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分拆式灯带接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03678阅读:306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分拆式灯带接头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灯带接头。



背景技术:

为了实现两条灯带的垂直电连接,有必要使用L型灯带接头。现有的L型灯带接头多采用不可分拆的整体式结构,这种结构的灯带接头,虽然有利于减少零部件的数量,但是这种整体式结构的灯带接头仅可用于将两条灯带垂直电连接,其通用性并不好且连接灯带的形式较为单一,如果用户想把灯带连接成其他的形状比如一字型,就需要采购其他形式的灯带接头,整体式结构的灯带接头在使用时不够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使用方便的可分拆式灯带接头。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可分拆式灯带接头,包括一接头主体、一设置在接头主体上并可将两条灯带电连接的中接件,所述接头主体包括通过第一卡扣结构连接在一起的第一盒体和第二盒体,所述第一盒体上具有第一安装通槽,所述第二盒体上具有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一安装通槽的端部与第二安装槽相连通且第一安装通槽的端面与第二安装槽的顶面相抵接。

所述第一卡扣结构包括相互适配的第一扣孔和第一扣台,第一扣孔和第一扣台两者其中一个设置在第一盒体上,另一个设置在第二盒体上,所述第一扣台扣合在第一扣孔内以将第一盒体和第二盒体连接在一起。

所述第一扣台设置在第一盒体上,第一盒体和第一扣台之间设置有用于连接第一盒体和第一扣台的连接部,相应的,所述第二安装槽的顶面开设有与该连接部相适配的限位槽,所述连接部插设在限位槽内并与限位槽的侧壁相抵接。

所述第一盒体上设置有第一翻盖,该第一翻盖的一侧与第一盒体通过翻折结构连接,第一翻盖的另一侧通过第二卡扣结构扣合在第一盒体上;或者该第一翻盖的两侧分别通过第二卡扣结构扣合在第一盒体上。

所述第一翻盖上设置有用于与灯带相接触的第一锥台。

第一锥台的数量为三个以上,且三个以上的第一锥台沿着第一安装通槽的宽度方向分成三组,中间一组第一锥台的高度低于另外两组第一锥台的高度。

所述第一安装通槽的底面设置有用于与灯带相接触的第一凸筋,第一锥台和第一凸筋可共同夹紧灯带以将中接件上的导电插片和灯带上的导电触点紧压在一起。

所述第一凸筋与中接件上的导电插片纵向对齐。

所述第一翻盖上还设置有沿着第一安装通槽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二凸筋,该第二凸筋可紧压在灯带上以限制灯带从第一安装通槽上滑脱。

所述第二安装槽内设置有与中接件相适配的卡位,所述中接件设置在所述卡位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中,接头主体包括通过第一卡扣结构连接在一起的第一盒体和第二盒体,第一盒体上具有第一安装通槽,第二盒体上具有第二安装槽,第一安装通槽的端部与第二安装槽相连通且第一安装通槽的端面与第二安装槽的顶面相抵接。采用上述结构,既可将本实用新型作为一个整体使用以将两条灯带垂直电连接,也可将分拆出的第一盒体作为一字型的接头使用以将两条灯带连接成一字型,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通用性和使用的灵活性,方便了用户的使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与灯带的连接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分解图;

图3是第二盒体另一形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第一盒体另一形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4,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可分拆式灯带接头,包括一接头主体、一设置在接头主体上并可将两条灯带5电连接的中接件1,该接头主体包括通过第一卡扣结构扣合在一起的第一盒体2和第二盒体3,第一盒体2上具有第一安装通槽21,第二盒体3上具有第二安装槽31,第一安装通槽21的端部与第二安装槽31相连通且第一安装通槽21的端面与第二安装槽31的顶面相抵接。采用上述结构,既可将本实用新型作为一个整体使用以将两条灯带5垂直电连接,也可将分拆出的第一盒体2作为一字型的接头使用以将两条灯带5连接成一字型,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通用性和使用的灵活性,方便了用户的使用。

