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525796阅读:346来源:国知局
背光模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关于一种光学模块,且特别是关于一种适用于显示设备的背光模块。
【背景技术】
[0002]随着显示技术的进步,平面显示器取代了传统阴极射线管(cathode ray tube,CRT)的地位,并成为显示器的主流。在平面显示器中,又以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display,IXD)最为普及。一般的液晶显示器主要可由背光模块与液晶面板所构成。由于液晶面板本身不会发光,因此需背光模块提供显示所需之面光源。
[0003]—般而言,背光模块可区分为直下式背光模块与侧边入光式背光模块。以侧边入光式背光模块为例,其一般包括导光板、位于导光板之入光面的光源以及位于导光板之出光面的光学膜片。通过全反射原理,光源所发出的光束自入光面进入导光板后会被导引至整个导光板中。现有技术通过在导光板的底面及出光面设置多个微结构,以破坏光的全反射,让光束自导光板的出光面出射。自出光面出射的光束再通过位于导光板上方的光学膜片,而形成显示面板所需的面光源。
[0004]在现有技术中,位于导光板之出光面的这些微结构主要采喷砂制程。由于喷砂制程并无法有效地控制这些微结构的尺寸、形状、分布等设计参数,因此自导光板出射之光束有指向性低的问题。并且,在导光板与棱镜片相互搭配时,由于自导光板出射之光束与棱镜片在角度上的匹配性低,使得棱镜片难以有效地将来自导光板的光束导至垂直于出光面而出射,从而降低了背光模块整体的光利用率及辉度。此外,喷砂制程容易造成亮点的产生。上述种种将使得背光模块整体的光学品质难以提升。因此,如何针对上述问题进行解决,实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值得关注的重点之一。
[0005]中国台湾专利第1375822、M264503、1296694、M264504、1301920 号以及中国台湾专利公开第201344307号分别揭露多种导光板的微结构设计,用以破坏光的全反射以及提升光利用率。

【发明内容】

[0006]本发明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可在导光板与棱镜片相互搭配时,有效地提升光利用率及辉度。
[0007]本发明的其它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发明所揭露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0008]为达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它目的,本发明之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包括导光板、逆棱镜片以及第一光源。导光板具有底面、出光面、第一入光面以及多个微结构。底面与出光面彼此相对,且第一入光面连接底面与出光面。各微结构凹入或凸出于底面,且各微结构具有第一面以及第二面。至少其中一微结构的第一面以及第二面位于平行于第一入光面的第一参考平面的两侧,其中各第一面在垂直于第一入光面且垂直于出光面的第二参考平面上的截线为直线。各第一面与平行于出光面的第三参考平面在导光板内所夹的第一夹角介于O度至20度之间,且各微结构在垂直出光面的方向上的厚度介于O微米至20微米之间。逆棱镜片位于出光面上。第一光源位于第一入光面旁。
[0009]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凹入于底面的微结构的第一面位于第一入光面与第二面之间,凸出于底面的微结构的第二面位于第一入光面与第一面之间。
[0010]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各微结构在垂直第一入光面的方向上的长度介于O微米至500微米之间,且各微结构在平行第一入光面且平行出光面的方向上的宽度介于O微米至500微米之间。
[0011]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至少一微结构的第一面以及第二面在第一参考平面上的截线为曲线。
[0012]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面在第二参考平面上的截线为直线或曲线。
[0013]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各微结构的第二面与第一面彼此不对称。
[0014]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各第二面与出光面在导光板内所夹的第二夹角介于O度至90度之间。
[0015]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这些微结构的尺寸由第一入光面往远离第一入光面的方向增加。
[0016]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两个相邻的微结构之间的间距由第一入光面往远离第一入光面的方向减少。
[0017]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导光板还包括第二入光面。第二入光面与第一入光面彼此相对,且第二入光面连接底面与出光面。背光模块还包括第二光源,位于第二入光面芳。
[0018]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各微结构的第二面与第一面相互对称,且各第二面与出光面在导光板内所夹的第二夹角介于O度至20度之间。
[0019]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各微结构的第一面以及第二面分别包括多个两两相互连接的平面。
[0020]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相对邻近第一入光面的这些微结构的形状与相对邻近第二入光面的这些微结构的形状相互对称。
[0021]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各微结构的第一面与第二面彼此连接。
[0022]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各微结构还具有连接面。连接面连接第一面与第二面,且连接面在第二参考平面上的截线为直线或曲线,连接面在第一参考平面上的截线为多折线或曲线。
[0023]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连接面在垂直第一入光面的方向上的长度介于O微米至20微米之间。
[0024]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导光板还包括位于出光面的柱状透镜结构。柱状透镜结构具有多个彼此平行的柱状透镜,其中这些柱状透镜的一緃长方向垂直于第一入光面,且各柱状透镜朝逆棱镜片凸出。
[0025]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背光模块还包括光学膜片,其中逆棱镜片位于导光板与光学膜片之间,且光学膜片为双重亮度增亮膜(Dual Brightness EnhancementFilm, DBEF)或扩散片。
[0026]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各微结构的第一面以及第二面分别为曲面。
[0027]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这些微结构的这些第一夹角皆相同。
[0028]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各第一面以及各第二面在第一参考平面上的截线为多折线。
[0029]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各第一面以及各第二面在第三参考平面上的截线为曲线。
[0030]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各第一面以及各第二面在第三参考平面上的截线为多折线。
[0031]基于上述,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背光模块通过微结构之第一面的设计,提升光束的指向性,并使微结构与棱镜片在角度上相互匹配。如此一来,棱镜片能够有效地将来自导光板的光束导至垂直于出光面而出射,使背光模块整体的光利用率及辉度能够有效地提升。此外,透过调整各微结构在垂直出光面的方向上的厚度设计等各微结构的尺寸设计。除了能够降低微结构的可视性之外,还有助于提升背光模块整体的光学品质以及区域亮度调变的多样性。
【附图说明】
[0032]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0033]图1是依照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一种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
[0034]图2A是图1中的微结构的上视示意图。
[0035]图2B是图1中的微结构在第一参考平面上的剖面示意图。
[0036]图3A、图4A、图5A、图6A、图7A、图8A、及图9A分别是依照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微结构的第二至第八实施型态的上视示意图。
[0037]图3B、图4B、图5B、图6B、图7B及图8B分别是依照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微结构的第二至第七实施型态在第一参考平面上的剖面示意图。
[0038]图3C、图4C、图5C、图6C、图7C及图8C分别是依照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微结构的第二至第七实施型态在第二参考平面上的剖面示意图。
[0039]图9B是依照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微结构之第一面的第八实施型态在第一参考平面上的剖面示意图。
[0040]图10至图13是依照本发明的第二至第五实施例的四种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1]有关本发明之前述及其它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附图之多个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仅是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而非用来限制本发明。
[0042]图1是依照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一种背光模块在第二参考平面R2上的剖面示意图。图2A是图1中的微结构的上视示意图。图2B是图1
当前第1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