述风扇单元所产生的气流包括一第一进气气流以及一第二进气气流。其中,所述第一进气气流能通过所述主体部、所述第一导流板以及多个所述第一延伸部的导引而沿着所述第一气流通道流出。其中,所述第二进气气流能通过所述主体部上的所述气流道、所述第二导流板以及多个所述第二延伸部的导引而沿着所述第二气流通道流出。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流板与所述热导体之间具有一容置空间,所述风扇单元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中。

本发明的其中一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光线投射装置及其散热模块,其能利用“导热介面单元及承载单元分别设置于散热单元上”的技术方案,而能达到“热传导的路径构件与荷重的承载结构两者分离”的技术效果。此外,也能够利用“第一发光结构的发光晶片电性连接于导热介面本体的其中一侧的导电层,第二发光结构的发光晶片电性连接于导热介面本体的另外一侧的导电层”的技术方案,而能达到“提高发光效率以及散热效率”的技术效果。再者,也能够利用“第一进气气流能通过主体部、第一导流板以及多个第一延伸部的导引,而产生一沿着第一气流通道流出的第一出气气流”以及“第二进气气流能通过主体部上的气流道、第二导流板以及多个第二延伸部的导引,而产生一沿着第二气流通道流出的第二出气气流”的技术方案,而能达到“提高散热效率”的技术效果。

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发明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提供的附图仅用于提供参考与说明,并非用来对本发明加以限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光线投射装置的其中一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光线投射装置的另外一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光线投射装置的其中一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光线投射装置的另外一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光线投射装置的其中一立体剖面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光线投射装置的另外一立体剖面示意图。

图7为图1的xii-xii剖面线的侧视剖面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光线投射装置的其中一光线投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光线投射装置的另外一光线投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设置于承载本体上的遮板件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光线投射装置的其中一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光线投射装置的另外一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13为图8的xiii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4为图12的另外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光线投射装置的其中一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光线投射装置的另外一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光线投射装置的其中一局部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光线投射装置的一立体剖面示意图。

图19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气流在散热单元中流动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来说明本发明所公开有关“光线投射装置及其散热模块”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了解本发明的优点与效果。本发明可通过其他不同的具体实施例加以施行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与变更。另外,本发明的附图仅为简单示意说明,并非依实际尺寸的描绘,予以声明。以下的实施方式将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相关技术内容,但所公开的内容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应理解,虽然本文中可能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元件或信号等,但这些元件或信号不应受这些术语限制。这些术语乃用以区分一元件与另一元件,或者一信号与另一信号。另外,如本文中所使用,术语“或”视实际情况可能包括相关联的列出项目中的任一个或者多个的所有组合。

第一实施例

首先,请参阅图1、图2、图5及图6所示,图1及图2分别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光线投射装置u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图5及图6分别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光线投射装置u的立体剖面示意图。本发明提供一种光线投射装置u,其包括一散热单元1、一导热介面单元2、一承载单元3、一反射单元4、一发光单元5以及一透镜单元6。举例来说,光线投射装置u可应用于车用前照灯,且光线投射装置u可以与设置在车辆上的一反射结构p(请参阅图8所示,反射结构p为现有设置在汽机车上的反射灯罩)配合使用。进一步来说,本发明所提供的光线投射装置u可适用于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的规范(regulationsofunitednationseconomiccommissionforeurope,简称eceregulations)中的ecer37中相关的灯源结构,例如但不限于:h4、hs1、s1、s2、s3、h1、h7或h11等,以取代现有规格的卤素灯、卤钨灯或hid灯中的灯泡,但是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本发明所提供的光线投射装置u也可以适用于其他车灯法规规范中的灯源结构。值得说明的是,本发明以h4的规格作为举例说明,但本发明架构的应用不以此为限。

