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前贯穿迎宾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634644发布日期:2022-09-24 03:14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一种前贯穿迎宾灯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前贯穿迎宾灯。


背景技术:

2.在汽车上的各个部位都安装了许多灯具用以照明,灯具是汽车上重要的组成部分。现有的灯具大致包括发光件和灯壳,发光件安装在灯壳上,发光件发光,经过反射后射出灯壳外。
3.然而,现有的汽车灯具存在如下缺陷:第一,汽车前贯穿灯只有行车灯,没有迎宾灯,且光线无法实现远近渐变的功能;第二,为了实现光线的远近调节,通常需要调节发光件的角度,在调节发光件角度的过程中,且随着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产生震动,发光件容易从灯壳上脱落;第三,发光件与灯壳装配过程繁琐。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出一种前贯穿迎宾灯,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汽车前贯穿灯只有行车灯等问题。
5.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前贯穿迎宾灯,包括:
6.壳体;
7.发光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且与所述壳体可转动连接;
8.驱动组件,其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的驱动螺杆,所述驱动螺杆与所述发光组件螺纹连接,转动所述驱动螺杆以驱动所述发光组件相对于所述壳体转动。
9.进一步地,所述发光组件上设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上固接有驱动螺母,所述驱动螺母与所述驱动螺杆螺纹连接。
10.进一步地,所述发光组件相对于所述壳体以第一转轴为轴转动,所述第一转轴的轴线为第一直线;
11.所述驱动螺杆的轴线为第二直线,且所述第二直线与所述第一直线异面。
12.进一步地,还包括驱动电机,其固定在所述壳体上并用于驱动所述驱动螺杆转动。
13.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内设有第一固定座和第二固定座;
14.所述发光组件的一端设有第一连接部,且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固定座可转动连接;所述发光组件的另一端设有第二连接部,且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二固定座可转动连接;
15.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上设有倒钩,所述倒钩与所述第一固定座/所述第二固定座相抵,以限制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脱出所述第一固定座/所述第二固定座。
1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固定座上开设有滑槽,所述第一连接部可沿所述滑槽滑入所述第一固定座中,且所述第一连接部可在所述滑槽内转动;
17.所述倒钩与所述第一固定座相抵以限制所述第一连接部滑出所述滑槽。
18.进一步地,所述倒钩包括连接段和限位段,所述连接段与所述限位段垂直,且所述连接段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固接;
19.所述第一固定座包括底板和两个侧板,所述限位段与所述底板相抵以限制所述第一连接部滑出所述滑槽。
20.进一步地,所述滑槽具有初始端和末端,且所述底板处于所述末端;
21.所述第一连接部可从所述初始端滑入所述滑槽并与所述底板相抵;
22.所述限位段与所述底板相抵,以限制所述第一连接部在所述滑槽内沿所述末端朝向所述初始端方向的滑动;
23.所述第一固定座还包括背板,两个所述侧板与所述背板固定连接;所述侧板远离所述背板的一端具有引导面,所述引导面到所述背板的距离由所述初始端朝向所述末端方向逐渐增大。
24.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固定座中具有一限位孔,所述第二连接部可伸入所述限位孔并在所述限位孔内转动;
25.所述第二固定座呈圆环状设置,且所述第二固定座的侧壁上开设有一容许所述第二连接部通过的缺口;
26.所述倒钩与所述第二固定座的侧壁相抵或分离。
27.进一步地,所述倒钩由弹性材料制得。
2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9.1、在壳体上设置驱动螺杆,使驱动螺杆与发光组件螺纹连接,当转动驱动螺杆时,发光组件被驱动的相对于壳体转动,进而实现发光组件的角度调节,最终实现迎宾光的远近渐变调节,提高前贯穿灯的视觉效果和使用体验。
30.2、通过驱动螺杆与发光组件的螺纹连接,改变了力的运动形式,使驱动螺杆的转动转化为发光组件的移动趋势,再由移动趋势转化为发光组件的转动。以此,降低了运动的速度,驱动螺杆即便转动较大幅度也只能使发光组件转动很小的角度,实现了发光组件角度的精确控制,进而实现远近光的渐变功能。
31.3、在发光组件上设有倒钩,安装好发光组件后,当发光组件具有脱出的趋势时,倒钩与第一固定座或第二固定座相抵,防止发光组件脱落,起到防脱的作用。
32.4、第一连接部设有滑槽,使第一连接部沿滑槽滑入第一固定座中,进而降低发光组件的安装难度。
