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轧压下防漏油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3160254阅读:329来源:国知局
热轧压下防漏油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热轧压下防漏油装置,包括热轧压下装置中的蜗轮轴,蜗轮轴上、下位置分别通过上、下轴承支承在壳体内的上、下轴承支臂上,在蜗轮轴中部凸出的轴肩端头连接有蜗轮,蜗轮与蜗杆传动连接,蜗轮与蜗杆位于壳体的外腔B中;在该轴肩上表面设置有一个环形的集油槽,集油槽向上对向上轴承,上轴承上方设置有喷油嘴,从集油槽中竖直向下开有多个通透的渗油孔,渗油孔下端口对向下轴承;蜗轮轴下端沿与壳体底板设置有组合密封件;在下轴承所在的内腔A与外腔B之间,靠近壳体底板开有通孔;在外腔B底面设置有出油孔。本实用新型的装置,结构简单,回油速度更快。
【专利说明】热车L压下防漏油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冶金设备【技术领域】,用于防止热轧压下装置漏油,具体涉及一种热轧压下防漏油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在有色板带热轧中,电动压下被普遍采用。但是热轧压下装置中,润滑方式只能采用稀油,当稀油滴下,遇到高温的板材表面,立刻挥发成烟雾,严重时起火花,使本身就相当恶劣的生产环境更加糟糕,操作工人更加无法靠近。然而到目前为止对于稀油润滑漏油的问题始终没有有效解决。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热轧压下防漏油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热轧压下装置难以克服漏油,因漏油可能引发次生灾害,安全性差的问题。
[0004]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热轧压下防漏油装置,包括热轧压下装置中的蜗轮轴,蜗轮轴上下位置分别通过上轴承及下轴承支承在壳体内的上、下轴承支臂上,在蜗轮轴中部凸出的轴肩端头连接有蜗轮,蜗轮与蜗杆传动连接,蜗轮与蜗杆位于壳体的外腔B中;
[0005]在该轴肩上表面设置有一个环形的集油槽,集油槽向上对向上轴承,上轴承上方设置有喷油嘴,从集油槽中竖直向下开有多个通透的渗油孔,渗油孔下端口对向下轴承;
[0006]蜗轮轴下端沿与壳体底板设置有组合密封件;
[0007]在下轴承所在的内腔A与外腔B之间,靠近壳体底板开有通孔;在外腔B底面设置有出油孔。
[0008]本实用新型的热轧压下防漏油装置,其特点还在于:
[0009]壳体的底板从内腔A到外腔B底面依次向下倾斜。
[001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现有设备的基础上,在轴肩上增加集油槽,并增加回油方向的坡度,降低回油口的高度,通过疏通导流,使得润滑油朝设定方向排走,致使回油方向性更好,速度更迅速;结构简单,效果明显,便于控制,易于加工和安装。使用本装置后,在恶劣环境条件下,合金板带热轧生产过程当中,有效防止液压油聚集过多而滴出,提高板材表面质量,改善车间工作环境,使现场生产操作更加安全。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1]图1是本实用新型热轧压下防漏油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2]图中,1.蜗轮,2.下轴承,3.蜗杆,4.壳体,5.通孔,6.出油孔,7.上轴承,8.渗油孔,9.蜗轮轴,
[0013]另外,A是内腔,B是外腔。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0015]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是,包括热轧压下装置中的蜗轮轴9,蜗轮轴9上下位置分别通过上轴承7及下轴承2支承在壳体4内的上、下轴承支臂上,在蜗轮轴9中部凸出的轴肩端头连接有蜗轮1,蜗轮I与蜗杆3传动连接,蜗轮I与蜗杆3位于壳体外腔B中;在该轴肩上表面设置有一个环形的集油槽,集油槽向上对向上轴承7,上轴承7上方设置有喷油嘴(图中没有画出),从集油槽中竖直向下开有多个通透的渗油孔8,渗油孔8下端口对向下轴承2 ;蜗轮轴9下端沿与壳体4底板设置有组合密封件;在下轴承2所在的内腔A与蜗轮I与蜗杆3所在外腔B之间,靠近壳体4底板开有通孔5 ;壳体4的底板从内腔A到外腔B底面依次向下倾斜,即存在一定的高度差,从而改变了以往所述的壳体4的底板从内腔A到外腔B底面依次向上倾斜的不合理设计,见图1中的下斜角a,在外腔B底面设置有出油孔6,使得多余的润滑油能够从内腔A到外腔B顺利排出。
[0016]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
[0017]首先一般热轧压下装置中由于蜗轮I需要绕竖直轴转动,润滑油经喷嘴喷出,先润滑蜗轮I上方的上轴承7,然后多余的润滑油向下流过蜗轮I进入收集槽后,沿其上竖直通透的渗油孔8向下流动,再给下轴承2润滑,当润滑油流过下轴承2之后,剩余的油先流进底座4的内腔A里,内腔A内侧有凸台,使内腔拥有环形凹槽,用以收集流过下轴承2剩余的润滑油,外腔B底面适当部位竖直方向连接出油口 6,外腔B底面设定有倾斜角a,使内腔A和外腔B底面存在一定的高度差,内腔A和外腔B再由通孔5相连,这样内腔A收集的润滑油通过通孔5流过外腔B,由出油口 6排出。再加上外腔B上方蜗轮-蜗杆齿轮喷淋的大量润滑油也由于有倾斜角a的存在,很快的就能流到出油口 6,因此只要出油口 6大小设置合理,润滑油就能很快经出油口 6排出,就不会出现润滑油在底座外腔B大量淤积,在液位超过内腔A凸台后,使内腔A中所有密封一直浸泡在油液中,浸泡时间过长,便造成油封失效,进而出现渗漏。
[0018]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新颖,仅需要合理改变一下结构,便实现了预防热轧压下装置的漏油。此方法经过实践检验效果明显,具有推广价值。
【权利要求】
1.一种热轧压下防漏油装置,其特点在于:包括热轧压下装置中的蜗轮轴(9),蜗轮轴(9)上下位置分别通过上轴承(7)及下轴承(2)支承在壳体⑷内的上、下轴承支臂上,在蜗轮轴(9)中部凸出的轴肩端头连接有蜗轮(1),蜗轮(I)与蜗杆(3)传动连接,蜗轮(I)与蜗杆(3)位于壳体的外腔B中; 在该轴肩上表面设置有一个环形的集油槽,集油槽向上对向上轴承(7),上轴承(7)上方设置有喷油嘴,从集油槽中竖直向下开有多个通透的渗油孔(8),渗油孔(8)下端口对向下轴承⑵; 蜗轮轴(9)下端沿与壳体(4)底板设置有组合密封件; 在下轴承⑵所在的内腔A与蜗轮⑴及蜗杆(3)所在外腔B之间,靠近壳体(4)底板开有通孔(5);在外腔B底面设置有出油孔(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轧压下防漏油装置,其特点在于:所述的壳体⑷的底板从内腔A到外腔B底面依次向下倾斜。
【文档编号】B21B31/16GK204239737SQ201420670074
【公开日】2015年4月1日 申请日期:2014年11月11日 优先权日:2014年11月11日
【发明者】张旭, 张启文, 常孙明, 柴佐华 申请人:中冶陕压重工设备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