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灯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35596发布日期:2019-01-28 12:36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车辆用灯具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搭载于车辆的灯具以及照明装置。



背景技术:

在将具备投影透镜的灯具安装于划分出灯室的壳体时,对于投影透镜的光轴的基准位置而言,有时相对于所希望的规格产生误差。为了消除该误差,已知有具备校准机构的灯具。

校准机构具备向壳体的外部露出的两根螺杆。通过使一个螺杆旋转,调节灯具的上下方向的光轴的基准位置。通过使另一个螺杆旋转,调节灯具的左右方向的光轴的基准位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例如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有如下照明装置,该照明装置具备使伴随着光源的发光而产生的热量散热的散热器。在该照明装置中,通过在划分出配置有光源的灯室的一部分的壳体的外侧配置散热器,从而提高散热性。另外,在该照明装置中,设有对配置于灯室内的光学系统的光轴的基准位置进行调节的螺杆。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专利申请公开2012-4365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国专利申请公开2011-134637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将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那种调节光轴的基准位置的机构设于灯具,不可避免会导致部件数量、占用空间增大。由此阻碍了搭载有灯具的照明装置的小型化。

因此,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减少具备调节光轴的基准位置的机构的灯具的占用空间。

控制光源的开关灯的控制电路、使从光源射出的光的配光状态变化的促动器等成为热源。伴随着照明装置的高功能化,灯具所具备的热源的数量存在增加的趋势,需要考虑这种热源给光源的动作状态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强烈要求搭载于车辆的灯具以及照明装置的小型化。

因此,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在于,响应小型化的要求并且抑制灯具所装备的热源给光源的动作状态带来的影响。

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那种螺杆向壳体的内外延伸,而且伴随着调节操作产生应力,因此需要用于避免水、尘埃通过螺杆的设置部位进入灯室内的对策。另一方面,强烈要求安装于车辆的照明装置小型化。

因此,本发明的第三目的在于,在设有对配置于灯室内的光学系统的光轴的基准位置进行调节的螺杆的结构中,响应小型化的要求并且确保高的防水、防尘性。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第一目的,本发明可采取的第一方式为一种灯具,其搭载于车辆,该灯具具备:

光源;

透镜单元,其具备投影透镜以及支承该透镜的保持件,该投影透镜被配置为使从所述光源射出的光的至少一部分通过;

调节机构,其调节所述投影透镜的光轴的基准位置;

所述调节机构具备:

基准轴,其配置于与所述光轴正交且与所述投影透镜的焦点交叉的面内;

第一螺杆,其调节第一方向上的所述基准位置;

第二螺杆,其调节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的所述基准位置;

第一传递机构,其伴随着所述第一螺杆的旋转,使所述透镜单元以所述基准轴为中心转动;

第二传递机构,其伴随着所述第二螺杆的旋转,使所述透镜单元的至少一部分沿所述基准轴的延伸方向移动;

所述第二传递机构使所述光轴移动的力的作用点配置于所述光轴与所述基准轴所成的平面内。

根据这种结构,能够使用于进行光轴在交叉的不同方向上的基准位置调节的第一螺杆与第二螺杆的旋转作用汇集于透镜单元,并转换成以共同的轴为基准的移动。特别是,与将各螺杆的旋转作用施加于具有不同的轴的机构的结构相比较,能够减少部件数量、部件占用空间。因此,能够减少具备对光轴的基准位置进行调节的机构的灯具的占用空间。

透镜单元伴随着第一螺杆的旋转以基准轴为中心转动,并伴随着第二螺杆的旋转沿基准轴的延伸方向移动。这里,基准轴位于与光轴正交且与投影透镜的焦点交叉的面上。因此,焦点与光源的相对位置不会变化。因此,能够抑制调节光轴的基准位置的作业给灯具单元的配光带来的影响。

第二传递机构对透镜单元的作用点配置于光轴与基准轴所成的平面内。因此,使透镜单元向左右方向位移的力作用于与基准轴相同的高度,不会产生使光轴上下移动的力矩。由此,能够如上述那样地成为可减少部件数量、部件占用空间的结构,并且能够提高光轴的调节精度。

所述第一方式的灯具可采用如下结构,所述第二传递机构使所述光轴移动的力作用于所述保持件。

根据这种结构,由于使光轴移动的力直接作用于透镜单元,因此能够以更小的力获得所希望的位移。由此,能够实现第二传递机构的小型化。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具备对光轴的基准位置进行调节的机构的灯具的占用空间。

所述第一方式的灯具可采用如下结构,所述投影透镜以能够沿所述基准轴的延伸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保持件。在该情况下,所述第二传递机构使所述光轴移动的力作用于所述投影透镜。

根据这种结构,能够使投影透镜直接沿基准轴的延伸方向位移。由此,即使在使光轴移动的力的作用点在光轴的方向上与基准轴分离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使光轴沿第二方向偏斜的力矩。因此,能够减少具备对光轴的基准位置进行调节的机构的灯具的占用空间,并且进一步提高光轴的调节精度

所述第一方式的灯具可采用如下结构,所述基准轴是所述保持件的一部分。

根据这种结构,能够容易地利用保持件的成形工序形成用于实现上述那种透镜单元的位移的基准轴。因此,能够容易地实现可减少具备对光轴的基准位置进行调节的机构的灯具的占用空间的结构。

所述第一方式的灯具可采用如下结构,所述第一方向是与车辆的上下方向对应的朝向。

根据这种结构,能够缩小向照明装置搭载时布局限制相对较高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因此,能够提高减少具备对光轴的基准位置进行调节的机构的灯具的占用空间的效果。

所述第一方式的灯具可采用如下结构,所述第一传递机构包含促动器,该促动器具有使所述光轴沿所述第一方向位移的驱动轴。在该情况下,所述第一螺杆与所述驱动轴沿各自的延伸方向配置。

根据这种结构,能够使第一螺杆与促动器的驱动轴尽可能地接近,能够在实质上的同轴上进行投影透镜的光轴的基准位置调整、以及促动器对光轴的朝向的调整。由此,与在不同的轴上进行这些调整的结构相比较,能够使灯具小型化。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具备对光轴的基准位置进行调节的机构的灯具的占用空间。

所述第一方式的灯具可采用如下结构,所述灯具具备支承所述光源的散热器。在该情况下,所述第一螺杆与所述第二螺杆贯通所述散热器而延伸。

根据这种结构,不仅能够减少具备对光轴的基准位置进行调节的机构的灯具的占用空间,还能够使向照明装置安装的作业性。

为了实现上述第二目的,本发明可采用的第二方式为一种灯具,其搭载于车辆,该灯具具备:

第一散热器,其具有至少一部分被间隙隔离的第一部分以及第二部分;

光源,其支承于所述第一部分;

控制部,其支承于所述第二部分,并包含控制所述光源的开关灯的电路。

由控制部的电路产生的热量传递到第二部分。然而,由于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被间隙隔离,因此难以使由控制部的电路产生的热量到达光源。即,虽然在灯具装备包含热源的控制部,但是仍能够抑制该热源给光源的动作状态带来的影响。

所述第二方式的灯具可采用如下结构,所述控制部具备:基板,其设有所述电路;第二散热器,其固定于所述第二部分,并且支承所述基板。

根据这种结构,能够更高效地扩散由控制部的电路产生的热量。因此,虽然在灯具装备包含热源的控制部,但是仍能够进一步抑制该热源给光源的动作状态带来的影响。

所述第二方式的灯具可采用如下结构,所述控制部具备配置于所述基板与所述第二散热器之间的导热部件。

在该情况下,能够更高效地将由设于基板的电路产生的热量传递到第二散热器,用于散热。因此,虽然在灯具装备包含热源的控制部,但是仍能够进一步抑制该热源给光源的动作状态带来的影响。

或者,所述第二方式的灯具可采用如下结构,所述控制部具备由导电性材料构成的基板、以及形成于所述基板的表面的绝缘性材料层。在该情况下,所述电路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所述绝缘性材料层上。

根据这种结构,基板自身能够发挥散热功能。在该情况下,能够减少控制部的部件数量。因此,能够使灯具中包含热源的控制部小型化,并能够抑制该热源给光源的动作状态带来的影响。

所述第二方式的灯具可采用如下结构,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分别具有沿所述第一散热器的第一方向延伸的部分。在该情况下,所述基板的主面沿与所述第一散热器的第一方向交叉的所述第一散热器的第二方向延伸。

根据这种结构,虽然在灯具装备包含热源的控制部,但是仍能够抑制该热源给光源的动作状态带来的影响,并且能够提供空间利用率高的灯具。例如,容易在控制部的侧方确保配置使由所述光源射出的光的配光状态变化的促动器的空间。或者,能够在装备这种促动器的灯具中高效地利用在其侧方产生的空间。

所述第二方式的灯具可采用如下结构,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分别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部分。在该情况下,所述光源配置于沿所述前后方向延伸的部分的第一侧,所述控制部配置于对于沿所述前后方向延伸的部分来说与所述第一侧相反的一侧的第二侧。

