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灯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43952发布日期:2019-02-12 21:51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车辆用灯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用灯具,其构成为通过光学部件对来自光源的光进行配光控制。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以通过透镜等光学部件对来自光源的光进行配光控制的方式构成的车辆用灯具,已知有如下结构:光学部件能够相对于壳体转动。

专利文献1中,作为这种车辆用灯具,记载有如下结构:通过被壳体支承的光轴调节螺纹件,使光学部件绕转动轴线转动,该转动轴线沿与灯具前后方向交叉的第一方向延伸。

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光学部件构成如下结构:在其第一方向的端部形成有朝向灯具后方延伸的一对突起片,并在形成于两个突起片彼此相向的侧面上的槽部与光轴调节螺纹件螺纹啮合。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表2015-522929号公报

就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车辆用灯具而言,在进行其装配时,需要使一对突起片在其槽部与光轴调节螺纹件螺纹啮合。因此,为了提高灯具装配时的自由度、提高装配作业性,存在改善的余地。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该类情况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车辆用灯具,即,在以通过光学部件对来自光源的光进行配光控制的方式构成的车辆用灯具中,即使在构成光学部件能够相对于壳体转动的结构的情况下,也能够提高其装配作业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对光学部件及光轴调节螺纹件的结构加以设计,由此可达成上述目的。

即,本实用新型一方面的车辆用灯具构成为通过光学部件对来自光源的光进行配光控制,该车辆用灯具具备:

壳体,支承上述光学部件使其能够绕转动轴线转动,该转动轴线沿与灯具前后方向交叉的第一方向延伸;

光轴调节螺纹件,用于使上述光学部件相对于上述壳体绕上述转动轴线转动;

上述光轴调节螺纹件在比上述转动轴线靠灯具后方侧以配置为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状态支承于上述壳体,上述第二方向与灯具前后方向及上述第一方向交叉,

在上述光学部件形成有朝向灯具后方延伸的突起片,

在上述突起片的后端面形成有与上述光轴调节螺纹件螺纹啮合的槽部。

另外,本实用新型对光学部件的结构加以设计,由此可达成上述目的。

即,本实用新型一方面的车辆用灯具构成为通过光学部件对来自光源的光进行配光控制,该车辆用灯具具备:

壳体,支承上述光学部件使其能够绕转动轴线转动,该转动轴线沿与灯具前后方向交叉的第一方向延伸;

光轴调节螺纹件,用于使上述光学部件相对于上述壳体绕上述转动轴线转动;

上述光轴调节螺纹件以配置为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状态支承于上述壳体,上述第二方向与灯具前后方向及上述第一方向交叉,

在上述光学部件中的上述第一方向的端部,形成有朝向灯具后方延伸的突起片,

在上述突起片的位于比上述转动轴线靠灯具后方侧的后部区域的内侧面,形成有与上述光轴调节螺纹件螺纹啮合的槽部,

在上述壳体,以与上述突起片的后部区域的外侧面接近或接触的位置关系形成有脱离防止部,该脱离防止部用于防止上述突起片的槽部从与上述光轴调节螺纹件螺纹啮合的状态中脱离。

光学部件构成为在形成于后端面上的槽部与光轴调节螺纹件螺纹啮合,因而,能够维持突起片的槽部和光轴调节螺纹件的螺纹啮合状态。

因此,在灯具装配时,仅使单个突起片在其槽部与光轴调节螺纹件螺纹啮合即可,由此能够提高灯具装配的自由度,因而,能够提高车辆用灯具的装配作业性。

如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在以通过光学部件对来自光源的光进行配光控制的方式构成的车辆用灯具中,即使在构成光学部件能够相对于壳体转动的结构的情况下,也能够提高其装配作业性。

另外,如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突起片单一化,能够实现光学部件的轻量化及节省空间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灯具的剖面图;

图2是图1的II-II线剖面图;

图3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图2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图4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表示第一变形例的与图3同样的图;

图7是表示第二变形例的局部放大图,是与图3同样的图;

图8是表示第三变形例的局部放大图,是与图4同样的图;

图9是图8的局部放大图;

图10是表示第四变形例的局部放大图,是与图2同样的图;

图11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灯具的剖面图;

图12是图11的II-II线剖面图;

图13是图11的局部放大图;

图14是图12的局部放大图;

图15是图13的V-V线剖面图;

图16是图13的VI-VI线剖面图;

图17是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作用的图;

图18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局部放大图,是与图14同样的图;

图19是图18的b-b线剖面图;

图20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局部放大图,是与图14同样的图;

图21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局部放大图,是与图13同样的图;

图22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四变形例的局部放大图,是与图13同样的图;

图23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五变形例的局部放大图,是与图13同样的图;

图2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六变形例的局部放大图,是与图16同样的图;

图25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七变形例的局部放大图,是与图16同样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使用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灯具10的剖面图。另外,图2是图1的II-II线剖面图。

如图1~图2所示,车辆用灯具10是在车辆的右前端部设置的雾灯,其在灯室内收纳有光源20和用于对来自该光源20的光进行配光控制的光学部件30,该灯室由作为壳体的灯体12和安装于其前端开口部的透明状的透光盖14形成。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中,+X方向是车辆用灯具10的前方,+Y方向是与车辆用灯具10的前方正交的左方向。车辆用灯具10的前后方向是图1的+X~-X方向。车辆用灯具10的竖直方向是与XY平面正交的方向,是图2中表示的+Z~-Z方向。

图1的车辆用灯具10的前方(+X方向)是车辆的前方方向,是车辆用灯具10的正面方向。车辆用灯具10的左方向(+Y方向)是车辆的左方向。图1的+Y方向是从车辆用灯具10的正面观察时的车辆的右方向。图1的+Y~-Y方向是车辆用灯具10的左右方向,是车辆的车宽方向。

光源20是具有沿车宽方向(即左右方向)延伸的横长矩形状的发光面20a的白色发光二极管,在使发光面20a朝向灯具正面方向(即车辆前方)的状态下,经由具有散热功能的基板22支承于灯体12的后面壁12c。

光学部件30包括透镜32和透镜架34,透镜32对来自光源20的出射光进行偏向控制,透镜架34支承透镜32。透镜32及透镜架34均为透明树脂制成的部件,通过焊接或嵌合等而一体化。

透镜32配置在光源20的前方侧(+X侧)。透镜32的光轴Ax在发光面20a的下方附近沿灯具前后方向延伸(图2)。就透镜32而言,其前面形成为凸面状的形状,其后面形成为平面状的形状。在图1的XY平面中,透镜32以如下状态配置,即,从透镜32的左端部朝向右端部而向灯具后方侧倾斜。并且,如图2中由箭头所示,透镜32使略朝下且在车宽方向上大幅扩散的光向灯具前方射出,由此在车辆的前方形成雾灯用配光图案。

透镜架34构成为对透镜32的外周缘部进行支承的环状部件。透镜架34包括:主体部分34A,形成为沿着透镜32的后面从左端部朝向右端部而向灯具后方侧倾斜;脚部34L、34R,在主体部分34A的左右两侧部形成有一对。

并且,就光学部件30而言,在左右一对的脚部34L、34R,其相对于灯体12能够绕转动轴线Ax1转动地被支承,其中,该转动轴线Ax1沿车宽方向(即与光轴Ax正交的水平方向)延伸。车宽方向是与车辆用灯具10的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向,是第一方向的一例。

用于实现上述车辆用灯具的具体结构如下。

即,左右一对的脚部34L、34R形成为,俯视观察时,从透镜架34的主体部分34A的左右两侧部向左右两个方向突出后,朝向灯具后方以板状延伸。在各脚部34L、34R的后端部的外侧面(即位于与光轴Ax相反侧的侧面),形成有在转动轴线Ax1上向外侧突出的支点突起部34La、34Ra。

如图2所示,左右一对的脚部34L、34R均形成为,侧视观察时,从透镜架34的主体部分34A朝向灯具后方以舌片状延伸。如图1所示,随着透镜架34的主体部分34A从左端部朝向右端部而向灯具后方侧倾斜,左侧的脚部34L形成得比右侧的脚部34R长。另外,左右一对的支点突起部34La、34Ra均形成为圆锥台状且其基端部形成为圆柱状。就支点突起部34La、34Ra的基端部而言,左侧的支点突起部34La的+Y~-Y方向的长度长于右侧的支点突起部34Ra的+Y~-Y方向的长度。

