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5G通信的智能航道的航标遥控终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994253发布日期:2021-05-11 14:41阅读:109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5G通信的智能航道的航标遥控终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河流海港的航标灯管理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5g通信的智能航道的航标遥控终端。



背景技术:

我国海域辽阔,船只运输行业发达,通航水域辽阔,航标的数量众多,因此为了保障航行的安全,各个海域要道都会安装有航标,航标是助航标志的简称,指标示航道方向、界限与碍航物的标志,包括过河标、沿岸标、导标、过渡导标、首尾导标、侧面标、左右通航标、示位标、泛滥标和桥涵标等,航标是帮助引导船舶航行、定位和标示碍航物与表示警告的标志,一般运用于长江和近海水域固定安全巷道,起到水上红绿灯的作用;航标灯为夜间行驶的船只提供安全保障必要装置,随着航道事业的发展,当前的航标灯控制电路的功能和性能已经比较全面、稳定了。但是,在提倡更安全、更优质的航标服务的大背景下,如何能更好的提高安全服务质量,不失为航道管理部门在当前创新工作中提高服务质量的一个发展方向。

航标是用于河道或海道的重要助航设备,航标灯往往采用太阳能供电,然而长江上游山高林密峡谷多,冬季太阳能补充电能不足始终是个突出问题;当航标灯在夜间发生缺电、突发硬件损坏以及网络故障或者拥堵时,很可能危及到行轮安全。随着航标灯的智能化水平的提高,现在很多航标灯中搭载了定位、检测、实时通信等功能。

随着航标灯功能的增多,工作使用的零部件也逐渐增多,航标灯使用的可靠性将会降低,如何解决航标灯遥控终端的可靠性和使用灵活性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5g通信的智能航道的航标遥控终端,独立于传统的航标灯,并能够对航标灯进行控制,能够实现对航标灯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控制。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基于5g通信的智能航道的航标遥控终端,用于外接航标灯并控制航标灯启闭,包括太阳能盖体、下壳体、电池和终端控制器;太阳能盖体与下壳体之间构成用于容纳电池和终端控制器的密封腔;太阳能盖体盖合在下壳体的顶部开口处,太阳能盖体连接电池并为其充电,电池连接终端控制器并为其供电;所述终端控制器用于接收外部遥控指令并控制航标灯的启闭。

可选的:所述太阳能盖体呈倒置的锥盆状,并由多个呈扇形的太阳能板拼接而成。

可选的:太阳能板的数量为5-6个。

可选的:下壳体呈敞口的盆状。

可选的:在密封腔内的底部还设置有配重块,以降低重心。

可选的:配重块、电池和终端控制器从下至上依次设置在密封腔内;配重块固定连接在下壳体内,电池上设置有磁铁且电池磁吸固定在配重块上。

可选的:在下壳体的底部设置有外接接口,终端控制器通过该外接接口对外连接航标灯。

可选的:在下壳体的下部嵌设有两个金属触点,在中部太阳能盖体的中部设置有落水指示灯,落水指示灯和两个金属触点均与终端控制器连接,下壳体入水后,水介质将两个金属触点电连通,使终端控制器控制落水指示灯点亮或闪烁。

可选的:所述终端控制器包括有pcba板和防水套,防水套套于pcba板外,且在防水套与pcba板之间填充有减震硅胶。

可选的:终端控制器对外通信连接有控制平台,该控制平台能够发出遥控指令。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方案中的遥控终端与航标灯采用相互独立设计方式,并且整个遥控终端,遥控终端的零部件或者航标灯都能够方便于整体的替换,并且遥控终端能够根据实际需要控制一个或多个航标灯;

2.遥控终端的外形呈蘑菇状,其顶部设置了与太阳能板一体设置的盖体,优化整体结构,本方案中采用了防水和减震的设计,方案中锂电池和终端控制器设置于密封腔内,用于防水;

3.本方案中的终端控制器具有防落水的设计,具体包括设置配重块降低重心和以及落水指示灯和金属触点的设置,均能够使得本遥控终端在发生碰撞并落水后能够有利于回收。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遥控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下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终端控制器的内部结构图。

图中:1-落水指示灯;2-太阳能盖体;3-终端控制器;4-电池;5-配重块;6-下壳体,7-外接接口,8-金属触点,9-pcba板,10-防水套,11-减震硅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或现有技术的描述对本实用新型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关于附图结构的描述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以下将参照附图,通过实施例方式详细地描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例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在一些例子中,由于一些实施方式属于现有或常规技术,因此并没有描述或没有详细的描述。

