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灯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32750发布日期:2019-01-05 10:54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车辆用灯具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具有反射镜的投射型的车辆用灯具。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构成为使由反射镜反射的来自光源的光射入至投影透镜的投射型的车辆用灯具,还已知作为其光源使用通过来自激光发光元件的激光照射而进行发光的发光体。

在“专利文献1”中,作为如上所述的车辆用灯具的反射镜,记载有在位于从激光发光元件朝向发光体的激光的光路的延长线上的部位,形成有将该反射镜贯通的开口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46396号公报

如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车辆用灯具这样,如果采用在反射镜中在位于激光的光路的延长线上的部位形成有开口部的结构,则即使在发光体脱落那样的情况下,也能够事先防止明亮且指向性强的激光由反射镜反射而向车辆前方照射。

但是,在采用如上所述的结构的情况下,会产生如下的新的课题。

即,构成为使来自通过激光照射而发光的发光体的光由反射镜反射的投射型的车辆用灯具,适于形成明亮的斑点状的配光图案(例如用于提高远光用配光图案的中心光度的配光图案),但如果在反射镜形成有如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那样的开口部,则从该开口部的形成区域得不到反射光,因此相应地配光图案的明亮度降低。

在激光发光元件和发光体之间配置有反射镜,在该反射镜中在位于从激光发光元件朝向发光体的激光的光路上的部位形成有开口部的情况下,也可能同样地产生如上所述的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就是鉴于如上所述的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投射型的车辆用灯具,该投射型的车辆用灯具构成为使来自通过激光照射而发光的发光体的光由反射镜反射,在该投射型的车辆用灯具中,即使是在反射镜形成有开口部的情况,也能够形成明亮的配光图案。

本发明通过对反射镜的结构实施改进,从而实现上述目的达成。

即,本申请第1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灯具具有:投影透镜;发光体,其配置于该投影透镜的后方;以及反射镜,其使来自该发光体的光朝向上述投影透镜反射,

该车辆用灯具的特征在于,

上述发光体构成为,通过来自激光发光元件的激光照射而发光,

在上述反射镜中,在位于从上述激光发光元件朝向上述发光体的激光的光路上或者该光路的延长线上的部位,形成有将该反射镜贯通的开口部,

上述反射镜的反射面以位于上述开口部的前方侧的第1反射区域相对于位于上述开口部的后方侧的第2反射区域向上述发光体侧进行了位移的状态而形成。

另外,本申请第2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灯具具有:投影透镜;发光体,其配置于该投影透镜的后方;以及反射镜,其使来自该发光体的光朝向上述投影透镜反射,

该车辆用灯具的特征在于,

上述发光体构成为,通过来自激光发光元件的激光照射而发光,

在上述反射镜中,在位于从上述激光发光元件朝向上述发光体的激光的光路上或者该光路的延长线上的部位,形成有将该反射镜贯通的开口部,

上述反射镜的反射面具有位于上述开口部的前方侧的第1反射区域和位于上述开口部的后方侧的第2反射区域,

上述第1反射区域构成为,朝向在假设上述第2反射区域延长形成至上述开口部的前端位置的情况下由该延长形成的假想反射区域反射的来自上述发光体的光射入至上述投影透镜的这一区域,使来自上述发光体的光反射。

上述“发光体”只要是通过来自激光发光元件的激光照射而发光即可,其具体的结构并不特别受到限定。

上述“发光体”可以构成为通过使激光透过该发光体而进行发光,也可以构成为在该发光体将激光反射而进行发光。

上述“开口部”只要是在反射镜中在位于从激光发光元件朝向发光体的激光的光路上或者该光路的延长线上的部位形成即可,其具体的形状、大小等并不特别受到限定。另外,上述“开口部”可以作为闭合空间而形成,也可以作为经由狭缝等与外部空间连通的打开空间而形成。

