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结构及行驶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60299发布日期:2019-06-19 01:37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连接结构及行驶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连接技术,特别涉及一种连接结构及行驶设备。



背景技术:

行驶设备是人们常用的交通工具,行驶设备一般设置有光源、容置腔和罩体;光源设置于容置腔内,罩体罩设在光源外。现有技术中,在将光源设置于容置腔内时,需要将光源与电源通过线束连接。然而,由于容置腔的空间或位置的限制,将光源与电源通过线束连接操作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实施例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连接结构及行驶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连接结构,连接结构包括:壳体,设置有容置腔和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容置腔连通;所述容置腔内设置有与电源连接的第一连接部;

罩体,具有透光性,所述罩体的内侧设置有光源和第二连接部;所述光源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电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能够电连接或断开电连接;

所述罩体与所述壳体连接时,所述罩体覆盖所述第一开口,所述光源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容置腔内,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电连接;所述罩体与所述壳体分开时,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断开电连接。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连接结构还包括:

印制电路PCB板,设置于所述罩体的内侧;所述光源和第二连接部均设置于所述PCB板上、且分别与所述PCB板电连接;

所述罩体与所述壳体连接时,所述罩体覆盖所述第一开口,所述PCB板位于所述容置腔内,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电连接。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罩体的内侧设置有第一容置槽,所述PCB板、所述光源和第二连接部的第一部分均位于所述第一容置槽内;

所述连接结构还包括:盖板,罩设于所述第一容置槽外;所述盖板具有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第二部分的位置对应的通孔,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第二部分穿过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能够电连接或断开电连接。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连接结构还包括:

第一凸起结构,设置于所述罩体的第一侧;

第二凸起结构,设置于所述罩体的第二侧;所述罩体的第二侧和所述罩体的第一侧相对设置;

第一凹槽,设置于所述第一开口的第一侧壁;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一凸起结构的位置相对应;

第二凹槽,设置于所述第一开口的第二侧壁;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第二凸起结构的位置相对应;

当所述第一凸起结构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第二凸起结构位于所述第二凹槽内时,所述罩体与所述壳体连接。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连接结构还包括:

第二容置槽,设置于所述罩体的第二侧;

第二开口,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置槽的第一侧壁上;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二容置槽连通;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二凹槽的位置相对应;

弹性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置槽内,与所述第二容置槽的第二侧壁抵接;所述第二容置槽的第二侧壁与所述第二容置槽的第一侧壁相对设置;

所述第二凸起结构的第一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二容置槽内,所述第二凸起结构的第一部分与所述弹性件抵接,所述第二凸起结构的第二部分通过所述第二开口凸显出所述罩体之外;在外力作用下所述第二凸起结构的第二部分能够通过所述第二开口相对于所述第二容置槽移动而退入所述罩体之内,所述弹性件变形;在所述外力撤销时,所述第二凸起结构的第二部分通过所述弹性件的回复力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容置槽移动而凸显出所述罩体之外;

当所述第一凸起结构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第二凸起结构的第二部分凸显出所述罩体之外、且位于所述第二凹槽内时,所述罩体与所述壳体连接。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连接结构还包括:

第三凸起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一开口的侧壁;所述第三凸起结构向所述容置腔的底壁延伸、且与所述容置腔的底壁之间形成所述第二凹槽;所述第三凸起结构与所述容置腔的侧壁具有间隙。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连接结构还包括:

第三开口,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置槽的第三侧壁上;所述第二容置槽的第三侧壁分别与所述第二容置槽的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容置槽的第二侧壁相邻,所述第二容置槽的第三侧壁位于所述罩体的外侧;

第一插口,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置槽的第四侧壁和所述第二容置槽的第五侧壁的连接处;所述第一插口连通所述第二容置槽;所述第二容置槽的第四侧壁与所述第二容置槽的第三侧壁相对设置;

第二插口,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置槽的第四侧壁和所述第二容置槽的第六侧壁的连接处;所述第二插口连通所述第二容置槽;所述第二容置槽的第六侧壁与所述第二容置槽的第五侧壁相对设置;

