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灯与透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34950发布日期:2018-11-07 07:45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汽车灯与透镜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照明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灯与透镜。

背景技术

在汽车灯领域中,传统汽车灯存在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广受诟病的眩光问题,按照现有交通规则,迎面对开的汽车在会车时必须关闭远光灯,转为开启近光灯,其目的在于,防止因眩光问题,无法看清前面的路况,从而很容易导致交通事故发生。然而,在现实中,仍有很多司机没有严格按照交通规则适时切换近光灯,从而酿造成大量的交通事故。此外,除了在两车会车的情况外,远光灯仍然会对路边的非机动车和行人等造成严重眩光干扰。为此,有人设计将远光灯的出射光角度做得更小,尽量接近平行出射,但过于汇聚的远光照射,使得远光灯照射范围极大缩小,从而导致无法看清前面的路况,尤其,当道路弯曲时,则更无法照亮前面的路况。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汽车灯与透镜,它能够兼顾解决眩光和远光灯照明的问题。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汽车灯,包括: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第二透镜均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镜片与第二镜片,所述第一透镜的所述第一镜片与所述第二透镜的所述第一镜片均位于所述第一透镜的所述第二镜片与所述第二透镜的所述第二镜片之间;其中,所述第一镜片包括第一出射面与第一反射曲面,所述第二镜片包括第二出射面与第二反射曲面,所述第一出射面与所述第二出射面位于同一平面或者近似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第一反射曲面与所述第二反射曲面均位于所述第一出射面的同一侧,所述第一反射曲面的内凹面朝向所述第一出射面设置,所述第二反射曲面的内凹面朝向所述第二出射面设置,且所述第一反射曲面的曲率小于所述第二反射曲面的曲率,所述第一反射曲面用于将光线反射至所述第一出射面上,并使得所述光线以准直汇聚方式从所述第一出射面上射出,所述第二反射曲面用于将所述光线反射至所述第二出射面上,并使得所述光线以偏向所述第一镜片倾斜方式从所述第二出射面上射出;及第一光源与第二光源,所述第一光源与所述第一透镜对应设置,所述第二光源与所述第二透镜对应设置。

上述的汽车灯,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一光源及第二光源,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均包括第一镜片与第二镜片,第一镜片包括第一出射面与第一反射曲面,第二镜片包括第二出射面与第二反射曲面,第一出射面与第二出射面位于同一平面或者近似位于同一平面上,第一反射曲面的内凹面朝向第一出射面设置,第二反射曲面的内凹面朝向第二出射面设置,且第一反射曲面的曲率小于第二反射曲面的曲率。由此可知,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为非对称结构,对于相同的入射光线,该入射光线在第一反射曲面上的入射角度大于该入射光线在第二反射曲面上的入射角度,使得该光线在第一反射曲面的反射角度大于该光线在第二反射曲面的反射角度,从而导致第一反射曲面上反射出的光线相比于第二反射曲面上反射出的光线更趋于准直汇聚光线,即,沿着车辆行驶方向射出的光线,而第二反射曲面上反射出的光线则为倾斜光线。由于第一透镜的第一镜片与第二透镜的第一镜片均位于第一透镜的第二镜片与第二透镜的第二镜片之间,因此,第一镜片射出的准直汇聚光线位于第二镜片射出的倾斜光线之间,且第二镜片射出的倾斜光线偏向第一镜片倾斜射出,这样使得汽车灯产生的光线形成三个灯照区域,即,汇聚区、平行区及扩散区。在汇聚区中,光照范围逐渐内收,从而不仅保证车辆近前的照明亮度,而且也避免了在此区域内对向车辆和行人的眩光问题;在平行区中,平行区将光线基本完全集中,从而保证了主要视力区的足够照明,极大提高灯光的利用率且不会产生眩光;而在扩散区,主要为驾驶人员提供较大的视野范围。因此,本汽车灯产生的三个灯照区域,不仅满足了车辆行驶远处良好的照明,而且在会车时,不会造成刺眼的眩光,如此,本汽车灯能够更好地兼顾解决眩光和远光灯照明的问题。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反射曲面与所述第二反射曲面之间设有入射光腔,所述第一透镜的所述入射光腔内装入所述第一光源;所述第二透镜的所述入射光腔内装入所述第二光源。