对于上述“反射镜的反射面”中的除了第1及第2反射区域以外的反射区域的具体的表面形状,并不特别受到限定。

发明的效果

本申请第1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灯具,作为使来自通过激光照射而发光的发光体的光由反射镜反射的投射型的车辆用灯具而构成,在其反射镜,在位于从激光发光元件朝向发光体的激光的光路上或者该光路的延长线上的部位,形成有将该反射镜贯通的开口部,但该反射镜的反射面以位于开口部的前方侧的第1反射区域相对于位于开口部的后方侧的第2反射区域向发光体侧进行了位移的状态而形成,因此能够得到如下的作用效果。

即,通过使第1反射区域相对于第2反射区域向发光体侧进行了位移,从而相比于如现有这样设为第1反射区域以使第2反射区域原样延长的曲面形状而形成的情况,能够将以发光体的发光中心为基准的立体角确保得大,由此能够提高针对来自发光体的出射光的光束利用率。因此,尽管在反射镜形成有开口部,仍能够形成明亮的配光图案。

如上所述,根据本申请第1发明,在构成为使来自通过激光照射而发光的发光体的光由反射镜反射的投射型的车辆用灯具中,即使是在反射镜形成有开口部的情况,也能够形成明亮的配光图案。

在上述结构中,第1及第2反射区域均由以椭圆面为基准面的曲面构成,在此基础上,成为第1反射区域的基准面的椭圆面的离心率设定为比成为第2反射区域的基准面的椭圆面的离心率大的值,因此,能够使由来自第1反射区域的反射光形成的第1配光图案的聚光度接近由来自第2反射区域的反射光形成的第2配光图案的聚光度。而且,由此,能够形成使大小一样的斑点状的配光图案叠加的明亮的配光图案。

在如上所述的情况下,如果第1及第2反射区域均构成为,在包含投影透镜的光轴在内的铅垂面内,使来自发光体的光朝向投影透镜的后侧焦点进行反射,则能够将由来自第1及第2反射区域各自的反射光形成的第1及第2配光图案的聚光度在上下方向最大限度地提高。而且,由此,能够将作为整体的配光图案形成为车辆前方的远方识别性优异的配光图案。

在上述结构中,如果构成为反射镜的反射面中的除了第1及第2反射区域以外的反射区域,以成为第2反射区域的基准面的椭圆面为基准面而形成,则能够将由来自该反射区域的反射光形成的配光图案作为与第2配光图案顺滑地连接的配光图案而形成。

在上述结构中,如果构成为在反射镜的开口部的内周面实施了反射面处理(例如铝蒸镀等),则即使是因发光体的脱落等而向开口部的内周面照射激光那样的情况,也能够在该内周面使激光反射。因此,即使是反射镜例如由树脂成型品等构成的情况,也能够事先防止其开口部的周边部位因激光照射而意外地熔损。而且,由此,能够提高开口部的内周面的形状自由度(例如以容易将反射镜成型的倾斜角度形成开口部的内周面等)。

在上述结构中,如果构成为在反射镜的开口部的内周面实施了光吸收处理(例如黑色涂装等),则即使是因发光体的脱落等而向开口部的内周面照射激光那样的情况,也能够在该内周面对激光进行吸收。因此,能够事先防止下述情况,即,在该内周面反射的激光成为杂散光而向车辆前方照射,成为眩光的产生原因。此外,如果将反射镜例如由压铸成型品等构成,则即使是构成为在开口部的内周面实施了光吸收处理的情况,也不必担心其开口部的周边部位因激光照射而熔损。因此,由此能够提高开口部的内周面的形状自由度。

本申请第2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灯具,作为使来自通过激光照射而发光的发光体的光由反射镜反射的投射型的车辆用灯具而构成,虽然在其反射镜,在位于从激光发光元件朝向发光体的激光的光路上或者该光路的延长线上的部位,形成有将该反射镜贯通的开口部,但该反射镜的反射面具有位于开口部的前方侧的第1反射区域和位于开口部的后方侧的第2反射区域,第1反射区域构成为,朝向在假设第2反射区域延长形成至开口部的前端位置的情况下由该延长形成的假想反射区域反射的来自发光体的光射入至投影透镜的这一区域,使来自发光体的光反射,因此能够得到如下的作用效果。