并且,就光学部件30而言,透镜架34的右侧的脚部34R的支点突起部34Ra插入在灯体12的右侧壁12a的内面形成的凹陷部12a1,并且,左侧的脚部34L的支点突起部34La插入在灯体12的左侧壁12b形成的贯通孔12b1。通过如此进行安装,光学部件30相对于灯体12能够绕转动轴线Ax1转动地被支承。需要说明的是,在灯体12的左侧壁12b,从左侧壁12b的外面侧安装有栓部件16,该栓部件16用于将贯通孔12b1塞住。

图3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图4是图2的局部放大图。

亦如图3~图4所示,就灯体12而言,其左后端部构成为从后面壁12c向灯具后方侧伸出的伸出部12d。在伸出部12d的下壁部,绕着沿竖直方向延伸的轴线Ax2能够旋转地支承有光轴调节螺纹件40,该光轴调节螺纹件40用于使光学部件20绕转动轴线Ax1转动。在比转动轴线Ax1靠车辆用灯具10的后方侧,光轴调节螺纹件40以沿竖直方向(第二方向的一例)延伸的方式配置。第二方向是与车辆用灯具10的前后方向及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

光轴调节螺纹件40是树脂制成的部件,如图2及图4所示,其形成为,直径从下端部朝向上端部而逐级变小,在上端部形成有螺纹部40a。该螺纹部40a是鼓形蜗杆。鼓形蜗杆形成为,与图4中表示的光轴Ax的+Z~-Z方向上的位置等高的位置的部分的直径最小,且直径朝向上下两端缘而逐渐变大。螺纹部40a形成为,其直径沿着以转动轴线Ax1为中心的圆弧A(参照图4)而增大。

并且,就光轴调节螺纹件40而言,在使螺纹部40a于灯室内露出、且使光轴调节螺纹件40的下端部于灯室的外部空间露出的状态下,其在光轴调节螺纹件40的位于竖直方向中间的轴部40b支承于灯体12。

在光轴调节螺纹件40的下端部,形成有螺丝刀插入孔40c。通过将未图示的螺丝刀插入该螺丝刀插入孔40c进行操作,能够使光轴调节螺纹件40绕轴线Ax2旋转。在光轴调节螺纹件40的轴部40b,安装有O型圈42,该O型圈42用于确保灯室内的气密性。

在透镜架34的左侧部,如图1及图3所示,形成有朝向车辆用灯具10的后方延伸的突起片34B。

突起片34B在左侧的脚部34L的右侧附近,形成为沿着与光轴Ax平行的竖直面延伸的板状。如图2及图4所示,从侧面观察时,突起片34B形成为如下形状:以与光轴Ax的+Z~-Z方向上的位置等高的位置为中心,朝向车辆用灯具10的后方而渐渐变尖细。这样,通过将突起片34B单一化,能够实现光学部件30的轻量化及节省空间化。

突起片34B的后端面位于比转动轴线Ax1更靠灯具后方侧(轴线Ax2的前方附近),在该后端面形成有用来与光轴调节螺纹件40螺纹啮合的多个(具体为两个)槽部34Ba。上述多个槽部34Ba位于形成在突起片34B的后端面上的多个(具体为三个)突条部之间,该后端面的位于多个突条部的上下两侧的部分在与各槽部34Ba的底部大致相同的位置形成为竖直面状。

光学部件30在处于其光轴调节的基准位置即转动基准位置时,以多个槽部34Ba与光轴Ax等高的位置为中心,与光轴调节螺纹件40的螺纹部40a螺纹啮合。

图5是图4的局部放大图。

亦如图5所示,各槽部34Ba形成为,其竖直剖面以大致楔状的形状沿车宽方向直线状地延伸。各槽部34Ba的上下宽度(板厚)设定为与光轴调节螺纹件40的螺纹部40a的螺距相同的值(相同的宽度)。

在光轴调节螺纹件40的螺纹部40a的上下两侧,形成有过转动限制部40d、40e,该过转动限制部40d、40e具有比螺纹部40a的上下两端缘的直径更大的直径。上侧的过转动限制部40d的XY平面的形状形成为圆板状。下侧的过转动限制部40e的XY平面的形状形成为圆锥台状。

就各过转动限制部40d、40e而言,在光学部件30从转动基准位置起超过通常的光轴调节角度范围而转动了规定角度以上时,其与突起片34B的后端部的上端缘或下端缘抵接,以限制进一步转动。例如,如图5所示,在光学部件30超过由双点划线表示的角度范围(例如±4°左右的范围)而转动、且转动到由虚线表示的角度范围(例如±11°左右的范围)以上时,过转动限制部40d、40e与突起片34B的后端部的上端缘或下端缘抵接,光学部件30进一步的转动被限制。

在灯体12的伸出部12d中的后壁部的内面上部,形成有脱离防止部12d1,该脱离防止部12d1用于通过光轴调节螺纹件40的挠曲变形防止突起片34B的槽部34Ba从与光轴调节螺纹件40的螺纹部40a螺纹啮合的状态中脱离。脱离防止部12d1形成为,以与上侧的过转动限制部40d的外周面接近的位置关系,从伸出部12d朝灯室内部突出。

具体来说,将脱离防止部12d1与过转动限制部40d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的尺寸设为C、突起片34B的槽部34Ba与光轴调节螺纹件40的螺纹部40a螺纹啮合的状态下的有效全齿高的尺寸设为D,此时,脱离防止部12d1形成为,尺寸C小于尺寸D。尺寸C例如大致是C=(0.2~0.6)×D的值。

对该脱离防止部12d1的功能所作的说明如下。

即,就光学部件30而言,由于较重的透镜32位于比转动轴线Ax1靠前方侧(+X方向侧),因而,产生使突起片34B向如下方向旋转的转矩,即,向上方侧推升突起片34B的方向(图4中用箭头表示转矩)。因此,在处于与突起片34B的槽部34Ba螺纹啮合的状态的光轴调节螺纹件40的螺纹部40a,在其朝下斜面与突起片34B的槽部34Ba接触而承受朝上的推压力(图5中用箭头表示推压力)。

由此,就光轴调节螺纹件40而言,其上端部如图5中由双点划线所示欲向车辆用灯具10的后方侧挠曲,但当挠曲变形一定程度时,上侧的过转动限制部40d与脱离防止部12d1抵接而限制进一步的挠曲变形。由此,可在突起片34的槽部34Ba从与螺纹部40a螺纹啮合的状态中脱离前防止其发生。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灯具10具备光轴调节螺纹件40,该光轴调节螺纹件40使光学部件30相对于灯体12(壳体)绕沿车宽方向(与灯具前后方向交叉的第一方向)延伸的转动轴线Ax1旋转。光轴调节螺纹件40以如下状态支承于灯体12,即,配置为在比转动轴线Ax1靠车辆用灯具10的后方侧沿竖直方向(与灯具前后方向及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延伸的状态。在车辆用灯具10的光学部件30,形成有朝向车辆用灯具10的后方延伸的突起片34B。在突起片34B的后端面,形成有与光轴调节螺纹件40的螺纹部40a螺纹啮合的槽部34Ba。这样构成的车辆用灯具10能够得到如下作用效果。

即,光学部件30构成为,在形成于其突起片34B的后端面而非侧面上的槽部34Ba,与光轴调节螺纹件40的螺纹部40a螺纹啮合。由此,能够维持突起片34B的槽部34Ba与光轴调节螺纹件40的螺纹部40a螺纹啮合的状态。因此,作为光学部件30的结构,也可以不形成像以往那样具备一对突起片的结构。

因此,在装配车辆用灯具10时,仅使单个突起片34B在其槽部34Ba与光轴调节螺纹件40螺纹啮合即可,由此能够提高车辆用灯具10的装配自由度,因而,能够提高车辆用灯具10的装配作业性。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构成为通过光学部件30对来自光源20的光进行配光控制的车辆用灯具10,即使在形成光学部件30可相对于灯体12转动的结构的情况下,也能够提高其装配作业性。

