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管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33696阅读:66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弯管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系关于一种弯管器,尤指一种应用于配管设备管路所需的弯管器,其可将所需的金属管路经由弯管器的操作,使管路产生不同的弯曲情形。
背景技术
一般常见的弯管器80,如图8所示,系将金属管状元件放置于弯管器80中,并经由弯管器80两手柄81、82的操作,使金属管状元件产生弯曲的形状,进而将金属管状元件装设于如油压、空压及冷冻设备的配管装置上,然而一般配管装置所用的金属管状元件大多为铜管或钢管,因此需对弯管器80两手柄81、82施以相当大的力量方能弯曲金属管状元件至预定的弯曲程度,加上若要得到弯曲度较大的金属管路时,必须将弯管器80两手柄81、82交叉操作,因此在操作上相当的不便及费力,所以在制作金属弯管时常需对弯管器80施以额外的力量,加上需交叉的操作两手柄81、82,所以对于操作弯管器80的使用者而言确有其不便之处。
实用新型内容因此,本设计人有鉴于现有的弯管器仅具单一的工作方式,在使用上有其缺陷与不足,经过不断的研究与试验,终于发展出能改进现有缺陷的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系在于提供一种改良的弯管器结构,其主要系藉由多段式的工作方式让使用者操作弯管器时,能更加省力且两手柄不需经由交叉的运动即可将金属管路弯曲,达到简单操作与省力的目的。
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弯管器,其包括
一第一手柄,该第一手柄的一端上系设有一置管座,另设有一固定孔及一穿入固定孔的固定柱;一与固定柱相结合的弯管盘,该弯管盘的周缘系设有一弯管槽,另于弯管盘上设有一连接孔;一连接杆,其中该连接杆的一端系设有一与弯管盘连接孔相结合的一第一结合元件,而连接杆的另一端设有一第二结合元件;一工作块,其中该工作块的一端系设有一与第二结合元件相结合的枢设孔,使工作块藉由连接杆而与弯管盘相抵靠,其中工作块与弯管盘相抵靠的端面上系设有一工作槽,且于工作块的与连接杆相接的一侧面上系设有一卡掣块及一卡掣柱,另工作块靠近该卡掣柱的一端缘上系设有多个棘齿,并于工作块上设有一第三结合元件;以及一第二手柄,其中第二手柄的一端系设有一可与各棘齿相卡合的卡掣座,且于卡掣座的两端上各设有一与第三结合元件相结合,且可供第三结合元件于其中移动的滑孔。
藉由上述的技术手段,本实用新型可藉由多段式的操作方式,使弯管器能藉由第二手柄的卡掣座与工作块上的各棘齿相卡合,而改变第二手柄的操作方向,使两手柄于操作时不必经由交叉的方式即可达到弯曲金属管路的效果,使弯管器的操作能更加简单与便利,而使用者亦不需再施以额外的力量即可进行弯管器的操作,可有效减轻使用者于操作上的施力。


图1系本实用新型的弯管器立体图。
图2系本实用新型的弯管器分解图。
图3系本实用新型的弯管器工作示意图。
图4系本实用新型的弯管器第一段工作示意图。
图5系本实用新型的弯管器第一段另一工作示意图。
图6系本实用新型的弯管器第二段工作示意图。
图7系本实用新型的弯管器第二段另一工作示意图。
图8系现有弯管器的立体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弯管器20第一手柄21置管座 22固定孔23固定柱30弯管盘31弯管槽 32结合孔33连接孔40连接杆41第一结合元件 42第二结合元件50工作块51枢设孔 52工作槽53卡掣块 54卡掣柱55第一棘齿 56第二棘齿57第三结合元件60第二手柄61卡掣座 62滑孔70管状元件80弯管器81手柄 82手柄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系一种弯管器10,请参看图1至图3,其系包括有一第一手柄20,该第一手柄20的一端上系设有一略呈U型的置管座21,而靠近第一手柄20置管座21的一端系设有一固定孔22,另设有一穿入固定孔22的固定柱23;一弯管盘30,其中该弯管盘30的周缘上系设有一弯管槽31,其中该弯管槽31系与第一手柄20的置管座21相对,另弯管盘30设有一与第一手柄20固定孔22相对的结合孔32,使固定柱23穿过固定孔22后与结合孔32相结合,而将弯管盘30固定于第一手柄20上,且该弯管盘30的中央系设有一连接孔33;
一连接杆40,其中该连接杆40的一端系藉由一第一结合元件41而与弯管盘30的连接孔33相结合,使连接杆40藉由连结孔33为支点而相对弯管盘30枢转,且连接杆40的另一端设有一第二结合元件42;一工作块50,其中该工作块50的一端系设有一与连接杆40第二结合元件42相结合的枢设孔51,使该工作块50的一端面可沿着弯管盘30外周缘滑动,其中该端面系设有一与弯管槽31共同组合成完整圆形的工作槽52,又该工作块50与连接杆40相结合的一侧面上系设有一卡掣块53及一卡掣柱54,其中该卡掣块53系介于卡掣柱54及枢设孔51之间,且工作块50靠近该卡掣柱54的一端缘上系设有两棘齿55、56,其分别为一第一棘齿55与第二棘齿56,另于卡掣块53及卡掣柱54之间的工作块50上系设有一第三结合元件57;以及一第二手柄60,其中第二手柄60的一端系设有一略呈“U”字形的卡掣座61,其中该卡掣座61的两端上各设有一略呈长条型的滑孔62,并藉由两滑孔62而与工作块50上的第三结合元件57相结合,使第二手柄60的卡掣座61与工作块50设有棘齿55、56的一端相结合。