进一步地,所述入射光腔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分体腔与第二分体腔,所述第一分体腔上远离所述第二分体腔的一端靠近所述第一出射面设置,所述第一分体腔的内侧壁设有反射膜;所述第一光源位于所述第一透镜的所述第二分体腔内,所述第二光源位于所述第二透镜的所述第二分体腔内。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分体腔的内侧壁为圆台结构,所述第二分体腔的内径从所述第二分体腔上靠近所述第一分体腔的一端至所述第二分体腔上远离所述第一分体腔的一端逐渐增大。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出射面与所述第二出射面之间设有全反射腔,所述全反射腔的内侧壁用于使得投射的所述光线发生全反射。

进一步地,所述全反射腔的内侧壁为倒圆锥形结构,所述全反射腔的内径从所述全反射腔上靠近所述第一反射曲面的一端至所述全反射腔上靠近所述第一出射面的一端逐渐增大。

一种透镜,包括:第一镜片,所述第一镜片包括第一出射面与第一反射曲面,所述第一反射曲面的内凹面朝向所述第一出射面设置,所述第一反射曲面用于将光线反射至所述第一出射面上,并使得所述光线以准直汇聚方式从所述第一出射面上射出;及第二镜片,所述第二镜片与所述第一镜片连接,所述第二镜片包括第二出射面与第二反射曲面,所述第二出射面与所述第一出射面位于同一平面或者近似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第一反射曲面与所述第二反射曲面均位于所述第一出射面的同一侧,所述第一反射曲面的内凹面朝向所述第一出射面设置,所述第二反射曲面的内凹面朝向所述第二出射面设置,且所述第一反射曲面的曲率小于所述第二反射曲面的曲率,所述第二反射曲面用于将所述光线反射至所述第二出射面上,并使得所述光线以偏向所述第一镜片倾斜方式从所述第二出射面上射出。

上述的透镜,包括第一镜片与第二镜片,第一镜片包括第一出射面与第一反射曲面,第二镜片包括第二出射面与第二反射曲面,第一出射面与第二出射面位于同一平面或者近似位于同一平面,第一反射曲面的内凹面朝向第一出射面设置,第二反射曲面的内凹面朝向第二出射面设置,由此可知,第二反射曲面上的反射光线能够偏向第一镜片倾斜射出。通过将光源设置在合适位置,使得第一反射曲面反射至第一出射面上的光线为准直汇聚光线或近似准直汇聚光线,而由于第一反射曲面的曲率小于第二反射曲面的曲率,因此,此时从第二反射曲面反射至第二出射面上的光线为倾斜光线,如此,使得装有该透镜的汽车灯能够在行驶前方形成三个灯照区域,从而不仅满足了车辆行驶远处良好的照明,而且在会车时,不会造成刺眼的眩光,如此,通过该透镜使得汽车灯能够更好地兼顾解决眩光和远光灯照明的问题。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反射曲面与所述第二反射曲面之间设有入射光腔,所述入射光腔用于装入光源;所述入射光腔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分体腔与第二分体腔,所述第一分体腔上远离所述第二分体腔的一端靠近所述第一出射面设置,所述第一分体腔的内侧壁设有反射膜;所述第二分体腔用于装入所述光源。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分体腔的内侧壁为圆台结构,所述第二分体腔的内径从所述第二分体腔上靠近所述第一分体腔的一端至所述第二分体腔上远离所述第一分体腔的一端逐渐增大。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出射面与所述第二出射面之间设有全反射腔,所述全反射腔的内侧壁用于使得投射的所述光线发生全反射;所述全反射腔的内侧壁为倒圆锥形结构,所述全反射腔的内径从所述全反射腔上靠近所述第一反射曲面的一端至所述全反射腔上靠近所述第一出射面的一端逐渐增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汽车灯结构剖视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第一镜片与第二镜片的光路分析图;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汽车灯的光路分析图;

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入射光腔处的光路分析图;

图5为图4中a处放大图;

图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全反射腔处的光路分析图;

图7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透镜结构正视图;

图8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透镜结构俯视图;

图9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透镜结构仰视图;

