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电钻定位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022496阅读:1527来源:国知局
一种手电钻定位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手电钻辅助钻孔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手电钻的定位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使用手电钻在钻孔过程中,普遍存在初始孔位和钻孔深度方向的角度易出现误差的问题,这导致手电钻难以满足高精度钻孔需求。同时,由于使用环境、使用成本等原因,用户不能用钻孔精度相对较高的台钻替代手电钻。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上述不足,提供了一种协助手电钻实现高精度钻孔,并满足对操作环境适应性要求的廉价解决方案。

为解决以上问题一种用于手电钻的定位装置,由固定底座、定位套、定位板三部分组成。

固定底座可长期安装在手电钻原来用于固定前手柄或固定深度尺的位置,原来的前手柄和深度尺再安装在固定底座上。通过安装在固定底座上的定位套,配合定位板上的定位杆提供在深度方向的垂直钻孔支持,通过定位板上的定位指针,迅速标定待钻孔位置。钻孔时,通过外力(如手压、脚踩或g形夹固定)使定位板与待加工件保持相对固定位置,固定板内装有磁铁,在铁质待加工件上钻孔时,提供辅助稳固作用。取下定位套时,即可恢复原手电钻在狭小空间操作的灵活性。非工作状态,可通过磁铁吸力,固定拆分后的定位杆,减小定位板的体积,方便携带。综上所述,本发明操作简便、钻孔精度高,无需改动原手电钻,特别适合受使用环境及成本原因的限制,不能使用台钻的情况,可迅速提升手电钻使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包含的多功能固定底座的立体结构视角1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包含的多功能固定底座的立体结构视角2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包含的定位套的立体结构视角1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包含的定位套的立体结构视角2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包含的定位板处于工作状态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包含的定位板处于复位状态下的俯视平面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与手电钻固定后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中,1-多功能固定底座(包括11-主连接螺孔、13-两个定位销孔、14-两个深度标尺卡槽、15-两个深度标尺锁紧螺孔、151-深度标尺紧固板、152-深度标尺紧固螺丝、16-两个多功能固定底座紧固螺孔、161-两个多功能固定底座紧固螺丝、17-四个快速固定孔、18-前手柄紧固螺孔),2-定位套(包括21-主连接孔、211-主连接螺丝、212-弹性卡簧、22-两个定位孔、23-两个定位销),3-定位板(包括31-定位指针、32-两个定位杆、321-两个定位杆固定底座、33-磁铁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使用前,将图1所示的多功能固定底座(1)固定在手电钻上,步骤为:用两个多功能固定底座紧固螺丝(161)通过两个多功能固定底座紧固螺孔(16),将多功能固定底座(1)固定在手电钻原用于固定深度标尺的位置,对不提供深度标尺的手电钻,可使用锥端紧定螺丝通过两个多功能固定底座紧固螺孔(16)直接将多功能固定底座(1)固定在手电钻钻体。

再将图3所示的定位套(2)固定在多功能固定底座(1)上,步骤为:将定位套(2)上的主连接螺丝(211)与多功能固定底座(1)上的主连接螺孔(11)连接,并通过定位套(2)上的两个定位销(23)与多功能固定底座(1)上的两个定位销孔配合,将定位套(2)与多功能固定底座(1)连接固定在一起。同时将图5所示的定位板(3)设定在工作状态,步骤为:将定位杆(32)固定在定位杆底座(321)上,再将定位指针(31)旋转到打开状态,对准待钻孔位置(34)。

钻孔时,再次确认定位指针已对准待钻孔位置,通过外力将定位板(3)与待加工件保持相对固定位置,复位定位指针(31),将定位套(2)上的两个定位孔(22)套入定位板(3)上的两个定位杆(32),手电钻即可顺着定位杆(32)的方向进行垂直钻孔作业,如图7所示。

钻孔结束后,将定位套(2)从多功能固定座上取下,并将两个定位杆(32)分别从两个定位杆底座(321)上拆分下来,直接通过磁铁的吸力将两个定位杆(32)固定在定位板上,便于定位板(3)的收纳携带,因为磁铁的吸力,定位指针也将保持在复位状态,如图6所示。

多功能固定底座(1)上的四个快速固定孔(17)用于固定与手电钻适配的其他部件直接插入使用。

多功能固定底座(1)上的两个深度标尺卡槽(14)、两个深度标尺紧固螺孔(15)前手柄紧固螺孔(18),用于兼容手电钻原有功能,使用方式与原手电钻的操作方式相同。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目前使用手电钻在钻孔过程中,普遍存在初始孔位和钻孔深度方向的角度易出现误差的问题,这导致手电钻难以满足高精度钻孔需求。同时,由于使用环境、使用成本等原因,用户不能用钻孔精度相对较高的台钻替代手电钻。本发明针对上述不足,提供了一种协助手电钻实现高精度钻孔,并满足对操作环境适应性要求的廉价解决方案。

技术研发人员:李鸿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李鸿文
技术研发日:2017.09.18
技术公布日:2017.11.2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