根据这种结构,难以使由控制部产生的热量传递到光源。因此,虽然在灯具装备作为热源的控制部,但是仍能够抑制该热源给光源的动作状态带来的影响。另外,能够提供空间利用率高的灯具。例如,容易在控制部的侧方确保配置使由所述光源射出的光的配光状态变化的促动器的空间。或者,能够在装备这种促动器的灯具中,高效地利用在其侧方产生的空间。

为了实现上述第二目的,本发明可采用的第三方式为一种照明装置,其搭载于车辆,该照明装置具备:

壳体,其具有形成有开口的壁,并划分灯室的至少一部分;

散热器,其具有配置于所述灯室内的第一部分、以及通过所述开口向所述壳体的外侧露出的第二部分;

光源,其支承于所述散热器的第一部分中的第一区域;

热源,其支承于所述散热器的第一部分中的第二区域;

所述第一区域以避开从所述第二区域至所述第二部分的最短路径的方式配置。

根据这种结构,能够确保从热源产生的热量不会首先到达光源的散热路径。由此,能够抑制配置于灯室的内部的热源给光源的动作状态带来的影响。

作为热源,列举使由所述光源射出的光的配光状态变化的促动器、控制该促动器的控制电路、控制所述光源的开关灯的控制电路等。

所述第三方式的照明装置可采用如下结构,由所述热源产生的热量经由将该热源固定于所述第二区域的固定部件而传递到所述第一部分。

根据这种结构,能够利用将热源固定于散热器的部件高效地传递由该热源产生的热量。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配置于灯室的内部的热源给光源的动作状态带来的影响。

为了实现上述第三目的,本发明可采用的第四方式为一种照明装置,其搭载于车辆,该照明装置具备:

壳体,其具有形成有开口的壁,并划分灯室的至少一部分;

光源,其配置于所述灯室内;

光学系统,其将从所述光源射出的光导向规定的方向;

散热器,其支承所述光源;

至少三个固定部,其将所述散热器固定于所述壳体;

第一螺杆,其调节第一方向上的所述光学系统的光轴的基准位置;

第二螺杆,其调节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的所述基准位置;

所述散热器的第一部分与所述壁的内表面相对,

所述散热器的第二部分从所述开口向所述壁的外侧露出,

所述第一螺杆与所述第二螺杆贯通所述散热器的所述第二部分而延伸,

所述至少三个固定部在所述壁的外侧配置于与所述开口相对的位置,

在由将所述至少三个固定部彼此连结的直线划分的区域内配置有所述第一螺杆与所述第二螺杆。

在上述结构中,第一螺杆与第二螺杆这两者配置于由将固定部彼此连结的直线划分的区域内。换言之,在安装于固定部的固定部件的紧固力强力地进行面作用的区域内配置有第一螺杆与第二螺杆这两者。因此,即使为了调节光学系统的光轴的基准位置,使第一螺杆与第二螺杆的至少一方受到工具带来的旋转操作,也能够抑制因操作产生的应力给壳体与散热器之间的防水、防尘性带来的影响。

此外,各固定部在壁的外侧配置于与开口相对的位置,第一螺杆与第二螺杆贯通散热器的第二部分而延伸。因此,不仅能够进一步减少灯具的占用空间,还能够使向照明装置安装的作业性提高。这是因为,仅通过将第二部分从壳体的内侧插入到开口就能够完成散热器向壳体的组装。

即,虽然是设有调节光学系统的光轴的基准位置的第一螺杆与第二螺杆的结构,却也能够响应小型化的要求,并能够确保高的防水、防尘性。

所述第四方式的照明装置可采用如下结构,所述照明装置具备配置于所述散热器的第一部分与所述壁的内表面之间的防水部件。

根据这种结构,能够响应小型化的要求,并且能够更可靠地防止水分、尘埃通过开口进入灯室。

所述第四方式的照明装置可采用如下结构,所述壁的外表面包含具有第一厚度的第一厚度部分、以及具有比所述第一厚度薄的第二厚度的第二厚度部分。在该情况下,所述至少三个固定部是所述第一厚度部分的一部分。

根据这种结构,伴随着第一螺杆、第二螺杆的旋转操作的应力被第一厚度部分可靠地承接。因此,能够响应小型化的要求,并且能够进一步抑制该应力给壳体与散热器之间的防水、防尘性带来的影响。

所述第四方式的照明装置可采用如下结构,所述散热器的所述第二部分具有向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多个槽。在该情况下,所述第二厚度部分配置在所述多个槽的延长线上。

通过散热器散热的热量沿槽移动。根据上述结构,由于未在其移动目标设有壁厚的第一厚度部分,因此热量的扩散不被阻碍地顺畅进行。由此,能够使散热的结构小型化。因此,能够确保高的防尘性、防水性,并且能够进一步响应小型化的要求。

所述第四方式的照明装置可采用如下结构,所述第一方向是与车辆的上下方向对应的朝向。

由于产生的热量向上方逃逸,因此根据上述结构,通过散热器散热的热量在槽内高效地导向上方。由于能够进一步提高散热效率,因此能够使散热的结构小型化。因此,能够确保高的防尘性、防水性,并且能够进一步响应小型化的要求。

所述第四方式的照明装置可采用如下结构,利用所述第一厚度部分与所述第二厚度部分的交界面划分出对所述第一螺杆与所述第二螺杆的至少一方进行操作的工具的插入路径。

根据这种结构,能够响应小型化的要求,并且能够兼得第一螺杆与第二螺杆的操作的应力对策和作业性的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的局部剖面左侧视图。

图2是表示照明装置所具备的灯具单元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灯具单元所具备的散热器与光源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照明装置的背面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灯具单元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灯具单元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灯具单元所具备的动作控制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表示灯具单元的背面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灯具单元所具备的透镜保持件的立体图。

图10(a)~图10(c)是表示灯具单元所具备的第一校准机构的动作的左侧视图。

图11(a)~图11(c)是表示灯具单元所具备的第二校准机构的动作的俯视图。

图12(a)和图12(b)是表示灯具单元所具备的调平促动器的动作的左侧视图。

图13是表示灯具单元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比较例的灯具单元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比较例的灯具单元的主视图。

图16是表示灯具单元的一部分的局部剖面俯视图。

图17是表示照明装置的背面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18是表示比较例的照明装置的背面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19(a)和图19(b)是表示变形例的照明装置的背面的一部分的示意图。

图20是表示照明装置的一部分的主视图。

图21(a)和图21(b)是表示比较例的第二校准机构的一部分的图。

图22(a)和图22(b)是表示第二校准机构的一部分的图。

图23是表示照明装置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24是沿图20的线xxiv-xxiv的剖视图。

图25是沿图24的线xxv-xxv的剖视图。

图26是表示比较例的第一校准机构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27是表示第一变形例的灯具单元的立体图。

图28是表示第二变形例的灯具单元的立体图。

图29是表示图28的灯具单元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30是表示图28的灯具单元的一部分的右侧视图。

图31(a)~图31(c)是表示图28的灯具单元所具备的第二校准机构的动作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在以下的说明所使用的各附图中,为了使各部件成为能够识别的大小,适当地变更了比例尺。此外,以下的说明所使用的“右”以及“左”表示从驾驶座观察的左右的方向。

图1是表示从左侧方观察前照灯装置1(照明装置的一个例子)的一部分的沿上下方向的剖面的状态的图。前照灯装置1是搭载于车辆的前部并用于对前方进行照明的装置。前照灯装置1具备壳体2、以及安装于该壳体2并划分形成灯室3的透光罩4。在灯室3内配置有灯具单元10(灯具的一个例子)。

图2是表示从右前上方观察灯具单元10的外观的立体图。如图1与图2所示,灯具单元10具备散热器11、光源单元12、透镜单元30、调平促动器15、配光控制单元16、动作控制单元17、第一校准机构18、以及第二校准机构19。

图3是表示从左前上方观察散热器11以及光源单元12的一部分的外观的立体图。散热器11具备向上下左右方向延伸的背板11a。在背板11a的前侧,向前方延伸有支承台11b。在背板11a的背面侧形成有多个散热板11c。各散热板11c沿上下方向延伸。

支承台11b具有右侧台11b1与左侧台11b2。从支承台11b的前端向后方延伸的缺口11b3划分右侧台11b1与左侧台11b2。右侧台11b1位于缺口11b3的右侧。左侧台11b2位于缺口11b3的左侧。缺口11b3的后端位于背板11a的前方,右侧台11b1与左侧台11b2的后端部彼此连续。在右侧台11b1的下方形成有促动器收纳部11d。在左侧台11b2的下方形成有控制单元收纳部11e。

在右侧台11b1的前端部设有右侧支承部11b4,该右侧支承部11b4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孔。右侧支承部11b4的前端面比右侧台11b1的前端缘11b5向前方突出。同样地,在左侧台11b2的前端部设有左侧支承部11b6,该左侧支承部11b6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孔。左侧支承部11b6的前端面比左侧台11b2的前端缘11b7向前方突出。在控制单元收纳部11e中的左侧支承部11b6的下方设有下侧支承部11e1,该下侧支承部11e1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孔。