另外,如本实施方式,通过将突起片34Ba单一化,能够实现光学部件30的轻量化及节省空间化。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突起片34B的槽部34Ba螺纹啮合的光轴调节螺纹件40的螺纹部40a由鼓形蜗杆构成,因而,能够容易维持突起片34B与光轴调节螺纹件40螺纹啮合的状态。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突起片34B的槽部34Ba因车辆振动等而从与光轴调节螺纹件40的螺纹部40a螺纹啮合的状态中脱离。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光轴调节螺纹件40形成有过转动限制部40d、40e,该过转动限制部40d、40e在光学部件30从转动基准位置起转动规定角度以上时,与突起片34B的后端部抵接以限制过转动。因此,能够在突起片34B的槽部34Ba因所需程度以上的光轴调节而从与光轴调节螺纹件40的螺纹部40a螺纹啮合的状态中脱离前防止其发生。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灯体12的伸出部12d,以与光轴调节螺纹件40接近的位置关系,形成有脱离防止部12d1,该脱离防止部12d1用于通过光轴调节螺纹件40的挠曲变形防止突起片34B的槽部34Ba从与光轴调节螺纹件40的螺纹部40a螺纹啮合的状态中脱离。因此,能够进一步确保突起片34B的槽部34Ba与光轴调节螺纹件40的螺纹部40a螺纹啮合的状态。由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突起片34B的槽部34Ba因车辆振动等而从与光轴调节螺纹件40的螺纹部40a螺纹啮合的状态中脱离。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如下结构,即,在突起片34B的后端面形成有两个槽部34Ba,但也可以形成如下结构,即,形成有一个或三个以上的槽部34Ba。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如下结构,即,形成于灯体12的伸出部12d上的脱离防止部12d1以与突起片34B的过转动限制部40d的外周面接近的位置关系进行配置,但不限于该结构。也可以是,脱离防止部12d1以如下位置关系配置的结构,即,与突起片34B的过转动限制部40d的外周面接触。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如下结构,即,光源20经由基板22被灯体12的后面壁12c支承,但不限于该结构。也可以是如下结构,即,光源20经由基板22被灯座支承,此外该灯座相对于灯体12的后面壁12c可拆卸。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如下结构,即,支承光学部件30的壳体是灯体12,但也可以采用除此以外的灯具结构件(例如支承于灯体12上的框架部件等)。

(第一实施方式第一变形例)

接着,对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首先,说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

图6是本变形例的车辆用灯具110的局部放大图,是与图3同样的图。

如图6所示,本变形例的基本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但是,光学部件的突起片134B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突起片34B的情况局部不同。

即,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突起片34B同样地,本变形例的突起片134B也形成为,在左侧的脚部134L的右侧附近沿着与光轴Ax(参照图3)平行的竖直面延伸成板状。在突起片134B的后端面,形成有与光轴调节螺纹件40的螺纹部40a螺纹啮合的多个槽部134Ba。

另一方面,在本变形例的突起片134B,各槽部134Ba形成为,沿着以光轴调节螺纹件40的轴线Ax2为中心的圆弧延伸,而非沿车宽方向直线状地延伸。换言之,槽部134Ba形成为沿着以沿第二方向延伸的轴线为中心的圆弧延伸,在该点上与突起片34B不同。

通过采用本变形例的结构,能够使突起片134B的槽部134Ba与光轴调节螺纹件40的螺纹部40a螺纹啮合的范围扩大。由此,能够进一步确保突起片134B的槽部134Ba与光轴调节螺纹件40的螺纹部40a螺纹啮合的状态。另外,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突起片134B的槽部134Ba因车辆振动等而从与光轴调节螺纹件40的螺纹部40a螺纹啮合的状态中脱离。

(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变形例)

接着,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

图7是本变形例的车辆用灯具210的局部放大图,是与图3同样的图。

如图7所示,本变形例的基本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但是,光学部件的突起片234B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突起片34B的情况局部不同。

即,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突起片34B同样地,本变形例的突起片234B也形成为,在左侧的脚部234L的右侧附近沿着与光轴Ax(参照图3)平行的竖直面延伸成板状。在突起片234B的后端面,形成有与光轴调节螺纹件40的螺纹部40a螺纹啮合的多个槽部234Ba。

另一方面,在本变形例的突起片234B,各槽部234Ba形成为,沿着曲率半径比以光轴调节螺纹件40的轴线Ax2为中心的圆弧大的圆弧延伸,而非沿车宽方向直线状地延伸,并且,设定为,突起片234B的板厚尺寸大于上述实施方式的突起片34B的板厚尺寸,在这些点上与突起片34B不同。

即使在采用本变形例的结构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突起片234B的槽部234Ba与光轴调节螺纹件40的螺纹部40a螺纹啮合的范围扩大。由此,能够进一步确保突起片234B的槽部234Ba与光轴调节螺纹件40的螺纹部40a螺纹啮合的状态。另外,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突起片234B的槽部234Ba因车辆振动等而从与光轴调节螺纹件40的螺纹部40a螺纹啮合的状态中脱离。

(第一实施方式第三变形例)

接着,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

图8是本变形例的车辆用灯具310的局部放大图,是与图4同样的图。

如图8所示,本变形例的基本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但是,光轴调节螺纹件340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光轴调节螺纹件40的情况局部不同。随之,光学部件330及灯体312的结构也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局部不同。

即,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光轴调节螺纹件40同样地,本变形例的光轴调节螺纹件340也形成为从其下端部朝向上端部直径逐级变小,且在其上端部形成有螺纹部340a。

另一方面,就本变形例的光轴调节螺纹件340而言,其螺纹部340a由鼓形蜗杆的大致上半部构成,在该点上与光轴调节螺纹件40不同。即,螺纹部340a以鼓形蜗杆中最箍缩的部位(即直径最小的部位)为基准,从该最箍缩的部位起到鼓形蜗杆的上端缘的距离长于到鼓形蜗杆的下端缘的距离。

并且,光轴调节螺纹件340以如下状态配置,即,螺纹部340a在光轴Ax的位置直径最小且朝向上端缘直径逐渐变大。也就是说,螺纹部340a形成为,其直径沿着以转动轴线Ax1为中心的圆弧B而增大。

另外,就光轴调节螺纹件340而言,在使螺纹部340a于灯室内露出且使其下端部于外部空间露出的状态下,在位于其中间的轴部340b被灯体312支承,在该点上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光轴调节螺纹件40的情况相同,但是,在如下点与光轴调节螺纹件40不同,即,轴部340b形成为比上述实施方式的轴部40b的情况大径。

就本变形例的光学部件330而言,关于透镜332以及透镜架334的主体部分334A及脚部334L等的结构也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但是,突起片334B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突起片34B的情况不同。

具体来说,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突起片34B同样地,本变形例的突起片334B也形成为,在左侧的脚部334L的右侧附近沿着与光轴Ax平行的竖直面延伸成板状。在突起片334B的后端面,以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有与光轴调节螺纹件340的螺纹部340a螺纹啮合的多个(具体为两个)槽部334Ba。

另一方面,本变形例的突起片334B在如下点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突起片34B不同,即,构成为,在光学部件330处于转动基准位置时,多个槽部334Ba在光轴调节螺纹件340的螺纹部340a的形成区域的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位置(即比光轴Ax靠上方侧的位置)与螺纹部340a螺纹啮合。

图9是图8的局部放大图。

亦如图9所示,各槽部334Ba形成为以大致楔状的竖直剖面形状沿车宽方向直线状地延伸,其上下宽度的值设定为与光轴调节螺纹件340的螺纹部340a的螺距相同的值。

在光轴调节螺纹件340的螺纹部340a的上下两侧,形成有过转动限制部340d、340e。上侧的过转动限制部340d形成为圆板状,下侧的过转动限制部40e形成为圆锥台状。过转动限制部340d、340e具有比螺纹部340a的上端缘的直径更大的直径。