33.5、在两个侧板上设置引导面,使第一连接部卡入第一固定座的过程更顺畅。
附图说明
34.图1为实施例中前贯穿迎宾灯的剖视图;
35.图2为实施例中发光组件与固定座的结构示意图;
36.图3为实施例中发光组件、第一固定座和第二固定座的剖视图;
37.图4为实施例中发光组件、第一固定座和第二固定座的结构示意图;
38.图5为图4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39.图6为图4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40.图中:
41.100、发光组件;110、第一连接部;120、第二连接部;130、倒钩;131、连接段;132、限位段;
42.200、第一固定座;210、滑槽;220、背板;230、侧板;231、引导面;240、底板;
43.300、第二固定座;310、缺口;
44.400、壳体;
45.500、驱动组件;510、驱动螺杆;520、驱动螺母;530、固定座;540、驱动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46.以下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47.请参照图1-图6,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前贯穿迎宾灯,包括:
48.壳体400;
49.发光组件100,设置在所述壳体400内且与所述壳体400可转动连接;
50.驱动组件500,其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400上的驱动螺杆510,所述驱动螺杆510与所述发光组件100螺纹连接,转动所述驱动螺杆510以驱动所述发光组件100相对于所述壳体400转动。
51.本技术中的迎宾灯与行车灯一同设置在汽车的前方,用于发射迎宾光。其中,发光组件100包括了外壳、设置在外壳内部的反射镜和pcb板,pcb板上均布有多个led光源,led光源发射光线,光线经过反射镜的反射射出发光组件100,实现照明迎宾的功能。
52.具体地说,在壳体400上设置驱动螺杆510,使驱动螺杆510与发光组件100螺纹连接,当转动驱动螺杆510时,发光组件100被驱动的相对于壳体400转动,进而实现发光组件100的角度调节,最终实现迎宾光的远近渐变调节,提高前贯穿灯的视觉效果和使用体验。
53.需要说明的是,发光组件100所需要调节角度的范围很小,而电机的转动速度过快,幅度过大;若通过电机直接驱动发光组件100转动,难以实现转动角度的精确控制,导致发光组件100的远近光渐变功能无法实现。
54.基于此,本技术通过驱动螺杆510与发光组件100螺纹连接的形式,在转动驱动螺杆510时,发光组件100具有沿驱动螺杆510的轴向缓慢移动的趋势(驱动螺杆510转动一周,则发光组件100具有移动一个螺距的趋势);又由于发光组件100与壳体400可转动连接,使得发光组件100沿驱动螺杆510的轴向移动的趋势转变为相对于壳体400的小幅度转动。即,本技术通过驱动螺杆510与发光组件100的螺纹连接,改变了力的运动形式,使驱动螺杆510的转动转化为发光组件100的移动趋势,再由移动趋势转化为发光组件100的转动。以此,降低了运动的速度,驱动螺杆510即便转动较大幅度也只能使发光组件100转动很小的角度,实现了发光组件100角度的精确控制,进而实现远近光的渐变功能。
55.进一步地,所述发光组件100上设有固定座530,所述固定座530上固接有驱动螺母520,所述驱动螺母520与所述驱动螺杆510螺纹连接。
56.具体地说,驱动螺杆510与驱动螺母520螺纹连接,当驱动螺杆510转动时,驱动螺母520具有沿驱动螺杆510轴向移动的趋势,进而该趋势带动发光组件100相对于壳体400转动。
57.需提及的是,在本技术中,还可将驱动螺母520替换为具有一段螺纹且能够与驱动
螺杆510螺纹连接的连接件即可。如半颗驱动螺母520、内壁设有螺纹的管或环等。
58.更进一步地,本技术固定座可固接在发光组件上,也可转动连接在发光组件上。若固定座可转动连接在发光组件上,当发光组件相对于壳体转动时,固定座与发光组件也随之相对转动,使固定座不会产生形变,更耐用。若固定座固接在发光组件上,由于本技术的发光组件所转动的幅度很小,因此,发光组件转动使固定座所产生的形变量不足以破坏固定座,而且固定座所产生的形变会提供一弹力,当需要复位时,该弹力可使发光组件复位。
59.进一步地,所述发光组件100相对于所述壳体400以第一转轴为轴转动,所述第一转轴的轴线为第一直线;
60.所述驱动螺杆510的轴线为第二直线,且所述第二直线与所述第一直线异面。
61.首先需要说明,驱动螺杆510的轴线方向正好是驱动螺母520的移动方向,若驱动螺母520的移动方向对准了第一转轴的轴线(相交),或者驱动螺母520的移动方向与第一转轴的轴线方向相同(平行),那么驱动螺母520沿驱动螺杆510移动的趋势无法转化为发光组件100的转动。
62.基于此,本技术将第一直线与第二直线设置为异面直线,即第一直线与第二直线既不平行也不相交,使驱动螺母520沿驱动螺杆510轴向的移动趋势能驱动发光组件100转动,进而实现光线的角度调节,实现迎宾光的远近渐变功能。
63.进一步地,还包括驱动电机540,其固定在所述壳体400上并用于驱动所述驱动螺杆510转动。
64.具体地说,驱动电机540的输出轴与驱动螺杆510连接,带动驱动螺杆510转动,进而带动发光组件100转动。
65.进一步地,所述壳体400内设有第一固定座200和第二固定座300;
66.所述发光组件100的一端设有第一连接部110,且所述第一连接部110与所述第一固定座200可转动连接;所述发光组件100的另一端设有第二连接部120,且所述第二连接部120与所述第二固定座300可转动连接;
67.所述第一连接部110和所述第二连接部120上设有倒钩130,所述倒钩130与所述第一固定座200/所述第二固定座300相抵,以限制所述第一连接部110/所述第二连接部120脱出所述第一固定座200/所述第二固定座300。
