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红外加热装置的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56215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一种红外加热装置的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了一种红外加热装置的安装结构,解决了传统安装结构存在的电池片与焊带焊接不完全,红外加热装置高度不可调节等问题。一种红外加热装置的安装结构,用于将红外加热装置安装在传输平台上,红外加热装置包括保护罩和设置在保护罩内的红外加热组件,红外加热装置与传输平台通过至少两组连接部件呈“冂”字形连接,每组连接部件包括:支撑件,支撑件与保护罩固定连接;支撑脚,支撑脚与传输平台连接;支撑杆,支撑杆连接支撑件和支撑脚,支撑杆高度可调节。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可以有效调节红外加热装置的高度,保证焊带处于焊接最佳位置,保证每条焊带均焊接成功,提高了电池片的焊接质量。
【专利说明】一种红外加热装置的安装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安装结构,尤其涉及一种红外加热装置的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科技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环保理念渐渐深入人心。太阳能光伏板行业也慢慢开始蓬勃发展,太阳能光伏板组件是一种将光能转换为直流电的发电装置。在生产太阳能光伏组件时,需要将多个电池片串焊在一起。为了更好的实现自动化的生产,保证焊接的质量,使用红外加热装置对铺好焊带的电池片进行加热,温度能瞬间升高达到焊接温度,焊带融化,自动与电池片焊接为一体,完成焊接工作。红外加热装置采用椭圆聚焦原理,红外灯设置在椭圆的一焦点处,电池片设置在椭圆的另一焦点处,焦点位置上的热量最大,故红外加热装置的安装结构对电池片的焊接质量也存在着影响。
[0003]传统的红外加热装置的安装结构单一,直接将红外灯组固定安装在电池片上方,一方面不能很好的保证电池片在椭圆的焦点位置,另一方面若在传输过程中电池片发生偏移,则电池片上的焊带很可能没有完全被加热到,造成电池片部分区域虚焊,影响焊接的质量。
[0004]故结构简单,保证电池片上的焊带被完全加热焊接成功的一种红外加热装置的安装结构亟待提出。
实用新型内容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红外加热装置的安装结构,其结构简单,保证电池片上的焊带全部加热焊接,同时可以有效调节红外加热装置的高度,保证电池片在椭圆的另一焦点上,保证电池片的焊接质量。
[0006]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7]一种红外加热装置的安装结构,用于将红外加热装置安装在传输平台上,红外加热装置包括保护罩和设置在保护罩内的红外加热组件,红外加热装置与传输平台通过至少两组连接部件呈“门”字形连接,每组连接部件包括:支撑件,支撑件与保护罩固定连接;支撑脚,支撑脚与传输平台连接;支撑杆,支撑杆连接支撑件和支撑脚,支撑杆高度可调节。
[0008]本实用新型一种红外加热装置的安装结构,红外加热装置通过连接部件与传输平台呈“门”字连接,电池片从红外加热装置与传输平台形成的空腔内穿过,保证电池片上的每条焊带都可以受热焊接成功。红外加热装置采用椭圆聚焦原理,红外灯设置在椭圆的一焦点处,为了使电池片上焊带受到的热量最大,电池片上焊带的最佳位置应处于椭圆的另外一个焦点处。本实用新型中每组连接部件的支撑杆高度可以调节,可以有效调节红外加热装置的高度,从而保证电池片上焊带处于椭圆的另外一个焦点处,保证焊带顺利融化,焊接成功。
[0009]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做如下改进:
[0010]作为优选的方案,在每组连接部件上设有感应传输带是否跑偏的传感器。
[0011]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在每组连接部件上设有传感器,实时检测传输平台上的传输带是否跑偏。若传输带跑偏,传输带上的电池片也会跑偏,电池片上的焊带很可能会受热不均匀或受热温度达不到焊接温度,造成部分虚焊,降低焊接质量。
[0012]作为优选的方案,支撑件上设有与支撑杆直径大小匹配的安装通孔,沿支撑杆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调节孔,支撑件上设置有与调节孔大小相同的连接孔;支撑杆穿过安装通孔,通过紧固杆依次穿过连接孔和调节孔将支撑杆与支撑件紧固连接。
[0013]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利用紧固杆对支撑件和支撑杆进行紧固连接,紧固杆通过选择不同的调节孔可有效调节支撑杆的高度。这种安装结构连接牢固,同时拆卸调节支撑杆的高度也很方便。
[0014]作为优选的方案,支撑脚上设有与支撑杆直径大小匹配的安装通孔,沿支撑杆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调节孔,支撑脚上设置有与调节孔大小相同的连接孔;支撑杆穿过安装通孔,通过紧固杆依次穿过连接孔和调节孔将支撑杆与支撑脚紧固连接。
[0015]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利用紧固杆对支撑脚和支撑杆进行紧固连接,紧固杆通过选择不同的调节孔可有效调节支撑杆的高度。这种安装结构连接牢固,同时拆卸调节支撑杆的高度也很方便。
[0016]作为优选的方案,支撑脚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腰圆孔,固定螺栓通过腰圆孔后,用螺母固定。
[0017]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腰圆孔孔径具有一定宽度,固定螺栓通过腰圆孔后,用螺母固定。通过腰圆孔固定连接支撑脚和传输平台,可以沿着腰圆孔孔径宽度微调支撑脚的位置,从而调整了红外加热装置的位置。
[0018]作为优选的方案,保护罩每个面上均设置有多个呈矩阵分布的通孔。