接着,请参阅图3及图4所示,并请复参阅图1、图2、图5及图6所示,图3及图4分别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光线投射装置u的立体分解示意图。散热单元1可包括一散热本体11以及一连接于散热本体11上的连接部12。导热介面单元2可设置于散热单元1的连接部12上,且导热介面单元2可包括一第一表面2a以及一相对于第一表面2a的第二表面2b。借此,导热介面单元2可将热传递至散热单元1上。优选地,以本发明实施例而言,导热介面单元2的材质与承载单元3的材质相异,且导热介面单元2的导热性质(或可称导热特性,例如热导率)较散热单元1的导热性质或是承载单元3的导热性质为佳,但是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承上述,举例来说,导热介面单元2的材质可以为一具有铜(copper)材质的金属板,散热单元1可以为一具有铝(aluminum)材质的金属板,承载单元3可以为一具有钢材质的金属板,但是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导热介面单元2也可为陶瓷基板或其他材质,散热单元1也不限于具有铝的金属板,且承载单元3不限于具有钢材质的金属板。须特别说明的是,导热介面单元2是直接设置在散热本体11上的连接部12上,以使得导热介面单元2能通过连接部12而将热直接传递至散热本体11上。另外,散热本体11可以为一散热鳍片或散热柱体,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再者,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导热介面单元2也可以为一具有导电层的薄型热管。再者,须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导热介面单元2的材质可以为一具有铝材质、银材质、金材质等导热性较佳的金属,同时,导热介面单元2的材质也可以为石墨、石墨复合材或者是具有相变化的高导热管材(例如但不限于热管或回路式热管等)、棒材或片材。也就是说,以本发明实施例而言,导热介面单元2的导热性质优选较散热单元1的导热性质或是承载单元3的导热性质为佳。另外,由于铜的热传导系数明显较铝为佳,但在相同厚度下,铜的结构强度并不如铝的结构强度,且铝的结构强度也不如钢的结构强度。因此,通过导热介面单元2与承载单元3分别设置于散热单元1上,且通过上述导热介面单元2的材质与承载单元3的材质相异的特性,可以达到热传导的路径构件与荷重的承载结构两者分离的效果,同时,还可以达到热传路径较短,以及承载结构较强的特性。另外,承载单元3的材质优选较导热介面单元2的材质为强韧(坚硬)。

接着,请复参阅图1至图6所示,承载单元3可设置于散热单元1的连接部12上,承载单元3可包括一承载本体31、一设置于承载本体31上且连接于散热单元1的支撑件32以及一设置于承载本体31上的透镜承载件33。举例来说,支撑件32可包括一第一支撑板321以及一第二支撑板322,第一支撑板321及一第二支撑板322的其中一侧可同时设置在散热单元1的连接部12上,而第一支撑板321及一第二支撑板322的另外一侧可与承载本体31相互接合,例如,可通过螺锁方式将其固定,但是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另外,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支撑件32也可以与承载本体31为一体成型的设置。须特别说明的是,承载单元3的支撑件32是直接连接于散热单元1的连接部12,以使得散热单元1能直接提供一支撑力给承载单元3及设置在承载单元3上的反射单元4。也就是说,承载单元3的支撑件32是与散热单元1的连接部12直接接触,且支撑件32可通过一螺锁件而固定在连接部12上。

另外,请复参阅图1至图6所示,并适时的参阅图8所示,图8为光线投射装置u的其中一光线投射示意图,须说明的是,为使附图易于理解,图8中仅示出主要元件,且图8中所示的遮板件34以示意方式呈现。详细来说,反射单元4可设置于承载本体31上,且反射单元4可具有一第一焦点4a以及一对应于第一焦点4a的第二焦点4b。举例来说,反射单元4可以椭圆线段为基础线,所建构成的复合椭球曲面,也就是说,反射单元4可由多个不同曲率所组成的复合椭圆曲面或单一椭圆曲面所组成。进一步来说,发光单元5可包括一设置于导热介面单元2的第一表面2a的第一发光结构51以及一设置于导热介面单元2的第二表面2b的第二发光结构52,然而,第二发光结构52的设置位置,不以此为限。另外。优选地,第一发光结构51可对应于反射单元4的第一焦点4a。例如:第一发光结构51可设置于反射单元4的第一焦点4a或者是邻近于反射单元4的第一焦点4a。

