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退料功能的压合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54548阅读:187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退料功能的压合模具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车辆零部件加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带退料功能的压合模具。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制造业的不断发展。车型更新换代的速度也越来越快,车身板件的生产方便性将直接影响生产效率。在冲压件生产过程中,很多零件存在取件困难的情况。

现有技术条件下,采用模具中间设置顶料气缸的形式,顶料气缸直接将上方板件顶出,但取板件时,依然需要操作人员先向上抬起,再将板件搬下,搬运极为不便,这样则降低了生产效率,增大了生产操作难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带退料功能的压合模具,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降低操作难度,且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本发明提供一种带退料功能的压合模具,所述压合模具包括:上模座、上模具、卸料架、卸料钩、下模具,加工件放置在下模具顶部,上模具扣装在加工件上,卸料架位于加工件下方的下模具内部,且卸料架的第一端与下模具轴连接,卸料架与下模具可相对转动,卸料架的第二端与卸料钩搭接,且卸料钩还与上模具连接,上模座可带动上模具、卸料钩、卸料架的第二端一同上升,卸料架托起加工件并使加工件倾斜。

作为优选,所述卸料架为方框,方框的第一横梁内穿设有转轴,转轴的两端伸出第一横梁,且转轴的两端分别与下模具两端的内侧轴连接,与第一横梁相对一侧的方框的第二横梁与卸料钩搭接。

作为优选,所述压合模具还包括限位横梁,所述限位横梁设置在方框的第一横梁上。

作为优选,所述限位横梁与方框的第一横梁平行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压合模具还包括缓冲结构,所述缓冲结构设置在卸料架下方的下模具上。

作为优选,所述缓冲结构为橡胶垫。

作为优选,所述卸料钩从上至下包括依次连接的固定部和挂钩部,所述固定部与上模具固定连接,所述挂钩部与卸料架搭接。

作为优选,所述固定部与上模具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挂钩部上与卸料架接触的表面为平面。

作为优选,所述压合模具还包括下模板,所述下模具设置在下模板上。

本发明提供的带退料功能的压合模具,通过上模座带动上模具、卸料钩、卸料架的第二端一同上升,使得卸料架的第二端相对第一端上升倾斜,且卸料架托起加工件并使加工件一同倾斜,从而将加工件成一定角度推出到操作人员方向,操作人员可以简单方便的完成取料,从而大大降低操作难度,且提高生产效率;而且,限位横梁可对加工件进行限位,防止其从卸料架上滑落对操作人员安全造成威胁;另外,卸料钩无需安装在下模具内侧,因此不受其内部空间的限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带退料功能的压合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带退料功能的压合模具的推出加工件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带退料功能的压合模具的推出加工件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带退料功能的压合模具的推出加工件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卸料架与卸料钩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

1-转轴,2-卸料架,21-第一横梁,22-第二横梁,3-缓冲结构,4-卸料钩,41-固定部,42-挂钩部,5-加工件,6-螺栓,7-下模具,8-下模板,9-上模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带退料功能的压合模具,所述压合模具包括:上模座、上模具9、卸料架2、卸料钩4、下模具7,加工件5放置在下模具7顶部,上模具9扣装在加工件5上,卸料架2位于加工件5下方的下模具7内部,且卸料架2的第一端与下模具7轴连接,卸料架2与下模具7可相对转动,卸料架2的第二端与卸料钩4搭接,且卸料钩4还与上模具9连接,上模座可带动上模具9、卸料钩4、卸料架2的第二端一同上升,卸料架2托起加工件5并使加工件5倾斜。

其中,一般将卸料架2设置在加工件5下方,且可以与加工件5底面相贴,下模具7内部的一些支撑结构对卸料架2进行支撑;通过上模具9与下模具7夹持加工件5,使得加工件5成型,之后进行开模程序,如图2和图3所示,本发明提供的带退料功能的压合模具,通过上模座带动上模具9、卸料钩4、卸料架2的第二端一同上升,使得卸料架2的第二端相对第一端上升倾斜,且卸料架2托起加工件5并使加工件5一同倾斜,从而将加工件5成一定角度推出到操作人员方向,操作人员可以简单方便的完成取料,从而大大降低操作难度,且提高生产效率;而且,限位横梁可对加工件5进行限位,防止其从卸料架2上滑落对操作人员安全造成威胁;另外,卸料钩4一般设在下模具7的外侧,即位于卸料架2的一端,只要能实现同时与上模具9、卸料架2连接即可,而无需安装在下模具7内侧,因此不受其内部空间的限制。

如图4和图5所示,作为优选,所述卸料架2为方框,方框的第一横梁21内穿设有转轴1,转轴1的两端伸出第一横梁21,且转轴1的两端分别与下模具7两端的内侧轴连接,与第一横梁21相对一侧的方框的第二横梁22与卸料钩4搭接。

作为优选,所述压合模具还包括限位横梁,所述限位横梁设置在方框的第一横梁21上。作为优选,所述限位横梁与方框的第一横梁21平行设置。

其中,限位横梁设置的目的在于对倾斜的加工件5实现阻挡,防止其从模具上滑落而发生砸到操作人员身体等安全事故,限位横梁可以是一根单独的梁结构,也可以是第一横梁21本身,只要能够对加工价下滑起到限制即可。

如图2所示,作为优选,所述压合模具还包括缓冲结构3,所述缓冲结构3设置在卸料架2下方的下模具7上。作为优选,所述缓冲结构3为橡胶垫。缓冲结构3一方面起到对卸料架2下落程度的限位,另一方面还对卸料架2起到缓冲作用,防止其与下模具7刚性接触造成损伤。

如图4和图5所示,作为优选,所述卸料钩4从上至下包括依次连接的固定部41和挂钩部42,所述固定部41与上模具9固定连接,所述挂钩部42与卸料架2搭接。作为优选,所述固定部41与上模具9之间通过螺栓6固定连接。作为优选,所述挂钩部42上与卸料架2接触的表面为平面。

其中,挂钩部42的上表面一般设置成平面,其用于与卸料架2搭接,而目的在于保证挂钩部42能够勾住卸料架2,且还要便于挂钩部42与卸料架2脱离。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作为优选,所述压合模具还包括下模板8,所述下模具7设置在下模板8上。

本发明实施例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加工件5成型完成后,卸料钩4随上模具9一起上行,带动卸料架2的第二端上行,从而促使卸料架2绕转轴1旋转,同时,在旋转过程中卸料架2接触加工件5,并将加工件5从下模具7上顶出,并使得加工件5一同倾斜,上模具9继续上行,卸料架2旋转至一定角度后加工件5沿卸料架2的斜面滑向工人操作端,直至与卸料架2另一端接触,对加工件5进行限位,操作人员此时可方便的取出加工件5,上模具9继续上行,使得卸料钩4脱离卸料架2,在重力作用下卸料架2复位,直至与缓冲结构3接触,对其进行缓冲限位,模具开模完成,等待下一工作循环。

以上依据图式所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构造、特征及作用效果,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但本发明不以图面所示限定实施范围,凡是依照本发明的构想所作的改变,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仍未超出说明书与图示所涵盖的精神时,均应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