如图1所示,灯具单元10从灯室3的内侧组装于壳体2。散热器11的背板11a与壳体2的背壁2a相对。如图4所示,在背壁2a形成有开口2b。散热器11的散热板11c所形成的部分插入开口2b,并向背壁2a的外侧露出。

如图1与图3所示,光源单元12具备光源21、附属部件22、以及反射器23。如图3所示,光源21经由附属部件22固定于散热器11的支承台11b。如图1与图2所示,反射器23也固定于支承台11b。呈圆顶形状的反射器23的内表面23a成为反射面,以与光源21相对的方式配置。

如图1与图2所示,透镜单元30配置于反射器23的前方。透镜单元30具备透镜保持件13与投影透镜14。透镜保持件13具备透镜保持部13a。透镜保持部13a为环状的框,在其前表面支承投影透镜14。

从光源21射出的光被反射器23的内表面23a向前方反射,其至少一部分通过投影透镜14。通过投影透镜14的光通过透光罩4而对前方进行照明。

如图1所示,调平促动器15具备壳体51、轴52、以及接头53。如图2所示,调平促动器15以使轴52的前端朝向前方的方式配置于散热器11的促动器收纳部11d。设于壳体51内的驱动电路(未图示)从动作控制单元17接收控制信号。轴52与该控制信号相应地相对于壳体51进退。如图1与图2所示,接头53将轴52与透镜保持件13的下端部13b连结。

图5是从右前上方观察拆下透镜保持件13与投影透镜14的状态下的灯具单元10的外观的立体图。配光控制单元16固定于散热器11中的支承台11b的前端。配光控制单元16具备可动遮光器61、螺线管62、连杆机构63、以及托架64。

可动遮光器61配置于投影透镜14的后方焦点的稍靠前方的位置。因此,从光源21射出并被反射器23的内表面23a反射的光的一部分被可动遮光器61遮挡。通过将可动遮光器61的上端缘的形状向前方反转投影,从而将具有与该上端缘的形状对应的明暗截止线、且下方成为照明区域的近光配光图案形成在车辆前方。

螺线管62所具备的柱塞62a经由连杆机构63与可动遮光器61连结。螺线管62所具备的线圈62b被供给电力,使柱塞62a工作,从而可动遮光器61经由连杆机构63向后方倾倒。

由此,可动遮光器61的上端缘比投影透镜14的光轴a(参照图1)向下方退避,消除了从光源21射出的光的遮光状态。从光源21射出并被反射器23反射的光通过投影透镜14,形成照明车辆的前方宽范围直至远方的远光配光图案。

托架64是支承可动遮光器61、螺线管62以及连杆机构63的板状的部件。在托架64中的、与图3所示的散热器11的右侧支承部11b4和左侧支承部11b6对应的位置分别形成有贯通孔。使螺钉等固定部件64a、64b通过各贯通孔嵌入到分别形成于右侧支承部11b4和左侧支承部11b6的孔中,从而将配光控制单元16固定于散热器11的支承台11b。

图6是表示从左前上方观察从图5所示的结构中进一步拆下配光控制单元16以及调平促动器15的接头53的状态下的灯具单元10的外观的立体图。动作控制单元17配置于散热器11的控制单元收纳部11e。

图7是表示动作控制单元17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动作控制单元17具备电路基板71、连接器72、固定板73以及导热片74。动作控制单元17以使电路基板71的主面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于控制单元收纳部11e。

电路基板71具备控制光源单元12的光源21的至少开关灯动作的第一控制电路71a、控制调平促动器15的轴52的进退动作的第二控制电路71b、以及控制配光控制单元16的螺线管62的动作的第三控制电路71c。连接器72固定在电路基板71上,与这些控制电路71a、71b、71c电连接。此外,连接器72通过未图示的信号线与设于车辆侧的综合控制部(ecu等)电连接。

连接器72还经由未图示的信号线与图3所示的附属部件22所具备的连接器部22a电连接。在附属部件22的内部设有未图示的导电性的母线。根据来自综合控制部的指示从第一控制电路71a输出的控制信号经由连接器72、附属部件22的连接器部22a、母线输入到光源21。由此,实现了与控制信号相应的光源21的动作。

连接器72还经由未图示的信号线与设于调平促动器15的壳体51内的驱动电路电连接。根据来自综合控制部的指示从第二控制电路71b输出的控制信号经由连接器72输入到壳体51内的驱动电路。由此,实现了与控制信号相应的轴52的动作。

连接器72还经由信号线与设于配光控制单元16的螺线管62的驱动电路电连接(驱动电路与信号线均未图示)。根据来自综合控制部的指示从第三控制电路71c输出的控制信号经由连接器72输入到螺线管62的驱动电路。由此,实现了与控制信号相应的螺线管62的动作。

导热片74是由硅、丙烯酸等热传导性高的材料构成的部件,并将在控制电路中产生的热量传向固定板73。导热片74可由导热润滑脂取代。

固定板73是由铝等热传导性高且具有适度的刚性的材料构成的部件。在固定板73的前端部设置有形成有贯通孔的固定片73a。如图6所示,固定片73a以使该贯通孔与形成于散热器11的下侧支承部11e1(参照图3)的孔相对的方式配置。此外,图5所示的配光控制单元16的托架64在与该贯通孔对应的位置具有贯通孔。使螺钉等固定部件64c通过这些贯通孔嵌入到形成于下侧支承部11e1的孔中,从而将动作控制单元17固定于控制单元收纳部11e。此时,导热片74夹持在电路基板71与固定板之间。

此外,如图3所示,在散热器11的控制单元收纳部11e中的背板11a的前表面形成有第一肋11a1、第二肋11a2以及第三肋11a3。第一肋11a1与第二肋11a2沿上下方向延伸。第三肋11a3在第一肋11a1与第二肋11a2的下方沿左右方向延伸。如图6所示,动作控制单元17配置于由第一肋11a1、第二肋11a2以及第三肋11a3划分的区域内,左右方向以及上下方向的位置被限制。由此,相对于来自外部的振动,动作控制单元17的位置稳定。

图8是表示从左后方观察灯具单元10的外观的立体图。在散热器11的背面侧安装有沿背板11a的周缘延伸的环状的垫圈11f。如图1所示,壳体2具有比背壁2a的内表面向前方突出的环状的框壁2c。在将灯具单元10组装于壳体2时,垫圈11f被收纳于框壁2c内,防止水分、尘埃通过开口2b进入灯室3。垫圈11f也可由凝胶状的密封部件取代。

如图6与图8所示,第一校准机构18具备第一螺杆81以及接头82。第一螺杆81具备头部81a以及轴部81b。如图8所示,头部81a配置于散热器11的背板11a的右下部分的背面侧。如图6所示,轴部81b贯通散热器11的背板11a并向前方延伸。在轴部81b的外周面形成有螺纹槽。

接头82具有结合部82a与滑动件部82b。结合部82a的右端部与滑动件部82b的前端部一体地连续。滑动件部82b具有在内周面形成有螺纹槽的插通孔。如图6所示,第一螺杆81的轴部81b插入到形成于滑动件部82b的插通孔内,螺纹槽彼此螺合。

若利用未图示的工具对第一螺杆81的头部81a进行旋转操作,则轴部81b与接头82的螺合位置变化,接头82沿前后方向位移。由于接头82与调平促动器15的壳体51结合,所以伴随着第一螺杆81的旋转,调平促动器15也沿前后方向位移。

第二校准机构19具备第二螺杆91、接头92、连杆93以及支点部件94。第二螺杆91具备头部91a与轴部91b。

如图8所示,头部91a配置于散热器11的背板11a的左上部分的背面侧。如图6所示,轴部91b贯通散热器11的背板11a并向前方延伸。在轴部91b的外周面形成有螺纹槽。接头92由一对夹持片构成,该一对夹持片在相对的面上分别形成有螺纹槽。利用该一对夹持片从上下方向夹持第二螺杆91的轴部91b,从而将夹持片的螺纹槽与轴部91b的螺纹槽螺合。

如图5与图6所示,连杆93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一部分93a、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二部分93b、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三部分93c。第一部分93a的左端部与接头92连结。第二部分93b的后端部与支点部件94连结。支点部件94设于散热器11的背板11a的右上部分的前表面。第一部分93a的左端部与第二部分93b的后端部一体地连续。第二部分93b的前端部与第三部分93c的上端部一体地连续。

如图5所示,在反射器23的右侧形成有右侧臂部23b,并安装有右侧轴承31。右侧轴承31具有沿上下方向排列的一对夹持片31a。在一对夹持片31a之间形成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嵌合槽31b。如图6所示,在反射器23的左侧形成有左侧臂部23c,并安装有左侧轴承32。左侧轴承32具有沿上下方向排列的一对夹持片32a。在一对夹持片32a之间形成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嵌合槽32b。