[0019]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保护罩上设置的通孔增加了整个红外加热装置的散热效果。同时,支撑件可以直接通过呈矩阵分布的通孔与保护罩固定连接,支撑件与保护罩固定连接的位置可以通过接连不同通孔来调整。
[0020]作为优选的方案,保护罩上设置有至少两个成对的把手。
[0021]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设置在保护罩上的把手,便于红外加热装置的拿取和更换。
[0022]作为优选的方案,保护罩包括第一保护罩和第二保护罩,第一保护罩设置在第二保护罩上方,在第一保护罩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缺口。第一保护罩与第二保护罩通过可转动连接部件连接。
[0023]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当需要检修或更换保护罩内的红外加热组件时,可以将手指插入缺口处,向上通过可转动连接部件翻转第一保护罩,方便检修,无需将保护罩整体进行拆卸。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红外加热装置的安装结构示意图之一。
[0025]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红外加热装置的安装结构示意图之二。
[0026]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红外加热装置的安装结构侧视图。
[0027]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红外加热装置的安装结构中连接部件结构示意图。
[0028]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红外加热装置的安装结构中红外加热装置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0029]其中,1.红外加热装置11.第一保护罩12.第二保护罩13.可转动连接部件14.缺口 15.把手2.传输平台21.传输带3.连接部件31.支撑件32.支撑杆33.支撑脚331.腰圆孔34.安装通孔35.调节孔36.连接孔37.紧固杆4.红外灯组41.红外灯罩42.红外灯5.电池片6.焊带。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
[0031]为了达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如图1-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种红外加热装置的安装结构的其中一些实施例中,一种红外加热装置的安装结构,用于将红外加热装置I安装在传输平台2上,红外加热装置I包括保护罩和设置在保护罩内的红外加热组件,红外加热组件为多组并排设置的红外灯组4,每组红外灯组4包括红外灯罩41和红外灯42。红外加热装置I与传输平台2通过四组连接部件3呈“门”字形连接,每组连接部件3包括:支撑件31,支撑件31与保护罩固定连接;支撑脚33,支撑脚33与传输平台2连接;支撑杆32,支撑杆32连接支撑件31和支撑脚33,支撑杆32高度可调节。
[0032]红外加热装置I的工作原理:利用椭圆聚焦的原理对电池片组件进行加热焊接,红外加热组件包括多组并排设置的红外灯组4,一组红外灯组4与电池片5上的一条焊带6对应。红外灯42设置在红外灯罩41半椭圆腔体的焦点位置。红外灯加热装置I工作时,将铺好焊带6的电池片5放置于整个椭圆的另一焦点上,当红外灯42亮时,灯光照射在红外灯罩41内壁的任何一点,灯光都会反射汇聚到椭圆的另一焦点位置,此焦点位置的热量最大,温度能瞬间升高达到焊接温度,焊带6融化,自动与电池片5焊接为一体,完成焊接工作。
[0033]红外加热装置通过连接部件与传输平台呈“门”字连接,电池片5从红外加热装置I与传输平台2形成的空腔内穿过,保证电池片5上的每条焊带6都可以受热焊接成功。红外加热装置采用椭圆聚焦原理,红外灯42设置在椭圆的一焦点处,为了使电池片5上焊带6受到的热量最大,电池片5上焊带6的最佳位置应处于椭圆的另外一个焦点处。本实用新型中每组连接部件3的支撑杆32高度可以调节,可以有效调节红外加热装置I的高度,从而保证电池片5上焊带6处于椭圆的另外一个焦点处,保证焊带6顺利融化,焊接成功。
[0034]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其余技术特征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在每组连接部件3上设有感应传输带是否跑偏的传感器。在每组连接部件3上设有传感器,实时检测传输平台2上的传输带是否跑偏,保证电池片上的所有焊带都焊接成功。若传输带21跑偏,传输带21上的电池片5也会跑偏,电池片5上的焊带6很可能会受热不均匀或受热温度达不到焊接温度,造成部分虚焊,降低焊接质量。传感器可以设置在连接部件3中支撑件31、支撑杆32或支撑脚33上,同时传感器可以采用光电开关、红外传感器或别的传感器,不作限制。
[0035]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其余技术特征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支撑件31上设有与支撑杆32直径大小匹配的安装通孔34,沿支撑杆32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调节孔35,支撑件31上设置有与调节孔35大小相同的连接孔36 ;支撑杆32穿过安装通孔34,通过紧固杆37依次穿过连接孔36和调节孔35将支撑杆32与支撑件31紧固连接。利用紧固杆37对支撑件31和支撑杆32进行紧固连接,紧固杆37通过选择不同的调节孔35可有效调节支撑杆32的高度。这种安装结构连接牢固,同时拆卸调节支撑杆32的高度也很方便。