68.具体地说,第一固定座200和第二固定座300都固定在壳体400上,反射镜的两端分别设置第一连接部110和第二连接部120,通过第一连接部110与第一固定座200可转动连接,第二连接部120与第二固定座300可转动连接,实现发光组件100的角度调节,进而实现光线的高低调节。
69.本技术在第一连接部110和第二连接部120上都设置倒钩130。当发光组件100具有脱出的趋势时,倒钩130与第一固定座200或第二固定座300相抵,防止发光组件100脱落,起到防脱的作用。
7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固定座200上开设有滑槽210,所述第一连接部110可沿所述滑槽210滑入所述第一固定座200中,且所述第一连接部110可在所述滑槽210内转动;
71.所述倒钩130与所述第一固定座200相抵以限制所述第一连接部110滑出所述滑槽210。
72.具体地说,第一连接部110设有滑槽210,使第一连接部110沿滑槽210滑入第一固
定座200中,进而降低发光组件100的安装难度。同时,在安装好发光组件100后,倒钩130能够与第一固定座200相抵,实现防脱的作用。
73.进一步地,所述倒钩130包括连接段131和限位段132,所述连接段131与所述限位段132垂直,且所述连接段131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10固接;
74.所述第一固定座200包括底板240和两个侧板230,所述限位段132与所述底板240相抵以限制所述第一连接部110滑出所述滑槽210。
75.更进一步的,在安装好发光组件100后,限位段132处于底板240的下方且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缝隙。发光组件100在转动的过程中,若存在向上脱出的趋势,则发光组件100在向上移动较小距离之后,限位段132与底板240相抵,避免第一连接部110完全脱出第一固定座200,实现防脱的作用。
76.此处设置限位段132与底板240之间具有间隙,是为了在安装好发光组件100之后,发光组件100可自由转动,防止限位段132与底板240干涉发光组件100的转动。
77.进一步地,所述滑槽210具有初始端和末端,且所述底板240处于所述末端;
78.所述第一连接部110可从所述初始端滑入所述滑槽210并与所述底板240相抵;
79.所述限位段132与所述底板240相抵,以限制所述第一连接部110在所述滑槽210内沿所述末端朝向所述初始端方向的滑动;
80.所述第一固定座200还包括背板220,两个所述侧板230与所述背板220固定连接;所述侧板230远离所述背板220的一端具有引导面231,所述引导面231到所述背板220的距离由所述初始端朝向所述末端方向逐渐增大。
81.进一步地,所述倒钩130由弹性材料制得。
82.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固定座300中具有一限位孔,所述第二连接部120可伸入所述限位孔并在所述限位孔内转动;
83.所述第二固定座300呈圆环状设置,且所述第二固定座300的侧壁上开设有一容许所述第二连接部120通过的缺口310;
84.所述倒钩130与所述第二固定座300的侧壁相抵或分离。
85.具体地说,在第二固定座300的侧壁上设置缺口310,使得第二连接部120能够从缺口310处以倾斜的角度部分进入限位孔,随着第一连接部110逐渐压入第一固定座200,第二连接部120随之完全伸入限位孔。
86.需要说明,当第二连接部120完全伸入限位孔之后,第二连接部120不会从第二固定座300上脱落。但安装好发光组件100后,第一连接部110与背板220之间可能存在间隙,则发光组件100可能会在转动过程中横向移动,使第二连接部120退出限位孔,则第二连接部120会有从第二固定座300中脱离的几率。
87.基于此,本技术在第二连接部120也设置倒钩130,即便第二连接部120横向移动后退出限位孔,倒钩130也可与第二固定座300相抵,防止第二连接部120脱离第二固定座300,起到二级防脱作用。
88.本实施例中发光组件100的具体安装步骤如下:首先使第二连接部120以倾斜角度部分伸入第二固定座300,此时第一连接部110处于第一固定座200的上方,将第一连接部110沿滑槽210的初始端滑入;随着第一连接部110的滑动,倒钩130与引导面231相抵;第一连接部110继续滑入滑槽210,倒钩130产生一定的形变;由于倒钩130由弹性材料制得,随着
第一连接部110逐渐压入滑槽210,直至倒钩130越过底板240后,倒钩130恢复原来的形状和位置,使倒钩130处于底板240的下方,实现防脱的功能;同时,随着第一连接部110逐渐压入第一固定座200,第二连接部120也随之完全进入第二固定座300,至此,完成发光组件100的安装。
89.在上述发光组件100的安装过程中,在两个侧板230上设置引导面231,使引导面231与倒钩130相抵,并使倒钩130逐渐产生形变,且倒钩130的形变是逐渐增大的,进而使第一连接部110压入第一固定座200所需要的力度是呈线性逐渐增大的,第一连接部110卡入第一固定座200的过程更顺畅。
90.而且,倒钩130产生形变的过程是随着卡入的深度逐渐增大的,使得所需的力度也逐渐增大,避免一开始卡入时所需的力度过大而无法控制,进一步降低了安装的难度。
91.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92.另外,在本发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一”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93.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94.另外,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