再者,如图5至图8及图10所示,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设置于承载本体31上的遮板件34的示意图,遮板件34的前缘可约略区分为左右两侧,左右两侧彼此之间有一明显的段差,以形成符合汽车照明法规中的非对称式照明的明暗截止线。然而,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遮板件34的前缘也可以呈现一直线,以形成在两轮车辆上所使用的对称式照明的明暗截止线。须说明的是,所属技术领域人员当了解遮板件34的实际结构与形状,因此,本发明在此不再赘述。

另外,值得说明的是,当第一发光结构51点亮时可作为前照灯的近光灯,当第一发光结构51及第二发光结构52同时点亮时可作为前照灯的远光灯。然而,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使得第一发光结构51不点亮,仅使得第二发光结构52点亮而作为前照灯的远光灯。另外,举例来说,第一发光结构51及第二发光结构52可以分别为单一个发光二极体晶片(led),或者是由多个发光二极体晶片所组成的封装结构,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进一步来说,请复参阅图1至图6所示,透镜单元6可设置于承载单元3上,且透镜单元6可具有一透镜光轴a以及一位于透镜光轴a上的透镜焦点6a,同时,透镜焦点6a可对应于反射单元4的第二焦点4b。举例来说,反射单元4的第二焦点4b可邻近于透镜焦点6a,或者是与透镜焦点6a相互重合而使得透镜光轴a通过第二焦点4b。另外,透镜单元6可以为一平凸透镜、一双凸透镜或是一凹凸透镜,但是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优选地,透镜单元6中较凸的部分为光线朝向光线射出的方向凸出。

接着,请复参阅图1至图6所示,承载单元3还可进一步包括一设置于承载本体31上的遮板件34,第一发光结构51所产生的一第一光线(请参阅图8所示)通过遮板件34的遮挡而投射出一具有明暗截止线段的轮廓的光型。进一步来说,遮板件34可以为一明暗截止线遮板(cut-offplate)。借此,通过遮板件34的遮挡后,能产生符合法规的配光标准。也就是说,通过遮板件34所产生的明暗截止线为符合一车用前照灯法规的近光灯光型。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导热介面单元2及承载单元3是分别设置于散热单元1上,以分别形成一主要作为热传导的路径以及一主要作为荷重的承载结构。但是,若是为了增加导热效率以及导热介面单元2的承载强度,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导热介面单元2也可以抵靠(或可称接触)在承载单元3上,以增加导热介面单元2的导热效率,并同时提高导热介面单元2的结构强度,或者是对导热介面单元2具有保护作用。也就是说,如图5及图6所示,承载单元3的承载本体31能相对于导热介面单元2的第一表面2a及第二表面2b而形成一分别用于容置第一发光结构51及第二发光结构52的凹槽(图中未标号)。

接着,请复参阅图1至图6所示,光线投射装置u上还可进一步包括一基座单元7,且基座单元7可设置于散热单元1的连接部12上,以使得光线投射装置u设置于车辆上。详细来说,基座单元7可符合现有车用前照灯的规格,以使得在不用变动现有前照灯的架构下,而通过基座单元7将光线投射装置u设置于车辆上,以取代现有规格的卤素灯、卤钨灯或hid灯中的灯泡。

接着,请参阅图7及图8所示,图7为图1的xii-xii剖面线的侧视剖面示意图,举例来说,在图7及图8的实施方式中,导热介面单元2的第一表面2a与第二表面2b两者大体呈平行设置。此外,基座单元7可具有一参考轴线r,参考轴线r邻近于透镜光轴a,且参考轴线r与透镜单元6的透镜光轴a彼此相距一介于0毫米(millimeter,mm)至10毫米之间的预定距离g。另外,参考轴线r可大体平行于透镜光轴a设置。举例来说,基座单元7的参考轴线r为基座单元7的中心轴,也就是现有h4等规格的车灯的参考轴(referenceaxis),但是本发明不以此为限。须说明的是,为使附图易于理解,图8中不示出承载单元3的架构。