本实用新型弯管器10的组合方式请参照图2所示,系先藉由固定柱23穿过第一手柄20的固定孔22而与弯管盘30的结合孔32相结合,使弯管盘30固定于第一手柄20上,再将第一结合元件41穿设结合于连接杆40的一端及弯管盘30的连接孔33,使连接杆40可相对弯管盘30枢转,并将第二结合元件42穿设结合于连接杆40异于设置第一结合元件41的一端及工作块50的枢设孔51,并使工作块50设有工作槽52的一端与弯管盘30的周缘相抵靠,另藉由第三结合元件57使第二手柄60的两滑孔62与装设有卡掣块53及卡掣柱54的工作块50相枢设结合,经由上述的组设即完成本实用新型如图1所示的弯管器10。
请参看图3至图7,图中所示系本实用新型弯管器10连续工作的示意图,首先藉由第二手柄60靠近两滑孔62的端缘与工作块50的卡掣块53相抵靠,并使卡掣块53一端与连接杆40相抵靠,使第二手柄60及工作块50以连接杆40的第二结合元件41为支点朝第一手柄20的置管座21方向转动,并将一管状元件70穿伸过第一手柄20的置管座21而伸设至弯管盘30弯管槽31及工作块50工作槽52所形成通道中,同时以弯管盘30连接孔33为支点使第二手柄60异于卡掣座61的一端朝第一手柄20的方向移动,使伸设于弯管槽31及工作槽52间的管状元件70产生弯曲的现象,并于第二手柄60与第一手柄20相交叉前,藉由两滑孔62的移动使第二手柄60与第一棘齿55相分离,并以第三结合元件57为支点转动使第二手柄60的卡掣座61与第二棘齿56相扣合,并使第二手柄60靠近两滑孔62的端缘与卡掣块53相抵靠,再经由第二手柄60朝第一手柄20的方向运动而形成弯曲度较大的管状元件70。
藉由上述的技术手段,本实用新型可藉由两段式的操作方式,使弯管器10能藉由第二手柄60的卡掣座61与工作块50上的各棘齿55、56相卡合,而改变第二手柄60的操作方向,使两手柄20、60于操作时不必经由交叉的方式即可达到弯曲金属管状元件70的效果,使弯管器10的操作能更加简单与便利,而使用者亦不需再施以额外的力量即可进行弯管器10的操作,可有效减轻使用者于操作上的负担。
权利要求1.一种弯管器,其特征在于,系包括一第一手柄,该第一手柄的一端上系设有一置管座,另设有一固定孔及一穿入固定孔的固定柱;一与固定柱相结合的弯管盘,该弯管盘的周缘系设有一弯管槽,另于弯管盘上设有一连接孔;一连接杆,其中该连接杆的一端系设有一与弯管盘连接孔相结合的一第一结合元件,而连接杆的另一端设有一第二结合元件;一工作块,其中该工作块的一端系设有一与第二结合元件相结合的枢设孔,使工作块藉由连接杆而与弯管盘相抵靠,其中工作块与弯管盘相抵靠的端面上系设有一工作槽,且于工作块的与连接杆相接的一侧面上系设有一卡掣块及一卡掣柱,另工作块靠近该卡掣柱的一端缘上系设有多个棘齿,并于工作块上设有一第三结合元件;以及一第二手柄,其中第二手柄的一端系设有一可与各棘齿相卡合的卡掣座,且于卡掣座的两端上各设有一与第三结合元件相结合,且可供第三结合元件于其中移动的滑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弯管器,其特征在于,该置管座系略呈U型。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弯管器,其特征在于,该弯管盘上设置有一与固定孔相对且与第一手柄相结合的结合孔。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弯管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三结合元件系介于卡掣块及卡掣柱之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弯管器,其特征在于,该卡掣座系略呈“U”字形。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弯管器,其特征在于,各滑孔为一略呈长条型的穿孔。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弯管器,其中该弯管盘上设置有一与固定孔相对且与第一手柄相结合的结合孔。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弯管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三结合元件系介于卡掣块及卡掣柱之间。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弯管器,其特征在于,该卡掣座为一略呈“U”字形的凹槽。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弯管器,其特征在于,各滑孔为一略呈长条型的穿孔。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系关于一种弯管器,其主要系于一第一手柄的一端设有一置管座,并藉由一固定柱将一弯管盘结合于第一手柄上,其中该弯管盘的周缘系设有一弯管槽,且藉由两结合元件使弯管盘及一工作块分别与一连接杆相枢设结合,该工作块上设有数个棘齿,另设有一第二手柄,该第二手柄上设有一可与各棘轮相卡合的卡掣座,且藉由第二手柄卡掣座与工作块各棘齿的卡合而形成一可多段操作且能节省施力的弯管器者。
文档编号B21D7/00GK2875644SQ20052012943
公开日2007年3月7日 申请日期2005年10月17日 优先权日2005年10月17日
发明者邱金树, 汪季宏 申请人:中大冷冻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