图10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透镜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汽车灯,110、第一透镜,120、第二透镜,130、第一镜片,131、第一出射面,132、第一反射曲面,133、第一贴合面,134、对称面,140、第二镜片,141、第二出射面,142、第二反射曲面,143、第二贴合面,150、第一光源,160、第二光源,170、入射光腔,171、第一分体腔,1711、第一分体腔的顶壁,1712、第一分体腔的内侧壁,172、第二分体腔,173、反射膜,180、全反射腔,181、全反射腔的内侧壁,190、汇聚区,191、平行区,192、扩散区,l10、准直汇聚光线,l20、倾斜光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发明中所述“第一”、“第二”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名称的区分。

请参考图1,在一个实施例中,一种汽车灯100包括: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第一光源150及第二光源160。第一透镜110与第二透镜120均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镜片130与第二镜片140,第一透镜110的第一镜片130与第二透镜120的第一镜片130均位于第一透镜110的第二镜片140与第二透镜120的第二镜片140之间。其中,第一镜片130包括第一出射面131与第一反射曲面132。第二镜片140包括第二出射面141与第二反射曲面142。第一出射面131与第二出射面141位于同一平面或者近似位于同一平面上,第一反射曲面132与第二反射曲面142均位于第一出射面131的同一侧,第一反射曲面132的内凹面朝向第一出射面131设置,第二反射曲面142的内凹面朝向第二出射面141设置,且第一反射曲面132的曲率小于第二反射曲面142的曲率。第一反射曲面132用于将光线反射至第一出射面131上,并使得光线以准直汇聚方式从第一出射面131上射出。第二反射曲面142用于将光线反射至第二出射面141上,并使得光线以偏向第一镜片130倾斜方式从第二出射面141上射出。第一光源150与第一透镜110对应设置。第二光源160与第二透镜120对应设置。

上述的汽车灯100,包括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第一光源150及第二光源160,第一透镜110与第二透镜120均包括第一镜片130与第二镜片140,第一镜片130包括第一出射面131与第一反射曲面132,第二镜片140包括第二出射面141与第二反射曲面142,第一出射面131与第二出射面141位于同一平面或者近似同一平面上,第一反射曲面132的内凹面朝向第一出射面131设置,第二反射曲面142的内凹面朝向第二出射面141设置,且第一反射曲面132的曲率小于第二反射曲面142的曲率。由此可知,第一透镜110与第二透镜120为非对称结构,对于相同的入射光线,该入射光线在第一反射曲面132上的入射角度大于该入射光线在第二反射曲面142上的入射角度,使得该光线在第一反射曲面132的反射角度大于该光线在第二反射曲面142的反射角度,从而导致第一反射曲面132上反射出的光线相比于第二反射曲面142上反射出的光线更趋于准直汇聚光线l10,即,沿着车辆行驶方向射出的平行光线,而第二反射曲面142上反射出的光线则为倾斜光线l20。如图2所示,在第二镜片140上作出与第一反射曲面132的对称面134,由于第二反射曲面142的曲率大于第一反射曲面132的曲率,因此,界面p1比界面p2的倾斜度要大,使得入射线p0与法线n2之间的入射角大于入射线p0与法线n1之间的入射角,从而使得从第二反射曲面142上反射出的倾斜光线l20相对于从第一反射曲面132上反射出的准直汇聚光线l10偏向第一镜片130倾斜射出。同时,由于第一透镜110的第一镜片130与第二透镜120的第一镜片130均位于第一透镜110的第二镜片140与第二透镜120的第二镜片140之间,因此,第一镜片130射出的准直汇聚光线l10位于第二镜片140射出的倾斜光线之间,且第二镜片140射出的倾斜光线偏向第一镜片130倾斜射出,这样使得汽车灯100产生的光线形成三个灯照区域,即,汇聚区190、平行区191及扩散区192。如图3所示,在汇聚区190中,光照范围逐渐内收,如此,不仅保证车辆近前的照明亮度,而且也有效避免了在此区域内对向车辆和行人的产生眩光问题;在平行区191中,平行区191将光线基本完全集中,从而保证了主要视力区的足够照明,极大提高灯光的利用率且不会产生眩光;而在扩散区192,主要为驾驶人员提供较大的视野范围。因此,本汽车灯100产生的三个灯照区域,不仅满足了车辆行驶远处良好的照明,而且在会车时,不会造成刺眼的眩光,如此,本汽车灯100能够更好地兼顾解决眩光和远光灯照明的问题。其中,近似位于同一平面是第一出射面131与第二出射面141之间可以稍微错开,即,第一出射面131与第二出射面141之间可以存在高度差,其高度差可为0mm~5mm;准直汇聚方式为沿着车辆行驶方向射出方式。此外,本实施例的第一反射曲面132的曲率与第二反射曲面142的曲率的比较是通过一个平面同时对第一镜片130与第二镜片140进行剖切,得到的两条曲线,再分别对其进行曲率比较。