承上述,请复参阅图8所示,第一发光结构51所产生的一第一光线l1可包括一朝向反射单元4的方向投射的第一投射光线l11,第一投射光线l11通过反射单元4的反射,以形成一通过反射单元4的第二焦点4b的第一反射光线l12,且第一发光结构所产生的第一反射光线l12可投射至透镜单元6,以形成一符合车辆前照灯法规的近光灯光型。另外,当光线投射装置u与一车灯装置(图中未示出)中的一反射结构p相对应设置时,第二发光结构52所产生的一第二光线l2可包括一朝向反射结构p的方向投射的第二投射光线l21,第二投射光线l21通过反射结构p的反射,以形成一第二反射光线l22。同时,由透镜单元6投射而出的第一反射光线l12与第二反射光线l22相互叠加配合时,可以形成一符合车辆前照灯法规的远光灯光型。另外,如图8所示,以本发明实施例而言,第一投射光线l11及第二投射光线l21可大体朝相反方向射出,但是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

接着,请参阅图9所示,图9为光线投射装置u的另外一光线投射示意图,须说明的是,为使附图易于理解,图9中仅示出主要元件,且图9中所示的遮板件34以示意方式呈现。同时,图9中所示的其他构件与前述所说明的内容相仿,在此不再赘述。由图9及图8的比较可知,图9所示的实施方式与图8所示的实施方式最大的差别在于:图9中所提供的导热介面单元2可包括一导热介面本体21,且导热介面本体21具有一段差,以使得导热介面本体21具有一呈阶梯状的外型。

详细来说,如图9所示,导热介面单元2还进一步包括一导热介面本体21,导热介面本体21可包括一第一板体21a、一第二板体21b以及一连接于第一板体21a与第二板体21b之间的连接板体21c。位于第一板体21a上的第一表面2a与位于第二板体21b上的第二表面2b之间可具有一介于0度至30度之间的预定角度θ或者是介于1度至30度之间的预定角度θ,也就是说,第一板体21a与第二板体21b两者呈倾斜设置,以使得位于第一板体21a上的第一表面2a与位于第二板体21b上的第二表面2b两者呈倾斜设置,进而使得位于第一板体21a上的第一表面2a与位于第二板体21b上的第二表面2b之间可具有一介于1度至30度之间的预定角度θ。

值得说明的是,虽然图9中并未示出承载单元3的实际架构,但是,承载单元3的架构可与前述实施例相仿,同时,也可以具有类似导热介面本体21的阶梯状的外型,以使得反射单元4能设置在承载单元3的承载本体31上,且使得第一发光结构31能对应于反射单元4的第一焦点4a。另外,承载单元3可设置于散热单元1上,同时,承载单元3可包括一承载本体31、一设置于承载本体31上且连接于散热单元1的支撑件32以及一设置于承载本体31上的透镜承载件33,其中,反射单元4可设置于承载本体31上,透镜单元6可设置于透镜承载件33上。

另外,如图9所示,第二板体21b的第二表面2b可大体平行于透镜光轴a,第一发光结构51可设置在第一板体21a的第一表面2a上,第二发光结构52可设置在第二板体21b的第二表面2b上,然第二发光结构52的设置位置并不以此为限。另外,在图9中,第一发光结构51及第二发光结构52的发光面可都位于基座单元7的参考轴线r的同一侧边,也就是说,第一发光结构51的位置可大体位于透镜光轴a以下。值得说明的是,第一发光结构51的发光面位置可以对应于反射单元4的第一焦点4a,优选地,第一发光结构51的发光面延展开来可邻近于第二焦点4b或与第二焦点重合。

进一步来说,如图9所示,以本发明实施例而言,反射单元4对应于第一发光结构51,通过反射单元4的第一焦点4a与第二焦点4b之间的一连线e可与透镜光轴a呈倾斜设置,且连线e与透镜光轴a之间可具有一介于0度至30度之间的预设角度α。