第一卡钩,设置于所述第二凸起结构的第一侧;所述第一卡钩与所述第一插口的位置对应;

第二卡钩,设置于所述第二凸起结构的第二侧;所述第二凸起结构的第二侧和所述第二凸起结构的第一侧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卡钩与所述第二插口的位置对应;

所述第二凸起结构的第一部分通过所述第三开口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置槽内,所述第二凸起结构的第一部分与所述弹性件抵接,所述第二凸起结构的第二部分通过所述第二开口凸显出所述罩体之外;所述第一卡钩的第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容置槽内,所述第一卡钩的第二部分卡设于所述第一插口内;所述第二卡钩的第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容置槽内,所述第二卡钩的第二部分卡设于所述第二插口内;所述第二凸起结构相对于所述第二容置槽移动时,第一卡钩卡相对于所述第一插口移动,所述第二卡钩相对于所述第二插口移动。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凸起结构包括:

伸出部,所述伸出部的末端形成所述第二凸起结构的第二部分;

导向部,与所述第二容置槽的第三侧壁的外侧面抵接;

支承部,所述支承部的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一卡钩的第一部分连接,所述支承部的第二端面与所述第二卡钩的第一部分连接;所述支承部的第二端面与所述支承部的第一端面相对设置;所述支承部的第三端面与所述伸出部连接,所述支承部的第四端面与所述导向部连接;所述支承部的第三端面与所述支承部的第四端面相对设置;所述支承部的第一侧面形成所述第二凸起结构的第一部分;所述支承部的第一侧面与所述弹性件抵接;所述支承部的第二侧面与所述支承部的第一侧面相对设置,所述支承部的第二侧面位于近所述第三开口侧。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接触片,所述接触片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电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顶针,所述顶针与所述光源电连接;所述顶针与所述接触片的第二端抵接而电连接;所述顶针与所述接触片的第二端分开而断开电连接。

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行驶设备,所述行驶设备包括本申请实施例的连接结构。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壳体设置有容置腔和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容置腔连通;所述容置腔内设置有与电源连接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罩体的内侧设置有光源和第二连接部;所述光源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电连接;所述罩体与所述壳体连接时,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电连接,从而实现光源与电源电连接;所述罩体与所述壳体分开时,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断开电连接,从而实现光源与电源断开电连接;不需要单独使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电连接或断开电连接;即使将所述罩体与所述壳体设置于不容易观察的位置,只要使壳体和罩体连接或分开即可以实现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电连接或断开电连接,从而实现了光源与电源电连接或断开电连接;操作简单方便,且节省时间;同时,由于光源设置在罩体上,当光源出现故障时,可以将罩体从壳体上取下来直接维修,维修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中连接结构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的局部剖视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中连接结构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的局部剖视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中连接结构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的局部爆炸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中连接结构的罩体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中连接结构的第一连接部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中连接结构的第一连接部的一个可选的结构剖视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中连接结构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的局部示意图。

附图标记:101、螺钉;102、第一线束;103、第二线束;110、壳体;111、容置腔;112、第一开口;113、第一凹槽;114、第二凹槽;115、第三凸起结构;120、第一连接部;121、接触片;130、罩体;131、第一容置槽;132、第一凸起结构;133、第二凸起结构;1331、第一卡钩;1332、第二卡钩;1333、支承部;1334、伸出部;1335、导向部;134、第二容置槽;1341、第二容置槽的第一侧壁;1342、第二容置槽的第四侧壁;135、第二开口;136、第三开口;137、第一插口;138、第二插口;140、第二连接部;141、顶针;150、PCB板;160、盖板;161、通孔;170、弹性件;180、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在本申请实施例记载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说明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仅是是区别类似的对象,不代表针对对象的特定排序,可以理解地,“第一\第二\第三”在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互换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第一\第二\第三”区分的对象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本申请实施例记载了一种连接结构,以下参见附图1至图7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连接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7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记载的连接结构包括:

壳体110,设置有容置腔111和第一开口112;所述第一开口112与所述容置腔111连通;所述容置腔111内设置有与电源连接的第一连接部120。

罩体130,具有透光性,所述罩体130的内侧设置有光源和第二连接部140;所述光源与所述第二连接部140电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140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20能够电连接或断开电连接。

如图2所示,所述罩体130与所述壳体110连接时,所述罩体130覆盖所述第一开口112,所述光源和所述第二连接部140位于所述容置腔111内,所述第二连接部140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20电连接;从而实现光源与电源电连接。如图1所示,所述罩体130与所述壳体110分开时,所述第二连接部140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20断开电连接;从而实现光源与电源断开电连接。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壳体110设置有容置腔111和第一开口112;所述第一开口112与所述容置腔111连通;以便通过开口向容置腔111内放置其他部件。

这里,壳体110的结构和形状不作限定。例如,壳体110为行驶设备的氛围灯壳体110。

这里,容置腔111的形状不作限定。例如,如图1所示,容置腔111为类似矩形。

这里,开口的形状不作限定,只要便于放置其他结构至容置腔111即可。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20的结构不作限定,只要与设置于容置腔111内的电源连接即可。例如,如图3所示,第一连接部120可以包括接触片121,所述接触片121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电连接,所述接触片121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连接部140连接。这里,第一连接部120的第一端可以通过线束与所述电源电连接。

作为一示例,如图1和图6所示,所述连接结构还可以包括:支架180,设置于所述容置腔111内;所述接触片121通过所述支架180固定在所述容置腔111内。如图5所示,所述接触片121的第一端可以通过第一线束102与所述电源电连接。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罩体130的结构不作限定,只要具有透光性即可。例如,罩体130由透明材料制成。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光源的类型不作限定,只要能发光即可。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连接部140结构不作限定,只要与光源电连接即可。例如,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连接部120可以包括接触片121,所述接触片121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电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140可以包括顶针141,所述顶针141与所述光源电连接;所述顶针141与所述接触片121的第二端抵接而电连接;所述顶针141与所述接触片121的第二端分开而断开电连接。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连接结构还可以包括:PCB板150,设置于所述罩体130的内侧;所述光源和第二连接部140均设置于所述PCB板150上、且分别与所述PCB板150电连接,以便所述光源和第二连接部140通过所述PCB板150实现电连接;所述罩体130与所述壳体110连接时,所述罩体130覆盖所述第一开口112,所述PCB板150位于所述容置腔111内,所述第二连接部140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20电连接。

在本实现方式中,光源可以由设置在所述PCB板150上的灯珠组成。作为一示例,光源由设置在所述PCB板150上的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组成。

在本实现方式中,第二连接部140可以通过线束与所述PCB板150连接。例如,如图3所示,所述第二连接部140包括顶针141,所述顶针141通过第二线束103与所述PCB板150电连接。

在本实现方式中,如图1和图3所示,所述罩体130的内侧可以设置有第一容置槽131,所述PCB板150、所述光源和第二连接部140的第一部分均位于所述第一容置槽131内;所述连接结构还包括:盖板160,罩设于所述第一容置槽131外;所述盖板160具有与所述第二连接部140的第二部分的位置对应的通孔161,所述第二连接部140的第二部分穿过所述通孔161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20能够电连接或断开电连接;通过罩体130和盖板160可以保护所述PCB板150、所述光源和第二连接部140。

这里,盖板160与罩体130的连接方式不作限定。例如,如图1和图3所示,盖板160的第一侧与罩体130的第一侧可以通过卡钩结构连接,盖板160的第二侧与罩体130的第二侧可以通过螺钉101连接。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连接结构还可以包括:第一凸起结构132,设置于所述罩体130的第一侧;第二凸起结构133,设置于所述罩体130的第二侧;所述罩体130的第二侧和所述罩体130的第一侧相对设置;第一凹槽113,设置于所述第一开口112的第一侧壁;所述第一凹槽113与所述第一凸起结构132的位置相对应;第二凹槽114,设置于所述第一开口112的第二侧壁;所述第二凹槽114与所述第二凸起结构133的位置相对应;当所述第一凸起结构132位于所述第一凹槽113内,所述第二凸起结构133位于所述第二凹槽114内时,所述罩体130与所述壳体110连接;以便实现将罩体130固定在所述壳体110上。