进一步地,第一反射曲面132与第二反射曲面142之间设有入射光腔170。第一透镜110的入射光腔170内装入第一光源150,第二透镜120的入射光腔170内装入第二光源160。如此,使得第一光源150与第二光源160能够将光线更好地投射在第一反射曲面132与第二反射曲面142上,从而使得第一透镜110与第二透镜120出射的光线能够按照需求射出。

更进一步地,入射光腔170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分体腔171与第二分体腔172。第一分体腔171上远离第二分体腔172的一端靠近第一出射面131设置,第一分体腔的内侧壁1712设有反射膜173,其目的在于,使得投射在第一分体腔的内侧壁1712上的光线从第一分体腔的顶壁1711射出。请参考图4,假设第一分体腔的内侧壁1712上没有设置反射膜173时,光线则会通过第一分体腔的内侧壁1712发生折射并投射到第一出射面131或者第二出射面141上,此时,投射在第一出射面131或者第二出射面141上的光线记为入射线p′3,入射线p′3在第一出射面131或者第二出射面141上的入射角为θ′1,而经过反射膜173反射投射在第一出射面131或者第二出射面141上的入射角为θ1,通过反射与折射定律可知,入射角θ1大于θ0,而θ0则大于入射角θ′1,因此,入射角θ1远大于入射角θ′1,这样使得第一次投射在第一出射面131或者第二出射面141的光线更容易发生全反射,从而使得第二次投射在第一出射面131或者第二出射面141的光线以准直汇聚光线l10或者偏向第一镜片130倾斜射出。其中,第一分体腔的顶壁1711为与第一分体腔171开口相对的一侧面,第一分体腔的内侧壁1712为环绕第一分体腔171的一侧面,具体可参考图2。第一光源150位于第一透镜110的第二分体腔172内,第二光源160位于第二透镜120的第二分体腔172内。如此,第一光源150与第二光源160能够将光线更好地投射在第一反射曲面132与第二反射曲面142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分体腔172的内侧壁为圆台结构,第二分体腔172的内径从第二分体腔172上靠近第一分体腔171的一端至第二分体腔172上远离第一分体腔171的一端逐渐增大。由此可知,第二分体腔172的内侧壁为倾斜设置,如此,有利于第一光源150或者第二光源160投射在第一反射曲面132或者第二反射曲面142上的光线能够以准直汇聚或者倾斜方式从第一出射面131或者第二出射面141上射出,从而使得本汽车灯100能够既满足光照范围,而且也能够有效防止发生眩光现象。如图5所示,其中n5为圆台结构的内侧壁上的法线,n′5为圆柱结构的内侧壁上的法线。假设第二分体腔172的内侧壁为圆柱结构,则光线p4则在界面p7上发生折射形成光线p′5,即,光线p′5直接向第一出射面131投射,如此,则无法使得光线以准直汇聚光线l10或者倾斜光线l20射出。而第二分体腔172的内侧壁为圆台结构时,光线p4则在第二分体腔172的内侧壁上发生折射形成光线p5,光线p5则向第一反射曲面132或者第二反射曲面142直接投射,如此,满足以准直汇聚光线l10或者倾斜光线l20射出的条件,从而使得本汽车灯100能够兼顾解决防止眩光和照明的问题。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出射面131与第二出射面141之间设有全反射腔180。全反射腔的内侧壁181用于使得投射的光线发生全反射。如此,使得第一光源150或者第二光源160的光线能够分散至两端,避免第一光源150或者第二光源160的光线大量从正对的透镜部位直接射出,从而导致汽车灯100的照明效果为中间亮两边暗,不利于光线均匀分布。同时,也能使得从第一镜片130射出的光线为准直汇聚光线l10,从第二镜片140射出的光线为倾斜光线,有利于同时解决照明与眩光的问题。