就各过转动限制部340d、340e而言,在光学部件330从转动基准位置起超过通常的光轴调节角度范围而转动规定角度以上时,与突起片334B的后端部的上端缘或下端缘抵接,以限制进一步的转动。例如,如图9所示,在光学部件330超过由双点划线表示的角度范围(例如±4°左右的范围)而转动规定角度以上、且转动到由虚线表示的角度范围(例如±11°左右的范围)以上时,过转动限制部340d、340e与突起片334B的后端部的上端缘或下端缘抵接,以限制光学部件330进一步的转动。

在灯体312的伸出部312d的后壁部的内面上部,形成有脱离防止部312d1,该脱离防止部312d1用于通过光轴调节螺纹件340的挠曲变形防止突起片334B的槽部334Ba从与光轴调节螺纹件340的螺纹部40a螺纹啮合的状态中脱离。脱离防止部312d1形成为,以与上侧的过转动限制部340d的外周面接近的位置关系,从伸出部312d朝灯室内突出。

具体来说,将脱离防止部312d1与上侧的过转动限制部340d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的尺寸设为C、突起片334B的槽部334Ba与光轴调节螺纹件340的螺纹部340a螺纹啮合的状态下的有效全齿高的尺寸设为D,此时,脱离防止部312d1形成为,尺寸C为比尺寸D小的值。尺寸C例如大致是C=(0.2~0.6)×D的值。

对该脱离防止部312d1的功能所作的说明如下。

即,在光学部件330产生使其突起片334B向如下方向旋转的转矩,即,向上方侧推升该突起片334B的方向(图8中用箭头表示转矩)。因此,在处于与突起片334B的槽部334Ba螺纹啮合的状态的光轴调节螺纹件340的螺纹部340a,在其朝下斜面与突起片334B的槽部334Ba接触而承受朝上的推压力(图9中用箭头表示推压力)。

由此,就光轴调节螺纹件340而言,其上端部如图9中由双点划线所示欲向灯具后方侧挠曲,但当挠曲变形一定程度时,上侧的过转动限制部340d与脱离防止部312d1抵接而限制进一步的挠曲变形。由此,可在突起片334的槽部334Ba从与螺纹部340a螺纹啮合的状态中脱离前防止其发生。

即使在采用本变形例的结构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的作用效果。

而且在本变形例中,光轴调节螺纹件340a的螺纹部340a由鼓形蜗杆的大致上半部构成,因而,能够在螺纹部340a的朝下斜面有效地承受如下推压力,即在与突起片334B的槽部334Ba螺纹啮合的部分所受的朝上的推压力。由此,能够进一步确保突起片334B与光轴调节螺纹件340螺纹啮合的状态。

(第一实施方式第四变形例)

接着,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第四变形例。

图10是表示本变形例的车辆用灯具410的剖面图,是与图2同样的图。

如图10所示,本变形例的基本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但是,光轴调节螺纹件440的配置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光轴调节螺纹件40的情况不同。随之,光学部件430及灯体412的结构也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局部不同。

即,本变形例的光轴调节螺纹件440以如下状态配置,即,使上述实施方式的光轴调节螺纹件40绕转动轴线Ax1向上方侧转动规定角度(例如约10°~30°)。光轴调节螺纹件440以如下状态配置,即,朝灯室内前倾。

就本变形例的光学部件430而言,关于透镜432以及透镜架434的主体部分434A及脚部434L等的结构也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但是,突起片434B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突起片34B的情况不同。

具体来说,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突起片34B同样地,本变形例的突起片434B也形成为,在左侧的脚部434L的右侧附近沿着与光轴Ax平行的竖直面延伸成板状。在突起片434B的后端面,以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有与光轴调节螺纹件440的螺纹部440a螺纹啮合的多个(具体为两个)槽部434Ba。

另一方面,本变形例的突起片434B在如下点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突起片34B不同,即,构成为,在光学部件430处于转动基准位置时,多个槽部434Ba在光轴调节螺纹件440的螺纹部440a的形成区域的上下方向大致中央位置(即比光轴Ax靠上方侧的位置)与螺纹部440a螺纹啮合。

本变形例的灯体412的伸出部412d的形状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不同。在灯体412的伸出部412d的后壁部的内面的上部,形成有脱离防止部412d1。该脱离防止部412d1是用于通过光轴调节螺纹件440的挠曲变形防止突起片434B的槽部434Ba从与光轴调节螺纹件440的螺纹部440a螺纹啮合的状态中脱离的部件。脱离防止部412d1形成为,以与上侧的过转动限制部440d的外周面接近的位置关系,向灯室内突出。

即使在采用本变形例的结构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的作用效果。

而且在本变形例中,光轴调节螺纹件440a以前倾的状态配置,因而,能够在螺纹部440a的朝下斜面有效地承受如下推压力,即在光轴调节螺纹件440与突起片434B的槽部434Ba螺纹啮合的部分所受的朝上的推压力。由此,能够进一步确保突起片434B的槽部434Ba与光轴调节螺纹件440的螺纹部440a螺纹啮合的状态。

(第二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或等同的部分,在附图中标注同一标记并将其说明省略或简化。

图11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灯具1110的剖面图。另外,图12是图11的II-II线剖面图。

如图11~图12所示,车辆用灯具1110是在车辆的右前端部设置的雾灯,其在灯室内收纳有光源20和用于对来自该光源20的光进行配光控制的光学部件1130,该灯室由作为壳体的灯体1012和安装于其前端开口部的透明状的透光盖14形成。灯体1012由能够弹性变形的部件构成。

光学部件1130包括透镜32和透镜架1134,透镜32对来自光源20的出射光进行偏向控制,透镜架34支承透镜32。透镜32及透镜架1134均为透明树脂制成的部件,通过焊接或嵌合等而一体化。

透镜架1134构成为对透镜32的外周缘部进行支承的环状部件。就透镜架1134而言,主体部分1134A沿着透镜32的后面从左端部朝向右端部而向灯具后方侧倾斜,在其左右两侧部形成有一对脚部1134L、1134R。左侧的脚部1134L及右侧的脚部1134R由能够弹性变形的部件构成。进一步地,左侧的脚部1134L和右侧的脚部1134R构成为相互独立地弹性变形。

就光学部件1130而言,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光学部件30同样地,在左右一对的脚部1134L、1134R,其相对于灯体1012能够绕转动轴线Ax1转动地被支承,其中,该转动轴线Ax1沿车宽方向(即与光轴Ax正交的水平方向)延伸。车宽方向是与车辆用灯具1110的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向,是第一方向的一例。

用于实现上述车辆用灯具的具体结构如下。

即,左右一对的脚部1134L、1134R形成为,俯视观察时从透镜架1134的主体部分1134A的左右两侧部向左右两个方向突出后,朝向车辆用灯具1110的后方延伸成板状。在各脚部1134L、1134R的后端部的外侧面(即位于与光源Ax相反侧的侧面),形成有在转动轴线Ax1上向外侧突出的支点突起部1134La、1134Ra。

左右一对的脚部1134L、1134R与上述实施方式的脚部34L、34R同样地,均形成为,侧视观察时从透镜架1134的主体部分1134A朝向灯具后方以舌片状延伸。左右一对的支点突起部1134La、1134Ra均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支点突起部34La、34Ra同样地形成。

并且,光学部件1130通过如下方式而相对于灯体1012能够绕转动轴线Ax1转动地被支承,即,透镜架1134的右侧的脚部1134R的支点突起部1134Ra插入在灯体1012的右侧壁1012a的内面形成的凹陷部1012a1,并且,其左侧的脚部1134L的支点突起部1134La插入在灯体1012的左侧壁1012b形成的贯通孔1012b1。

图13是图11的局部放大图,图14是图12的局部放大图。

亦如图13~图14所示,就灯体1012而言,其左后端部构成为从后面壁1012c向车辆用灯具1110的后方侧伸出的伸出部1012d。在伸出部1012d的下壁部,能够绕着沿竖直方向(第二方向的一例)延伸的轴线Ax2旋转地支承有光轴调节螺纹件1140,该光轴调节螺纹件1140用于使光学部件1130绕转动轴线Ax1转动。第二方向是与车辆用灯具1110的前后方向及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