[0036]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其余技术特征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支撑脚33上设有与支撑杆32直径大小匹配的安装通孔34,沿支撑杆32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调节孔35,支撑脚33上设置有与调节孔35大小相同的连接孔36 ;支撑杆32穿过安装通孔34,通过紧固杆37依次穿过连接孔36和调节孔35将支撑杆32与支撑脚33紧固连接。利用紧固杆37对支撑脚33和支撑杆32进行紧固连接,紧固杆37通过选择不同的调节孔35可有效调节支撑杆的高度。这种安装结构连接牢固,同时拆卸调节支撑杆32的高度也很方便。
[0037]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其余技术特征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固定螺栓通过腰圆孔331后,用螺母固定。腰圆孔331孔径具有一定宽度,固定螺栓通过腰圆孔331后,用螺母固定。通过腰圆孔331固定连接支撑脚33和传输平台2,可以沿着腰圆孔331孔径宽度微调支撑脚33的位置,从而调整了红外加热装置I的位置。
[0038]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其余技术特征相同,不同之处在于,保护罩每个面上均设置有多个呈矩阵分布的通孔。保护罩上设置的通孔增加了整个红外加热装置的散热效果。同时,支撑件31可以直接通过呈矩阵分布的通孔与保护罩固定连接,支撑件31与保护罩固定连接的位置可以通过连接不同的通孔来调整。
[0039]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其余技术特征相同,不同之处在于,保护罩上设置有两个成对的把手15。设置在保护罩上的把手15,便于红外加热装置I的拿取和更换。
[0040]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其余技术特征相同,不同之处在于,保护罩包括第一保护罩11和第二保护罩12,第一保护罩11设置在第二保护罩12上方,在第一保护罩11上设置有两个缺口 14。第一保护罩11与第二保护罩12通过可转动连接部件13连接。当需要检修或更换保护罩内的红外加热组件时,可以将手指插入缺口 14处,向上通过可转动连接部件13翻转第一保护罩11,方便检修,无需将保护罩整体进行拆卸。
[0041]本实用新型一种红外加热装置的安装结构,红外加热装置I与传输平台2呈“门”字连接,可以有效保证电池片5上的焊带6全部受热焊接。而红外加热装置I的高度可调节,保证焊带6处于椭圆的一焦点处,热量最大,焊带6与电池片5焊接成功。
[0042]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红外加热装置的安装结构,用于将红外加热装置安装在传输平台上,所述红外加热装置包括保护罩和设置在保护罩内的红外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加热装置与所述传输平台通过至少两组连接部件呈“门”字形连接,所述每组连接部件包括: 支撑件,所述支撑件与所述保护罩固定连接; 支撑脚,所述支撑脚与所述传输平台连接; 支撑杆,所述支撑杆连接所述支撑件和所述支撑脚,所述支撑杆高度可调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外加热装置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每组连接部件上设有感应传输带是否跑偏的传感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外加热装置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上设有与所述支撑杆直径大小匹配的安装通孔,沿所述支撑杆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调节孔,所述支撑件上设置有与所述调节孔大小相同的连接孔; 所述支撑杆穿过所述安装通孔,通过紧固杆依次穿过所述连接孔和所述调节孔将所述支撑杆与所述支撑件紧固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外加热装置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脚上设有与所述支撑杆直径大小匹配的安装通孔,沿所述支撑杆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调节孔,所述支撑脚上设置有与所述调节孔大小相同的连接孔; 所述支撑杆穿过所述安装通孔,通过紧固杆依次穿过所述连接孔和所述调节孔将所述支撑杆与所述支撑脚紧固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外加热装置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脚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腰圆孔,固定螺栓通过腰圆孔后,用螺母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外加热装置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罩每个面上均设置有多个呈矩阵分布的通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外加热装置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罩上设置有至少两个成对的把手。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外加热装置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罩包括第一保护罩和第二保护罩,所述第一保护罩设置在所述第二保护罩上方,在所述第一保护罩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缺口,所述第一保护罩与所述第二保护罩通过可转动连接部件连接。
【文档编号】B23K1/005GK204195014SQ201420573614
【公开日】2015年3月11日 申请日期:2014年9月30日 优先权日:2014年9月30日
【发明者】鲁乾坤, 宋秀邦 申请人:苏州沃特维自动化系统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