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轧变厚度板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300262阅读:来源:国知局
冷轧变厚度板轧制方法与流程

技术特征:
1.一种冷轧变厚度板轧制方法,其特征是:第一道次采用变厚度轧制方式,出口带材每个轮廓周期的首尾相接处都打上标记;在第二道次轧制进轧机辊缝前对标记进行识别,根据识别仪与轧机辊缝之间的距离、轧制速度,确定轧机辊缝处的带材位置;具体为:在轧机入口侧安装有识别仪(5)、测长辊(6),在出口侧安装有打标器(13)、测长辊(14);所述轧制方法具体步骤为:第一,对所要轧制带材(19)的出口厚度轮廓进行设定,连续变厚板每个轮廓周期至少包含一个较厚部分和一个较薄部分;第二,在第一道次采用不等厚轧制过程中,出口侧测长辊(14)开始累计出口带材长度,当长度累计值达到轧制前设定的出口带材轮廓周期长度时,出口侧打标器(13)在出口带材上作出标记,同时,长度累计值清零并重新开始累计;出口带材每个轮廓周期的首尾相接处都有标记;第三,在进行第二道次轧制时,布置在入口侧识别仪(5)对带材(19)上的标记进行识别,当识别到一个新标志时,表明一个新轮廓周期即将进入轧机辊缝(20),轧机控制系统将开始累积入口侧测长辊(6)的测量值,并和识别仪(5)与辊缝(20)之间的距离进行比较,确定标记何时进入辊缝,进而对轧辊的位置进行控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轧变厚度板轧制方法,其特征是:第一,在轧制之前,确定出口带材轮廓设定值,来料为H的等厚板,一个样件包含h1、h2、h1三个等厚段,对应长度为Len1、Len2、Len3,有两个长度分别为T1、T2的过渡段;第二,确定道次压下的负荷分配,从H压下至h1、h2,总压下率为道次压下分配:第一道次压下至h1′、h2′,对应压下率为第二道次再压下至h1、h2,对应压下率为第三,选择第一道次的压下率为10~45%,第二道次的压下率为5~40%;第四,按照体积不变原则,计算出第一道次的出口各段长度:1)对应h1厚度的等厚段,长度为Len1、Len3,在第一道次轧制时,厚度为h1′,对应长度是:2)对应h2厚度的等厚段,长度为Len2,在第一道次轧制时,厚度为h2′,对应长度是:3)对应h1→h2、h2→h1的过渡段,长度分别为T1、T2,在第一道次轧制时,h1′→h2′,h2′→h1′的过渡段,对应长度是:第五,第一道次轧制:在轧制之前,先将轮廓设定值输入轧机控制系统,一个样件包含h1′、h2′、h1′三个等厚段,对应长度为Len1′、Len2′、Len3′,有两个长度分别为T1′、T2′的过渡段,因此,一个样件周期长度为L′=Len1′+T1′+Len2′+T2′+Len3′;轧机控制系统将设定轧制速度、前后张力,并计算由H直接轧制到h1′、h2′所对应的轧制力和辊缝等设定值;在轧制时,出口侧打标器(13)根据出口侧测长辊(14)的实测值,每隔长度L′给带材打上一个标记;第六,第二道次轧制:轧机入口的来料是带有标记的厚度呈周期变化的带材,在轧制之前,先将入口、出口轮廓数值输入轧机控制系统,入口轮廓:等厚段厚度h1′、h2′、h1′,等厚段长度Len1′、Len2′、Len3′,过渡段长度分别为T1′、T2′,周期长度L′=Len1′+T1′+Len2′+T2′+Len3′;出口轮廓:等厚段厚度h1、h2、h1,等厚段长度Len1、Len2、Len3,过渡段长度分别为T1、T2,周期长度L=Len1+T1+Len2+T2+Len3;轧机控制系统将设定轧制速度、前后张力,并计算由h1′轧制到h1、h2′轧制到h2所对应的轧制力和辊缝设定值;轧机入口侧识别仪(5)对带材(19)上的标记进行识别,轧机控制系统根据识别仪(5)与轧机辊缝(20)的距离、轧制速度、以及入口侧测长辊(6)的实测值,计算轧机辊缝(20)处的带材位置,并确定轧制参数,轧机进行轧制。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冷轧变厚度板轧制方法,其特征是:在剪切线的剪刀(21)之前安装识别装置(22),识别装置(22)对变厚轧制出口带材(19)所做的标记进行识别,根据识别的信号控制剪刀(21)的动作,实现自动剪切。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冷轧变厚度板轧制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出口侧打标器(13)采取机械、激光或是喷色的方式进行标记。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