即,在来自上述假想反射区域的反射光向投影透镜射入的区域,来自第1反射区域的反射光进行射入,因此,能够将投影透镜在大范围有效地利用,由此能够高精度地进行配光控制。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灯具的侧剖视图。

图2是表示上述车辆用灯具的俯视图。

图3是图1的要部详细图。

图4是用于对上述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的侧剖视图,(a)是表示上述车辆用灯具的图,(b)是表示现有例的图。

图5是表示由来自上述车辆用灯具的照射光形成的配光图案的图。

图6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第1及第2变形例所涉及的车辆用灯具的要部的、与图3相同的图。

图7是将上述实施方式的第3及第4变形例所涉及的车辆用灯具的反射镜单独表示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第5变形例所涉及的车辆用灯具的、与图1相同的图。

标号的说明

10、510车辆用灯具

12投影透镜

14、114、214、314、414、514反射镜

14a、514a反射面

14aa、314aa、414aa、514aa第1反射区域

14ab、314ab、414ab、514ab第2反射区域

14ac、314ac、414ac、514ac第3反射区域

14b、114b、214b、314b、414b、514b开口部

14b1、114b1、214b1前端面

14b2后端面

14c、314c、414c、514c立壁部

16透镜保持架

18、518基座部件

20、520光源单元

22、522发光体

24、524激光发光元件

26、526聚光透镜

314d、414d狭缝

530壳体

532发光体支撑部件

ax光轴

f后侧焦点

l1、l2折线

p1、p2点

pa第1配光图案

pb第2配光图案

pc第3配光图案

ph远光用配光图案

ph0基本配光图案

ph1配光图案

s发光中心

θ角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灯具10的侧剖视图,图2是其俯视图。

在这些图中,由x表示的方向是作为灯具的“前方”(作为车辆,也是“前方”),由y表示的方向是“右方向”,由z表示的方向是“上方向”。在这些图以外的图中也是同样的。

如这些图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灯具10构成为,以作为前大灯的一部分进行组装的状态使用的投射型的灯具单元。

即,该车辆用灯具10构成为具有:投影透镜12;作为光源的发光体22,其与该投影透镜12的后侧焦点f相比配置于后方侧;以及反射镜14,其使从该发光体22射出的光朝向投影透镜12反射。

投影透镜12是前表面为凸面而后表面为平面的平凸非球面透镜,使在包含其后侧焦点f的焦点面即后侧焦点面上形成的光源像作为反转像而投影至灯具前方的假想铅垂屏幕上。该投影透镜12在其外周凸缘部支撑于透镜保持架16,该透镜保持架16支撑于基座部件18。

发光体22作为光源单元20的一部分而构成。

该光源单元20构成为,利用聚光透镜26使从激光发光元件24射出的光聚光至发光体22,从该发光体22的表面侧作为扩散光而射出。

激光发光元件24由激光二极管构成,相对于发光体22,从其背面侧照射激光。

发光体22由通过来自激光发光元件24的激光照射而以白色进行发光的荧光体构成,在其表面侧形成有圆形状的发光面。

光源单元20在使其发光体22的发光面朝向相对于铅垂上方而向后方侧倾斜10~45°左右(例如30°左右)的方向的状态下支撑于基座部件18。

反射镜14作为树脂成型品或者压铸成型品等而构成。

该反射镜14在配置为从上方侧将光源单元20覆盖的状态下,在该反射镜14的下端缘被基座部件18支撑。此时,该反射镜14以下述状态进行配置,即,其下端缘在与包含发光体22的发光面的倾斜平面相比的稍上方侧,与该倾斜平面平行地延伸。