图9是从后侧下方观察透镜保持件13的立体图。透镜保持件13还具备右侧臂部13c、左侧臂部13d、右侧轴部13e、左侧轴部13f以及嵌合槽13g。

右侧臂部13c从透镜保持部13a的右侧部向后方延伸。左侧臂部13d从透镜保持部13a的左侧部向后方延伸。右侧轴部13e设于右侧臂部13c的后端。左侧轴部13f设于左侧臂部13d的后端。嵌合槽13g形成于透镜保持部13a的右侧部与右侧臂部13c之间,并沿上下方向延伸。

右侧轴部13e与左侧轴部13f分别呈大致球形状。右侧轴部13e与左侧轴部13f被配置为,将两者连结的基准轴b与安装于透镜保持部13a的投影透镜14的光轴a正交,并且与投影透镜14的后方焦点交叉。换言之,基准轴b位于与光轴a正交、并且与投影透镜14的后方焦点交叉的面上。

若如图2所示那样安装透镜保持件13,则第二校准机构19的连杆93的第三部分93c嵌入嵌合槽13g中。此时,该第三部分93c的前端部93c1(参照图6)在上下方向上配置于与透镜保持件13的右侧轴部13e同等的位置,并抵接于嵌合槽13g的内壁。

此外,透镜保持件13的右侧轴部13e与右侧轴承31嵌合。具体而言,右侧轴部13e嵌入嵌合槽31b中,并且被一对夹持片31a夹持。右侧轴部13e被允许在嵌合槽31b内绕图9所示的轴b的转动以及沿左右方向的移动。

调平促动器15所具备的接头53的前端部具有沿上下方向排列的一对夹持片53a。另一方面,在透镜保持件13的下端部13b形成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转动轴13b1。转动轴13b1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夹持于夹持片53a之间。

如图1所示,透镜保持件13的左侧轴部13f与左侧轴承32嵌合。具体而言,左侧轴部13f嵌入嵌合槽32b中,并且被一对夹持片32a夹持。左侧轴部13f被允许在嵌合槽32b内以图9所示的基准轴b为中心的转动以及沿左右方向的移动。

图10是用于说明伴随着第一螺杆81的旋转的、灯具单元10的各部分的移动的左侧视图。动作控制单元17的图示被省略。图10(a)表示初期状态。

若从该状态起将第一螺杆81向左旋转,则调平促动器15被压向前方。伴随于此,透镜保持件13的下端部13b经由接头53被压向前方。此时,右侧轴部13e与左侧轴部13f分别在右侧轴承31与左侧轴承32的嵌合槽31b、32b内顺时针(从左方观察)转动。伴随于此,透镜保持件13的转动轴13b1在接头53的夹持片53a之间向后方转动。因此,如图10(b)所示,投影透镜14的光轴a向上方倾斜。

另一方面,若将第一螺杆81向右旋转,则调平促动器15被拉向后方。伴随于此,透镜保持件13的下端部13b经由接头53被拉向后方。此时,右侧轴部13e与左侧轴部13f分别在右侧轴承31与左侧轴承32的嵌合槽31b、32b内逆时针(从左方观察)转动。伴随于此,透镜保持件13的转动轴13b1在接头53的夹持片53a之间向前方转动。因此,如图10(c)所示,投影透镜14的光轴a向下方倾斜。

即,通过操作第一螺杆81的头部81a,从而调节调平促动器15的基准位置、即上下方向的投影透镜14的光轴a的基准位置。

图11是用于说明伴随着第二螺杆91的旋转的灯具单元10的各部分的移动的俯视图。图11(a)表示初期状态。

若从该状态将第二螺杆91向左旋转,则连杆93的第一部分93a经由接头92被压向前方。伴随于此,连杆93以支点部件94为支轴向右方转动,透镜保持件13的右侧臂部13c经由第三部分93c被压向右方。此时,右侧轴部13e与左侧轴部13f分别在右侧轴承31与左侧轴承32的嵌合槽31b、32b内向右方移动。因此,如图11(b)所示,作为透镜单元30的一部分的投影透镜14的光轴a向右方平行移动。

另一方面,若将第二螺杆91向右旋转,则连杆93的第一部分93a经由接头92被拉向后方。伴随于此,连杆93以支点部件94为支轴向左方转动,透镜保持件13的右侧臂部13c经由第三部分93c被压向左方。此时,右侧轴部13e与左侧轴部13f分别在右侧轴承31与左侧轴承32的嵌合槽31b、32b内向左方移动。因此,如图11(c)所示,作为透镜单元30的一部分的投影透镜14的光轴a向左方平行移动。

即,通过操作第二螺杆91的头部91a,调节左右方向的投影透镜14的光轴a的基准位置。

调平促动器15是用于根据乘车人数、货物的装载所导致的车高的变化使投影透镜14的光轴a的朝向向车辆的上下方向变化的机构。图12(a)表示在第一螺杆81的操作下,投影透镜14的光轴a向下方倾斜一些的状态(与图10(c)相同的状态)。图12(b)表示从图12(a)所示的状态使调平促动器15动作、并将轴52引入到后方的状态。

通过轴52的引入,透镜保持件13的下端部13b经由接头53被进一步拉向后方。此时,右侧轴部13e与左侧轴部13f分别在右侧轴承31与左侧轴承32的嵌合槽31b、32b内进一步逆时针(从左方观察)转动。伴随于此,转动轴13b1在接头53的夹持片53a之间进一步逆时针(从左方观察)转动。因此,投影透镜14的光轴a进一步向下方倾斜。

即,以通过第一螺杆81与第二螺杆91的操作而调节的投影透镜14的光轴a的位置为基准,进一步使调平促动器15的轴52进退,从而能够使光轴a沿上下方向位移。

以下说明如上述那样构成并动作的前照灯装置1的更详细的结构。图13是提取灯具单元10中的、特别是作为调节光轴a的基准位置的调节机构而起作用的要素而表示的立体图。

透镜保持件13中的右侧轴部13e与左侧轴部13f分别形成基准轴b的一部分。右侧轴承31与左侧轴承32分别保持右侧轴部13e、左侧轴部13f。以使基准轴b位于与未图示的投影透镜14的光轴a正交、并且与投影透镜14的后方焦点f交叉的面上的方式配置右侧轴部13e与左侧轴部13f。

第一螺杆81的旋转被转换成与调平促动器15的壳体51结合的接头82的前后移动,并经由接头53而使透镜单元30向前后方向转动(第一传递机构的一个例子)。即,第一螺杆81的旋转作用被施加于右侧轴部13e与左侧轴部13f,使得它们在右侧轴承31与左侧轴承32的嵌合槽31b、32b内以基准轴b为中心转动。由此,调节光轴a的上下方向(第一方向的一个例子)的基准位置。

第二螺杆91的旋转被转换成接头92的前后移动,并经由连杆93的第三部分93c使透镜单元30沿左右方向移动(第二传递机构的一个例子)。即,第二螺杆91的旋转作用被施加于右侧轴部13e与左侧轴部13f,使得它们在右侧轴承31与左侧轴承32的嵌合槽31b、32b内沿基准轴b的延伸方向移动。由此,调节光轴a的左右方向(第二方向的一个例子)的基准位置。因此,第二校准机构19对右侧轴部13e与左侧轴部13f的作用点是插入到形成于透镜保持件13的嵌合槽13g中的第三部分93c的前端部93c1。

根据这种结构,能够使用于进行光轴a在交叉的不同方向上的基准位置调节的第一螺杆81与第二螺杆91的旋转作用汇集于具有共用的基准轴b的透镜单元30。特别是,与将各螺杆的旋转作用施加于具有不同的轴的机构的结构相比较,能够减少部件数量、部件占用空间。因此,能够减少具备对光轴a的基准位置进行调节的机构的灯具单元10的占用空间。

右侧轴部13e与左侧轴部13f伴随着第一螺杆81的旋转以基准轴b为中心转动,并伴随着第二螺杆91的旋转沿基准轴b的延伸方向移动。这里,基准轴b位于与光轴a正交、并且与投影透镜14的后方焦点f交叉的面上。因此,后方焦点f与光源21的相对位置不会变化。因此,能够抑制调节光轴a的基准位置的作业给灯具单元10的配光带来的影响。

作为第二螺杆的旋转作用所施加的作用点的连杆93的前端部93c1(第二传递机构的作用点的一个例子)配置于光轴a与基准轴b所形成的平面内。一边参照比较例一边对该结构的效果进行说明。

图14与图15表示比较例的灯具单元110。在与上述透镜保持件13对应的透镜保持件113的后方设有右侧轴部113e与左侧轴部113f,分别保持于轴承131、132。将右侧轴部113e与左侧轴部113f连结的基准轴b1与上述的基准轴b对应。

从透镜保持件113的上部起向后方延伸有嵌合臂113g,其与形成于上述的连杆93所对应的连杆193的嵌合槽嵌合。与上述第二螺杆91对应的螺杆191的旋转被转换成与上述接头92对应的接头192的前后移动,连杆193使透镜保持件13沿左右方向移动。即,包含螺杆191的传递机构的作用点p成为连杆193与嵌合臂113g的结合部。

