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焦灯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68468发布日期:2018-06-12 19:31阅读:220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调焦灯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调焦灯具,尤其涉及一种可改变光斑大小的可调焦灯具。



背景技术:

在公园及花园内会有小路,而在小路旁经常有比较矮的路径灯,以照亮小路;而目前的路径灯,其照亮的光斑大小为固定的,不能够根据需要进行调节,在使用过程中带来不便。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可调焦灯具以克服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改变光斑大小的可调焦灯具。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调焦灯具,其具有位于其顶端的照明机构,所述照明机构包括发光元件、遮罩于所述发光元件外侧的罩体、与所述发光元件紧密配合的散热件及位于所述照明机构顶端的盖体,所述照明机构还具有可转动地套设于所述罩体外侧的聚光筒,所述聚光筒可沿所述罩体的圆周方向来回旋转运动以调节所述发光元件投射于地面上的光斑大小。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罩体为透镜,其具有与所述聚光筒旋转配合的外壁及与所述散热件和发光元件固定配合的内壁。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罩体具有底壁,所述外壁自所述底壁的外侧缘向上延伸形成,所述内壁自所述底壁的内侧缘向上延伸形成,所述发光元件位于所述内壁与所述外壁之间的间隔区域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内壁与所述外壁同轴且同向延伸设置,且所述内壁向上延伸的高度大于所述外壁向上延伸的高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壁具有朝向所述照明机构中心轴的方向突伸的若干卡扣部,所述卡扣部勾扣于所述散热件外侧设置的卡固槽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壁还具有若干断续排布的螺纹部,所述螺纹部与所述卡扣部于所述外壁的周向方向上交替排列。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壁具有位于其顶端且均匀分布的若干卡扣臂,所述卡扣部形成于所述卡扣臂的顶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内壁具有向上延伸且相对设置的一对弹性臂,每一弹性臂朝向彼此突伸形成有一限位部,所述散热件具有水平设置的中间壁,所述限位部向上越过所述中间壁,并使其支撑并限位于所述中间壁的上表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弹性臂向上伸入并穿过所述发光元件的对应开槽,并继续向上插入所述散热件的相应固定槽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盖体组装于所述散热件上方,且具有向下突伸入并固定于所述散热件上设置的安装孔内的定位柱。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中可调焦灯具的聚光筒可转动地套设于其罩体外侧,用户可以根据使用环境有效、精准地调节投射于地面上的光斑大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可调焦灯具的立体组装图;

图2是图1所示可调焦灯具的部分分解图;

图3是图2所示可调焦灯具中照明机构的部分分解图;

图4是图3所示照明机构中罩体的立体图;

图5是图3所示照明机构中散热件的立体图;

图6是图3所示照明机构中盖体的立体图;

图7是图3所示照明机构将顶盖移除后的部分组装图;

图8是图3所示照明机构的立体组装图;

图9是图8所示照明机构的剖视示意图;

图10是图1所示可调焦灯具的调节示意图;

图11是图1所示可调焦灯具接线后的分解示意图;

图12至图13是图3所示照明机构中盖体的另外两种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请参照图1至图1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可调焦灯具100的较佳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可调焦灯具100包括位于其顶端的照明机构1、位于其底端的安装机构2及将照明机构1与安装机构2相连的支撑杆3。

请参照图3至图11所示,所述照明机构1包括发光元件11、遮罩于所述发光元件11外侧的罩体12、与发光元件11紧密配合的散热件13、可转动地套设于所述罩体12外侧的聚光筒14及位于所述照明机构1顶端的盖体15,所述盖体15组装于所述散热件13上方。

请参图3、图9及图1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发光元件11为圆环状的灯板,且其下表面设置有至少一LED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发光元件11的下表面均匀分布有若干LED灯112及若干定位孔113,所述发光元件11的中心位置处设有沿其厚度方向将其贯穿的收容孔114,所述发光元件11还具有与该收容孔114相连通的一对开槽115,所述一对开槽115沿径向方向彼此相对设置。

请参照图3、图4及图9所示,所述罩体12为透镜,在本实施例中,其由塑胶材料制成,且外轮廓呈圆形。所述罩体12具有底壁121、自底壁121的外侧缘向上延伸形成的外壁122及位于所述外壁122内侧的内壁123,所述底壁121呈圆环状,所述内壁123自所述底壁121的内侧缘向上延伸,所述内壁123与所述外壁122同轴且同向延伸设置,且所述内壁123向上延伸的高度大于所述外壁122向上延伸的高度。

