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隧道照明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282400发布日期:2020-12-15 08:22阅读:49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功能隧道照明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隧道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功能隧道照明装置。



背景技术:

隧道是埋置于地层内的工程建筑物,是人类利用地下空间的一种形式,隧道可分为交通隧道、水工隧道、市政隧道、矿山隧道、军事隧道,隧道的结构包括主体建筑物和附属设备两部分,主体建筑物由洞身和洞门组成,附属设备包括避车洞、消防设施、应急通讯和防排水设施。

施工人员在对隧道的内部进行修建时,由于隧道内的光线不足,施工人员经常会使用到隧道照明装置对隧道内的黑暗处进行光照,以便达到施工条件,然而传统隧道照明装置的功能过于单一,往往只具有照明功能,在施工过程中地面会产生很多的灰尘,传统的隧道照明装置无法对灰尘进行喷淋沉降,施工人员若过多的吸入灰尘,会对施工人员的身体带来很大的危害。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多功能隧道照明装置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功能隧道照明装置,解决了传统隧道照明装置功能过于单一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多功能隧道照明装置,包括水箱,所述水箱的内腔设置有降尘机构,所述水箱顶部的中心处栓接有固定柱,所述固定柱的顶部栓接有灯箱,所述灯箱右侧顶部的中心处栓接有控制器,所述固定柱背面的顶部栓接有推手,所述水箱底部的四周均栓接有万向轮,所述水箱正面顶部的左侧连通有进水管,且进水管的顶部连通有第一阀门,所述水箱正面底部的左侧连通有出水管,且出水管的顶部连通有第二阀门。

优选的,所述降尘机构包括潜污泵、吸水管、三通接头、通水管、管道和喷淋头,所述水箱内腔底部背面的中心处栓接有潜污泵,所述潜污泵的进水口连通有吸水管,所述潜污泵的出水口通过输水管连通有三通接头,所述三通接头的两端均连通有通水管,所述通水管的两侧从前至后均依次连通有管道,所述水箱两侧的中心处从前至后均依次栓接有固定架,所述管道远离通水管的一端依次贯穿水箱和固定架的中心处并连通有喷淋头。

优选的,所述灯箱顶部的中心处栓接有报警器,所述固定柱两侧的中心处均固定连接有储物盒。

优选的,所述水箱正面和背面底部的中心处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顶部的中心处嵌设有螺纹套,且螺纹套的内腔螺纹连接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转盘,且转盘顶部的左侧固定连接有把手,所述螺纹杆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压板,所述压板的底部栓接有防滑垫。

优选的,所述水箱正面的右侧竖向嵌设有透明隔板,所述喷淋头设置为蜂窝状结构。

优选的,所述通水管的表面栓接固定件,所述固定件的底部与水箱内腔的底部栓接。

优选的,所述固定柱两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限位块,且第一限位块的顶部与灯箱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柱两侧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限位块,且第二限位块的底部与水箱的顶部固定连接。

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多功能隧道照明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功能隧道照明装置,

1、本实用新型通过潜污泵、吸水管、三通接头、通水管、管道和喷淋头的配合,潜污泵将水箱内的净水经由吸水管传送至三通接头内,从而经由三通接头传送至通水管内,继而经由通水管传送至管道内,随后通过管道传送至喷淋头内,便于施工人员利用六个喷淋头对隧道地面扬起的灰尘进行喷淋沉降,提高了装置的功能性,避免了施工人员吸入过多的灰尘,同时通过报警器的配合,便于施工人员在遇到危险时,对旁边的工友进行警示,提高了装置的功能性,通过储物盒的配合,便于施工人员对工具进行收纳,避免了工具的丢失,提高了装置的功能性,解决了传统隧道照明装置功能过于单一的问题。

2、本实用新型通过潜污泵、吸水管、三通接头、通水管、管道和喷淋头的配合,便于施工人员对隧道内的灰尘进行喷淋沉降,提高了照明装置的功能性,通过报警器的配合,便于施工人员对附近的工友进行警示,提高了施工人员的安全性,通过储物盒的配合,便于施工人员对工具进行收纳,通过固定板、螺纹杆、螺纹套和压板的配合,便于施工人员对照明装置进行快速限位,防止照明装置在静止时仍会发生移动,提高了照明装置的稳定性,通过透明隔板的配合,便于施工人员对水箱内的水位情况进行了解,通过喷淋头设置为蜂窝状结构,便于净水更加均匀的喷洒,提高了喷淋头对灰尘的沉降效果,通过固定件的配合,提高了通水管的稳定性,防止通水管在传输净水使发生大幅度晃动,通过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的配合,提高了固定柱和灯箱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多功能隧道照明装置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水箱的结构俯视剖面图;