光轴调节螺纹件1140是树脂制成的部件,如图12及图14所示,形成为,从下端部朝向上端部直径逐级变小,在上端部形成有螺纹部1140a。螺纹部1140a由米制螺纹构成。并且,就光轴调节螺纹件1140而言,在使螺纹部1140a于灯室内露出且光轴调节螺纹件1140的下端部于灯室的外部空间露出的状态下,其在轴部1140b被灯体1012支承,轴部1140b位于光轴调节螺纹件1140的中间。

如图11及图13所示,在透镜架1134的左侧部,形成有朝向车辆用灯具1110的后方延伸的突起片1134B。突起片1134B形成为,在与左侧的脚部1134L相同的竖直面上延伸成板状。突起片1134B的后端缘位于比转动轴线Ax1靠车辆用灯具1110的后方侧,且位于比光轴调节螺纹件1140更靠车辆用灯具1110的后方侧。

如图12及图14所示,突起片1134B形成为,侧视观察时,从透镜架1134的主体部分1134A到比转动轴线Ax1靠车辆用灯具1110的后方侧的位置的部分经由大致U字状的狭缝1134a将左侧的脚部1134L包围。换言之,突起片1134B形成为,在车宽方向上与脚部1134L相同的位置将脚部1134L包围。

后部区域1134Ba位于比缝隙1134a靠车辆用灯具1110的后方侧,该后部区域1134Ba在与光轴Ax的+Z~-Z方向上的位置等高的位置,朝向车辆用灯具1110的后方以大致恒定的上下宽度延伸。

就突起片1134B而言,其外侧面形成为单一平面状。

突起片1134B的外侧面是突起片1134B的+Y~-Y方向上的侧面中位于距图11及图13中表示的光轴Ax较远侧的侧面,是位于与图11及图13中表示的光轴Ax相反侧的侧面。突起片1134B的外侧面表示如下侧面,即,第一方向上位于与突起片1134B的内侧面相反侧的侧面。

突起片1134B的内侧面是突起片1134B的+Y~-Y方向上的侧面中位于与图11及图13中表示的光轴Ax较近侧的侧面,表示如下侧面,即,第一方向上位于光学部件1130的中心侧的侧面。

如图13所示,在突起片1134B的内侧面,在后部区域1134Ba的中途部分形成有台阶,位于比该台阶靠车辆用灯具1110的后方侧的后部区域1134Ba的部分的厚度薄于其他的一般部分(后部区域1134Ba中除台阶以外的部分)。并且,在构成该厚度薄的部分的内侧面,形成有用于与光轴调节螺纹件1140螺纹啮合的多个(具体为三个)槽部1134Ba1。需要说明的是,就在后部区域1134Ba的内侧面位于多个槽部1134Ba1的上下两侧的部分而言,其竖直方向的剖面形状以如下形状形成,即,使槽部1134Ba1的单侧部分延长。

这样,通过将突起片1134Ba单一化,能够实现光学部件1130的轻量化及节省空间化。

光学部件1130在处于构成其光轴调节的基准位置的转动基准位置时,以多个槽部1134Ba1与光轴Ax等高的位置为中心与光轴调节螺纹件1140的螺纹部1140a螺纹啮合。

这样,形成在光学部件1130的第一方向的端部形成有朝向车辆用灯具1110的后方延伸的脚部1134L、1134R的结构,在此基础上,形成如下结构,即,在脚部1134L、1134R的外侧面的转动轴线Ax1上的位置形成有支点突起部1134La、1134Ra,支点突起部1134La、1134Ra用于通过与灯体1012的卡合而支承光学部件1130使其能够绕转动轴线Ax1转动,因而,能够得到如下的作用效果。

即,在车辆用灯具1110装配时,使突起片1134B及脚部1134L、1134R各自与灯体1102的壁面抵接,由此,能够使其相互独立地弹性变形。由此,能够顺畅地进行如下作业:使突起片1134B的槽部1134Ba1与光轴调节螺纹件1140螺纹啮合;使脚部1134L、1134R的支点突起部1134La、1134Ra与灯体1012卡合。

这时,构成为使脚部1134L、1134R朝向灯具后方以舌片状形成,在此基础上,还构成为以在第一方向上与脚部1134L、1134R大致相同的位置将脚部1134L、1134R包围的方式,形成突起片1134B。通过这样构成,能够将车辆用灯具1110的第一方向的所需宽度抑制到最小限度,还能够使突起片1134B及脚部1134L、1134R分别稳定地弹性变形。

图15是图13的V-V线剖面图,图16是图13的VI-VI线剖面图。

如图15~图16所示,各槽部1134Ba1形成为,竖直剖面为大致楔状的形状且沿灯具前后方向延伸。各槽部1134Ba1的上下宽度(板厚)设定为与光轴调节螺纹件1140的螺纹部1140a的螺距相同的值(相同的宽度)。

就突起片1134B的后部区域1134Ba而言,其内侧面靠后端缘的部分在俯视观察时形成为锥状,随之,就多个槽部1134Ba1而言,其后端面在侧视观察时形成为之字形。

灯体1012的左侧壁1012b的内面形成为,维持平滑的平面形状不变地延伸至伸出部1012d。在伸出部1012d的后端部形成有脱离防止部1012b2,该脱离防止部1012b2用于防止突起片1134B的槽部1134Ba1从与光轴调节螺纹件1140的螺纹啮合状态中脱离。脱离防止部1012b2以如下方式形成,即,使左侧壁1012b的内面的后端部的局部区域比其他的一般部分向内面侧位移而形成为厚壁。脱离防止部1012b2以与突起片1134B的后部区域1134Ba的外侧面接近的位置关系形成。例如,脱离防止部1012b2可形成为在灯体1012的左侧壁1012b的内面的与突起片1134B的后部区域1134Ba的外侧面相向的位置形成的平面形状。

具体来说,如图16所示,将脱离防止部1012b2与突起片1134B的后部区域1134Ba的外侧面之间的间隙的尺寸设为A、突起片1134B的后部区域1134Ba的槽部1134Ba1与光轴调节螺纹件1140的螺纹部1140a螺纹啮合的状态下的有效全齿高的尺寸设为B,此时,脱离防止部1012b2形成为,尺寸A小于尺寸B。尺寸A例如大致是A=(0.2~0.6)×B的值。

此处,突起片1134B的后部区域1134Ba构成为能够通过来自灯体1012等壳体的脱离防止部1012b2的推压力而弹性变形即可,就其具体形状不作特别限定。

另外,如图15所示,脱离防止部1012b2形成为,侧视观察时,以与光轴Ax在+Z~-Z方向上等高的位置为中心朝向灯具前方延伸为等脚台形状。脱离防止部1012b2的前端缘位于转动轴线Ax1的灯具后方附近。如图16所示,脱离防止部1012b2形成为,其外周缘为平滑的曲面形状。具体来说,该脱离防止部1012b2的外周面由沿着相对于左侧壁1012b的内面的面垂直方向倾斜大约30~45°的方向延伸的倾斜面构成,并且,该外周面与脱离防止部1012b2的内侧面之间的棱线部分加工有大约R0.5~1.0mm的倒角R。

另一方面,在突起片1134B中的外侧面与其上端面及下端面之间的棱线部分也加工有大约R0.5~1.0mm的倒角R。

需要说明的是,脱离防止部1012b2以与突起片1134B的后部区域的外侧面接近或接触的位置关系形成,但就其具体位置关系而言,只要在能够防止从突起片1134B的槽部1134Ba1与光轴调节螺纹件1140螺纹啮合的状态中脱离的范围内即可,不作特别限定。

图15及图16由实线表示的位置是光学部件1130的转动基准位置。在灯体1012的左侧壁1012b的内面形成有上下一对的脱离允许部1012b3、1012b4,该脱离允许部1012b3、1012b4在光学部件1130从转动基准位置起绕转动轴线Ax1转动规定角度以上时,允许突起片1134B的槽部1134Ba1从与光轴调节螺纹件1140的螺纹部1140a螺纹啮合的状态中脱离。