进一步地,全反射腔的内侧壁181为倒圆锥形结构。全反射腔180的内径从全反射腔180上靠近第一反射曲面132的一端至全反射腔180上靠近第一出射面131的一端逐渐增大。请参考图6,假设第一出射面131与第二出射面141之间没有设置全反射腔180,那么光线p8则在p9界面上发生折射形成光线p′10射出,然而这样很容易导致光线发散,从而在会车时,造成严重刺眼的眩光。因此,本实施例通过将全反射腔的内侧壁181设计成倒圆锥形结构,使得光线p8在全反射腔的内侧壁181发生全反射,形成光线p′8,由于光线p′8在第一出射面131或者第二出射面141上的入射角大,因此光线p′8在第一出射面131或者第二出射面141上再次发生全反射,从而形成光线p10,接着光线p10在第一反射曲面132或者第二反射曲面142上发生反射,最后从第一出射面131或者第二出射面141上射出。如此,使得该汽车灯100的光线分布均匀,同时,也使得该汽车灯100能够有效避免眩光的发生。

请参考图7,在一个实施例中,一种透镜,包括:第一镜片130与第二镜片140。第一镜片130包括第一出射面131与第一反射曲面132。第一反射曲面132的内凹面朝向第一出射面131设置,第一反射曲面132用于将光线反射至第一出射面131上,并使得光线以准直汇聚方式从第一出射面131上射出。第二镜片140与第一镜片130连接,第二镜片140包括第二出射面141与第二反射曲面142。第二出射面141与第一出射面131位于同一平面或者近似位于同一平面上,第一反射曲面132与第二反射曲面142均位于第一出射面131的同一侧。第一反射曲面132的内凹面朝向第一出射面131设置,第二反射曲面142的内凹面朝向第二出射面141设置,且第一反射曲面132的曲率小于第二反射曲面142的曲率,第二反射曲面142用于将光线反射至第二出射面141上,并使得光线以偏向第一镜片130倾斜从第二出射面141上射出。

上述的透镜,包括第一镜片130与第二镜片140,第一镜片130包括第一出射面131与第一反射曲面132,第二镜片140包括第二出射面141与第二反射曲面142,第一出射面131与第二出射面141位于同一平面或者近似同一平面上,第一反射曲面132的内凹面朝向第一出射面131设置,第二反射曲面142的内凹面朝向第二出射面141设置。由此可知,第二反射曲面142上的反射光线能够偏向第一镜片130倾斜射出。通过将光源设置在合适位置,使得第一反射曲面132反射至第一出射面131上的光线为准直汇聚光线l10或近似准直汇聚光线l10,而由于第一反射曲面132的曲率小于第二反射曲面142的曲率,因此,从第二反射曲面142反射至第二出射面141上的光线为偏向第一镜片130的倾斜光线l20,如此,使得装有该透镜的汽车灯100能够在行驶前方形成三个灯照区域,从而不仅满足了车辆行驶远处良好的照明,而且在会车时,不会造成刺眼的眩光,如此,通过该透镜使得汽车灯100能够更好地兼顾解决眩光和远光灯照明的问题。其中,近似位于同一平面是第一出射面131与第二出射面141之间可以稍微错开,即,第一出射面131与第二出射面141之间可以存在高度差;准直汇聚方式为沿着车辆行驶方向射出方式。

进一步地,第一镜片130还包括第一贴合面133,第二镜片140还包括第二贴合面143,第一出射面131与第一反射曲面132通过第一贴合面133连接,第二出射面141与第二反射曲面142通过第二贴合面143连接,第一贴合面133与第二贴合面143贴合,且第一出射面131与第二出射面141位于同一平面。