承上述,以图9所示的实施方式来说,参考轴线r可与透镜光轴a相互重合或者是大体重合。另外,反射单元4可包括一第一反射表面41以及一连接于第一反射表面41的第二反射表面42,第一反射表面41以及第二反射表面42分别位于透镜光轴a的两相反侧,且第一反射表面41及第二反射表面42可以椭圆线段为基础线,所建构成的复合椭球曲面。同时,第一反射表面41的曲率与第二反射表面42的曲率可相同或相异。换句话说,当第一反射表面41的曲率与第二反射表面42的曲率相同时,第一反射表面41的一第一焦点(图中未标号,相当于图9中的第一焦点4a)可与第二反射表面42的一第一焦点(图中未标号,相当于图9中的第一焦点4a)相互重合,且都对应于第一发光结构51,而第一反射表面41的一第二焦点(图中未标号,相当于图9中的第二焦点4b)可与第二反射表面42的一第二焦点(图中未标号,相当于图9中的第二焦点4b)相互重合,且都对应于透镜焦点6a。

另外,请复参阅图9所示,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当第一反射表面41的曲率与第二反射表面42的曲率相异时,第一反射表面41可作为聚光光型用的反射灯杯设计,第二反射表面42可作为扩光光型用的反射灯杯设计,也就是说,第一反射表面41可作为完整光型的热区光型,第二反射表面42可作为完整光型的非热区部分的扩光光型。也就是说,第二反射表面42的第一焦点与第一发光结构51互不重合,或者是第一发光结构51位于第二反射表面42的第一焦点附近,以使得第二反射表面42相对于第一发光结构51具有扩光的效果。

第二实施例

首先,请参阅图11及图12所示,图11及图12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光线投射装置u的立体组合示意图。由图11及图12与图1至图4的比较可知,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最大的差别在于:第二实施例所提供的光线投射装置u可直接利用第一发光结构51及第二发光结构52的位置配置而产生符合车辆照明法规的配光标准,而不需要配置透镜单元6以及承载单元3。进一步来说,如图11及图12所示,光线投射装置u可包括一散热单元1、一导热介面单元2、一发光单元5以及一基座单元7。须说明的是,第二实施例中的其他元件与前述实施例相仿,在此不再赘述。同时,第二实施例所提供的实施方式也可以应用于前述第一实施例。

接着,请参阅图13所示,图13为前述第一实施例中图8的xiii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同时,省略了反射单元4。详细来说,导热介面单元2可包括一导热介面本体21、一设置于导热介面本体21两相反侧的绝缘层22(或可称介电层)以及一位于导热介面本体21两相反侧且设置于绝缘层22上的导电层23。也就是说,导热介面单元2相当于一双面单层的结构。进一步来说,导热介面本体21两相反侧中的其中一侧的导电层23具有一裸露在外的第一表面2a,且导热介面本体21两相反侧中的另外一侧的导电层23具有一裸露在外的第二表面2b。同时,第一发光结构51及第二发光结构52可分别设置于第一表面2a上及第二表面2b上。另外,值得说明的是,虽然本发明实施例中主要是以双面单层的导热介面单元2作为说明,然而,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利用锡焊方式将两层铜基板结合,而形成的双层双面的导热介面单元2。

承上述,请复参阅图13所示,第一发光结构51可包括一基板512以及一设置于第一发光结构51的基板512上的发光晶片511,第二发光结构52可包括一基板522以及一设置于第二发光结构52的基板522上的发光晶片521。另外,第一发光结构51的发光晶片511可电性连接于导热介面本体21的其中一侧的导电层23,第二发光结构52的发光晶片521可电性连接于导热介面本体21的另外一侧的导电层23。举例来说,基板(512、522)可以为一陶瓷基板(例如但不限于氧化铝)。借此,以图13所示的热传递路径可由发光晶片(511、521)传递至基板(512、522)后,再通过基板(512、522)传递至导热介面单元2上,接着,再通过导热介面单元2直接传递至散热单元1。