在该反射镜14,在位于从激光发光元件24朝向发光体22的激光的光路的延长线上的部位,形成有将该反射镜14贯通的开口部14b。

在从斜上后方观察反射镜14的状态下,该开口部14b形成为大致横长矩形状的开口形状。

图3是图1的要部详细图。

该图中所示的角度θ,表示在假设发光体22从图示的位置脱落的情况下,从聚光透镜26朝向发光体22的会聚光从发光体22的位置发散时的扩展角度。

开口部14b在包含投影透镜12的光轴ax的铅垂面内,以其前端面14b1及后端面14b2从角度θ的范围稍微偏离的位置关系而形成。此时,前端面14b1及后端面14b2均形成为与以角度θ延伸的直线(在图中由单点划线表示的直线)大致平行地延伸。

作为反射镜14,通过设为形成有如上所述的开口部14b的结构,从而即使是如发光体22脱落那样的情况,也事先防止明亮且指向性强的激光由反射镜14反射而向车辆前方照射的情况,由此实现了故障安全(failsafe)。

反射镜14的反射面14a以下述状态形成,即,位于开口部14b的前方侧的第1反射区域14aa相对于位于开口部14b的后方侧的第2反射区域14ab向发光体22侧进行了位移。

第1及第2反射区域14aa、14ab均具有将以发光体22的发光中心s为第1焦点的椭圆面作为基准面而形成的反射面形状。

具体地说,第1及第2反射区域14aa、14ab各自的沿包含将发光体22的发光中心s和投影透镜12的后侧焦点f连结的直线在内的平面的剖面形状是椭圆形状,其离心率设定为从铅垂剖面朝向水平剖面逐渐地变大,在铅垂剖面内投影透镜12的后侧焦点f成为第2焦点。

而且,由此,第1及第2反射区域14aa、14ab均成为在铅垂剖面内使来自发光体22的出射光聚光至投影透镜12的后侧焦点f。

但是,成为第1反射区域14aa的基准面的椭圆面的离心率,设定为比成为第2反射区域14ab的基准面的椭圆面的离心率大的值,由此,第1反射区域14aa以相对于第2反射区域14ab向发光体22侧进行了位移的状态而形成。

即,在包含光轴ax的铅垂面内,将发光体22的发光中心s、位于开口部14b的前端面14b1的下端缘(即,第1反射区域14aa的后端缘)的点p1及后侧焦点f这3点连结的折线l1的长度,设定为比将发光体22的发光中心s、位于开口部14b的后端面14b2的下端缘(即,第2反射区域14ab的前端缘)的点p2及后侧焦点f这3点连结的折线l2的长度小的值。

此时,第1反射区域14aa的向发光体22侧的具体的位移量,设定为使得折线l1的将点p1和后侧焦点f连结的部分与折线l2的将点p2和后侧焦点f连结的部分成为大致一致的值。

反射镜14的反射面14a中的除了第1及第2反射区域14aa、14ab以外的第3反射区域14ac,将成为第2反射区域14ab的基准面的椭圆面作为基准面而形成,具有将第2反射区域14ab的反射面形状原样延长形成的反射面形状。

在反射镜14,在第1反射区域14aa的左右两侧形成有左右1对立壁部14c,该左右1对立壁部14c将形成有该第1反射区域14aa的部分和形成有第3反射区域14ac的部分连结。各立壁部14c形成为,相对于铅垂方向上方向从光轴ax偏离的方向以规定角度倾斜的方向延伸。上述规定角度设定为在来自发光体22的出射光不射入至立壁部14c的内表面的范围内尽可能小的值。

图4是表示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灯具10与现有的车辆用灯具10′进行对比的侧剖视图。

图4(a)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灯具10,图4(b)示出现有的车辆用灯具10′。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灯具10和现有的车辆用灯具10′中,反射镜14、14′的结构局部不同,但除此以外的结构相同。