所述外壁122具有位于其顶端且均匀分布的若干卡扣臂1221及形成于所述卡扣臂1221顶端的卡扣部1223,所述卡扣部1223位于卡扣臂1221的自由末端且朝向所述罩体12的中心轴突伸设置。所述外壁122还具有若干断续排布的螺纹部1224,所述螺纹部1224与所述卡扣臂1221(或者说卡扣部1223)于所述外壁122的周向方向上交替排列。

所述内壁123具有环形基体1231及自基体1231的顶端向上延伸形成的一对弹性臂1232,所述一对弹性臂1232相对设置,且每一弹性臂1232朝向另一弹性臂1232的一侧设有限位部1233,一对所述限位部1233朝向彼此突伸设置。每一限位部1233具有倾斜设置的导引面1234及位于导引面1234下方的限位面1235,所述导引面1234向下且朝向所述罩体12的中心轴方向倾斜延伸。

请参照图3、图5、图7及图9所示,所述散热件13具有水平设置的中间壁131、自中间壁131向上突伸的管状延伸部132及自中间壁131的中部向下延伸的突柱133。所述散热件13还具有沿高度方向将所述中间壁131及突柱133均贯穿的收容通道134,所述收容通道134位于所述散热件13的中心位置。

所述中间壁131沿其厚度方向贯穿形成有一对间隔设置的固定槽1311,所述一对固定槽1311沿径向方向且对称设置于所述收容通道134的两侧,并且所述固定槽1311与所述开槽115对应设置。

所述延伸部132呈圆筒状,其自其外表面向着中心轴的方向凹陷形成有环形卡固槽1321,所述卡固槽1321沿高度方向上的尺寸始终保持一致。所述延伸部132的收容腔内形成有若干自所述中间壁131的上表面向上突伸的凸台1322,所述凸台1322具有向下凹陷的安装孔1323,其中,部分所述凸台1322的上表面与所述延伸部132的圆环状上表面平齐,且其具有沿高度方向将其贯穿的所述安装孔1323及朝向中心轴的一侧凸设形成的加强肋1324,另外,所述贯穿设置的安装孔1323具有内径较大的上段及内径较小的下段。另外部分所述凸台1322的上表面低于所述延伸部132的圆环状上表面,并作为支撑面来对所述可调焦灯具100的电路板16提供支撑力。

请参照图3及图7至图9所示,所述聚光筒14为具有内螺纹的圆筒状结构,且其套设在所述罩体12及散热件13的外侧以对其内元件形成完整遮罩,以对发光元件11发出的光线进行收集与聚拢。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聚光筒14的内螺纹自其内壁面的顶端螺旋盘绕至其底端。

请参图6所示,所述盖体15具有顶盖151、位于所述顶盖151底部的环形突出部152及一对定位柱153,所述定位柱153向下延伸的长度大于所述突出部152向下延伸的长度。所述顶盖151呈向上拱起的伞状结构,在本实施例中,其顶面为球状表面,所述突出部152及定位柱153均设置于其内侧的凹形区域内。所述定位柱153对称设置,且其连线经过所述顶盖151的中心。

所述盖体15还具有位于所述顶盖151底部的一对内凸部154及若干外凸部155,其中所述内凸部154及所述定位柱153均位于所述突出部152的内侧,且以交替排布的方式排列;所述外凸部155均匀分布于所述突出部152的外侧,所述内凸部154自所述突出部152的内壁面朝向中心轴的方向突伸,所述外凸部155自所述突出部152的外圆周面朝向远离中心轴的方向向外突伸形成。

请参图3及图11所示,所述可调焦灯具100还具有用于固定所述线缆4的线扣1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线扣17呈平板状,且沿其厚度方向贯穿形成有一对供线缆4穿过的穿孔171。

外接线缆4通过与所述可调焦灯具100的电路板16、发光元件11及外部供电单元电性连接以实现对可调焦灯具100供电。组装时,所述电路板16放置于对应凸台1322的上表面,线扣17位于所述电路板16的下侧,螺纹紧固件自上向下插入对应的安装孔1323内以将电路板16固定于散热件13的收容腔内。所述发光元件11通过若干螺纹紧固件紧贴于所述中间壁131的下表面,以便于将其产生的热量传导出去。