由于作用点p位于基准轴b1的上方,因此若连杆193使透镜保持件113向右方位移(箭头r),则产生使投影透镜114的光轴a1向上方位移那样的力矩m1。相反,若连杆193使透镜保持件113向左方位移(箭头l),则产生使投影透镜114的光轴a1向下方位移那样的力矩m2。包含螺杆191的传递机构的作用在于,在维持光轴a1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的状态下使其沿左右方向平行移动。然而,现实中,伴随着透镜保持件113沿左右方向的位移,会产生光轴a1的上下移动。

如上述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第二螺杆91的旋转作用所施加的作用点的连杆93的前端部93c1配置于光轴a与基准轴b所形成的平面内。因此,使透镜保持件13沿左右方向位移的力作用于与基准轴b相同的高度,不会产生使光轴a上下移动的力矩。由此,能够如上述那样成为能够减少部件数量、部件占用空间的结构,并且能够提供光轴a的调节精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光轴a沿左右方向移动的力作用于透镜保持件13。根据这种结构,由于使光轴a移动的力直接作用于透镜单元30,因此能够以更小的力获得所希望的位移。由此,能够实现上述第二传递机构的小型化。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具备对光轴a的基准位置进行调节的机构的灯具单元10的占用空间。

形成基准轴b的一部分的右侧轴部13e与左侧轴部13f作为透镜保持件13的一部分而成形。根据这种结构,能够利用透镜保持件13的成形工序容易地形成上述那种用于实现透镜单元30的位移的基准轴b。因此,能够更容易地实现能够减少具备对光轴a的基准位置进行调节的机构的灯具单元10的占用空间的结构。也可以与该结构相反地,在反射器23的一侧设置具有轴b的部件,并将作为轴承而起作用的部件设于透镜保持件13的一侧。

灯具单元10具备调平促动器15,该调平促动器15具有使投影透镜14的光轴a沿上下方向位移的轴52(驱动轴的一个例子)。第一螺杆81与轴52以沿它们延伸的方向排列的方式配置。根据这种结构,能够使第一螺杆81的轴部81b与调平促动器15的轴52尽可能地接近,能够在实质上的同轴上进行投影透镜14的光轴a的基准位置调整、以及调平促动器15对光轴a的朝向的调整。由此,与在不同的轴上进行这些调整的结构相比,能够使灯具单元10小型化。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具备对光轴a的基准位置进行调节的机构的灯具单元10的占用空间。

使右侧轴部13e与左侧轴部13f转动的第一螺杆81用于进行光轴a的上下方向的位置调节,使右侧轴部13e与左侧轴部13f滑动的第二螺杆91用于进行光轴a的左右方向的位置调节。也可以与该结构相反地,通过右侧轴部13e与左侧轴部13f的滑动进行光轴a的上下方向的位置调节,通过右侧轴部13e与左侧轴部13f的转动进行左右方向的位置调节。然而,采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的话,能够缩小向前照灯装置1搭载时布局限制相对较高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因此,能够提高减少具备对光轴a的基准位置进行调节的机构的灯具单元10的占用空间的效果。

第一螺杆81与第二螺杆91贯通散热器11的形成有散热板11c的部分而延伸。因此,不仅能够减少具备对光轴a的基准位置进行调节的机构的灯具单元10的占用空间,还能够使向前照灯装置1安装的作业性提高。这是因为,如图1所示,仅通过将形成有散热板11c的部分从灯室3的内侧插入壳体2的形成于背壁2a的开口2b,就能够完成灯具单元10向壳体2的组装。

图16表示组装于壳体2的灯具单元10中的、支承于散热器11的光源21、配光控制单元16、以及动作控制单元17的位置关系示。

散热器11的背板11a以及位于比其靠前方的部分配置在由壳体2划分出的灯室3的内部(散热器的第一部分的一个例子)。位于比背板11a靠后方且包含散热板11c的散热器11的一部分通过壳体2的形成于背壁2a的开口2b向壳体2的外侧露出(散热器的第二部分的一个例子)。

光源21支承于设置在散热器11的右侧台11b1的上表面的光源搭载部11b8(第一区域的一个例子)。配光控制单元16在散热器11的支承台11b的前端支承于右侧支承部11b4与左侧支承部11b6(第二区域的一个例子)。

图16所示的直线c1表示从右侧支承部11b4至散热器11的外侧露出部分的最短路径。直线c2表示从左侧支承部11b6至散热器11的外侧露出部分的最短路径。光源搭载部11b8以避开该路径c1、c2的方式配置。

配光控制单元16所具备的螺线管62(促动器的一个例子)在前照灯装置1的动作时可成为热源。从螺线管62产生的热量经由托架64传递到右侧支承部11b4与左侧支承部11b6。因此,托架64也可成为热源。接着,该热量在右侧台11b1与左侧台11b2上传递而到达散热板11c,向壳体2的外部扩散。可以说上述所示的路径c1、c2是传递从螺线管62产生的热量最快的路径。

这里,由于光源搭载部11b8以避开该路径c1、c2的方式配置,因此能够确保从螺线管62产生的热量不会首先到达光源21的散热路径。由此,能够抑制作为配置于灯室3的内部的热源的螺线管62给光源21的动作状态带来的影响。

此外,由螺线管62产生并传递到托架64的热量经由将托架64固定于右侧支承部11b4与左侧支承部11b6的固定部件64a、64b而传递到支承台11b。由于如果部件彼此接触则产生热传递,因此这里使用的“传递”的意思是经由固定部件64a、64b的热传递是被控制的(支配的)。固定部件64a、64b向前后方向延伸并分别进入右侧台11b1与左侧台11b2的内部,因此相比于托架64与支承台11b单纯接触的部分,能够更高效地传递热量。

因此,右侧台11b1的前端缘11b5与左侧台11b2的前端缘11b7并非必须位于比右侧支承部11b4与左侧支承部11b6的各前端面更靠后方的位置并在与托架64之间形成间隙。然而,通过仅用右侧支承部11b4与左侧支承部11b6的各前端面接触于托架64的结构,能够使沿路径c1、c2的热传递更具控制性。

根据图5与图6可知,动作控制单元17在散热器11的控制单元收纳部11e支承于下侧支承部11e1(第二区域的一个例子)。可知由于下侧支承部11e1配置于支承台11b的下方,因此以避免从下侧支承部11e1向散热器11的外侧露出部分的最短路径的方式配置有光源搭载部11b8。

如上述那样,动作控制单元17所具备的第一控制电路71a、第二控制电路72b、第三控制电路73c分别控制光源21、螺线管62(促动器的一个例子)、调平促动器15(促动器的一个例子)的动作。这些控制电路在前照灯装置1的动作时可成为热源。从各控制电路产生的热量经由固定板73传递到下侧支承部11e1。因此,固定板73也可成为热源。接着,该热量在控制单元收纳部11e中传递而到达散热板11c,并向壳体2的外部扩散。可以说从下侧支承部11e1至散热板11c的最短路径是传递从各控制电路产生的热量最快的路径。

这里,由于光源搭载部11b8以避开该路径的方式配置,因此能够确保从各控制电路产生的热量不会首先到达光源21的散热路径。由此,能够抑制作为配置于灯室3的内部的热源的各控制电路给光源21的动作状态带来的影响。

此外,由各控制电路产生而传递到固定板73的热量经由将固定板73固定于下侧支承部11e1的固定部件64c而传递到控制单元收纳部11e。“传递”的意思如上所述。由于固定部件64c沿前后方向延伸并进入控制单元收纳部11e的内部,因此能够高效地传递热量。

根据图5与图6可知,调平促动器15经由接头82支承于散热器11的促动器收纳部11d(第二区域的一个例子)。可知由于促动器收纳部11d配置于支承台11b的下方,因此以避开从促动器收纳部11d向散热器11的外侧露出部分的最短路径的方式配置有光源搭载部11b8。

调平促动器15在前照灯装置1的动作时可成为热源。从调平促动器15产生的热量在促动器收纳部11d中传递而到达散热板11c,并向壳体2的外部散热。可以说从促动器收纳部11d至散热板11c的最短路径是传递从调平促动器15产生的热量最快的路径。

这里,由于光源搭载部11b8以避开该路径的方式配置,因此能够确保从调平促动器15产生的热量不会首先到达光源21的散热路径。由此,能够抑制配置于灯室3的内部的热源的调平促动器15给光源21的动作状态带来的影响。

而且,通过将散热器11的一部分配置于灯室3的内部,能够使在壳体2的外侧、散热器11所占据的空间成为最小限度,并能够提供小型化了的前照灯装置1。虽然采用这种结构,仍能够高效地使从配置于灯室3的内部的上述各热源产生的热量散热,并能够抑制该热源给光源21的动作状态带来的影响。

如图16所示,散热器11(第一散热器的一个例子)具有由缺口11b3(间隙的一个例子)划分的右侧台11b1(第一散热器的第一部分的一个例子)与左侧台11b2(第一散热器的第二部分的一个例子)。光源21支承于右侧台11b1。根据图6可知,动作控制单元17(控制部的一个例子)支承于控制单元收纳部11e。控制单元收纳部11e与左侧台11b2一体地成型,并可视作其一部分。