上侧的脱离允许部1012b3由侧面部1012b3a和上面部1012b3b构成,侧面部1012b3a相对于脱离防止部1012b2向外面侧位移,上面部1012b3b形成于从光轴Ax向上方侧偏离规定距离的位置。下侧的脱离允许部1012b4由侧面部1012b4a和下面部1012b4b构成,侧面部1012b4a相对于脱离防止部1012b2向外面侧位移,下面部1012b4b形成于从光轴Ax向下方侧偏离规定距离的位置。各侧面部1012b3a、1012b4a与左侧壁1012b的内面的一般部分由同一面形成。另外,上面部1012b3b及下面部1012b4b形成于如下位置,即,在光学部件1130从转动基准位置起超过通常的光轴调节角度范围(即图15中由双点划线表示的角度范围)而转动规定角度以上时(即转动至图15中由虚线表示的位置时),供其突起片1134B抵接的位置。图15中所示的由双点划线表示的角度范围例如是±4°左右的范围。图15中所示的由虚线表示的角度范围例如是±11°左右。

就各脱离允许部1012b3、1012b4的功能所作的说明如下。

即,过度进行光轴调节螺纹件1140的旋转操作,光学部件1130从转动基准位置起转动至必要以上的大角度时,如图15中由虚线所示,突起片1134B的后端部与脱离允许部1012b3的上面部1012b3b或下面部1012b4b抵接,进一步地转动被限制。如果从该状态进一步进行光轴调节螺纹件1140的旋转操作,则由于螺纹部1140a受到的推压力,如图16中由虚线所示,突起片1134B向离开轴线Ax2的方向(即外面侧)位移。此时,各脱离允许部1012b3、1012b4的侧面部1012b3a、1012b4a相对于脱离防止部1012b2向外面侧位移,因而,就突起片1134B而言,其槽部1134Ba1从与光轴调节螺纹件1140的螺纹部1140a螺纹啮合的状态中脱离,光轴调节螺纹件1140空转。

需要说明的是,即使在成为这样空转的状态下,突起片1134B也因其弹性力而向靠近轴线Ax2的方向被施力,因而,如果进行将光轴调节螺纹件1140向反方向旋转的旋转操作,则突起片1134B的槽部1134Ba1与光轴调节螺纹件1140的螺纹部1140a再次螺纹啮合,光学部件向靠近转动基准位置的方向转动。

此时,就脱离防止部1012b2而言,其外周面由倾斜面构成并且在与其内侧面之间的棱线部分加工有倒角R,另外,在突起片1134B的棱线部分也加工有倒角R,因而,可极顺畅地进行突起片1134B的槽部1134Ba1的从与光轴调节螺纹件1140的螺纹部1140a螺纹啮合的状态中的脱离及向该状态的复位。

图17表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光学部件1130装配于灯体1012时的样子,是与图11同样的图。

如图17所示,在将光学部件1130设为倾斜的状态下,使其突起片1134B的后端部及左侧的脚部1134L的支点突起部1134La与灯体1012的左侧壁1012b的内面抵接,并使其分别弹性变形。在该状态下,将右侧的脚部1134R插入灯体1012的内部,将脚部1134R的支点突起部1134Ra插入灯体1012的右侧壁1012a的凹陷部1012a1。之后,以使光学部件1130以支点突起部1134Ra附近为中心而向图17中表示的箭头方向转动的方式,将光学部件1130推入,由此,使突起片1134B的后端部及脚部1134L的支点突起部1134La沿着灯体1012的左侧壁1012b的内面向灯具后方侧移动。然后,使突起片1134B的后端部搭上在左侧壁1012b的内面的后端部形成的脱离防止部1012b2后,将脚部1134L的支点突起部1134La插入左侧壁1012b的贯通孔1012b1。

由此,光学部件成为如下状态,即,相对于灯体1012能够绕转动轴线Ax1转动地被支承。此时,突起片1134B成为如下状态,即,在形成于其内侧面上的多个槽部1134Ba1与光轴调节螺纹件1140的螺纹部1140a螺纹啮合,并且其外侧面与灯体1012的脱离防止部1012b2接近。

如图17中由双点划线所示,作为光学部件的结构,若假设突起片1134B和左侧的脚部1134L一体地形成,则在脚部1134L的支点突起部1134La与灯体1012的左侧壁1012b的内面抵接时,突起片1134B离开左侧壁1012b的内面,其后端部与光轴调节螺纹件1140干涉。但是,本实施方式的光学部件1130构成为,突起片1134B与左侧的脚部1134L相互独立地弹性变形,因而,不会产生这种问题,可顺畅地进行光学部件1130的装配。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就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灯具1110而言,光轴调节螺纹件1140以配置为沿竖直方向(与灯具前后方向及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延伸的状态支承于灯体1012,该光轴调节螺纹件1140用于使光学部件1130相对于灯体1012(壳体)绕沿车宽方向(与灯具前后方向交叉的第一方向)延伸的转动轴线Ax1转动。在光学部件1130的左端部(第一方向的端部)形成有朝向灯具后方延伸的突起片1134B。后部区域1134Ba位于比突起片1134B的转动轴线Ax1靠灯具后方侧,在该后部区域1134Ba的内侧面形成有与光轴调节螺纹件1140螺纹啮合的槽部1134Ba1。另外,在灯体1012形成有脱离防止部1012b2,该脱离防止部1012b2用于防止突起片1134B的槽部1134Ba1从与光轴调节螺纹件1140的螺纹部1140a螺纹啮合的状态中脱离。脱离防止部1012b2以与突起片1134B的后部区域1134Ba的外侧面接近的位置关系形成。因此,能够得到如下的作用效果。

即,由于在灯体1012形成有脱离防止部1012b2,能够维持突起片1134B的槽部1134Ba1与光轴调节螺纹件1140的螺纹部1140a螺纹啮合的状态。由此,能够在突起片1134B的槽部1134Ba1因车辆振动等而从与光轴调节螺纹件1140的螺纹部1140a螺纹啮合的状态中脱离前防止其发生。因此,作为光学部件1130的结构,即使不形成以往那样具备一对突起片的结构,也能够维持突起片1134B的槽部1134Ba1与光轴调节螺纹件1140螺纹啮合的状态。

由于A小于B,因而,即使车辆行驶中的振动等施加于车辆用灯具上,突起片的后部区域的外侧面也将在突起片的后部区域的槽部与光轴调节螺纹件的螺纹部的螺纹啮合解除前与脱离防止部抵接,能够防止螺纹啮合的解除。特别地,通过将A设为0.2×B以上的值,即使考虑突起片及光轴调节螺纹件的尺寸误差、装配位置误差,也能够将突起片与光轴螺纹调节件螺纹啮合。另外,通过将A设为0.6×B以下的值,即使考虑突起片及光轴调节螺纹件的尺寸误差、装配位置误差,也能够维持突起片的槽部与光轴调节螺纹件的螺纹部的螺纹啮合。

因此,在装配车辆用灯具1110时,使单个突起片1134B在其槽部1134Ba1与光轴调节螺纹件1140的螺纹部1140a螺纹啮合即可,由此能够提高车辆用灯具1110的装配自由度,因而,能够提高车辆用灯具1110的装配作业性。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构成为通过光学部件1130对来自光源20的光进行配光控制的车辆用灯具1110中,即使在形成光学部件1130相对于灯体1012能够转动的结构的情况下,也能够提高其装配作业性。

另外,如本实施方式,通过将突起片1134B单一化,能够实现光学部件1130的轻量化及节省空间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光学部件1130的左端部形成有朝向灯具后方延伸的脚部1134L,在脚部1134L的外侧面的转动轴线Ax1上的位置形成有支点突起部1134La,该支点突起部1134La用于通过与灯体1012的卡合而支承光学部件1130使其能够绕转动轴线Ax1转动。因此,灯具装配时,使突起片1134B及脚部1134L各自与灯体1012的左侧壁1012b的内面抵接,由此能够使其相互独立地弹性变形。由此,能够顺畅地进行如下作业:使突起片1134B的槽部1134Ba1与光轴调节螺纹件1140的螺纹部1140a螺纹啮合;将脚部1134L的支点突起部1134La插入灯体1012的贯通孔1012b1使其卡合。这时,由于突起片的内面侧的靠后端缘的部分是锥状,因而能够在螺纹部1140a与灯体1112之间顺畅地插入突起片的后端。此外,上述突起片的上述外侧面和上述脱离防止部彼此为平面,能够顺畅地对两者进行装配而不与结构件发生干涉。