即,关于现有的车辆用灯具10′的反射镜14′,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灯具10的反射镜14中的第1反射区域14aa的部分由第1反射区域14aa′构成。

该第1反射区域14aa′以将第2反射区域14ab的表面形状原样延长的曲面形状形成位于开口部14b′的前方侧的部分。

此时,对该第1反射区域14aa′的前端缘的位置进行了设定,以使得来自该第1反射区域14aa′的前端缘的反射光射入至投影透镜12的位置和来自第1反射区域14aa的前端缘的反射光射入至投影透镜12的位置一致。

另外,该第1反射区域14aa′利用开口部14b′的前端面14b1′对该第1反射区域14aa′的后端缘的位置进行规定,但该开口部14b′的前端面14b1′设定于将开口部14b的前端面14b1沿着图中由单点划线表示的直线而平行移动后的位置。

如上所述,在现有的车辆用灯具10′中,将来自其反射镜14′的反射光射入至投影透镜12时的最大角度范围,设定为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灯具10中的来自其反射镜14的反射光射入至投影透镜12时的最大角度范围相同的值的情况下,如图4(b)所示,从反射镜14′的开口部14b′的形成区域得不到反射光,因此,在从光轴ax的下方附近区域至光轴ax的稍上方区域为止的部分中,来自反射镜14′的反射光不会射入至投影透镜12。

另一方面,如图4(a)所示,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灯具10中,位于开口部14b的前方侧的第1反射区域14aa,相对于位于开口部14b的后方侧的第2反射区域14ab而向发光体22侧进行了位移,因此,尽管从反射镜14的开口部14b的形成区域得不到反射光,但来自反射镜14的反射光仍相对于投影透镜12而射入至上述角度范围内的大致整个区域。

其原因在于,如图3所示,折线l1的将点p1和后侧焦点f连结的部分,与折线l2的将点p2和后侧焦点f连结的部分大致一致。

如上所述,来自反射镜14的反射光相对于投影透镜12而射入至上述角度范围内的大致整个区域,因此,第1反射区域14aa构成为,朝向在假设第2反射区域14ab延长形成至开口部14b的前端位置的情况下由该延长形成的假想反射区域反射的来自发光体22的光射入至投影透镜12的这一区域,使来自发光体22的光反射。

此外,在图1~3中,也将现有的车辆用灯具10′中的反射镜14′的第1反射区域14aa′的位置由双点划线表示。

图5是透视地表示由从车辆用灯具10向前方照射的光在配置于灯具前方25m的位置的假想铅垂屏幕上形成的配光图案ph1的图。

该配光图案ph1是作为远光用配光图案ph的一部分而形成的配光图案。

远光用配光图案ph作为由来自其他车辆用灯具(未图示)的照射光形成的基本配光图案ph0和配光图案ph1的合成配光图案而形成。

基本配光图案ph0作为以h-v(灯具正面方向的消失点)为中心而在左右方向大幅地扩展的横长的配光图案而形成。

另一方面,配光图案ph1作为以h-v为中心的稍横长的斑点状的配光图案而形成,由此在远光用配光图案ph的中心形成高光度区域。

该配光图案ph1作为第1、第2及第3配光图案pa、pb、pc的合成配光图案而形成。

第1配光图案pa是由来自第1反射区域14aa的反射光形成的配光图案,作为以h-v为中心的稍横长的斑点状的配光图案而形成。

第2配光图案pb是由来自第2反射区域14ab的反射光形成的配光图案,作为以h-v为中心的稍横长的斑点状的配光图案而形成,并作为比第1配光图案pa稍大的配光图案而形成。