另外,举例来说,以本发明实施例而言,导电层23为常用的导电材料,可为铜、铝、银或金等。而绝缘层22可为一具有绝缘效果的材质,以作为导热介面本体21及导电层23之间的绝缘用。另外,导热介面本体21为一具有高导热效率的材质,其材质可与导电层23的材质相同或相异,优选地,导热介面本体21的导热能力至少与导电层23相同或相当,甚至更好。举例来说,导热介面本体21的材质可以为一具有铜材质、铝材质、银材质、金材质等导热性较佳的金属,同时,导热介面单元2的材质也可以为石墨、石墨复合材或者是具有相变化的高导热管材(例如但不限于热管或回路式热管等)、棒材或片材,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制。

接着,请参阅图14所示,由图14与图13的比较可知,图14中的第一发光结构51及第二发光结构52与图13不同。详细来说,图14中的第一发光结构51及第二发光结构52不具有基板(512、522),也就是说,发光晶片是直接设置在导热介面单元2上。换句话说,第一发光结构51包括一发光晶片511,第二发光结构52包括一发光晶片521,第一发光结构51的发光晶片511电性连接于导热介面本体21的其中一侧的导电层23,第二发光结构52的发光晶片521电性连接于导热介面本体21的另外一侧的导电层23。借此,以图14所示的热传递路径可由发光晶片(511、512)直接传递至导热介面单元2上后,再通过导热介面单元2直接传递至散热单元1。

进一步来说,如图11及图12所示,以不具有透镜单元6的实施例而言,基座单元7的参考轴线r可位于第一发光结构51的一发光面511s与第二发光结构52的一发光面521s之间,且第一发光结构51的发光面511s与参考轴线r之间可具有一小于2毫米(millimeter,mm)的第一间隔距离h1,第二发光结构52的发光面521s与参考轴线r之间可具有一小于2毫米的第二间隔距离h2。优选地,第一间隔距离h1可小于1.3毫米,更优选地,第一间隔距离h1可小于0.5毫米。另外,优选地,第二间隔距离h2可小于1.64毫米,更优选地,第二间隔距离h2可小于0.82毫米。

进一步来说,请复参阅图1及图2所示,以具有透镜单元6的实施例而言,第一发光结构51的发光面511s与参考轴线r之间可具有一小于10毫米的第一间隔距离h1,第二发光结构52的发光面521s与参考轴线r可之间具有一小于2毫米的第二间隔距离h2。优选地,第一间隔距离h1可小于8毫米,更优选地,第一间隔距离h1可小于2毫米。另外,优选地,第二间隔距离h2可小于1.64毫米,更优选地,第二间隔距离h2可小于0.82毫米。

另外,值得说明的是,请复参阅图5至图7所示,优选地,承载单元3中邻近透镜单元6的部分的厚度尺寸可介于第一发光结构51的发光面511s至第二发光结构52的发光面521s之间的距离的4倍以内,更优选地,承载单元3中邻近透镜单元6的部分的厚度尺寸可介于第一发光结构51的发光面511s至第二发光结构52的发光面521s之间的距离的2倍以内,更为优选地,承载单元3中邻近透镜单元6的部分的厚度尺寸与第一发光结构51的发光面511s至第二发光结构52的发光面521s之间的距离相同。进一步来说,承载单元3中邻近透镜单元6的部分的厚度尺寸可小于第一发光结构51的发光面511s至第二发光结构52的发光面521s之间的距离。

进一步来说,请复参阅图11至图14所示,第一发光结构51及第二发光结构52可以多个发光晶片进行封装,同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可以在两个相邻的发光晶片之间设置一胶体,以使得光线都是由第一发光结构51的顶部发光面511s以及第二发光结构52的顶部发光面521s投射而出。