在本实现方式中,第一凸起结构132的形状和第二凸起结构133的形状不作限定。例如,如图4所示,第一凸起结构132的形状类似于矩形。又例如,第二凸起结构133的形状可以类似于矩形。

在本实现方式中,第一凸起结构132的结构和第二凸起结构133的结构不作限定。

例如,在第二凸起结构133的一种结构中,所述连接结构还包括:第二容置槽134,设置于所述罩体130的第二侧;第二开口135,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置槽的第一侧壁1341上;所述第二开口135与所述第二容置槽134连通;所述第二开口135与所述第二凹槽114的位置相对应;弹性件170,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置槽134内,与所述第二容置槽134的第二侧壁抵接;所述第二容置槽134的第二侧壁与所述第二容置槽的第一侧壁1341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凸起结构133的第一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二容置槽134内,所述第二凸起结构133的第一部分与所述弹性件170抵接,所述第二凸起结构133的第二部分通过所述第二开口135凸显出所述罩体130之外;在外力作用下所述第二凸起结构133的第二部分能够通过所述第二开口135相对于所述第二容置槽134移动而退入所述罩体130之内,所述弹性件170变形;在所述外力撤销时,所述第二凸起结构133的第二部分通过所述弹性件170的回复力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容置槽134移动而凸显出所述罩体130之外;当所述第一凸起结构132位于所述第一凹槽113内,所述第二凸起结构133的第二部分凸显出所述罩体130之外、且位于所述第二凹槽114内时,所述罩体130与所述壳体110连接;以便于实现将罩体130可拆卸地与所述壳体110连接。

在本示例中,当所述罩体130与所述壳体110连接时,如图1所示,用外力使所述第二凸起结构133的第二部分退入所述罩体130之内时,所述罩体130的第一侧可以与所述第一开口112的第一侧壁分开,再通过外力使第一凸起结构132从第一凹槽113内退出,即可以实现所述罩体130与所述壳体110分开,拆卸方便。

在本示例中,所述连接结构还可以包括:第三凸起结构115,设置于所述第一开口112的侧壁;所述第三凸起结构115向所述容置腔111的底壁延伸、且与所述容置腔111的底壁之间形成所述第二凹槽114;所述第三凸起结构115与所述容置腔111的侧壁具有间隙,以便在将第二凸起结构133装入第二凹槽114时,所述第三凸起结构115可以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形,防止在将第二凸起结构133装入第二凹槽114时,第二凸起结构133卡死在所述第一开口112的侧壁处。

在本示例中,所述连接结构还可以包括:第三开口136,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置槽134的第三侧壁上;所述第二容置槽134的第三侧壁分别与所述第二容置槽的第一侧壁1341和所述第二容置槽134的第二侧壁相邻,所述第二容置槽134的第三侧壁位于所述罩体130的外侧;第一插口137,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置槽的第四侧壁1342和所述第二容置槽134的第五侧壁的连接处;所述第一插口137连通所述第二容置槽134;所述第二容置槽的第四侧壁1342与所述第二容置槽134的第三侧壁相对设置;第二插口138,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置槽的第四侧壁1342和所述第二容置槽134的第六侧壁的连接处;所述第二插口138连通所述第二容置槽134;所述第二容置槽134的第六侧壁与所述第二容置槽134的第五侧壁相对设置;第一卡钩1331,设置于所述第二凸起结构133的第一侧;所述第一卡钩1331与所述第一插口137的位置对应;第二卡钩1332,设置于所述第二凸起结构133的第二侧;所述第二凸起结构133的第二侧和所述第二凸起结构133的第一侧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卡钩1332与所述第二插口138的位置对应;所述第二凸起结构133的第一部分通过所述第三开口136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置槽134内,所述第二凸起结构133的第一部分与所述弹性件170抵接,所述第二凸起结构133的第二部分通过所述第二开口135凸显出所述罩体130之外;所述第一卡钩1331的第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容置槽134内,所述第一卡钩1331的第二部分卡设于所述第一插口137内;所述第二卡钩1332的第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容置槽134内,所述第二卡钩1332的第二部分卡设于所述第二插口138内;所述第二凸起结构133相对于所述第二容置槽134移动时,第一卡钩1331卡相对于所述第一插口137移动,所述第二卡钩1332相对于所述第二插口138移动。