第3配光图案pc是由来自第3反射区域14ac的反射光形成的配光图案,作为在第2配光图案pb的左右两侧与第2配光图案pb连续地向左右两侧扩展的配光图案而形成。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灯具10,作为使来自通过激光照射而发光的发光体22的光由反射镜14反射的投射型的灯具单元而构成,在其反射镜14,在位于从激光发光元件24朝向发光体22的激光的光路的延长线上的部位,形成有将该反射镜14贯通的开口部14b,但该反射镜14的反射面14a以位于开口部14b的前方侧的第1反射区域14aa相对于位于开口部14b的后方侧的第2反射区域14ab向发光体22侧进行了位移的状态而形成,因此能够得到如下的作用效果。

即,通过使第1反射区域14aa相对于第2反射区域14ab向发光体22侧进行了位移,从而相比于如现有这样设为第1反射区域14aa′以使第2反射区域14ab原样延长的曲面形状而形成的情况,能够将以发光体22的发光中心s为基准的立体角确保得大,由此能够提高针对来自发光体22的出射光的光束利用率。因此,尽管在反射镜14形成有开口部14b,仍能够形成明亮的配光图案ph1。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构成为使来自通过激光照射而发光的发光体22的光由反射镜14反射的投射型的车辆用灯具10中,即使是在反射镜14形成有开口部14b的情况,也能够形成明亮的配光图案ph1。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反射镜14的第1反射区域14aa构成为,朝向在假设第2反射区域14ab延长形成至开口部14b的前端位置的情况下由该延长形成的假想反射区域反射的来自发光体22的光射入至投影透镜12的这一区域,使来自发光体22的光反射,因此,在来自上述假想反射区域的反射光入射至投影透镜12的区域,来自第1反射区域14aa的反射光进行射入。因此,能够将投影透镜12在大范围有效地利用,由此能够高精度地进行配光控制。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及第2反射区域14aa、14ab均由以椭圆面为基准面的曲面构成,在此基础上,成为第1反射区域14aa的基准面的椭圆面的离心率设定为比成为第2反射区域14ab的基准面的椭圆面的离心率大的值,因此,能够使由来自第1反射区域14aa的反射光形成的第1配光图案pa的聚光度接近由来自第2反射区域14ab的反射光形成的第2配光图案pb的聚光度。而且,由此,能够形成使大小一样的斑点状的配光图案pa、pb叠加的明亮的配光图案ph1。

此时,第1及第2反射区域14aa、14ab均构成为在包含投影透镜12的光轴ax在内的铅垂面内使来自发光体22的光朝向投影透镜12的后侧焦点f反射,因此,能够将由来自第1及第2反射区域14aa、14ab各自的反射光形成的第1及第2配光图案pa、pb的聚光度在上下方向最大限度地提高。而且,由此,能够将作为整体的配光图案ph1形成为车辆前方的远方识别性优异的配光图案。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反射镜14的反射面14a中的除了第1及第2反射区域14aa、14ab以外的第3反射区域14ac,是以成为第2反射区域14ab的基准面的椭圆面为基准面而形成的,因此,能够将由来自该第3反射区域14ac的反射光形成的第3配光图案pc作为与第2配光图案pb顺滑地连接的配光图案而形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1反射区域14aa的向发光体22侧的位移量,设定为使折线l1的将点p1和后侧焦点f连结的部分与折线l2的将点p2和后侧焦点f连结的部分大致一致那样的值,虽然以上述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能够采用设定为除此以外的值的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第1及第2反射区域14aa、14ab各自的结构,沿包含将发光体22的发光中心s和投影透镜12的后侧焦点f连结的直线在内的平面的剖面形状,设定为以发光中心s为第1焦点并以后侧焦点f为第2焦点的椭圆形状,虽然以上述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能够采用设定为与如上所述的椭圆形状不同的曲线形状的结构,此时,也能够设为多个曲线相连而得到的剖面形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发光体22以其发光面朝向相对于铅垂上方而向后方侧倾斜的方向的状态支撑于基座部件18,虽然以上述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能够构成为以其发光面朝向铅垂上方的状态支撑于基座部件18。