此外,本文中记载的技术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还可以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以任意合适的方式组合。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易于理解与本文提供的实施例有关的方法的步骤或操作顺序还可以改变。附图和实施例中的任何顺序仅仅用于说明用途,并不暗示要求按照一定的顺序,除非明确说明要求按照某一顺序。

本文中为部件所编序号本身,例如“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所描述的对象,不具有任何顺序或技术含义。而本申请所说“连接”、“联接”,在合理且不构成自相矛盾的情况下,均包括直接和间接连接。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基于5g通信的智能航道的航标遥控终端,用于外接航标灯并控制航标灯启闭,包括太阳能盖体2、下壳体6、电池4和终端控制器3;太阳能盖体2呈倒置的锥盆状,并由5-6个呈扇形的太阳能板拼接而成;太阳能盖体2与下壳体6之间构成用于容纳电池4和终端控制器3的密封腔;太阳能盖体2盖合在下壳体6的顶部开口处,太阳能盖体2连接电池4并为其充电,电池4连接终端控制器3并为其供电;所述终端控制器3用于接收外部遥控指令并控制航标灯的启闭。

实施例2

如图1或2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基于5g通信的智能航道的航标遥控终端,用于外接航标灯并控制航标灯启闭,包括太阳能盖体2、下壳体6、电池4和终端控制器3等部件:电池4为终端控制器3供电,太阳能盖体2为电池4充电,下壳体6呈敞口的盆状,太阳能盖体2盖合到下壳体6上方,太阳能盖体2与下壳体6之间构成密封腔,在电池4下方设置了配重块5,配重块5、电池4和终端控制器3从下至上依次设置在密封腔内,电池4上设置有磁铁且电池4磁吸固定在配重块5上。

以上配重块5能够调整遥控终端的重心位置能够使得遥控终端在落水后,太阳能盖体2始终朝上,从而保证内部用电零部件的供电。

此外,在下壳体6的下部嵌设有两个金属触点8,在中部太阳能盖体2的中部设置有落水指示灯1,落水指示灯1和两个金属触点8均与终端控制器3连接,下壳体6入水后,水介质将两个金属触点8电连通,使终端控制器3控制落水指示灯1点亮或闪烁。

在下壳体6的底部设置有外接接口7,终端控制器3通过该外接接口7对外连接航标灯。

如图3所示,终端控制器3包括有pcba板9和防水套10,防水套10套于pcba板9外,且在防水套10与pcba板9之间填充有减震硅胶11。

终端控制器3对外通信连接有控制平台,该控制平台能够发出遥控指令;终端控制器3内置5g通信模块、北斗通信模块和其他通信模块,从而实现对外通信。

本方案遥控终端的外形呈蘑菇状,其顶部设置了与太阳能板一体设置的盖体,优化整体结构,本方案中采用了防水和减震的设计,方案中锂电池4和终端控制器3设置于密封腔内,用于防水。

本方案中在使用时,控制平台向终端控制器3发送遥控指令,终端控制器3直接控制外接的航标灯的点亮或关闭,其控制方式包括两种,其一是终端控制器3向将电池4的电流输送到航标灯上进行供电控制,或者,终端控制器3输出开关量信号,利用开关量信号控制航标灯所在电路的继电器。

实施例3

在实施例1或实施例2的结构基础上,由于航标的首要功能是提供助航信息,必须要保证航标灯器的正常工作。因此,考虑到高可靠性并为便于维护,遥控终端可以设置定位、通信、防碰撞、报警等功能;利用相应的技术扩展手段,提供多传感器数据采集。

同时,为了实现节能省电的目的,遥控终端的终端控制器3可以主要有以下三种工作模式:满负荷、工作和休眠;三种模式分别对应于不同功能的开闭,比如“休眠模式”中可以将北斗定位、5g通信和中央控制处理器等功能控制在低频率工作状态下,其他功能关闭。

本遥控终端与控制平台之间的无线通信方式可以分为运营商网络和ais网络,运营商网络是指5g网络,该网络为已经被普遍使用,此处不再赘述,ais网络是基于现有ais的航标遥测遥控系统的自建网络,该网络的特点是不需要专门申请遥测遥控频点.并且可以省却专用的通讯网络建设;国际电信联盟itu规定vhf第87、88信道为ais1和ais2两个海上移动通信的专用频道;在无线电频率资源日渐紧张的今天,省却专用频点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ais是目前海上航行、管理的重要平台;发展ais遥测遥控技术符合航海助航技术发展的方向;以其上述优点,使得建设低成本、实施方便简单和功能扩展成为可能,是未来航标遥测遥控技术发展和建设的方向,也是未来e-航海战略重要的组成部分。

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的说明所做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