这里,通过使第三开口136位于所述壳体110的外侧,操作者可以直接通过第三开口136操作第二凸起结构133,以便实现第二凸起结构133在第二容置槽134内移动,以实现罩体130与壳体110的快速拆卸;通过所述第一卡钩1331卡的第二部分卡设于所述第一插口137内;所述第二卡钩1332的第二部分卡设于所述第二插口138内,能够防止所述第二凸起结构133从所述第三开口136掉出。

这里,作为一示例,如图3所示,所述第二凸起结构133可以包括:伸出部1334,所述伸出部1334的末端形成所述第二凸起结构133的第二部分。导向部1335,与所述第二容置槽134的第三侧壁的外侧面抵接。支承部1333,所述支承部1333的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一卡钩1331的第一部分连接,所述支承部1333的第二端面与所述第二卡钩1332的第一部分连接;所述支承部1333的第二端面与所述支承部1333的第一端面相对设置;所述支承部1333的第三端面与所述伸出部1334连接,所述支承部1333的第四端面与所述导向部1335连接;所述支承部1333的第三端面与所述支承部1333的第四端面相对设置;所述支承部1333的第一侧面形成所述第二凸起结构133的第一部分;所述支承部1333的第一侧面与所述弹性件170抵接;所述支承部1333的第二侧面与所述支承部1333的第一侧面相对设置,所述支承部1333的第二侧面位于近所述第三开口136侧;通过导向部1335与所述第二容置槽134的第三侧壁的外侧面抵接,使支承部1333的第一侧面和弹性件170都封堵在第二容置槽134内,能够防止弹性件170显露而损坏;且导向部1335显露在罩体130的底侧,以便于通过导向部1335和支承部1333的第二侧面一起推动所述第二凸起结构133使伸出部1334的末端退入所述罩体130之内;操作更方便。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壳体110设置有容置腔111和第一开口112;所述第一开口112与所述容置腔111连通;所述容置腔111内设置有与电源连接的第一连接部120;所述罩体130的内侧设置有光源和第二连接部140;所述光源与所述第二连接部140电连接;所述罩体130与所述壳体110连接时,所述第二连接部140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20电连接,从而实现光源与电源电连接;所述罩体130与所述壳体110分开时,所述第二连接部140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20断开电连接,从而实现光源与电源断开电连接;不需要单独使所述第二连接部140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20电连接或断开电连接;即使将所述罩体130与所述壳体110设置于不容易观察的位置,只要使壳体110和罩体130连接或分开即可以实现所述第二连接部140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20电连接或断开电连接,从而实现了光源与电源电连接或断开电连接;操作简单方便,且节省时间;同时,由于光源设置在罩体130上,当光源出现故障时,可以将罩体130从壳体110上取下来直接维修,维修方便。

本申请实施例还记载了一种电动行驶设备,所述行驶设备包括本申请实施的连接结构。

这里,电动行驶设备可以为电动摩托车,也可以为电动自动车。

这里,壳体110可以为行驶设备的底盘氛围灯壳体110;光源可以为行驶设备的底盘氛围灯;一般底盘氛围灯处于底盘底侧,不容易观察,电线连接复杂;通过本申请实施例的连接结构,只需要将设置有光源的罩体130与底盘氛围灯壳体110连接或分开即可实现底盘氛围灯与电源电连接或断开电连接,操作简单方便,且节省时间;同时,由于底盘氛围灯设置在罩体130上,当底盘氛围灯出现故障时,可以将罩体130从底盘氛围灯壳体110上取下来直接维修,维修方便。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