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光带、导光板及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36963阅读:685来源:国知局
反光带、导光板及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侧入式导光板用反光带、包括该反光带的导光板及包括该导光板的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目前1.5mm以上厚度的侧入式导光板除入光侧外其他三面均贴附有反光带。在导光板入光侧设有光源(通常为LED光源),光源发出的光从入光侧射入导光板内,经由反光带反射后从导光板的出光侧射出。通常情况下,希望进入导光板内的光线经过反光带的反射后,能够均匀地从出光侧射出。然而,LED光源只在导光板的一侧,所以靠近光源的反光带反射的光多,远离光源的反光带反射的光少,就会造成靠近光源一侧亮,远离光源一侧暗的现象,进而导致整个背光模组的边缘画面亮度不均。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在导光板上设置网点结构,用来增强光线的均匀度,然而导光板的网点设计增加了导光板光学开发的成本和周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侧入式导光板用反光带,使用该反光带能克服导光板光线不均匀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反光带,用于侧入光式导光板的反光侧,所述反光侧设有包括反光面的反光带,所述反光带包括第一端和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从所述第二端到所述第一端,所述反光面的反光率减小。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反光面包括反光部和吸光部,从所述第一端到所述第二端,吸光部占所述反光面的比例减小。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吸光部为连续的黑色图层。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优选实施方式,从所述第一端到所述第二端,所述吸光部的宽度减小。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优选实施方式,从所述第一端到所述第二端,所述吸光部的宽度线性减小。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优选实施方式,从所述第一端到所述第二端,所述吸光部的宽度非线性减小。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优选实施方式,从所述第一端到所述第二端,所述吸光部的宽度的变化率增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优选实施方式,从所述第一端到所述第二端,所述吸光部的宽度的变化率减小。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吸光部和所述反光部间隔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优选实施方式,任意相邻两个所述吸光部中,靠近所述第一端的吸光部的面积大于靠近所述第二端的吸光部的面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反光面设有渐变涂层,从所述第二端到所述第一端,渐变涂层的反光率减小。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上述侧入光式导光板。

本实用新型能够达到的有益效果是,可以使整个背光模组的边缘画面更加均匀,且导光板的网点结构无需特殊设计,减少导光板光学开发周期,加快产品开发速度,降低开发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导光板的俯视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导光板的正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反光带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反光带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反光带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反光带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反光带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反光带的示意图。

其中,1-导光板,11-入光侧,12-第一反光侧,13-第二反光侧,14-第三反光侧,2-光源,3-反光带,301-第一端,302-第二端,31-主体,311-反光部,312-吸光部,32-胶黏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参考图1和图2,其为现有技术中的导光板示意图。导光板1通常构造为矩形薄板,该矩形薄板的四个边分别为入光侧11、第一反光侧12、第二反光侧13和第三反光侧14,其中入光侧11和第二反光侧13为相对的平行边,第一反光侧12和第三反光侧14为相对的平行边。第一反光侧12大致垂直于入光侧11,第四反光侧14同样大致垂直于入光侧。第一反光侧12和第四反光侧14都具有靠近入光侧11的第一端301,以及与第一端301相对的、远离入光侧11的第二端302。在入光侧11的外侧设有光源2,通常光源2为LED光源。第一反光侧12、第二反光侧13和第三反光侧14上均设有反光带3。反光带3包括主体31和设置在主体31一侧面的胶黏层32。具体地,胶黏层32为设置在主体31反光面的高透光率的光学胶黏剂。反光带3通过胶黏层32粘结在第一反光侧12、第二反光侧13和第三反光侧14。光源2发出的光进入导光板1内,但是光源2只在导光板的一侧,所以反光带3 靠近光源2的一侧(即靠近第一端301的一侧)反射的光多,远离光源2的一侧(即靠近第二端302的一侧)反射的光少,就会造成靠近光源2侧相对较亮,而远离光源2一侧相对较暗的现象。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反光带3,用于如图1和图2所示的侧入式导光板1的反光侧,特别地用于第一反光侧12和第三反光侧14。反光带3包括第一端301 和与第一端301相对的第二端302,从第二端302到第一端301,反光带3的反光面的反光率减小。也就是说,从第二端302到第一端301,反光带3的反光能力减弱、吸光能力增强。将反光带3设置在第一反光侧12和第三反光侧14,并将第一端301靠近入光侧11设置,将第二端302靠近第二反光侧13设置。此时,靠近光源2的一侧的反光带3具有较低的反射率和较高的吸光率,远离光源2的一侧的反光带3具有较高的反射率和较低的吸光率,从而达到使整个导光板的亮度趋向均匀的效果。

实施例1

参考图3,反光带3的反光面包括反光部311和吸光部312,其中反光部311为反光材料,吸光部312为吸光材料。具体地,吸光部312为连续的深色涂层,优选的,吸光部312 为连续的黑色涂层。从第一端301到第二端302,吸光部312占所述反光面的比例减小。在本实施例中,靠近第一端301的吸光部312宽度最大,靠近第二端302的吸光部312宽度最小,且吸光部312的宽度从第一端301到第二端302线性减小,即反光部311与吸光部312 具有一条交线,且该交线为一直线。

实施例2

参考图4,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是,吸光部312的宽度从第一端301到第二端 302非线性减小,且从第一端301到第二端302吸光部312宽度的变化率增大,即反光部 311与吸光部312具有一条交线,且该交线为一朝向反光部311方向弯曲的曲线。

实施例3

参考图5,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是,吸光部312的宽度从第一端301到第二端 302非线性减小,且从第一端301到第二端302吸光部312宽度的变化率减小,即反光部 311与吸光部312具有一条交线,且该交线为一朝向吸光部312方向弯曲的曲线。

实施例4

参考图6,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是,反光部311与吸光部312具有两条交线,且该两条交线为直线。

实施例5

参考图7,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是,反光部311与吸光部312交替设置。从第一端301到第二端302,相邻两个吸光部312之间的间隔距离(即反光部311的长度)增大并且/或者相邻两个反光部311之间的间隔距离(即吸光部312的长度)减小。

实施例6

参考图8,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是,吸光部312与反光部311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即反光带3的反光面上设置渐变涂层,从第二端302到第一端301,渐变涂层的反光率减小,具体地,从第二端302到第一端301,渐变涂层的颜色加深。

实施例7

一种背光模组,包括侧入式导光板1。该导光板1构造为矩形薄板,该矩形薄板的四个边分别为入光侧11、第一反光侧12、第二反光侧13和第三反光侧14,其中入光侧11和第二反光侧13为相对的平行边,第一反光侧12和第三反光侧14为相对的平行边。第一反光侧12大致垂直于入光侧11,第四反光侧14同样大致垂直于入光侧。第一反光侧12和第四反光侧14都具有靠近入光侧11的第一端301,以及与第一端301相对的、远离入光侧11 的第二端302。在入光侧11的外侧设有光源2,通常光源2为LED光源。在第一反光侧12 和第三反光侧14上设有如实施例1~6中的任意一种反光带3。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的涵盖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