此时,在本实施方式中,脚部1134L朝向灯具后方形成为舌片状。另外,突起片1134B形成为在车宽方向上与脚部1134L相同的位置将脚部1134L包围。因此,除了将车辆用灯具1110所需的左右宽度抑制到最小限度,还能够使突起片1134B及脚部1134L分别稳定地弹性变形。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灯体1012形成有脱离允许部1012b3、1012b4,该脱离允许部1012b3、1012b4在光学部件1130从转动基准位置起转动规定角度以上时,允许突起片1134B的槽部1134Ba1从与光轴调节螺纹件1140的螺纹部1140a螺纹啮合的状态中脱离,因而,能够得到如下的作用效果。

即,在过度进行光轴调节螺纹件1140的旋转操作那样的情况下,将导致光学部件1130从转动基准位置起转动至必要以上的大角度。于是,能够在光学部件1130从转动基准位置起转动规定角度以上时,通过使突起片1134B的槽部1134Ba1从与光轴调节螺纹件1140的螺纹部1140a螺纹啮合的状态中脱离,而使光轴调节螺纹件1140空转。由此,能够将光学部件1130的转动量抑制在适当的角度范围内。并且,能够在突起片1134B的槽部1134Ba1或光轴调节螺纹件1140的螺纹部1140a在其螺纹啮合部分造成意外损伤前防止其发生。另外,在灯体的内面,能够不使用其他部件地以低价形成脱离允许部。

在上述结构中,作为突起片1134B的结构,构成为后部区域1134Ba能够通过来自灯体1012的脱离防止部1012b2的推压力而弹性变形即可,如此,即使在以与突起片1134B的后部区域1134Ba的外侧面接触的位置关系形成脱离防止部1012b2的情况下,也能够在操作光轴调节螺纹件1140时产生过大的负荷前防止其发生。由此,除确保光轴调节螺纹件1140的操作性外,还能够可靠地维持突起片1134B的槽部1134Ba1与光轴调节螺纹件1140螺纹啮合的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如下结构,即,在突起片1134B的后部区域1134Ba形成有三个槽部1134Ba1,但也可以形成如下结构,即,形成有两个以下或四个以上的槽部1134Ba1。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光学部件1130,说明了如下结构,即,透镜32被透镜架1134支承,但也可以形成如下结构,即,将透镜32和透镜架1134构成为单一的部件。

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如下结构,即,光源20经由基板22被灯体1012的后面壁1012c支承,但不限于该结构。也可以形成如下结构,即,光源20经由基板22被灯座支承,此外该灯座相对于灯体1012的后面壁1012c可拆卸。

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如下结构,即,支承光学部件1130的壳体是灯体1012,但也可以采用除此以外的灯具结构件(例如支承于灯体12上的框架部件等)。

(第二实施方式第一变形例)

接着,对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首先,说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

图18是本变形例的车辆用灯具1210的局部放大图,是与图14同样的图。图19是图18的b-b线剖面图。

如图18~图19所示,本变形例的基本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但灯体1112的伸出部1112d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的伸出部1012d的情况局部不同。

即,本变形例的灯体1112形成如下结构:伸出部1112d的下壁部分离成后侧支承部1112d1和前侧支承部1112d2,后侧支承部1112d1位于光轴调节螺纹件1140的灯具后方侧,前侧支承部1112d2位于光轴调节螺纹件1140的前方侧。

就光轴调节螺纹件1140而言,轴部1140b的上端部朝向上方侧形成为锥状,螺纹部1140a的下端部也朝向上方侧形成为锥状。并且,位于它们之间的轴部1140b的最上端部构成为小径的颈部1140b1。

后侧支承部1112d1形成为,其前面在侧视观察时沿着光轴调节螺纹件1140的轴部1140b的外形形状延伸,而其上端部在俯视观察时具有曲率半径比颈部1140b1的半径大的圆弧形状。并且,后侧支承部1112d1的上端部在转动轴线Ax1的灯具后方位置与颈部1140b1卡合,而该卡合宽度随着向左右两侧分离而慢慢变小,成为在左右两端部不卡合。

另一方面,前侧支承部1112d2构成为如下突起片,即,在转动轴线Ax1的前方,以比螺纹部1140a的外径尺寸窄的左右宽度且以比该左右宽度窄的前后宽度,朝向上方延伸。就前侧支承部1112d2而言,其后面形成为在侧视观察时沿着光轴调节螺纹件1140的轴部1140b的外形形状延伸,在其上端部与颈部1140b1卡合。

并且,在本变形例中,在相对于灯体1112的伸出部1112d从下方插入光轴调节螺纹件1140时,前侧支承部1112d2向前方侧挠曲,由此,在后侧支承部1112d1的上端部与光轴调节螺纹件1140的颈部1140b1卡合后,前侧支承部1112d2的上端部与光轴调节螺纹件1140的颈部1140b1卡合。

通过采用本变形例的结构,能够相对于灯体1112的伸出部1112d容易地装配光轴调节螺纹件1140,并且,在该装配完成后,能够可靠地实现灯体1112对光轴调节螺纹件1140的支承。

(第二实施方式第二变形例)

接着,说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

图20是本变形例的车辆用灯具1310的局部放大图,是与图14同样的图。

如图20所示,本变形例的基本结构与图11~图17中表示的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但光学部件1230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光学部件1130的情况局部不同,随之,灯体1212的结构也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灯体1012的情况局部不同。

即,就本变形例的光学部件1230而言,关于透镜1232以及透镜架1234的主体部分1234A及脚部1234L等的结构也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光学部件1130的情况相同,但突起片1234B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突起片1134B的情况不同。

具体来说,本变形例的突起片1234B形成为,在脚部1234L的下方朝向车辆用灯具1310的后方延伸。

突起片1234B形成为在与脚部1234L相同的竖直面上延伸成板状,其后端缘位于比光轴调节螺纹件1140靠车辆用灯具1310的后方侧。

突起片1234B形成为,侧视观察时,从透镜架1234的主体部分1234A到比转动轴线Ax1靠灯具后方侧的位置的部分朝向灯具后方而变尖细,位于更靠灯具后方侧的后部区域1234Ba以更窄的上下宽度且大致恒定的上下宽度形成。

突起片1234B的外侧面形成为单一平面状,而在其内侧面,形成有用于与光轴调节螺纹件1140螺纹啮合的多个(具体为三个)槽部1234Ba1。

在本变形例中,与突起片1234B配置在脚部1234L的下方相对应地,灯体1212的伸出部1212d及光轴调节螺纹件1140的配置比图11~图17中表示的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向下方移位。

即使在采用本变形例的结构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与图11~图17中表示的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大致相同的作用效果。

并且,通过采用本变形例的结构,能够容易地进行透镜架1234的成形。

(第二实施方式第三变形例)

接着,说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

图21是本变形例的车辆用灯具1410的局部放大图,是与图13同样的图。

如图21所示,本变形例的基本结构与图11~图17中表示的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但光学部件1330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光学部件1130的情况局部不同,随之,灯体1312的结构也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灯体1012的情况局部不同。

即,就本变形例的光学部件1330而言,突起片1334B的后部区域1334Ba与其他的一般部分(突起片1134B的未形成有后部区域1334Ba的部分)相比以较大的左右宽度形成。并且,后部区域1334Ba构成为,能够通过来自灯体1312的脱离防止部1312b2的推压力而弹性变形。

具体来说,本变形例的突起片1334B形成如下结构:具有俯视观察时其后部区域1334Ba在灯具前后方向上较长的筒状构造,在其右侧壁部1334BaR的内侧面(即靠轴线Ax2的侧面)形成有用于与光轴调节螺纹件1140螺纹啮合的多个槽部1334Ba1。

后部区域1334Ba的左侧壁部1334BaL以比右侧壁部1334BaR薄的厚度形成,其后端部形成为朝向右侧壁部1334BaR弯曲。就后部区域1334Ba而言,其左侧壁部1334BaL的外侧面与除后部区域1334Ba以外的其他的一般部分(除后部区域1334Ba以外的突起片1334B的部分)的外侧面由同一面形成。