第三实施例

首先,请参阅图15至图17所示,图15及图16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光线投射装置u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图17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光线投射装置u的局部立体分解示意图。由图15及图16与图1及图2的比较可知,第三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最大的差别在于:第三实施例提供一种散热模块m,散热模块m可设置于一光线投射装置u上,且散热模块m可包括一散热单元1以及一风扇单元8,散热单元1可包括一散热本体11以及一连接于散热本体11的连接部12,而风扇单元8可设置于散热单元1上。须说明的是,第三实施例中的其他元件与前述实施例相仿,在此不再赘述。

接着,请复参阅图15至图17所示,详细来说,散热本体11可包括一热导体111、一设置于热导体111的其中一侧边的第一导流板112以及一设置于热导体111的另外一侧边的第二导流板113。热导体111可包括一主体部1111、多个第一延伸部1112以及多个第二延伸部1113,主体部1111可包括一第一表面1111a以及一相对于主体部1111的第一表面1111a的第二表面1111b。另外,多个第一延伸部1112设置于主体部1111的第一表面1111a上且位于主体部1111与第一导流板112之间,多个第二延伸部1113设置于主体部1111的第二表面1111b上且位于主体部1111与第二导流板113之间。举例来说,多个第一延伸部1112以及多个第二延伸部1113可以为一柱状或是片状的散热体,本发明不以此为限。此外,如图17所示,第一导流板112与热导体111之间可具有一容置空间s,风扇单元8可设置于容置空间s中,以产生一朝向所述散热单元1的气流f(请参阅图19所示)。然而,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风扇单元8也可以设置于第一导流板112的外侧,而产生一朝向所述散热单元1的气流f。

接着,请复参阅图17并同时参阅图18及图19所示,图18为光线投射装置u的一立体剖面示意图,图19为风扇单元8所产生的气流f在散热单元1中流动的示意图。详细来说,相邻的两个第一延伸部1112之间可具有一第一气流通道k1,且第一气流通道k1可位于热导体111的主体部1111与第一导流板112之间,相邻的两个第二延伸部1113之间具有一第二气流通道k2,且第二气流通道k2位于热导体111的主体部1111与第二导流板113之间。

进一步来说,如图19所示,风扇单元8所产生的气流f包括一第一进气气流f1a以及一第二进气气流f2a。第一进气气流f1a能通过主体部、第一导流板112以及多个第一延伸部1112的导引,而产生一沿着第一气流通道k1流出的第一出气气流f1b。另外,第二进气气流f2a能通过主体部1111上的气流道111a、第二导流板113以及多个第二延伸部1113的导引,而产生一沿着第二气流通道k2流出的第二出气气流f2b。

实施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其中一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光线投射装置u及其散热模块m,其能利用“导热介面单元2及承载单元3分别设置于散热单元1上”的技术方案,而能达到“热传导的路径构件与荷重的承载结构两者分离”的技术效果。进一步来说,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能同时达到提高承载能力以及散热效率的效果。

此外,也能够利用“第一发光结构51的发光晶片511s电性连接于导热介面本体21的其中一侧的导电层23,第二发光结构52的发光晶片521s电性连接于导热介面本体21的另外一侧的导电层23”的技术方案,而能达到“提高发光效率以及散热效率”的技术效果。进一步来说,可通过上述结构设计而使其发光型态接近现有架构的卤钨灯、卤素灯或hid灯。

再者,也能够利用“第一进气气流f1a能通过主体部1111、第一导流板112以及多个第一延伸部1112的导引,而产生一沿着第一气流通道k1流出的第一出气气流f1b”以及“第二进气气流f2a能通过主体部1111上的气流道111a、第二导流板113以及多个第二延伸部1113的导引,而产生一沿着第二气流通道k2流出的第二出气气流f2b”的技术方案,而能达到“提高散热效率”的技术效果。进一步来说,通过提高散热效率后,即表示可再增加第一发光结构51及第二发光结构52中的发光晶片(511、512)的数量,而提高光线投射装置u所产生的流明数。

以上所公开的内容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可行实施例,并非因此局限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所以凡是运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做的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