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储电式红外感应头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77372发布日期:2018-11-27 21:22阅读:39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感应灯,特别涉及一种自储电式红外感应头灯。



背景技术:

头灯是解放双手的照明工具;一般运用到建筑施工、矿产开掘等施工领域中,一般都是通过手动开启的,存在的缺陷是,容易脏、开闭不方便,智能化控制程度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一种红外控制、自动开闭的自储电式红外感应头灯,从而解决上述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储电式红外感应头灯,包括外壳及设置在外壳上的照明灯,在外壳上设置有旋钮;在外壳前端设置有红外感应器,在外壳后端设置有绑带;红外感应器通过红外控制电路连接外壳内的单片机;单片机将指令信号输送至A/D转换器,A/D转换器驱动照明灯的驱动开关;照明灯连接蓄电池;所述单片机还包括电量检测系统,电量检测系统接入蓄电池。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照明灯为LED发光二极管。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电量检测系统连接在电量指示灯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外壳还设置有散热孔和铭牌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旋钮为照明灯的手动开关和红外感应器识别开关旋钮。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自储电式红外感应头灯,在头带此照明设备时,在干比较脏的活的时候手比较脏,可以提前开启红外线,此时可以通过手势在红外识别距离挥动手掌进行识别开关照明,方便且不容易污染弄脏头戴灯具。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背面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运行原理示意图;

图中标号:1、外壳;2、照明灯;3、旋钮;4、红外感应器;5、散热孔;6、绑带;7、铭牌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竖直”、“上”、“下”、“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储电式红外感应头灯,包括外壳1及设置在外壳1上的照明灯2,在外壳1上设置有旋钮3;在外壳1前端设置有红外感应器4,在外壳1后端设置有绑带6;红外感应器4通过红外控制电路连接外壳1内的单片机;单片机将指令信号输送至A/D转换器,A/D转换器驱动照明灯2的驱动开关;照明灯2连接蓄电池;所述单片机还包括电量检测系统,电量检测系统接入蓄电池。

照明灯2为LED发光二极管。电量检测系统连接在电量指示灯上。外壳1还设置有散热孔5和铭牌槽7。旋钮3为照明灯2的手动开关和红外感应器4识别开关旋钮。

该种自储电式红外感应头灯,通过内置电路连接,照明光源采用LED发光二极管,灯体上设有红外线感应区,通过手势隔空近距离识别感应,利用红外感应开关实现照明灯的开闭,领设有电量表与识别感应指示灯,后方设有绷带卡扣,可用于固定头上。

具体工作时,利用手部进行红外感应开关的启动,利用红外控制电路将信号输入至单片机,单片机的指令信号通过A/D转化开关转换,随后驱动驱动开关启动/关闭照明设备。定时模块的作用是控制照明设备的开闭时长,保证关闭的时间。

照明头灯本体上设有两个按钮一个为直接开始照明的手动开关,第二为设置红外线自动识别开关的按钮。

在头带此照明设备时,在干比较脏的活的时候手比较脏,可以提前开启红外线,此时可以通过手势在红外识别距离挥动手掌进行识别开关照明,方便且不容易污染弄脏头戴灯具。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