参照图1,第一盒体2和第二盒体3连接在一起之后形成一个呈L型的接头主体,第一安装通槽21的顶面和第二安装槽31的顶面均朝向接头主体的内侧,这样使得灯带5朝向接头主体的内侧发光,当多个灯带5接在一起并形成一个环圈之后,该环圈的内侧发光。

第一卡扣结构包括相互适配的第一扣孔41和第一扣台42,第一扣孔41和第一扣台42两者其中一个设置在第一盒体2上,另一个设置在第二盒体3上,第一扣台42扣合在第一扣孔41内以将第一盒体2和第二盒体3连接在一起,且可限制第一盒体2与第二盒体3之间的相对移动。

本实施例中,第一扣台42设置在第一盒体2上,相对应的,第一扣孔41设置在第二盒体3上。第一盒体2和第一扣台42之间设置有用于连接第一盒体2和第一扣台42的连接部431,相应的,第二安装槽31的顶面开设有与该连接部431相适配的限位槽432,连接部431插设在限位槽432内并与限位槽432的侧壁相连通。由此可以进一步限制第一盒体2与第二盒体3之间的相对移动,提高了第一盒体2和第二盒体3连接的稳定性。另外,参照图3和图4,还可在第一安装通槽21的端面设置第一限位部24,相应的,在第二安装槽31的顶面设置第二限位部34,第一限位部24的侧面与第二限位部34的侧面相接触,也可限制第一盒体2和第二盒体3之间的相对移动。

进一步的,该限位槽432还与第一扣孔41相连通,限位槽432同时还起到导向的作用,第一扣台42可沿着限位槽432移动,直至第一扣台42扣合在第一扣孔41内,在将第一盒体2和第二盒体3连接在一起时,将第一扣台42与限位槽432对齐,方便了第一盒体2和第二盒体3连接时的对准。

此外,在实际应用时,还可将第一扣台42设置在第二盒体3上,第一扣孔41设置在第一盒体2上,相应的,限位槽432也开设于第一安装通槽21的端面。

中接件1包括中接件主体11以及插设在中接件主体11上导电插片12。有的灯带5适配于导电插片12,有的灯带5适配于导电插针,采用上述结构的中接件1,可较为方便的将中接件主体11上的导电插片12更换为导电插针,其使用较为方便。在现场安装时,仅需要预备不同的导电插针和导电插片12即可,无需携带很多种类的中接件1。

在第一盒体2上设置有第一翻盖22,该第一翻盖22的一侧与第一盒体2通过翻折结构连接,第一翻盖22的另一侧通过第二卡扣结构扣合在第一盒体2上,当然,也可将第一翻盖22的两侧分别通过第二卡扣结构扣合在第一盒体2上。

具体的,第二卡扣结构包括相互适配的第二扣孔231和第二扣台232,第二扣孔231和第二扣台232分别设置在第一翻盖22和第一盒体2上,第二扣台232扣合在第二扣孔231内以将第一翻盖22扣合在第一盒体2上。

在第一翻盖22上设置有用于与灯带5相接触的第一锥台221。该第一锥台221既可将中接件1上的导电插片12和灯带5上的导电触点紧压在一起,还可限制灯带5从第一安装通槽21滑出。另外,采用第一锥台221,替代了通常会采用的尖刺部,可避免刺破灯带5,有效保护灯带5,延长灯带5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的,第一锥台221的数量为三个以上,且三个以上的第一锥台221沿着第一安装通槽21的宽度方向分成三组,中间一组第一锥台221的高度低于另外两组第一锥台221的高度。采用此结构,本实用新型可适配一些侧壁呈弧面状的灯带5,本实用新型能够很好地将侧壁呈弧面状的灯带5定位在第一安装通槽21内。

在第一安装通槽21的底面设置有用于与灯带5相接触的第一凸筋211,第一锥台221和第一凸筋211可共同夹紧灯带5以将中接件1上的导电插片12和灯带5上的导电触点紧压在一起,使中接件1上的导电插片12和灯带5上的导电触点之间保持良好的接触,以提高其导电性能。