如上述那样,动作控制单元17具备至少控制光源21的开关灯动作的第一控制电路71a。第一控制电路71a在灯具单元10的动作时可成为热源。由第一控制电路71a产生的热量经由控制单元收纳部11e传递到左侧台11b2。

然而,由于右侧台11b1与左侧台11b2被缺口11b3隔离,因此由第一控制电路71a产生的热量很难到达光源21。即,虽然在灯具单元10装备作为热源的动作控制单元17,但是依然能够抑制该热源给光源21的动作状态带来的影响。

动作控制单元17具备基板71与固定板73。在基板71设有上述第一控制电路71a。固定板73支承基板71,并固定于控制单元收纳部11e。

固定板73由铝等热传导性较高的材料构成,因此其自身作为散热板发挥功能(第二散热器的一个例子)。因此,能够使由第一控制电路71a产生的热量更高效地散热。

动作控制单元17还具备配置于基板71与固定板73之间的导热片74。

在该情况下,能够更高效地将由设于基板71的第一控制电路71a产生的热量传递到固定板73,并用于散热。

也可以对由铝等导电性材料形成的基板71的表面进行氧化处理等而形成绝缘性材料层,并在该绝缘性材料层上设置第一控制电路71a、第二控制电路71b、第三控制电路71c的至少一部分。

根据这种结构,基板71自身能够发挥散热功能。在该情况下,不需要固定板73与导热片74,能够减少动作控制单元17的部件数量。此外,需要在基板71设置相当于固定片73a的结构。

右侧台11b1与左侧台11b2分别具有沿前后方向(第一散热器的第一方向的一个例子)延伸的部分。基板71的主面沿与该前后方向交叉的上下方向(第一散热器的第二方向的一个例子)延伸。

根据这种结构,容易在动作控制单元17的侧方确保配置调平促动器15的空间。因此,能够提供空间利用率高的灯具单元10。或者,能够在装备调平促动器15的灯具单元10中高效地利用在其侧方产生的空间。

如上述那样,右侧台11b1与左侧台11b2分别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部分。这里,光源21配置于沿该前后方向延伸的部分的上侧(第一侧的一个例子),动作控制单元17配置于沿该前后方向延伸的部分的下侧(与配置有光源21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第二侧的一个例子)。

根据这种结构,由动作控制单元17产生的热量难以传递到光源21。因此,虽然在灯具单元10装备作为热源的动作控制单元17,但是仍能够抑制该热源给光源21的动作状态带来的影响。

另外,容易在动作控制单元17的侧方确保配置调平促动器15的空间。因此,能够提供空间利用率高的灯具单元10。换言之,能够在装备调平促动器15的灯具单元10中高效地利用在其侧方产生的空间。

如图17所示,在散热器11的背板11a的背面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多个散热板11c。在安装有垫圈11f的区域(散热器的第一部分的一个例子)与形成有散热板11c的区域(散热器的第二部分的一个例子)之间设有共四根柱。各柱从背板11a的背面向后方延伸。在各柱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孔。

如图17所示,壳体2的开口2b呈大体正方形。在相当于开口2b的四角的部分形成有共四个加强块2d。各加强块2d通过使壳体2的背壁2a的厚度比其他部位厚而形成。

各加强块2d的一部分形成以向开口2b突出的方式延伸的固定部2d1。换言之,各固定部2d1在背壁2a的外侧配置于与开口2b相对的位置。在固定部2d1形成有贯通孔2d2。

通过从壳体2的内侧组装灯具单元10,使得形成于散热器11的背板11a的背面的四根柱分别以与四个固定部2d1中的对应的一个相对的方式配置。形成于各柱的孔以与对应的贯通孔2d2相对的方式配置。如图4所示,螺钉等固定部件通过各贯通孔2d2嵌入到形成于各柱的孔中,使得散热器11被固定于壳体2。

在图17中,用附图标记d表示将固定部2d1彼此(严格来说是贯通孔2d2的中心彼此)连结的直线。在由该直线d划分的区域内配置有第一螺杆81与第二螺杆91。一边参照比较例一边说明根据该结构获得的效果。

图18是从背面侧观察比较例的前照灯装置101的立体图。散热器111的一部分通过形成于壳体102的背壁102a开口102b向壳体102的外侧露出。开口102b的周缘部的一部分通过压延加工而形成有以向开口102b突出的方式延伸的四个固定部102d1。在各固定部102d1形成有供螺钉等固定部件插入的贯通孔102d2。

在该图中,用附图标记d1表示将固定部102d1彼此(严格来说是贯通孔102d2的中心彼此)连结的直线。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一螺杆81对应的第一螺杆181配置于由直线d1划分的区域内。另一方面,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二螺杆91对应的第二螺杆191配置于由直线d1划分的区域的外侧。

由直线d1划分的区域与四个固定部件带来的紧固力强力地进行面作用的区域对应。由于第二螺杆191配置于由直线d1划分的区域的外侧,因此固定部件对该位置带来的紧固力相对地变小。另一方面,为了调节投影透镜的光轴的基准位置,第二螺杆191受到工具带来的旋转操作。若对难以受到固定部件带来的紧固力的位置施加旋转操作带来的应力,则担心容易在壳体102与散热器111之间产生间隙,并引发防水、防尘性的降低。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螺杆81与第二螺杆91这两者配置于由将固定部2d1彼此连结的直线d所划分的区域内。换言之,在安装于固定部2d1的固定部件带来的紧固力强力地进行面作用的区域内配置第一螺杆81与第二螺杆91这两者。因此,即使为了调节投影透镜14(光学系统的一个例子)的光轴a的基准位置而使第一螺杆81与第二螺杆91的至少一方受到工具带来的旋转操作,也能够抑制通过操作产生的应力给壳体2与散热器11之间的防水、防尘性带来的影响。

此外,各固定部2d1在背壁2a的外侧配置于与开口2b相对的位置,第一螺杆81与第二螺杆91贯通形成有散热器11的散热板11c的部分而延伸。因此,不仅能够进一步减小灯具单元10的占用空间,还能够使向前照灯装置1安装的作业性提高。这是因为,如图1所示,仅通过将形成有散热板11c的部分从壳体2的内侧插入开口2b,就完成灯具单元10向壳体2的组装。

即,虽然是设有调节投影透镜14的光轴a的基准位置的第一螺杆81与第二螺杆91的结构,但是也能够响应小型化的要求,并能够确保高的防水、防尘性。

此外,如参照图8所说明的那样,安装于散热器11的背板11a的背面的垫圈11f(防水部件的一个例子)收纳在形成壳体2的背壁2a的内表面的一部分的框壁2c(参照图1)。通过这种结构,能够更可靠地防止水分、尘埃通过开口2b进入灯室3。

在壳体2的外表面形成有设为厚壁(第一厚度的一个例子)的加强块2d(第一厚度部分)。“厚壁”这一表达使用于区别如图18所示的比较例的固定部102d1那样的、通过压延加工局部增大前后方向的尺寸的结构的意思。即,比较例的固定部102d1的一部分比开口102b的周缘向后方延伸,但板压小于或等于背壁102a的其他部位。本实施方式中的加强块2d具有如下形状,即,具有实质上比背壁2a的其他部位(第二厚度部分的一个例子)的板厚(第二厚度的一个例子)大的厚度尺寸。

根据这种结构,伴随着第一螺杆81、第二螺杆91的旋转操作的应力被加强块2d可靠地承受,能够进一步抑制该应力给壳体2与散热器11之间的防水、防尘性带来的影响。

如图17所示,加强块2d未设置在由散热板11c形成的槽的延长线上。换言之,在背壁2a上位于槽的延长线上的区域2e成为壁厚小于加强块2d的部位。

通过散热器11扩散的热量沿槽移动。由于未在其移动目标设有壁厚的加强块2d,因此热量的扩散不被阻碍地顺畅进行。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散热板11c形成的槽的延伸的方向为上下方向(第一方向的一个例子)。

由于产生的热量向上方逃逸,因此通过散热器11散热的热量在槽内被高效地导向上方。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散热效率。

设于开口2b的右上角部的加强块2d具有以相对于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倾斜的朝向延伸的倾斜面2d3、2d4(交界面的一个例子)。倾斜面2d3形成与厚度比加强块2d薄的区域2f的交界,并且划分出操作第一螺杆81的工具的插入路径。该工具能够在区域2f的范围内移动。倾斜面2d4形成与上述区域2e的交界,并且划分出操作第二螺杆91的工具的插入路径。该工具能够在区域2e的范围内移动。

根据这种结构,能够兼得第一螺杆81与第二螺杆91的操作带来的应力对策、以及作业性的提高。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为了将散热器11固定于壳体2而设有共四个固定部2d1。然而,固定部的数量并不限定于四个。由将固定部彼此连结的直线划分的区域设有能够定义的至少三个固定部即可,其数量与配置可根据开口2b与散热器11的规格而适当地确定。