更进一步地,请参考图7和图10,第一反射曲面141与第二反射曲面142均为椭圆曲面,第一镜片130的长轴与第一镜片130的短轴的比例等于第二镜片140的长轴与第二镜片140的短轴的比例,且第二镜片140的长轴大于第一镜片130的长轴,具体地,第一镜片130的长轴与第一镜片130的短轴的比例为2倍,第二镜片140的长轴为第一镜片130的长轴的1.382倍。本实施例的第一镜片130由椭球按照椭球长轴的0.3~0.5比例,并沿着垂直椭球长轴方向切除而形成,具体的比例可选为0.4045;第二镜片140由椭球按照椭球长轴的0.5~0.7比例,并沿着垂直椭球长轴方向切除而形成,具体的比例可选为0.5691。由此可知,假设第一镜片130的长轴长度为a,剩余的长轴长度:ls=(1-0.4045)a=0.5955a;由于第二镜片140的长轴为第一镜片130的长轴的1.382倍,因此,第二镜片140的长轴长度为1.382a,那么剩余的长轴长度:lt=(1-0.5691)×1.382a=0.5955a,如此,第一镜片130的剩余长轴长度等于第二镜片140的剩余长轴长度,这样,使得光源能够将光线对称投射在第一反射曲面132与第二反射曲面142上,但由于第一反射曲面132与第二反射曲面142的曲率不同,因此,使得第一镜片130投射出的光线能够以准直汇聚方式射出,第二镜片140投射出的光线能够以倾斜方式射出,从而使得装有该透镜的汽车灯100能够有效避免眩光的发生。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9,第一反射曲面132与第二反射曲面142之间设有入射光腔170。入射光腔170用于装入光源,入射光腔170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分体腔171与第二分体腔172。第一分体腔171上远离第二分体腔172的一端靠近第一出射面131设置。第二分体腔172用于装入光源。第一分体腔的内侧壁1712设有反射膜173。如此,使得投射在第一分体腔171上的光线从第一分体腔的顶壁1711射出,这样能够有效避免光线直接从第一分体腔的内侧壁1712折射出去而导致透镜投射出的光线发生眩光现象。

具体地,请参考图10,第一反射曲面141与第二反射曲面142均为椭圆曲面,i″k″为入射光腔170的顶壁至第一反射曲面132上远离第一出射面131的一端的垂直距离,p′q′为第一镜片130的短半轴。本实施例的i″k″=0.2p′q′~0.5p′q′,具体地,i″k″=0.382p′q′。如此,使得透镜产生的光线能够更加有效避免眩光的发生。

进一步地,第二分体腔172的内侧壁为圆台结构,第二分体腔172的内径从第二分体腔172上靠近第一分体腔171的一端至第二分体腔172上远离第一分体腔171的一端逐渐增大。如此,有利于光源投射在第一反射曲面132或者第二反射曲面142上的光线能够以准直汇聚或者倾斜方式从第一出射面131或者第二出射面141上射出,从而使得本汽车灯100能够既满足充足的光照范围,而且也能够有效防止发生眩光现象。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6与图8,第一出射面131与第二出射面141之间设有全反射腔180。全反射腔的内侧壁181用于使得投射的光线发生全反射。全反射腔的内侧壁181为倒圆锥形结构,全反射腔180的内径从全反射腔180上靠近第一反射曲面132的一端至全反射腔180上靠近第一出射面131的一端逐渐增大。如此,使得光源的光线能够分散至两端,避免光源的光线大量从正对的透镜部位直接射出,从而导致汽车灯100的照明效果为中间亮两边暗,不利于光线均匀分布。同时,也能使得从第一镜片130射出的光线为准直汇聚光线l10,从第二镜片140射出的光线为倾斜光线l20,有利于同时解决汽车灯照明与眩光的问题。

具体地,请参考图10,第一反射曲面141与第二反射曲面142均为椭圆曲面,且第一镜片130与第二镜片140的长轴分别对应为第一镜片130与第二镜片140的短轴的2倍,p′q′为第一镜片130的短半轴,ll′与ll″均为倒圆锥结构的底圆半径,i′k′为倒圆锥结构的圆锥高。本实施例的ll′=ll″=0.3p′q′~0.4p′q′,i′k′=0.3p′q′~0.4p′q′,具体地,ll′=ll″=0.382p′q′,i′k′=0.382p′q′。如此,使得透镜产生的光线能够按照准直汇聚方式或者倾斜方式射出,从而使得汽车灯100能够有效避免发生眩光现象,提高了车辆行驶安全。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