进一步的,第一凸筋211与中接件1上的导电插片12纵向对齐,即第一凸筋211也与灯带5上的导电触点纵向对齐,以便更好地使中接件1上的导电插片12和灯带5上的导电触点被紧压在一起。

另外,第一凸筋211还与第一锥台221纵向交错。这样可使得第一锥台221与第一凸筋211呈三角给力并夹紧灯带5,既可进一步限制灯带5滑出第一安装通槽21,还可进一步确保中接件1上的导电插片12和灯带5上的导电触点能够被紧压在一起。

在第一翻盖22上还设置有沿着第一安装通槽21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二凸筋222,该第二凸筋222可紧压在灯带5上以限制灯带5从第一安装通槽21上滑脱,进一步提高了灯带5与第一安装通槽21连接的可靠性。

参照图3,第二安装槽31内设置有与中接件1相适配的卡位312,中接件1设置在卡位312上。中接件1能够较好的被定位在第二安装槽31内,方便用于在现场将灯带5安装在第二安装槽31上的合适位置,也可将灯带5安装在第一安装通槽21上的合适位置。

另外,第二盒体3上也设置有第二翻盖32,该第二翻盖32的一侧与第二盒体3通过翻折结构连接,第二翻盖32的另一侧通过第三卡扣结构扣合在第二盒体3上,当然,也可将第二翻盖32的两侧分别通过第三卡扣结构扣合在第二盒体3上。

具体的,第三卡扣结构包括相互适配的第三扣孔331和第三扣台332,第三扣孔331和第三扣台332分别设置在第二翻盖32和第二盒体3上,第三扣台332扣合在第三扣孔331内以将第二翻盖32扣合在第二盒体3上。

同样的,在第二翻盖32上设置有用于与灯带5相接触的第二锥台321。

进一步的,第二锥台321的数量也为三个以上,且三个以上的第二锥台321沿着第二安装槽31的宽度方向分成三组,中间一组的第二锥台321的高度低于另外两组的第二锥台321的高度。

在第二安装槽31的底面也设置有用于与灯带5相接触的第三凸筋311,第二锥台321和第三凸筋311可共同夹紧灯带5以将中接件1上的导电插片12和灯带5上的导电触点紧压在一起。

进一步的,第三凸筋311也与第二锥台321纵向交错。第三凸筋311也沿着灯带5的长度方向延伸,且第三凸筋311可与中接件1上的导电插片12纵向对齐。

在第二翻盖32上也设置有沿着第二安装槽31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第四凸筋322,该第四凸筋322可紧压在灯带5上以限制灯带5从第二安装槽31上滑脱,进一步提高了灯带5与第二安装槽31连接的可靠性。

参照图4,作为第一盒体2的另一种结构形式,第二凸筋222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二凸筋222分别位于第一翻盖22的两端部。同样的,第一锥台221的数量为两个以上并分成两个锥台组,两个锥台组分别位于第一翻盖22的两端部。当第一盒体2单独作为一字型接头使用时,可以更好地将两个灯带5均连接在该接头上。

另外,第一凸筋211也沿着第一安装通槽21的底面延伸,使第一凸筋211的长度等于或略小于第一安装通槽21底面的长度,这样使得两个锥台组和第一凸筋211能够更好的夹紧两个灯带5。另外,可在第一翻盖22的一侧配置两个第二卡扣结构。

本实用新型中,可在第一翻盖22上开设第一透光孔,或者第一翻盖22采用透光材料加工而成,以免第一翻盖22遮挡灯带5的发光,可减小整体的发光暗区。同样的,可在第二翻盖32上开设第二透光孔,或者第二翻盖32采用透光材料加工而成。

将本实用新型和灯带5按照图1所示接好之后,将电源线与灯带5连接,试电灯亮,再在第一安装通槽21和第二安装槽31内灌注胶水,然后扣上第一翻盖22和第二翻盖32。

上述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他实施方案。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等同变形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设定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