例如也可以如图19(a)所示,在梯形形状的开口2b设置共五个固定部2d1。只要配置于由将固定部2d1彼此连结的直线d划分的区域内即可,也可以根据灯具单元10的规格适当地确定第一螺杆81与第二螺杆91的位置。图19(b)表示在三角形的开口2b设有共三个固定部2d1的例子。第一螺杆81与第二螺杆91只要使旋转中心配置于由将固定部2d1彼此连结的直线d划分出的区域内即可,也可以使一部分位于该区域之外。

图20是表示组装于壳体2的灯具单元10的一部分(去除了透镜保持件13、投影透镜14、配光控制单元16以及连杆93的状态)的主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由将壳体2的固定部2d1彼此连结的直线d划分的区域内配置有第二螺杆91,其结果是,在灯室3内,第二螺杆91与反射器23接近。

图21(a)是表示比较例的接头192的立体图。接头192具备主体192a、夹持片192b以及卡止片192c。主体192a在主视下具有矩形的剖面。夹持片192b配置于主体192a的后方,并从上下方向夹持第二螺杆的轴部。卡止片192c配置于主体192a的前方,嵌入以及卡止在图21(b)所示的比较例的连杆193的形成于左端部的嵌合孔193a1中。如该图所示,嵌合孔193a1在主视下具有矩形的剖面,卡止片192c在主视下呈以矩形为主的形状。通过将这种形状的卡止片192c嵌入到具有矩形的剖面的嵌合孔193a1中,防止伴随着第二螺杆的旋转的接头192的旋转。

然而,以矩形为主的接头192的形状不可避免上下左右方向的截面积增加,收纳这种接头192的一部分的连杆193也不可避免上下左右方向的尺寸增加。因此,在如上述那样将第二螺杆91接近配置于反射器23的情况下,担心接头192、连杆193与反射器23干涉。或者,担心为了避免这种干涉而对反射器23的位置、形状加以限制。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接头92如图22(a)所示那样构成为呈以圆筒形为主的形状。接头92具备主体92a、夹持片92b、卡止片92c以及突起92d。主体92a在主视下具有圆形状的剖面。夹持片92b配置于主体92a的后方,并从上下方向夹持第二螺杆91的轴部91b。卡止片92c配置于主体92a的前方,嵌入并卡止在图22(b)所示的连杆93的形成于左端部的嵌合孔93a1中。突起92d比主体92a的左右侧部向左右方向突出。

嵌合孔93a1在主视下具有圆形状的剖面,并在左右侧部的内壁形成有槽93a2。若将卡止片92c嵌入嵌合孔93a1,则突起92d被嵌入槽93a2。通过突起92d与槽93a2的卡合,防止伴随着第二螺杆91的旋转的接头92的旋转。

根据这种结构,能够使接头92的上下左右方向的截面积成为最小限度。收纳这种接头92的一部分的连杆93也能够使上下左右方向的尺寸成为最小限度。因此,在如上述那样将第二螺杆91与反射器23接近地配置的情况下,能够容易地避免接头92、连杆93对反射器23的干涉。换言之,反射器23的位置、形状的设计自由度提高。

如图20所示,在反射器23的左右侧部分别一体地形成有右侧臂部23b与左侧臂部23c。右侧臂部23b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部分23b1。在第一部分23b1安装有保持透镜保持件13的右侧轴部13e的右侧轴承31。此外,左侧臂部23c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部分23c1。在第一部分23c1安装有保持透镜保持件13的左侧轴部13f的左侧轴承32。

图23是从上方观察图20所示的状态的灯具单元10的一部分的俯视图。右侧臂部23b具有从第一部分23b1向后方延伸的第二部分23b2。第二部分23b2的后端通过螺钉等固定部件23b3固定于散热器11的支承台11b。固定部件23b3的固定位置被设为右侧轴承31的正后方。此外,左侧臂部23c具有从第一部分23c1向后方延伸的第二部分23c2。第二部分23c2的后端通过螺钉等固定部件23c3固定于散热器11的支承台11b。固定部件23c3的固定位置被设为左侧轴承32的正后方。

透镜保持件13的右侧轴部13e与左侧轴部13f分别从前方嵌入到右侧轴承31的嵌合槽31b与左侧轴承32的嵌合槽32b中。根据上述结构,在进行嵌入作业时施加于反射器23的向后方的按压力能够在固定部件23b3、23c3的固定位置被可靠地承受。因此,防止伴随着透镜保持件13的安装作业而产生反射器23的位置偏移、晃动,能够确保光学系统的准确性与稳定性。即,从光源21射出的光可通过反射器23准确地导向投影透镜14。

如图23所示,通过将右侧臂部23b与反射器23的连接部23b4配置于比第二部分23b2的后端以及反射器23的后端部23d这两者靠前方的位置,从而在第二部分23b2与反射器23之间划分出凹部23b5。此外,通过将左侧臂部23c与反射器23的连接部23c4配置于比第二部分23c2的后端以及反射器23的后端部23d这两者靠前方的位置,从而在第二部分23c2与反射器23之间划分出凹部23c5。

根据这种结构,能够以先将第二螺杆91以及支点部件94安装于散热器11的背板11a的状态从上方将反射器23安装于支承台11b,因此组装作业性大幅度提高。

换言之,将连接部23b4、23c4的位置确定为,能够划分出使第二螺杆91以及支点部件94不会干涉从上方组装于散热器11的反射器23的尺寸的凹部23b5、23c5。在组装反射器23时,由于能够避免与第二螺杆91以及支点部件94之间的干扰,所以可防止反射器23产生位置偏移、晃动,能够确保光学系统的准确性与稳定性。即,从光源21射出的光可通过反射器23准确地导向投影透镜14。

如图20所示,在散热器11的促动器收纳部11d形成有导轨11d1。如上述那样,第一校准机构18的接头82具有结合部82a与滑动件部82b。结合部82a沿左右方向延伸并与调平促动器15的壳体51结合。滑动件部82b嵌入到导轨11d1内。

图24是沿图20中的线xxiv-xxiv的剖视图。导轨11d1沿前后方向延伸,滑动件部82b在导轨11d1内能够沿前后方向滑动。滑动件部82b具备主体82b1、前侧贯通孔82b2、后侧贯通孔82b3、上侧保持片82b4以及下侧保持片82b5。

前侧贯通孔82b2比主体82b1的前端面向后方延伸,并在内周面形成有螺纹槽。前侧贯通孔82b2的内径与第一螺杆81的轴部81b的外径大致相等,并与形成于轴部81b的外周的螺纹槽螺合。后侧贯通孔82b3比主体82b1的后端面向前方延伸。后侧贯通孔82b3的内径比第一螺杆81的轴部81b的外径大。

上侧保持片82b4与主体82b1的上表面一体地形成,并且具有弹性。上侧保持片82b4抵接于导轨11d1的上壁11d11。下侧保持片82b5与主体82b1的下表面一体地形成,并且具有弹性。下侧保持片82b5抵接于导轨11d1的下壁11d12。

图25是沿图24中的线xxv-xxv的剖视图。导轨11d1的右壁11d13与左壁11d14的间隔随着朝向前方而变宽。换言之,右壁11d13与左壁11d14沿左右方向倾斜。它们是由使用于散热器11的成形的模具的开模斜度原本产生的倾斜面。

滑动件部82b的主体82b1的左右方向的宽度随着朝向前方而变宽。更具体而言,主体82b1的右侧面与左侧面以与上述开模斜度对应的角度倾斜。由此,滑动件部82b的左右侧面、导轨11d1的右壁11d13以及左壁11d14实质上无间隙地相接。

一边参照比较例一边说明通过上述结构获得的效果。图26是与图25对应的剖视图,表示比较例的接头的滑动件部182b。滑动件部182b所具备的主体182b1的左右方向的宽度与导轨11d1的后端部附近的右壁11d13与左壁11d14的间隔大致相等。此外,形成有螺纹槽的贯通孔182b2从主体182b1的后端面向前方延伸。

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在主体182b1的后部与第一螺杆181进行螺合。伴随着第一螺杆181的旋转操作而产生的力矩作为使滑动件部182b左右位移的力而起作用。越从螺合点向前方离开,该作用越大。另一方面,因开模斜度倾斜的导轨11d1的右壁11d13、左壁11d14与主体182b1的间隔随着朝向前方而变宽。由此,滑动件部182b的前端部伴随着第一螺杆181的旋转而沿左右方向大幅度位移。由于滑动件部182b的位移通过一体形成的结合部(未图示)而传递到调平促动器15的轴52,因此担心阻碍光轴a的准确的基准位置调整。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的滑动件部82b中,在主体82b1的前部与第一螺杆81进行螺合。并且,主体82b1的前部的宽度比后部宽,导轨11d1的右壁11d13与左壁11d14无间隙地相接。因此,伴随着第一螺杆81的旋转操作产生的力矩被可靠地吸收,防止了滑动件部82b的左右方向的位移。