所述罩体12套设于所述散热件13的延伸部132下部外侧,其中所述内壁123与所述散热件13和发光元件11固定配合,所述发光元件11位于所述内壁123与所述外壁122之间的间隔区域内,所述卡扣部1223向着中心轴的方向突伸并勾扣于所述卡固槽1321内,所述罩体12的弹性臂1232向上伸入并穿过所述发光元件11的开槽115,并继续向上插入所述散热件13的固定槽1311内,从而防止罩体12与散热件13之间的相对转动,且所述罩体12的限位部1233在其导引面1234的导引作用下向上越过所述中间壁131,并使所述限位面1235支撑并限位于所述中间壁131的上表面。

所述聚光筒14可转动地套接于所述罩体12的外侧,并且将所述罩体12及散热件13收纳于其中。所述盖体15自上向下组装于所述散热件13的上侧,其中所述散热件13的上表面抵接于所述盖体15的突出部152的下表面,所述定位柱153向下插入对应的安装孔1323内并与其干涉配合,如此以使所述散热件13与所述盖体15组装定位。所述突柱133向下插入所述支撑杆3的顶端,并利用突柱133外侧设置的螺纹实现散热件13与所述支撑杆3的可拆卸连接及紧固配合。

请参图9及图10所示,所述聚光筒14可沿所述罩体12的圆周方向(如图10中所示的方向)进行来回旋转运动,以调节所述发光元件11投射在地面上的光斑大小;当所述聚光筒14旋转至其上表面抵接于所述盖体15下侧的突出部152的底面时,所述灯具100投射出的光斑大小变为最小;当所述聚光筒14旋转向下运动时,所述灯具100投射出的光斑逐渐变大,如此,通过聚光筒14的旋转即可实现灯具100的光斑大小的连续调节,并且相较于传统的抽拉式的光斑调节更加精准。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支撑杆3可与散热件13紧固配合,所述散热件13又与所述罩体12卡固连接且不可相对转动,转动支撑杆3也可实现所述聚光筒14相对于罩体12的旋转调节;另外,由于盖体3可与散热件13干涉配合固定,转动盖体3也可实现所述聚光筒14相对于罩体12的旋转调节。

请参照图12至图13所示,其展示了本实用新型可调焦灯具100中盖体的另外两种实施方式,其中图11所示的盖体15'及图12所示的盖体15''基本结构与前一实施方式中盖体15的基本结构相同,区别仅在于其顶盖151'、151''的外形,其中顶盖151'呈圆锥状,所述顶盖151''呈草帽状,其他相同结构在此不再赘述。

请参照图1、图2及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机构2与支撑杆3为彼此独立设置的两件式结构,以实现两者之间的可拆卸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机构2也可直接一体式设置于所述支撑杆3的底端。

所述安装机构2为插入式结构,其具有位于其底端的插入部21及位于其上侧的结合部22,所述结合部22与所述支撑杆3相连。所述插入部21自其上端向下逐渐变尖,以便于向下插入土地中。

所述支撑杆3的底端插入并定位于所述结合部22内的插入空间(未标示)内,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结合部22的内壁具有与所述支撑杆3相配合的内螺纹。所述结合部22的一侧自其外表面向其中心轴凹陷形成一沿高度方向延伸的开口221,所述开口221向外开放设置且与所述结合部22内的插入空间相连通。所述结合部22还具有一位于所述插入空间内的绕线板223,以使所述线缆4自所述绕线板223下侧穿出。

所述支撑杆3为空心杆状结构,其具有沿高度方向相对设置的两端,也即顶端及底端,其中一端(顶端)与照明机构1相连并固定,另一端(底端)与安装机构2相连并固定。为了加强与安装机构2的配合连接,所述支撑杆3具有与所述结合部22相配合的连接部3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31为螺纹结构,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31也可为卡扣式结构。

使用时,线缆4机械及电性连接于电路板上,并穿过线扣17,向下穿过收容通道134后进入支撑杆3的管状空间内,并自支撑杆3下端的安装机构2侧部穿出,以便连接外部供电单元。

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