接下来,对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首先,对上述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进行说明。

图6(a)是表示本变形例所涉及的车辆用灯具的要部的、与图3相同的图。

如图6(a)所示,本变形例的基本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但反射镜114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不同。

本变形例的反射镜114,其基本的结构也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但该反射镜114作为树脂成型品而构成,且形成为其开口部114b的前端面114b1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相比向后倾的方向(即,与以角度θ延伸的直线交叉的方向)延伸。而且,在该开口部114b的前端面114b1实施了通过例如铝蒸镀等实现的反射面处理。

在采用了本变形例的结构的情况下,虽然存在由于发光体22的脱落等而使激光照射至开口部114b的前端面114b1的可能性,但由于在该前端面114b1实施了反射面处理,因此能够在该前端面114b1使激光反射。

因此,尽管反射镜114由树脂成型品构成,仍能够事先防止其开口部114b的周边部位因激光照射而意外地熔损的情况。

而且,由此,能够提高开口部114b的内周面的形状自由度,因此能够将其前端面114b1以容易进行反射镜114的成型的倾斜角度而形成。

此外,也能够采用下述结构,即,不仅在开口部114b的前端面114b1实施了反射面处理,还在该开口部114b的内周面的整个区域实施了反射面处理。

接下来,对上述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进行说明。

图6(b)是表示本变形例所涉及的车辆用灯具的要部的、与图3相同的图。

如图6(b)所示,本变形例的基本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但反射镜214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不同。

本变形例的反射镜214,其基本的结构也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但该反射镜214作为压铸成型品而构成,且形成为其开口部214b的前端面214b1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相比向后倾的方向(即,与以角度θ延伸的直线交叉的方向)延伸。而且,在该开口部214b的前端面214b1实施了通过例如黑色涂装等实现的光吸收处理。

在采用本变形例的结构的情况下,虽然存在由于发光体22的脱落等而使激光照射至开口部214b的前端面214b1的可能性,但由于在该前端面214b1实施了光吸收处理,因此能够在该前端面214b1对激光进行吸收。因此,能够事先防止下述情况,即,由该前端面214b1反射的激光成为杂散光而向车辆前方照射,成为眩光的产生原因。

此时,反射镜214由压铸成型品构成,因此,尽管在开口部214b的前端面214b1实施了光吸收处理,也不必担心该前端面214b1的周边部位因激光照射而熔损。因此,由此能够提高开口部214b的内周面的形状自由度,能够将其前端面214b1以容易进行反射镜214的成型的倾斜角度而形成。

此外,也能够采用下述结构,即,不仅开口部214b的前端面214b1实施了光吸收处理,还在该开口部214b的内周面的整个区域实施了光吸收处理。

接下来,对上述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进行说明。

图7(a)是将本变形例所涉及的车辆用灯具的反射镜314单独表示的俯视图。

如图7(a)所示,本变形例的反射镜314的基本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但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的不同点在于,位于第1反射区域314aa的左右两侧的左右1对立壁部314c仅形成于反射镜314的前端部,除此以外的区域作为与开口部314b连通的左右1对狭缝314d而形成。

此外,关于第1、第2及第3反射区域314aa、314ab、314ac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

通过采用本变形例的反射镜314,从而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的作用效果,并且实现反射镜314的轻量化。

接下来,对上述实施方式的第4变形例进行说明。

图7(b)是将本变形例所涉及的车辆用灯具的反射镜414单独表示的俯视图。

如图7(b)所示,本变形例的反射镜414的基本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但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的不同点在于,在开口部414b的左右两侧以与该开口部414b连通的方式形成有在左右方向延伸的左右1对狭缝414d。

而且,在本变形例中,成为反射镜414由左右1对狭缝414d而分离为前后2个部分的结构。

此外,关于第1、第2及第3反射区域414aa、414ab、414ac及立壁部414c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

通过采用本变形例的反射镜414,从而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的作用效果,并且容易地进行反射镜414的成型。