就本变形例的灯体1312而言,其基本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但突起片1334B的后部区域1334Ba的左右宽度变大,随之,其伸出部1312d的左右宽度也大于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

并且,在本变形例中,在突起片1334B的槽部1334Ba1与光轴调节螺纹件1140的螺纹部1140a螺纹啮合的状态下,灯体1312的脱离防止部1312b2与突起片1334B的后部区域1334Ba的左侧壁部1334BaL的外侧面接触。

就本变形例的光学部件1330而言,当突起片1334B的后部区域1334Ba从灯体1312的脱离防止部1312b2受到向右方向(即靠轴线Ax2的方向)的推压力时,其左侧壁部1334BaL的后端部进行弹性变形,维持与脱离防止部1312b2接触的状态。

通过采用本变形例的结构,即使在以与突起片1334B的后部区域1334Ba的外侧面接触的位置关系形成脱离防止部1312b2的情况下,也能够在操作光轴调节螺纹件1140时产生过大的负荷前防止其发生。由此,除了确保光轴调节螺纹件1140的操作性外,还能够可靠地维持突起片1134B的槽部1134Ba1与光轴调节螺纹件1140的螺纹部1140a螺纹啮合的状态。

另外在本变形例中,即使在由于光学部件1330与灯体1312的装配误差等、突起片1334B的后部区域1334Ba与灯体1312的脱离防止部1312b2发生干涉那样的情况下,其左侧壁部1334BaL的后端部也能够通过弹性变形而维持与脱离防止部1312b2接触的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突起片1334B的后部区域1334Ba形成能够通过来自壳体的脱离防止部1312b2的推压力而弹性变形的结构即可,其具体形状不作特别限定。

(第二实施方式第四变形例)

接着,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第四变形例。

图22是本变形例的车辆用灯具1510的局部放大图,是与图21同样的图。

如图22所示,本变形例的基本结构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情况相同,但光学部件1430的结构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情况局部不同。

即,就本变形例的光学部件1430而言,突起片1434B的后部区域1434Ba具有如下结构:俯视观察时,灯具前后方向上较长的筒状结构局部缺口。后部区域1434Ba形成如下结构:在右侧壁部1434BaR的内侧面形成有用于与光轴调节螺纹件1140的螺纹部1140a螺纹啮合的多个槽部1434Ba1。

后部区域1434Ba的左侧壁部1434BaL以比右侧壁部1434BaR薄的厚度形成。并且,左侧壁部1434BaL形成为其后端部朝向右侧壁部1434BaR弯曲,成为其前部区域被切口的结构。

本变形例的光学部件1430也形成如下结构:突起片1434B的后部区域1434Ba能够通过来自灯体1312的脱离防止部1312b2的推压力而弹性变形。

本变形例的光学部件1430也形成为,当突起片1434B的后部区域1434Ba从灯体1312的脱离防止部1312b2受到向右方向的推压力时,其左侧壁部1434BaL的后端部弹性变形,维持与脱离防止部1312b2接触的状态。

因此,即使在采用本变形例的结构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情况相同的作用效果。

(第二实施方式第五变形例)

接着,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五变形例。

图23表示本变形例的车辆用灯具1610的主要部分,是与图21同样的图。

如图23所示,本变形例的基本结构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情况相同,但光学部件1530的结构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情况局部不同。

即,就本变形例的光学部件1530而言,其突起片1534B的后部区域1534Ba具有如下结构:俯视观察时,灯具前后方向上较长的筒状构造局部缺口。后部区域1534Ba形成如下结构:在其右侧壁部1534BaR的内侧面形成有用于与光轴调节螺纹件1140的螺纹部1140a螺纹啮合的多个槽部1534Ba1。

就后部区域1534Ba而言,左侧壁部1534BaL以比右侧壁部1534BaR薄的厚度形成,成为在其后端部分离有左侧壁部1534BaL和右侧壁部1534BaR的结构。就左侧壁部1534BaL的后端部而言,其外侧面具有朝向灯具后方弯曲的表面形状。

本变形例的光学部件1530也形成为,当突起片1534B的后部区域1534Ba从灯体1312的脱离防止部1312b2受到向右方向的推压力时,其左侧壁部1534BaL的后端部弹性变形,维持与脱离防止部1312b2接触的状态。

因此,即使在采用本变形例的结构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情况相同的作用效果。

(第二实施方式第六变形例)

接着,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第六变形例。

图24是本变形例的车辆用灯具1710的局部放大图,是与图16大致同样的图。

如图24所示,本变形例的基本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但在灯体1612的左侧壁1612b的内面形成的脱离防止部1612b2的形状与上述实施方式的脱离防止部1012b2的情况局部不同。

即,本变形例的脱离防止部1612b2也与上述实施方式的脱离防止部1012b2同样地,形成为朝向灯具前方延伸为等脚台形状,但其外周缘部不像上述实施方式的脱离防止部1012b2的外周缘部那样由平滑的曲面形状形成,在该点上与上述实施方式的脱离防止部1012b2的情况不同。

具体来说,脱离防止部1612b2的外周面由与上述实施方式的脱离防止部1012b2的情况同样的倾斜面构成,但在该外周面与脱离防止部1612b2的内侧面之间的棱线部分未加工有倒角R,而是形成为所谓的销角(ピン角、即有棱角的形状)。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在灯体1612的左侧壁1612b的内面形成的上下一对的脱离允许部1612b3、1612b4的结构,其与上述实施方式的脱离允许部1012b3、1012b4的情况相同。

即使在采用本变形例的结构的情况下,由于在突起片1134B的棱线部分加工有倒角R,因而,能够顺畅地进行突起片1134B的槽部1134Ba1的从与光轴调节螺纹件1140的螺纹部1140a螺纹啮合的状态中的脱离及向该状态的复位。

(第二实施方式第七变形例)

接着,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七变形例。

图25是本变形例的车辆用灯具1810的局部放大图,是与图16大致同样的图。

如图25所示,本变形例的基本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但在灯体1712的左侧壁1712b的内面形成的脱离防止部1712b2的形状与上述实施方式的脱离防止部1012b2的情况局部不同。

即,本变形例的脱离防止部1712b2也与上述实施方式的脱离防止部1012b2同样地,形成为朝向灯具前方延伸为等脚台形状,但其外周缘部的形状与上述实施方式的脱离防止部1012b2的情况不同。

具体来说,脱离防止部1712b2的外周面由从灯体1712的左侧壁1712b的内面垂直立起的垂直面构成,并且,该外周面与脱离防止部1712b2的内侧面之间的棱线部分由销角形成。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在灯体1712的左侧壁1712b的内面形成的上下一对的脱离允许部1712b3、1712b4的结构,其与上述实施方式的脱离允许部1012b3、1012b4的情况相同。

即使在采用本变形例的结构的情况下,由于在突起片1134B的棱线部分加工有倒角R,因而,能够顺畅地进行突起片1134B的槽部1134Ba1的从与光轴调节螺纹件1140的螺纹部1140a螺纹啮合的状态中的脱离及向该状态的复位。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及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示为规格的数值仅为一例,显然也可以将其设定为适当的不同值。

另外,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各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记载的结构,可以采用添加了除此以外的各种变更的结构。

车辆用灯具的种类不作特别限定,例如,可以采用雾灯或前照灯等。

光源的种类不作特别限定,例如,可以采用发光二极管或激光二极管等发光元件或光源灯泡等。

光学部件是能够对来自光源的光进行配光控制的部件即可,就其具体结构不作特别限定,例如,可以采用透镜、反射镜、灯罩等。另外,就光学部件而言,既可以是具有配光控制功能的主体部分与上述突起片一体地形成,也可以是两者单独地构成。

第一方向是与灯具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向即可,其具体方向不作特别限定,例如,可以采用车宽方向或车辆用灯具的竖直方向等。

第二方向是与灯具前后方向及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即可,其具体方向不作特别限定。

突起片形成为从光学部件朝向灯具后方延伸即可,其具体配置及形状不作特别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