如图24所示,导轨11d1的上壁11d11与下壁11d12的间隔也因开模斜度而随着朝向前方而变宽。伴随着第一螺杆81的旋转操作产生的力矩也作为使滑动件部82b沿上下方向位移的力而起作用,该力被上侧保持片82b4与下侧保持片82b5所具有的弹性吸收。因此,也防止了滑动件部82b的上下方向的位移。

由于滑动件部82b不会在导轨11d1内晃动,因此将第一螺杆81的旋转作用准确并且可靠地传递到调平促动器15。由此,能够准确且可靠地执行光轴a的基准位置调整。

上述实施方式用于使本发明容易理解,并非限定本发明。本发明可以在不脱离其主旨的情况下进行变更、改进,并且,可知本发明包含其等价物。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透镜保持件13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嵌合槽13g,同样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连杆93的第三部分93c插入到嵌合槽13g中。由此,第三部分93c的前端部93c1作为第二螺杆91的旋转的作用所施加的作用点而起功能。根据这种结构,例如能够将第三部分93c整体配置于右侧轴部13e的内侧,因此能够将作用点附近的结构构成为相对较小。因此,安装于透镜保持件的装饰部件等的设计自由度提高。然而,也可以使槽与作用点的关系相反。

图27表示第一变形例的灯具单元10a。对实质上与上述灯具单元10相同或者同等的要素标注相同的参照附图标记。灯具单元10a具备透镜单元30a与连杆93a。透镜单元30a具备透镜保持件13a。在连杆93a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嵌合槽93d。另一方面,透镜保持件13a具备嵌入到该嵌合槽93d中的杆13h。即,第二螺杆91的旋转的作用所施加的作用点成为杆13h与嵌合槽93d的结合部。该作用点的位置配置于光轴a与基准轴b所形成的平面内。

图28表示第二变形例的灯具单元10b。对实质上与上述灯具单元10相同或者同等的要素标注相同的参照附图标记。灯具单元10b具备透镜单元30b与连杆93b。透镜单元30b具备透镜保持件13b与投影透镜14b。

图29是从后方观察分解了透镜保持件13b与投影透镜14b的状态的立体图。透镜保持件13b具备下端部13i。调平促动器15的接头53固定于下端部13i。即,接头53的前端部不会相对于透镜保持件13b进行转动。

透镜保持件13b具备右侧滑动槽13j与左侧滑动槽13k。右侧滑动槽13j形成于透镜保持部13a与右侧臂部13c的一部分。左侧滑动槽13k形成于透镜保持部13a与左侧臂部13d的一部分。

投影透镜14b具备右侧臂部14a与左侧臂部14b。右侧臂部14a从投影透镜14b的右侧部向后方延伸。在右侧臂部14a形成有嵌合槽14a1。左侧臂部14b从投影透镜14b的左侧部向后方延伸。

通过从透镜保持件13b的前方组装投影透镜14b,将投影透镜14b的右侧臂部14a配置于透镜保持件13b的右侧滑动槽13j内。此时,形成于右侧臂部14a的嵌合槽14a1配置于嵌合槽13g内。另外,投影透镜14b的左侧臂部14b配置于透镜保持件13b的左侧滑动槽13k内。在该状态下,右侧臂部14a与左侧臂部14b能够分别在右侧滑动槽13j与左侧滑动槽13k内沿左右方向滑动。即,投影透镜14b以能够向基准轴b的延伸的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于透镜保持件13b。

图30是从右方观察拆下透镜单元30b的状态的灯具单元10b的侧视图。连杆93b具备嵌合杆93e。嵌合杆93e从第二部分93b的前端部朝向下方呈弧状延伸。作为嵌合杆93e的一部分的作用部93e1沿铅垂方向延伸。如图29所示,透镜保持件13b所具备的嵌合槽13g也与嵌合杆93e的形状相符地呈弧状延伸。

若如图28所示那样安装透镜单元30b,则连杆93的嵌合杆93e嵌入到透镜保持件13b的嵌合槽13g以及投影透镜14b的嵌合槽14a1中。此时,作用部93e1在上下方向上配置于与透镜保持件13b的右侧轴部13e同等的位置。

图31是用于说明伴随着第二螺杆91的旋转的灯具单元10b的各部分的移动的俯视图。图31(a)表示初期状态。

若从该状态将第二螺杆91向左旋转,则连杆93的第一部分93a经由接头92被压向前方。伴随于此,连杆93以支点部件94为支轴向右方转动,投影透镜14b的右侧臂部14a经由嵌合杆93e被压向右方。由此,投影透镜14b的右侧臂部14a与左侧臂部14b分别在透镜保持件13b的右侧滑动槽13j与左侧滑动槽13k内向右方滑动。另外,右侧轴部13e与左侧轴部13f分别在右侧轴承31与左侧轴承32的嵌合槽31b、32b内向右方移动。因此,如图31(b)所示,作为透镜单元30b的一部分的投影透镜14b的光轴a向右方平行移动。

另一方面,若将第二螺杆91向右旋转,则连杆93的第一部分93a经由接头92被拉向后方。伴随于此,连杆93以支点部件94为支轴向左方转动,透镜保持件13的右侧臂部13c经由第三部分93c被压向左方。由此,投影透镜14b的右侧臂部14a与左侧臂部14b分别在透镜保持件13b的右侧滑动槽13j与左侧滑动槽13k内向左方滑动。另外,右侧轴部13e与左侧轴部13f分别在右侧轴承31与左侧轴承32的嵌合槽31b、32b内向左方移动。因此,如图31(c)所示,作为透镜单元30b的一部分的投影透镜14b的光轴a向左方平行移动。

即,通过操作第二螺杆91的头部91a,调节左右方向上的投影透镜14b的光轴a的基准位置。使光轴a平行移动的力经由嵌合杆93e的作用部93e1作用于投影透镜14b。该力的作用点配置于光轴a与基准轴b所形成的平面内。

根据这种结构,通过操作第二螺杆91,能够使投影透镜14b直接向基准轴b的延伸方向位移。由此,即使在使光轴a移动的力的作用点在光轴a的方向上与基准轴b分离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使光轴a向左右方向偏斜的力矩。因此,能够减少具备对光轴a的基准位置进行调节的机构的灯具单元10b的占用空间,并且进一步提高光轴a的调节精度。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从壳体2的内侧组装灯具单元10、10a、10b。然而,只要将散热器11中的至少支承光源单元12的支承台11b配置于灯室3内即可,也可以采用从壳体2的外侧组装灯具单元10、10a、10b的结构。

光源21并不限定于发光二极管。也可以使用其他半导体发光元件(有机el元件、激光二极管等)、或者灯光源(白炽灯、卤素灯、放电灯、氖灯等)。另外,反射器23的形状只要设为能够使从光源21射出的光的至少一部分通过投影透镜14、14b即可,能够采用任意的形状。

配光控制单元16并非必须通过固定部件64a、64b固定于散热器11的支承台11b。只要以避开从支承的位置至散热器11的外侧露出部分的最短路径的方式配置光源搭载部11b8即可,可通过适当的方法来固定。

动作控制单元17并非必须通过固定部件64c固定于散热器11的控制单元收纳部11e。只要以避开从支承的位置至散热器11的外侧露出部分的最短路径的方式配置光源搭载部11b8即可,可通过适当的方法来固定。

第一控制电路71a、第二控制电路71b以及第三控制电路71c并非必须设置在同一基板71上。可根据需要配置于灯具单元10、10a、10b中适当的位置。

基板71的主面并非必须沿上下方向延伸。只要以与右侧台11b1与左侧台11b2延伸的方向交叉的朝向延伸即可,可根据灯具单元10、10a、10b的规格适当地确定主面的朝向。

右侧台11b1与左侧台11b2的后端部彼此并非必须连续。也可以采用缺口11b3到达背板11a、右侧台11b1与左侧台11b2完全分离的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支承台11b的上侧配置有光源21,在下侧配置有调平促动器15与动作控制单元17。然而,也可以根据灯具单元10、10a、10b的规格,在支承台11b的上侧配置调平促动器15与动作控制单元17,在下侧配置光源21。

调平促动器15进行位移的投影透镜14、14b的光轴a的方向并非必须采用与车辆的上下方向对应的方向。例如也可以是使该方向为与车辆的左右方向对应的朝向、并作为旋转促动器而使用的结构。

如果不需要使用单一光源21来形成多个配光图案,则并非必须设置包含可动遮光器61的配光控制单元16。

即,本发明的灯具单元10、10a、10b所搭载的照明装置并不限定于前照灯装置1。只要是应用于需要投影透镜14、14b的光轴a的基准位置调节的用途即可,也能够针对搭载于适当的车辆用照明装置的灯具应用本发明。

作为构成本申请的记载的一部分的内容,援引了2013年8月23日提出的日本国专利申请2013-173985、2013年8月23日提出的日本国专利申请2013-173986、2013年8月23日提出的日本国专利申请2013-173987以及2013年8月23日提出的日本国专利申请2013-173990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