接下来,对上述实施方式的第5变形例进行说明。

图8是表示本变形例所涉及的车辆用灯具510的、与图1相同的图。

如图8所示,本变形例的基本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但光源单元520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不同,与此相伴,反射镜514及基座部件518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局部不同。

本变形例的光源单元520成为下述结构,即,构成该光源单元520的发光体522和激光发光元件524及聚光透镜526分离而配置。

而且,在本变形例中,利用聚光透镜526使从激光发光元件524射出的光从发光体522的表面侧聚光至该发光体522,在该发光体522中作为扩散光而反射。

发光体522由通过来自激光发光元件524的激光照射而以白色发光的荧光体构成,在其表面侧形成有圆形状的发光面。该发光体522在将其发光面朝向相对于铅垂上方而向后方侧倾斜10~45°左右(例如30°左右)的方向的状态下,经由发光体支撑部件532而支撑于基座部件518。

另一方面,激光发光元件524及聚光透镜526以收容于壳体530的状态而支撑于反射镜514。在反射镜514,在位于从激光发光元件524朝向发光体522的激光的光路上的部位,形成有将该反射镜514贯通的开口部514b。该开口部514b具有圆筒状的内周面形状,其开口面积小于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反射镜14形成的开口部14b。

在本变形例中,反射镜514的反射面514a,也以位于开口部514b的前方侧的第1反射区域514aa相对于位于开口部514b的后方侧的第2反射区域514ab而向发光体522侧进行了位移的状态而形成。但是,在本变形例中,由于开口部514b的开口面积小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开口部14b的开口面积,所以第1反射区域514aa的向发光体522侧的位移量小于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

第1及第2反射区域514aa、514ab均具有将以发光体522的发光中心s为第1焦点的椭圆面作为基准面而形成的反射面形状。

具体地说,第1及第2反射区域514aa、514ab各自的沿包含将发光体522的发光中心s和投影透镜12的后侧焦点f连结的直线在内的平面的剖面形状为椭圆形状,其离心率设定为从铅垂剖面朝向水平剖面而逐渐地变大,在铅垂剖面内投影透镜12的后侧焦点f成为第2焦点。

而且,由此,第1及第2反射区域514aa、514ab均在铅垂剖面内使来自发光体522的出射光聚光至投影透镜12的后侧焦点f。

但是,成为第1反射区域514aa的基准面的椭圆面的离心率,设定为比成为第2反射区域514ab的基准面的椭圆面的离心率大的值。

反射镜514的反射面514a中的除了第1及第2反射区域514aa、514ab以外的第3反射区域514ac,将成为第2反射区域514ab的基准面的椭圆面作为基准面而形成,具有将第2反射区域514ab的反射面形状原样延长形成的反射面形状。

在反射镜514,在第1反射区域514aa的左右两侧形成有左右1对立壁部514c,该左右1对立壁部514c将形成有该第1反射区域514aa的部分和形成有第3反射区域514ac的部分连结。这些各立壁部514c形成为,相对于铅垂方向上方向从光轴ax偏离的方向以规定角度倾斜的方向延伸。上述规定角度设定为在来自发光体522的出射光不射入至立壁部514c的内表面的范围内尽可能小的值。

在采用了本变形例的结构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的作用效果。

即,通过使第1反射区域514aa相对于第2反射区域514ab向发光体522侧进行了位移,从而相比于如现有的反射镜14′这样第1反射区域514aa′以使第2反射区域514ab原样延长的曲面形状而形成的情况,能够将以发光体522的发光中心s为基准的立体角确保得大,由此能够提高针对来自发光体522的出射光的光束利用率。因此,尽管在反射镜514形成有开口部514b,仍能够形成明亮的配光图案。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作为要素示出的数值只不过是一个例子,当然可以将这些要素适当设定为不同的值。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记载的结构,能够采用加入了除此以外的各种变更的结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