图3为图1所示a区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中标号:1、水箱;2、降尘机构;21、潜污泵;22、吸水管;23、三通接头;24、通水管;25、管道;26、喷淋头;3、固定板;4、螺纹杆;5、压板;6、储物盒;7、固定柱;8、灯箱;9、报警器;10、控制器;11、推手;12、固定件;13、固定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请结合参阅图1、图2和图3,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多功能隧道照明装置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水箱的结构俯视剖面图;图3为图1所示a区的结构放大示意图,一种多功能隧道照明装置,包括水箱1,所述水箱1的内腔设置有降尘机构2,所述水箱1顶部的中心处栓接有固定柱7,所述固定柱7的顶部栓接有灯箱8,所述灯箱8右侧顶部的中心处栓接有控制器10,所述固定柱7背面的顶部栓接有推手11,所述水箱1底部的四周均栓接有万向轮,所述水箱1正面顶部的左侧连通有进水管,且进水管的顶部连通有第一阀门,所述水箱1正面底部的左侧连通有出水管,且出水管的顶部连通有第二阀门。

所述降尘机构2包括潜污泵21、吸水管22、三通接头23、通水管24、管道25和喷淋头26,所述水箱1内腔底部背面的中心处栓接有潜污泵21,所述潜污泵21的进水口连通有吸水管22,所述潜污泵21的出水口通过输水管连通有三通接头23,所述三通接头23的两端均连通有通水管24,所述通水管24的两侧从前至后均依次连通有管道25,所述水箱1两侧的中心处从前至后均依次栓接有固定架13,所述管道25远离通水管24的一端依次贯穿水箱1和固定架13的中心处并连通有喷淋头26,通过潜污泵21、吸水管22、三通接头23、通水管24、管道25和喷淋头26的配合,便于施工人员对隧道内的灰尘进行喷淋沉降,提高了照明装置的功能性。

所述灯箱8顶部的中心处栓接有报警器9,所述固定柱7两侧的中心处均固定连接有储物盒6,通过报警器9的配合,便于施工人员对附近的工友进行警示,提高了施工人员的安全性,通过储物盒6的配合,便于施工人员对工具进行收纳。

所述水箱1正面和背面底部的中心处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板3,所述固定板3顶部的中心处嵌设有螺纹套,且螺纹套的内腔螺纹连接有螺纹杆4,所述螺纹杆4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转盘,且转盘顶部的左侧固定连接有把手,所述螺纹杆4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压板5,所述压板5的底部栓接有防滑垫,通过固定板3、螺纹杆4、螺纹套和压板5的配合,便于施工人员对照明装置进行快速限位,防止照明装置在静止时仍会发生移动,提高了照明装置的稳定性。

所述水箱1正面的右侧竖向嵌设有透明隔板,所述喷淋头26设置为蜂窝状结构,通过透明隔板的配合,便于施工人员对水箱1内的水位情况进行了解,通过喷淋头26设置为蜂窝状结构,便于净水更加均匀的喷洒,提高了喷淋头26对灰尘的沉降效果。

所述通水管24的表面栓接固定件12,所述固定件12的底部与水箱1内腔的底部栓接,通过固定件12的配合,提高了通水管24的稳定性,防止通水管24在传输净水使发生大幅度晃动。

所述固定柱7两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限位块,且第一限位块的顶部与灯箱8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柱7两侧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限位块,且第二限位块的底部与水箱1的顶部固定连接,通过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的配合,提高了固定柱7和灯箱8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多功能隧道照明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

在使用时,施工人员通过控制器10打开灯箱8,随后施工人员推动推手11,从而带动照明装置移动至施工人员需要使用的位置,此时施工人员旋转把手,从而带动转盘进行旋转,继而带动螺纹杆4在螺纹套的内腔进行螺旋下降,从而带动压板5向下移动,直至防滑垫与地面接触,从而对装置进行快速限位,此时施工人员通过控制器10打开潜污泵21,潜污泵21将水箱1内的净水经由吸水管22传送至三通接头23内,从而经由三通接头23传送至通水管24内,继而经由通水管24传送至管道25内,随后通过管道25传送至喷淋头26内,从而利用六个喷淋头26对隧道地面扬起的灰尘进行喷淋沉降,避免了施工人员吸入过多的灰尘,在遇到紧急情况时,施工人员通过控制器10打开报警器9,从而对旁边的工友进行警示,同时施工人员将暂时不用的工具放置在储物盒6内,避免了工具的丢失。

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多功能隧道照明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潜污泵21、吸水管22、三通接头23、通水管24、管道25和喷淋头26的配合,潜污泵21将水箱1内的净水经由吸水管22传送至三通接头23内,从而经由三通接头23传送至通水管24内,继而经由通水管24传送至管道25内,随后通过管道25传送至喷淋头26内,便于施工人员利用六个喷淋头26对隧道地面扬起的灰尘进行喷淋沉降,提高了装置的功能性,避免了施工人员吸入过多的灰尘,同时通过报警器9的配合,便于施工人员在遇到危险时,对旁边的工友进行警示,提高了装置的功能性,通过储物盒6的配合,便于施工人员对工具进行收纳,避免了工具的丢失,提高了装置的功能性,解决了传统隧道照明装置功能过于单一的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